社会学
家族、土地与祖先 豆瓣
Family, Fields, and Ancestors: Constancy and Change in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1550-1949
作者: [美]易劳逸 译者: 苑杰 重庆出版社 2019 - 1
长时段、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近世史典范之作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弟子、著名汉学家易劳逸重新审视中国近世史的力作《历史》《历史学家》《亚洲》《经济史学刊》等媒体推荐好书☆读懂近世中国的“常”与“变”才能读懂近现代的中国
☆长时段、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近世史典范之作☆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弟子、著名汉学家易劳逸重新审视中国近世史的力作☆作者的观点与马克斯·韦伯、李约瑟、费孝通等人的研究形成了言之有物的对话
☆《历史》《历史学家》《亚洲》《经济史学刊》等媒体推荐好书读懂近世中国的“常”与“变”,读懂近现代的中国易劳逸是西方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的弟子,其所著《毁灭的种子》(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一种)《流产的革命》等书是许多专家研究近现代中国的案头书。
《家族、土地与祖先》一书中,作者的眼光不再局限于19世纪和20世纪,而是上溯到16世纪,在长时段、全球史的视野下重新审视了近现代中国历史演进的历史逻辑。作者认为,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演进有与西方的碰撞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国内部因素发展变化的结果,所以作者说:“永远也不要再说帝制时代晚期的中国社会处于停滞状态,是一个'永恒停滞'的国家了。”早在16世纪中国社会就开启了具有近现代化社会特征的转变。“这个时代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特历史阶段的开端,也正是从这个时代开始,中国的经济领域开启了商品化和货币化进程,对外贸易得以发展,传统社会阶层划分被打破,民众书写能力得以普及,人口得到迅速增长,这一切在接下来的两百年及更长时段里极大地改变了整个帝国的社会面貌。”
这些因素与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演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认为,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变迁在现代化早期不断加速,主要原因还是来自国内。中国社会自16世纪以来越来越明晰的商品化、货币化和城镇化进程,发展到19世纪中期已成为推动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本质变化的重要力量。这一时期,商人的权力和声誉都有所提升,拥有财富而不是受过儒家教育,即便不是决定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首要要素,也是重要要素。然而,19世纪中期以后推动经济和社会变迁的主要力量无疑是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的接触。
中国社会在现代化早期的“变”虽有重要意义,但是相对于中国社会过去百年间发生的技术、机构和政治变迁,其传统社会文化方面的特性却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比如作为“中国社会秩序战略核心”的家庭主义(或家族主义)仍旧盛行。中国人社会行为的三大特点,即强调社会等级和身份、重视“关系”和“要面子”直至今天这些依然是中国人的显著国民性。书中关于中国社会的常与变的分析与马克斯·韦伯、李约瑟、费孝通等人的研究形成了言之有物的对话,是一部了解中国近世史的一部上乘之作。
该书对模塑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的经济和社会背景进行了扎实的研究,各章节观点明晰,史料丰富。
——《历史》对研习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的人来说,该书是非常有益的资源……本书对1550—1949年近四个世纪的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变迁做了完美诠释,在全球化语境下为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且情况复杂的社会描绘了持续的图景。
——《历史学家》作者对很多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直接和明晰的探讨,成功地撰写了一本值得称道的书。该书不拘泥于成规,充满活力,让人受益匪浅。
——《亚洲》《家族、土地与祖先》为以往强调政治史和思想史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补充,该项研究反映了美国学者及他国学者对中国研究的兴趣所在和新的研究趋势。
——《经济史学刊》
本书突破以往西方学界强调政治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范式,从全球史的视角考察了1550至1949年近四个世纪中国社会在经济基础、社会形态和精神信仰层面的巨变,呈现了该领域新的研究成果,是了解16世纪以降中国社会变革的权威著作。
明清以来,中国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模塑了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作者运用大量史料,对中国社会复杂且深刻的变迁予以清晰的阐释,探讨了人口变化趋势、阶级结构变化,小农经济、商品贸易和制造业与信仰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
对于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一直以来备受争论的问题,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李约瑟关于中国科技停滞的思考,以及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形成了言之有物的对话。
此外,作者还描绘了他对于中国人的理解——友善和冷漠、勤劳和懒散、进取和保守、慷慨和自私,这些自相矛盾的国民性,与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提出的“差序格局”,形成了有效的对话。
美好社会与美美与共 豆瓣
作者: 费孝通 / 麻国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19 - 1
【内容简介】
费孝通先生是我国老一代的著名人类学、社会学和民族学家,世人对其青年时代创造的经典著作早已耳熟能详。同样值得世人重视的是,费先生自20世纪70年代末获得第二次学术生命之后,面对现时代中国及世界的新态势,从实求知、孜孜不倦,延续并将其一生所做的三部主题“文章”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本书从乡村与城镇发展、民族与社会发展、全球化与文化自觉、学术反思与展望四个方面,分别收录了费孝通先生第二次学术生命中形成的代表性作品,汇成文集,既是立此存照、缅怀学界的先行者,也是梳理学脉,便于后学者续写新的“篇章”。
【编辑推荐】
《美好社会与美美与共:费孝通对现时代的思考》,收录费孝通先生改革开放之后获得“二次学术生命”之后,在学术界和知识界获得广泛关注和深远影响的学术文章,这些文章已经成为新的经典。从这些经典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先生晚年对文化的反思,已经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考,升华到天下大同的全球社会,也关注我们今天强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先生认为,他所吁求的“美好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共相,是世界性总体社会中人与人相处的规范,是主观意识和客观律令的内外统一。因此,文化自觉是对自身之美和他者之美的双重自觉,目标是创建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
费老70多年的学术生涯,其研究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然其一直没有脱离社会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费老的笔下,微视研究和巨视研究一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先生的社会人类学思想在两者间应用得游刃有余,并不时地产生新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对中国社会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思考,如何上升到全球视野,这是先生晚年的大智慧,在某种意义上先生晚年的思考,已经从一位“从实求知”的以田野经验为基础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上升为超越所处时代、关注未来、具有普遍人类关怀的一位哲学家。而费老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证明,他非常出色地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论特色。他对于本土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已经成为非西方学者研究本土社会的典范。
20世纪的美国(修订版) 豆瓣
作者: 资中筠 商务印书馆 2018 - 6
美国崛起为超级大国,是20 世纪一个重要的全球性事件。它在危机与挑战的应对中蒸蒸日上,在平等与发展的平衡中渐进改良,又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强势扩张。
面对自由竞争与政府干预、个人权利与社会责任、对内民主与对外霸权,以及特有的种族与移民问题,美国应如何解决,在数字经济和全球化的时代又将何去何从……
本书从美国所继承的丰富精神资源和19世纪给美国留下的问题与危机谈起,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影响美国的各种思潮,深入探讨美国的发展模式及其得失利弊,客观讲述美国百余年间走过的独特道路及其内在动因。
恋地情结 豆瓣 谷歌图书
Topophilia: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Attitudes and Values
9.1 (14 个评分) 作者: [美]段义孚 译者: 志丞 / 刘苏 商务印书馆 2018 - 5
《恋地情结》作为段义孚的成名作,主要讲述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人们感受到了环境的巨大变化。但是,这些关注,更多是从环保和生态的角度,而对于人在情感上与环境的关联,很少触及。段义孚的这本书恰恰就是从这一点上来论述。环境不仅作为人们的资源攫取地和需要加以适应的物理场所,环境也是人在实践中建构的人文场所,人将他的价值、情感置于其中,人文丰富了大地景观的生态状况,地方景观丰富了人的情感体验。本书用一些明确的概念来理解和解释人与地方的这种情感关联。
韓國:撼動世界的嗆泡菜 豆瓣
作者: Daniel Tudor 译者: 胡菀如 聯經出版公司 2013
無論你「哈韓」還是「反韓」,
都必須更了解這個滲透全球的強國!
《經濟學人》駐韓特派記者,帶你深入搞懂韓國
韓國,憑什麼崛起?
這個戰敗國原本缺乏民主制度,也因為戰爭而受到破壞和分割,
日本長達35年的殖民統治更耗盡了它的精力,
但卻在短短50年內轉變成經濟強國,並成為其他國家的民主典範。
韓國在缺乏天然資源和獨裁統治的背景下,締造了亞洲奇蹟。
它的崛起絕非偶然,而它的成功,是其他國家可以複製的嗎?
作者丹尼爾‧圖德從歷史、經濟、政治、宗教、文化、民族性、生活等諸多面向逐一剖析,呈現出最豐富完整的韓國圖像。
認識你從不知道的韓國
韓國的經濟成長令人稱羨,但人民自殺率卻高居全世界第二;
韓國人整日工作,卻整晚飲酒作樂,高呼「讓我們喝到死」!
韓國的戀新狂、瘋整型、英語狂熱……這又是怎麼一回事?
長久以來,韓國一直被日本和中國搶去光彩,但這個國家卻在二次大戰之後創造一個偉大的奇蹟。
不可思議、浴火重生的韓國
一個創造經濟、政治和文化奇蹟的國家
丹尼爾‧圖德是《經濟學人》雜誌駐韓特派記者,旅居韓國約十年。他在《韓國:撼動世界的嗆泡菜》這本書裡,不僅探討韓國的文化和民族性,也對該國在政治、商業和工作場所等公共領域,以及家庭、約會和婚姻等方面多所著墨。他在探討過程中觸及各種不同的主題,例如:薩滿教、氏族體制、北韓帶來的難題、人們對於在韓國經商的誤解、韓國人民著名的狂歡精神,以及韓國人對於學習英語的狂熱為何對該國造成很大的社會問題。
圖德在《韓國:撼動世界的嗆泡菜》指出,韓國在經濟發展以及徹底民主化上,締造了兩個奇蹟。接下來的問題是,這個國家是否會變得和一些人眼裡的日本一樣,變成一個毫無生氣及活力的富裕、但老化的社會?或者韓國社會的動力和它對於改變的意願,以及該社會目前具有歡迎外人加入其行列的機會,能夠再創造第三個奇蹟,讓韓國在文化、民主和財富方面成為世界領先的國家之一?
圖德在《韓國:撼動世界的嗆泡菜》一書裡訪談了許多韓國各行各業有成就的人物。例如:《原罪犯》男主角崔岷植、首爾市長朴元淳、韓國第一位太空人李素妍、韓國國家足球隊主力球員洪明甫、韓國搖滾樂教父申重鉉、詩人高銀、率先「出櫃」且當餐廳老闆的名人洪錫天。此外,還包括朴正熙總統的顧問、薩滿教的巫師、韓國規模最大婚姻介紹所的負責人、「房間沙龍」的女員工、建築師,以及多位廚師、音樂家、學者、創業者、家庭主婦和財閥企業的員工等。
國內外名人‧媒體推薦
林秋山 前監察委員、中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郭秋雯 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主任
游娟鐶 文化大學韓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韓國大躍進了,我們也要大躍進,但我們追求的是能增進人民幸福的大躍進,本書就是最好的參考,希望人手一冊,熟記力行之。
──林秋山,中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這本書探討的面向非常多元……作者以淺顯易懂的筆法將內容變得精彩有趣,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本能客觀認識韓國的入門書,在此真心推薦。
──郭秋雯,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主任
這本書的真正價值在於,它對韓國人自我改善熱忱的文化力量背景深入探究。……有些人將韓國歌手PSY的成功,視為南韓終於在國際間建立了現代、時髦社會的形象,這或許沒錯,但PSY在歌曲中,諷刺首爾富有、時尚的江南地區生活,與圖德在書中描述韓國社會逐漸分歧所帶來的不安,相互呼應。
──《金融時報》
60年前,韓國曾經是經濟蠻荒之地。如今,它不但是全世界第11大經濟體,同時具有活躍的民主社會和崛起的文化力量。《經濟學人》駐南韓特派記者圖德在本書中探討這個主題。
──《時代雜誌》
圖德在書中討論韓國新的社會和經濟議題,包括該國移民具備的角色、多元文化的家庭以及同性戀。他闡述韓國社會中一些矛盾現象,例如:人們對於新的流行產品和時尚抱持無限渴望,但對於構成成功人生的要素卻有狹窄的視野。
──《華爾街日報》
市場上有關韓國的書籍繁多,但很少能夠超越韓國泡菜和流行文化,針對每天影響著韓國人、但比較不被提到的主題進行探討。圖德的這本書突破這些框架,以全面性及引人入勝的角度來描繪韓國,非常值得與我們的讀者分享。
──KoreaBang.com
每五年就有一個新世代的韓國,讓人很難跟上它的腳步。這是一本令人期待已久的好書,作者圖德在填補人們對韓國認知的缺口方面具有相當大的貢獻。他毫不費力地呈現出現代的韓國,讓讀者欲罷不能。
──布恩(Michael Breen),《韓國人》(The Koreans)作者
圖德談論到所有重要的議題,他不僅陳述我們熟悉的韓國,而且更深入、廣泛地探討現代的韓國。
──烏登(Martin Uden),前英國駐韓國大使
狂欢与日常 豆瓣
作者: 赵世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 4
这本书从中华帝国晚期时代的民间庙会这一生活空间向外延,探索明清社会转型时期的民众生活与大众文化。这部作品是作者近十年来关注民间文化与基层社会历史的初步结果。分概说、城域研究、个案研倾家研究三个部分,附有关于理论、方法论的探讨。
全书内容恰如书名“狂欢与日常”揭示了庙会这一类游神祭祀活动的基本特征,即它们不仅构成了民众是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集中全现了特定时节、特定场合的全民狂欢。这一静一动,一平常一非常,正是我们的生洚节奏。
叫魂 豆瓣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9.4 (192 个评分) 作者: [美]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2014 - 6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盛世妖术”的故事。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乾隆皇帝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他建立并巩固起来的大清帝国达到了权力与威望的顶端。然而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由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竟然冲击了半个中国,百性为之惶恐,官员为之奔命,连乾隆也为之寝食难安。作者孔飞力细致入微的描写令人颤栗,他生动地再现了各省的恐慌是如何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除妖运动。
本书也表现出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学术视野,在构建以“叫魂”案为中心的“大叙事”的过程中,在方法论的层次上将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区域分析、官僚科层制度分析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豆瓣
9.3 (24 个评分) 作者: (英) 斯道雷 译者: 常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7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5版)》是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约翰·斯道雷所著之经典教材,在西方学界经久不衰,是公认的媒介与文化研究领域最为权威的综述性著作之一。《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5版)》对文化研究这一学科的历史,传统及当下的发展现状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广泛涉猎文化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诸多重要的社会科学思潮,梳理国际学界对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文化研究、媒介研究、大众传播学,文艺批评以及新闻学等领城内学者与研究生阅读,参考的重要文献。《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5版)》是原著最新版的中译本。
消费社会 豆瓣
8.1 (41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让·鲍德里亚 译者: 刘成富 / 全志钢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本书围绕消费这个中心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剖析,向人们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是如何引起不可遏制的消费欲望,并在此基础上对阶级社会里的各个阶层重新进行了划分。 消费是用某种编码及某种与此编码相适应的竞争性合作的无意识纪律来驯化他们;这不是通过取消便利,而是相反让他们进入游戏规则。这样,消费才能只身取代一切意识形态,并同时只身担负起整个社会的一体化,就像原始社会的等级或宗教礼仪所做到的那样。 --让·鲍德里亚 如果说,《物体系》一书的重点为揭露当今世界存在的功能性有序结构,那还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命题;而《消费社会》则试图走进形下的经济生活中发现一种新的支配和奴役关系:消费者与物的关系竟然不再是人与物品的使用功能之间的关系,它已经转变为人与作为“全套的物”的有序消费对象的被强暴关系了。这是一个无限的消费意义链环和强制性系列。以我的理解,这正是今天市场经济的消费结构中生成的欺骗性的伪欲望场境。消费场中,人是被一个看不见的铭记凸状锁链捆住并强迫消费的。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强制性并不是外在的可感的东西,而是消费中的诱奸!因为,这种强制性的实施恰恰是通过一种被幻象引诱中的自愿。
二手时间 豆瓣 Goodreads
Время секонд хэнд
8.9 (247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具分量的作品
发表后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法国美第契散文奖(2013)、俄罗斯「大书奖」读者票选最佳文学作品(2014)、波兰卡普钦斯基报告文学奖(2015)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游牧者的抉择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王明珂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本书探讨的对象是华夏最古老的一个边缘——华夏北方边缘。作者以人类学的游牧社会研究成果及思考取径,结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早期中国北方多元的游牧社会作一新考察。作者指出,汉代中原王朝与其北方游牧部族的互动曾造成三种不同的华夏边缘,也是三种人类生态本相——蒙古草原的匈奴、甘青高原河谷的西羌、东北森林草原的鲜卑与乌桓。后来在历史上发生的一些模式化历史事件,许多都可溯及形成于汉代的此三种华夏边缘。作者期望通过情境化与反思性的历史知识,形成对当前中华民族体制下汉﹑满﹑蒙﹑藏等民族历史关系的一种新体认。
————————
王明珂洞察族群认同与共同体意识之间微妙的关系,在中国民族学田野报告的传统方式之外,开阔了报导与阐释双管齐下的方法学。这是一本跨越历史学、人类学和地理学的作品,很有价值。
——许倬云(著名历史学家)
我们这个时代学术中最重要之事,莫过于指出,以定居的乡土格局来形容中国社会是有问题的。“中国乡土定居性理论”抹杀了我们历史经验中的许多“另类元素”。本书为我们呈现了汉代中国北方游牧社会的诸种形态,使长期被我们视作“他者”的匈奴、西羌、东胡及其后裔,成为我们的自我认识的一个步骤。
——王铭铭(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
没有哪个古代帝国的周边,拥有像中国那样多的游牧民族;也没有哪种文字中留下像汉文一样对于游牧民族的丰富记载;然而当下游牧民族研究却是西方、俄国或日本学者的领地。当读完这部非凡拔俗的著作后,我们可以略感自豪地宣称,游牧世界的研究中终于增添了一份中国经验——从理论到微观。
——罗丰(宁夏考古所所长,考古学者)
作者既解构了旧史家的片面记载,又谨慎地对待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使自己不要走过头。作者基于多年来对游牧社会的亲身观察和体验,加之对中国历史文献、考古材料的熟悉,本书可以说是王明珂一部更加宏观的著作,是一部跨越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经典制作。
——荣新江(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
“游牧”不只是一种生产、消费与交换的经济手段,它还需要特定的社会组织、社会价值观来与之配合……对于熟悉定居文明社会价值体系的“我们” 来说,游牧社会研究更大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挑战、刺激我们的知识理性;因为这样的刺激,我们或可得到些反思性新知。
——王明珂(本书作者)
音乐社会学导论 豆瓣
作者: [德]特奥多尔·W.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 译者: 梁艳萍 / 马卫星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8 - 11
本书是阿多诺从“否定的辩证法”出发, 献给世人的一部建立在美学和哲学基础之上的音乐理论著作。全书从音乐类型和音乐接受的角度阐释了作者对音乐社会这一主题的思考。他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否定性认识, 即艺术不是对于存在的把握, 而是对于尚不存在的追求。
符号理论 豆瓣
作者: [德]诺伯特·埃利亚斯 译者: 熊浩 / 高乐田 商务印书馆 2018 - 7
作为知识社会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诺伯特·埃利亚斯(1897-1990)的《符号理论》旨在阐述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关键的思维、语言和符号相互交织的形成机制及其社会功能。作者受到当时进化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影响,以社会学的视角挑战了当时主流的关于知识的哲学观点。埃利亚斯秉承了德国知识哲学的传统,其系列知识社会学著作是这一系统性影响的重要部分,《符号理论》作为埃利亚斯最后完成的一本著作,代表了他晚期较为成熟的学术思想。
左道 豆瓣
The Sinister Way:The Divine and the Demonic in Chinese Religious Culture
7.6 (8 个评分) 作者: [美]万志英(Richard von Glahn) 译者: 廖涵缤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8
※财神信仰在中国通俗宗教大框架下的起源与演变
※第一本深入研究中国宗教文化中左道之地位的著作
【内容简介】
对当代中国人而言,财神一直是家庭祭仪和新年礼俗中的标志性神祇,对财神的崇拜是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尽管供桌上的财神神像十分常见,但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财神信仰根源为何。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教授、著名汉学家万志英以大众或通俗宗教为大框架,审视了五通(财神)信仰的缘起和漫长演变。这份时间跨度长达三千年的研究,充分展现了中国宗教文化中神灵的邪恶面,及其在道德上的暧昧与矛盾,使我们得以窥视不同时代背景对普通人生活和思想的影响。
万志英认为,中国宗教信仰和实践的历史过程呈现两种基本倾向,一方面是佞神和驱邪,另一方面是相信宇宙中道德平衡的作用,这两种基本倾向总是处于紧张状态之中,并且两者都受到邪魔力量,即具有邪恶本性的神祇和精灵的侵扰。这两种根本倾向对中国宗教文化产生了持久影响。
【媒体获誉】
一个关于五通神信仰的起源、发展,以及中国宗教中的邪魔外道的精彩故事。万志英从商朝讲到了帝制晚期,向我们展现了引人入胜的丰富知识和此前从未公布的数据。
——柏夷(Stephen Bokenkamp)
印第安纳大学,著有《早期道教经文》
没有其他作者可以像万志英这样对旁门左道在中国宗教中的地位进行如此深入细致的探索。这份言辞优雅的优秀研究著作涉及从宋朝到明朝的重要主题。
——伊沛霞(Patricia Ebrey)
著有《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
世界是平的(3.0版) 豆瓣
7.5 (8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马斯·弗里德曼 译者: 何帆 / 肖莹莹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 9
世界变得平坦,是不是迫使我们跑得更快才能拥有一席之地?
在《世界是平的》中,托马斯·弗里德曼描述了当代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科技和通信领域如闪电般迅速的进步,使全世界的人们可以空前地彼此接近——在印度和中国创造爆炸式增长的财富;挑战我们中的一些人,比他们更快占领地盘。3.0版新增两章,更新了报告和注释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均采自作者考察世界各地特别是整个美国中心地带的见闻,在美国本土,世界的平坦化正在剧烈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托马斯·弗里德曼首先展示了“全球化正在滑入扭曲飞行的原因和方式”(罗伯特·莱特),揭开这个世界的神秘面纱,深入浅出地讲述复杂的外交政策和经济问题,为读者释疑解惑。作者通过其对复杂外交政策和经济问题的非凡的解读能力,解释了世界的平坦化趋势是如何在21世纪来临之时发生的;这个趋势对于国家、公司、社会和个人而言意味着什么;政府和组织如何才能接受而且必须接受;为什么恐怖分子仍然想继续妄为。由托马斯·弗里德曼撰写的《世界是平的》,被认为是全球化的基本读物。
世界是平的 豆瓣 Goodreads
6.7 (36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马斯·弗里德曼 译者: 何帆 / 肖莹莹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 11
当学者们讨论世界这20年发展的历史,并把目光聚集在2000年到2004年3月这一段时间时,他们将说些什么?9·11恐怖袭击还是伊拉克战争?或者,他们将讨论:科技的汇集与传播使得印度、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商品和服务产品供给链上的一员,从而为世界大的发展中国家中的中产阶级带来了大量的财富,使这两个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随着世界变得平坦,我们必须以更快的速度前进,才能在竞争中赢得胜利?这个世界是否变得如此之小、变化如此之快,从而使我们的政治体系无法调整到与之相适应的稳定结构?
托马斯·弗里德曼揭开了笼罩在这个世界上的神秘面纱,深入浅出地讲述复杂的外交政策和经济问题,为读者们释疑解惑。他解释到,世界的平坦化趋势是如何在21世纪初发生的?这个趋势对于国家、公司、社会和个人而言意味着什么?政府与社会要做出而且必须做出怎样的调整以应付这种趋势《世界是平的》及时地就全球化中的这些问题——全球化取得的成功和其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
观看的方法:如何解读视觉材料 豆瓣
Visual Methodologies: An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ing with Visual Materials 3e
作者: [英] 吉莉恩·罗斯 译者: 肖伟胜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 - 5
-编辑推荐-
•本书是近二十年来,视觉研究方法领域的权威著作。就它企图对研究视觉材料的各式各样的方法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讨论和评价而言,本书依然独一无二。
•本书第3版,增加了对受众研究、民族志、照片文档、照片引谈、摄影小品,以及视觉伦理研究等视觉方法的讨论,展示了视觉研究及其方法的不断发展的本质。
•书中穿插的大量关于数字媒体的内容,亦是新版的一大亮点。
-内容简介-
本书坚定地专注于研究方法而不是媒体。书中的主体章节,每一章都会讨论一种可用于诠释视觉材料的方法,而每一章要用何种视觉材料来探究这种方法,则取决于它是否最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步骤、长处和不足。本书要做的就是深度探讨每一种方法。
第1章是对用来理解视觉文化各种不同理论方法的概览,同时也探究了一些关于无处不在的数字影像所造成的差异问题。
在第2章中,作者精心制作了一个指导读者使用她提出的“批判性视觉方法论”的实用性框架。
第3章详细解释了本书的结构,这将有助于读者从随后讨论方法的章节中有所斩获。
从第4章到第10章均专注于处理既有影像的方法,如内容分析、符号学、精神分析和话语分析等。
第11章比前一版更为细致地专注于另外一些研究视觉影像的方法,这些方法旨在处理为解答研究的问题而制作的视觉影像。
视觉伦理学是第3版中全新的一章。研究活动中的伦理学关乎研究者的行为。它关注他们研究中自身的诚实和坚定性,以及他们正在与什么材料,或跟谁一起展开研究如此这般的关系问题。
神话学:裸人 豆瓣
作者: (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周昌忠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4
本书是列维-斯特劳斯文集系列之一。本书比较南美和北美的神话,并探讨各变型之间的对称关系。列维·斯特劳斯特别注意衣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所伴演的角色。最後,他演证了南美和北美区域之神话整体所具有的封闭性质。
作者在创造性地坚持在神话研究中把逻辑数学工具运用于结构分析之余,还把西方文明的“科学知识”放到文化史和民族文化的背景中去考量。他表明,一方面,神话的“深层逻辑”包括着产生各民族社会自己的“原本话语”的规则,而这正是“科学知识”的“绝对优越性”所系,也正是神话逻辑结构分析及其方法的根据所在,任何“文化相对主义”在此都无置喙之地。在这个范围里,其他社会和民族那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知识模式都难望“科学知识”之项背。而另一方面,不能因此把“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同科学以前的和其他民族的“知识类型”对立起来。恰恰相反,现在需要恢复当初为了知识进步而牺牲的极大丰富性,通过“倒退运动”回到曾力图回避的感觉世界,并找回曾被拒斥的“非理性思维形式”。
神话学:餐桌礼仪的起源 豆瓣
作者: [法国]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周昌忠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4
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占有”结构主义之父“的重要地位。哲学结构主义的兴起公认肇始于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La pensee sauuage)的问世(1962年)如果说,就他个人的学术生涯而言,这个思潮的形成相应于他从文化人类学家向哲学过渡的过程,那么,《野性的思维》只是这个过程的开端,而其完成则是这四卷本的《神话学》(Mythologiques)(1964—1971年)。这部书标志着哲学结构主义的真正确立。
在第三卷《神话学:餐桌礼仪的起源》中,分析有关礼仪的神话,探究印第安人表达时间之连续性及不连续性的方式.。李维斯陀在此声称:一个文化用以表达思考的各种体系或代码具有逻辑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