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人的境况 豆瓣
The Human Condtion
9.1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 译者: 王寅丽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4
在本书中,阿伦特力图表明“积极生活”的三种活动——劳动、工作和行动——的区分是基于人的条件而做出的,她理解的人的“条件”,既不是所谓人的本质属性,也不是康德意义上规定人类经验方式的超验条件,而是人在地球上被给定的那些生存条件:劳动的条件是人们必需维生,工作的条件是人们必需建造一个人造物的世界,行动的条件是人们必需在交往中彰显自己,回答“我是谁”的问题。离开了这些条件,生活就不再是“人”的生活了。在此意义上,人是被条件规定了的存在(conditioned beings)。但他们的活动又创造着自己下一步生存的条件,比如劳动超出家庭和国家界限的全球化发展,和人从宇宙的角度对地球采取行动,都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未来的生存处境。本书在结构上另一个值得关注之处是“积极生活”(vita activa)与“沉思生活”(vita contemplativa)的二元对照。第一章给出的两种生活的对照,为全书确立了一个隐含的背景框架。实际上,只有在此二元对照下,劳动、工作和行动才可能有效地保持自身,因为与两种生活方式相应的,是古代西方对两个世界的想象:柏拉图的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或基督教的尘世之城和天上之城,前者是变化的、有死灭的,后者是永恒不变的。在那里,制作或工作被当成一切活动的原型,人在制作中模仿神圣世界的创造,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和荣耀都来自后者,后者才是他渴望回归之所。阿伦特认为这种沉思生活高于积极生活的等级秩序,在传统政治思想中导致了对政治的伤害,因为政治哲学家倾向于以制作模式把行动理解为按照某种真理来统治。但对立之消隐的灾难后果,要在世俗化的现代才清晰地浮现出来。在神圣世界不再被信仰,沉思“被逐出有意义的人类能力行列”之后,制作活动也失去了衡量他的产品真实性的标准,作为人造物的世界越来越相对化,丧失了它得以立足的持久性和稳固性。二元世界观的消失,一方面让现代人丧失了作为生存条件的“世界”,另一方面人被抛回到自身,返回到孤独内心来寻求真实性和确定性的基础。“世界异化”和“向自身的回返”最终以牺牲世界和牺牲行动为代价。虽然在现代早期,人作为制造者获得过短暂的胜利,那时人曾被高举为目的,但“由于现代的世界异化和内省被提升为一种征服自然的无所不能的策略,也就没有哪种能力像制作——主要是建造世界和生产世界之物的能力——一样,丧失得如此之多”(本书第242页)。在最后一章,阿伦特哀悼了技艺人(homo faber)的失落:匠人精神始终预设了一个物的世界,在那里,物质闪耀、语词可听,但在世界塌陷,甚至被还原为生物循环意义上的自然的情况下,最终是劳动动物(animal laborans)取得了全面胜利,而这就是我们已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什么是民粹主义? 豆瓣 Goodreads
What is Populism?
7.9 (57 个评分) 作者: [德]扬—维尔纳·米勒(Jan-Werner Müller) 译者: 钱静远 译林出版社 2020 - 5
一切权力都来自人民。但人民去了哪里?——贝尔托·布莱希特
★★民粹主义诊断之作:仇视精英、反对多元、垄断人民★★
☆紧扣国际政治新趋势,教你看懂现代社会的民粹危机☆
☆民粹主义不仅事关政治,更事关人性的弱点☆
☆普林斯顿教授精到解读,国内知名政治学者刘擎作序推荐☆
“米 勒这本小书……对澄清“什么是民粹主义”做出了富有启发性的阐 释,并针对当下的政治现象提出许多敏锐而深邃的批判分析。”——刘擎
在过去的几年里,世界见证了玛丽娜•勒庞等民粹主义者的崛起。他们宣扬自己代表真正的普罗大众,借助“平民政治”和“沉默的大多数”等口号,对精英包揽的政治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可是,到底什么是民粹主义?它真的是对民主的纠错和补充吗?
在本书中,米勒定义了民粹主义的核心要素:它反对多元主义,垄断对人民的定义,剥夺持反对意见者的人民资格;民粹主义并非民主政治的正当组成部分,而是它挥之不去的永恒阴影。
在米勒看来,危险和误解都源于概念的模糊不清。只有明确了民粹主义的本质,我们才能在民主政治的实践中更好地应对它的挑战。
2020年6月5日 已读
民粹主义的核心要素:反对多元主义,垄断对人民的定义,宣称自己代表人民所希望的集体利益,剥夺持反对意见者的人民资格;民粹主义并非民主政治的正当组成部分,而是代议制民主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民粹主义是民主真正的威胁。
2019 历史 政治 政治学 政治社会学
大众的反叛 豆瓣
La Rebelion de Las Masas
7.7 (6 个评分) 作者: [西班牙] 奥尔特加•加塞特 译者: 刘训练 / 佟德志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0 - 5
本书阐述了作为“大众”的社会力量在现代的崛起,以及一个由“大众”占据支配地位的时代的来临。当前文明带来了越来越舒适安逸的环境,这是一个“随波逐流” “任其自然”的时代,大众人在其中过着一种缺乏重量、失去根基的生活。他们几乎没有人能够抵制得了来自思想、政治、艺术或社会习惯 方面的那些浅薄而短暂的风潮,却宣称自己有权利自行其事,企图取代精英。故而奥尔特加将这种现象称为“大众的反叛”。
奥尔特加着重剖析了这一时代病症,并从欧洲的“大众人”推延至国际范围内的“大众民族”。虽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反映的是他对于当时欧洲公共生活境况的担忧,但近一个世纪之后,我们将发现它无疑具有更深远、更普遍的意义。“大众的反叛”已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全球化时代下的人类文明所面临的考验。
⭐⭐⭐⭐⭐
经典译本,精装再版
新增北京大学教授何怀宏深入导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推荐序言
⭐⭐⭐⭐⭐
(奥尔特加是)尼采以后欧洲最伟大的作家。
——加缪,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他(奥尔特加)是一个文明的欧洲人,一个伟大的欧洲人。
——索尔•贝娄,美国犹太裔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此书之于20世纪,一如《社会契约论》之于18世纪,《资本论》之于19世纪。
——《大西洋月刊》
我仍然记得自己在30多年前第一次读到《大众的反叛》时,对这本古怪的书感觉多么受挫……最近我又读了一遍这本书,反应却完全不同:我在20世纪时曾认为的那些已经过时的观点,如今却显示出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可以解释数字时代最离奇的事件。
——特德•焦亚(Ted Gioia),被誉为美国最杰出的音乐历史学家之一
一部深刻的书,从始至终都充满生机和活力……就思想深度和影响而言,它与斯宾格勒那本宣告文明厄运的《西方的没落》,同样发人深省,同样具有潜在的影响力。
——《纽约时报》
奥尔特加无疑是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哲学散文家,而且很可能是为数不多的真正具有开创性的思想家之一。
——《新共和》杂志
斜目而视 豆瓣
9.0 (27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季广茂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3
欲望的客体无法直视,拉康的理论亦需“斜目而视”。在《斜目而视:透过通俗文化看拉康》中,齐泽克一方面透过通俗作品解析拉康的理论,揭示“无意识的逻辑”,勾勒“欲望的原理”;另一方面借助拉康理论解读通俗作品,这既包括希区柯克、安东尼奥尼、大卫•林奇、赛乔尔•莱昂、弗里茨•朗、雷利•史考特、乔治.米勒等著名导演的电影,又包括阿加莎•克里斯蒂、斯蒂芬,金、帕特里西娅•海史密斯等通俗作家的小说,以及柯南.道尔塑造的福尔摩斯、雷蒙•钱德勒塑造的菲利普•马娄等人物形象。作者对通俗作品的解读,彰显了“通俗”作品的“非通俗”之维,展示了“通俗”作品的现代乃至后现代蕴味。
中心与边缘 豆瓣
Center and Periphery: Essays in Macrosociology
作者: [美] 爱德华·希尔斯 译者: 甘会斌 / 余昕 译林出版社 2019 - 3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他对“克里斯玛”、“中心”和“边缘”等概念的解释,以及他对“大众社会”一词的修正,这些研究对分析政治和文化领导力以及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价值。本书对希尔斯数十载社会理论研究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总结,为解释与探究当代社会的结构与变化提供了极具科学性的参考依据。
本书收录了希尔斯24篇文章,它们涵盖了新兴的宏观社会学、大众社会学、传统、仪式等主题。这些论文历时20多年,涉及知识范畴广博,在内容和逻辑上却有显著的连贯性。其本质是在“中心”与“边缘”概念分析的视角下进行社会性探索,为理解当代社会的变异与整合等复杂现象提供思路。
人的境况 豆瓣
Human condition
9.2 (18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 王寅丽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1
这部极具原创性的著作,通过对劳动、工作和行动;权力、暴力和体力;地球和世界,以及财产和财富等诸概念的区分,强调了人在面临现代社会高度科技化、自动化和经济现代化情境下,仍然具有的“复数性”和开端启新的行动能力,从而重树人们对于人类事务的信念和希望。这本曾被欢呼为“参与式民主的教科书”,将批判的目光投向我们当前认为理所当然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时隔50年,这《人的境况》的原创性仍然像当时一样令人瞩目,并能激发起新的思想和讨论。
健全的社会 豆瓣
9.5 (12 个评分) 作者: [美]艾里希·弗洛姆 译者: 孙恺祥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9
《健全的社会》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是对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状况的一次有力的探索。
精神健康的问题是否只涉及某些“不适应”社会的个体?社会作为整体是否会患上精神病?对此,弗洛姆给出了肯定的回答。现代社会使人们与自己创造的事物、自己建立的组织、其他人,甚至自己疏离开来。现代资本主义造就了“可支配的人格”。对这种趋势放任自流的结果将是为异化力量所支配的精神失常的社会。在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各种社会组织方案后,弗洛姆提出了第三种方案:在理想的社会中,个人不再是达成其他人的目的的手段,个人的幸福是社会的核心关注点,社会的经济增长不应凌驾于个人的发展之上;在精神健全的社会中,个人应当富有创造力和责任感。
作为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姆对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看法与传统的弗洛伊德派的观点有根本的区别。后者将性欲视做人的感情和欲望的基本动力。对此,弗洛姆明确提出:人的基本感情并不植根于他的本能需要,而是产生自人类生存的特殊环境。从中我们可以窥见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的影响。
六论自发性 豆瓣 谷歌图书
Two Cheers for Anarchism——Six Easy Pieces on Autonomy, Dignity, and Meaningful Work
8.7 (90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姆斯·C. 斯科特 译者: 袁子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4
【内容简介】
著名的当代思想家、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斯科特曾告诉我们国家的视角为什么是错的。现在,在这本简短易懂、极其个人化的新作中,他论证了无政府主义者的视角为什么重要。他用引人入胜、斗志昂扬,甚至幽默的方式,捍卫重视地方性知识、常识、个体创造力、自发性的无政府主义思维,令我们能够审视世间百态……小到学校、工厂、养老院、游乐场里的日常社会政治互动,大到民众抗议和革命。
【编辑推荐】
书中的无政府主义不是意识形态,也无关政治立场,而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模式,可以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类现象,如红绿灯的设置、抄近道形成的小径、地名的设置、林场或种植园的管理、游乐园的设计、科学文献索引体系的意义、养老院与老人间的关系等。通过带入无政府主义者的非国家视角,斯科特讨论了这些现象中蕴含的悖论。例如福特的种植园反映了一些为追求效率而设定的规程反而造成了效率的缺失,危地马拉当地农民的果园看似杂乱无章的表面安排后面之下却又更科学的逻辑。总之,作为一位社会科学大家撰写的关于自发性的随笔集,这本小册子中汇集了对生活中小事的思考,有助于读者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
2020年5月25日 已读
开头看来并不是一本讨喜的书,越往后越给人启发性。人与人的无序状态下自发产生秩序,这种宝贵的自发实践构成对国家主义与集权政体的一种反思(或者反抗),人面对自身仿佛注定被异化的命运,似乎又多了一个可以望见的出路。宏大叙事控制的历史早已失去其合法性,精英与机构展示出来的秩序早晚会被撕下其虚伪的面具,集权政治塑造的秩序和纪律充其量是为看似混沌无序的现实补充某种幻象。有时候逛豆瓣的小组,看到各成规模的小组都订立了自己的组规,这大概也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尝试罢。充满各种秩序并且持续被秩序塑造的历史和现实让人透不过气,倒是书中所说的种种“自发性”能看到人之为人的可爱之处。
人类学 政治 政治哲学 政治学 无政府主义
官僚主义的起源和元模式 豆瓣
作者: 孙越生 2012 - 6
本书为作者最重要学术贡献,是继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后,国内第一部最有系统的“官僚主义论”。他沿着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的思路,继续研究整个人类,特别是当代中国的官民关系,自成一说。著述显示作者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深厚,视野开阔,来龙去脉分明,特别是对一些长期流行的观点的指谬,不留情面,证诸实践,显示了理论的、逻辑的力量,可视为将来建立“官僚主义学”的奠基之作。
理学、士绅和宗族 豆瓣
作者: 章毅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 8
本书在南宋至明代中期的长时段内,以徽州为代表区域,深入研究了理学在地方社会的传播、士商群体的形成以及宗族组织的出现,三者之间相生相成的历史。本书认为,明代徽州宗族社会的出现,根植于十二至十五世纪宋明时代的历史进程之中,深受王朝政治和地缘环境的影响,是理学价值观深入传播之下,士绅和商人等主导人群共同塑造的结果。本书采用了整体史的新视角,致力于重新梳理地方历史的发展脉络,探析社会结构的变迁过程。在研究方法方面,本书强调对方志、文集、谱牒等官私文献的综合利用,尤其注重在旧史料中开掘新内容,对人物传记和微观史实多有细致的考辨,兼具汉学研究的特色。
城市社会学(第三版)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郑也夫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018 - 4
【内容简介】
城市化是世界范围的大趋势。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虽然是这条道路上的后来者,但也不可阻挡地要走上城市化的道路。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如何进行城市化研究?在城市化的世界潮流中我们何去何从?由此,作者追溯了城市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城市研究的学派和代表学者,并在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的相互参照相互诠释中,发展和深化了罗伯特•帕克的城市生态学理论。
本书作为一部课堂讲授记录,既有生动活泼的事实案例和语言风格,又有全面而系统的理论介绍和深刻阐述,更有颇具启发性的问题和方法指导,对于想初步了解和进入社会学门径的读者而言,是一部清晰明了、难易适中的入门读物。具体内容包括城市的产生和当代变迁,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代表观点,当代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热门问题,如城市化、农民工、交通、住房、公共空间、垃圾问题、水污染问题等。在每个领域,作者都结合实际的调研数据和形势与政策,进行了犀利的思考,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为关心城市社会问题的读者,提供了一个颇具高度的思想起点。
---------------
郑也夫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科场现形记续编》,2018
《论文与治学》(再版),2018
《城市社会学》(第三版),2018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再版),2016
《文明是副产品》,2015
《代价论》(再版),2015
《信任论》(再版),2015
《吾国教育病理》,2013
《科场现形记》(编),2013
《语镜子》,2013
---------------
【编辑推荐】
(1)北大社会学系教授、知名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关于城市社会学的系统而简明扼要的课堂讲授记录,是一个良好的入门指南。
(2)作为课堂讲授的产物,事例丰富,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3)其中对于传统城市社会学理论的梳理,对于当代城市社会问题的热切关注和深入思考,对于渴望了解城市社会学、热衷思考现实问题的读者而言具有很大启发意义。
(4)本书曾被列入教育部教材系列,在青年学子和纸质、网络媒体上颇受好评,影响较大。
(5)第三版中作者附录了自己为学生们的调研论文结集所写的前言,以及目录,可以带领读者更多了解城市社会学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从而找到自己的关注点。
---------------
【精彩书评】
脱胎于作者12次课堂讲演的这部书,具有独特的口语风格和鲜明的个性。不止一处锋芒毕露……茶馆是我觉得写得切中要害的一处。街心花园、步行街、咖啡馆等也都讲得非常精彩。……在关于ecology的看法上,费孝通先生与郑老师的见解仍不一致。读者从前后辈两位社会学名家不同观点的比较当中肯定可以获得更多启发。
——胡鸿保(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城市是众生喧哗之地,而这本书是一幅优质导游图,引导读者观察和认识城市。我上过这门课,也读过这本书。也夫师的思想魅力在于批评和去蔽,揭示事物本来面目。其思想力度基于深刻的理论敏感和现实洞察,其智慧在于对常人不经意之细节的辨识。阅读本书就是一个惊奇之旅,能带来很多“原来如此”的智力生活的快乐。
——李伟东(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郑也夫先生的《城市社会学》,篇幅不大。但在我看来,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可以称为社会学本土化的经典。这是真正能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的基础之上有所前进、有所发明的著作。
——谢志浩(河北科技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阅读该书犹如走进课堂亲聆教导,依山傍水循讲者思路行进。杂而博的社会学理论在讲者举重若轻的解说中深入浅出地显出脉络,说是偏重理论,现实事例却一点也没有被忽略,那么多平常却鲜为常人注意的现象,被他的理论一一洞察。
——李文博(博客作家)
民族的重建 豆瓣 Goodreads
The Reconstruction of Nations: Poland, Ukraine, Lithuania, Belarus, 1569-1999
8.8 (15 个评分) 作者: [美]蒂莫西·斯奈德 译者: 潘梦琦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
◎2003年美国历史学会乔治·路易斯·比尔奖、2003年东部书评奖、2004年美国学会乌克兰研究图书奖 获奖作品
◎知名政治思想史学者塞缪尔·P. 亨廷顿,《国际历史学评论》《外交事务》《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赞誉推荐
···
【内容简介】
“在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人们可以找到所有能想象到的造成民族冲突的原因:帝国瓦解、不具有历史合法性的国界线、挑衅的少数族群、扬言复仇者、恐惧的精英人群、新建立的民主政治体制、种族清洗的记忆以及长期冲突的民族迷思。”
维尔纽斯,维尔尼亚,抑或维尔纳?在本书中,这些指涉着同一座城市的区别微妙的名字以看似不动声色的方式出现在同一个句子的两端。它们是本书所述故事的背景音符,指示着一整套有关“我是谁”“我的祖国在哪里”“什么是民族”的记忆、理念和话语。跨越四个世纪,四个国家,通过将目光落在这片有着复杂民族混居背景、经历过极其多元的政体模式,被几度撕裂乃至摧毁的土地上,斯奈德试图为我们揭示民族理念转变的奥秘,追踪概念如何被解释、扭曲、发明和滥用,如何在与更为复杂的外部力量相互衍生的过程中酿成深重苦难,又焕发出崭新光辉。更为重要的是,作者试图为有关通往国家的路径的终极问题寻找回答: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这条路上的苦痛经验?
···
【媒体及名人推荐】
《民族的重建》对东欧民族演化中的微妙性、复杂性和重重矛盾做了精彩的、引人入胜的分析。若想理解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国家崩溃和民族建构的过程,本书可谓意义深远。
——塞缪尔·P.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作者
到目前为止,在有关东北欧多元文化历史的英语研究作品中,本书是独树一帜的。斯奈德向我们提供了关于波兰、立陶宛和乌克兰的悠久历史的有别于传统叙事的解读,探索和解释了民族认同的议题,并且没有掉进民族主义历史学的陷阱之中。
——布赖恩·波特,密歇根大学历史系教授
蒂莫西·斯奈德的风格令人愉悦地提醒我们,历史写作确实可以,也应该在文学上有所追求。
——《泰晤士报文学评论增刊》
···
【编辑推荐】
★东欧史重量级学者蒂莫西·斯奈德独立著作首次引进。欧美学界东欧历史及民族主义研究的代表性作品。
★再造民族叙事,见证“想象共同体”流变中的残酷与光明。
“在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人们可以找到所有能想象到的造成民族冲突的原因:帝国瓦解、不具有历史合法性的国界线、挑衅的少数族群、扬言复仇者、恐惧的精英人群、新建立的民主政治体制、种族清洗的记忆以及长期冲突的民族迷思。”
这是一次有关民族性生成的重检与注疏,斯奈德大胆地将研究对象置于四个世纪的历史演变之间,从而揭示了这条道路上的不同走向与路径。
★超乎寻常的珍贵一手史料,叙事精湛的学术佳作。
作者通晓东欧诸国6种语言,使得本书所引第一手材料包罗万象,并首度在英文学术研究中完整描述了1943—1947年乌克兰人和波兰人相互实施的种族清洗事件。全书含600余条脚注,另附图像资料和表格说明。
斯奈德的写作结构缜密又清晰易读,穿插以人物线索的讲述方式,带领读者走入历史的关键情境。
★战后欧洲史的有益补充。
全书第三部分详尽地研究了“二战”后作为东欧成功案例的波兰如何通过精妙而及时的东部政策,不仅促成了与乌克兰、立陶宛等国的和解,还达成了“重返欧洲”的目标,成为欧盟成立前夕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的旁证。
★是民族主义导致了种族清洗,还是种族清洗给不同人群贴上了民族标签?
现代民族观念的诉求,能否找到一种更加和平的表达方式?
本书正是对于以上问题的一次回应的努力。
黑暗之城 豆瓣
9.6 (38 个评分) 作者: Greg Girard / Ian Lambot 译者: 林立偉 / 朱一心 中華書局、圓桌精英 2015 - 8
傳說中的「三不管」地帶九龍城寨,是一個傳說,是一個謎……
有將近五十年,九龍城寨這個奇特社群是位於香港中心地帶的黑暗世界。城寨沒有法律、漠視基本服務、規劃條例或建築標準,但它不但繼續存在,而且蓬勃發展。但是,在英國、中國和香港政府「三不管」的情況下,這種地方怎麼能存在於一個現代城市之中?誰會在那裏生活?為什麼?
《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不但收錄具份量的歷史篇章,更有俯拾皆是的精彩照片、繪畫、地圖和城寨街坊的口述故事,詳細地探討1945至1990年間城寨的急遽發展,同時研究它過去的黑暗面。城寨總給人詭異和神秘之感,是源於許多關於它的謬見,此書也會道出這些謬見背後的真相。
九龍城寨,是一個逝去的地方,在巔峰時期,曾是三萬五千多人的家,而且至今仍是世人所知人口最稠密的社區,城寨清拆二十年多後,《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記錄了城寨的黃金歲月與消亡,與讀者一同重新思考和認識九龍城寨這個空間和生活其中的不平凡社群,為他們留下獨特的城寨印記,撿拾城寨的凋零與茂盛。
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 豆瓣
作者: 刘小枫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8
本书实为作者刘小枫出版于20年前(即1998年)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的前半部分,现修订重版,新增两篇社会理论方面的论文,书名仍沿用旧作,而原书后半部分则作为本书的姊妹篇,以《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为名另行出版。
作者认为,无论欧美还是汉语知识界,一百多年来关注的实质性问题是现代现象,考察百年来学术思想对现代现象的知性把握及其理论形态,是一项紧迫的课题,于是,作者带着中国问题意识,从社会理论角度出发,审理西语和汉语思想学术的“现代现象”,而后又回到对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思考。作者真正关心的是,如何让中国的现代性经验参与社会理论的修葺,从而进一步把握困扰现代思想的现代性问题。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考察现代性问题的社会理论专著,虽时隔二十年,依然没有同类新作出现,且本书的思想价值依然难以超越。
2020年2月29日 已读
“本书旨在以现代性问题为焦点,审理百年来欧美社会理论对现代性的观察和把握,力求通过讨论迄今为止的社会理论的问题进入现代性问题的纵深。在考察欧美社会理论、探析现代性问题的思路中,我着意引入现代中国的基本问题”,这算是刘小枫少有的思路相对清晰而且语言相对平实的著作,但是前言中所谓的对欧美社会理论的考察并没有彻底实现,更多的篇幅实际上变成了“特洛尔奇思想引介”。不过总体而言刘小枫的问题意识是很清晰的(这在当代学界也算是难能可贵),其睥睨一切纵横捭阖的学术视角不得不让人叹服。书中“知识人”“担纲者”“现代学”种种语词实在是很有代表性…
人文社科 刘小枫 哲学 想读 政治哲学
从传统到现代 豆瓣
作者: 金耀基 法律出版社 2017 - 11
《从传统到现代》从历史、社会、文化角度论述中国的现代化变迁。卷一分四篇,中国的传统社会、巨变中的中国、现代与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讨论的是中国从传统中来走向现代文明秩序过程中中国的传统社会与过渡社会的性质以及所面临的种种障碍。卷二收录《再论〈从传统到现代〉》等十篇文章,是作者对中国现代化及其相关的议题与问题的讨论与诠释,如传统在现代化中的角色,中国文化的复兴之途径,价值在现代化中之定位等,它们是《从传统到现代》中没有触及或讨论不足者,可说是一种补充。
场景 豆瓣
Scenescapes: How Qualities of Place Shape Social Life
作者: 【加】丹尼尔•亚伦•西尔 / 【美】特里• 尼科尔斯•克拉克 译者: 祁述裕 / 吴军 方寸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1
场景,是一个地方的整体文化风格或美学特征。当一个社区变成一个场景时,它可以成为培养各类精神的地方。场景,正在重新定义城市经济、居住生活、政治活动和公共政策……
《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一书所介绍的场景理论,由特里•克拉克和丹尼尔•西尔为首的新芝加哥学派创立,是国际上首个分析城市的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对城市发展作用的理论工具。从经济增长到居住地选择,再到选举和新社会运动,场景理论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场景理论从消费角度来解释后工业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现象,区别于以生产为导向的工业理论。场景理论不仅把消费当作消费活动本身去研究,而且还着重研究消费的社会组织形态。
场景理论的学术价值在于从消费角度来解释后工业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现象,这一点区别于以生产为导向的工业理论。场景理论不仅把消费当作消费活动本身去研究,而且还着重研究消费的社会组织形态,用场景来把消费组织成有意义的社会形式。对于中国城市发展来说,场景理论也具有巨大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示范作用。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 豆瓣 Goodreads
8.1 (3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简·雅各布斯 译者: 金衡山 译林出版社 2006 - 8
自1961年出版以来,这本书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使我们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2020年2月24日 已读
如果对于书中提到的城市和具体案例没有实际的理解,那么读这本书的体验会大打折扣。城市是人群生活聚集的实体空间,而城市这一意象同样也构成对人类社会的一个强有力的象征。在城市这一空间里,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力量形成相互间的博弈,人类在混乱的城市中哭喊着出生、绝望地存在,最后迎来死亡的宿命。
城市 城市规划 城市设计 建筑 建筑理论
规训与惩罚 豆瓣
Surveiller et punir
9.5 (97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刘北成 / 杨远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1
本书旨在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法律综合体的系谱。在这种综合体中,惩罚权力获得了自身的基础、证明和规则,扩大了自己的效应,并且用这种综合体掩饰自己超常的独特性。……如果这意味着写一部关于现在的历史,那才是我的兴趣所在。在我这一代对我们的时代进行诊断的哲学家圈子里,福柯是对时代精神影响最持久的。
美丽新世界 豆瓣 Goodreads
Brave New World
8.7 (20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阿道司·赫胥黎 译者: 王波 重庆出版社 2005 - 6
《美丽新世界》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这部作品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书,在国内外思想界影响深远。
书中引用了广博的生物学、心理学知识,为我们描绘了虚构的福特纪元632年即公元2532年的社会。这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 亡都受着控制的社会。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由于社会与生物控制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沦为垄断基因公司和政治人物手中的玩偶。这种统治甚至从基因和胎儿阶段就开始了。
这是一个有阶级、有社会分工的社会,人类经基因控制孵化,被分为五个阶级,分别从事劳心、劳力、创造、统治等不同性质的社会活动。人们习惯于自己从事的任何工作,视恶劣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与极高的工作强度为幸福。因此,这是,一个快乐的社会,这种快乐还有别的措施保障,比如睡眠教学,催眠术被广泛用来校正人的思维,国家还发放叫做索麻的精神麻醉药物让人忘掉不愉快的事情。
正是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人们失去了个人情感,失去了爱情——性代替了爱,失去了痛苦、激情和经历危险的感觉。最可怕的是,人们失去了思考的权利,失去了创造力。
批评官员的尺度 豆瓣 Goodreads
Make No Law: The Sullivan Case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8.8 (103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东尼·刘易斯 译者: 何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7
1960年,因为一则批评性广告,警察局长沙利文以诽谤为由,将《纽约时报》告上法庭,并申请巨额赔偿。两审失利后,几乎被各地政府官员相继提起的索赔逼至绝境的《纽约时报》,奋起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在“《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力挽狂澜,宣布“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维护了媒体、公民批评官员的自由。《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刘易斯,以翔实史料、生动笔触,系统回顾了这起新闻自由史上的里程碑案件,并循此为线,串接起美国人民争取言论自由的司法抗争历史,完美展现了霍姆斯、布兰代斯、汉德、沃伦、布伦南、布莱克、韦克斯勒等伟大法官和律师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