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植物的记忆与藏书乐 豆瓣
La memoria vegetale e altri scritti di bibliofilia
7.3 (33 个评分) 作者: (意)翁贝托·艾柯 译者: 王建全 译林出版社 2014 - 9
博尔赫斯笔下博闻强识的富内斯和部落老人篝火旁的娓娓道来,我们称之为肉身的记忆;石洞壁上的楔形文字和哥特教堂矗立的尖顶,我们称之为矿石的记忆;然而散发出最浓郁的知识芬芳和铭刻下最隽永的历史选择的,却是纸张书籍上的文字,我们把这种最美好的形态称作植物的记忆。
该书是艾柯关于爱书藏书的总结,横跨历史、文学、美学与科学的多元向度,畅谈奇书逸事,关于书的意义与价值,关于阅读的必要,关于爱书人无可自拔的执迷。从对纸质书籍本真的热爱到对电子书自我认同的奇想,从对藏书世界奇闻异事的精彩讲述到对一本古书扑朔迷离的起源的细致考察,艾柯对于书籍的热爱有着一种传教士的热忱,相信爱书教的虔诚信徒们定可以在他的这本书中找到真义。
2016年2月13日 已读
聽艾柯談書談閱讀的故事 真像參觀書的博物館一樣 充滿奇遇和靈光。
art reading
百鬼夜行 豆瓣
7.2 (12 个评分) 作者: [日]鸟山石燕 绘 / 宫竹正 编著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4 - 9
2016年7月21日 已读
浮世绘。今日世界的日本妖怪原型们。有些独特之处 虽然说不上有无美感
art
零ZEЯRO 豆瓣
ZEЯRO
8.3 (4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松田行正 译者: 黄碧君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 4
这是一本黑色的书,连三个切口都刷了黑漆。正面不着一字的书衣也是黑色特种纸,两边是两张切割出来的脸部曲线,封面上只有九个小孔。这九个小孔是凡尔纳的小说《桑道夫伯爵》中桑道夫伯爵解读暗号的模型纸,配合硬封上的文字阵列,正常包裹时显示出“ZEЯRO松田行正”,将书衣顺时钟旋转90度就变成“ZARRATHUS”,再转90度会出现“TRRASIGNE”,再转90度则会出现“ASINTOERR”。这36个字母去掉作者名,就变成ZEЯRO, ZARRATHUSTRRA, SIGNE, A SIN TO ERR。九个小孔的排列方式来自杜尚的《新娘,甚至被光棍们剥光了衣服=通称大玻璃》中的“九个射击的痕迹”,喜欢玩双关语的杜尚用射击的洞比喻射精。作者解说书名的含义是:从零(ZERO)出发,逐渐偏离(ERROR),进入记号的世界。更详细的解说,你们看书吧。书衣的背面是一株枝繁叶茂的文字树。书中列出的记号群只是根据形状的趣味性来选择,也有很多记号是已经超越了沟通途径的复杂形状。有很多文字系统因为形状和文法太过复杂而无法流通,自然消失,也有一些像神代文字那般怪异的文字系统。除了感到形状有趣外,再加上被这些瞬息万变的文字、记号所迷惑,最后本书集结了11章×11种=121个文字群、记号群。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每一页的大小也是11的倍数,宽121毫米×长209毫米,正文的版面篇幅也是以11毫米为单位。各章的内容并非完全有系统的分类,主要以形状相似,还有渐渐演变而成的组合来编排。各章开头的记号是象征每一章的变形字母。那么就请读者进入这个奇妙的昆虫图鉴般的形状世界吧。封面详图请看:http://www.douban.com/note/144267783/
2016年8月17日 已读
创意极佳。看着那些独特的字符 不时就有一些惊奇和感动 人类的智慧就悄然附身于那样一些或寻常或稀奇古怪的符号中 熠熠闪光
art japan
莫奈 豆瓣
作者: 莫奈 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5 - 8
《莫奈》(法国)描绘的物象在不同时间、光线和天气下的不同瞬间表现,并使得物体在画布上的表象消失在光色之中。他的作品让世人在放眼看这个世界的时候,开始体验到时空中光与色的结构,开始注意到世界隐藏在色彩迷离下的运动感和充沛的活力。
2016年9月26日 已读
莫奈画了非常多乡村生活与河海帆影的题材 有些色彩是真美 运用黄 绿色创造的很多很美的风景 出神入化 真心动人
art
莫迪里阿尼 豆瓣
Modigliani
作者: [英]多丽丝•克里什托夫 译者: 赵东蕾 2017 - 9
-书籍简介-
在对女性形体无限的颂赞中,阿梅迪奥•莫迪里阿尼(1884 — 1920)在艺术史中留下了被拉长的形体、杏仁状的眼睛还有他自己的名字。观者通过惊艳、性感和天鹅般的漂亮脖颈一眼就能认出这是来自他画笔之下忧郁的女性人物。
莫迪里阿尼的独特人像与他对美学独到的理念遥相呼应,同时也吸收了诸多流派的视觉元素,例如当代的立体主义、非洲雕塑、柬埔寨雕塑和13 世纪的意大利绘画。尽管莫迪里阿尼的裸女画像很出名,他在为巴勃罗•毕加索、让•谷克多和柴姆•苏丁等几位男性艺术家绘画的肖像中也使用了相似的画风技法。
本书通过莫迪里阿尼极富个人魅力的画册中的多张主要作品,介绍了他在巴黎早期现代主义温床的核心领域短暂却又卓越的艺术生涯。
-----------------------------------------------
-系列简介-
1985年, Basic art系列的首部著作《毕加索》问世,开启了德国TASCHEN出版公司的艺术出版历程。此后的30余年中, Basic art系列始终坚持以简洁、精练的笔法勾勒艺术家们的世界,内容不断充裕,培养了众多忠实读者,成为多年居销量榜首的经典艺术书系。
时至今日,此系列已出版图书近200种,更有多达20种的各国语言版本在世界范围内发行,具有极高的口碑和影响力。
-----------------------------------------------
-封面简介-
侧卧的裸女( Reclining Nude)
1917年,布面油画,60cm×92cm
斯图加特,州立美术馆
-----------------------------------------------
-封底简介-
阿梅迪奥·莫迪里阿尼,约1906年
©Hulton-Deutsch Collection/ CORBIS
2018年2月7日 已读
莫迪里阿尼的雕塑融合了古典与现代的元素 看着怪异却又十足温和 很有美感。画作方面 有他独特的关切在
art
建筑风格导读 豆瓣
Architectural Styles: A Visual Guide
作者: [英]欧文.霍普金斯 译者: 韩翔宇 2017 - 10
建筑“风格”这一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于19世纪,形成于对建筑学本身的研究过程中。在这一时期,与建筑“风格”的理念最密切相关的人物是瑞士建筑历史学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ölfflin)。作为具有影响力的德国文化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 Burkhardt)的学生,沃尔夫林以近似于对待科学研究般严谨的方法,建立了一整幅有关建筑历史的图表,来描述他所提出的关于“风格的发展问题”。他同时提出并建立了五对互相对立的概念:线性/非线性;平面/凹进;封闭式/开放式;多样性/统一性;绝对清晰/相对清晰。有了这个框架,任何受过一定的视觉教育的建筑历史学家都有能力沿着这个框架对任何一部特定的建筑作品的“风格”进行确定,从而可以对这幅图表
进行不断的完善。
沃尔夫林的这个理念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批判。一些人批评了他的这种做法,首先,他们认为沃尔夫林把人类对艺术与建筑的体验降低到了一系列的表面化的、离散的参数层面,而否定与忽略了存在于其中的人类的主观的、直觉的与情感上的反映。并且,沃尔夫林的理论倾向于忽视内容而主张形式,同时也忽略了决定着如何建立一个建筑或艺术品的社会、经济和物质方面的因素。在沃尔夫林本质上是黑格尔主义(Hegelian)的思想里,“风格”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生命与轨迹,而艺术家和建筑师们的作用却被降低了,他们只不过是那些仅仅按照时代精神所注定的剧情脚本来进行表演的演员而已。在某些方面,这些批评开始把“沃尔夫林的理论和方法”变成了一种漫画式的讽刺。尽管如此,人们对“风格”一词还是有果断而明确的态度的,特别是对于从社会历史学的角度来看问题的历史学家们,对于他们而言,通常是以决定论与精英论来感知“风格”。
所以,在创作这样的一本书的时候,作者同时遇到了来自概念性与实用性两个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要面对历史方面的问题;不管建筑“风格”的理念是如何被构想出来的,19世纪的建筑师们已经开始认真的考虑自己到底是哪一种“风格”的支持者。而从另一个方面,人们把以往表现出某些共同的“文体”特征的建筑作品收集整理在一起的过程中,具有相同风格的建筑也必然会将其他风格排除在外。然而,各个时代的建筑,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毕竟是极其广阔的,同时也被极其广泛的个体所塑造,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多样性事实上也是现有的任何包含“文体”类别的框架难以完全涵盖的。因此,建筑“风格”在这里可以被广义地认为:在一些情况下,“风格”用非常独特的方式对建筑进行分组和分析;而在另一些情况下,“风格”则通过强调某些特定的文化趋势或建筑叙事方法,从而把表面上似乎不相关的建筑作品汇集起来;甚至在特定场合,建筑师们联合起来自己定义的一场运动也可用风格来表述,即使有的运动还称不上是一种真正的“风格”,在20世纪,人们需要对这些团体的主张保持高度的认识。而作为每一个独立的建筑师,没有必要在其职业生涯中保持一种一致的风格,他们可能在开始其职业生涯的时候属于一个“风格”,而快结束职业生涯的时候完全是另外的一种“风格”。所以,理所当然的存在这样的建筑师:他们的作品不能完全被划分成某一种风格。
本书共分九章,每一章的顺序大体遵循风格建立的时期或建筑建造的时代。其中每一种单独的“风格”是根据共同的形式特点、地理位置、大的文化趋势、运动或意识形态——或这些因素的各种组合而形成。本书的重点在于视觉上的传达:对每一种“风格”都会有一段简短的介绍,然后通过配有解说文字的图片来讲解和描述这种风格所包含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是一种标志性的窗户设计,也可能是一种特定的装饰与材料,或者是隐藏在某种“风格”下的特殊的思想含义。通过这种方式,这本书可以当作一本参考书,同时也是一本具有教育意义的建筑图书。虽然“风格”的理念具有约束性或者排他性,并且“风格”有着固有的联系与分组的方法程序,但是,它从此使我们有能力去发现并升华那些曾经被我们忽视的东西。
2018年2月22日 已读
比较系统和全面的阐述建筑领域诸多风格与形式的手册 有助于厘清西方建筑的诸多概念 配图相当丰富而精致 选取的建筑也以经典著称。作为概念扫盲角度来说 是相当不错的。
2017 art guide
书中有座美术馆(全三册) 豆瓣
作者: [法] 玛丽·塞利耶 译者: 魏舒 新星出版社 2016 - 7
邀您进入这座美术馆,置身古老画框散发出的木头气息中,观察油画颜料龟裂的细纹。作品旁一处小小铭牌,标注着画家名、作品名、尺寸大小与创作年代。这时,人群簇拥一位讲解员到来,她的导览就像按下一个按钮,画作背后的时空,画家本人的命运,如同一场艺术盛宴,在您眼前缓缓展开。
法国作家玛丽·塞利耶就是这位讲解员,她是法国艺术类童书作者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在绘画展厅,四十五幅绘画作品和创作它们的艺术家,构成艺术史的小坐标。在印象派展厅,跟随印象派画家们离开沉闷的画室,来到大自然中作画。在原始艺术展厅,面具、雕塑、布偶将亲口讲述自己的故事。
这套书几乎找不到艰深晦涩的术语,语言风格呈现出作者的艺术观点——艺术应像故事一样平易近人、触手可及,因为作者带领我们进入艺术世界的入口,正是最普世的人间情感。
这座美术馆共有三个展厅,分别是《绘画展厅》、《印象派展厅》和《原始艺术展厅》。
2018年3月13日 已读
对于孩子来说可能难了点 不过内容与装帧是真的典雅 简约 点到为止的叙述也算条理清晰 选的画当然就更不用说了。印象派那一卷不错
art kid picbook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 豆瓣
作者: 〔意大利〕罗萨·乔尔吉 译者: 陆元昶 译林出版社 2014 - 8
世界艺术看欧美,欧美精华在美国
毕加索、莫奈、德加、梵高、高更、塞尚、雷诺阿、马奈、马蒂斯、达利……名家云集,名作云集,绝对惊艳,绝对不容错过!
→→→→这就是《华盛顿国家艺术馆》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是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级艺术馆,囊括了大批的名家名作,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一流艺术馆。馆里欧洲名家作品很多,尤其是近现代大师的一些作品,有些还是代表作:如毕加索、莫奈、德加、梵高、高更、塞尚、雷诺阿、马奈、马蒂斯、达利……本书对这些名家名作做了细致地梳理和分析,使得读者能很容易读出名家名作的过人之处。
2018年4月8日 已读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的传奇在于以私人捐献精品收藏开馆 大作不少 包括梵高 高更与莫奈等印象派的佳作
art paint
鲁本斯 豆瓣
作者: 马丹 2007 - 6
鲁本斯是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画家,即使宗教神话是他创作的主要题材,但他还是以世俗的人物和自然去描绘神界人物,正如法国美术史家丹纳所言:他的作品表面上涂着一层天主教的圣油,而骨子里的风俗、习惯、思想感情,一切都是是异教的。在鲁本斯的作品中体现出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美好理想、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艺术形象肯定人的力量和人生的欢乐,他善于运用健康丰满、生机勃勃的形象,洋溢着乐观与激情的性格,去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与趣味。由于他所处的上流社会环境,迎合上层贵族的审美要求,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尤其是妇女几乎都是贵妇人,体态胖肥,皮肤细嫩,骚首弄姿,扭捏作态,而男子都是浪荡公子一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兰德斯贵族资产者的追求享乐和骄奢淫逸的生活情趣。鲁本斯一生创作极为丰盛,作品多具有宏大的场面,强烈的运动感,雄健的造型,富有想象力和戏剧性情节;对比鲜明、响亮饱满的色彩;流动的线条、激动人心的画面艺术效果,给人以一种富丽堂皇、华美火热、欢腾鼓舞的艺术感受。
2018年4月12日 已读
画册为主 没有概述没有解读 只有画。不过画本身 以及选取 还是很好的。另外 很多画都附带了素描稿作为对照之用 让人不得不感慨鲁本斯的素描水平真是高啊 一部分画作的人像 素描稿或油画稿的味道比油画还好
album art cc paint
声律启蒙:吴冠中插图珍藏版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清]车万育等/著 / 吴冠中/绘 中信出版社 2016 - 10
【最美音韵——《声律启蒙》】
经典国学诵读佳作,为训练儿童作诗对句、掌握声韵格律的最佳启蒙读物。
以音韵分编,包罗万象。虚实结合,应对自如,读来琅琅上口,妙不可言。文学性不输古代诗词歌赋,独具一格,流行于世。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
❀❀❀❀❀❀❀❀❀❀❀❀❀❀❀❀❀❀❀❀❀❀❀❀❀❀❀❀❀❀
【最美画意——吴冠中】
中国著名绘画大师。早年留学于欧洲,深谙东西方艺术,他认为“中西结合是时代潮流”,作品具有中国文化精神和现代形式美感。
❀❀❀❀❀❀❀❀❀❀❀❀❀❀❀❀❀❀❀❀❀❀❀❀❀❀❀❀❀❀
《声律启蒙:吴冠中插图珍藏版》
保留原注 收录七十三幅吴冠中画作
经典诵读 图文共赏
清雅装帧 唯美珍藏
全书分上下两卷,上下卷各15篇。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虽为启蒙读物, 但文学性不输古代诗词歌赋,因此独具一格,流行于世。
❀❀❀❀❀❀❀❀❀❀❀❀❀❀❀❀❀❀❀❀❀❀❀❀
朗读:张晓雅 郭鹏超
音乐:A.J Alex & Yan One
2018年4月28日 已读
声律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啊 除了一些字词生僻不好辨读 能读出来的都朗朗上口 也是愉悦之事。此外 就装帧来说 也值得称许 吴冠中的画儿真是美不胜收。当然 上升空间还是存在的
art chinese poem
纂组英华旧影 豆瓣
作者: 何如珍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7 - 11
《纂组英华旧影》 丝路旧影系列
何如珍 编著
何鸿 主编
2018年5月26日 已读
前代的工艺美术水平相当之高了。本卷主要是丝锦一类材质之上的刺绣 绘画及书法的汇集 也可见一斑。
art
维米尔 豆瓣
VERMEER
作者: [英]路德维希·戈德沙伊德 译者: 北寺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 - 4
奠定百年费顿历史地位的经典画册,收藏级的印装质量
重新定义艺术出版的标杆之作
...................
※编辑推荐※
☆ 出版于上世纪的经典艺术家专著全新再版。本书设计独到,细节考究,接近原作的高质量全彩图片画幅可观,是读者的收藏之选。
☆囊括维米尔现存的36幅作品——从广为人知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和《倒牛奶的女仆》到各类风俗画、肖像画和风景画,印刷质量卓越。
☆本书作者戈德沙伊德既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史家,也是一名知名的出版人,治学严谨,撰述鞭辟入里且富有启发性,灵活的语言和诗意的敏感性讲解维米尔的存世之作。
...................
※内容简介※
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年)是荷兰黄金时代最受喜爱的艺术家之一。他笔下宁静、精致的室内场景从心理层面为我们展现了17 世纪尼德兰的日常生活,带领观者走进自然又复杂的场景之中。他对女性书写或阅读情书、男男女女一起喝酒或演奏乐器的场景进行了密切且敏锐的观察,并为其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这本精美的画册还原了维米尔细腻的笔法和他使用当时新发明—暗箱—的证据,以讴歌这位荷兰巴洛克绘画巨匠。从《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和《倒牛奶的女仆》,到自传性作品《绘画艺术》和著名的城市风景画《代尔夫特风景》,本书用华丽的大幅面插图和多幅清晰的细节图为您呈现维米尔现存的36幅作品。除了艺术史家路德维希·戈德沙伊德撰写的经典的评论之外,本书新增一篇由维米尔研究专家韦恩·弗拉尼茨执笔的序言,为新一代的艺术爱好者们介绍维米尔的作品的辉煌成就。
2018年5月26日 已读
编排还不错 加上大开本 相当适合阅读。开篇的导言对于维米尔的表述也切中要点。维米尔的画作 细腻安详的笔调几乎处处可见。当然一半有背景悬挂的都是各异的地图也是够丧心病狂的。
2018 art
安藤忠雄 豆瓣
8.6 (13 个评分) 作者: Lens / [日] 安藤忠雄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安藤忠雄:建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全面记录了安藤忠雄50年来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和人生的关键时刻。他著文总结了他在建筑中浓缩的思考,并在和 Lens 的对话中呈现了他对当下社会的看法,以及对年轻人的建议。
他以“挑战”和“自由”展开自己人生的讲述,以“住宅•原点”“光与影”“留白的空间”“解读场所”“旧物生新”和“培育”来分析自己对建筑和生活的看法。他说,“人心是很难居住在这个数字时代的,我想建造的是那种能让人心居住、扎根的地方……”
安藤忠雄为本书手写了全部的小标题和说明文字,他与Lens深度协作完成了392页的书稿,并评价为:“这本书和一般的建筑书籍不一样,非常特别,非常有趣。”
编辑推荐:
◎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代表作品+人生关键时刻”全纪录,由安藤和Lens联手撰稿和编排。
◎近400页精装图集+10万文字,总结了安藤在建筑中浓缩的思考,以及对当下社会对年轻人的看法。
◎安藤忠雄说:“这本书和一般的建筑书籍不一样,非常特别,非常有趣。”
◎“自由”和“挑战”,是安藤一生的主题,也是本书藏在建筑图集后的精神主线。
◎“有自由,人才真正叫活着;活着,身体中就应该充满生命力……”安藤说,“如果没有自由的话,我们的世界观是无法扩展的……”
◎内文使用艺术类超感纸,纸色淡雅,四色全彩印刷,硬壳精装,提供高具性价比的画册品质,值得收藏的价值体验。
◎基于Lens从杂志开始十余年的积累,品质从未打折。
2018年6月2日 已读
本辑主要是安藤忠雄的作品图集 围绕他历年的主要建筑设计罗列并给予长短不一 还算清晰的图注 相片选取的还算不赖 看头还是有的。此外 一个重要看点在穿插的访谈安藤的问答内容 从中也可以一窥他在设计与生活方面的部分思想与观点。遗憾的是相对还是比较浅显 尤其是建筑部分的解读方面 着力不够。
2018 art construction japan
光影中遇见伦勃朗 豆瓣
作者: 史作柽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7
著名哲学思想家史作柽首先深入讨论自文艺复兴以来,至巴洛克时期的人文主义风潮,以及众多的艺术风格原型,揭示出孕育伦勃朗艺术的时代脉络,并透过伦勃朗艺术中,关于绘画空间造型、瞬间明暗的两极性,以及由暗色背景的无限与光自体的无限、色彩所组成的三向性,精辟探讨了伦勃朗一生坚持描绘的世间与圣像脸孔。
一种真正伟大辉煌、具有永恒人性的艺术,往往只令人沉默无言。伦勃朗藉由空间、光及色彩,刻画出人物深刻的内心状态,向我们传达了人性灵魂终极处的静谧与神秘,这就是他的艺术给我们的最大震撼。
2018年9月27日 已读
看行文应该是台湾学者的创作。新奇之处 一方面在于以哲学的视角来欣赏 来分析艺术创作。别有一番通透。另一方面则是将伦勃朗置于整个艺术史 并且是人文主义思潮下进行的艺术创作来分析 而非限定在巴洛克艺术的形式来解读。因而 这也显然不单单是一本初时以为的 关于伦勃朗的读本 而是关于艺术欣赏的小书。
art taiwan
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 豆瓣
マンガはなぜ面白いのか
7.4 (14 个评分) 作者: [日] 夏目房之介 译者: 潘郁红 新星出版社 2012 - 3
日本漫画为什么能够吸引众多读者?故事魅力自不必说,表现结构也似有秘密。漫画研究十载之际,夏目房之介以其敏锐的感受性和洞察力,解读线条、对话框、格子的结构和功能等等漫画家想出的种种点子,阐述其趣味所在。
什么是“形喻”?什么是“间白”?
这些新术语用来说明的是什么问题呢?
夏目房之介的“漫画表现论”必将带给你不一样的漫画体验。
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 豆瓣
小澤征爾さんと、音楽について話をする
7.9 (24 个评分) 作者: 小泽征尔 / 村上春树 译者: 刘名扬 南海出版公司 2014 - 5
★ 就像爱一样,好音乐永远不嫌多
★ 小林秀雄奖 获奖作品
★专家与业余人士、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其实隔着一道高墙。但我觉得这未必是敞开心胸对话的障碍,最重要的是找出一条越过这道墙的路。——村上春树
——————————————
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和名满天下的作家相遇会 聊些什么?
就是这本小泽征尔与村上春树一起写成的,六堂关于古典音乐、关于人生的“公开课”。
从日本神奈川到东京,从美国檀香山到瑞士日内瓦湖畔,在日内瓦驶往巴黎的特快列车上……历时一年,从秋到夏,在暖茶与点心陪伴的午后,小泽征尔与村上春树一边欣赏古典音乐,一边畅谈音乐、文学与人生。
——————————————
我入行时还是单身,一周领一百美元, 根本无法维持生计。我在纽约租的第一套公寓是半地下的。早上起床打开窗户,就能从窗口看到行人的一双双脚。(小泽征尔)
世界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先生,无论在我音乐启蒙阶段还是职业生涯阶段,都是一位精神偶像,他是我成长中的导师。(李云迪)
本书的内容非常具有深度与广度。不仅是音乐迷,相信文学迷们也会很喜欢。(新潮社)
刀与星辰 豆瓣
8.5 (60 个评分) 作者: 徐皓峰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 - 6
本书精选自徐皓峰近年来的影评文章,从颇受瞩目的大制作《卧虎藏龙》、《赤壁》、《十面埋伏》,到独具风格的《放·逐》、《春夏秋冬又一春》,作者由自己的美学体系、文化观念恣意放笔,文风犀利,观点独到,态度直率,尽显其趣味所在,与他的电影、小说创作浑然一体,自诩为“认输的影评”。
2019年9月8日 已读
一般多的篇章都是聚焦讨论武侠电影 蛮有见地。
art china review
神圣之美:欧洲教堂艺术 豆瓣
Cathedrals and Churches of Europe
作者: [德] 罗尔夫·托曼 编著 / [德] 芭芭拉·博恩格塞尔 撰文 译者: 郭浩南 / 杨声丹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2019 - 10
2019年,巴黎圣母院因火灾而损毁严重,你会因为还没来得及了解、欣赏它而感到遗憾吗?在欧洲,有非常多历史悠久、壮观唯美的教堂建筑。你也许会震撼于科隆大教堂盛期哥特式建筑的宏伟与华丽, 赞叹威尼斯圣马可教堂拜占庭风格的精致装饰, 或者一直想去参观巴塞罗那建筑怪才高迪的世纪经典之作……其实,它们大都不断被损毁又重建,在时光的洗礼中饱经风霜,历史悠久却又脆弱易逝。这些神圣的建筑艺术遗迹值得我们珍惜以待。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参观”到欧洲152座经典教堂令人震撼、触动人心的美。本书按照国家和地区分类,总结教堂建筑不同风格的发展与变迁,并将欧洲主要地区划分为 11 条路线,引领读者横跨欧洲,通过简洁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令其欣赏到欧洲经典教堂建筑的宏伟外观、壮丽的穹顶、华美的彩色玻璃窗、经典的壁画、雕塑等,了解它们的背景故事以及在建筑学、美学和历史上的意义。这是一场欧洲神圣艺术杰作的巡礼,而读者必将“不虚此行”。
2019年12月9日 已读
超大开本 看全景相片的确震撼. 内容以欧洲教堂为主 整体按照国别分类 划分不同的风格流派编排众多的经典教堂. 但比较可惜的是 受限于主旨和形式(介绍教堂;以图为主 但多数教堂也只有两三张) 包括国家 风格 形式概况 阐释内容过少 让读者基本只能止步于走马观花 没法有更深入的认知了
art pic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