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ary
台湾食堂 (2013) 豆瓣
台灣食堂
7.0 (10 个评分) 导演: 陈建鄂
一提起日本料理,馬上就聯想到生魚片和壽司,韓國則是泡菜,義大利肯定是披薩,德國就一定是豬腳和香腸了!那麼台灣呢?在你的心目中,有沒有一道菜能夠代表我們台灣的飲食文化?蚵仔煎?其實它源自潮汕的蠔烙;紅蟳米糕?其實它是福州料理;三杯雞?想不到它竟是江西菜!那麼,究竟那些料理,才屬正港的「台味」呢?
多元融合、煎煮炒炸、酸甜苦辣、滋味豐富是台菜的特色,不過,台菜也因體系龐雜,看得到外來「血緣」,以致若認真詢問哪些菜才算正宗台菜,相信沒有幾個人能說的明白。台灣究竟有哪些值得推上國際的美食?什麼是最能代表台灣的「台菜」?「台菜」的特色和風味何在?究竟,什麼是屬於台灣飲食的「台味」?
十三集《台灣食堂》展現的正是台灣菜的多元和廣博 美食文化節目《台灣食堂》所具有的紀錄片的精神和性質只存在於真人實事、不造假;放感情,切莫放評論、放評斷,「存在本身,就是道理」。
《台灣食堂》給情緒、給情趣、給情調、給「奇檬子」,因此扣人心弦;絕非大人物,起碼不是公眾人物,不是檯面上眾多有頭有臉、活得光鮮亮麗的人物,尤其不是政治人物,更非媒體寵兒,他們是升斗小民、尋常人家,小人物同樣有名有姓,他或他們,正是《台灣食堂》的主角,他們一個個,不但是台灣美食的創作者,也是將台灣美食發揚光大的推手。
【集數介紹】
1.原味Amis 狂野台味
是什麼樣的美食,讓總裁獅子心嚴長壽讚不絕口、國際媒體爭相採訪?第一眼看到陳耀忠的時候直覺聯想,和印象中挺著大大肚子的廚師不太一樣,壯碩的體格和迷人的笑容外,還有個浪漫的原住名名字春天。
春天的料理絕對是限定的。所有的食材都是他親自下海去抓、上山去採,他壯碩的體格也是這麼來的,當你瞭解他後就會知道,這樣堅持的背後,有傳承祖先古老智慧的驕傲。在「陶甕百合春天」用餐不只是品嘗料理,也是體驗原民生活與原民文化最好的途徑。
「紅瓦屋」是另一個創新阿美料理的代表,主廚林鳳廷將原住民浪漫與原民的智慧融入她的料理創作中。阿美族料理的精神是不過度烹飪,食材今天吃多少就拿多少,曾經式微的自然主義,如今在阿美美食的實踐上有一番新的演繹。
2.竹籬笆內的味道 南北大雜燴
曾經台灣眷村有著整個中國的縮影,長輩南腔北調,飲食習慣也各有不同,但因為生活物資的貧乏,一個村子的人,就像一個大家庭。大家互相幫忙,飲食習慣也互相影響。不吃辣的,吃著、吃著,就不覺得辣。「每個眷村都有一個村子口」,老闆王懷民說。「村子口是個大目標,開店(村子口)就是為了讓大家能找回屬於眷村的回憶。」「朋友賺錢都拿去買房子,只有我還守著這個破屋子賣米干」。桃園忠貞新村的張老旺總是說,「賣一碗米干,就可以多買一面國旗」。雖然每天的生活不算多彩多姿,但看著屋外國旗飄盪,張老旺就開心了。問他為什麼對國旗這樣鐘情,他緩緩說著他的故事。台南白河有個劉秀墳,賣了43年湖南臘肉的她要告訴你屬於她的竹籬笆內的味道。
3.新住民家鄉味 寶島飄香
什麼原因讓人飄洋過海,到一個自己陌生的土地?用自己陌生的食材做出家鄉的味道又需要多少次嘗試?其實,新住民的料理的重點不是在地化,而是料理中有沒有滿滿的鄉愁。中國來的曹淳瑄說她剛來台灣的時候餓了半年的肚子,為了一解鄉愁和填飽自己,完全不會做菜的她來了台灣才學會怎麼拿菜刀,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現在經營的「川國演義」已成為高雄川菜的地標。一眼就看得出來Chris和平常的披薩廚師有很大的不同,歐洲帥哥的他在朋友的邀約下讓他隻身來到台灣,組裝了一臺披薩車後開始了他的台灣生活。法國老外的台灣經驗又是什麼光景?她們中午人手一只鴨仔蛋,說著台灣人聽不懂的越南話,討論家鄉生活和台灣的區別,然後取笑自己的老公不敢吃鴨仔蛋,對自己小孩一餐可以吃四個感到無比自豪,這群越南來的新住民在汐止找到家的歸屬感。
4.牛肉麵的故事
事實上台灣以前是沒有牛肉麵這個食物的,不但沒有牛肉麵,台灣人是連牛肉都不吃的;牛肉麵出現不過短短四五十年,現在卻已成為國民美食,存在我們的記憶中,如今,從百百種台灣牛肉麵當中歸納出四個原型:
貴的牛肉麵/你知道一碗三千塊的牛肉麵怎麼賣?在這裡三千塊一碗還不是最高級,上萬元的牛肉麵味道又是如何?
香的牛肉麵/傅老師家的牛肉麵,香!這樣濃郁的香味裡面有桂枝、大紅袍、青花椒、桂皮、沙薑、白茅根、百里香、土耳其俄力岡葉等四十多種香草,如此一來才有了極致的香氣!
愛的牛肉麵/林二姊說,爸爸以前是「閉著眼睛吃牛肉、賣牛肉麵的,因為最早台灣人不吃牛,但為了四姐妹的學費,所以有了這碗滿滿愛的牛肉麵」。
夯的牛肉麵/蔡媽媽說,「我們這碗麵可以帶給大家很多的回味,所以再怎麼辛苦怎麼忙,我們都會在這堅持下去…」在你記憶裡的,又是哪碗牛肉麵?
5.小吃的故事 人氣美味
吃得飽與吃得巧,雖然只有一個字的差異,卻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飲食習慣與文化,小吃就在這兩個字的極端間綻放出美麗的花火。基隆廟口夜市的特色在於這裡的攤販是不流動的。廟口的攤子基本都有三代歷史。百年吳家鼎邊趖的老闆吳吉祥告訴你,為什麼台灣小吃大部份都是從廟口開始發跡。台南沙卡里巴是一個從日治時代就存在的市集,這裡承載的是橫越幾個世代的記憶。棺材板傳人許永安要告訴你這個有著台台怪名字的西式小吃從哪裡來,又會往哪裡去?深坑的臭豆腐為什麼這樣有名?吃豆腐又有什麼好處?家裡三代都賣臭豆腐的張仁祥說分明。北斗肉圓的起源是百年前一場將作物全部摧毀的大水,剩下地瓜粉的心靈手巧范氏先祖創造出肉圓的雛形,經過了四代的改良,肉圓創始者的後人范瑞銘做著這樣最道地的北斗小吃。最後由花蓮吉安的林上哲告訴你,從南美洲引進台灣的玉米,怎麼會變成台灣小吃的燒番賣。原來,台灣小吃的創意無限,來自於多元文化的撞擊。
6.土雞城的故事 休閒吃野味
在台灣,大家都去過土雞城,卻很少人知道土雞城這樣一個結合休閒與美食的在地文化,是怎麼開始發展的。花蓮欣綠農莊的朱進豐大哥不只提供美食給旅客,他還帶遊客體驗馬太鞍濕地的部落文化。在這裡,旅人可以親自拔蔬菜,也可以下到河水中摸魚捉蝦。好吃又好玩,兼程了解了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 土雞城如果照著字面上的意思只賣雞,那便老早被消費者淘汰掉了。在台中大坑有一個來自香港的大廚周國權,他秘制的烤乳豬放半天皮都還是脆的。他對土雞城、休閒餐廳又有另一番演繹。高雄岡山有著台灣八景的月世界,頭前園休閒餐廳的老闆潘榮貴與您分享他小時候吃的克難泥火山雞有著怎樣的故事。最後新店孟鴻養身坊的主人俞炳南要告訴大家他們一家,是怎麼從深山裡的養雞戶,變成名人都讚不絕口的養身坊。土雞城的故事展現的不僅是台灣時代的縮影,也是台灣經濟起飛的故事。
7.海鮮的故事 元氣要永續
台灣又名「福爾摩沙」,這名字來自那個站在甲板上的葡萄牙人對於這島美麗的讚嘆,而台灣一直就和海脫不了關係,海鮮更是島上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討海人更是福爾摩沙的重要職業。討海人有很多種:水面上的、水面下的。海膽達人林志團便屬水面下的,平均一天要潛四支氣瓶。他的生活就這麼在水上、水下重複著。日子過得不是很富裕,但對大海的熱愛其實也是對生活的熱愛。夏天捕海膽、冬天抓鰻苗,關於海洋資源的枯竭,沒人比他更了解。台北海產店老闆張金良每天台北、宜蘭兩地跑,就是為了給顧客最新鮮的海鮮。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從不間斷,海膽達人林志團的海膽便獨家供應給張金良,但對於海鮮的供不應求,張大哥也只能搖搖頭不去想它。墾丁的小漁港邊有家全台最青的海產店,店面正前方五米有小小的港口,港口就是他的天然冰箱。岳父、岳母捕回來的魚就養在漁港中,客人點了魚,現撈起來馬上料理,不過,今年到現在都還沒看過芭蕉旗魚,因為小魚沒了、大魚沒得吃也跟著沒了。海是我們的元氣,想要元氣永續,海鮮捕撈這事,得先朝永續經營的方向走。
8.客家好食 阿婆的味道
您對客家文化的印象是什麼?勤奮工作的藍衫,還是精緻美麗的紙傘?又或者,是一道道香味四溢的客家美食?事實上,讓您驚艷的客家文化,其本源都來自於生活環境的刻苦。 製做藍衫的客家大叔說,曾有國外的朋友問他,客家人怎麼可以把米食做得這樣精緻?為什麼冬瓜可以變成一道美食?大叔說,你要先瞭解我們的文化,才能懂得客家人為何對這些食材如此偏愛。手工板條溫元瑋告訴你,為什麼全美濃只剩下他不用機器做粄條。米食老闆吳裕民則認為沒有添加劑的客家米食,才是真正媽媽的味道。黃豆豆則是離開城市結束朝九晚五生活,回到大溪鄉下經營客家美食之後,才發現以前在台北生活的那一套在老家完全不管用,重新和嬸婆學習的過程中,對人生有了一番新的體認。其實客家美食就是屬於母親、屬於記憶的味道。
9.蚵仔小吃 創意無限
在台灣就算沒看過帶殼的蚵仔,也一定吃過蚵仔煎。但除了蚵仔煎,蚵仔還可以做成蚵仔麵線、蚵捲、蚵爹、烤蚵,如此變化萬千的食材,不只好吃,更包含台灣人創意無限的料理哲學。台南七股的黃翊誠是準台大碩士生,為何甘願放棄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休學回台南鄉下養蚵?圓環可能是上一代台北最重要的地標,圓環蚵仔煎的老闆賴炳勳從十幾歲上台北賣蚵仔煎到現在六十幾歲,他的蚵仔人生見證著圓環的繁華、落寞與再起。台南國華路上的石經臼蚵仔煎,老闆張大喜八十幾歲,依舊用最傳統的方式做蚵仔煎,「真正古早味的蚵仔煎會放肉燥和豆芽菜」,他說。彰化鹿港林麗鴻的公公是鹿港蚵仔煎的開基原祖,聽她娓娓道來鹿港蚵仔煎的源起。廣東汕頭西天巷的邱淑英一輩子都在煎蚵仔,在那兒,蚵仔煎換了一個名字-「蠔烙」。新北板橋的陳俊成認為,蚵仔麵線所以好吃,手工麵線的製作絕對馬虎不得。台南安平的陳秀月從蚵農搖身一變成了賣蚵捲的老闆娘,蚵捲是怎麼發明的?蚵仔小吃的創意無限,包含著台灣人頑強生命力與超強適應性。
10.台菜的故事 懷舊與創新
美食家韓良露認為,台菜的源頭是福建菜,但台菜並不等於福建菜。明清時代河洛人大量移居台灣觸發了一系列的飲食融合,從最早融入原住民料理、荷蘭統治後台灣人開始吃高麗菜,最後又受到日本人影響,「和漢料理」成為台菜的重要基石,融合多元文化於是成了台菜的特色。欣葉的老闆李秀英說,台菜就是俗語說的「家常菜」,她是如何讓煎豬肝、菜圃蛋這些庶民菜放在台北101還有人買單呢?福建聚春園第八代傳人楊偉華告訴你為什麼閩南喜慶中一定要有紅蟳米糕?福建福州「同利肉燕」老闆陳君凡口中的「吃貢丸、魚丸可是整個閩南文化的大傳統」,又是甚麼道理?宜蘭「麟手創」的總廚陳兆麟認為,台菜其實就是媽媽煮的家鄉菜,台菜就在這代代相傳中,既保留媽媽的味道,又不停融合新元素,成為獨樹一格的世界混合菜系。
11.酒家菜的故事 食色皆有料
如果說台菜是「家常菜」,是媽媽的味道,那「酒家菜」就是集台菜之大成的宴席菜。酒家菜的發展歷史就像先民開墾台灣的時間一樣悠久。最早的酒家其實就像現在的宴會廳或私人招待所一樣,是生意政治人物交陪往來的所在,多少歷史事件就這麼在杯觥交錯中定了局。頂廚國宴的阿忠師是台菜界的第一把交椅,曾任李前總統鴻禧山莊招待所的主廚,也幫陳前總統、馬總統處理過國宴外燴,但阿忠師的一身功夫,就是從大稻城的酒家學起。就讓阿忠師和蔣渭水的孫子蔣朝根老師帶領我們回到春風得意樓,黑美人等酒家遺址,一起懷念大稻城的風華歲月。
12.水果王國 台灣演繹
台灣號稱水國王國,但其實我們在水果攤上看到琳琅滿目的水果,原產地都不是台灣。鳳梨來自南美洲、芒果的原產地在印度馬來半島,而香蕉最早生長在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諸島,究竟是甚麼樣的契機讓這些本來不屬於台灣的水果成為今日台灣的驕傲?如果不說,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台灣還有個香蕉研究所,這裡保有全世界最古老的香蕉植株,在這裡我們可以一窺台灣如何成為香蕉王國的秘密,又為什麼會因為黃葉病的爆發而導致香蕉王國的沒落?芒果的原產地雖不在台灣,但因芒果博士郭文忠的努力,現在國際級的芒果品種都是靠他接枝而來。鳳梨從1903日本人引進台灣開始一直就是台灣最重要的水果之一,鳳梨看來強壯的外表,其實是需要長時間照顧的水果。高雄大樹的楊義子告訴我們鳳梨為什麼得要戴上一頂頂的小帽子。人說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是這些默默付出的可愛農人造就台灣,成為令人稱羨的水果王國。
13.鳳梨酥的故事 第一伴手禮
鳳梨酥是早年台灣婚禮習俗中的要角之一,取其河洛話「旺來」的諧音,鳳梨酥因此一直為台灣人所喜愛,但早期的鳳梨酥並不使用鳳梨做內餡,內裡包的其實是冬瓜,直到「微熱山丘」開始使用土鳳梨製作內餡,才有了名符其實的鳳梨酥。「微熱山丘」有著如同偶像劇般夢幻的名字,誰能想到其實是四個兄弟中年轉業的創業品牌。創辦人許銘仁表示,當初真的也沒有想到「微熱山丘」能成為鳳梨酥的品牌領頭羊,一個不喜歡吃甜食的男人,如何辦到?全台灣的鳳梨酥的產值五年間就從15億元暴增為250億元,正在浪頭上的許銘仁對於微熱山丘其實有著更遠大的規劃,他口中的農企業最終又可以走到甚麼樣的境界?
導演∕攝影 陳建鄂
江湖菜馆 第二季 (2021) 豆瓣
7.2 (5 个评分) 导演: 黎振亚
从拂晓到夜幕,再漂浮的人也要回到地面好好生活。过早,午餐,晚饭,再加宵夜,一座城市真正的底味就埋藏在十二时辰的烟火里。市井美食纪录片《江湖菜馆》第二季美味回归,继续打卡八座鲜香热辣的宝藏城市,市井美食鉴赏故事覆盖全天24小时,从一日三餐到宵夜江湖,全景呈现江湖百态。只要还有人不睡,这里就有美食故事盛情款待。
三杯茶 豆瓣
Three Cups of Tea
7.5 (38 个评分) 作者: [美] 葛瑞格·摩顿森 / [美] 大卫·奥利佛·瑞林 译者: 黄玉华 / 严冬冬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 1
在巴基斯坦的世界中,“三杯茶”,是巴尔蒂人交朋友的方式。
第一杯茶,你是陌生人;
第二杯茶,你是我们的宾客;
第三杯茶,你是我们的家人,我们愿意为你做任何事,甚至是死。
当摩森顿于攀登K2峰迷路,科尔飞村居民拯救了他的生命。当地的居民生活艰困,糖是如此稀少珍贵,他们却为他煮了甜茶,让他恢复力气。此后,从第一杯茶到第三杯茶,从陌生人到愿意以生命守护彼此,“三杯茶”代表的是他们之间珍贵的信任,更是一生的承诺,也是一个旅人,改变世界的开始。
摩顿森原来是个登山家,1993为了纪念早逝的妹妹,展开了攀登世界第二高峰K2的旅程,却发生意外,与 队友们失去联络,只留下他一人,没有水也没有食物。十分幸运地,他在巴基斯坦山区的一个偏僻小村落被救起,而且在村民的细心照护下,他的身体得以康复。
那里景色如画,看似有如香格里拉般的人间仙境,但,却不是想象中的伊甸园。村民的善良所感动的摩顿森发现,村落里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活不过一岁生日,最近的医院得走上一星期的路,孩子们最大的愿望,是一间有屋顶的学校。在寒风里,当地小孩只能跪在户外霜冻的土地上,或坐在脏污的泥地上上课。村民穷到没钱聘请老师。摩顿森于是承诺,他一定会回来为他们办所学校……
在过去的十二年,巴基斯坦、阿富汗及西藏山区,六十所学校陆续成立,最特别的是,这些学校让原本无法上学的女孩开始接受教育。摩顿森守护妹妹的信念,改变了一群女孩的生命,是她们不再藏匿于面纱之后,有勇气面对世界,甚至拥有改变世界的能力。
当我们怀疑,一个人的力量是否真的能改变世界时,摩顿森做到了。为了坚持理想,即使受到恋人的遗弃、社会的漠视、巴提人的拐骗,即使与妻儿分隔两地、被军阀囚禁,即使遭逢美国911事件、美国轰炸阿富汗,在悲伤、沮丧、孤独与滨临死亡之时,他从来没有遗忘他的承诺,他愿意用生命去化解世界上最大的仇恨。
雨啊,请你到非洲 豆瓣
8.7 (7 个评分) 作者: 金惠子 译者: 薛舟 / 徐丽红 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8
一本感动,即将感动亚洲30亿人的血泪见闻手记
——海岩、二月河、楼云、新华社副总编辑夏林、建业住宅集团董事长胡葆森、中国残联华夏文化集团副总裁郭宏强力推荐的一本撼动人心的佳作
全韩热销36个月 感动再版180次 雄踞韩国畅销书排行榜长达两年
本书的作者金惠子(主演《宫—野蛮王妃》)10余年来放下大牌名星的身架,投身于拯救亚、非大陆和中东地区的难民贫民。悲惨故事让你不忍卒读,掩卷深思:地球上60亿人口,尽管每天同顶着一个天空,共有着同一轮明月,何以景况差别如此之大?
一次偶然的机会,金惠子前往非洲的塞拉里昂旅行,亲眼目睹了非洲妇女儿童的惨况。从此,她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她先后走访了乌干达、埃塞俄比亚、卢旺达、肯尼亚、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数十个战乱贫穷的国家。她把双眼借给世人,让我们彻底了解到:全球有1.5亿名儿童处于严重营养不良状态;在肯尼亚,淘砂金一天只能赚5~10先令,等于当地一杯水的价钱;在孟加拉国,5个幼儿只能存活1个,所以到10岁才办理出生登记;过去20年间,有100万阿富汗人饿死了,平均每5分钟就有1个人死亡,每1分钟有1个人沦为难民;而与此同时,人类一年的化妆品消费达180亿美元,饲养宠物花费达170亿美元,但只要1万美元,就能给埃塞俄比亚一个中等城市内的所有孩子注射接种疫苗……我们的一个汉堡,等于他们一天的生活费;只要省下一件T恤的花费,就可以让一个孩子吃饱一个月;我们只要停住脚步,睁开双眼,就能看见自己该为受苦的孩子们做些什么……
你也许觉得自己不够幸福。要知道,世界上还有5亿人面临战争的危险,监牢的孤寂,酷刑的折磨,饥饿的煎熬;你也许觉得自己不够富足。要知道,全球60亿人口中,有过半数的人每天收入不超过2美元。你比全世界75%的人还要富裕;你也许抱怨学历不够高。要知道,世界上有20亿人根本不识字;你也许觉得心灵不自由。要知道,世界有30亿人无法参加宗教活动,遭受逼迫、逮捕、凌虐,甚至杀害。
金惠子的经历也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幽灵似的生命在受着不知尽头的煎熬,自己还有什么理由无病呻吟?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因此,她也使我们明白了生命的良知和责任:尽微薄之力,给困苦中的人们一些帮助。兔死尚且狐悲,何况我们是同为人类?
深海探秘 豆瓣
作者: 罗伯特・库森 / 张慧 译者: 张慧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5 - 5
当战争的硝烟已经消散,一切已经永久结束。U869号不过是战争中一个微不足道的注脚,渐渐被历史遗忘。没有人还能想像出当年惨烈的景象,它的沉没和结局甚至不为人知。两个专业的潜水员,凭着对真相的执着和对阵亡将士的尊重,数次冒着生命危险锲而不舍地在新泽西230英尺的深海底探寻这早已被湮没的谜底。一次又一次的无功而返,3个潜水员的深海遇难,都使很多人放弃考察止步不前。7年的漫长时光足以磨灭任何坚韧的意志。只有查特顿和柯勒一直坚持,他们是对潜水的热爱和理解。多年的经历让他们在破损的沉船船体上看到了战争背后的意义,看到了艇员们临终瞬间的闪念,甚至是对未来的希望,他们与这些埋葬在深海中的尸骨并肩体验着生命的终极意义。因此他们所寻求的不仅仅是沉没潜艇的真实身份,更是一种无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这才使这项考察意义深远。
在二战的历史上,有许多令人称奇、令人百思不解、令人着迷的事件,它们很少被人提及。本书秉承塞巴斯蒂安?荣格尔的《完美风暴》所使用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真实冒险故事:两名主人公作为深海潜水的爱好者,挑战深海潜水的极限,历时7年收集了大量的证据来破获二战遗留下来的最后一个历史之谜。
1991年他们在新泽西海域深达230英尺的水下,发现一艘二次大战时期军舰的残骸,船舱内部完全损毁,扭曲的金属、缠结的电线以及船员的遗骸都被数十年的海底沉积物所深深掩埋,整个潜艇就是一片充满死亡气息的废墟。经过七年的艰苦考证,证明该残骸是1945年失事于直布罗陀水域的德国U-869潜水艇,他们认为,这艘代号为U-869的德国潜水艇是被自己人的鱼雷击中的。德国人为什么击毁自己的潜水艇,船上载的是何人?何物?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两位潜水员执着要找出答案,甚至甘冒生命危险。他们无法自拔,不自觉地沉迷在一个生死攸关的潜水竞赛里。
亲历死亡 豆瓣
作者: (美)史蒂夫·斯耶格伦 译者: 郝子岩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8 - 9
作者在一次严重的医疗事故中被割断主动脉和肠道,损伤了脊椎神经,心脏停止了跳动,然而他的灵魂却目睹了手术台上所发生的一切……是一位牧师朋友的祷告让他奇迹般地死而复生,开始了一段艰辛而又崭新的生命历程。
古人云:“不知生,焉知死。”现实是知了生也未必知死。然而死过以后又该如何看待生之意义?经历过磨难和死亡之后,作者勇敢地拿起笔,以幽默而深刻的文字,记录下了这一痛苦、紧张而又神秘的生死时刻,以及死而后生的心灵感悟。
没有哪一个旅行社可以提供“死亡一日游”,但你可以随本书作者一起游走于生死之间,通过感受 “死”才明白,人生的意义不是生命短暂及时行乐,而是领悟如何成为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好朋友、好邻居和有爱心的人,以及学会如何表达和沟通,重新审视成功和人生方向的定义。
本书会穿透你“虔诚的臭氧层”。这本书直言不讳,也没有因描写了超自然力量而“深感抱歉” ,并坦称当今上帝并非静默无声,更没有陷于信仰上的陈词滥调。史蒂夫带领我们重新回到那间死亡病房,然后又共同领略他死而复生之后的生活。史蒂夫以特有的幽默和热情,与我们分享了他在临近死亡中所领悟到的真知灼见与智慧,诸如结交诚挚的朋友,与配偶和家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对陌生人也要多加关心,以及其他许多人生重大问题的思考。
2010年12月10日 已读
上帝 或许是存在的 尤其是 当我们需要他 当然 死亡更是需要面对的 作者是一个勇敢的家伙 有时也觉得 有点信仰倒真的是不错的 可以多些执著 多些坚持下去的勇气 至少能更加努力地活下去吧 不是作为一种交换条件 只是能更加勇敢做自己 虽然 这是一个有时很糟糕的世界
cal death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