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茶花女 豆瓣
8.2 (16 个评分) 作者: (法)小仲马 译者: 郑克鲁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经典译林:茶花女》主要内容简介:古往今来,描绘妓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不胜枚举,唯独《茶花女》获得了世界声誉,在亿万读者中流传。这部小说自一八四八年发表后,即获得巨大成功。小仲马于一八五二年将其改编成剧本上演,再次引起轰动,人人交口称赞。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威尔第于一八五三年把它改编成歌剧,歌剧《茶花女》风靡一时,流行欧美,乃至世界各国,成为世界著名歌剧之一。《茶花女》的影响由此进一步扩大。从小说到剧本再到歌剧,三者都有不朽的艺术价值,这恐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艺现象。
饶有兴味的是,《茶花女》在我国是第一部被翻译过来的外国小说。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林纾于一八九八年译出这本小说,以《茶花女遗事》为名发表,开创了近代的翻译文学史。林纾选取了《茶花女》作为第一部译作发表,绝不是偶然的。这至少是因为,在十九世纪末,《茶花女》在欧美各国已获得盛誉,使千千万万读者和观众一掬同情之泪。这一传奇色彩极浓的作品不仅以情动人,而且篇幅不大,完全适合不懂外文的林纾介绍到中国来。况且,描写妓女的小说和戏曲在中国古已有之,但似乎没有一部写得如此声情并茂,人物内心的感情抒发得如此充沛奔放,对读者的感染力如此之强,因此,《茶花女》的翻译也必然会获得令人耳目一新的魅力和效果。近一个世纪以来,这本小说在我国受到的热烈欢迎,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015年11月23日 已读
=。=男主角对茶花女的爱情还真是没有丝毫信任可言呐。。。
小说 法国 爱情
古董局中局4 豆瓣
7.0 (92 个评分) 作者: 马伯庸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12
青花瓷起源于唐宋,在元明达到鼎盛,其质地绝美,令无数人倾心。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青花瓷渐渐湮灭于历史长河之中,被人遗忘。直至数百年后,一件 “鬼谷子下山”青花瓷罐横空出世,引得古董界各路人士倾巢出动,不择手段去得到它……
“鬼谷子下山”、“刘备三顾茅庐”、“周亚夫屯兵细柳营”、“西厢记焚香拜月”、“尉迟恭单骑救主”——几件看似毫不相干的历史文化事件,却因为同一组青花瓷宝罐而紧密联系在一起。每一件宝罐晶莹闪烁的青蓝背后,都掩埋着一件沉重壮烈的往事,而每一段往事的各种细节里,也都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线索。只有收齐散落天下的数个宝罐,破解其中的线索,才能开启古玩界时隔数百年之久的惊天秘闻……
北京古董店的小老板许愿,又一次卷进了青花瓷宝罐的事件当中,而对他来说,死对头“老朝奉”的真实面目也只剩最后一层薄纱。与此同时,国内外各方势力均对这几件青花瓷宝罐势在必得,纷纷使尽浑身解数,走上了这场最终夺宝的舞台,而那些从数百年前就种下的几代人的恩仇爱恨,也都将在小人物许愿的身上一一兑现……
2015年11月20日 已读
豆瓣第28个评价!从未如此前排!今晚画不完图什么的都不重要了!然而总觉得结尾太短啊!就是如此纠结!又恨盗墓那种坑不填的,有恨这种坑很快就填完的!
小说 推理
变形记 豆瓣
8.6 (172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 译者: 叶廷芳 / 赵登荣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3 - 4
《变形记》共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推销员格里高尔某天早上醒来后变成了甲虫,这一变故对其本人和家庭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 格里高尔彷徨惊慌,忧郁无助。而此时并未得到帮助的他被激怒的父亲大怒赶回自己的卧室;第二部分,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在生活习惯上已然成为甲虫,但是仍然具有人类的意识。虽已失业的他,仍旧关心父亲的债务问题,怎么样送妹妹去音乐学院,关心家里的各种琐事。数日之后,全家人都将格里高尔视为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以往的态度转变成了厌恶,嫌弃;第三部分,为了能够继续生存,除了格里高尔全家人只能打工挣钱,对变为甲虫的格里高尔忍无可忍。妹妹提出将自己的亲哥哥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在亲情冷漠的情况下饥寒交迫,并且患病在身,但仍心系家人,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 [5] 带着满腹的担忧和内疚看着家庭的不幸,而更不幸的是他终遭社会和家庭的唾弃,在无声无息中死去。
2015年11月18日 已读
可怜的格里高
小说
百万英镑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克·吐温 译者: 宋兆霖 / 张友松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富豪之家的两兄弟,从银行取出面额为一百万英镑的钞票,籍以此验证各自的理论。 一个认为,这样一张钞票对穷人毫无价值;另一个认为,仅拥有这样一张钞票(不兑现),就可以过上上等人的生活。他们选中了一个身无分文的年轻人作为试验品。于是,这个小伙子经济上的突变,引起了生活方式的改变。他人的种种误解,命运的重重转机,他将如何去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全新生活呢?……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叶廷芳 / 史行果 长江文艺 2011 - 6
《世界文学名著典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全译插图本)》讲述了: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高尔基都曾为女主人公而泣。由斯蒂芬•茨威格编著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曾多次被搬上银幕,同名电影风靡全球,近期徐静蕾执导的这部同名电影获得国际大奖,更引发了一场[我爱你与你无关]的情感模式的探讨。
2015年11月6日 已读
自从前两天听了盗墓笔记续9的有声小说,发现有声小说是画图神器。随便翻翻懒人听书就翻到这本书,很短,很快就听完了。刚开始听的时候简直无力欣赏女主角这种感情和行为,然听到后半部分又开始欣赏起女主角来。依旧没法理解这种所谓极致纯粹美好的爱情,但女主角这种“老子爱你跟你没关系老子愿意怎样就怎样”的调调真喜欢啊=。=虽然茨威格不乏有类似古代文人幻想有个贤惠持家供自己考状元的美貌痴心又不反对自己功成名就之后三妻四妾的结发妻子的嫌疑,但比起太多恶意揣测女人都是依附男人而活的大男子主义小说要好得多。
小说
一生孤注掷温柔 豆瓣
阿堵
8.2 (10 个评分) 作者: 阿堵 听雪夕照轩 2010 - 5
2015年6月1日 已读
和丹青差不多的套路,天纵奇才心地纯良几近圣人的病弱受和文武双全霸道忠犬帝王攻,要是写成BG我估计肯定忍不了这设定。可是谁叫堵大文笔这么好,谁叫这是耽美。看小说开心就好!
小说 穿越 耽美 言情
妻妾成群 豆瓣
8.2 (157 个评分) 作者: 苏童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8
《妻妾成群》借旧中国特有的封建家庭模式作小说的框架,一个男人娶了四个女人做太太。但作者关心的不是一个男人如何在四个女人中周旋,如何控制她们,而是关心四个女人怎会把她们一齐拴在一个男人的脖子上,并且像一棵濒临枯萎的藤蔓在稀薄的空气中相互绞杀而争得那一点点空气。
《妻妾成群》被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导演,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刺青时代 豆瓣
8.6 (14 个评分) 作者: 苏童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8
本书精彩片段:
男孩小拐出生于一月之夜,恰逢大雪初歇的日子,北风吹响了屋檐下的冰凌,香椿树街
的石板路上泥泞难行,与街平行的那条护城河则结满了厚厚的冰层。小拐的母亲不知道她的
漫长的孕期即将结束,她在闹钟的尖叫声中醒来,准备去化工厂上夜班。临河的屋子里一片
黑暗,拐的母亲在黑暗中摸索了一会儿,提起竹蓝打开了面向大街的门。街上的的积雪已经
结成了苍白的冰碴,除了几盏暗淡的路灯,街上空无一人。小拐的母亲想在雨鞋上绑两道麻
绳以防路滑摔跤,但她无法弯下腰来,小拐的母亲就回到屋里去推床上的男人,她想让他帮
忙系那些麻绳。男人却依然呼呼大睡着,怎么也弄不醒。小拐的母亲突然着急起来,她怕是
要迟到了。她对着床上的男人低低咒骂了几声,决定抄近路去化工厂上班。
小拐的母亲选择从结冰的河上通过,因为河的对岸就是那家生产樟脑和油脂的化工厂。
她打开了平时锁闭的临河的后门,拖着沉重的身体下到冰河上,像一只鹅在冰河上蹒跚而
行,雨鞋下响起一阵细碎的冰碴断裂的声音。小拐的母亲突然有点害怕。她看见百米之外的
铁路桥在月光里铺下一道黑色的菱形阴影、似乎有一列夜间货车正隆隆驶向铁路桥和桥下的
冰河。小拐的母亲甩绿头巾包住她整个脸和颈部,疾步朝对岸的土坡跑去,她听见脚下的冰
层猛地发出一声脆响,竹蓝从手中飞出去,直到她的下半身急遽地坠进冰层以下的河水中、
她才意识到真正的危险来自于冰层下的河水。于是小拐的母亲一边大声呼救一边用双脚踢着
冰冷的河水。她的呼救声听来是紊乱而绝望的,临河窗户里的人们无法辨别它来自人还是来
自传说中的河鬼,甚至没有人敢于打开后窗朝河面上张望一下。
第二大凌晨,有人看见王德基的女人穿着红毛衣躺在冰河上。她抱着她的花棉袄,棉祆
里包着一个新生的婴儿。
男孩小拐出生没几天他母亲就死了,在香椿树街的妇女看来,小拐能活下来是一个奇
迹,她们对这个没有母亲的婴孩充满了怜悯和爱心,三个处于哺乳期的女人轮流去给小拐喂
奶,可惜这种美好的情景只持续了两三个月。问题出在小拐的父亲王德基身上,王德基在那
种拘谨的场合从来不回避什么,而且他有意无意地在喂奶的妇女周围转悠,那三个女人聚在
一起时都埋怨王德基的眼睛不老实,她们觉得他不应该利用这种机会占便宜,但又不好赶他
走。终于有一次王德基从喂奶妇女手中去接儿子时做了一个明显的动作,一只手顺势在姓高
的女人的乳房上摸了一把。姓高的女人失声叫起来,该死,她把婴孩往王德基怀里一塞,你
自己喂他奶吧。姓高的女人恼羞成怒地跑出王家,再也没有来过,姓陈和姓张的女人也就不
来了。”
男孩小拐出生三个月后就不吃奶了,多年以后王德基回忆儿子的成长,他竟然不记得自
己是怎么把小拐喂大的。他向酒友们坦言他的家像一个肮脏的牲口棚,他和亡妻生下的一堆
孩子就像小猪小羊,他们在棚里棚外滚着拱着,慢慢地就长大了,长大了就成人了。
七十年代初期在香椿树街的男孩群中盛行一种叫钉铜的游戏,男孩们把各自的铜丝弯成
线圈带到铁路上,在火车驶来之前把它放在铁轨上,当火车开走那圈铜丝就神奇地变大变粗
了。男孩们一般就在红砖上玩钉铜的游戏,谁把对方的铜圈从砖上钉落在地,那个被钉落的
铜圈就可以归为己有。
曾有一个叫大喜的男孩死于这种游戏,他翻墙去铜材厂偷铜的时候被厂里的狼狗吓着
了,人从围墙上坠下去,脑袋恰恰撞在一堆铜锭上。大喜之死给香椿树街带来了一阵惶乱,
人们开始禁止自己的孩子参与钉铜游戏,但是男孩们有足够的办法躲避家人的干扰,他们甚
至把游戏的地点迁移到铁路两旁,干脆就在枕木堆上继续那种风靡一时的游戏。每个人的口
袋里塞满了铜丝,输光了就临时放在轨道上等火车碾成铜圈,那年月来往于铁路桥的火车司
机对香椿树街的这群孩子无可奈何,他们就一遍遍地拉响尖厉的汽笛警告路轨旁的这群孩
子。
……
目录
刺青时代
舒家兄弟
南方的堕落
灼热的天空
民丰里
动物凶猛 豆瓣
8.2 (121 个评分) 作者: 王朔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4 - 2
他们逃课、泡妞、打群架,他们由于“不必学习那些后来注定要忘掉的无用的知识”而使自身的动物本能获得了空前的解放; 他们深知自己的未来已被框定于固定的范畴之内,所以他们一点也不担心自己的前程。“一切都无须争取,我只要等待,十八岁时自然会轮到我。”因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就只剩下随处发泄的精力、四处寻找刺激的欲望、自以为是的狂傲、随波逐流漂泊不定的心灵。在“我”的世界里,高氏兄弟是山大王、汪若海是贰臣、于北蓓是狐狸精、米兰是交际花;在“我”的心中,家长令人厌恶、学校无聊乏味,而用钥匙入室窥私或顺手拿走不超过十元钱以上的物品,是一种兴趣爱好。也有发自内心的对异性的迷恋,但这种浪漫的感情最终还是被无法控制的兽欲所吞噬。
十日谈 豆瓣 Goodreads
The Decameron
6.8 (26 个评分) 作者: (意)卜伽丘 译者: 方平 / 王科一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作品叙述一三四八年佛罗伦萨瘟疫流行时,十名年轻男女在一所别墅避难,他们终日欢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十天讲了一百个故事,故名《十日谈》,其中许多故事取材于历史事件和中世纪传说。卜伽丘在《十日谈》中歌颂现实生活,赞美爱情是才智和美好情操的源泉,谴责禁欲主义,对封建贵族的堕落和天主教会的荒淫无耻作了有力的讽刺。作品采用了框形结构,把一百个故事串联起来,使全书浑然一体,作品语言精练幽默,写人状物,微妙尽致。
海上花列传 豆瓣
8.5 (11 个评分) 作者: 韩邦庆 / 典耀 整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本书是我国清末一部以妓院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它以赵朴斋、赵二宝兄妹二人从农村来到上海,为生活所迫,终至堕落的故事为主线,以上海妓院为中心,旁及官、商各界,为我们塑造了一批遭遇不同、性格各异的妓女、老鸨、嫖客、仆役形象;其穿插藏闪的艺术结构、平淡自然的白描写法,历来为人所称道。书中人物对话全用苏州方言,生动活泼,开创了方言小说的先河。
老残游记 豆瓣
8.0 (45 个评分) 作者: 【清】刘鹗 译者: 陈翔鹤 校 / 戴鸿森 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 4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全书二十回,一九零三年发表于《绣像小说》半月刊,至十三回因故中止,后续载于《天津日日新闻》,成书于一九零六年。书中借老残的游历见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攻击。例如揭发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做大官”(第六回)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
《老残游记》原署鸿都百炼生著,作者真名刘鹗,字铁云,清末江苏丹徒人,生于一八五七年,卒于一九零九年。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却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曾先后在河道总督吴大澂、山东巡抚张曜处作幕宾,帮办治黄工程,得到很大的声誉。又曾向清廷建议借外资兴筑铁路、开采山西煤矿,终因不得志于清廷,去而经商,有过多次创办实业的计划,最后都归于失败。庚子(一九零零年)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刘鹗向联军购得太仓储粟,设平粜局,以振北京饥困。一九零八年,清廷以私售仓粟罪加以逮捕,流放新疆,次年七月病死于迪化(即今乌鲁木齐)。
这个本子是以《天津日日新闻》本为依据,参校了《绣像小说》的连载本、亚东图书馆本、艺文书房本,文字、标点都作了一番订正。为了方便阅读,加了一些简单的注释。又有《二集》六回,我们据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单行本,排作附录,没有加注。在校勘上,有各本俱误,我们据文意改动的个别地方,需要作一交代:(一)第十一回一一八页“取已陈之刍狗而卧其下,必眯”句,“眯”,《日日新闻》本作“眯”,他本作“昧”,据《庄子》本文改“眯”。(二)第十七回一八二页“却拿狼皮褥子替人瑞盖腿”句,“狼皮褥子”各本俱作“虎皮毯子”,与第十二、十六回所述情节不合,据前文改。(三)第十八回一八八页“则贾家之死不由月饼可知”句,“贾家”各本俱作“魏家”,据文意改。(四)第十九回一九四页“你却先到齐东村去”句,“村”各本俱作“庄”,与全书不一致,故改。此外,书中“张宫保”、“庄宫保”,“魏谦”、“魏诚”,但为一人而姓名错杂,我们即以《日日新闻》本初出为据,统一为“张宫保”、“魏谦”。
三个火枪手 豆瓣
8.2 (17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大仲马 译者: 郝运 / 王振孙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三个火枪手》是法国著名通俗历史小说家大仲马(1802-1870)主要作品之一。主人公达尔大尼央是一个外省的贵族子弟,来到巴黎后加入了国王路易十三的火枪队,并与另外三个火枪手结成了莫逆之交。王后安娜与英国首相白金汉有私情,安娜送了一串钻石坠子给白金汉;而与王后为敌的首相黎塞留却派人去英国偷得坠子上的两颗钻石,想使王后在舞会上出丑。达尔大尼央自告奋勇与三位朋友一起去英国,几经周折终于取回坠子,保住了王后的名节。
审判 豆瓣
8.8 (29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 译者: 曹庸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 - 5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西方现代派文学大师。他在文学史上第一次深刻而逼真地书写了人的异化、孤独与危机感,以及世界的荒诞与非理性。他性情敏感、怯懦和孤僻,生前默默无闻,去世后作品引起了世界范围的震动,“卡夫卡热”经久不衰,对后世文学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审判》是卡夫卡最为著名的长篇代表作,书写了西方现代国家机器的残酷和腐朽,以及普通人生存之中无处逃避的荒诞与恐惧,被称为“后世无法逾越,必读不可的小说经典。”
城堡 豆瓣
8.8 (8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 译者: 汤永宽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0 - 1
罗马帽子之谜 豆瓣
The Roman Hat Mystery
6.2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埃勒里·奎因 译者: 韩长清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0 - 1
在座无虚席的罗马剧院中,上演着热闹嘈杂的「枪战」戏码。酗酒成性的蒙特.费尔德律师身穿礼服,应某人之邀来到剧院,却在第二幕终了前数分钟死于非命,法医诊断是类似「酒精中毒」的急性中毒反应,而案发现场却找不到死者所戴的礼帽。这顶礼帽便成了警方急于追查的重点,也是破案的关键线索。
《罗马帽子之谜》(The Roman Hat Mystery)是美国推理小说家埃勒里·奎因第一部作品,初版于1929年。
幽灵代笔 豆瓣
Ghostwritten
8.2 (20 个评分) 作者: (英) 大卫·米切尔 / David Mitchell 译者: 方军 / 吕静莲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0 - 1
日本地铁恐怖袭击者的内心独白;困居香港的堕落英国律师发出的濒死哀鸣,四川圣山上的老妇人变幻莫测的一生;圣彼得堡艺术窃贼精心策划的阴谋:女核物理学家返回爱尔兰的旅程……在世界的九个角落,九个角色朝着一个共同的命运飞驰,全然意识不到各自的生命正以一种迷 人的方式彼此交错、互相影响。
从这部关于爱、形而上、历史、政治和幽灵的小说中,浮现出一个有关我们共同人性的令人难以忘却的幻象,它令众人的故事比其本身更为微妙复杂;小说中那一幕幕平行生命的穿梭往还,充斥着人类生存的喧嚣、骚动、痛苦与向往。
云图 豆瓣 Goodreads
Cloud Atlas
8.2 (97 个评分) 作者: [英] 大卫·米切尔 译者: 杨春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0 - 1
《Cloud Atlas》(《云图》,2004)是大卫.米切尔的第三部小说。这本书由六段故事构成,从1840年一位美国人从悉尼旅行到旧金山的日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居住在比利时的年轻作曲家、1975年卷入加利福尼亚灾难的年轻记者、当今伦敦出版回忆录的黑道、1984年韩国发生的故事与一个老人叙述当时在夏威夷的青春自语为终结。 《Cloud Atlas》入围2004年布克奖(Man Booker Prize)。
欲望号街车 豆瓣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9.0 (24 个评分) 作者: [美] 田纳西·威廉斯 译者: 冯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4
田纳西·威廉斯(1911-1983),一位美国戏剧的标志性人物,一个备受争议的传奇天才,代表作有《欲望号街车》,《玻璃动物园》及《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等剧。
《欲望号街车》无疑是威廉斯诸多作品中的扛鼎之作,女主人公布兰奇是典型的南方淑女,家庭败落以后,不肯放弃旧日的生活方式,逐渐堕落腐化,后来不得不投靠妹妹斯黛拉。但又与妹夫斯坦利粗暴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继而遭妹夫强奸,最后被送进疯人院。现代社会中野蛮残忍的势力无情地蹂躏温柔优雅的弱者,《欲望号街车》无疑是向社会发出了一声振聋发聩的嘶喊——是谁把布兰奇逼疯了!1947年该剧在纽约上演后获得巨大成功,囊括美国三项戏剧大奖:普利策奖、纽约戏剧奖和唐纳德森奖。阿瑟·米勒称“《欲望号街车》的首演等于是在商业戏剧的土地上插上了一面美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