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
不只中国木建筑 豆瓣
8.0 (16 个评分) 作者: 赵广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4
建筑艺术不应该是建筑学者、建筑历史家、甚至建筑专业者的专利品。所谓建筑设计(architecture)亦不应该像以往的观念,即只有“具有特殊意义的空间或结构”方可视为建筑设计,其他就只是“房子”不值一谈。“特殊”的含义,可解作“最高级”、“非一般”或“不寻常”的物料和技术应用。<br> 《不只中国木建筑》提醒大家毋须在房屋和建筑设计之间画出一条界线,因为最基本的房舍也会包含建筑艺术的精神和意义;“最高级的”建筑文化,也可以具有“平易”、闲适“的情调。 作者曾在法国接受教育,在香港院校执教东西方艺术设计多年,这一次利用了五年的课余时间,用带着感性的笔触,就一般被视为艰涩的传统建筑,写下16篇平易隽永的文章。本书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去接触中国文化,可读性很高。
2021年10月5日 已读
“传统好像一条路,每一次回头,都会看到我们是从什么地方出发,打算往什么方向走下去。无论如何弯弯曲曲,都是路。”窃以为这本书哪怕不是学建筑的读来也是十分合适的,从文字到排版都趣味十足。
古建筑 建筑
东京老铺 豆瓣
Tokyo Storefronts
8.8 (17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乌尔巴诺维斯 译者: 李力丰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1
《东京老铺》是《你的名字。》背景画师乌尔巴诺维斯的插画作品集。他游历东京近两千家老铺,从中选出有美学个性的五十家,用近百幅门面全景•细节分镜•店内透视图,手绘出如新海诚动画般唯美浪漫的昭和风情。
2016年,乌尔巴诺维斯作为动漫工作室Comix Wave Film的专职画家,开启个人项目——东京店铺插画系列。他走遍东京五大名区,寻找心爱的店铺并拍下照片,再用画笔将它们描绘出来。这些在日本动漫里才能见到的风景,激起乌尔巴诺维斯的强烈共鸣,为其创作引发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你的名字。》中出现的千代田区日枝神社,不远处便是鹤谷洋服店和海老原商店,自1928年开店以来,至今承接定制男装并贩售复古杂货,是神保町古着迷的淘货圣地;
新宿御苑是《秒速五厘米》和《言叶之庭》的主取景地,此地有1948年开张的中餐厅宝美楼,金灿灿的屋顶、正红色的瓷砖和栏杆分外惹眼;
……
这些散发时代感的昭和老铺虽不显眼,却一直守护传统,凝聚着几代东京人的情感记忆。在乌尔巴诺维斯的画笔下,它们一如新海诚动画里的风景:唯美如梦,细节逼真。翻开书,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奇妙意境与怀旧气息。走进这些老铺,发现一个有味道的老派东京。
说园 豆瓣
作者: 陈从周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 - 4
《说园》对造园理论、立意、组景、动观、静观、叠山理水、建筑栽植等诸方 面皆有独到精辟之见解。全书谈景言情, 论虚说实。诚如叶圣陶先生评述:“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文笔清丽可诵,引人入胜。不仅是一部园林理论著作,又是文学作品,别具一格。
长安史迹研究 豆瓣
長安史蹟の研究
作者: 足立喜六 译者: 王双怀 三秦出版社 2003 - 1
《长安史迹研究》一书是日本学者足立喜六研究汉唐长安旧迹的一部专著。作者1906年至1910年利用在陕西高等学堂任教之闲暇,对西安附近的历史遗迹进行了实地考察,并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对汉唐度里程、汉唐帝陵、汉唐长安城及长安附近名胜古迹、道观、寺院、古代碑石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之后,撰成此书。此书配有照片171张,插图38幅。本书为新译本,对当代学者研究古代长安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図解アトリエ・ワン 豆瓣
作者: アトリエ・ワン Toto 2007 - 2
初の図面集となる本書では、図面のみでの表現でアトリエ・ワンのデザインを“解剖”することを試みます。通常、建築書などの理工書では“図面”をまとめたものは“図面集”と称するのが常ですが、今回、本書のタイトルを“図解”としているのには、次の思いが込められています。
「図解は写真のように写実的であるが、写真とは違った感興を呼ぶ。要素を輪郭によって捉え、その輪郭内を水彩で着彩し、ときに文字を書き込む。その手法の徹底が、驚嘆すべき細部を伴った図を生み、観察する対象の多様性を浮き上がらせる。図解において細部を一つひとつ描き分けることは、人間がそれを見る事ができたという達成の証であると同時に、人間の眼差しが対象によって導かれたという証でもある。そういう図解の持つ、主体の開放と観察の誠実によって、アトリエ・ワンによる住宅作品を一覧するのがこの本の趣旨である」(序文より)
この「図解」の手法を用いることにより、建築を学ぶ学生にはデザインやディテールを読み解く参考書となることはもとより、建築が専門ではない一般の読者にも、絵本を見ているような感覚でアトリエ・ワンの建築の魅力が伝わってきます。
いまアトリエ・ワンのディテールがベールを脱ぎます。
Manual of Section 豆瓣
Manual of Section
作者: Paul Lewis / Marc Tsurumaki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16 - 8
Along with plan and elevation, section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representational technique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mong architects and educators, debates about a project's section are common and often intense. Until now, however, there has been no framework to describe or evaluate it. Manual of Section fills this void.
Paul Lewis, Marc Tsurumaki, and David J. Lewis have developed seven categories of section, revealed in structures ranging from simple one-story buildings to complex structures featuring stacked forms, fantastical shapes, internal holes, inclines, sheared planes, nested forms, or combinations thereof. To illustrate these categories, the authors construct sixty-three intricately detailed cross-section perspective drawings of built projects—many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structures in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from the last one hundred years—based on extensive archival research. Manual of Section also includes smart and accessible essays on the history and uses of section.
幸福的建筑 豆瓣
The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
7.5 (12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冯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4
本书不是教科书式的西方建筑史,也不是建筑的鉴赏手册或装潢指南。德波顿积数年之功著成的最新作品从一个极其独特的角度,审视了一个我们看似熟悉、其实颇为陌生的主题:物质的建筑与我们的幸福之间的关系。人为何需要建筑?为何某种美的建筑会令你愉悦?为何这种对于建筑美的认识又会改变?建筑与人的幸福之间到底有何关联?德波顿从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足以颠覆你日常的那些有关建筑的陈词滥调,会促使你从根本上改变对建筑、进而对人生和幸福的既定态度与追求。
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博学杂收,好学深思而又处之以平常心;他感受如普鲁斯特之纤毫毕现,文笔堪比蒙田之揖让雍容,趣味又如王尔德之风流蕴藉——而又不至堕入愤世嫉俗。他教我们懂得享受每天的平常岁月,教我们略过虱子只管恣意领略那袭华美的生命锦袍。本书是英伦第一才子的最新力作,根据英国系列电视节目“完美的家”内容撰写完成。在本书中,作者着眼于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建筑,它们对我们的影响可比我们想象得要重要的多。
2017年4月13日 已读
作者从一个文人的角度对建筑、城市和美学的见解让我觉得很有启发,朴实有理。也许旁观者清。
建筑 英国 设计 随笔
造房子 豆瓣 Goodreads
7.7 (32 个评分) 作者: 王澍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6 - 8
本书是世界建筑最高奖普利兹克奖得主、著名建筑大师王澍的建筑文化随笔集。本书从建筑出发,却不止于建筑,更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性的著作。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一直是这些年学界反复思索和讨论的重要课题,王澍以自己的学术素养,以及营造经验,构建出独特的关于东方美学的审美体系,也给出传统文化进入当代的路径,这对于当下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10篇建筑文化随笔——从宋代山水画的意境,到明清园林的审美情趣,作者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以建筑的角度,从中探寻传统文化、东方哲学的美学价值。
4篇建筑作品历程书写——王澍的著名建筑作品 包括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等,在本书中,从设计开端、建造过程,直至建成后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还原这些作品的诞生历程。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于“好的建筑”以及“如何做出重返传统的当代建筑”的深入思考。
6篇散文随笔+1篇对谈——作者漫谈个人经历、社会与人生,更触及当下人关心的居住空间等话题,大师的成长历程和人文情怀一览无遗。
小家,越住越大 豆瓣
7.9 (97 个评分) 作者: 逯薇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5
房价高、面积小、东西多、收纳少;节奏快、压力大、时间紧、想法杂……这些是都市人生活普遍面临的问题。但是,即使只有有限的空间,也希望住得舒适、快乐, 纵然蜗居在不大的房子,也有一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心。
前万科副总建筑师逯薇,初次公开居住秘密,300余幅手绘,一目了然,轻松教你学会居住
逯薇认为,居住并非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是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技能 。本书的重点是“家的收纳痛点”。匹配中国中小户型特点,逯薇针对玄关收纳、客厅收纳、厨房橱柜、洗面柜、衣帽间收纳等问题,逐一提出解决方案。其中“逯薇式客厅大柜”、“厨房一金二银三区”、“高低台面”等先进设计理念,广受读者的追捧和模仿,并深入影响龙头家居企业。在这本精美的绘本中,她将自己的居住哲学一笔笔画出,加上幽默风趣的文字,让读者一目了然,可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快速掌握家居设计、整理收纳、购置家私等问题的诀窍和要领。三百多页的绘本,处处透着作者对打造更美好的居住环境的坚定态度。她毫无保留地将居住理念的精华部分放在这本书中,更有无数的居住“干货”,带给你超值的居住技巧,让你的“住商”在短时间内快速得到提升。是一本提升生活品质不可错过的好书。房子不必大,住好才是家。翻开这本书,从打造一个整洁温暖的家开始新的旅程!
Yes Is More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Big Bjarke Ingels Group 2009
2016年3月15日 已读
学校借的英文版,全是大写字母和不正经字体,英语渣渣看了一半就没心思看字了。BIG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真真切切最大程度通过建筑来帮助解决一部分社会问题的理念真的很喜欢啊,然而一下子看他们这么多方案就觉得手法都颇为相似,有些真的难看。教授们看不起BIG的简单直白,我却觉得大多数时候建筑业是关乎推销技巧的行业。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不太影响市容的方案,又能解决自己想解决的问题,也算颇有成就了。
建筑
林徽因传 豆瓣
7.2 (15 个评分) 作者: 张清平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 - 8
《林徽因传》不仅仅写出了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心路历程,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子,有着很高的认识价值和积极的人生启示。
2015年11月11日 已读
听完最后一集有声小说,刚好画完mid review的全部大图。传记整体不错,不像一些只会谈儿女情长八卦的文章,民国知识分子群像和梁林两人对中国建筑的贡献和执着都描写到位。但很多地方分辨不出是作者对现存材料的适量加工表达还是完全主观的想象。听到后十集建国以后的内容总是心情沉重,反而觉得林徽因那时候去世是一种解脱。抗战期间的情节听着让人忍不住落泪,建国以后的情节只能是无奈呵呵。和平年代反而受到了更大的创伤,让人愤怒而又无可奈何。
传记 历史 建筑
在人海中遇见你 (2011)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Medianeras
7.1 (35 个评分) 导演: 加斯塔夫·塔雷托 演员: 哈维尔·多罗拉斯 / 皮拉尔·洛佩斯·德·阿亚拉
其它标题: Medianeras / 中位数
他是一个只愿宅在家里的网站设计师,她是一个做着橱窗设计的建筑师。在这个信息科技高速发达的年代,无论是他还是她都在经受不同程度的精神压抑。他们住在同一个城市同一条街道,但是却像两条平行的直线从未有过交点。他们分别和各自的伴侣约会、分手,各自在寻找着那个正确的人。她是玛丽安娜(碧拉尔·洛佩兹·德·阿亚拉 Pilar López de Ayala 饰),他是马丁(哈维尔·多罗拉斯 Javier Drolas 饰),他们是布宜诺斯艾利斯里两个普通人。可是因为内心的执着,让玛丽安娜从未放弃由一本儿时图画书引发的追寻。也所幸那些“不正确的人”的离开,终于让冥冥注定的相遇终于实现。
2015年9月22日 看过
没想到我竟然之前标记了想看。大篇幅关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自省和反思,女建筑师小到不能再小但还是有高差的公寓,各种建筑摄影教材画面。抛开这些,就是一个无趣的文艺小清新最爱的不知所云爱情片。在设计课上号称419最凶残的老师放给我们看,西语英字。让我们了解这两周要做的城市的背景。
建筑 文艺 爱情 阿根廷
场所精神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诺伯舒兹 译者: 施植明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 7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仍主张艺术作品的概念系生活情境的“具现”(concretization)。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的目的则在于”保存”并传达意义。总之,早期著作的目的在于以具体的建筑观点来认识建筑,目前我仍以为这种目的是最重要的事。今天许多混乱的产生是由于一些人在谈论建筑时东拉西扯所造成的。因此我将反映出建筑的信念:我并不同意风土的或纪念性的建筑是一种奢侈品,或是某种“感动大众”的东西(如拉普普(A.Rapoport)所言)。建筑没有什么不同的”种类”,只有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藉以满足人生在实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2015年7月3日 已读
这本书真的读了好久好久。。一开始真的是硬着头皮读啊,超级无聊,还是台湾教授翻译,各种名词翻译不同,看到后面就慢慢开始觉得有意思了。可惜看的pdf版,看图不方便,完全没心思静下心来对应插图看,也没有心思查,总之有机会再读纸质版,边读边查会好一点吧。
城市规划 建筑 建筑理论 现象学
“立面”的误会 豆瓣
7.1 (7 个评分) 作者: 赵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11
本书从历史和理论的维度,对以梁思成和刘敦桢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学者所建立的中国建筑学术体系有很尖锐但中肯的分析与批评,认为政治上的民族主义和学术上的古典主义造成了梁思成建筑学术体系的矛盾性和悲剧性,其影响至今不绝。
本书还对中国建筑的木构传统进行了重新诠释,多角度呈现了中西建筑理念和文化的相互交流、影响乃至误解;并对当今中国建筑学术界机械接受和翻译西方理论的状况深感忧虑,认为中国建筑的理论体系应该有可能从中国本土的历史文明中归纳出来。
東京製造 豆瓣
8.7 (9 个评分) 作者: 塚本由晴 / 黑田潤三 译者: 林建華 田園城市 2007 - 5
從東京開始的都市建築冒險
建築物上有電車或道路穿梭、高速公路蜿蜒地跨在河川上空、車子可以開上直達大樓六樓屋頂的斜坡、住宅區中的高爾夫球練習場看起來就像個大籠子一樣……這些寡廉鮮恥的用途組合及空間構成,憑藉現代建築技術而出現在都市裡。可容許這種狀態存在的東京,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城市?
若以從事建築設計的價值觀為準,這個都市在人們眼前的映象只是充斥著該被唾棄的毫無價值的建築物。如果身邊淨是慘不忍睹的都市風景,那奉建築名作為圭臬只不過變成展示自己的興趣品味、擴張對漂亮照片的無謂憧憬而已。這樣下去連建築設計也立刻成為索然無味的無聊玩意兒罷了,讓人不禁悲觀地對未來失去信心。
但東京已經完全被上述所謂無價值的建築物所佔據了,也許我們不該逃避現實,而是思考如何將它們變成優點才對。若不能將己身周遭化為豐富的資源,就失去特地留在東京的意義了。作者意識到這種想法,開始思考如何化前述的不協調感為可用。若整理前述寡廉鮮恥的建築物,將常被形容為渾沌、混亂的都市現狀以報導形式來嘗試認同它們不也很好嗎?
東京都市這些並非建築上的構成美學或形式,而是以憨直地對應周遭環境與內容為優先目標的建物,作者以夾雜愛與輕蔑的感情稱它們為「濫建築」。而從透過建物的形式來觀察東京的現實這點來說,濫建築或許比任何建築家的作品都好。不論那個都市都會有獨特建築物反映出它們所選擇的都市狀況或價值觀,與其說這類建物是被東京說明,還不如說藉由這些濫建築說明了東京是一個怎麼樣的地方。故若不集合這類建物並將之連結在一起的話,將無法浮現出東京都市空間的特質,並找出身處之地究竟蘊含著怎麼樣的潛力。
東京製造的、被稱作「濫建築」的建物,全是因為當下有必要,於是盡可能地利用基地的所有要素,即時組裝建造出來的。涵構或歷史性無法得出文化面的解答,只有經濟效率高的解答才是最佳捷徑,也許東京並不要求直接答案之外的東西。這不是受文化薰陶的「建築」,而是被當成事物的「建物」。問題已不在調整比例等細節上。只有機能、或是無他人意志干涉的欲求。沒有角色,才能形成慾望的零度,甚至可說它們是常識之外的建物。不過東京就是這樣違反常理的地方,這些「建物」毋寧反映出東京的都市空間。用故事訴說歷史或訴諸文化的美化手法,反而顯得虛偽不實,這就是東京。
本書便是此一研究主題下的結晶成果。本書採用導覽形式,無軸線、都市界線曖昧的東京,是沒被導航系統組織過的巨大迷宮。有各種主題的導覽被製作出來,依使用者的目的重新編輯那個都市。就算是後來製作出的軟體,在組織都市使用方式的意義上,導覽就成為第二次都市計畫或系統化的工具。而導覽不需要結論,既沒有明確的開始、也沒有終點。這種形式最適合經常重複建設與破壞的東京。
這本導覽並非網羅東京全部,要把東京這個巨大的都市全體都當作觀察對象是辦不到的。但就算是如此龐大的都市,至少可以建物為中心,掌握一個被「整合」後的環境。作者以在都市內部以建物為始,觀察所有者與使用者,還有生活於其中的人們。這裡的觀察反映觀察者身體、心理上對當下東京的真實感受,可以為這城市的個別使用者或設計者需要系統化的時候提供幫助。只有從這裡出發才能開始真正的建築冒險。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Henri Lefebvre 译者: Donald Nicholson-Smith Wiley-Blackwell 1992 - 4
Henri Lefebvre has considerable claims to be the greatest living philosopher. His work spans some sixty years and includes original work on a diverse range of subjects, from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o architecture, urbanism and the experience of everyday lif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is his major philosophical work and its translation has been long awaited by scholars in many different fields.
The book is a search for a reconciliation between mental space (the space of the philosophers) and real space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spheres in which we all live). In the course of his exploration, Henri Lefebvre moves from metaphysical and ideological considerations of the meaning of space to its experience in the everyday life of home and city. He seeks, in other words,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realm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between the mental and the social, and between philosophy and reality. In doing so, he ranges through art, literature, architecture and economics, and further provides a powerful antidote to the sterile and obfuscatory methods and theories characteristic of much recent continental philosophy.
This is a work of great vision and incisiveness. It is also characterized by its author's wit and by anecdote, as well as by a deftness of style which Donald Nicholson-Smith's sensitive translation precisely captures.
建筑师的20岁 豆瓣
8.4 (27 个评分) 作者: 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 / 安藤忠雄研究室 编 译者: 王静 / 王建国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在当今建筑学领域,伦佐·皮亚诺、让·努维尔、理卡多·雷可瑞塔、弗兰克·盖里,贝聿铭,多米尼克·佩罗的大名,可谓无人不知,大家对他们的建筑作品也都耳熟能详,但是他们作为一位建筑师的成长道路却鲜有人知。1998年,时任东京大学教授的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邀请了当今世界上这六位炙手可热的建筑大师到东京大学和师生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畅谈他们年轻时的求学生涯和从业经历,《建筑师的20岁》这本书即是当时的访谈内容记录。
这些访谈生动而轻松,提供了一般画册、图书难以涉及的细节.其中有坚持,有艰辛,更有成功的喜悦,透露出大师们独一无二的鲜明个性,坦率真诚的人格力量以及他们对建筑设计的执著热爱。
中文版的出版得到六位建筑大师的关注,他们提供了一些日文版中没有发表的照片,为这本书增添了不少亮色。
建筑的永恒之道 豆瓣
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
9.1 (7 个评分) 作者: [美] C·亚历山大 译者: 赵冰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 - 2
《建筑的永恒之道》提出了一个关于建筑设计、建筑和规划的新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社会成员按照他们自己的存在状态设定他们生活的世界秩序,这一古老方式从根本上构成了新的后工业时代建筑的基础,这些建筑由人们创造。
城市意象 豆瓣
8.2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文·林奇 译者: 方益萍 / 何晓军 华夏出版社 2001 - 4
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带来欢乐。从《城市意象》这本书中我们发现——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城市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然而它与别的时间艺术,比如已掌握的音乐规律完全不同。很显然,不同的条件下,对于不同的人群,城市设计的规律有可能被倒置、打断、甚至是彻底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