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my - 标记
间谍佐尔格 (2003) 豆瓣
スパイゾルゲ
7.3 (9 个评分) 导演: 筱田正浩 演员: 伊恩·格雷 / 本木雅弘
其它标题: スパイゾルゲ / Spy Sorge
筱田正浩导演一向追求理性的题材和电影画面的美感,长期处于日本电影界的先锋地位。他自称为“最后的作品”—历史大作《间谍佐尔格》将于14日公映。该片以“战争”、“日本”为主题,加上电影技术等,可以说是融入了筱田导演近年电影的集大成。

冷静地观察日本

《间谍佐尔格》这部影片是以即将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为主要舞台。该片通过对向苏联秘密提供日本军部和德国军事动向的间谍—理查德·佐尔格和向他提供情报的日本新闻记者—尾崎秀实的刻画,反映了“昭和”时代的情形。

14岁时经历过日本战败的筱田导演说:“自己也曾经是想为天皇献身的皇国少年。但读了佐尔格事件的资料后,对他们能够冷静分析当时情况深感吃惊。这两人对当时的日本看得很通透。”

在影片《濑户内少年棒球队》、《少年时代》等“少年三部曲”中也进行刻画的日本的战败成了筱田导演的核心题材。他的观点透视到现代,认为“8月15日是日本人的‘活断层’。那个时候,国家败亡,日本人至今都想找回自己的国民意识,却怎么也找不到。”

在影片中,佐尔格被描绘成抱着和平和国际共产主义理想从事间谍活动的人物,尾崎则被刻画成一名想为被日本军国主义蹂躏的中国人民尽点力的人物。

渺茫的希望

“20世纪从共产主义开始,也以其崩溃结束。这两个人留的血有意义吗?再进一步说,人类为什么要战争呢?虽然我对人类实现彻底的和平已经绝望了,但是人类如果不继续走下去就不会找到出路。”在影片中插入的约翰·列侬的《想象》和鲁迅的话语中寄托了导演的愿望。

该电影从佐尔格和尾崎被逮捕的场面开始倒叙。不仅这部电影,筱田导演的电影中的主人公多数都是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走向末路的人。

关于这点,筱田导演说:“我自己就是输给美国和美国文化的人。但是获胜的一方只会变得傲慢,而输的一方却能看清整体。从受到挫折的人身上才能归纳出整个状况。”

以数码技术作为突破口

从被称为“新浪潮派”的松竹时代到与已故的宫川一夫摄像师(注:黑泽明《七武士》等影片的摄像师)共同合作,筱田导演都以“映像派”而出名。在这部影片中,影片画面的数码化也是值得关注的一点。

筱田导演说:“电影的百年历史是通过胶片来体现画面的美感,如果只是拘泥于这种技术,那将是时代性的错误。我想,制作出一部不输给好莱坞电影的、场面宏大的电影,并且表现只有日本人才能作出来的世界,这样的电影只有通过数码化画面才能制作。”

不使用胶片,用数码高清晰度摄像机拍摄,并将画面保存在电脑里,这就是数码电影制作的主要过程。合成通过CG(电脑制图)再现的战前的银座街道等场景。在影片《写乐》中试验性的用了十几个CG片断,在影片《枭之城》中有一百多个CG片断,而在这部影片中CG片断增加到了980个。

筱田导演说:“这部影片中包含了日本现代史、数码画面、电影社会学等各种知识。以后再要创作电影的话,有必要进行新的学术研究”。他表示将在退休后回到母校早稻田大学培养下一代人才。
2009年7月30日 看过
很久以前看过,影片主题很好,但拍得不怎样,枯燥乏味,而且剧情稍显主旋律,对蒋的评价充满偏见。
6分 反战
男孩别哭 (1999) 维基数据 豆瓣 IMDb TMDB
Boys Don't Cry
8.1 (165 个评分) 导演: 金伯莉·皮尔斯 演员: 希拉里·斯万克 / 科洛·塞维尼
其它标题: Boys Don't Cry / 没哭声的抉择(港)
布兰顿(希拉里•斯万克 Hilary Swank 饰)来到法奥斯城,成为了当地的大众情人,很受女性欢迎。然而他却有着不为人知的隐秘——俊男本是女儿身。“他”的真名叫蒂娜,一直对自己是个女性缺失认同。他喜欢成为男性,并决定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开始新角色和新生活。
布兰顿和当地女孩拉娜(科洛•塞维尼 Chloë Sevigny 饰)恋爱了,还和拉娜的前男友成为好友——尽管他们粗野、酗酒,行为暴戾,但被接纳的布兰顿却得到了认同感。生活朝着布兰顿想要的方向发展,一次交通违章却暴露了所有的秘密。布兰顿被识破女儿身,尽管拉娜原谅了她,悲剧却发生了。拉娜的前男友对布兰顿怒不可遏,将她摧毁在一场残忍的暴力事件中。
2009年7月29日 看过
BL片,能坚持看完的有《霸王别姬》;
GL片,能坚持看完的有《男孩别哭》。
2009年7月29日 评论 不哭,是因为眼泪早已流干 -     我是个极度反感同志的人,我说的是“反感”,而不是“歧视”,这种“反感”就相当于不喜欢某某电影、某某运动那样而已,也就是说,我无法接受任何同性恋的行为,也会对其感到恶心,但同志们出现在我眼前时,我不会做出任何带有鄙视性的举动,当然,前提条件是,没有哪个同志会粘上我……     事实上,我的朋友中也有同性恋,与她/他们相处时,我不会作出一副“即使你是同性恋我也当你朋友”的姿态,而是要把TA们无差别的对待——必须真正意义上的无差别,不能带有哪怕一丝的所谓“同情”和“理解”。    不过 既然我终究不爱看同志片,李安的GAY大作《断X山》在中美两国红得发紫,但至今为止我也没有看过。     不过,我依然免不了和同志片“有点渊源”。     BL片,能坚持看完的有《霸王别姬》; GL片,能坚持看完的有《男孩别哭》。     其实把这两部片子称作“同志片”,未免有些不当,片中的主人公都是属于“性别错乱”的类型,他们都不认为自己是同性恋者,此外主人公更像是在单恋,他们爱慕的对象可都是正常人。所以我将其称作BL和GL,以示区别于GAY和LES。     也许有人说了,拉娜和布兰顿(为了表示对他/她的尊重,我称他/她作“布兰顿”)产生了恋情,那么她也不算同志吗?不算。拉娜在得知布兰顿的真实性别后,她依然“爱着”他(她),此时与其说爱情超越了“性别”这个“符号”,不如说是拉娜在潜意识里守护着自己的价值观,因为她对布兰顿依旧保持着不久之前还存在着的好感,所以无法让自己马上将布兰顿排斥在情感的圈子之外。     这种心态,其实放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行得通,大至政治观念(比如文化XXX后,国人羞于承认自己参与了一场大闹剧;比如二战后,德国民众难以面对自己曾经跟着元首一起疯狂),小至对一个观点的维护(比如你崇拜关公,相信他无所不能、战无不胜,突然有一天,有人对你说关羽其实也没什么,除非他是路痴才会过五关斩六将,除非他丧心病狂才会去水淹七军,至于他与曹操约法三章则只是罗贯中YY出来的……这时你会受不了,会觉得对方一派胡言,拒绝承认对方的说法,并努力寻找资料证明关公的万能性,到了最后你就干脆恼羞成怒吼着说:“没有《三国演义》的流行,你还TMD会去翻《三国志》吗?!”)。     《别动我的奶酪》的作者说,人是害怕改变的,其实这话不完全正确,人是善变的,但人却很害怕“突如其来”的改变,害怕将自己过去花了很长时间累积起来的价值观,只用一瞬间就全部否定掉。情感也是这样。     拉娜未必没有误将同情认作爱情的成分,她对布兰顿保持着的好感,使她相信自己依然爱着布兰顿,或者说,拉娜后期对布兰顿的情感,同时具备了爱情与同情。她后来结婚生子,以及她想和布兰顿“私奔”前的犹豫,似乎说明了,她与布兰顿的定下的“终身大事”,更像是一时的冲动,而非纯粹的同志行为。     其实在布兰顿入狱后声称自己是双性人时,拉娜要是“愿意”思考一下的话,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了,但她却宁愿接受对方这假想的双性人身份,也不想去表示任何的怀疑,与其说她是在信任布兰顿,不如说她害怕去捅破这最后的一层薄薄的窗纸。(恋爱果然能使人的智商降低至0……)     拉娜只是个善良的女孩,她很普通,她对布兰顿的理解与宽容,只因为她的慈悲,还有身陷其中的不由自主。     如果我说,布兰顿也只是个正常的女孩子,估计会有人笑掉大牙,但是,我的确是这么想的,布兰顿真的很正常。     其实我有点怀疑布兰顿究竟是真的性别错乱,还只是某些青春期的问题在作怪?在现实中,无论是BL还是GL,其FANS主要由女性组成,而且人数多得惊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她们都“不正常”吗?我不是在“反问”,而是在“疑问”。     布兰顿的故事是一个悲剧,在众人眼中,他(她)是一个“异类”,只能受到歧视。     我想“歧视”的来由,还是源自于对“异类”的看法,在我身上就经历过这么一件事儿,有个从小与我一起长大的好朋友,由于疾病问题他的脸部天生有缺陷,部分皮肤的颜色反常,当时周围很多人都对他加以耻笑,唯独我长期和他生活在一块,早已习以为常,也就不觉得什么。我实在不明白,这有什么可笑的呢?他又没做错什么事,也没得罪别人,却要白白忍受这种无形的羞辱。打自那后,我就特别反感那些嘲笑别人身体缺陷的无耻行为。     有个真实的事件使我感到震惊,一位自小在中国长大的意大利女士,竟常受到她的中国同胞的歧视,因为她的长相“怪异”,蓝眼睛白皮肤,周围的人觉得她“与众不同”,其实这种因少数与多数“碰撞”而产生的偏见,说白了也就这么回事。美国佬鄙视黑人,但我们中国人又有多少人完全不鄙视?如果在网上搞一个想和外国人种结婚的调查表,不知结果“白人”与“黑人”的投票数要呈现怎样的一个比例。     有些歧视,还是人们不自觉、而且自认带有“关怀”的,很顺其自然地流露出来,这种例子可以参见《加斯荷伯之迷》,我非常喜欢这种写实性很强的作品(这种纪实风格的还有诸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盲井》、《盲山》等犯罪片)。     我并不知道,造成布兰顿的不幸,是她“天生必须如此”,还是她有一个问题家庭,亦或所谓“社会的冷漠”(“时代”与“社会”,往往是被推卸责任的最佳对象)。     我们可以看到,布兰顿从小没有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庭,而当他(她)犯了“错误”后,受到的只有指责与谩骂、还有更为悲惨的污辱,而没有任何的理解与关怀,和所谓的“纠正”。     正如前边所说的,我并不认为布兰顿“不正常”,他(她)对性别的认识与世人截然不同,这顶多只能使我感到别扭和不自在而已。倒是John和Tom这两个“正常人”让我觉得作呕、变态,与他们待在一块才是可怕的。当然,恶魔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John和Tom为何会变成恶魔,终究也有值得思考的原因,但这不是本文想探讨的。     布兰顿受到强奸后,她曾想否认这一事实,她为何否认,影片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让观众们自己去反思,笔者我很欣赏这一点。我觉得布兰顿之所以不想承认,是因为如果承认了,就等于否定自己是个“男孩”吧。她的执著和羞愧,为她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与布兰顿同样悲惨的,还有他(她)的朋友Candace,她拥有和拉娜一样正直的心,虽然她不像拉娜那样对布兰顿给予理解,但也向饱受拳脚之苦的布兰顿伸出了援助之手。与其说是她和拉娜的品质“提高”了,不如说是其他的人的品质“降低”了,她们不过保持着自己最基本的生活原则罢。     两名凶手受到制裁后,当地的某些居民们“大义凛然”地为凶手求情,认为他们只是消灭了一头怪物还有包庇怪物的人而已。     可是,那些射向两个女孩的子弹,却使我感到心痛,她们手无寸铁、没有作恶,凭什么被杀死呢?而John和Tom这两个草芥人命的混蛋,又有什么资格被认同?我只不过是个普通人,我想我有权利,去同情被杀害的女孩子们。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睁眼瞎而已,我们“义正词严”地去谴责别人的“不是”,却没有意识到,其实自己的眼睛早已死亡,以“盲”的方式去看待那些“非我族类”,已经不是简单的“戴着有色眼镜”了。 ====================     这部影片的制作可谓认真之极,虽然片中也一些穿帮镜头,部分地点与史实有所出入,但整体上布景方面还是做得很出色的。片中的人物也基本使用了真实姓名(汤姆的原名叫马文,姓氏则和影片中一样是尼森)。     我个人很推崇这部作品,按豆瓣的标准,我认为评分值四星半(由于豆瓣没有此选项我就给了四星),差不多就在7.8分-8.5分左右。     本片的优点已经有很多人赞美过,所以我好话就不多说了,就说说一些我不太喜欢的地方。     首先是影片的导演方式我不是很喜欢,气氛不够阴沉,音乐不能说很糟,但放在本片的场景里始终无法引起我的共鸣。我认为这部片子能够取得成功,主要是依靠了一个很好的主题、以及演员们出色的发挥。     最让我不喜欢的地方,是导演对“性”的表现太露骨,也许我脑子里总有一种“东方人的腐朽”,更能接受含蓄点的表达形式,我并非清高(和很多“正常人”一样,好色之心亦有之~),但甚觉这种表现一个人性悲剧的故事,应该更为含蓄些,片中的许多床戏并不是非有不可,只需截取几个重要的镜头突现人物心理即可。恐怕导演多少还是有想拿床戏来吸引眼球的成分。     尽管希拉里·斯旺克被美国人认为是最漂亮的50个女演员之一,但她的男孩扮相只是差强人意,好在她演技不错,非常出色的演好了一个布达兰。     片中的每一个年轻的女主演,都曾为布兰顿的角色试镜过,要单从外貌来讲的话,个人觉得当中有很多演员比斯旺克更适合女扮男装(恐怕饰演拉娜的科洛·塞维尼都要比她来得好),但要论演技的话,似乎还是斯旺克更胜一筹,从她为饰演布兰顿所作的努力,这个角色看来非她莫属了。     可以说斯旺克版的布达兰是演绎得非常成功的,但我却还同意一些人士对导演的批评:“希拉里·斯旺克扮演的布兰顿虽然真实可信,但导演皮尔斯对这个主角的描写并不充分。……布兰顿最终被描写成一个牺牲者,是朋友们内心恐惧的发泄对象,而非一个被完全理解的人。这部电影的真正情感中心是拉娜……”     好的,就扯到这里吧,总的来说,我还是认为这是一部佳作。     犯罪片带给观众们的,不应仅仅是“刺激”,而应该具有反思性。     《男孩别哭》,只是一场没有哭声的抉择。
8分
生死谍变 (1999) TMDB IMDb 豆瓣 维基数据
쉬리
6.5 (50 个评分) 导演: 姜帝圭 演员: 韩石圭 / 崔岷植
其它标题: 쉬리 /
金明姬是朝鲜第八特别部队的特工,自1993年潜入韩国之后,暗杀了多名政要。她的行动引起了韩国特工机构的注意,并派特工崔相焕(韩石奎 饰)和李正希(宋康浩 饰)调查她的下落,可是她却销声匿迹了。
1998年,金明姬又出现了,她让黑市军火商人林光超帮忙找新武器液体炸弹CTX,林贿赂国防部研究院的研究员金宗叔帮他偷,没有得手。事情暴露后,二人先后被金明姬杀害。
因为金明姬的失败,朝鲜派出了以卜万坤(崔岷植 饰)为首的特工队伍,在韩国军队运送CTX参加军火展览途中将炸弹劫走,准备破坏即将举办的两国友谊足球比赛。
这一切,让崔相焕、李正希和他们的上司高部长十分苦恼,他们发现,金明姬总能先他们一步找到目标,破坏他们的行动,金明姬就在他们身边,或许正是最亲近,最不设防的那个人。
2009年7月28日 看过
很火爆的一部谍战片,只是片中的爱情剧实在有够庸俗无聊,不但肥皂之极,也使得谁是内奸失去了悬念。还有主角与BOSS的决战也俗得可以,这个BOSS又犯了诸多BOSS会犯的“老毛病”,就是不好好地干掉主角,反而拖拖拉拉,废话一大堆,最后被主角漂亮来了个大逆转,嗨,被干掉也有够活该的~
6分
共同警备区 (2000) 维基数据 豆瓣 IMDb TMDB
공동경비구역 JSA
8.7 (450 个评分) 导演: 朴赞郁 演员: 李英爱 / 李秉宪
其它标题: 공동경비구역 JSA / 共同警戒区(台)
板门店边界的共同警备区,一天,哨所里的朝鲜士兵(申河均饰)为来路不明的子弹所杀,引发双方枪战。而最有嫌疑的凶手是同在边界上的韩国士兵,但韩国一方却指责是朝鲜先调起事端,双方都认为对手应该对此负责。
为了解决这一无头案件,南北双方同意由一个中立国来进行调查协调。瑞士国籍韩国女孩苏菲(李英爱饰)受派前来调查事件,韩国这边的李秀赫(李秉宪饰)始终保持沉默,而朝鲜一边的幸存者吴敬必(宋康昊饰)却表现出敌意,事情扑朔迷离。随着深入了解,苏菲发现事情隐藏著内幕,现场还另有其人……
2009年7月28日 看过
野兽再温顺也有兽性,军人再手软也有杀意。

当友情被蒙上一层政治阴影时,只能酿成悲剧……
8分 反战
撒谎者雅各布 (1975) 豆瓣
Jakob, der Lügner
导演: 弗朗克·拜尔 演员: 伏拉基米尔·布劳德斯基 / 埃尔温·格绍内克
其它标题: Jakob, der Lügner / Jacob the Liar
1943年的一个波兰犹太人隔离区,一个年老的犹太人雅各布每天向人们传播着关于未来的希望,他告诉大家这些美好的消息是他从广播中听到的,而实际上全部都是他自己编造的……
1943年德国占领期间的波兰,犹太人被限制生活在独立的隔离区内,一个叫雅格布的中年犹太人每天都向身边的人散发着盟军的推进和德军败退的消息,大家都以为这些美好的消息是他从自己私藏的收音机电台广播中听到的,但实际上雅格布却编造着一个个天大的谎言来鼓舞同胞们坚持下去。
2009年7月28日 看过
人是靠希望活着的,1975年版胜1999年版
8分 反战 德国
杀人回忆 (2003) 维基数据 豆瓣 IMDb TMDB
살인의 추억
8.9 (1488 个评分) 导演: 奉俊昊 演员: 宋康昊 / 金相庆
其它标题: 살인의 추억 / 殺人の追憶
本片长居韩国电影 Top 100 的首位。电影以 1986 年起震撼韩国的 6 年内 10 宗连环奸杀案为背景。1986年,京畿道某处发现了一名女尸。该名女子死去前曾遭人强奸。两个月后,以相同手法的奸杀案再度出现。斗满发现现场留下颇多死者的头发,来推断行凶者专挑选有脱发毛病的女子为行凶对象。另一方面,泰允亦发现受害人全是在雨天穿著红色的衣服。而且受害女性的阴部都遭受严重受损。终于有线索可循,证据环环相扣,剥丝抽茧步步接近真相,本以为真相就要呼之欲出,但案情急转直下,再一次陷入沉寂中。十七年过后,昔日的警官已经成为商人,养儿育女,他再一次来到发生凶案的那片稻田。风吹麦浪,宁静祥和。从一个天真的女童口中得知,凶手不久前来过此地。再继续追问,答案让所有人都为之绝望……
2009年7月27日 看过
(9/10)韩国电影不全都是偶像肥皂剧,也有这种严肃的片子。

改编自真人真事,高度尊重事实,正如片中的那样,案子至今还未侦破……
(注:2019年,距离我看这片十年后,凶手被捕了。)
9分
唐山大兄 (1971)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唐山大兄
7.0 (85 个评分) 导演: 罗维 / 吴家骧 演员: 李小龙 / 田俊
其它标题: Fists of Glory / The Big Boss
因家乡年景不好,青年郑潮安(李小龙 饰)跟随三叔远赴泰国,郑在当地华工许剑(田俊 饰)的帮助下,得到了一份冰厂的工作。许剑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时常卷入争斗,郑潮安虽也学得一身功夫,但碍于母亲的劝诫不能出手。华工们工作的这家冰厂为牟取利益,在冰中藏匿毒品贩运,不久,两名华工因为偶然拾到了冰中的毒品,被厂长和老板杀害,许剑向老板要人,反被对方派众打手于家中残忍杀害。工友们寻找失踪的华工和许剑无获,于是罢工抗议,厂长和监工们痛打工人,郑潮安仗义出手,厂长畏惧升其为领导,众工人称呼郑为“唐山大兄”。老板方面见笼络郑潮安不成,杀害了所有华工,郑潮安冲到老板家中,欲令其血债血偿……
2009年7月23日 看过
其实是想给三星半,不过本片的确是中国功夫片的奠基石。后来才知道,原来本片有两个版本……
7分 李小龙
龙争虎斗 (1973) IMDb TMDB 维基数据 豆瓣
Enter the Dragon
7.7 (93 个评分) 导演: 罗伯特·高洛斯 演员: 李小龙 / 石坚
其它标题: Enter the Dragon / 龍爭虎鬥
少林叛徒韩先生(石坚 饰)背叛少林后,斥资买下一座小岛将其改造成私人王国,韩先生及一干手下在岛上制贩毒品,强迫女性卖淫,警方欲将其绳之以法却苦无证据。少林高徒李(李小龙 饰)的功夫已经超越有形境界,他受师傅与政府请托,准备参加三年一度由韩先生主办的比武大会。比武大会期间,是登陆孤岛搜集证据的唯一机会。同时韩先生的私人保镖熬加达曾经杀害了李的姐姐,是李恨之入骨的仇人。
比武大会的邀请发出,世界各地选手纷纷聚集,有债务缠身的鲁柏、勇于对抗不公的威廉士等人与李一同登岛决一雌雄。李找到了政府在岛上安插的情报员美玲,在后者的帮助下,李与各路选手以及韩先生展开了一场龙争虎斗。
猛龙过江 (1972) IMDb 豆瓣 TMDB 维基数据
猛龍過江
7.9 (134 个评分) 导演: 李小龙 演员: 李小龙 / 苗可秀
其它标题: 맹룡과강 / ドラゴンへの道
  新年前夕,香港青年唐龙(李小龙 饰)受远在罗马经营餐厅的陈清华(苗可秀 饰)之叔父所托,远赴罗马助陈清华一臂之力。原来,陈清华从父亲手中接管餐厅不久,当地的商业集团看中了餐厅所在的地皮,而陈清华想守住家业不愿出售,商业集团随使出下三滥手段,日日派流氓骚扰,令餐厅生意难以为继。唐龙甫一到罗马,因语言不通闹出不少笑话,陈清华则以为强援是律师,岂料是一莽撞的乡下青年,不免失望。餐厅众服务员为了抵御流氓,自发学习空手道,但仍然被对方欺侮,危急时刻唐龙出手,将一众流氓痛打。不甘失败的商业集团欲至唐龙于死地,陈清华担心其安危劝唐龙离开,面对将陈清华绑架的下流对手,唐龙忍无可忍,与商业集团聘请的众多高手展开连番搏杀……
2009年7月23日 看过
超搞笑,只是结局很悲凉……
9分 李小龙
我当年19岁 (1968)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Ich war neunzehn
导演: 康拉德·沃尔夫 演员: 贾基·施瓦茨 / 瓦西里·利瓦诺夫
其它标题: Ich war neunzehn / 我十九岁
格雷戈尔(贾基·施瓦茨 Jaecki Schwarz 饰)在很小的时候因为战乱跟随父母逃离了德国,当他再度回到自己的故乡时,已经是一位19岁的青年了。回归后,格雷戈尔以苏联军官的身份被任命成为了地方司令官。当地的市长是一名纳粹分子,当他的阴谋败露之后,他和格雷戈尔之间爆发了激烈的矛盾。
格雷戈尔和伙伴萨沙(阿列克谢·艾博贞科 Aleksey Eybozhenko 饰)、德辛吉斯(Jenny Gröllmann 饰)一起前往前线,向德国士兵劝降。哪知道在解放集中营的过程中,萨沙被受惊的士兵乱枪打死。眼前混乱的景象和好友的身亡让格雷戈尔坚定了信念,要拯救自己的国度。
2009年7月22日 看过
很难想像,在意识形态非常浓厚的东德、政策片屡出不穷的年代,竟能拍出如此冷静客观的作品!!

可惜我看过的DVD字幕特别烂!!
7分 反战 德国
古斯特洛夫号游轮的最后出航 (2008) 豆瓣
Die Gustloff
导演: Joseph Vilsmaier 演员: Kai Wiesinger / Valerie Niehaus
其它标题: Die Gustloff
全剧分为两集:
1.希望之港 Die Hafen der Hoffnung
2.流亡在波罗的海 Die Flucht über die Ostsee
该片详细讲述了1945年1月30日这艘德国豪华客轮在波罗地海被苏联潜艇击沉的始末。多达9300人命丧茫茫大海,乃是世界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海难,“古斯特洛夫”号海难被冠以德国版“泰坦尼克”号灾难。由于德国战后几代均不愿公开审视二战期间德国人所遭受的苦难,外界对“古斯特洛夫”号海难的来龙去脉知之甚少。
英国历史学家罗杰-莫尔豪斯说:“一直以来对这一问题的讨论都很难进行,因为难免会引发在由纳粹发动的这场战争中,德国民众作为牺牲品的尴尬问题。这种多年来的强迫性沉默将使许多人感到痛楚。不过,历史终归是历史,只能勇敢地面对。如今,这一故事将作为一个鸿篇巨制播出。”
2009年7月20日 看过
二战末期,一艘载着各地难民的船只,被苏联舰队击沉,死亡人数超过了“泰坦尼克号”的6倍,系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海难!

但由于该船只为德国制造,数十年来各地文人都讳于讨论。

比沉船更大的灾难,是人性的腐败。
8分 德国
魔鬼终结者:未来救赎(台) (2009)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Terminator Salvation
6.3 (261 个评分) 导演: 约瑟夫·麦克金提·尼彻 演员: 克里斯蒂安·贝尔 / 萨姆·沃辛顿
其它标题: Terminator Salvation / 终结者4:救世军
2018年,天网系统与人类的战争使世界陷入了末世般的境况,反抗军精神领袖约翰·康纳(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饰)带队执行一次任务的过程中获得了战胜天网的新思路,而天网系统适时推出了新的目标排名,康纳位居次席,榜首上康纳此时尚年青的父亲凯尔·瑞斯赫 然在列。与此同时,一名遗忘了自身过去经历的强壮男子马库斯(萨姆·沃辛顿 Sam Worthington 饰)出现在洛杉矶的废墟中,他与反抗军战士瑞斯偶然结识,并组队前往反抗军总部,不料途中遭机械人袭击,瑞斯被俘。落单的马库斯经由反抗军女战士布莱尔引路,迎来了与康纳命中注定的相遇,但人与机械的对立让康纳不得不视对方为敌人……
瑞斯在天网中心生死未卜,同时反抗军高层不肯推迟强行进攻计划,留给康纳的时间不再充裕,他只能选择进行一场赌上性命与荣誉的潜入行动。
2009年7月18日 看过
我确定,这部片子之所以被认为平庸,绝不是我们“先入为主”的缘故,本片的确拍得实在一般——无论是电影技术、还是剧情,某些对白堪称脑残。加长版多了十几分钟,总算比公映版好了一些。
8分
卡斯帕尔·豪泽尔之谜 (1974) 豆瓣 TMDB IMDb 维基数据
Jeder für sich und Gott gegen alle
8.7 (103 个评分) 导演: 沃纳·赫尔佐格 演员: 布鲁诺·斯列斯坦 / 瓦尔特·拉登加斯特
其它标题: 하늘은 스스로 돕는 자를 돕지 않는다 / カスパー・ハウザーの謎
  一间封闭的地下室,肮脏、腐臭,孤儿加斯·荷伯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依靠水、乾面包以及一只玩具马长大的加斯·荷伯被养父从地窖里架了出来,第一次见到阳光   养夫将他送到城市里,交给一位军官照看。军官叫来了一个书记员,以德国人典型的严谨方式记录下加斯·荷伯身上的每一处伤疤,携带的每一件物品,记完之后还不禁自豪地说:多么完满的记录啊。加斯·荷伯迅速成为小城里各色人物寻奇的中心,人们向对待天外来客一般,将他当作文明的试验品,用剑和火刺激他的反射神经,甚至用他从来没有见过的鸡来吓唬他也成为人们的乐趣。最终,人们失去了兴趣和耐心,并抱怨养活他已经成为社区的负担。于是他被送往马戏团,以自己的呆拙目光被马戏团主持宣称为“欧洲第一怪人”,成为换取人们片刻欢娱的工具。
2009年7月16日 看过
如果你喜欢《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悲情城市》、《盲山》这类纪实性很强的电影,应该就不难爱上本片了。

这个故事可不是虚构的。推荐一篇很好的影评:http://www.douban.com/review/1029901/
9分 德国
茜茜公主3 (1957)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Sissi - Schicksalsjahre einer Kaiserin
7.8 (94 个评分) 导演: 恩斯特·马里施卡 演员: 罗密·施奈德 / 卡尔海因茨·伯姆
其它标题: Sissi - Schicksalsjahre einer Kaiserin / 茜茜公主3:皇后的命运
奥地利年轻的皇后茜茜(罗密·施奈德 Romy Schneider 饰)遍访匈牙利,感受到这里的人民对她毫无政治性的热情,她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国家和人民,这也是唯一一种能让她逃离维也纳皇室生活压力的办法。然而,当她和安德森伯爵在匈牙利安抚不愿屈服的贵族时,皇太后苏菲(Vilma Degischer 饰)却在散布茜茜与伯爵之间的谣言。弗兰兹(卡尔亨兹·伯恩 Karlheinz Böhm 饰)一直埋头国事,任凭母亲苏菲去干预朝政,甚至包括女儿的抚养问题。当茜茜被诊断患有严重的肺结核病时,弗兰兹竟然依从母亲的意思让医生将女儿从茜茜身边带走。茜茜被送往遥远的岛上养病,孤独无助的她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身体逐渐康复。茜茜病愈之后陪同弗兰兹前往意大利北部进行访问。那里的民族主义者们强烈地反对奥地利的统治,对整个王室表现出很大的敌意。但是,当茜茜和她的女儿在圣马可广场重聚时,意大利人民被善良的茜茜感化了,他们热情地欢迎她和女儿的团聚。
2009年7月16日 看过
喜欢本剧的人士千万不要去翻看真实的历史,现实是残酷的,只会令你感到失望。
7分 德国
茜茜公主2 (1956)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Sissi - Die junge Kaiserin
7.9 (107 个评分) 导演: 恩斯特·马里施卡 演员: 罗密·施奈德 / 卡尔海因茨·伯姆
其它标题: Sissi - Die junge Kaiserin / 茜茜公主2:年轻的皇后
维也纳盛大的皇家婚礼之后,茜茜(罗密·施奈德 Romy Schneider 饰)开始皇后的生活。她慢慢地调整自己以适应奥地利宫廷生活,但她发现与皇太后苏菲(玛达·施耐德 Magda Schneider 饰)相处非常艰难。专横的皇太后恪守着皇室的陈规陋习,并不断地向弗兰兹(卡尔亨兹·伯恩 Karlheinz Böhm 饰)灌输应该怎样遵守皇室法规去经营帝国和家庭。茜茜的女儿出生之后,她和苏菲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苏菲依据皇室的规矩不让茜茜自己抚养女儿,而弗兰兹竟然顺从母意,让茜茜与女儿无法在一起。伤心失望的茜茜只身一人回到巴伐利亚。愧疚弗兰兹立刻追随而至,劝服茜茜和他一起返回奥地利。这时,苏菲也不得不改变主意同意茜茜抚养女儿。之后,茜茜伴随弗兰兹出访多国,在匈牙利她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们在匈牙利人民的欢呼声中加冕为奥匈帝国的国王和皇后。
影片获得第1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
2009年7月16日 看过
影片长达5个小时,这是第二部分,穿插着对奥匈民族矛盾的反思。
7分 德国
茜茜公主 (1955)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Sissi
8.1 (260 个评分) 导演: 恩斯特·马里施卡 演员: 罗密·施奈德 / 卡尔海因茨·伯姆
其它标题: Sissi / 我爱西施(台)
《茜茜公主》系列影片包括《茜茜公主》、《年轻的皇后》和《皇后的命运》三部曲。作为系列影片的首部,该片讲述了茜茜公主(罗密·施奈德 Romy Schneider 饰)与奥地利国王弗兰兹·约瑟夫(卡尔亨兹·伯恩 Karlheinz Böhm 饰)邂逅相恋的故事。
茜茜出生在 巴伐利亚的贵族之家,她美艳动人,性格活泼。姨妈苏菲打算安排自己的儿子,即奥地利王位继承人弗兰兹,在他的生日庆典上与茜茜的姐姐海伦订婚。母亲和姐姐带着茜茜赴奥地利参加庆典,调皮的她偷偷溜出去钓鱼,不料却与英俊的国王弗兰兹相遇。茜茜动人的微笑深深击中弗兰兹,让他彻底爱上了天真纯情的茜茜,并不顾一切违背母亲苏菲的旨意,在生日庆典上宣布茜茜才是自己的皇后。虽然有情人终成眷属,但这段浪漫纯真的爱情却是刚刚面临考验。
2009年7月16日 看过
有点“琼瑶”的爱情剧,但表现手法绝对要比中国流行的琼瑶剧高明得多。

只是茜茜毫不犹豫地甩掉了路德维希,未免有些铁石心肠……
7分 德国
何处是我家 (2001) 豆瓣
Nirgendwo in Afrika
8.3 (40 个评分) 导演: 卡罗莉内·林克 演员: 茱莉安·柯勒 / 梅拉布·尼尼泽
其它标题: Nirgendwo in Afrika / 情陷非洲
故事开始于1938年,即将爆发的战争阴影笼罩着每一个犹太人。为了避难,沃尔特(米勒·尼尼兹 Merab Ninidze 饰)带着妻子杰塔(茱莉安·柯勒 Juliane Köhler 饰)和女儿雷吉纳(莉·克卡 Lea Kurka 饰)远赴非洲大陆,希望能够在那里躲避战火,开始新的生活。
刚开始,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让杰塔感到十分不适,背负着巨大压力的她将怒火和怨气全部发泄在了丈夫身上,夫妻两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变得岌岌可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接二连三发生的意外,杰塔渐渐习惯了充满了辛苦但也洋溢着幸福的生活,亦懂得了珍惜眼前人。而年幼的雷吉纳更是融入了异域文化中,还在当地结交了许多好友。战争结束了,一家人的去留成为了最大的问题。
2009年7月15日 看过
一家人不得不逃出德国,因为他们是犹太人。后来他们在非洲大地上被英国人赶来赶去,因为他们是德国人。还有他们被勒令不准和其他白种人一起祈祷,因为他们还是犹太人……
7分 反战 德国
霸王别姬 (1993) 女巫鎮WitchTown IMDb TMDB 豆瓣 维基数据
霸王别姬
9.5 (2620 个评分) 导演: 陈凯歌 演员: 张国荣 / 张丰毅
其它标题: 再见,我的妾 / Farewell My Concubine
段小楼(张丰毅 饰)与程蝶衣(张国荣 饰)是打小儿一起长大的师兄弟,两人一个演净,一个饰旦,配合天衣无缝,一出《霸王别姬》更是誉满京城。为此,两人约定合演一辈子《霸王别姬》。但两人对戏剧与人生关系的理解有着本质的不同,段小楼深知戏非人生,程蝶衣则是人戏不分。
段小楼在认为该成家立业之时迎娶了名妓菊仙(巩俐 饰),程蝶衣认定菊仙是勾引了段小楼,使段小楼做了叛徒。自此,三人围绕一出《霸王别姬》生出的爱恨情仇随着时代风云的变迁不断升级,终酿成悲剧。
2009年7月13日 看过
被“历史”绑架了的两个小人物……

《活着》和《霸王别姬》不是中国电影的起点,而是终点……
8分
浮士德 (1926)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Faust - Eine deutsche Volkssage
8.5 (75 个评分) 导演: F·W·茂瑙 演员: 格斯塔·埃克曼 / 埃米尔·雅宁斯
其它标题: 파우스트 / Faust – Eine deutsche Volkssage
帝和魔鬼梅菲斯特(爱米尔·强宁斯 Emil Jannings 饰)以浮士德的灵魂为赌注打赌,梅菲斯特坚称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大学士浮士德(格斯塔·埃克曼 Gösta Ekman 饰)会在欲望的引诱之下日渐堕落,而上帝则相信浮士德的理性终究会打败欲望。梅菲斯特化身成为一条黑狗来到了浮士德的身边,并且成为了随时随地满足他任何愿望的仆人。在梅菲斯特的带领下,浮士德返老还童成为了神采奕奕的青年,并且邂逅了单纯善良的玛格丽特(卡米拉·霍恩 Camilla Horn 饰),在梅菲斯特的作弄之下,玛格丽特坠入了爱河,却在意外之中误杀了自己的母亲,她的哥哥亦死在了浮士德的手中。绝望的玛格丽特最终因为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而被关入了监狱之中,而浮士德的旅途却并未走到尽头。
2009年7月13日 看过
在我目前看过的黑白默片中,深觉这是最好看的一部。

作为一部爱情剧,本片有些失败,但若以思辨的方式来看待这个故事,则非常出色,尤其女主角被绑在柱子上时,围观群众的各种表情,堪称神来之笔。

个人感觉魔菲斯特更像是主角,浮士德始终很被动,没有起到主导剧情的作用。
9分 德国
钢琴之森 (2007) 豆瓣 TMDB Bangumi IMDb 维基数据
ピアノの森
7.6 (63 个评分) 导演: 小岛正幸 演员: 上户彩 / 神木隆之介
其它标题: ピアノの森 / 森林中的钢琴师
刚转学到乡下的雨宫修平(神木隆之介 配音),是一个励志成为钢琴家的小学5年级学生。刚进新班级就被班上同学捉弄了,同学一濑海挺身而出替他解围(上户彩 配音),两人从此相识。在一之濑海的带领下,雨宫修平见到了一架被舍弃森林中的钢琴,并发现这架钢琴只有一濑海能弹出悦耳的琴声。音乐老师阿字野(宫迫博之 配音),在听说海能够弹响这架钢琴之后,却表现出了出人意料的激动。原来,那架钢琴正是阿字野丢弃的。一濑海知道许多音乐家的曲子,当他回到森林演奏时,发现只有肖邦的小狗圆舞曲无法演奏。于是,第二天便拜托阿宇野教自己演奏小狗的方法,却被教导弹音阶。在几天的练习后,终于如愿以偿的能弹小狗了。作为回报,海答应完成阿宇野的一个愿望——参加全日本钢琴大赛的地区预选赛,他能通过预赛,并弹出属于自己的心灵音乐吗……
本片改编自日本漫画家一色诚的同名漫画。
2009年7月9日 看过
很多人将本作称为“励志片”,但其实这部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的理念并非什么“勤奋”或“天赋”之类,而是对独立思维的追求、对死板教条的挑战、以及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之间的碰撞与磨合。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钢琴奏鸣曲K310,是当年身为卑微的宫廷乐师的莫扎特,为挣脱命运束缚、对自由理想而创作的曲子
2009年9月28日 评论 只不过是“日本第一” -     上帝也是会犯错的,你看他不就创造了人类吗? ——题记1     规矩是用来服务人、而不是用来烦死人的,可是很多时候,规矩却恰恰被用来烦死人。 ——题记2     《钢琴之森》的主题可以是任何一种解释,唯独不是所谓的“天赋与勤奋”——很多人的讨论都止于这点,恕我难以苟同。 这部作品的真正主题毫无疑问是“独立与自主”,追求自我解放和思维独立,敢于挑战“权威”和“规则”,这才是本片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都说“身心自由”,然而比身体自由更加难以解放的,是心灵的自由。     老实说初看本片之时,我压根没有去联想作者为什么要用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K310来贯穿整个故事,后来看到了我的朋友Ericson_写的一篇观后感( http://www.douban.com/review/2037812/ ),方知该曲大有来头,放在本片特别具有寓意。 到了网上查了一下该曲的资料,差不多也就是Ericson_所描述的那样:     “片中那首贯穿前后两位主角都弹奏的参赛作品——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10——隐喻了导演的思想,莫扎特这首曲子创作于1778年,此时小莫的身份仍然是一名卑微的宫廷乐师,渴望自由民主的精神使得他最终摆脱了大主教的束缚,做他真正想做的思想意志独立的作曲家,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莫扎特还是死于饥寒交迫之中,K310也成为他挣脱生命束缚、追求理想的代表作之一。”     莫扎特正因为勇于摆脱命运的束缚,大胆地创新,弹奏出属于自己个人风格的钢琴曲,这才有了被世人奉为经典的K310,可是到了那些钢琴大赛上,K310却成了钢琴手们必须弹奏的死规则,基于自由理想的创新,却被当作不容质疑的权威来束缚他人,这不得不说是一大讽刺。     莫扎特固然是个了不起的钢琴家,但凭什么必须非得以他——或者谁谁谁——的曲谱,来作为衡量一个人弹奏钢琴的绝对标准呢?凭什么非得弹得和他的曲谱一个样,才能得高分呢? 我这么说,绝无任何一丝企图去贬低伟大的莫扎特,只是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下,到底是莫扎特>钢琴,还是钢琴>莫扎特,亦或钢琴=莫扎特。 显然这类观念纯属扯淡。     孔子没有强迫别人非得遵从儒学不可,马克思没有蛮横地剥夺他人质疑《资本论》的权利,释迦牟尼没有说只有加入佛教才能去谈论佛典,耶酥没有禁止世人信奉基督教的同时不能信奉其他宗教,莫扎特没有规定只有西装革履的人才有资格弹钢琴,更没有规定只有按照他的曲谱来弹奏钢琴才能算是弹奏钢琴。 可是后世的人们,却用他们的创新,来束缚他人,并且不允许被人质疑。 是的,他们杰出、卓越,所以他们是圣贤,可圣贤并不是完人。不但圣贤们会犯错,上帝也是会犯错的,你看他不就创造了人类吗?     《钢琴之森》这个故事,其实正是三个钢琴手摆脱命运束缚的过程,他们都被不同程度地“束缚”着。 小海不必多说了,刻意的模仿阿字野老师的弹奏风格结果遭到了批评,于是天生叛逆的他,开始寻找自我突破之路,他成功了,他赢得了几乎所有人的掌声——除了几个思维死板、自以为是的大赛评委。规矩是用来服务人、而不是用来烦死人的,可是很多时候,规矩却恰恰被用来烦死人。这场钢琴大赛的评委们,遵守着最为死板的规则,把原本应该是朝气蓬勃的比赛搞得死气沉沉,硬是将一个天才拒之门外,从而收留下了那些遵照他们的意志去行事、却缺乏“自我”的选手们。大赛的狭隘,已经容不下充满朝气的小海。那个在世人眼里高高在上的“日本第一”,在阿字野老师的眼里,只不过是日本第一而已。小海的舞台不该局限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更广阔的天空才是属于他的。 誉子的情况和小海一样,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其实观众们都知道,她的弹奏能力完全不在小海和修平之下,把修平视为“威胁”,是她首先过不了自己这一关,就如修平将小海视为“威胁”一样。然而阿字野老师却认为,钢琴其实是不用比较的,每个人都只需弹奏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即可,还是那句大俗话: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对此就不多说了,不然又得扯出一堆你我皆知的大道理。 修平是被“束缚”得最深的一个,出身于钢琴世家的他,注定了他不能辱没家族的“盛名”,从小就在父辈的说教下弹奏着沉闷的曲调,成为钢琴家是他必须的“任务”。在修平的内心深处,钢琴简直就是他的敌人,是剥夺了他心灵自由的敌人,为了讨好大人们,他不知因此牺牲掉了多少本该属于自己的时间。弹琴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儿,而只是一种“责任”,那些耳熟能详的大道理——“乐在其中”、“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关键就是要让自己快乐”等等,不知跑到何时何地去了……如果没有遇到小海,不知修平会否真的如他所推断的那样,总有一天会恨上钢琴呢?     莫扎特不断地自我突破,成了一代名家,他被后世人视为“权威”和“真理”,神圣得“不可侵犯”。 于是乎,某某钢琴手这段莫扎特的曲调弹得好,那段贝多芬的曲调弹得妙…… 搞了半天,除了复制与模仿,还是复制与模仿。殊不知莫扎特们并非天生的。 然而实际上,所谓的“权威”不也就像世界纪录,是为了被挑战而存在的吗?所谓的“真理”,不也是经受了一次次的验证,才能证明它的正确性吗? 没有对华罗庚的挑战,何来陈景润的数学定律?没有对亚里士多德理论的纠正,何来咖利略的铁球落地?孟子尊敬孔子而不盲从孔子,朱熹则将孔子奉为零缺点的神明,所以孟子能够成为孟子,而朱熹则只不过是朱熹。 真理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被质疑,因为它驳不倒,所以不怕被质疑,反复验证只能证明它的确“驳不倒”,只有伪真理,才会害怕被质疑。 曲谱正和文学一样,是积累了各种生活经验,才被不断地创新出来。狄更斯不是马克吐温,歌德也不是凡尔纳……正因为有了百家争鸣,文学的世界才会精彩。我并不懂得钢琴,但我认为音乐也是如此。     音乐本来就是开明的、无国界的、没有死规则的,而贝多芬更是以一曲《命运交响曲》提倡人们不该被规则绑绑得死死的……音乐是为了丰富人的生活而存在,而不是为了成为一种负担。不断的创新才是音乐生命力的来源,难道不是么?     《钢琴之森》这部作品我已经看过好几遍了,它带给我的感动绝不是很多人所说的“天赋与勤奋”,而是那种自我超越、追求独立思维的精神。 附1:片中的《致爱丽丝》     小海说到他老妈的八音盒播放的曲子正是贝多芬的《致爱丽丝》,我想这个情节具有一定的隐喻。 关于这首曲子,网上的资料如下:     “伊丽莎白·罗克尔是德国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约瑟夫·奥古斯特·罗克尔的妹妹。1807年,14岁的伊丽莎白跟随哥哥来到维也纳,很快就被贝多芬所接纳,成为他身边数不多的朋友之一。伊丽莎白后来嫁给了贝多芬的朋友。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乐曲时,两人保持着亲密的友谊,显然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那段时间里,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叫爱丽丝或伊丽莎白的其他女子,爱丽丝是伊丽莎白的昵称。可以确认的是,贝多芬十分喜欢她。” 附2:《钢琴之森》的主题不是天赋与勤奋!(文:Ericson_)       http://www.douban.com/review/2037812/
9分 动画 治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