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茅盾讲中国神话 豆瓣
作者: 茅盾 2022 - 1
神话反映了现代文明民族在原始时代探求宇宙秘密的野心,它塑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是文学与文化的灵感源泉。
中国神话之丰富美丽,不亚于希腊、北欧,可惜散逸过半,仅存零星。茅盾先生借鉴西方人类学观点,对中国神话进行了细致精微的分析考证,在分析过程中又以希腊神话和北欧神话来比照中国神话,厘清了中国神话系统的诸多基础问题。试图捡拾那些散逸在历史长河中的神话断片,还原一幅华夏文明川流不息的神话长图。
书中很多观点具有开创之功,如“蚩尤其实是巨人族”“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就是巨人族与神之战争”“夸父与夸娥合一论”等,至今沿用。近百年过去了,茅盾先生对神话的研究与创见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至今读者与研究者无法忽视的里程碑作品。
忽必烈汗 豆瓣
所属 作品: 忽必烈汗
作者: [英国] 约翰·曼 译者: 陈一鸣 2009 - 7
《忽必烈汗》讲述了: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是这部人物传记最吸引人的地方。约翰·曼饱含深情,亲自探访了史上许多事件的发生地,对他所描绘的人与事赋予了真实的血脉,仿若那近800年前所发生的故事不再是传说——我们感同身受,与那些剽悍的蒙古人一起呼吸、战斗,信马由缰,纵横沙场。
作者笔下的忽必烈没有被其祖父成吉思汗的光芒所掩盖,相反,这位大汗让这个骁勇善战的血统更加血脉贲张,他留下的遗产就是一个扩大的和统一的中国。
正是有关忽必烈财富的传说,以及东方的神秘色彩,在他逝世后的两个世纪,引发了哥伦布那次向西方的伟大航行,否则,发现美洲的历史,也许会被改写。
2016年10月13日 已读
翻译不太讲人话,读起来各种伤脑………… 书名叫作《忽必烈时代》更好,内容并不是讲述忽必烈一生的成败史,而是那个时期的世界面貌。总的来说内容并没有太多新颖独到的地方,可读可不读,优点是作者经常能亲自去历史遗址考证,评论视点也往往能从世界大视角出发。
中国 传记 历史
深夜前的五分钟 (2014)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前深夜前的五分鐘
6.4 (34 个评分) 导演: 行定勋 演员: 刘诗诗 / 三浦春马
其它标题: 前深夜前的五分鐘 / 凌晨前的五分钟(港)
在上海某个里弄不起眼的角落里,为了学习机械表制作技术的日本青年阿良(三浦春马 饰)埋首工作。他在泳池偶然邂逅了美丽女子若蓝(刘诗诗 饰),应对方之邀,阿良帮对方选择了送给他人的礼物。以此为机缘,阿良得以结识若蓝及其双胞胎姐妹如玫(刘诗诗 饰)。与沉稳恬静的若蓝不同的是,身为知名模特的如玫落落大方,开朗洒脱。但在进一步的交往中阿良发现,若蓝对如玫抢走了许多她的东西抱有深深的怨恨,甚至连她最初喜欢的人天伦(张孝全 饰)如今也成为如玫的未婚夫。两个孤独的人儿敞开心扉,阿良和若蓝坠入爱河。谁知命运急转直下,如玫与若蓝相约前往毛里求斯做婚前的单身旅行,结果却发生了意外。
姐妹俩只有一人回来,而她究竟是谁,没人能分得清楚……
2014年3月10日 想看 近几年的中日合拍片都不给力,希望这部能好一些
中国 日本 爱情
オタ中国人の憂鬱 豆瓣
中国宅宅的忧郁 所属 作品: 中國宅宅的憂鬱
作者: 百元 籠羊 武田ランダムハウスジャパン 2011 - 1
中国の掲示板を紹介する話題のブログ、緊急出版!
このご時世、オタも非オタも笑えるネタが満載です!!
岡田斗司夫氏 推薦!
誰も知らなかった「オタク化する中国のエリート予備軍」の真実!
温家宝首相は嘆く。「孫がウルトラマンばかり見ている。
せめて中国製アニメを見てくれ・・・」中国宅(中国人のオタク、の意)たちは熱く語る。
「日本は大嫌いだけど、オタク文化は大好き!」「日本には三種の神器がある。
それはスクール水着とブルマ、セーラー服だ!」オタクでダメな中国人、数億人に激増中!
2012年6月11日 想读 介绍中国漫宅的解说书,宅神冈田斗司夫力荐的作品。百元笼羊对中国死宅的了解程度让我为之震惊,他的博客上是满满一大堆在中国很受欢迎的动漫资料。可能因为他自己的文化吸收过程也是“中日杂合体”吧,在这方面比较看得开。
中国 宅文化
中国兔子德国草·生日恶作剧 豆瓣
作者: 周锐,周双宁 2008 - 5
《中国兔子德国草•生日恶作剧》是一部以“国际合作”的形式完成的作品。故事中一个在德国汉诺威出生并长大的中国男孩爱尔安,他的故事被妈妈通过电子邮件讲述给国内的舅舅,而这个舅舅是一个大名鼎鼎、著作等身的作家,于是,就诞生了独特而有趣的“中国兔子德国草”的故事。
2010年11月14日 已读
2010年11月14日 评论 岂止“中国兔子”和“德国草” -     事实上这套书里所讲述的内容,远比书名来得广泛。主人公有很多位,中国少年爱尔安(作者的侄子)只是其中之一,作者将不少笔墨花在了爱尔安的朋友们身上,当中不止有德国人,也有的来自法国、意大利、美国、伊朗……涉及的地点也不止中国和德国,基本上大半个欧洲被讲了个尽,当然还包括大西洋彼岸的美国。     我个人对欧洲历史很感兴趣,但很少看过讲述中西文化交流的作品,所以当看到这套《中国兔子德国草》时,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看过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对欧洲其实一点也不了解。     新闻媒体经常开口闭口就是“西方”、“西方人”的,但“西方”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却没人讲得清楚,或者说,有些时事评论员只是明知故犯地以偏概全。     在有些西方人的眼中,中国人和日本人完全一样,在他们看来都是“东方人”,如果你对这种观念感到不快的话,那么也得想到,你随便用一句“西方”来衡量整个欧美十几亿的人口,同样会令他们感到不快。同样是讲英语,英国和美国的文化有着天壤之别,其实在书中,就有涉及这样的内容了,比如某位老师崇拜英国人,讨厌美国人,原因是美国人的英语“不纯正”。     书中的内容是改编自爱尔安的个人经历,所讲述的都是真人真事,按作者的话来说,这是一本“会长大的书”,“剧情”如何发展完全取决于爱尔安以后会碰到什么事,这些经历对德国人来说也许很平凡、很普通,但对中国人而言大概就太新鲜了。     比如德国男子30未婚的话,那就得遭受到大街上打扫的“惩罚”,扫到有女性给他一吻时才能得到解放(女性不限年龄和亲吻方式)。     德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可人家的中文课本上也有《刘胡兰》、《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类红色经典。     在德国人的隐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有个老师仅仅因为给学生发生了张兴趣调查卷,结果遭到了处分。     在德国搭公车违反纪律的话,人家会客气地把罚单送到贵府上,并尊称你为“您”。     德国警察惊讶于中国领导人会开着公家车去作私人旅游,因为这样一来“车子损坏时保险公司不赔偿”。     一次暴发疯牛病之后,市长为了消除市民对牛肉的恐惧,亲自在公共场合组织烤牛排活动,爱尔安还是这场活动中第一个食用牛排的学生志愿者,不过市长大人的技术不佳……     至于主人公为什么有个德文名字,倒不完全是入乡随俗,你也知道西方人念中文拼音老念不准,爱尔安的老妈姓周,经常被德国人叫成“臭”,他老爸名中志,却被叫成“虫子”,夫妻俩站在一块就成了“臭虫子”……为了避免这类“悲剧”再度出现,于是爱尔安的德文名华丽地诞生了……     西方国家还很流行交换学生,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爱尔安和他的同学们就曾被交换到法国和美国等地,到另一个国家的学校体验几个星期后再回来。     书中除了那些带有幽默色彩的片段,也有一些伤感的事儿,爱尔安的伊朗同学长期身体不适,还有德国政府资助一个患了绝症的小孩去迪斯尼玩一次……     德国作为一个高度程序化的国家,对饮食习惯的追求也很规矩,中国人的一餐对德国人来说可能是“生日宴会”,因此德国民间流传着“中国人请你吃饭时不要傻到去拒绝”。     德国人的程序化还体现在日常生活方面,比如周末商店不营业,还有人家对粮食很珍惜,所以你经常会在市场上买到一周前的蔬菜……     所以说嘛……我朝也是有优于西方之处的,爱尔安也经常说“环境是德国好些,但吃的是中国更好”。另外德国人高度重视版权,所以你基本别想用5元买到一块装着几十部电影的D版光盘。     除了德国,我们对其他国家的理解,恐怕也是过于想当然的,比如:     都说法国人浪漫开放,可你并不知道法国人严禁学生谈恋爱的程度比中国还要苛刻。     都说德国人刻板、美国人自由,可你并不知道在对待学生的穿着时,德国学校比较宽容,而美国学校则可以衣服为由将你拒之门外。     我们不了解西方,西方人也不了解我们,直到今天,在许多外国人的印象,中国人至今是留着辫子,前几年阮次山访问墨西哥时,对方的政府领导人(注意是政府人员)惊讶于阮没有蓄辫而且穿着西装……     当然,这些想法未必怀有恶意,在一些日本动漫中,中国人的穿着都很古典,基本上是长袍和旗袍之类,但现实中并非如此,这可说是一种美丽的误会吧。     说到底,还是缺乏互相交流,西方人想像着他们心目中的中国,中国人想像着自己心目中的西方,结果吴宇森在美国大片中放白鸽雷倒了西方人,《功夫梦》和《木乃伊3》则雷倒了中国人,只有那部中西合拍的《末代皇帝》,才获得了中西双方的认可。     这是一种“偏见”,偏见未必是偏“坏”,有时候也指偏“好”。     很多五毛和网特都以“世外桃园”的标准去衡量美国,五毛以美国个别警察打市民的事件来推断美国“暗无天日”,网特又经常将美国渲染成童话世界里的乌托邦。     可是,谁敢说自己完全了解另一个国家?甚至,完全了解自己的国家?     世博会闭幕后,我总在想:世博是为了促进各国文化交流而存在的,而它的目的达到了吗?     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几个二战老兵的故事,爱尔安接触到的几个德军老兵都没有卷入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大体都是些路人甲、士兵乙之类。     第一个老兵是一位飞机员,最初是抱着一股“爱国热情”而投入了战斗,在一次执行轰炸某村庄的任务时,他驾驶的飞机被炮火击落,就在他背起降落伞跳出机舱逃生时,他看到了原本应该被他炸掉的村庄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从那以后他开始有了厌战情绪,庆幸着自己那天任务的失败。     第二个老兵是爱尔安的邻居,二战时曾被发配到非洲作战,某一天身中一弹,挽救他的性命的,却是胸口前的一片面包……后来他当了英军的俘虏,在与英国人交流的过程中,他开始意识到英国人其实并不像爱国言论所宣传的那样坏。     第三个老兵更是普通得无法再普通,他是一个残了一条腿的士兵,在通往医院的火车开动的前一刻被另一个士兵拉上车,这等于救了他一命,本书主人公之一的马里欧才能在日后出生。六十年后,这位不喜欢电脑的老人,却通过网络联系到了他的救命恩人……     二战时德国军人的婚礼在今天看起来也颇雷人,具体的情况就去看书吧……     通过这本书,我还了解到了另一个事实,就是过去流传的那张苏联红军将红旗插上柏林帝国大厦的照片其实有误,在照片中的主人公插上红旗的前几天,有位叫米凯尔的苏联军官已将红旗插上,但由于没人给他拍照,他也就当不成这“第一个”了,直到60年后,才有人证实了他的事迹,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负责防守帝国大厦的德国将领。     当米凯尔的手和昔日的敌人握在一起老泪纵横之时,让人不禁感慨,有多少人能够折腾起60年呢?     这部作品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我对西方人缺乏哪怕起码的了解,从史书上了解到的西方只是想像中的西方,从时事评论员口中听到的西方根本不是西方。     《中国兔子德国草》只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平民视角的西方,一个普通的西方,然而它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远超过任何一部史书和政治宣传本。它不是全面的,但却是生活化的。     少扯那些“远大”的东西,多接触一下这种连接中西文化的桥梁,也许你会发现,中西之间的距离并不远,中国人和西方人,其实并无本质区别,人性的需求和喜怒哀乐都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也许我应该学《再见列宁》里的那个宇航员来一句装逼的:从太空中看来,地球人都是一样的。要是未来有一天我们的努力方向是寻找一颗可以居住的外星球,那么地球上的那些政治纷争还会显得“意义重大”吗?     PS:本书目前出版四册,书名分别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生日恶作剧》、《和坏分数做伴》、《坐上警车去巡逻》、《父亲节的鸡翅膀》。推荐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版本。
中国 德国
中国兔子德国草 豆瓣
作者: 周锐,周双宁 2008 - 4
《中国兔子德国草:父亲节的鸡翅膀》是一部以“国际合作”的形式完成的作品。一个在德国汉诺威出生并长大的中国男孩爱尔安,他的故事被妈妈通过电子邮件讲述给国内的舅舅,而这个舅舅是一个大名鼎鼎、着作等身的作家,于是,就诞生了独特而有趣的“中国兔子德国草”的故事。
中国兔子德国草 豆瓣
作者: 周锐 2008 - 5
《中国兔子德国草:和坏分数做伴》中一个在德国汉诺威出生并长大的中国男孩爱尔安,他的故事被妈妈通过电子邮件讲述给国内的舅舅,而这个舅舅是一个大名鼎鼎、著作等身的作家,于是,就诞生了独特而有趣的“中国兔子德国草”的故事……
中国兔子德国草 豆瓣
作者: 周锐 2008 - 5
《中国兔子德国草:坐上警车去巡逻》讲述的是一个在德国汉诺威出生并长大的中国男孩爱尔安,他的故事被妈妈通过电子邮件讲述给国内的舅舅,而这个舅舅是一个大名鼎鼎、著作等身的作家,于是,就诞生了独特而有趣的“中国兔子德国草”的故事。
南京大屠杀的见证人 豆瓣
作者: 黄慧英 2002
19世纪末,欧洲十字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诞生了一位名叫约翰·拉贝的传世英雄。
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也铸造了拉贝的人生观。
他于1909年来到中国工作,先后成为北京、天津、南京西门子分公司经理。他在中国生活了整整30年,他与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接触,因此,他对中国社会有自已独到的见解。
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他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一些外国人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以民,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捍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
1938年春,拉贝回到德国后,发表演讲,揭露日军在南京的疯狂暴行,遭到盖世太保的迫害。
二次大战结束后,拉贝因他的纳粹身份又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在他最消沉的日子里,南京人民为他募捐,为他寄赠食物,使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勇气。1950年,拉贝在柏林患中风去世。
直到半个多世纪后,拉贝才犹如凯旋的英雄,从历史迷雾中向我们走来。他的日记被公之于世;他在南京的故居被考证确定;他的墓碑安放到了南京;他当年拯救的难民纷纷一吐肺腑之言,中国人民的热情如火山一般喷涌而出,献给这位和平勇士。
今天,面对拉贝故居,我们仿佛仍能叶到拉贝先生朗朗的笑声,沉重的叹息;看到他挥舞手臂的愤怒表情,伏案奋笔疾书的侧影……
2009年5月31日 已读
本书的可看之处:http://www.douban.com/review/2082052/_x000d_
_x000d_
2009年6月19日 评论 《拉贝传》的可看之处(写给欲读的朋友) -     本文给写那些对拉贝感兴趣、但正在犹豫要不要看本书的人士。     这本人物传记一共366页,但却有70%以上的内容涉及到了南京大屠杀,完全可以当作一本南京惨案的史料来阅读。看来拉贝的一生,就是为了在那血腥的六周里挺身而出而存在的……     个人感觉,这本书适合三类人看:     1:想了解除了《拉贝日记》中所提到的以外,拉贝还为中国人做过哪些事的读者;     2:想了解南京大屠杀以外的拉贝的读者(包括南京陷落之前拉贝的事迹,以及他1938年回到德国后的种种遭遇);     3:觉得《拉贝日记》过于生涩,缺乏文学性,但又想了解拉贝在南京时为中国人做了些什么的读者。     这本传记书,我个人觉得打分的话,给五星太高,给四星又太低,考虑了一番后,我决定给五星,毕竟这本书还是有不少优点的,内容也很罕见,富有参考性。     关于本书的优点,大体如下——     1:整体较为客观、严谨,内容详细,有大量第一手资料。     2:补充《拉贝日记》。拉贝的某些事迹在他的日记中并没有记载。(可惜作者没有写到拉贝冒险拍下日军暴行的照片,然后将其交给间谍佐尔格的事,非常遗憾,我想写信给作者交流一下……)     3:文笔不错,很多人物传记阅读起来很生涩,但本书不会这样。     除了以上这些优点,还有一点很难得的是,本书的意识形态相对不那么浓,过去我看了国内出版的一些白求恩、马克思的传记,结果书中用词之肉麻让我快吐得不行。相比之下《拉贝传》要好一些,在对人物的分析上较为全面,没有回避拉贝的一些缺陷,而书中对希特勒的描述虽然像过去一样很脸谱化,但总算没有忽略希特勒上台之初为何能够得民心的原因。     本书还提供了不少珍贵的资料,让我们看到了拉贝一些被人忽略的事件,比如拉贝在参与救助中国难民的同时,也保护了不少中国建筑物。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鼓楼医院、还有几百幢古式和洋式建筑等等,能够流传至今,这还得归功于拉贝一行人。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天天放火烧房,连续六周没有停止过,火焰蔓延范围囊括了除安全区之外的每一个地区,南京城内各地区房屋遭破坏都超过90%(安全区本身被烧掉了0.6%的建筑)。所有地区的房屋和房内财产损失总计24600万元。在这个巨大的损失中,其中67%是由于纵火造成的。如果没有拉贝等人的强烈抗议,通过国际舆论对日军施加压力,由于纵火引起的财产损失数额将会更大。     《拉贝日记》并不是“日记”,而是纪实文学,书中的内容尤其到了南京大屠杀发生后,就很少有过于个人主观色彩的描述,更多的时候,拉贝是以冷静、客观的视角纪录下了当时的各个事件,以图达到参考作用(陆川将这种纪实手法歪曲成是拉贝“轻描淡写”、对中国人“漠不关心”,但事实上,早在1937年9月,南京遭到日机轰炸之时,拉贝就很“多管闲事”地跑到街上,把那些“与己无关”的中国人拉到自己家里避难)。     拉贝还写过另一本和中国有关的书籍,书名叫《我在中国西门子的四分之一世纪》,这本书个人情感就比较浓厚了,《拉贝传》也多次引用到了该书的内容。     本书当然也有一些缺点,具体详见网友“风木”的文章:《他不应被忘记》: http://www.douban.com/review/2027672/     书中还有几处错误,幸好这些对主题的影响不大,但还是要指正一下:     首先,书中关于淞沪会战日军伤亡数字的说法是“8000人”,我个人认为这应该是笔误(或者印刷错误),因为作者在其后使用了“惨重代价”的字样。实际上1937年日军战报公布的伤亡数字为“40672人”(其中“死亡”人数为“9115人”,也要比“8000人”的说法来得多),而根据战后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撰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2册83页的说法,日军伤亡人数应为“99847人”(其中死亡为“19594人”)。至于二战时中国官方统计的数据,日军的伤亡人数则为6万人,如今中国采用的是《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近10万人的说法。由此看来,估计“8万人”才是作者原来想表达的意思吧?     其次,就是“八百壮士”并非真的是800人,实际上只有四百多人,当年报纸上宣传其为800人,所以拉贝也就信以为真写进了日记,但现在的史书还这么写的话就有些犯史实错误了。     还有“史波林”就是“施佩琳”,这两个名字是同一个人,只是最初的文献经不同人之手翻译,所以译名有所不同(比如“拉贝”也被译作“雷博”,“史密斯”也被译作“斯迈士”),但本书作者却没有注明一下,会让不熟悉这段历史的人混淆。     关于书本的内容,就说到这里吧,下边的内容,可看可不看。(为了避免与《拉贝日记》原著混淆,我将同名电影称作《约翰拉贝》)     在此要纠正一下网上关于拉贝的几点认识上的错误:     一:电影《约翰拉贝》延后了拉贝的就任安全区主席的日期,而提前了拉贝离开南京的时间,结果三个月变成了三个星期!实际上拉贝是1937年11月22日走马上任,而于1938年2月底被“驱逐”出中国(在此之前,德国政府已经多次要拉贝回去,但他都给予拒绝,甚至把召回书给撕掉。另外他回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治他糖尿病的药物用完了,而南京城药物很紧缺)。此时各国大使已经回到南京了,而南京大屠杀最恐怖的“血腥六周”已经平静(相对而言)了一个多月,日军在受到众大使和媒体监督的情况下,已经不可能再搞大规模的屠杀活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各个惨案,日军是封锁了相关消息的,由于缺乏资料,二战时一些外国友人对于南京死亡的人数统计只有1万人左右)。至于《南京南京》说拉贝中途抛弃难民逃跑,纯属胡扯。     二:一般认为,安全区是一群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救援组织,其实一开始时并不是这样,安全区实际上是由中国人和外国人共同组建的(四个发起人中,还有一个中国人,就是杭立武教授),最初预定中国人将在安全区内担任重要职责,但南京即将陷落之际,许多中国要人都逃离了南京(甚至包括唐生智这个守军的最高指挥官,由于他一人的独自逃离,导致守军失去指挥,造成军纪混乱),当时安全区内唯一的一个外科医生还是个外国人,即威尔逊大夫。而马市长将城市的管理权交给拉贝后,也离开了南京。换句话说,导致安全区最后基本由外国人来操作运行,正是由于大量中国要人的离去而造成的。当然,也有一些勇敢的中国人选择留了下来,如韩湘琳、许传音等。     三:拉贝是“纳粹党员”,但不是“法西斯份子”。很多人很喜欢讨论拉贝的“纳粹”身份,也有不少人将他在南京的义举解释为“纳粹也有做过好事”,但其实拉贝除了加入纳粹党外,就和纳粹政府一点关系也没有。拉贝在南京所做的好事,只能说是他个人的,而不能归功于纳粹,纳粹政府对中国人根本没有好感,拉贝回到德国后,正因为他给中国人说了话,结果受到纳粹政府的迫害。拉贝不过是利用纳粹作为靠山与日本人交涉,如果换成其他狂热的纳粹份子,则绝不会这么干。二战前“纳粹”不是一个贬义词,当时各国不乏有歌颂纳粹的言论,就连邱吉尔本人也亲口说希特勒是个“伟人”,而英国大作家萧伯纳更是对纳粹推崇有加,用纳粹政府后来的暴行来衡量1937年的拉贝,只是一种“事后神算”而已。拉贝也不仇视犹太人,他的朋友罗森博士就有犹太血统,而在1938年回国后,他甚至还协助过一家犹太人逃往英国。     四:历史上的拉贝,在安全区的工作时,既不像《南京南京》那般窝囊,也不像《约翰拉贝》那么神气。拉贝受到的精神压力很大,每天都要面对死人和残肢断脚、撕心裂肺(真正意义上的“撕心裂肺”)的场面,几乎快到了崩溃的边缘,甚至因为身体和精神承受不住压力昏倒过两次,了解了这一点,你就不难明白,为什么魏特琳回到美国后,要选择自杀了。拉贝每天只敢睡四个小时,因为他知道,每多睡一个钟头,就可能会有更多的难民,惨遭于陆川君嘴中觉得“杀够了”的日本兵之毒手。同样是面对死尸,拉贝和魏特琳有愧疚感,他们怨恨自己救的人还不够多;而南京大屠杀的元凶朝香宫鸠彦王则“丝毫没有”半分愧疚,他只恨“杀不够”,这就是好人与坏人的区别。可悲的是,拉贝的下场很凄凉,而朝香鸠彦这厮在战后非但没有受到审判,反而活得很自在,还当上了高尔夫球会会长。     五:对第四点再作一下补充,关于拉贝在南京时的地位。拉贝可不是一个小角色,《南京南京》中的拉贝只配和日本小兵说话,说要会见高级军官还会受到奚落和嘲笑,但现实中拉贝是个“南京代理市长”,他打交道的对象,是松井石根、谷寿夫、福田大使、唐生智这一级别的所谓“风云人物”,唯一不理睬拉贝的,恰恰是他过去奉之为神的“元首”希特勒。日本兵敢殴打魏特琳等美国人,但从来不敢在拉贝面前放肆。他是德国人,又是纳粹党员,还很熟悉中国,这就是为什么非得由他来担任安全区的主席,而不是能是其他西方人(甚至其他德国人)的原因了,恐怕当时的中国找不出像第二个像拉贝先生这样的“德国纳粹”。这个日本人的“盟友”,却“包庇”着“枝那人”,令日军很恼怒,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最后要联手纳粹政府,将拉贝强行驱逐出境的重要因素(拉贝回国可不是去“度假”,他的悲惨命运才刚刚开始)。     六:拉贝到底救了多少中国人,这个是很严肃的问题。一般认为他救了25万,证据是当时安全区内设置了25座难民营(每座可容纳1万人),但这只能说明安全区可居住25万人,实际上在最高峰时期,安全区内要超过了30万人以上。另一个证据是无论是《拉贝日记》还是其他见证人,都证明了安全区“曾经”容纳了不止20万人,但拉贝却在1938年1月14日那天的日记里写到,安全区里有7万人,其中5万人没有任何生活来源,需要依靠他的无偿救助来维持生活。这篇日记说明了到了这一天,安全区内还有7万多人。综合各种资料,最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注意下边我使用了“超过”这个词): 1:拉贝以私人名义亲自救助的难民,有名有字的,超过700人(现实数字只会更大,因为汤英等人没有在拉贝的难民名单中,但他说明自己也是拉贝救下的难民之一。而据难民李世珍等人的回忆,拉贝曾不止一次从日军手中救下数十名即将被砍头的中国人); 2:需要拉贝等人提供资助才能生活下去的,超过5万人; 3:到拉贝离开南京为止,确定还安全活着的,超过7万人(但这不代表其余的20多万人全都遇难); 4:曾经接受过拉贝等人庇护的,超过20万人(高峰期为30万人); 5:另外,拉贝和魏特琳等人亲自保护的妇女,超过了3千人(这些女子在拉贝离开南京时,曾集体请求拉贝留下来,这表示她们承认自己是拉贝等人救下的)。 因此,拉贝救助的人数无论再怎么“压缩”,也得在700人以上,这是拷问中国人良心的“最低底线”,至于陆川的“只救了2个人”的版本完全是瞎扯,即便只列出《拉贝日记》出版时还活着的难民,也能戳穿陆川君“二人说”的扯淡,这些难民的名字是:李秀英、伍正禧、潘开明、宗有琴、穆喜福、李世珍、丁永庆、汤英、孙有明、吴克政、王凤英、芮体和、常志强、李俊、夏淑琴…… 当然,你也可以认为不是陆川君在扯蛋,而是难民们串通好了集体说谎。     七:关于拉贝的中国秘书。这一点本来是完全不必“澄清”的,说都不用说,但因为陆川君这厮造谣污蔑、黑白颠倒,以致坏人有了良知,好人成了狗屎,所以不得不“澄清”一下!网上居然还有很多人真的相信拉贝的秘书是个汉奸!! 拉贝的确有个秘书,但不叫唐天祥,而叫韩湘琳。如果陆川君只是“虚构”一个“原创人物”来代替这个秘书也就算了,偏偏陆川君又“借用”了不少韩湘琳的事迹,套在了“唐先生”身上,只不过陆川君很无赖地将韩湘琳的爱国动机,歪曲成了汉奸行为。 陆川君歪曲的事实主要包括: 1:历史上韩湘琳不仅没有为了保护家人做汉奸,相反还协助拉贝救了不少人。他被拉贝任命为粮食委员,是安全区内最重要的中国工作人员之一。1937年末日军策划了南京惨案,韩湘琳当时负责跟日方交涉粮食问题等,他对整个安全区的正常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2:韩湘琳的确弄到了一张通行证,但不是给自己用,而是给一个国军的飞行员王光汉使用,《南京南京》中“唐天祥”出卖了中国军人得到了一张通行证,但在最后时刻选择留了下来,让一个国军(即历史上的王光汉)跟着拉贝离开,历史上韩湘琳并没有这么做,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离开南京。 3:韩湘琳并没有被日本人杀害,在拉贝先生离开南京后,继续解救南京难民,并且一直活到了抗战胜利,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逝世。 韩湘琳是拉贝先生最要好的中国朋友之一,他在二战结束后还出庭作证指控日军的暴行,生平著有《韩湘琳口述:日军仇恨国际救援组织》。     八:拉贝并没有认为日本人在南京增加点势力是件好事,相反他非常担心日军来到南京,拉贝真正的价值观是:只要有人受了难,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他都对给予帮助(包括犹太人也是这样)。早在淞沪会战期间,拉贝就已经开始在救助中国人了,他比许多外国人要更早关心中日战事,而不是像电影《约翰拉贝》那样中了“激将法”才勉强出任安全区主席一职。     九:国民政府的确给拉贝颁发过一枚玉制勋章,但那是在南京大屠杀之后,而不是电影《约翰拉贝》所说的大屠杀之前。这枚勋章是对拉贝的一种肯定,也是联结他和南京难民们的友谊的象征。电影如此改编法,显然还是在讨好中国大陆的“主旋律”,非但没有达到所谓“艺术创作”的效果,反而有篡改历史的嫌疑,佛罗瑞应该被批评。     十:拉贝到底会不会讲中文,有些文章说拉贝“一句中文也不会”,但又有些文章说他能够“用流利的中文与人交谈”。实际情况是,拉贝听得懂中文,但不太会讲(就像很多广东人勉强听得懂粤语,但不太会说一样,只有广州地区的广东人才会很流利地说粤语),倒是拉贝的外孙女莱因哈特真的会讲中文,比老拉贝强多了。不过拉贝回德国后,和“东方女神”何泽慧交谈时,是用中文的。其实那个年代普通话才刚刚起步,不比今天这么流行,别说拉贝等外国人了,就是中国自己也有不少人不善讲中文,当时还是地方方言比较流行。     以拉贝主角的电影《约翰拉贝》上映了,可佛罗瑞·加仑伯格并没有拍好拉贝的故事(陆川君则是根本没有拍好“南京大屠杀”,在他镜头下的南京与任何一个沦陷的城市无异,而日军的军纪要比许多美国电影里的美军士兵好得多),《约翰拉贝》只局限在拉贝的“责任感”上,对拉贝组织的救援和外交上的努力却只字不提,影片中拉贝所承受的精神压力,看起来很“坚苦”,但比起现实的他真正所承受的,那简直不算什么。南京大屠杀这个沉重的题材,陆川君拍成了肥皂剧,佛罗瑞拍成了“世界杯”,至今还没有一部合格的影片,就这样。     如果要我来选一个德国导演来执导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我希望是奥利弗·希斯贝格,即便他把《帝国的毁灭》的拍摄模式完全搬到南京中来,也称得上一部上乘之作。反正我就不喜欢佛罗瑞·加仑伯格这个三流导演来讲这个故事,可惜了乌尔里奇·图克尔、丹尼尔·布鲁赫、史蒂夫·布西密、安妮·康斯金尼、香川照之等一大批超一流的演员,就这么被佛罗瑞给浪费掉了。     据说华谊准备在以后推出长达5小时的《拉贝日记:终极版》,不知到时能否弥补我的不满与遗憾?拭目以待吧。     关于拉贝其人,中国人是“不理解”,德国人是“更不理解”,陆川君则是“丝毫不理解+歪曲+自以为是”。真正理解拉贝的,只有魏特琳等当年与他同生共死的人士,以及那些得到过拉贝帮助的难民,还有张纯如、黄慧英等严谨认真地研究南京大屠杀和拉贝一生的学者们。     关于难民们对拉贝的看法,详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们心中的拉贝》: http://www.douban.com/review/2039852/     我很反感人们将拉贝称为“中国的辛德勒”。的确,辛德勒是个英雄,但用他的名字来衡量和抬高拉贝,那对拉贝未免太不公平了,这是对拉贝的一种“变相的贬低”。况且辛德勒有过一段不光彩的过去,早年曾参与对波兰的侵略,他是“浪子回头”式的英雄,而拉贝没有干过任何坏事,他才是最能代表人道主义精神的一个好人。 我也不赞成用救助人数的多少来评断一个人有多伟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极限。辛德勒救下了1千多名犹太人,是辛德勒在当时的情况下,以他的财力、物力所能办到的极限,同样的,这句话也可以用在拉贝身上。 拉贝在南京时,是个“人上人”,所以他有能力救下20多万人,而到了德国,他因受到纳粹政府的打压论为一个“人下人”,所以他只能救下1家犹太人,而不是20多万个犹太人,但是,在这两件事上,拉贝所付出的努力都是一样的,都是“尽力而为”,证明自己还存在良知。     而且,我觉得人们把拉贝太当外人了,在南京大屠杀发生之时,他在中国待的时间可比在德国还要长,他对中国文化有着其他西方人无法比拟的理解程度,却对祖国德意志的堕落一无所知,甚至还认为希特勒是个明君,一定会同情中国人民,不会容忍日军的暴行,后来的种种遭遇证明,他错了,事实完全相反。 无论是《南京南京》,还是《约翰拉贝》,都只字不提拉贝与韩湘琳、夏淑琴等人的深厚友情,如果你对拉贝有“起码”的了解,那么你就不能不被他的故事所感动。     拉贝对中国人的救助,未必没有因为他的“中国情”。我在想,如果一个中国人(或者其他人),在国外居住着,他会不会也对受害的犹太人、欧洲人伸出援手呢?     答案是:会的。     “何凤山作为中华民国驻奥地利总领事馆的负责人,他至少向犹太人发放了数千份的生命签证,是二战中拯救犹太人最多的义人。钱秀玲在比利时被称为‘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因为她至少通过与当地党卫军驻军司令的私交而营救了一百名以上的地下抵抗者。而杉原千亩是日本驻立陶宛代领事,他向犹太人发放了2千份以上的生命签证。”     ……     想了解拉贝,你应该把以下三本书看完:     《拉贝日记》:拉贝眼中的南京大屠杀(推荐看江苏版的)。     《拉贝传》:黄慧英著,中国人眼中的拉贝。     《拉贝在中国》:哈璐特博士著,德国人眼中的拉贝。     注:拉贝之孙出版的《拉贝画传》在文字内容上比较简单,但书中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
中国 传记 南京大屠杀 德国 拉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