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宇宙之旅 (1996) 豆瓣
Cosmic Voyage
8.2 (10 个评分) 导演: Bayley Silleck 演员: 摩根·弗里曼
其它标题: Cosmic Voyage / 时空之旅
The IMAX "Cosmic Voyage" film was made as a public service with sponsorship by the Smithsonian Air and Space museum. On DVD, borrowed from my local public library, it plays at just over 30 minutes with Morgan Freeman supplying a pleasing narrative. As one would expect from an IMAX film, the image quality is superb and the Dolby 5.1 sound track is very well done. Simulated cosmic explosions shake your walls! That is, if you have a good powered subwoofer in your system.
The film takes a very useful approach to examining the size of the universe, from tiny sub-atomic particles to the vastness of the whole universe. (Fortunately, when God created the Universe he had dispatched a few angels with video cameras at different vantage points so we get to see actual footage from several billion years ago.) The film starts in Venice, where the discovery of the telescope originated, and uses a one-meter hoop as a reference point, then gradually goes larger by powers of 10, e.g. 10 meters, 100, 1000, etc until we can see the whole universe. Then it takes the opposite journey, going smaller by powers of 10 until be see inside sub-atomic particles.
The story is well-woven with beautiful effects created especially for this film. It is entertaining and educational at the same time. All of "oldsters" can enjoy it for the scientific history we are already familiar with, and all the "youngsters" can enjoy it for the educational supplement it provides. Overall a masterful film.
Any numerical "rating" of "Cosmic Voyage" is meaningless. If one is looking for a superb film about our universe and modern theories of its formation, this one is hard to beat. Kudos to IMAX and to the Air and Space Museum.
肉眼只能看见穹苍一角。凝视夜空,但见繁星点点,偶尔一颗流星划破夜空,但你可曾看见恒星死亡前的最后爆发?瞪视双手,你或会看见点点尘垢,但你又可曾看见组成皮肤的原子在颤动?因为眼不能见,我们只能纵驰想像,去探索这个深邃广阔的宇宙。
本片获第六十九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短片提名.
2012年6月8日 看过
天文和自然,才是我的最爱,尽管豆瓣上的观影记录看不出来……
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的人认为太快了,过度消耗了地球的资源。有的人认为太慢了,人类这么多年,却连邻居月球都难以到达。
9分 治愈系 纪录片
浮生一日 (2011)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Life in a Day
8.6 (456 个评分) 导演: 凯文·麦克唐纳 / 娜塔莉娅·安德烈亚斯 演员: 辛迪·巴尔 / Moica
其它标题: Life in a Day / 活在这一天(台)
由著名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和托尼·斯科特(Tony Scott)牵线,全球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邀请全世界网民用摄像机纪录下2010年7月24日这一天自己的生活琐事以及对一些简单问题的回答。来自190个国家和地区的总计近4500小时的视频,展现了在同一天之中世界各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影片中每个人拍摄的内容迥异:除了将镜头对准自己之外,也有些人纪录下他人的有趣生活;既有完整的小事件,亦有无头无尾的片段;有些人的生活平淡无奇,而有些人却又刚好赶上了热闹非凡的大型活动。
如此纷繁复杂的素材,经过首席执行导演凯文·麦克唐纳(Kevin Macdonald)的构想与处理之后,究竟会整合出怎样的趣味来呢?
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季 (2012) 豆瓣 TMDB
所属 电视剧集: 舌尖上的中国
9.0 (576 个评分) 导演: 陈晓卿 演员: 李立宏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央电视台重点项目,共七集。主题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作为一个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的食物,在我们走 进厨房,走向 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看看她给我们的最初的馈赠。
本集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
腐乳、豆豉、黄酒、泡菜,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具有一种芳香浓郁的特殊风味。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而这种手法被称作“发酵”。中国人的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的直觉,打造了一个食物的新境界。要达到让食物转化成美食的境界,这其中要逾越障碍,要营造条件,要把握机缘,要经历挫败,从而由“吃”激发出最大的智慧。
第四集:时间的味道
腌制食品,风干晾晒的干货,以及酱泡、冷冻等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食物保存方式。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对此类食品喜爱有加。
本集涉及的美食主要有腊肉,火腿,烧腊,咸鱼(腌鱼),腌菜,泡菜,渍菜,以及盐渍,糖渍,油浸,晾晒,风干,冷冻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展现以此为基础和原材料的各种中国美食。
贮藏食物从早先的保存食物方便携带发展到人们对食物滋味的不断追求,保鲜的技术中蕴涵了中国人的智慧,呈现着中国人的生活,同时“腌制发酵保鲜”也蕴含有中国人的情感与文化意象,如对故乡的思念,内心长时间蕴含的某种情感等等。
第五集:厨房的秘密
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文化相比,中国的菜肴更讲究色、香、味、形、器。而在这一系列意境的追逐中,中国的厨师个个都像魔术大师,都能把“水火交攻”的把戏玩到如火纯青的地步,这是8000年来的修炼。我们也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经历了煮、蒸、炒三次重要的飞跃,他们共同的本质无非是水火关系的调控,而至今世界上懂得蒸菜和炒菜的民族也仅此一家。本集将主要透过与具有精湛美食技艺的人有关的故事,一展中国人在厨房中的绝技。
第六集:五味的调和
中国饮食素有“味”是灵魂之说。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调味品,不同的调制手法,不同的调味大师,引领食物到达更加美味的境界。咸鲜,甜咸,酸甜,酸辣,麻辣,香辣,苦香,鲜香……每一种美食,经过中国人的精心烹饪制作,呈现了不同的味型与气质。本集要探究中国人烹制各种口味所需不同调味料,展示丰富的调味料的制作工艺,解密中国人高超的调味技术。10个故事,涉及川、鲁、粤、淮扬四大基础菜系和新疆、云南等有代表性的地域美食,通过展现丰富多彩的烹饪文化,讲述当下中国人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实情感。
第七集:我们的田野
作为最后一集,本集将带领观众完成一个回归——从餐桌回归大地。以餐桌上的美食为出发点,继而将视线投向生产出各种美食原材的广袤田野,探究美食的来源,它们是如何被人类以各种方式培育出来,并突出体现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正是这样的方式才能为美食提供至关重要的品质保证——优良和清洁。
这一集在呈现中国美食多样性、地域差异性和农业多样性的样貌同时,讲述了中国人为了食物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
2012年5月16日 想看 这部纪录片很诡异,打两星以下时,无法在豆瓣上显示……(至少到今天中午为止是这样)
纪录片
南太平洋 (2009) 豆瓣
South Pacific
9.5 (57 个评分) 导演: 马克·布朗罗 / Chiara Bellati 演员: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 Mike Rowe
1.海洋岛屿
它们非同的隔绝产生了地球上其它地方所没有的一些最稀奇、惊人和不安定的生存例子,从撕扯掉椰子的大蟹,到把猎物钉在匕首般爪子上食肉毛虫。
人类文明同样不同。五旬节岛上的人们从高高的木制脚手架上纵身鱼跃来庆祝他们每年的收获,只用丛林藤本植物来阻止坠落。
在微小的恩浮塔岛,或许是地球上最僻远的人类社会,当地人为了生存完全依赖他们的庄稼和捕猎。
2.漂流者
在南太平洋并没有荒岛这一回事。它们也许是地球上最偏僻,但2万余个岛屿个个都被开拓了,从新几内亚,天堂鸟的家园,部落野蛮的成人仪式将年轻的战士变成鳄鱼人,到斐济,法属玻利尼西和夏威夷。
这是最后漂流者的故事,从咸水鳄和巨鳗到冠鬣蜥和怪蛙,为了成功不顾一切到达数千哩远的岛屿。这些旅程是很好的功绩。据估计每6万年才有一个物种到达夏威夷。难以相信,这么多的开拓者到达这些受到大自然像龙卷风和海啸接二连三粗暴打击的岛屿。
南太平洋首次人类,玻利尼西亚人的航行,难以忘怀。这些旅程的确是最伟大的探索行动,甚至可以断言,他们永远地改变了南太平洋的大自然。
3.蔚蓝大海
大部分地区是偏僻的,蓝色的旷野的南太平洋是海洋沙漠。海洋中生活着许多动物,它们中有鲨鱼,鲸鱼和海龟,不得不行进异常的距离去生存。虎鲨航行数百哩去享用刚会飞翔的信天翁幼雏的盛宴,每年,抹香鲸从南太平洋的一边旅行另一边去觅食和交配。它们的旅行以悲剧为结局。
但南太平洋并不全是沙漠。新西兰超级富饶的海岸支撑着庞大的特技专家-海豚群,它的珊瑚礁是地球上最丰富多样的,没有几个地方的野生动物比古怪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更丰富的,是热带企鹅和冲浪高手海狮的发源地。
片中始终贯穿着最大的海难故事-令人鼓舞的莫比·迪克的事件(白鲸记)。揭示出在这片看似蔚蓝的大海里巨大的生存挑战。
4.海洋火山
目击地球上最大的海洋中的岛屿出生,成长和死亡。数百万年的历程浓缩在1小时,展现海底火山爆发时难以忘目的影像,熔岩流在海浪下面爆炸。路和房子被熔岩流埋葬。从狂暴开始显露无比丰富的珊瑚礁供养着大群的灰真鲨和大蝠鲼。
南太平洋升起的陆地同样为一些非常陌生的动物带来生命,从能在热带冰雪中兴旺发达的吸血虫,依靠火山泉孵蛋的塚雉,到被珊瑚山截留的大群水母群。
5.奇异的岛屿
在南太平洋的孤岛上有着无战斗力的鹦鹉,翻地觅食的蝙蝠,大石龙子和在树上的袋鼠。野生动物以奇怪的方式演化。在岛上生存可能要付出高代价,对于新来的物种,全都想挣脱这地狱。这里展现出一个难题:为什么动物能完美的适应了岛屿生活,轻易地放弃了灵魂?答案由生存在新西兰海岸外的小岛上,某些不太可能存在的动物来揭示。
人类历史上的活动区域进一步表明,无论它曾是否田园般的,南太平洋岛屿上的生命从未远离过灾难。
6.脆弱的天堂
南太平洋仍相对健康,鱼群丰富,但这是个脆弱的天堂。国际捕鱼渔船为鲨鱼,信天翁和金枪鱼敲响了严重的警钟,对这片美丽的大海还有其它的暗藏危险。这一集注视怎么来维护海洋及其野生动物。
从该地区人类历史的诸多迹象表明,田园般的,充满生机的南太平洋从未远离过灾难。
2012年5月8日 看过
对纪录大自然和宇宙奥妙的纪录片没有抵抗力
7分 纪录片
高三 (2005) 豆瓣 TMDB
高三
8.3 (258 个评分) 导演: 周浩
其它标题: Senior Year
本片纪录了中国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一个高三毕业班的真实生活。高三的生活日复一日,简单而又沉重,痛苦却也快乐。
善良严厉的班主任,紧张刻苦的尖子生,逃避生活的“差生”,执着爱情的“早恋生”,学生的父母,每个亲历高三的人都有各自的感悟和超越高三的期望。影片的纪录真实、直白,透过高三生活的纪录,让人感到的不仅仅是为理想执着拼搏的浪漫,更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悲哀。
请为我投票 (2007)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Please Vote for Me
8.3 (247 个评分) 导演: 陈为军
其它标题: Please Vote for Me / 请投我一票
湖北武汉常青第一小学,三年一班的班主任为了让学生们理解民主的含义,于是在班中组织了一次班长的民主选举活动。候选者总共有三人:成成,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颇有心计的他在这次选举中不遗余力,志在必得;罗雷,作为这个班的前任班长,他有着根深蒂固的威信和指挥力;许晓菲,三个候选人中唯一的女孩,乖乖女甚至爱哭鼻子,似乎是最没有竞争力的候选人。三个孩子围绕班长的职位展开竞争,在这一过程中同学和家长也不可避免地卷了进来……
本片荣获2008年亚什兰独立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2008年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成人评委会金奖以及儿童评委会第二名。
人间童话 (2009) 豆瓣
导演: 卫铁
其它标题: SCHOOL
影片拍摄于湖北黄石广场路小学,记录了中国一所普通小学内的林林总总:少先队活动、主题班会……
影片的丰富性会让观众的体验变得非常复杂:既会让您想起自己的小学生活,想起或许相似的童年;也会让您去思考那些青春容颜背后的深层教育问题。
这是一部让你欢笑也让你思考的电影;这是一部让你怀旧也让你展望的电影;
献给所有曾经有过小学学习经历的人;献给所有关心中国基础教育现状的人;
幼儿园 (2004) 豆瓣
8.6 (169 个评分) 导演: 张以庆
其它标题: Kindergarten
湖北武汉一家全托制寄宿幼儿园,一群天真无邪的可爱孩子在镜头前展现他们最真实的一面。他们会为了对父母的依恋而大声哭闹、会为了和小朋友偶然的争执大打出手、会为了穿不上衣服以及摆不好椅子而脾气大发、也会为了星期四和星期五的先后顺序讨论不休。孩子的心中没有对错,就如同一张等待书写的白纸却又不可避免地被强加了许多来自大人的既定价值观。孩子无所顾忌的言语,似乎也折射出一些不难捉摸的意味……
本片2001年5月开始筹拍,经过3、4个月观察和准备于当年9月正式拍摄,历时14个月前期拍摄工作结束,于2004年3月正式完成后期制作,影片荣获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人文纪录片创意奖、2004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
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 (1988) 豆瓣
Imagine: John Lennon
9.2 (73 个评分) 导演: 安德鲁·索特 演员: 约翰·列侬 / 小野洋子
其它标题: Imagine: John Lennon / 約翰連儂的理想世界
本部描写摇滚史上最伟大音乐家之一约翰·温斯顿·列侬的纪录片《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以超过240小时的电影及录影片段,及穿插其中的36首经典名曲,讲述着这位摇滚乐坛有史以来最富传奇色彩的灵魂人物。
影片收录了多段未被公开的私人视频片段,扑捉记录下列侬这位在音乐世界中狂放不羁才华横溢的天才,在生活中的多重侧面。这些精彩珍贵的视频镜头在36首传唱度极高的经典歌曲中,道出了列侬这位乐坛巨匠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2012年4月19日 看过
其实另一个译名更贴切些:《回想:约翰列侬的世界》。基本上就可以说是列侬的传记。片尾处理得很煽情。
7分 纪录片
美国与列侬 (2006)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he U.S. vs. John Lennon
9.1 (7 个评分) 导演: David Leaf / John Scheinfeld 演员: John Lennon
其它标题: The U.S. vs. John Lennon / 美国和约翰·列农
剧情简介: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约翰·列农的人生,本片特别关注的是他从一个音乐家转变为一名反战活动家的那段时期。
1966年至1976年间,约翰·列农从一个人们喜欢的音乐家转变成为反战活动的和平偶像的全部历程,还揭开了当年美国政府想方设法让列农闭嘴的不为人知的故事。不仅有历史价值,而且对今天也有借鉴意义……
2012年4月13日 看过
影片本身并不是很精彩,个人主要是对列侬感兴趣才观看。纪录片的主观意识很强烈,把尼克松贬得一文不值。列侬曾感慨地说,甘地和路德金都是和平主义者,但最后却死于暴力之下。同样作为和平主义者的他是否想到,自己最终也落个同样的命运呢……
7分 反战 纪录片
电影剪接的魔力 (2004) 豆瓣
The Cutting Edge: The Magic of Movie Editing
8.6 (61 个评分) 导演: Wendy Apple 演员: 马丁·斯科塞斯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其它标题: The Cutting Edge: The Magic of Movie Editing / PBS电影剪接的魔力
《剪辑》,这是一个学习电影电视剪辑的好教材。首先,这个节目的题目叫“剪辑”而不是蒙太奇。这在西方是非常明确的。美英“editor”,法国,意大利用“montaz”. 剪辑是遵守前电影空间的,它有一个主镜头。蒙太奇是把拍摄下来的镜头当素材,然后在剪辑台上形成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电影的时空。好莱坞这个概念在中国有许多希奇古怪的神话。这个节目全部由好莱坞的剪辑师和导演的观念组成的。
这里讲的是影片制作的真功夫,不是教你怎样炒做,怎样编造。最简单不过的道理,一部影片的票房价值不是依靠撒谎,吹牛,唬,咋。它靠的是真功夫。好莱坞的影片质量就是建立在这些基本功的基础上的。你们可以注意到,他们是强调剧本还是剪辑,你们也可以看到,他们对演员是怎么看待的。
关口知宏铁道之旅 欧洲篇 德国 (2005) 豆瓣
演员: 关口知宏
欧洲屈指可数的铁路之国德国,线路总长计3万5千公里。
有位日本人来到德国旅行,他是精通并爱好铁路旅行的演员关口知宏先生。对关口来说,这是首次来到德国。
他看到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运行的列车,无起伏的大平原,德国独特的风景令他感到震撼。在途中结识很多朋友,关口记录下在德国的铁路之旅。
此外,他还尝试用作曲来表达自己对德国的认识及感动。
关口知宏眼中的德国,8天的铁道之旅在继续。
2012年3月24日 看过
终于看完了整个系列。欧洲版侧重解说,很沉闷,关口虽然一直在镜头中,却没什么存在感。日本版不够热闹,很孤单。相比之下,中国版堪比治愈系,无论剪辑、故事、氛围、温情的程度都远比前两者来得精彩,关口大活跃的一作(中国版还有车上聊天和卖萌赠饭这两大特点……),强烈推荐!
7分 德国 旅行 治愈系 纪录片
NHK关口知宏中国铁道大纪行 豆瓣
関口知宏の中国鉄道大纪行
9.3 (29 个评分)
其它标题: 関口知宏の中国鉄道大纪行
《关口知宏之中国铁道大纪行》,是由日本NHK制作的多集关于中国铁路的纪实节目,记录了艺人关口知宏在2007年以乘搭铁路的方式走遍中国的全过程。该纪录片分为“春季篇”和“秋季篇”两部分,于NHK旗下的BS hi高清频道播放。“春季篇”于2007年4月8日至6月10日间播放,而“秋季篇”则于9月2日至11月18日间播放。纪录片播出后在日本国内引起强烈反响[1]。本片还出版了dvd。
此次旅程为经电脑计算的单程最长距离(即一笔画的最长距离,线路各站相连,但同一段线路不能重复经过)的路线。根据电脑设计的路线,关口知宏与10多名随行工作人员于2007年三月底前往中国西藏拉萨,并于4月3日开始此次旅程。最终于11月15日抵达终点新疆喀什,行程共计36,543公里,乘车时间累计609小时48分。旅途期间由中国人陈捷为关口担当翻译。“春季篇”记录了关口知宏于2007年4月3日自拉萨出发,至6月7日抵达陕西西安的旅程。“秋季篇”则记录了同年9月2日自西安出发,至11月15日抵达终点喀什的旅程。
2012年3月23日 看过
本片的“决定版”(即完整的正式版)一共8集,每集110分钟,另外还有8集不到5分钟的特典《Extra》(有实际内容,不可错过)。至于“现场版”,内容与“决定版”差不多,但剪辑手法、镜头取舍并不同(网上只有6集,内容不完整)。
10分 旅行 治愈系 纪录片
南美玻利维亚乌尤尼盐原纪行 (2009) 豆瓣
アンデス 天空の鏡~ボリビア ウユニ塩原
8.7 (22 个评分) 导演: NHK 演员: 中山亚微梨
其它标题: アンデス 天空の鏡~ボリビア ウユニ塩原 / 乌尤尼盐原纪行
由日本NHK推出的纪录片《南美玻利维亚乌尤尼盐原纪行》,将带领您走进这块离天堂最近的地方,玻利维亚西乌尤尼盐湖。跟随美女主持人中山亚微梨的脚步,我们将走进位于玻利维亚西南部的乌尤尼小镇附近,踏入这面世界上最大的“天空之镜”。
这块原本荒芜的盐沼,由于面积大,表面光滑,反射率高,且覆盖着浅水,从而形成了特殊的盐沼水层,使大地就像天空的倒影般纯净美好,美丽得令人窒息。玻利维亚乌尤尼盐沼以其奇特的景色和宁静的环境,成为许多旅游爱好者的梦想之地,让人甘心浸没在这座至真至纯的白色世界中,听风听水,陶然自得。
2012年3月20日 看过
看得我想睡觉了,不是太闷,是太优美…………………………
9分 治愈系 纪录片
朝鲜战争停战50周年 [NHK]休戰50週年 朝鮮戰爭 前後編 (2003) 豆瓣
[NHK]休戰50週年 朝鮮戰爭 前後編
导演: NHK 演员: 约瑟夫·斯大林 / 金日成 / 毛泽东 / 哈里·S·杜鲁门 / 李承晚 / 蒋中正 Kai-Shek Chiang / 周恩来 /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 彭德怀 Teh-huai Peng
其它标题: [NHK]休戰50週年 朝鮮戰爭 前後編
朝鲜战争停战50周年的剧情简介 · · · · · ·
  同室操戈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是一场真正的民族悲剧,据称死亡人数高达整个人口的10%。
  纵观历史,东西冷战也因此如火如荼,美苏两大阵营以这场战争为契端,强化各自的战斗堡垒,并使得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
  在20世纪,这场战争可称之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
  对这场战争的起源以及战争的性质,长期以来争议不断。现在冷战终于结束了,根据各种新出现的资料及证言,人们开始重新回眸那段历史。
  有研究者称,所有相关各方均是失算连连。
  解决目前朝鲜半岛危机,相关各方如何避免再次失算,以史为鉴,也是当务之需,本片细细追溯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
2012年3月11日 看过
影片持中立描述,不偏帮任何一方。不过多把“英勇”、“牺牲”之类的词语给了中韩一方,大概日本的那种东方式的武士思想,更认同精神力而不是武器优势吧。总的来说本片只是幻灯片描述,可当作入门,但不是研究的材料。
8分 纪录片
东德往事 (2004) 豆瓣
Damals in der DDR
演员: Dieter Baumann / Johanna Danschke
其它标题: Damals in der DDR / 十集纪录片:东德往事
Life Behind The Wall looks at the now extinct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fifteen years after the fall of the Berlin Wall. The now extinct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GDR) experienced a worldwide resurrection with the cinema success of films such as Good Bye, Lenin! To mark the 15th anniversary of the fall of the Berlin Wall,Life Behind The Wall conveys the history of the East German state in a unique and honest way. Through the eyes of people who have gotten to know the East German state from many varied viewpoints.
Life Behind The Wall features new sources of previously unreleased footage, including amateur's films, photos and documents that show a very different image of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Life Behind The Wall is the work of a unique team of young authors,
directors and scientists from both east and west Germany who seek to portray a candid depiction of what forty years of life was like
under socialism and behind the Berlin wall.
调查报告 日军与鸦片 (2008) 豆瓣
調査報告 日本軍と阿片
7.8 (5 个评分) 导演: NHK 演员: 西岛秀俊 (旁白)
其它标题: 調査報告 日本軍と阿片
昭和12年(1937年)爆发的中日战争。在辽阔的中国国土上,日本投入了最多达100万的兵力,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不仅在武力战斗上,在物质争夺以及金融、通货方面,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战争是靠什么来维持的呢?由于最新的研究和资料发掘,使得迄今为止全貌依然不明的,中国战线“战争经济”的种种侧面,开始水落石出。其中之一令人注目的,是当时被认为与黄金有同等价值的鸦片。
19世纪以来,英国等欧洲列强,使鸦片在中国等亚洲各国蔓延,利用鸦片经营殖民地。就在国际上强化对鸦片的限制之时,日本却“后来居上”,开始利用起鸦片。国联和美国财政部等的资料显示,战争与鸦片的关系,成为日本孤立于世界的重要原因。
此外,迄今为止被认为缺乏决定性材料的,陆军方面的资料,也陆续被发现。在军方中央的指使下,大量鸦片被用于购买武器的事实;关东军独断孤行,是靠鸦片撑腰的真相。从前军人们的证言,也使不为人知的、日本军与鸦片的密切关系,开始真相大白。
本片从经济侧面,读解日本与中国的战争,追究不为人知的战争真相。
2012年3月9日 看过
最让我惊叹的,不是本片毫不避讳日军的恶行,而是片长虽然只有1小时,但却有极其丰富的一手资料、幸存者采访、珍贵历史片断……纪录片制作手法之细致让人佩服,并不是简单抽象地去叙述一个历史事件。我国的此类纪录片很少会让我如此震撼。观看本片,胜看一百部史书,这绝不夸张。
9分 反战 纪录片
苏联入侵阿富汗的真相 (2006) 豆瓣
アフガン侵攻はこうして決定された
7.6 (5 个评分) 导演: NHK
其它标题: アフガン侵攻はこうして決定された
1979年圣诞节,苏军大举入侵阿富汗,这是苏联在二战后第一次动用军队,进攻华沙条约成员国之外的国家。原定一个月就能结束的战斗,持续了十年,最后以苏联撤军而告终,
  苏联这场战争的失利,不仅宣告了勃列日涅夫主义的破产,敲响了苏维埃联邦和共产极权体制崩溃的丧钟,同时也点燃了当今全球规模的恐怖与反恐怖战争的导火索。
  苏联为何要对一个社会主义友邦小国悍然动武呢?是否是如同反对者所称,是苏联企图南下印度洋夺取不冻港,并进一步窥觊波斯湾石油而发动的霸权主义战争,还是像支持者所说,是为向贫弱盟国施以兄弟般援手而挺身开战,或者仅仅是老迈的勃列日涅夫上了卡特的当,跌入了美国人阴谋的陷阱…..
  多年来,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动机和决策过程,一直是一个谜。
  NHK根据近年解密的前苏联等国的最新资料,采访苏美及阿富汗各国的当事人,通过他们各执一词的证言,揭示苏联派军决策过程的真相,描写阿富汗沦为大国力量游戏牺牲品的悲剧内幕。
  本片是『现代史证言』系列中的一集。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最近,俄罗斯联邦档案馆公开了克里姆林宫在入侵十个月前的会议记录。
  记录显示,当初苏联首脑,拒绝了阿富汗政府的派兵要求。此后苏联为何又决定军事介入呢。
  本片根据新的资料,以及美苏当事人的证言,揭示在入侵阿富汗之前,克里姆林宫与阿富汗阿明总统之间,不为人知的纠葛。
2012年3月9日 看过
中美骂苏联入侵阿富汗,美苏骂中国攻打越南,中苏骂美国出兵北越。说到政治,大家都屁股不干净,一路货色
7分 纪录片
漫长的丝绸之路铁道~横跨中国2600公里之旅~ (2012) 豆瓣
はるかなるシルクロード鉄道~中国横断2600キロの旅~
8.3 (31 个评分) 演员: 速水重道
其它标题: はるかなるシルクロード鉄道~中国横断2600キロの旅~
从西安到乌鲁木齐,途径兰州、嘉峪关、敦煌、吐鲁番。沿着古代的丝绸之路,乘着列车,横跨在这2600公里的中国大地上,由旅人速水重道带领我们去追寻那远古的繁荣。从干燥的沙漠地带,到零下15度严寒的山脉;从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到雪山深处的游牧民族;从兰州拉面到羊头肉。列车行驶在中国大陆上,周围的风景不停变换。昔日的丝绸古道被列车和公路所取代,横架于过去游牧民族所开辟的沙漠绿洲之上,但亘古不变的是它的繁荣。丝绸之路连接着西方与东方,传来异国的物种、宗教和文化,然后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TBS朝日电视台为了纪念中日邦交40周年,特别推出了这档节目。
2012年3月8日 看过
今年是天霓邦交40周年…………(看了若干部霓虹介绍天朝文化的纪录片,发现霓虹纪录片的特点往往不是从宏观的角度去讲述一段历史的变迁,而更注重生活细节的描写、和对当事人的采访,经常还会涉及貌似与主题无关的偶然片断,如本片速水受到几次招待、和两个孩子玩耍的事……)
9分 旅行 纪录片
极权养成记 (2005) 豆瓣
طوفان في بلد البعث
8.0 (5 个评分) 导演: 奥马尔·阿米尔拉雷
其它标题: طوفان في بلد البعث / 复兴党国家的洪灾
Omar Amiralay是叙利亚最著名的纪录片导演,从70年代就开始拍摄纪录片,大多涉及到阿拉伯世界特殊而敏感的政治、宗教和民俗文化,作品多次被禁,本人也曾流亡海外多年。
A Flood in Baath Country
[TUFAN FI BALAD EL-BA'TH]
Directed by Omar Amiralay
Syria/France, 2003
Color. 46 min. Arabic with English subtitles.
In 1970, Omar Amiralay made a short documentary, Film-Essay on the Euphrates Dam, in praise of the ruling Baath party's project to construct an impressive system of dams. Today, after fatal construction flaws have been discovered, his controversial new film, A Flood in Baath Country, explores the metaphorical implications of such weakness. Without commentary or criticism, Amiralay's film exposes Baath party propaganda and its debilitating effects on the people of al-Mashi village, 400 kilometers (250 miles) northeast of Damascus. The camera moves slowly from students to teachers to government officials, with everyone reciting the exact same praises for the president and slogans glorifying the Baath party. The film is the harshest indictment yet of the regime, portraying the devastating effects of 35 years of rigid Baath party rule on Syrian society.
"There is nothing enigmatic, by contrast, about Omar Amiralay's documentaries. They're as outspoken as can be--and yet they, too, convey their argument through unforgettably strong images." – Stuart Klawans, The Nation
The filmmaker's first film is a short film to the glory of the Euphrates dam, the pride of the ruling Baath party. "I regret this youthful error". 33 years later, he unveils the indoctrination at work in the village classroom.
There is nothing enigmatic, by contrast, about Omar Amiralay's documentaries. They're as outspoken as can be--and yet they, too, convey their argument through unforgettably strong images. Among the most forceful of his films is A Flood in Baath Country (2003), which has the added benefit of encapsulating Amiralay's career for you. In 1970, fresh out of film school and fired with enthusiasm for the Baath regime, he made a short titled Film-Essay on the Euphrates Dam. At the beginning of A Flood in Baath Country, you see footage from this early work: brief views of dam construction, shot in expert imitation of Amiralay's beloved Dziga Vertov. Meanwhile, on the soundtrack, the present-day Amiralay speaks of his distress at having made such a film. Construction was shoddy; dams have fatally collapsed. As for the artificial Lake Assad, beneath whose waters stand inundated villages, it now seems to Amiralay to be the perfect symbol of the Baath regime, which seeks to submerge all life in Syria.
2012年3月8日 看过
片中涉及到的学校场景,小学时我全部经历过………………………………
7分 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