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分
男孩别哭 (1999)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Boys Don't Cry
8.1 (164 个评分) 导演: 金伯莉·皮尔斯 演员: 希拉里·斯万克 / 科洛·塞维尼
其它标题: Boys Don't Cry / 没哭声的抉择(港)
布兰顿(希拉里•斯万克 Hilary Swank 饰)来到法奥斯城,成为了当地的大众情人,很受女性欢迎。然而他却有着不为人知的隐秘——俊男本是女儿身。“他”的真名叫蒂娜,一直对自己是个女性缺失认同。他喜欢成为男性,并决定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开始新角色和新生活。
布兰顿和当地女孩拉娜(科洛•塞维尼 Chloë Sevigny 饰)恋爱了,还和拉娜的前男友成为好友——尽管他们粗野、酗酒,行为暴戾,但被接纳的布兰顿却得到了认同感。生活朝着布兰顿想要的方向发展,一次交通违章却暴露了所有的秘密。布兰顿被识破女儿身,尽管拉娜原谅了她,悲剧却发生了。拉娜的前男友对布兰顿怒不可遏,将她摧毁在一场残忍的暴力事件中。
2009年7月29日 看过
BL片,能坚持看完的有《霸王别姬》;
GL片,能坚持看完的有《男孩别哭》。
2009年7月29日 评论 不哭,是因为眼泪早已流干 -     我是个极度反感同志的人,我说的是“反感”,而不是“歧视”,这种“反感”就相当于不喜欢某某电影、某某运动那样而已,也就是说,我无法接受任何同性恋的行为,也会对其感到恶心,但同志们出现在我眼前时,我不会做出任何带有鄙视性的举动,当然,前提条件是,没有哪个同志会粘上我……     事实上,我的朋友中也有同性恋,与她/他们相处时,我不会作出一副“即使你是同性恋我也当你朋友”的姿态,而是要把TA们无差别的对待——必须真正意义上的无差别,不能带有哪怕一丝的所谓“同情”和“理解”。    不过 既然我终究不爱看同志片,李安的GAY大作《断X山》在中美两国红得发紫,但至今为止我也没有看过。     不过,我依然免不了和同志片“有点渊源”。     BL片,能坚持看完的有《霸王别姬》; GL片,能坚持看完的有《男孩别哭》。     其实把这两部片子称作“同志片”,未免有些不当,片中的主人公都是属于“性别错乱”的类型,他们都不认为自己是同性恋者,此外主人公更像是在单恋,他们爱慕的对象可都是正常人。所以我将其称作BL和GL,以示区别于GAY和LES。     也许有人说了,拉娜和布兰顿(为了表示对他/她的尊重,我称他/她作“布兰顿”)产生了恋情,那么她也不算同志吗?不算。拉娜在得知布兰顿的真实性别后,她依然“爱着”他(她),此时与其说爱情超越了“性别”这个“符号”,不如说是拉娜在潜意识里守护着自己的价值观,因为她对布兰顿依旧保持着不久之前还存在着的好感,所以无法让自己马上将布兰顿排斥在情感的圈子之外。     这种心态,其实放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行得通,大至政治观念(比如文化XXX后,国人羞于承认自己参与了一场大闹剧;比如二战后,德国民众难以面对自己曾经跟着元首一起疯狂),小至对一个观点的维护(比如你崇拜关公,相信他无所不能、战无不胜,突然有一天,有人对你说关羽其实也没什么,除非他是路痴才会过五关斩六将,除非他丧心病狂才会去水淹七军,至于他与曹操约法三章则只是罗贯中YY出来的……这时你会受不了,会觉得对方一派胡言,拒绝承认对方的说法,并努力寻找资料证明关公的万能性,到了最后你就干脆恼羞成怒吼着说:“没有《三国演义》的流行,你还TMD会去翻《三国志》吗?!”)。     《别动我的奶酪》的作者说,人是害怕改变的,其实这话不完全正确,人是善变的,但人却很害怕“突如其来”的改变,害怕将自己过去花了很长时间累积起来的价值观,只用一瞬间就全部否定掉。情感也是这样。     拉娜未必没有误将同情认作爱情的成分,她对布兰顿保持着的好感,使她相信自己依然爱着布兰顿,或者说,拉娜后期对布兰顿的情感,同时具备了爱情与同情。她后来结婚生子,以及她想和布兰顿“私奔”前的犹豫,似乎说明了,她与布兰顿的定下的“终身大事”,更像是一时的冲动,而非纯粹的同志行为。     其实在布兰顿入狱后声称自己是双性人时,拉娜要是“愿意”思考一下的话,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了,但她却宁愿接受对方这假想的双性人身份,也不想去表示任何的怀疑,与其说她是在信任布兰顿,不如说她害怕去捅破这最后的一层薄薄的窗纸。(恋爱果然能使人的智商降低至0……)     拉娜只是个善良的女孩,她很普通,她对布兰顿的理解与宽容,只因为她的慈悲,还有身陷其中的不由自主。     如果我说,布兰顿也只是个正常的女孩子,估计会有人笑掉大牙,但是,我的确是这么想的,布兰顿真的很正常。     其实我有点怀疑布兰顿究竟是真的性别错乱,还只是某些青春期的问题在作怪?在现实中,无论是BL还是GL,其FANS主要由女性组成,而且人数多得惊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她们都“不正常”吗?我不是在“反问”,而是在“疑问”。     布兰顿的故事是一个悲剧,在众人眼中,他(她)是一个“异类”,只能受到歧视。     我想“歧视”的来由,还是源自于对“异类”的看法,在我身上就经历过这么一件事儿,有个从小与我一起长大的好朋友,由于疾病问题他的脸部天生有缺陷,部分皮肤的颜色反常,当时周围很多人都对他加以耻笑,唯独我长期和他生活在一块,早已习以为常,也就不觉得什么。我实在不明白,这有什么可笑的呢?他又没做错什么事,也没得罪别人,却要白白忍受这种无形的羞辱。打自那后,我就特别反感那些嘲笑别人身体缺陷的无耻行为。     有个真实的事件使我感到震惊,一位自小在中国长大的意大利女士,竟常受到她的中国同胞的歧视,因为她的长相“怪异”,蓝眼睛白皮肤,周围的人觉得她“与众不同”,其实这种因少数与多数“碰撞”而产生的偏见,说白了也就这么回事。美国佬鄙视黑人,但我们中国人又有多少人完全不鄙视?如果在网上搞一个想和外国人种结婚的调查表,不知结果“白人”与“黑人”的投票数要呈现怎样的一个比例。     有些歧视,还是人们不自觉、而且自认带有“关怀”的,很顺其自然地流露出来,这种例子可以参见《加斯荷伯之迷》,我非常喜欢这种写实性很强的作品(这种纪实风格的还有诸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盲井》、《盲山》等犯罪片)。     我并不知道,造成布兰顿的不幸,是她“天生必须如此”,还是她有一个问题家庭,亦或所谓“社会的冷漠”(“时代”与“社会”,往往是被推卸责任的最佳对象)。     我们可以看到,布兰顿从小没有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庭,而当他(她)犯了“错误”后,受到的只有指责与谩骂、还有更为悲惨的污辱,而没有任何的理解与关怀,和所谓的“纠正”。     正如前边所说的,我并不认为布兰顿“不正常”,他(她)对性别的认识与世人截然不同,这顶多只能使我感到别扭和不自在而已。倒是John和Tom这两个“正常人”让我觉得作呕、变态,与他们待在一块才是可怕的。当然,恶魔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John和Tom为何会变成恶魔,终究也有值得思考的原因,但这不是本文想探讨的。     布兰顿受到强奸后,她曾想否认这一事实,她为何否认,影片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让观众们自己去反思,笔者我很欣赏这一点。我觉得布兰顿之所以不想承认,是因为如果承认了,就等于否定自己是个“男孩”吧。她的执著和羞愧,为她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与布兰顿同样悲惨的,还有他(她)的朋友Candace,她拥有和拉娜一样正直的心,虽然她不像拉娜那样对布兰顿给予理解,但也向饱受拳脚之苦的布兰顿伸出了援助之手。与其说是她和拉娜的品质“提高”了,不如说是其他的人的品质“降低”了,她们不过保持着自己最基本的生活原则罢。     两名凶手受到制裁后,当地的某些居民们“大义凛然”地为凶手求情,认为他们只是消灭了一头怪物还有包庇怪物的人而已。     可是,那些射向两个女孩的子弹,却使我感到心痛,她们手无寸铁、没有作恶,凭什么被杀死呢?而John和Tom这两个草芥人命的混蛋,又有什么资格被认同?我只不过是个普通人,我想我有权利,去同情被杀害的女孩子们。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睁眼瞎而已,我们“义正词严”地去谴责别人的“不是”,却没有意识到,其实自己的眼睛早已死亡,以“盲”的方式去看待那些“非我族类”,已经不是简单的“戴着有色眼镜”了。 ====================     这部影片的制作可谓认真之极,虽然片中也一些穿帮镜头,部分地点与史实有所出入,但整体上布景方面还是做得很出色的。片中的人物也基本使用了真实姓名(汤姆的原名叫马文,姓氏则和影片中一样是尼森)。     我个人很推崇这部作品,按豆瓣的标准,我认为评分值四星半(由于豆瓣没有此选项我就给了四星),差不多就在7.8分-8.5分左右。     本片的优点已经有很多人赞美过,所以我好话就不多说了,就说说一些我不太喜欢的地方。     首先是影片的导演方式我不是很喜欢,气氛不够阴沉,音乐不能说很糟,但放在本片的场景里始终无法引起我的共鸣。我认为这部片子能够取得成功,主要是依靠了一个很好的主题、以及演员们出色的发挥。     最让我不喜欢的地方,是导演对“性”的表现太露骨,也许我脑子里总有一种“东方人的腐朽”,更能接受含蓄点的表达形式,我并非清高(和很多“正常人”一样,好色之心亦有之~),但甚觉这种表现一个人性悲剧的故事,应该更为含蓄些,片中的许多床戏并不是非有不可,只需截取几个重要的镜头突现人物心理即可。恐怕导演多少还是有想拿床戏来吸引眼球的成分。     尽管希拉里·斯旺克被美国人认为是最漂亮的50个女演员之一,但她的男孩扮相只是差强人意,好在她演技不错,非常出色的演好了一个布达兰。     片中的每一个年轻的女主演,都曾为布兰顿的角色试镜过,要单从外貌来讲的话,个人觉得当中有很多演员比斯旺克更适合女扮男装(恐怕饰演拉娜的科洛·塞维尼都要比她来得好),但要论演技的话,似乎还是斯旺克更胜一筹,从她为饰演布兰顿所作的努力,这个角色看来非她莫属了。     可以说斯旺克版的布达兰是演绎得非常成功的,但我却还同意一些人士对导演的批评:“希拉里·斯旺克扮演的布兰顿虽然真实可信,但导演皮尔斯对这个主角的描写并不充分。……布兰顿最终被描写成一个牺牲者,是朋友们内心恐惧的发泄对象,而非一个被完全理解的人。这部电影的真正情感中心是拉娜……”     好的,就扯到这里吧,总的来说,我还是认为这是一部佳作。     犯罪片带给观众们的,不应仅仅是“刺激”,而应该具有反思性。     《男孩别哭》,只是一场没有哭声的抉择。
8分
共同警备区 (2000) 维基数据 豆瓣 IMDb TMDB
공동경비구역 JSA
8.7 (443 个评分) 导演: 朴赞郁 演员: 李英爱 / 李秉宪
其它标题: 공동경비구역 JSA / 共同警戒区(台)
板门店边界的共同警备区,一天,哨所里的朝鲜士兵(申河均饰)为来路不明的子弹所杀,引发双方枪战。而最有嫌疑的凶手是同在边界上的韩国士兵,但韩国一方却指责是朝鲜先调起事端,双方都认为对手应该对此负责。
为了解决这一无头案件,南北双方同意由一个中立国来进行调查协调。瑞士国籍韩国女孩苏菲(李英爱饰)受派前来调查事件,韩国这边的李秀赫(李秉宪饰)始终保持沉默,而朝鲜一边的幸存者吴敬必(宋康昊饰)却表现出敌意,事情扑朔迷离。随着深入了解,苏菲发现事情隐藏著内幕,现场还另有其人……
2009年7月28日 看过
野兽再温顺也有兽性,军人再手软也有杀意。

当友情被蒙上一层政治阴影时,只能酿成悲剧……
8分 反战
撒谎者雅各布 (1975) 豆瓣
Jakob, der Lügner
导演: 弗朗克·拜尔 演员: 伏拉基米尔·布劳德斯基 / 埃尔温·格绍内克
其它标题: Jakob, der Lügner / Jacob the Liar
1943年的一个波兰犹太人隔离区,一个年老的犹太人雅各布每天向人们传播着关于未来的希望,他告诉大家这些美好的消息是他从广播中听到的,而实际上全部都是他自己编造的……
1943年德国占领期间的波兰,犹太人被限制生活在独立的隔离区内,一个叫雅格布的中年犹太人每天都向身边的人散发着盟军的推进和德军败退的消息,大家都以为这些美好的消息是他从自己私藏的收音机电台广播中听到的,但实际上雅格布却编造着一个个天大的谎言来鼓舞同胞们坚持下去。
2009年7月28日 看过
人是靠希望活着的,1975年版胜1999年版
8分 反战 德国
古斯特洛夫号游轮的最后出航 (2008) 豆瓣
Die Gustloff
导演: Joseph Vilsmaier 演员: Kai Wiesinger / Valerie Niehaus
其它标题: Die Gustloff
全剧分为两集:
1.希望之港 Die Hafen der Hoffnung
2.流亡在波罗的海 Die Flucht über die Ostsee
该片详细讲述了1945年1月30日这艘德国豪华客轮在波罗地海被苏联潜艇击沉的始末。多达9300人命丧茫茫大海,乃是世界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海难,“古斯特洛夫”号海难被冠以德国版“泰坦尼克”号灾难。由于德国战后几代均不愿公开审视二战期间德国人所遭受的苦难,外界对“古斯特洛夫”号海难的来龙去脉知之甚少。
英国历史学家罗杰-莫尔豪斯说:“一直以来对这一问题的讨论都很难进行,因为难免会引发在由纳粹发动的这场战争中,德国民众作为牺牲品的尴尬问题。这种多年来的强迫性沉默将使许多人感到痛楚。不过,历史终归是历史,只能勇敢地面对。如今,这一故事将作为一个鸿篇巨制播出。”
2009年7月20日 看过
二战末期,一艘载着各地难民的船只,被苏联舰队击沉,死亡人数超过了“泰坦尼克号”的6倍,系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海难!

但由于该船只为德国制造,数十年来各地文人都讳于讨论。

比沉船更大的灾难,是人性的腐败。
8分 德国
魔鬼终结者:未来救赎(台) (2009)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Terminator Salvation
6.3 (258 个评分) 导演: 约瑟夫·麦克金提·尼彻 演员: 克里斯蒂安·贝尔 / 萨姆·沃辛顿
其它标题: Terminator Salvation / 终结者4:救世军
2018年,天网系统与人类的战争使世界陷入了末世般的境况,反抗军精神领袖约翰·康纳(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饰)带队执行一次任务的过程中获得了战胜天网的新思路,而天网系统适时推出了新的目标排名,康纳位居次席,榜首上康纳此时尚年青的父亲凯尔·瑞斯赫 然在列。与此同时,一名遗忘了自身过去经历的强壮男子马库斯(萨姆·沃辛顿 Sam Worthington 饰)出现在洛杉矶的废墟中,他与反抗军战士瑞斯偶然结识,并组队前往反抗军总部,不料途中遭机械人袭击,瑞斯被俘。落单的马库斯经由反抗军女战士布莱尔引路,迎来了与康纳命中注定的相遇,但人与机械的对立让康纳不得不视对方为敌人……
瑞斯在天网中心生死未卜,同时反抗军高层不肯推迟强行进攻计划,留给康纳的时间不再充裕,他只能选择进行一场赌上性命与荣誉的潜入行动。
2009年7月18日 看过
我确定,这部片子之所以被认为平庸,绝不是我们“先入为主”的缘故,本片的确拍得实在一般——无论是电影技术、还是剧情,某些对白堪称脑残。加长版多了十几分钟,总算比公映版好了一些。
8分
霸王别姬 (1993) 女巫鎮WitchTown IMDb 维基数据 TMDB 豆瓣
霸王别姬
9.6 (2591 个评分) 导演: 陈凯歌 演员: 张国荣 / 张丰毅
其它标题: 再见,我的妾 / Farewell My Concubine
段小楼(张丰毅 饰)与程蝶衣(张国荣 饰)是打小儿一起长大的师兄弟,两人一个演净,一个饰旦,配合天衣无缝,一出《霸王别姬》更是誉满京城。为此,两人约定合演一辈子《霸王别姬》。但两人对戏剧与人生关系的理解有着本质的不同,段小楼深知戏非人生,程蝶衣则是人戏不分。
段小楼在认为该成家立业之时迎娶了名妓菊仙(巩俐 饰),程蝶衣认定菊仙是勾引了段小楼,使段小楼做了叛徒。自此,三人围绕一出《霸王别姬》生出的爱恨情仇随着时代风云的变迁不断升级,终酿成悲剧。
2009年7月13日 看过
被“历史”绑架了的两个小人物……

《活着》和《霸王别姬》不是中国电影的起点,而是终点……
8分
莉莉玛莲 (1981) TMDB IMDb 豆瓣 维基数据
Lili Marleen
7.1 (42 个评分) 导演: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演员: 吉安卡罗·吉安尼尼 / 汉娜·许古拉
其它标题: Lili Marleen / 莉莉·玛莲
二战时期的瑞士苏黎世,德国歌女Willie(汉娜·许古拉 Hanna Schygulla饰)和犹太作曲家Robert Mendelsson (吉安卡罗·吉安尼尼 Giancarlo Giannini 饰)相恋,而Robert的父亲Mendelsson则是一个帮助犹太人逃离德国的地下组织领导,他反对儿子和Willie的恋情,于是设下圈套让Willie留在了德国无法回到苏黎世,想借此来拆散二人。滞留德国的Willie只能靠唱歌维生,受到了许多德国人,甚至德国军官的喜爱。更得到了去电台录制音乐的机会,她唱的一首歌《Lili Marleen》更是让她成为了全德国士兵的梦中情人。这首歌曲陪伴着在前线的士兵们。而回到瑞士的Robert也没有放弃两人的爱情,他潜回德国和Willie相聚,不想却被纳粹所抓。而对Robert一往情深的Willie,又该如何利用她在德国的声望去拯救她的爱人呢?两人的爱情又将面临怎样的考验?
2009年7月9日 看过
德国某BT导演的代表作,这家伙似乎不信任爱情,以致他的影片里的“爱情”总是残酷得叫人咬牙切齿……
8分 反战 德国
男装丽人 (2008) 豆瓣
男装の麗人~川島芳子の生涯~
6.9 (11 个评分) 导演: 藤田明二 演员: 黑木メイサ / 真矢みき
描述川島芳子的一生~
2009年7月5日 看过
没有豆瓣网上显示的分数那样差,个人觉得本片真正的评分应该在7.3~7.8分之间。
2009年7月7日 评论 爱新觉罗·显玗:被“历史”绑架的小女人 - 豆瓣网上对本片的评分偏低,只有6.7分,这个分数使我在观看本片之前把期望值放得很低,也许正因为如此,结果观看完后反而没有感到失望,我个觉得本片的评分应该反过来,在7.6分左右才合理些。 细心的观众也许发现了,日本导演经常批判关东军,却不批判日本海军,他们觉得陆军(尤其是关东军)很野蛮,却又认为海军很理性,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当年关东军在苏军出兵东北时,抛下了当地还在做着发财梦的日本民众独自开溜了,所以日本人对关东军无甚好感。在日本“为数不多”关于“中日战争”的二战片中,以满州为主题的作品占了“绝大多数”,其次是上海,涉及其他地点的并不多(尤其是南京)。无论电影的性质是左翼亦或右翼,这一“共通点”倒是始终不变的。早期的《做人的条件》、《战争与人》是这样,近期的《赤月》、《溥杰与王妃》、《李香兰》、还有本文说到的这部影片《川岛芳子》也是这样。 伪满政权一直是中日两国民众的一块很敏感的心病,它的建立对中国人来说是“耻辱”也不为过,而日本人也总是对这块土地“耿耿于怀”,他们很认真地反省着“满州问题”,只是我不太明白,日本人的这种“反省”,是指“不该侵略中国”,还是“占领满州后不该进一步侵略中国”,亦或“侵略中国后不应该去招惹美国”? 伪满有三个所谓的“传奇人物”,即:溥仪、李香兰、还有川岛芳子。这三人是我们谈到伪满时绕不过去的。 川岛芳子——或者,我们应该叫她“金璧辉”?——关于她的影片,至今已经拍了不知多少部了,以她为主角的作品就至少超过三部,80年代末大陆就拍了一部同名电影,几年后香港又拍了一部,就是梅艳芳主演的版本,现在又有了黑木明纱主演的这部日本影片。 说起川岛芳子,我们就不能不提到溥仪,还有他们所在的怪胎政权“满州国”。以这个政权为主题的外国电影,我至今看过了四部,分别是: 《末代皇帝溥仪》(以下简称《末代皇帝》); 《李香兰的一生》(以下简称《李香兰》); 《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以下简称《溥杰与王妃》); 《男装丽人:川岛芳子的一生》(以下简称《川岛芳子》)。 除了《末代皇帝》是意大利电影,其他三部都是日本片。 这四部影片,按客观程度排序,依次是:《末代皇帝》>《川岛芳子》>《溥杰与王妃》>《李香兰》 《末代皇帝》不用多说了,导演是意大利人,拍摄这个主题没有任何情感和心理上的压力,实际上这部片子也的确非常客观公正,大多数情节只述不论,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传记片。导演贝托鲁奇拒绝让一个人物主导整个历史,在他看来,人类只不过大历史当中的渺小生物,只是宇宙中的一粒沙尘。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走下“神坛”的溥仪,文人们强加给他的“圣衣”和“魔衣”在这部影片面前都得灰飞烟灭。 《川岛芳子》的拍摄风格显然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末代皇帝》的影响,本片我排在了第二位,我认为这不算过分,本片的确要比《溥杰与王妃》和《李香兰》更加正视历史问题。《溥杰与王妃》和《川岛芳子》都没有回避日本侵略军给中国人带来的伤害,但在处理敏感问题上,前者明显不如后者。就拿“七七事件”来说吧,《溥杰与王妃》对这个全面引爆中日战争的事件的介绍是,“在不知哪一方开了第一枪的情况下”暴发了军事冲突,这个说法简直是多此一举,显得扭捏做作,甚至可以说有为日军漂白的成分,结果本片在香港播出时,不少中国观众写信抗议了这个情节,认为是“篡改历史”。相比之下《川岛芳子》则是述而不评,只说到那天中日双方发生了军事冲突,导致战争全面扩大化。这种解说方式显然比《溥杰与王妃》画蛇添足的手法高明得多,简单地介绍哪时哪地发生了哪些事,剩下的由观众们自己去联想和评论。 《李香兰》在制作水准上要高于其他两部日本影片,但在思考历史的问题上就逊色很多了,有太多刻意回避的成分。 有位网友看了此片后评价道:“这犹如电影般细腻的日剧,给我一种莫名之感动。中日战争,中国和日本的民众都是受害人。作为一个在中国成长的日本人,她又错在哪里?不过是在文化艺术上被野心者利用了么?她也是受害者,只有怨这个乱世了……” 针对这种观点,我觉得网友胤祥说的好: “(李香兰正如)《莉莉·玛莲》中的维丽,然而法斯宾德的诉求是对纳粹和德国民族性的反思,而《李香兰》的诉求则是将李香兰塑造成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抱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片中李香兰逃避矛盾的方法和她周围人劝她的方法都是“你应该给影迷带去希望和梦想”,这是再典型不过的日本逻辑了。当这句表述成为赦免李香兰的理由的时候,它同时赦免了殖民文化政策的罪责。” 这部以中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对日本“国策”的思考止于此,在描述战争对中国人的伤害上也只是如胤祥所说的: “还有一个有趣的处理是将李香兰遭受到的所有‘不公正’待遇推到国X党军部一方,让李香兰言辞拒绝国X党从事反X共活动的要求,这不得不说也是一种巧妙的修辞。但是又通过影片中的第三方——后来成为苏共的柳芭的遭遇和评价适度地表达了意识形态的分野,因为国X党和苏联都已经成了可以痛打的死老虎,却不见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反思——影片只是说,战争很残酷,除了在拍摄《黄河》的时候遭到中国军队射击之外,全片没有任何战争场面,或是对战争的描述,更不用提‘反思’。” “只有怨这个乱世了”,这句话往往是推卸责任的最佳借口。我倒是想起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的最后,年老的琼格说当她看到就在自己成为希特勒秘书的那一年,索菲·朔尔被纳粹杀害了,这时她才知道“年轻不是借口”。(不知索菲·朔尔何许人也的人士,请去翻翻百度百科,或者看看德国电影《希望与反抗》) 日本早期的黑白电影《做人的条件》和德国影片《斯大林格勒》,都没有回避侵略军给被侵略国造成的破坏,在这点上,《李香兰》显然不合格,不但不如这两部作品,也不如《溥杰与王妃》和《川岛芳子》。 综合以上,我个人对这四部影片的评分是: 《末代皇帝》:8.0分 《川岛芳子》:7.6分 《溥杰与王妃》:7.4分 《李香兰》:7.0分 我向来不反对以“反面人物”来作为影片的主角,这是很有意义的尝试,其实早在很久以前,西方人就已经在尝试这个了,例如以溥仪为主角的《末代皇帝》、以赫夫根为主角的《梅菲斯特》、以希特勒为主角的《帝国的毁灭》、以戈林为主角的《纽伦堡大审判》……这些影片都办到了“正视”但不“美化”那些我们眼中的传统反派。 我反对《色戒》,不是《色戒》“以汉奸为主角”,而是“漫无目的”地“以汉奸为主角”,李安拍了一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想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观点呢? 各位看我之前提到的几部作品,无一不是能够起到令人反思的作用,描述反派,是希望能够令观众看到一个时代的疯狂、甚至是人性的扭曲,比如《帝国的毁灭》,温柔的母亲把毒药塞进了孩子们的嘴里,和蔼的父亲拉开手榴弹炸死自己的妻儿。再比如《纽伦堡》,呵护家人的“好父亲”、“好丈夫”——戈林,可以毫不犹豫地鄙视犹太人,而他自己却对此没有半分不自在。 这些冷静镜头下的疯狂,令人震撼不已,而《色戒》没有办到这一点,甚至结尾处易先生亲自将“深爱”的“情人”处死的悲剧情节,也改变不了整部片子对人性思考上的苍白。 再来说说《川岛芳子》吧。 诸多以这位女子为主角的书籍或电影,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奇妙的问题,就是川岛子——也就是金璧辉,迷茫于自己的身份,一下子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一下子又觉得自己是日本人,更奇妙的地方还在于她搞不清自己应该当个女人还是男人。 当年川岛芳子和日本关东军吵架时,说了句:“我是中国人,不是日本人!” 可后来金璧辉被中国军队逮住,即将处以极刑时,为了求生,她又说了句:“我是日本人,不是中国人……”。 为什么当年坚持自己是中国人的她,现在又要坚持自己是日本人呢?原因就在于如果她是日本人,那么她就没有犯“叛国罪”,她就有生还的希望,因为中国人以德报怨,不会为难日本人!! 这实在让我很无语,川岛芳子被处决,因为她是中国人,李香兰被放走,因为她是日本人……! 姜文的《鬼子来了》有一段剧情刺激到了我,是说某爷姓刘,斩人一刀即可,故称刘一刀。当年斩杀谭嗣同和八大臣的时候,他是一刀一个准,手起刀落,看得围观的民众们欢欣鼓舞,可后来马大三希望他杀日本军人时,他又感叹了句“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提倡以德报怨,要不然怨怨相报何时了呢?最后那个日本军人在他的侠义心肠下躲过一劫。姜文此举,莫非在讽刺我大天朝打外头人没本事,整自己人很在行? 很有意思的现象,同样是法西斯,纳粹的狂热份子们几乎被绞了个精干,甚至一些无辜的好人也被牵连进了这个旋涡里(如拉贝先生),而日本战犯则一个个被放跑,老蒋放走了岗村宁次,老毛也大笔一挥放走了沈阳审判里的数十个日军跳蚤,老美同样毫不含糊,除了那几个甲级战犯不得不判死刑以外,其他的全都放了,南京大屠杀的元凶朝香鸠彦放了,731部队也跟着一起放了,这些余孽在战后很逍遥快活地过完了余生,不少人还成为了现在日本右翼的“中流砥柱”。 继续聊聊川岛芳子本人。 话说她的名字还真TMD的多,最初的原名叫爱新觉罗·显玗,字东珍,是清朝的格格(清朝末年肃亲王的第14位女儿),后来又有了一大堆名字:金诚三、金梦芝、金璧辉、川岛芳子、川岛良子、川岛良辅……有这么多重身份,怪不得她老搞不清自己是谁。 这部影片和梅艳芳主演的版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单纯地去表现显玗在政治上的是非,而是尝试着走进她的情感世界,以一种感性的角度去了解这个惹人非议的女性。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表面上很要强的女子,她的内心却是无比的脆弱,她把自己扮演成“女强人”,声称要凌驾于任何男人之上,但从小缺乏正常的亲情之爱的她,其实比任何人都渴望得到友情和真爱。她会为女仆的死亡而哭泣,会为养父的背叛而难过,会为自己没有受到“皇上”的信任而在雨中徘徊…… 她穿着男装,打着领带,却因女仆之死哭成了泪人,任由喷雾里的水滴打在自己身上,犹如一个任性的小女孩。 可她是“政客”,她想成为男人,成为强人,继续做着复兴“大清王朝”的黄粱美梦,于是她经常摆出一副骄横的模样,以此来掩饰自己“小女人”的本质。可是她越掩饰,越是暴露出了自己只是个天真的洋娃娃,只能被拿来欣赏,被当作棋子,而不能主导历史的发展,更不能主宰他人的命运,她只能被人主宰,被人利用,被人当作征服他人的工具或者掩盖自己无能的遮羞布。她自以为自己做了“大事”,却不料自己其实始终受人摆布。 末代皇帝溥仪和男装丽人显玗处在同一个环境,似乎注定了他们相同的命运。他们被无数文人套上一顶顶虚幻的帽子,被无数书籍雕像化,但实际上却也是有着自己的七情六欲,外表刚强,内心孤独,于是他们都结交了一个没有卷入历史纷争的另类知己——庄士敦、加贺美。这俩人就此走上了与己无关的历史舞台,但他们却又深深地影响着两位当事人。 溥仪和显玗向他们的知己倾诉着自己的心声,以缓解他们孤寂的心灵,他们的知己都静静地倾听着,默默地记了下他们不为人知的故事,并出版成书籍,让世人看到他们不愿亲口说出、但希望他人知道的心声。然而讽刺的是,谁也没有料到,正是这些书籍,后来给了他们致命的一击。 爱新觉罗·显玗打从出生的那一天,就丧失了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她是满族人,却偏偏必须是“大清皇室”的一员,必须在年幼之时被当作玩具送到日本去,必须认一个日本人作养父,必须接受日本军国文化的熏陶,必须忠实于自己效力的怪胎政权,而且必须与汉人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尽管她并非生下来就认识和仇视汉人,于是,随着战争的推进和时局的演变,她必须成为战犯! 不过,把溥仪和显玗称作“战犯”,似乎太抬举他们了。固然英雄和狗熊都是时势造出来的,但顺着时势爬上权力顶峰的人会成为英雄还是狗熊,却还得靠他们自己,比如法国大革命后,人人都有机会成为拿破仑,但如果拿破仑没上台,换成是其他人,谁能保证他的才华是否像拿破仑一样出色?谁能保证他不会“一将无能”地将整个法国越治越糟?谁能保证他不会因为太过平庸结果让滑铁卢战役提前到来? 汪精卫是靠自己的“辛勤奋斗”才爬上了他的汉奸“宝座”,而溥仪和显玗更像是有名无份的可怜虫,日本人需要的只是他们的身份,最不需要的恰恰是他们的才能,试想想,要培养一个傀儡、一条忠实的走狗,怎能让其能力过高、权势过大,最后一得势了就反过来咬自己呢?溥仪一干人被日本人盯上,只是因为他们是“大清皇室”,换成任何人处在溥仪的位置上都能得到同样的结果,他们只能当木偶、当玩具、听日本人发号施令,仅此而已。 把溥仪和显玗称作“汉奸”,恐怕他们自己会不同意,他们根本不是汉人,忠于“大清王朝”,而且与把他们赶出家园、并挖了他们祖坟的汉人有着血海深仇,谈何“汉奸”? 只是我们有个传统的思维,汉人就是中国人,中国人就是汉人,汉语、汉文化就是中国语、中国文化,所以背叛汉人就是背叛中国,就是汉奸。 溥仪和显玗的出身,仿佛就决定了他们的悲剧命运,他们“命中注定”必须得如此,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谁叫他们生下来就不是汉人、不是美国人、英国人、苏联人、南美人,而只能是满族人?我这样说倒不是在给他们作“辩护”,而只是发挥着有点“幸灾乐祸”的不良之心在对其给予“怜悯”,因为我只是一个比较自由、比较不愁吃穿、可以上网侃侃而谈的无聊现代人,在“怜悯”和“同情”溥仪等人的“不幸”时,也庆幸自己生对了时代。 只是,现在我们都吃饱了,也比较有人身自由,那不妨不腰疼地站在溥仪他们的处境上想一想,如果我们是溥仪、是显玗、是“大清王朝”中的任何一员,我们的江山被孙老总推翻了,整日得看着革命派的脸色行事,东陵大盗爬进来把我们的祖先的坟墓都给盗了个精光我们也屁都不敢放一声,再后来冯老总干脆撕破脸皮,把我们最后的一点家产也给揣了……在这种情况下,小日本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我们会不会像是看见了救命草“感激涕零”一番呢? 似乎找外人帮忙并非满族人特有的权利。孙老总倚仗日本铲除鞑子,蒋一世倚仗美国赶走鬼子,毛武帝倚仗苏联轰杀反动派……看来这类行为,与种族无关,所以我们不必“将心比心”,因为我们也这么干了,只是我们不会去承认,正如北朝鲜不愿承认是志愿军帮助他们保住了江山一样,至今谈判桌上的中国国旗已消失的无影无踪。 当然,我们是“现代人”,比以前的人更“进步”,所以我们不必去想那么多,尽管我们很多时候比溥仪和显玗更可恶,但我们只需没事吃饱了撑着,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姿态“教育”别人——哪怕危难真的来临时我们溜得比范跑跑还快,然后死于安乐即可。 羊会吃人,历史也会绑架人。“大人物”玩弄历史,“小人物”则被历史玩弄。溥仪和显玗只是“小人物”,他们的才能和影响力并没有像他们的名气那么大,但许多人都非常“需要”他们。日本人需要他们来当傀儡,中国人又需要他们来当不算冤枉的替罪羊。前者获得了在满州的既得利益,后者则因他们受到了“正义的制裁”从而自认“消除”了罪恶感,并恬不知耻地认为自己很无辜。于是他们先被日本人的历史绑架了,然后再被我们中国人的历史绑架了。 把功绩全数归结于一个伟人身上,是因为我们需要英雄;把过错全数归咎于一个罪人身上,是因为我们想推卸责任。我们骂强盗来抢劫自己,却不反省自己没有关好门结果让强盗闯了进来。我们骂强盗残暴凶狠,却不思考一匹狼为何能够追着一群羊到处乱跑。我们把自己装扮得很清高,哪怕事实上懦夫比英雄要多得多,但我们可以充当一回睁眼瞎,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并自欺欺人,极力地使自己相信历史上被当作贵宾一样遣返回国的趾高气昂的日本兵,是狼狈地逃回日本的。 一群人准备用石头砸死一个妓女,某君看见了后说道:“你们当中谁没有罪过,就朝她扔吧!”众人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敢举起手中的石头,最终都一一散去。因为他们知道,当年法西斯抓工会会员,他们不说话,因为他们不是工会会员。后来,法西斯抓犹太人,他们不说话,因为他们不是犹太人。再后来,法西斯抓天主教徒,他们不说话,因为他们不是天主教徒……他们尚有羞耻之心,所以会感到脸红,但我们可不会,我们不但不说话,而且无数次抛下自己的同胞独自开溜,或者干脆跑去巴结侵略者,于是两个日本兵就可以押着几千个中国人走向刑场,于是抗战时期伪军和汉奸的人数比日本军人还要多,于是我们都学会了厚颜无耻,只会光着去指责别人,怨天、怨地、怨汉奸、怨国X党、怨共X党、怨美国佬、怨整个乱世……让这些活该倒霉的家伙承担起全体民众一起犯下的罪责,就是唯独从不敢去肩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战时充当了懦夫,战后又陶醉在自我YY之中,在文章里写上了“伟大”二字就觉得自己真的很“伟大”,在电影里自吹自擂一番就产生了自己很强大的错觉,在无数的文学和影视中歌颂着自己在二战时根本不存在的“英勇”。 至于上边提到的那位网友所言的日本人民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这句话我不知听了多少遍了,在此请容我抒情道: ==================== 我们热爱日剧,并为此深深地爱上了日本,却不敢大声抒发自己的哈日情结,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媚美一族对他们的美利坚主子歌功颂德,还美其名曰:“民主自由”。 我们的哈日情结,使我们无法忍受别人对日本的强烈批判,每当有人骂日本时,我们就感到自己的价值观受到了挑战,感到自己受到了污辱,感到对方存心是想和自己过不去。 于是,为了不被扣上一顶XX的帽子,我们假装关心历史,假装对侵略者义愤填膺,假装关怀侵略战争中的幸存者们……我们给自己披上了一层高尚的外衣,于是就心安理得、理直气壮。 经过了这一切后,我们再擅自代表当年那些受到伤害的中国人“宽恕”了日本侵略者,并高呼日本人民也是人,也是受害者,也很无辜,我们闭上眼睛坚信:当初战争暴发的时候,那些神气的、拿着梨和苹果告诉孩子们想吃就打到枝那去、皇军攻克枝那首都南京时还不忘了上街大肆游行庆祝一番、将“百人斩”视为“杀人之美”登在报纸上大肆报道加以炫耀并制作成明信片出售、此后在英勇无敌的皇军的引领下全力地支持着军国政府的侵略事业、给政府和军队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财力、亲手将自己的孩子送上战场、对孩子们说生命是不值钱的、叫孩子们必须战死沙场光荣地为天皇捐躯好让英灵飞到靖X神社内……的日本人民,的确是“无辜”的,的确也是“受害者”。恩怨已成过去,只有提倡中日友好才有美好的未来,至于我们国内那些幸存者嘛,别再提了,别再往伤口上洒盐了,他们老的老死的死,已经不再重要了,不如一部日剧、一个日本明星来得重要…… ==================== 我看过的二战片数量,就连我自己也数不清了,至少不下两百部,其中日本拍的也看过了数十部,我不敢说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专家”,但自信还是有“一点点”发言权的。我并不觉得《川岛芳子》有任何不如《李香兰》的地方,若要说有的话,大概就是某些拍摄技巧确实很一般(不过《川》末尾处从紫禁城切换到刑场的那一段,堪称神来之笔)。 我之所以对《川岛芳子》推崇有加,是因为本片在日本实在有着难得的坦诚。德国人拍的二战片并不避讳德军对他国施加的暴行,也不避讳战争是由德国挑起这一“基本点”,更从来不缺乏参与“犹太大屠杀”的影视作品的制作,相较之下日本的导演们实在不够爽快,我不是说日本“从来没有”反思历史,而是“极少”,也就是说,反思二战在德国是“主流”,而在日本只是“支流”。日本的“主流”无非是两种,一为强调日本军人面对的“残酷战争”(此类代表作:《男人的大和》),一为“日本人民是战争的受害者”(此类代表作:《再见萤火虫》),可问题在于,日本导演“谴责战争”,却拒绝思考战争是谁“挑起”的,拒绝思考是谁把老美的飞机“请”到东京上空,又是谁把上百万军队“请”到中国的?他们骂起德国人来显得“义正词严”,批评起自己来却扭扭捏捏、娇柔造作。他们装模作样地作了一点“自我检讨”,却又使劲地参拜靖X神社里的那14个甲级“英灵”。 自从上世纪60年代初以来,日本除了《做人的条件》、《望乡》等少数作品,就很少有电影对日本的民族性进行反思。前几年我看了竹野内丰和常盘贵子主演的《溥杰与王妃》,尽管这部电影还有诸多我们中国人无法接受的日方观点,但可以说已经是我近年来看过的最有诚意的一部日本二战片了,现在我认为《川岛芳子》在客观程度上已经超越了《溥杰与王妃》,尽管这部片子直接反映日军暴行的镜头并不多,但诸多的旁白都以严谨、中立的态度将日军在华的性质明确地定位为侵略。 因此,我觉得《川岛芳子》是日本近年来最出色的二战片之一。 我认为,日本最杰出的十部二战片,按我心中的地位依次排列是: 《做人的条件》 《望乡》 《虎!虎!虎!》 《广岛之恋》 《川岛芳子》 《溥杰与王妃》 《没有出口的海》 《我对青春无悔》 《二十四只眼睛(1954版)》 《动荡的昭和史·军阀》
8分 反战
九品芝麻官 (1994) 维基数据 IMDb TMDB 豆瓣
九品芝麻官
8.2 (1145 个评分) 导演: 王晶 演员: 周星驰 / 吴孟达
其它标题: 九品芝麻官之白面包青天 / Hail the Judge
包龙星(周星驰 饰)用钱买来了一个候补知县的职位,可是为人贪婪,县上的人都对他痛恨之极。在他代替正式知县的时候,戚家媳妇戚秦氏(张敏 饰)遭到了常威( 邹兆龙 饰 )的强暴,后来常威动了杀机把戚家上下都杀害了,更嫁祸于戚秦氏。常威是水师提督大人的儿子,请来大状方唐镜(吴启华 饰),收买了所有证人以便洗脱罪名。包龙星虽然极力寻找证据,也被迫害至落难他乡。他决定要上京告御状,后来他因没钱不得不在妓院打工,向老板娘学习了一身斗嘴的好功夫。他在妓院里误打误撞认识了皇上,帮助皇上有功他被封了大官,重审戚家被害的案件。他凭着聪慧与口才,全力为戚秦氏讨回公道。
2009年7月1日 看过
星同志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其中一部。可惜本片的很多剧情像是拼凑的,有头无尾……但没关系,经典就是经典!
8分 喜剧
庶务二课2 (2000) TMDB 豆瓣
ショムニ 第2期 Season 2 所属 电视剧集: 庶务二课
9.1 (14 个评分) 导演: 平野真 / 铃木雅之 演员: 江角真纪子 / 宝生舞
第一回史上最強OL復活!
新的一年滿帆商事又要迎接新社員,但是所有的員工都到齊了,唯獨沒有庶務二課那六位。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原來在三個月前,整個庶務二課都被裁掉了!
小梓(戶田惠子飾)在高爾夫球場當杆弟、小梅(寶生舞飾)在速食店當店員、佳奈(櫻井淳子飾)在滿帆商事迎賓館當起園藝家、塚原(京野琴美飾)在工地勞動、理惠(高橋由美子 飾)則專門幫人家算命… 井上課長(森本雷歐飾)被調到總務部之後,因為被迫提早退休,便一一去拜訪她們。課長最後拜訪到在漁港工作的千夏(江角真紀子飾),當她聽到「XX」即將被取消時,決定召回大家,重返滿帆商事!
-----------------------------------------------------
第二回真假右京
「滿帆商事」股價暴跌,眼看就要倒閉。右京(石黑賢飾)剛好負責與某德國企業的交易契約,成功的話便可以渡過危機。但此時卻傳出對手「順風商事」將搶先與德國企業簽約,於是右京臨危受命前往德國。
沒想到德國企業的社長竟然來到日本,於是庶務二課的成員便找來長得很像右京的男人山田一郎(石黑賢分飾),對他進行特訓。到了簽約當天,山田一郎便以右京的身分和德國企業交涉,沒想到順風商事也跑來了…
-----------------------------------------------------
第三回私生子風波
滿帆商事將派員到紐約參加女性商品開發計劃,右京(石黑賢飾)是候選人之一。庶務二課對秘書課的美園(戶田菜穗飾)也被選為同行人員,感到非常吐槽,決定阻撓到底。沒想到此時殺出從別的公司挖角來的女強人秋江(細川直美飾),秋江為了對抗美園而和庶務二課合作。
為了應付選考報告,庶務二課和秋江請來數對母子進行調查,沒想到最後竟留下一個嬰兒,和一張寫著「他是滿帆社員的小孩」的字條。於是庶務二課明查暗訪,發現右京最有嫌疑…
第四回大搜查線!尋找謎樣美女
滿帆商事公開招募公司月曆的寫真女郎。由於這是釣金龜婿的大好機會,千夏(江角真紀子飾)等人都開始拍寫真照應徵月曆女郎。而秘書課的美園(戶田菜穗飾)卻忙於工商理事會的籌備,一方面又被前輩梅林君子(深浦加奈子飾)欺負。
結果工商會會長選中某位美女,但是這張相片並沒有註明姓名、單位。於是全公司上下開始尋找,卻始終找不到她。千夏等人繼續調查,發現這張相片是15年前的梅林君子…
-----------------------------------------------------
第五回打倒「辦公室戀情禁止令」!
滿帆商事和順風商事正在爭奪「世界玩具展」的舉辦權,為避免醜聞影響公司形象,緊急頒布「辦公室戀情禁止令」。但是小梓(戶田惠子飾)剛好花了100萬購買愛情測定器,結果因為「辦公室戀情禁止令」,一個也賣不出去,還造成庶務二課全員減薪。
千夏(江角真紀子飾)等人便派出佳奈(櫻井淳子飾)製造主管「辦公室戀情」的照片,藉以打倒禁止令…
-----------------------------------------------------
第六回 立場大逆轉!千夏前進秘書課
人事課為了陷害千夏(江角真紀子飾),故意發出人事命令,讓千夏和秘書課的美園(戶田菜穗飾)互換職位一星期!千夏宣言「要讓大家知道什麼叫OL的骨氣」,而另一方面,美園卻連梯子都扛不動,頓成軟腳蝦。
就在此時右京(石黑賢飾)請美園幫忙,與?#092;送松露的船隻進行聯絡,沒想到因為美園的失誤,船隻竟然行蹤不明!美園為此決定引咎辭職…
第七回最長的一日
庶務二課為了準備公司健康檢查,全員留下來加班。不過千夏(江角真紀子飾)則為了參加電視台「OL對抗戰」,而進行特訓。此時人事課、會計課、海外事業部、秘書課也因為緊急事務,通通在公司挑燈夜戰。
不過會計課的沙織(中島陽子飾)卻顯得心不在焉。原來她因為秘書檢定合格,自認為能夠進入秘書課,結果卻被人事部長罵了一頓。於是沙織便潛入地下倉庫,想找出帳簿以揭發人事部的惡行,沒想到卻被關在裡面…
-----------------------------------------------------
第八回 日向的預知能力消失了?!
滿帆商事為了防止公司情報外洩,決定更新電腦系統,並由右京(石黑賢飾)負責業者競標事宜。
此時神谷真太郎(澤村一樹飾)邀請庶務二課參加連誼,其中有個名叫二階堂(原田龍二飾),任職於電腦公司的帥哥,對日向理惠(高橋由美子飾)特別有意,理惠也墜入情網,她的預知能力更因此消失了。但是右京和小梅(寶生舞飾)卻發現二階堂是為了竊取公司情報而接近理惠…
-----------------------------------------------------
第九回 庶務二課霉?#092;當頭
黑雲密佈、雷電交加,在這麼不吉利日子裡,千夏(江角真紀子飾)等庶務二課的成員可說諸事不順,默默準備公司的「消暑大會」。
但是人事部長卻鴻?#092;當頭,不但有機會升官,還受命代表社長與美國公司交涉合作事宜。美國公司派出有「女王」之稱的副社長前來會商,並提出一大堆條件,包括停止公司例行事宜。人事部長通通答應,並因此要求庶務二課中止「消暑大會」…
第十回 塚原快被開除了?!
人事部開始進行職員的能力適性測驗,希望藉此找出倒楣鬼加以裁員,結果塚原(京野琴美飾)的成績慘不忍睹。
此時庶務二課正進行公司夏季別墅的預約抽選會,而打雜的任務就分到塚原頭上,由於負責算帳的小梓(戶田惠子飾)出差不在,因此出槌連連;再加上碰巧接了右京(石黑賢飾)的重要電話,卻聽錯會議時間…心情跌落谷底的塚原決定提出辭呈…
-----------------------------------------------------
第十一回 海外派遣or庶務二課?
小梅(寶生舞飾)瞞著同事,參加公司的海外派遣測驗。千夏(江角真紀子飾)認為小梅心胸狹窄,十分不高興。
庶務二課為了公司「防止中元竊盜」事宜,除了小梅之外,全員在星期日到公司負責巡邏。但是小梅卻跑來公司,並且在大廳遇見一位名叫小櫻的奇妙少女。而社長、秘書課、右京(石黑賢飾)、人事部也都因為各種理由來到公司。 然而此時卻發生了大地震,大家都被關在地下室的庶務二課辦公室,唯有在樓上的小梅是唯一救星…
-----------------------------------------------------
第十二回 滿帆商事归]!
因為滿帆商事投資油田失敗而突然倒閉,使全公司的員工在一夜之間失去工作,連薪水也拿不到。此時出現了一個人物黑川光(風間徹飾),買下了滿帆大樓作為日本的分公司。
千夏(江角真紀子飾)發現黑川光是自己小時候的青梅竹馬,而且黑川還開出了優厚的條件想請千夏為自己工作…
2009年6月22日 看过
最喜欢的角色是佐和子,还是短发的好,第三部的长发造型看起来很不习惯
8分
遥远的桥 (1977)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A Bridge Too Far
8.3 (49 个评分) 导演: 理查德·阿滕伯勒 演员: Siem Vroom / Marlies van Alcmaer
其它标题: A Bridge Too Far / 夺桥遗恨
欧战尾声,盟军上下逐渐弥漫着乐观的情绪。为了提前结束战争,各地盟军将领认为只要一番猛攻,便可提早直捣柏林结束战争。于是轻率地将大批伞兵空投在德军营地背后,去攻占阿纳姆的那座横跨莱茵河的大桥。不料遭遇德军的顽强抵抗,盟军付出了伤亡惨重的代价。这场堪称二战中最具戏剧性的战役,终以盟军的惨痛失败而告终。
由奥斯卡金像奖得奖导演理查德·阿滕伯勒执导的战争巨片《遥远的桥》,根据科尼利厄斯·瑞恩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影片表现和讴歌了盟军在二战中浴血奋战的斗争精神,被誉为电影史上的超级战争巨片。本片的明星阵容空前强大,聚集了诸如詹姆斯·卡恩、迈克尔·凯恩、肖恩·康纳利、罗伯特·雷德福、安东尼·霍普金斯等数国的数十位明星。本片荣获1978年第31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摄影、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声等多项大奖与提名。
2009年6月21日 看过
我认为本片是英国史上最好的二战片之一,远比《最后的空降兵》来得出色
8分 反战
少年金米 (1988) 豆瓣
鉄拳チンミ
7.3 (22 个评分) 导演: 大庭寿太郎 演员: 坂本千夏 / 中原茂
金米(坂本千夏 配音)是一个生活在偏僻乡村的少年,他天性活泼,身手敏捷,其非凡资质被在各地云游的老师(増岡弘 饰)所发现。老师来自武术圣地大林寺,寺中古书记载,某一类天资卓越、熟练掌握各路拳法之人可谓“拳精”,而堪称“拳精”之人百年不遇。适值大林寺建寺100年,老师奉方丈旨意寻找可塑之材,他认定金米便是传说中的“拳精”,于是将其带回大林寺修炼。
金米在这里结识了老周等一众和善真诚的好朋友,同时也经历了无数艰苦的训练。当然,在通往拳精的道路上,还有无数磨难和对手在等着他去一一克服……
本片根据漫画家前川刚(前川たけし)的同名作品改编。
2009年6月20日 看过
儿时的回忆!动画版只有原著的前半部。

虽然作者不止一次搞错了朝代的服装,但竹林、寺院、汉字、唐装、仙鹤、还有山水画般的山水,依然让人感到很中国!
8分 动画
雾都孤儿 (2005)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Oliver Twist
7.5 (132 个评分) 导演: 罗曼·波兰斯基 演员: 巴内·克拉克 / 本·金斯利
其它标题: 올리버 트위스트 / オリバー・ツイスト
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一个寒冷的深夜,一位不知身份的孕妇在贫民区生下一名男婴后死去,男婴成了无名孤儿。他被当地教会收养,并给他起名叫奥利弗·忒斯特(巴尼·克拉克 饰)。奥利弗9岁时进了济贫院做苦力,因为老实经常受到管事的打骂,最后被赶出济贫院。他被殡仪馆老板用五英镑买来当学徒,又因其他学徒的侮辱和老板的误解而出走,步行七十英里来到了雾都伦敦。饥寒交迫的奥利弗在那里遇见小偷“机灵鬼”(哈利·伊登 饰),并被收入犹太老头费金(本·金斯利 饰)的盗窃团伙。奥利弗第一次行窃时被诬陷偷窃布朗罗先生(爱德华·哈德威克 饰)的丝帕,并被打昏在地,随后被好心的布朗罗先生带回家收养了。奥利弗在替布朗罗先生办事的途中被费金的同伙比尔(杰米·福尔曼 饰)抓获,比尔逼迫奥利弗协助他与同伙托比(马克·斯特朗 饰)入夜行窃布朗罗先生家。费金和同伙西克却趁奥利弗外出将其绑架,并胁迫他前去抢劫。奥利弗在抢劫中被击中,同行的托比却救了奥利弗。西克依然鼓动费金除掉奥利弗,而他的女友南茜则想帮奥利弗逃跑,但被识破,并被西克杀害。警方对西克和费金展开抓捕,西克丧命,费金被绳之以法。布朗罗带着奥利弗探望狱中的费金,善良的奥利弗仍为他祈祷……
2009年6月17日 看过
《雾都孤儿》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小说,但我觉得目前没有一部同名电影拍得像原著一样好。从拍摄水准来看,1968年夺得奥斯卡的版本是最出色的,但那个是音乐剧,剧情不忠于原著
8分
Ghost Hunt OST / 恶灵猎人原声集 豆瓣
TVサントラ
发布日期 2007年4月25日 出版发行: マーベラス エンターテイメント
増田俊郎氏 (作曲者)
「内容」
大ヒット作「十二国記シリーズ」で知られる小野不由美の小説「悪霊シリーズ」をTVアニメーション化。「ゴーストハント」のサウンドトラックが発売!! 音楽は大ヒットアニメ「蟲師」の音楽を始め、フジTV「ダウンタウンのごっつええ感じ」「ラスタとんねるず」等バラエティ番組や、「はれときどきぶた」「十兵衛ちゃん」「エクセル・サーガ」「HAND MAIDメイ」etc.数々のTVアニメを手がけた増田俊郎氏が担当。
2009年6月16日 听过
(8/10)音乐比片子更出色,那首《氷解》很暖和
8分
Gods & Generals 豆瓣
Randy Edelman / John Frizzell
发布日期 2003年2月4日 出版发行: Sony
2009年6月16日 听过
(8/10)很有气迫的电影,很有气势的音乐!
8分
The Cassandra Crossing 豆瓣
Jerry Goldsmith
发布日期 1977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Intermezzo Media
2009年6月16日 听过
(8/10)卡桑德拉大桥OST。中间那首《It's All A Game》真的很好听!百听不厌!!
8分 德国
异域 OST 豆瓣
何国杰 / 王杰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1990年8月18日 出版发行: 飞碟唱片
2009年6月16日 听过
(8/10)还不错~
8分
伯尔尼的奇迹 (2003) 豆瓣 TMDB IMDb 维基数据
Das Wunder Von Bern
8.2 (49 个评分) 导演: 宋克·沃特曼 演员: 路易斯·克拉姆罗特 / 彼得·洛迈尔
其它标题: Das Wunder Von Bern / The Miracle of Bern
1954年德国,德国国家足球队在瑞士打入世界杯决赛。德国鲁尔区埃森,人们都聚在理查德·鲁班斯基(彼得·罗美尔 Peter Lohmeyer饰)经营的小酒馆里欣赏电视转播。店主理查德曾在苏联的战俘营被关押了11年,性格保守固执。他的小儿子马蒂亚斯(路易斯·克拉姆罗特 Lo uis Klamroth饰)把德国球员赫尔穆特视为偶像,千方百计想去瑞士为他捧场。与此同时,《南德意志报》的体育记者保罗·阿克尔曼(卢卡斯·格雷戈霍威茨 Lukas Gregorowicz饰)正与未婚妻筹备婚礼,突然接到赴伯尔尼采访的任务,于是将蜜月旅行改在瑞士。7月4日德国队和匈牙利队进行最后决赛的前夜,父亲终于带着儿子前往伯尔尼,感受这场发生在伯尔尼的奇迹。
这部触动人心的运动题材电影《伯尔尼的奇迹》,不仅是一部让人热泪盈眶的温暖家庭剧,更是一部见证德国战后重建历史,以足球比赛帮助民族走出创痛、弥合裂痕、重拾自信的动人故事。故事围绕着1954年德国出其不意战胜匈牙利、夺得世界杯冠军的真实事件改编。本片荣获2003年第16届欧洲电影奖最佳摄影提名。
2009年6月16日 看过
最初看这部片子,是在2006年世界杯时,换句话说,我是在响应世界杯的气氛来“凑个热闹”。可是影片的内容却让我惊讶,故事的主题不在于渲染德国队如何战胜强大的匈牙利(当时匈牙利是足球老大),而在于讲述一个坚强与反思的故事,中间还穿插着原德军士兵对俄国人造成伤害的愧疚感,于是,我被感动了…
2014年7月16日 评论 本片的暗线:50年代的左派 -     本片的片名叫《伯尔尼奇迹》,但实际上却花了大量的篇幅讲述二战结束后不久德国民间的状况,通过一个小家族的矛盾折射战争问题给德国普通人造成的创伤,暗示这次世界杯冠军对德意志重振的象征意义。     我以前有篇豆瓣文章(见《施佩尔和希特勒》观后感《再谈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的反思问题》)提到一个观点:二战结束初期,被美军独自占领的日本为讨好盟军,积极批判二战历史问题,而被苏联、盟军分别刮分的德国,伴随着二战结束后冷战的“立即开始”,仗着双方都急需要自己站队,于是趁机淡化历史问题,拒绝反省战争过错。     那么德国是从何时开始走向反省二战的呢?答案就是从50年代左派兴起开始。     出生在1939年之后的德国年轻人,他们没有经历过二战本身的具体记忆,分别受到盟军和苏联洗脑的新一代德国青年,出于对自己“被塞进”的教育知识的认知、以及中二时期的逆反心理,对曾经支持纳粹的父辈们持反感态度(这点心理其实并不难理解,在天朝不乏把温格中的父辈当傻B看的后辈存在。所以无论纳粹盟军苏联,都把握住了中二青年头脑最好控制和影响这一点)。     本片一共有三条主线,以拉恩为视角的足球比赛过程、以记者夫妇为视角的见证者、还有戏份最多的球童一家子。     球童马蒂斯一家的设定很有意思,母亲是个保守的普通人,父亲是个二战老兵,哥哥是共产主义者,姐姐向往西方且与盟军士兵友好往来,而马蒂斯则是新时代的球迷。     看似立场水火不容的一家子,却这么生活在一起(其实也没什么,我现实中的“五毛”朋友和“美分”朋友,不谈政治的话,就是混口饭吃的普通工人而已,该聚会还是会一起聚会,该玩耍还是会一起玩,该逛街还是会一起逛,谁又会为了那点破政治话题就撕破脸皮,只有在网上互相见不着面的中二病骚年,才会整天吃饱撑着想像自己是勇者对方是魔王必须要打倒之类)。     哥哥深受当时兴起的左派思潮的影响,无法接受父亲曾经的“助纣为虐”。影片中有段对话很值得玩味,很好地反映出了两代人的特点,就是在父亲刚刚回来时。母亲说了句“不知苏联人会怎么虐待他”,而哥哥却有点义愤地吐槽“德国士兵会这么悲惨,是因为没事去惹苏联人”。     妈妈的话语中只有对丈夫的理解,无关政治是否正确。而哥哥却有非常鲜明的立场站队。     影片中的哥哥是个正面形象,关心弟弟,对东德共产主义存有幻想,最后他选择了和当时大部分德国人截然相反的决定——前往东德。但片子却也没有丑化东德阵营,故事最后德匈大战时,哥哥也和东德的“同志们”温情地坐在电视机前加油。     父亲和哥哥其实是同一种人,他们都想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只不过父亲奋斗了大半生,却找不到这般奋斗的意义,他的中二病伴随着德国的战败而受到重创,所以自暴自弃。而哥哥则处于正在奋斗的状态,一身热血腔调。     这一家子中,妈妈选择继续当个传统的家庭妇女,哥哥选择了左派思想和共产主义,姐姐选择了西式自由,弟弟只爱足球,惟有父亲是个从旧思想向新思想不断地痛苦挣扎、否定、尝试、最终选择初步接受的过渡性角色。     除了东德是个共产主义国家,在西德左派和极端左派(即德国红军)一直是个复杂而头疼的话题。前几年的一部叫《巴德尔和迈因霍夫》的影片,讲述的就是德国红军的故事,影片对红军旅恐怖袭击行为持中立化描述的态度也引发了争议。     国家的分裂,使德国成了冷战时期少数同时体验过两种社会的国度。     相比本片的主角拉恩,也许队长弗里茨·瓦尔特更有传奇色彩。瓦尔特是个反战人士,拒绝行纳粹礼,但他也没有逃过被征兵入伍的命运,后来在二战期间被苏联红军俘虏,不幸中的万幸的是,在战俘们进行足球比赛时,前往观战的苏联军官、我们大名鼎鼎的朱可夫将军同志……是他的球迷,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的偶像。     在战俘营期间患上了疟疾的瓦尔特,导致他只能在阴雨天气中才能发挥出原有的水平,这点在影片中有相关情节(另外雨水也碰巧拖住了匈牙利队的几个射球的滚动速度,从而挽救了德国队的球门)。     2002年的世界杯,德国VS美国这场比赛中,德国球员手缠黑纱进行比赛,正是纪念不久前去世的瓦尔特。     顺道说一下本片的BOSS——匈牙利队的悲惨结局。     由于影片是从振兴德意志民族的角度出发,剧情对匈牙利一方没怎么刻画,只作为被主角KO的BOSS登场。可是如果了解一下历史的话,也许最铁杆的德国球迷也会为匈牙利队抹一把泪。     1954年的世界杯才是真正诠释了什么叫“成王败寇”。     二战结束后,匈牙利国家急需用各种国际活动来证明自己,体育也就成了重点的选择,在国家倾力培养下的匈牙利队成长为无敌的足球队伍(顺便一提,匈牙利同期还是乒乓球的王者)。     通过技术革新的匈牙利队连续几年难求一败,而在世界杯期间决赛前一直狂虐各个对手:9-0韩国、小组赛8-3西德、4-2巴西、4-2卫冕冠军乌拉圭。     世界杯的意外失利,让匈牙利队成了国家的罪人,队员们纷纷受到审讯甚至酷刑,球王普斯卡什在民众眼中成了“非国民”,而最悲惨的莫过于门将格罗希奇,本人遭到流放,而亲属们全部受到社会排挤失去工作……     尽管有这种不幸的命运,匈牙利队在世界杯之后依然所向无敌,直到1956年发生内乱。普斯卡什等人也外逃西班牙,匈牙利队的强大从此一去不返,彻底沦为弱旅。     历史当然没有“如果”,但若没有这些政治因素的话,匈牙利队依然会很强大,贝利能否在次届世界杯拿到冠军也就成了未知数,其带来的蝴蝶效应会怎样就让人难以想像了。     1976年8月13日,德国《环球足球杂志》组织世界球王评比活动,普斯卡什与英国的长青树马修斯、皇马王朝的缔造者迪斯蒂法诺、中国的李惠堂、以及我们最熟悉的乌鸦嘴贝利,一起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     普斯卡什的晚年也很悲凉。为了给这位昔日的皇马功臣筹集治病的医药费用,皇马与匈牙利进行了一场友谊赛,然而赛后普斯卡什只得到了7000元,赛事组织者带着巨款失踪了。不久后,普斯卡什去世……     这就是1954年匈牙利队所有球员的凄凉结局。     最后扫盲一下:记者线是本片最偏离主线、可有可无的存在,但这个记者的原型因为在本届世界杯上演了咆哮解说而被德迷奉为经典,所以增加他的戏份显然有照料德迷的成份。     就这部影片本身而言,事实上球童一家的家庭矛盾比伯尔尼奇迹本身更能让我触动。作为一个12年的“伪·德迷”我其实只是克洛泽和卡恩的粉丝罢,这两人是我的足球“初恋”。更早之前的比赛就算贝利时代对我来说也只是历史资料般的存在,而没有了他俩的下一届我还能否对世界杯有兴致自己也说不清。06年卡恩退到替补席上让我大倒胃口,莱曼的出彩发挥让我原谅了克林斯曼;10年德国队中途的失利让我以为这将是克洛泽的结局,幸好本届他继续复出,不但破了肥罗的记录还捧起了大力神杯,长达12年的等待,再也没有比这一刻更幸福的了。
8分 德国 治愈系
太极旗飘扬 (2004)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태극기 휘날리며
7.9 (204 个评分) 导演: 姜帝圭 演员: 张东健 / 元斌
其它标题: 태극기 휘날리며 / 太极旗飘扬:生死有情(港)
李镇泰(张东健饰)是生活在汉城的一个修鞋匠,一家人的生计就从修补鞋子的费用维持。虽然物质并不富裕,这却是一个十分温馨完整的家庭。妻子李英顺(李恩珠饰)和母亲开一间面馆,平日还要照顾下面的弟妹,弟弟李镇锡(元彬饰)是家中所有的希望,如今正在高中读书,考上大学是他的梦想,更是哥哥镇泰的寄托所在。
然而随着1950年朝鲜战争突然爆发,平静的生活很快被打乱。战火蔓延汉城,镇泰决定带着家人到大邱去生活,躲避战乱。但在中途,他们却被强行征入军队,押上了开往洛东江前线的列车。从此一家人四分五裂。而在战场上的镇泰只剩下一个愿望:不顾一切用生命保护弟弟,当听说只要获得国家勋章就可以让弟弟免役时,他便疯子般冲在战斗最前沿。然而残酷的战场加上弄人的命运,他们的生命轨迹发生了无可避免的改变。
2009年6月16日 看过
前半部反朝,后半部反韩。所谓的“朝鲜战争”,只不过是朝韩人民的伤痛,受益者无非只有政客。本片如果能够少点过于血腥的画面,以及人物表演不要那么好莱坞化,那么我会给出更高的分数
8分 反战
纽伦堡审判 (2000) 豆瓣
Nuremberg
7.4 (7 个评分) 导演: 伊维斯·西蒙尼奥 演员: 亚历克·鲍德温 / 吉尔·亨内斯
其它标题: Nuremberg
影片根据二战后的纽伦堡大审判进行创作,对二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945年11月20日,俄、美、英、法四国大法官走进德国纽伦堡法院,举世瞩目的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法庭――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在这里开庭了。21名同盟国认定的主要战争罪犯被推上了历史的审判台,其中包括前纳粹元帅赫尔曼·戈林、希特勒副手鲁道夫·赫斯、纳粹外长里宾特洛甫等。美国首席大法官杰克逊首先宣读总起诉书,罗列了法西斯灭绝人性的罪行,而狡猾的纳粹分子则想方设法为自己开脱罪责,并使尽各种花招,企图通过非常规手段逃出这次正义的终极判决。在十分艰难的境况下,纽伦堡共持续了315天,开庭218次,正义与邪恶的再次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激烈交锋……
2009年6月15日 看过
比《东京审判》来得有深度,但不如61版的《纽伦堡大审判(特别版)》来得严肃。另外本片不是翻拍61版,而是“前传”,两个故事是上下集关系
8分 反战 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