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
盲山 (2007)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盲山
8.5 (512 个评分) 导演: 李杨 演员: 黄璐 / 杨幼安
其它标题: 回家路 / Blind Mountain
1990年代末,初踏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白春梅(黄璐)急于帮父母分担重担,无奈一直找不到合适工作,在她发愁之际,装扮成医药采购公司员工的人贩子向她伸来热情的双手,她随他们来到中国西北某个偏僻山村采购中药,结果一杯水喝下肚,她倒床昏睡。
醒来后,白春梅遍地不寻她的“医药公司同事”,检查身份证和钱包时,发现它们也一同消失,瞬间,她醒悟自己已被卖给当地人,苦苦哀求一番后,白雪梅明白重获尊严和自由的唯一方式是逃出去,她开始了一次次的出逃冒险,而该过程中,她渐渐知道能相信的人只有自己。
2008年7月13日 看过
盲=眼睛死亡。
(注:《盲山》的原型就是导演看到一则新闻,讲述被拐卖的女性手刃“丈夫”后被判死刑坐牢,戛纳上映版就保留了“杀夫”片段,这是全片最贴近案件原型的情节,也是让导演来拍这片的基础,没有这则新闻就没有这部影片,而不是什么“编剧出于过于明显、过于功利的目的,操纵剧情,强行干掉剧中人物的行为。”)
2008年7月13日 评论 两个结局都是真实的 -     经常在网上看到有网友在讨论《盲山》哪个结局更真实些,这实在很无谓,首先民敬公安确实很努力地去救人了(他们毕竟还想社会和谐吧),但不是每一次都能救人成功(他们也不是神仙),而像本片的原版女主角这样拿刀砍死丈夫的悲剧,也不是每一次都会发生(而且影片中只有她这么做了),可悲的是,这个残忍的结局不是导演编造出来的,导演李杨表示,“以前在电视上看见一条新闻,一个女孩被拐卖到山村,为了逃出来而杀了她的‘丈夫’,最后被判处死刑,这个新闻令他感到很震憾”。这两个结局不存在谁更真实些,因为都发生过,只看观众们更愿意去选择哪个结局了,前者代表了“一线希望”,后者引人反思。     影片中有个演员是人口贩卖的受害者     影片中有个角色叫郑小兰的,扮演她的演员真的就是几年前给骗嫁到山村里的,影片开拍时她还没有获得解救。 (“我们是拍摄时候才知道的。”李杨说,“她天天来剧组,我们后来就让她演戏。她丈夫不愿意,打她,她就威胁:你再打我就跟剧组走!丈夫没敢再打,后来我告诉副导演让这丈夫也来串个角色。反正是农闲,剧组一天管3顿饭,连她抱的孩子也给一份钱。”) 故事中的小男孩李青山可以说是全片中形象最正面的一个角色了,但其实他和其他村民一样,也很朴素,也很单纯,并没有什么不同,可见那些荒唐的行为,与行为者是不是村民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只要给予一点正面的教育,他也可以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谁是最可恶的人     对于这部影片,很多人说导演的用意是为了表现“村民的愚昧”,可导演真的是这样狭隘的吗?敢问,是哪个“穿着西装”的人把女主角卖到山上的?是哪个“有知识”的人和女主角私通被发现后就“私了”的?是哪个“文明”的司机见人有难还讨价还价的?是哪些“有文化”的人面对着女主角的求救却视而无见、还心安理得的?比起“愚昧”的“农村人”,我觉得这些“高素质、高文化、高水平、高修养”的“城市人”简直更可恶!
9分 黑色幽默
铁十字勋章 (1977)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Cross of Iron
8.4 (15 个评分) 导演: 萨姆·佩金帕 演员: 詹姆斯·柯本 / 马克西米连·谢尔
其它标题: Cross of Iron / 英雄血
该片从德军的角度回顾了在1943年东部战场的一段血腥经历,围绕着一个厌战老兵和一个以谋取铁十字勋章作为人生目标的贵族军官展开。两人的几番较量,代表了当时德军中的两种心态,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终极走向……
1943年,德国战场,德军上尉史特兰斯基刚被提为中队长,他一心想获得德军最高荣誉“铁十字勋章”。上尉想提拔能征善战的史泰纳,可是史泰纳对晋升和荣誉不屑一顾。上尉十分恼火,便将其派往最前线,让史泰 纳的部下在混战中互相残杀。史泰纳怒不可遏,冒着敌人的炮火,紧追上尉复仇……
从人性角度再现血腥战场,在疯狂极端的特殊时刻,人性会展现最美好或最卑劣的一面。德国人也一样,战争带来巨大痛苦,也引发深刻思考。战争是人挑起的,它的残酷和毁灭性,我们没有必要忘记!
点评:该片虽然是美国电影大师、“暴力牛仔"山姆-派金法的惟一一部战争片,但他依然能将《碧血黄沙》式的西部情结展现得淋漓尽致。片中的战争场面真实、暴力,且充满了美感。值得一提的是,该片也是去世不久的“银幕硬汉"詹姆斯-科本的代表作之一。那种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积极求生的生存意识,足以让观者为其动容。
2008年6月30日 看过
好喜欢上译的配音,尤其斯坦纳的声音很棒!!
9分 反战 德国
(1959) TMDB IMDb 维基数据 豆瓣
Die Brücke
7.9 (12 个评分) 导演: 伯恩哈德·维基 演员: 弗尔克·博内特 / 弗里茨·维伯
其它标题: Die Brücke / 最后的桥
1945年4月,战争已近尾声,德国人疲于应战,炸弹轰塌了小镇附近的桥梁,前线步步逼近,德国士兵忙不迭撤离,以逃脱美军的进攻,而七个十几岁的少年却被组织起来顶替他们来到前线作战,在纳粹流血即荣耀的思维鼓动下,他们竟然面对炮火连天的危险境地却毫无畏惧。而其实,在上前线之前,战争对于这些男孩不过是充满冒险的幻境,他们将如何抵抗这残酷的现实呢?
2008年6月30日 看过
比08年的彩色版出色得多
2008年6月30日 评论 《桥》:08版不如59版 - 以前看过拍摄于1959年的黑白电影《最后的桥》,深感震撼,听说这部片子翻拍彩色版了,结果观完整部片子后,未免有些失望,影片除了画面质量以外,其他地方皆不如59版的。 我并不认为得出如此结论是“先入为主”导致的,08版确实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08版很严肃,而59版则很戏谑,这股戏谑感始终贯穿着整部片子,尤其片尾处字幕打上“由于这场战役无关紧要,所以没有载入史册”,更是将主角们的守桥“壮举”调侃为一场彻底的闹剧。 事实上无数的例子证明了,德国人很善于思考,但不擅长煽情。08版极力想在某些地方表现出人情味的作法,显然很吃力不讨好。 两个版本除了细节上的不同,结局也有很大的差异。08版突显悲壮,而59版则将调侃进行到底。 08版的结局是阿尔伯特回到了女友的身边,尽管很不幸,但他好歹也有个相对较好的归宿,59版则完全撇开了这一点,让阿尔伯特拖着同伴的尸体,无目的地朝某个方向走去,过程简直就和无头苍蝇一样,疯疯癫癫。 08版太拖泥带水了,前边对众主角命运的铺垫也远不如59版。而它最大的错误,就是扳起脸孔,企图去讲一个正经的故事,结果多少造成了假大空,相比之下59版则打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去严谨地考证历史,导演就只是想直截了当地讲一个反战故事而已,至于在细节上是否符合现实并不重要,镜头下的孩子们一个个地成了毫无价值的炮灰,这种处理方式显然要比试图证明孩子们生命价值的08版要高明得多。 当然,08版并非完全没有优点。比如片中强调了迫害犹太人的概念,59版则缺少这一点(毕竟这是一部纯粹的军事片),还有就是加强了反战情绪,影片将那个美国人被烧死的镜头反复渲染,同时配合着一段阴森的音乐,表现了战争的非理性。 59版堪称经典,它最终能够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不是没有理由的,而08版也许称得上一部比较好看的片子,但距离经典还有一段距离。 总之,59版我还想一看再看,而08版观完一次后,我就想跟它说拜拜了。
9分 反战 德国
望乡 (1974)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 望郷
8.5 (67 个评分) 导演: 熊井启 演员: 栗原小卷 / 田中绢代
其它标题: 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 望郷 / 山打根八号娼馆
基于各种原因,自幕府末期至昭和初期,日本大批穷苦人家的女孩被贩卖到南洋当妓女,世称“南洋姐”。她们的命运坎坷,受尽人世间的屈辱。有些人客死他乡,有些即使回到故乡,却仍要承受世俗鄙夷的目光。
女性史学家三谷圭子(栗原小卷 饰)为了调查和解开这段历史,走访了九州天草的崎津町 ,不过她的采访并不顺利,曾经历那个年代的老人们对此皆闭口不谈,讳莫如深。偶然间,她在路边冷饮店邂逅曾当过南洋姐的阿崎婆(田中绢代 饰),经过一段时间的试探和交往,原本紧锁心门的老婆婆终于向圭子敞开心扉,一同回首那段不堪回首的悲伤往事……
改编自山崎朋子的小说《山打根8号娼馆 底层女性史序章(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 底辺女性史序章)》,影片荣获1973年亚太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75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等多个奖项。
2008年6月27日 看过
导演拍过很多反战片
9分 反战
卡桑德拉大桥 (1976) 豆瓣
The Cassandra Crossing
8.2 (151 个评分) 导演: 乔治·P·科斯马图斯 演员: 索菲娅·罗兰 / 理查德·哈里斯
其它标题: The Cassandra Crossing / 飞越夺命桥
《卡桑德拉大桥》是一部英国,意大利和西德联合拍摄的影片,该片的拍摄手法与内容成为此后灾难片的经典模式。
恐怖分子闯进了日内瓦的国际卫生组织总部,欲实施恐怖袭击,受到了保安人员的阻击。追捕过程中,警员不小心将实验品鼠疫细菌打碎溅到罪犯身上。一名歹徒当场感染腐烂而死,另一名 窜到一列开往斯特哥尔摩的火车上。病毒感染非常快,整个火车上许多人都给传染上了这种细菌,国际警局为这种鼠疫细菌不传染给其他人,对火车进行控制,不许在任何车站停留,并要将其开到卡桑德拉大桥给毁掉。女作家珍妮弗(索菲娅·罗兰 Sophia Loren 饰)和丈夫张伯伦医生(理查德·哈里斯 Richard Harris 饰)也被卷入。医生通过实验方法使许多人解除细菌,却不被上级相信,只有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解决,列车上的人们与防化部队发生冲突,人们纷纷拿起武器。众人的命运跟随火车一起驶向未知....
2008年6月27日 看过
上译配音比原版好
2008年6月27日 评论 必定驶向卡桑德拉大桥 -     必定驶向卡桑德拉大桥 文/夜飞雪     1976年,冷战还未结束。英国,意大利和西德联合拍摄了一部名为《卡桑德拉大桥》的影片,观众们把它命名为“灾难片”,该影片的拍摄手法与内容成为此后灾难片的经典模式。     故事其实挺简单,两名恐怖分子想要炸毁位于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实验中心,行动失败,其中一名被击毙,另一名沾染了实验室的肺鼠疫恶性传染病菌逃上了开往瑞典的火车。为确保病菌不被扩散,有关方面下令封死列车,并让列车改道开往年久失修的卡桑德拉大桥,人为制造翻车事故以掩盖真相。     倘若人们了解影片的时代背景,就会从故事中看出微妙的东西来,比如预定的旅程和改道后的路线,还有出场的各类人物等。尽管三十年已过去,细细研究,我们还是会发现许多并不会随着时光流逝的奥秘,历史总是相似的,这部影片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告诉了我们一些常规性的哲理,包括我们平常人惟恐避之不及的政治。     我们先来看看两条行车路线:     原路线:日内瓦(瑞士)→巴塞尔(瑞士)→巴黎(法国)→布鲁塞尔(比利时)→阿姆斯特丹(荷兰)→哥本哈根(丹麦)→斯德哥尔摩(瑞典)     改后路线:日内瓦(瑞士)→纽伦堡(前东德)→卡桑德拉大桥(波兰)     这两条路线完全不搭边,原来的往北,而改道的列车却驶向东方。改道的方位不可思议的相差如此之大,是什么原因可以命令列车不顾1000多名旅客的意见而驶向陌生的东方?     我们得回返到影片的开头,随着世界卫生组织大楼的警报声走入的并不是日内瓦保安人员,而是一名上校身份的美国职业军人。原来,被恐怖分子沾染的肺鼠疫病菌是美国秘密研究的,他们以为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实验室进行生化研究不会有人过问,没想到却被两个闯入者打翻。绝对不能让美国秘密研制生化武器的丑闻泄露,这是主宰那车人命运的惟一理由。     我们知道1976年冷战还未结束,在广袤的欧洲大陆上,国家按各自的利益结成两种联盟:北约和华约。剩余的一些是中立国。列车本来从中立国瑞士开往中立国瑞典,但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联盟顿时瓦解——巴塞尔、巴黎、布鲁塞尔相继拒绝了列车停靠在她们的领地,即使同属于北约的法国与比利时也不例外。列车不能凭空消失,上校想起了遥远的波兰,他有一个可以私下里交易的重要人物。波兰属于华约组织,与美国正处于敌对的非常时期。但是波兰答应了上校的要求,让列车绕过卡尔巴千山,穿过卡桑德拉大桥,到亚诺的隔离区。     消息传到奔驰的火车上时,乘客们还在悠闲地谈情说爱。让我们看看这些分别出场的重要人物:     上校麦卡其——美国军人,代表政治、军事与国家利益     医生斯切娜——病菌研究者,代表WHO     医生张伯伦——拯救病人的英雄,代表良心与人道主义     作家珍妮弗——张伯伦的聪明前妻,代表爱情与记录     犹太老商人——代表集中营屠杀下的一代幸存者     军火商太太——代表依靠战争而发财的权贵阶级     毒贩罗比 ——前登山运动员,军火商太太的情夫,代表洗心革面的投机分子     黑人警察 ——代表正常程序下的公民保护者     生病小女孩——代表希望     感染的恐怖分子在车厢里大量接触人群,当他在行李间死去时,其他乘客已有发病的趋势。有意思的是这两位恐怖分子竟然来自中立国的瑞典,如果是三十年后的今天,他们一定来自中亚并操着一口阿拉伯语。     医生斯切娜与张伯伦很快找到了病菌的控制办法,但是上校并不愿意让车停下来,在卡德拉桑坠毁是他不再更改的决定。敏感的女作家从犹太老人的痛苦中知道了卡德拉桑是一座不能承受重量之桥。但把守列车的军人断绝了停车的念头,列车上的乘客只能自救。自救的方式异常惨烈,靠着黑人警察的一把手枪,乘客们在张伯伦的带领下与军人们展开了博斗。毒贩罗比和黑人警察相继战死,最后在犹太老人的自焚中,炸开了最后几节车厢。而前面的车厢在冲过卡桑德拉时,大桥坍塌了,列车摔进大河引起大爆炸,河面上漂满了无辜者的死尸。     列车最终没有抵达亚诺隔离区,幸存的人们带着病菌一起自由逃生。影片选在亚诺作为此行的终点,是因为那里有着史上最残酷的集中营。老犹太的妻子儿女就死在那里,他逃跑了一生不愿回到波兰,但仍旧埋骨亚诺,所以他说“这是宿命。”     影片想要表述的太多了,无论哪一条线索都会引发人们的追问与痛苦。结尾时麦卡其上校对斯切娜医生说:“你要珍惜自己。”这句话出自好意,他沉痛的表情已预料到了他自己与斯切娜此后的命运。果然,军方的电话告诉观众,上校与医生都已处于军方的监视之中。此前,麦卡其面对斯切娜的责问时,他如此回答:“虽然现在当军人很不光彩,既然当了就得当好。”而我们知道的是,奥斯维辛大屠杀的重要执行者艾希曼在1961年的耶路撒冷法庭上为自己辩护:“我执行上级的命令,执行命令乃军人的天职。我的双手没有血迹。”与此类似的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无能,在美国军方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中立国不能保证人民的安全,本应救死扶伤的实验室变成了意识形态的帮凶。一切都充满讽刺,又是那么可悲。     距二战结束已经二十年了,是谁给了麦卡其上校毁灭1000名无辜者的权利?计划如此周密,如果不是弱小的人们奋起反抗,亚诺河又要增添更多的冤魂。意大利、英国、西德的制片人与导演们大胆地将列车开往纳粹集中营,不言而喻他们是在暗示美国军方无异于纳粹的本质。只要有国家存在,有种族冲突,有利益较量,任何生命都可以牺牲。这是我们永远要面对的事实,这种事实与战争和平无关,战争与和平从来都是相对的。平静的外表下,恐怖主义与灾难如影形随,而最终的受伤者必定是手无寸铁的民众,越是无辜者越要流尽鲜血。影片最后的灾难已不是肺鼠疫菌,而是政治的阴谋。医生们能控制疾病,却不能治好政治的恶毒。     通往卡桑德拉的大桥果然崩溃了,它怎能不塌呢?破败的大桥承受不了从西方而来的滚滚车轮。东方之旅一路上萧条阴暗,搬离的残舍,倒塌的教堂,冷清的坟茔,无不显示着政治的后遗症。1991年之后的波兰很快加入了北约,东西方融为一体,下次再拍灾难片时想必不会选择波兰了吧。     如同无法避免政治一样,我们也无法避免自然界的病毒。稍稍能让人心中安慰的是患难中的真情,当渺小的人们面对无法逃避的灾难时,惟一能拥抱的只有身边的亲人。2003年非典肆虐时,我发现深圳结婚的人突然多了起来,原来打算拖几年的情侣们一夜之间戴上了结婚戒指。张伯伦医生与珍妮弗作家在死亡之际破镜重圆,想必他们不会再离第三次婚了。爱情总是在特殊场合显示,贩毒者罗比虽然一直利用军火商太太在欧洲各地贩卖毒品,但他在跳窗前一刻把她托付给珍妮弗,这简短的一句话足以让今天对爱情丧失信心的情人们动容落泪。     黑人警察为救生病的小女孩付出了生命,这预示着美好的希望——也许世界令人绝望,但毕竟未来可待。房龙在《宽容》的末后写道:“等到象屠杀无辜的俘虏、烧死寡妇和盲目崇拜一纸文字这样的不宽容成为荒诞无稽的事,宽容统一天下的日子就到了。这可能需要一万年,也可能需要十万年。但是,这一天一定会来到,它将紧随着人类获得的第一个胜利——征服自身恐惧心理的载入史册的胜利——而到来。”但是在1940年再版后记中,他又重弹悲观的调子,“这个世界并不幸福”,“我们如今的时代还没有超脱仇恨、残忍和偏执!”     我不敢对人类自身的秉性抱有太多期待,世界总是被邪恶控制着。东德解体时,解密的几公里长的档案震惊了世界,如果美国中情局某天把它的秘密公布于天下,可能会让所有人发疯和绝望。在强大的疯狂的国家机器面前,个人是多么弱小与无辜。可是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除了仰望上帝没有丝毫的办法。医生说,“病菌的感染率是60%,不发病的除了自身免疫力,就得靠上帝了。”2003年非典时期,我连续发了八天烧,就在第七天的夜里我写好了遗书。我一直坚持着不去医院,也不让任何人知道,与其说医学院毕业的我相信自身的免疫力,还不如说我对隔离病房充满恐惧,我害怕在那里没来得及帮我确诊就把我推进了火化间。好在上帝庇护了我。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灾难,普通民众都失去了选择权。在各种邪恶力量的主宰下,疾驰的列车除了开往必然坍塌的卡桑德拉大桥,还能开往哪里呢?     2006.5.14观影片《卡德桑拉大桥》有感
9分 德国
极地重生 (2001)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So weit die Füße tragen
8.2 (36 个评分) 导演: 哈迪·马汀斯 演员: 迈克尔·门德尔
其它标题: So weit die Füße tragen / As Far As My Feet Will Carry Me
二战末期,德国军人科利基文斯(米高·文度 Michael Mendl)在战争中沦为战俘,被处以25年的刑期,而此时他怀孕的妻子和女儿则完全没有他的消息,只能求神保佑他还能活着回来。经过漫长的跋涉,一行战俘被送到了一个劳改场,那里没有围墙也没有栅栏,然而极度的严寒和千里冰原则成了难以逾越的屏障。这里位于西伯利亚东部,初到之时,由于天气和疾病,很多人都不幸死去,然而非人的矿工生活,才是真正的炼狱。科利基文斯从来没有忘记远方的亲人,一次失败的逃亡让他饱受看守的虐待,然而这却更加坚定了他要逃出这里的决心。后来在年迈的医生的帮助下,科利基文斯才得以逃离劳改场,从此获得回家的希望。可是在他面前的,将是长达14000公里的“死亡之地”,在被积雪覆盖的千里冰原,科利孤身一开始了漫长的回家之路……
本片曾获多项国际大奖,其情节源自一个真实的逃亡故事。
2008年6月27日 看过
改编自真人真事
9分 德国
细细的红线 (1998) 豆瓣 TMDB Min reol Eggplant.place 维基数据 IMDb
The Thin Red Line
8.0 (174 个评分) 导演: 泰伦斯·马力克 演员: 西恩·潘 / 伊莱亚斯·科泰斯
其它标题: The Thin Red Line / 狂林战曲(港)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南太平洋上,日美双方展开激烈角逐,人性的底线在炮火声中被彻底摧毁。隶属美军的“查理步兵连”接到一项艰巨的任务,他们受命登陆瓜达康纳尔岛(Guadalcanal),夺回日军占领的210阵地。日军占尽地利优势,防守固若金汤。然军令 如山,即使刀山火海查理步兵连的将士们也要奋勇向前。这群年轻的小伙子为了所谓的正义投入这个残酷的血肉战场……
本片根据美国作家詹姆斯·琼斯(James Jones)1962年的同名小说改编,并荣获1999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和荣誉提及;1999年芝加哥影评人协会最佳摄影奖;2000年澳大利亚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2000年电影旬报最佳外语片导演奖。
2008年6月22日 看过
开头很闷,但后边改变了我的看法
9分 反战
血战台儿庄 (1986)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血战台儿庄
8.7 (20 个评分) 导演: 杨光远 / 翟俊杰 演员: 邵宏来 / 初国梁
其它标题: The Bloody Battle of Taierzhuang / 血戰臺兒莊
1938年,日寇占领民国首府南京之后,计划由南北两面包抄津浦路遇陇海路的枢纽——华东重镇徐州,以实现对华东的全面占领。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邰宏来 饰)临危受命,指挥保卫徐州、抵抗日寇。日寇入侵山东,陆军上将韩复榘畏战逃跑,将济南拱手让与日军,蒋介石(赵恒多 饰)整饬军纪将韩某枪决。为了增强作战实力,李宗仁将四处受排挤的川军将士纳入麾下,又力劝蒋介石恢复张自忠指挥权,构筑了强有力的抗日统一战线。与此同时,日寇矶谷师团南下临沂,屠杀当地百姓,张自忠为一雪前耻,率部奔赴临沂,与庞炳勋部死战日军,拉开了台儿庄大捷的序幕……
2008年6月15日 看过
中国大陆最好的战争片,没有之一
9分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93)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Stalingrad
8.2 (34 个评分) 导演: 约瑟夫·维尔斯麦尔 演员: 多米尼克·霍卫兹 / 托马斯·克莱舒曼
其它标题: Stalingrad / 决战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次大战中德国遭到的史无前例惨败的一役,也是欧洲战场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苏联红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德国炮弹和飞机的轰炸,但被战争涂炭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这部影片从德军的独特角度深刻探讨了战争对人性与生命的摧残。
2008年6月13日 看过
又名《斯大林格勒战役》
2008年6月13日 评论 《决战斯大林格勒》PK《硫磺岛家书》 - 从德军的视角看待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作品,一部含金量很高的反思片。影片涉及到了诸多战争中的敏感话题,如虐待战俘、枪杀平民、抢掠民宅、误杀战友、视士兵为草芥、让士兵充当炮灰、士兵的伤病和生活情感,而最为尖锐的,莫过于战争中的生存问题,尤其是支撑着人类活下去的必须品——食物。在士兵们最饥饿的时候,空运机送来的并不是食物,而是勋章和奖状,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讽刺。士兵们在前线拼死拼活,高官们却躲在温暖的地方,喊着漂亮的爱国口号,享受地美食,听着高雅的音乐…… 我个人很反感《硫磺岛家书》为了突出日军的“人性化”,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一些事实,主人公之一的栗林忠道,曾在广东地区进行扫荡,还抢掳大量妇女充当慰安妇,但影片只是展现了栗林作为军人英勇的一面,而不像《斯大林格勒》这么全面。《硫磺岛家书》在对战争的反思力度上,远不如同一类型的《决战斯大林格勒》和《血战阿拉曼》,也不如姐妹篇《父辈的旗帜》,更不如《细细的红线》。 日本当然也有一些出色的反思作品,像《望乡》、《人性的证明新编》、《恶魔的饱食》等日本电影、书籍的反思可谓强而有力。 但相比德国影视界能从多种角度反思自己的历史问题,日本更多时候还是以舔伤为主。
9分 反战 德国
人证 (1977) 豆瓣
人間の証明
7.9 (46 个评分) 导演: 佐藤纯弥 演员: 冈田茉莉子 / 松田优作
其它标题: 人間の証明 / 人性的证明
死于东京皇家饭店电梯里的美国黑人青年被人发现后,警方展开调查,从死者遗物中,知晓其名叫焦尼,并推断其来日目的是为找寻生母。根据种种线索,警方来到某温泉,发现知情人已被杀害,但还是知晓了知名服装设计师八杉恭子(冈田茉莉子)当年曾与一美国黑人士兵在此同居之事,遂派警官栋居(松田优作)前去美国向纽约警察肖夫坦(乔治•肯尼迪)求证。
求证过程中,栋居陷入历史记忆与民族情结中,几欲将眼前的美国人尤其肖夫坦与当年在日本犯下罪行的刽子手混为一谈,但终回复理智完成了任务,将八杉恭子圈定为凶手,而八杉恭子不过也是历史的受害者。
2008年6月11日 看过
难忘的《草帽歌》
2008年6月11日 评论 《人证》的续篇:731部队的故事 - 很多人都知道森村诚一的作品《人证》,却不知道《人证》的姐妹篇《人证新编》,这本书讲述的是栋居调查731部队的故事 下边引用自百度百科: 简介 栋居弘一良:杰出的推理小说家森村诚一笔下的侦探。从小,母亲在战乱中跟一个军官私奔。父亲是一个穷教师,因阻止美军强奸日本妇女,被美军打死,这就形成了其孤独的性格。当上侦探之后,常常一言不发,运用推理来破案。在《人性的证明》中,从凶杀现场发现一顶草帽和一本诗集,深入调查,使八杉恭子在人性面前低下了头。为了查找证据,坚韧不拔,使冷酷的八杉恭子恢复了人性。 反对军国主义 在电影《人证》(《人性的证明》)中,栋居曾气愤地指责一个美国老兵:“混蛋!你还算是人吗?你杀害了多少日本人?!”这话给人的感觉似乎栋居是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但实际上,栋居的政治观念并不像这句话所反映出来的那般狭隘。栋居之所以讨厌美国军人,是因为他的父亲死于美军之手,但其实栋居同时也不喜欢日本军人,在《人证》的姐妹篇《人性的证明新编》中,栋居为了调查731部队匿名去参加了731的“战友会”,虽然此时二战已经结束36年了,但栋居在 “战友会”上却看到不少老兵还在鼓吹侵略他国的“正义性”,还奉731部队长石井四郎为“军神”,对此栋居反感之极,他讽刺这群老兵是时代潮流的落伍者。而在调查731的过程中,栋居了解到了不少日军令人发指的暴行,他感叹地说,所有日本人都得负责任,日本人只有正视历史,才能偿还自己欠下的债务…… 续作里的中国人 在《人性的证明新编》一书中登场过好几个中国人,其中有两个人物与栋居有着紧密的关系,一个是八路军战士张孚,一个是客死日本的中国女翻译员杨君里。残酷的是,杨君里并非一个虚构出来的人物,历史上真有其原型,在森村诚一批判731部队的纪实文学《食人魔窟(全三册)》中,就有记载到中国女文职员之死的故事。 《人证》塑造了八杉恭子这样的一个冷酷的母亲形象,但在《人证新编》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伟大母亲——杨君里。在731部队的实验室里,杨君里已经身怀孩子,她苦苦地哀求日本兵放过自己的孩子,对她本人怎样都没关系,但灭绝人性的日本兵却拒绝了她的请求,在他们眼里,怀孕的女性反而是“实验的奇货”。就在绝望之时,有几个良心未灭的日本人向她伸出的援手,在她生下了孩子后把这个孩子救了出去(历史上真有类似的事),在与孩子告别前,杨君里流下了母亲的眼泪,滴在了沉睡中孩子的脸上…… 调查731部队 杨君里客死日本,使栋居踏上了调查真相的道路,但调查的过程却困难重重,而且多次受到人为的阻碍,不少日本刑警退出了调查,只有栋居一人坚持了下来。随着调查的深入,栋居了解到了不少在日本鲜为人知的日军的残暴侵略史,而杨君里,竟是731实验室的幸存者——一个女“马鲁他”(“马鲁他”又译“马路大”,也叫“原木”,是731部队对人体“实验品”的称呼)。以上这些,都记载在《人性的证明新编》一书当中。 《人证新编》并非一本单纯的侦探小说,它是高度写实的文学作品,当中的不少事件都是有史可依的。森村诚一曾多次批判过日本的军国主义,也写过《食人魔窟》三部曲揭露了大量731部队的暴行,而这部《人证新编》在内容上也没有与《食人魔窟》过多的重复,在这本书中,森村诚一将故事的主要内容对准了战后日军老兵的生活上,真实、冷静、客观地呈现出了老兵们的战后心态:有的顽固不化,坚持否认自己的罪行;有的感到愧疚,但仅仅只是愧疚而已;有的勇于正视自己的罪行,但总得等到他暮年之时……森村诚一深入731老兵们的情感世界,让读者们了解到他们也是人,这样更富有反思性,人们必须得去思考人形成恶魔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指责,虽然这些老兵扭扭捏捏、暧昧不清的认罪态度会让人不满,但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才显得真实,这些老兵的话都并非是虚构出来的,而是改编自现实中森村诚一与731老兵们的交流。不过,虽然森村诚一赋与了731老兵们“人性化”的一面,但森村同时也毫不客气地指出,在这些老兵当中,只有一个人真正的具有人性,这就是那个砍掉了自己手指的画家,其他731老兵在战后要么是苟且偷生,没有正视历史,要么是利用自己的医学知识,使自己功成名就,甚至还有一些日本老兵走上了从政的道路,对于这些,森村诚一都借栋居之口来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想了解更多关于731部队的书籍,可以去看森村诚一的这两本书: 《食人魔窟》三部曲(纪实文学,一共三册,又名《恶魔的饱食》,“饱食”就是“盛宴”的意思); 《人性的证明新编》(侦探小说,改编真实事件,又译《新人性的证明》)。   另外松谷美代子的《阁楼的秘密》也是一部很好的小说。
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