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五四运动史 豆瓣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9.1 (33 个评分) 作者: [美]周策纵 译者: 陈永明 / 张静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7
史家巨擘弃政从学的心血之作
海外汉学界权威的五四研究
☉编辑推荐
☆研究五四运动、了解近代中国,难以逾越的一部经典著作
☆对五四运动的研究,避免了宽泛的宏大叙述,而是着眼回归事件现场,考证每一个细节,苦心孤诣还原历史真实
☆这是一部研究“五四”而不仅仅停留在“五四”的著作。除运动本身,作者还挖掘了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集中细致地描述了五四运动的成因、社会支持力量和发展经过,厘清了由学生发动的“五四”事件如何一步步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下编剖析了五四运动对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作者引用的资料翔实,论证客观,对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书呈现了一幅完整的“五四”历史图景。
⊙媒体&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材料翔实、内容丰富的卓越著作,任何一位研究现代中国的读者不可缺少的指导性参考书。
——美国《东方学会学报》
胡若望的疑问 豆瓣
The Question of Hu
7.5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陈信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3
本书以日志形式记述了18世纪一名叫胡若望的中国天主教徒在法国奇迹般的生活经历,并辅这一早期中外文化宗教交流的史事。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使这个中国人的法兰西之旅充满艰辛手曲折,灵魂也备受煎熬,以致最后竟沦落到精神病院。本书再现了胡若望200多年前的奇遇,并试图对他的疑惑予以历史和文化的解释。
帝国的失败 豆瓣
作者: 郑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11
你对美国革命的理解可能是错的!
美国革命不是民族解放战争,而是边缘对中心的挑战,更是大英帝国统治失败的明证。
跳脱耻辱史观的认知陷阱,重新理解美国独立的根由与过程。
※美国革命不是民族解放战争,逆转对美国独立的陈旧认知
美国革命是一次奇怪的革命。“在其他的革命中,人们拔剑出鞘是为了捍卫受到侵犯的自由,反抗那正在威胁着社会核心的压迫。”但很难说美国革命是由于这个爆发的。
对北美在英国治理下的生活的优劣,无论是从人均税负、居民身高、生活水平、收入水平,以及英国贸易法规给北美施加的直接间接经济负担来衡量,英国在北美的统治说不上严酷。正相反,可以说是善治的典范。当时的北美人民普遍都有英国认同。
那么,为什么北美还会独立出去,就是一个值得回答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转变两个旧观念:不要把北美的独立看作是殖民地对帝国的反抗,而应该看出,美国革命其实是一场英国内战。北美独立不是战争的起因和目的,而只是内战的结果;应该从英帝国的整体环境来考虑美国革命问题。
※帝国统治离心离德,边缘跳船,挑战中心
与其说美洲革命是一场反抗暴政的起义,不如说这是一次“跳船”行动。从根源上来看,使北美人离心离德的原因,在于他们对英国统治的不放心。
英国国内政治的弊陋和腐败导致统治合法性的丧失。十八世纪英国正在经历政治转型和社会转型,君主立宪制与议会制的争斗、大众社会与大众政治的兴起、政治改革呼声与社会运动都在摧毁殖民地人民对英国政治的信心。直到1775年,殖民地人士都确定自己在处于一场由政治和社会腐败引发的宪法危机之中,这种危机心态极大影响了他们对英国诸项殖民地政策的判断。
※帝国结构不稳,应对失当,矛盾冲突一触即发
英帝国的政治结构有严重缺陷,这种缺陷激发了北美与英国之间的矛盾。英美双方一直在寻找一条帝国框架下满足彼此需要的合法出路,他们思考了若干种方案,但是这些方案都遇到了严重的困难而无法实行。由于宪法结构上的缺陷,北美和不列颠两方的妥协空间减少,敏感性与脆弱性增高。
不列颠人的应对实在不当。尽管从国王到大臣未必存心为恶,但是他们的反应却不好,一是回避真正的政治问题,把美洲问题简单归结为一小撮人野心作祟,把政治冲突庸俗化;二,在冲突显性化之后,却又实施“边缘政策”,又把政治斗争“零和”化。这些行动策略极严重地恶化了局势。
【内容简介】
美国革命是一次奇怪的革命。它没有直接的压迫原因,其爆发的缘由是复杂却又理性的。为什么英国当时的执政者不能保住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各殖民地最终会选择独立?《帝国的失败》描写了美国独立战争前英美双方的政治斟酌,指出美国独立战争其实是英帝国的一次内战,而内战的结果是英帝国的分裂。《帝国的失败》通过对北美殖民地的治理结构、大英帝国在七年战争之后的帝国改革运动所造成的危机的分析,全方位向读者展示了美国革命的独特性。
2022年1月9日 已读 似乎算不上是严肃的历史学著作,缺少对于史料的原创性分析和解读,基本还是依赖于现有研究重构的历史事实。因此,这本书更像是政治学者在阅读了某段历史之后,提出的对一个历史时期的新视角,将美国独立理解成为英国内政失败。这个新视角站不站得住,不知道,评价不了。
历史
书架上的近代中国 豆瓣
作者: 唐小兵 东方出版社 2020 - 3
本书是作者十余年来严肃阅读和写作的结晶。全书以近代中国的历史转向为大背景,细分为两条主线:一是有关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处境与行动,围绕着传统中国知识人的价值观念、从传统士大夫到新式知识人的转型、启蒙与革命之间的选择、知识人的共同世界如何重建等议题,对部分学术著作给予了评析和商榷,对若干文化名人的年谱、日记、回忆录、书信等史料进行了解读;二是通过对上海文化、广东文化、成都文化等与城市文化有关的历史著作的分析,试图展现大一统观念主导下的中国文化内部的复杂多元。这些书评文字除了评书,还提供了知识文化上的增量,就内容、题材、写作风格来说,本书可谓关于近代中国新陈代谢的一次学术导航之旅。
2023年1月3日 已读
对我来说就是开拓眼界了。
书评 历史
历史的运用与滥用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Uses and Abuses of History
7.8 (35 个评分) 作者: [加]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译者: 孙唯瀚 一頁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3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历史学家罗新教授特别推荐。
.
当我们制造谎言或是只从单一视角出发书写历史时,我们就在滥用历史。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
★撷取近现代舞台上的知名人物与事件,解读历史如何被看不见的手所操纵
当今世界,对历史的操纵越来越普遍。独裁者可能会压制历史,以免失去威权统治的立基点。民族主义者可 能会讲述关于过去的虚假故事。政治领导人可能通过说谎来动员人民。
牛津大学教授麦克米伦撷取近现代人物史事,从罗伯斯庇尔、希特勒、丘吉尔到克林顿和小布什,皆是引领一时风骚的政治外交巨子,以各国政治及历史人物的大小故事与关键时刻借镜、立论,讲述了历史如何被扭曲、美化和政治化,反映史实理解的多重可能。
.
★顶级史学名家,非凡的国际视野
麦克米伦是当代西方史学界声誉卓著的大师级人物,主力研究领域为一战史事、国际关系及外交史,家承显赫,其曾外祖父即为主导一战后巴黎和会的英国一代名相劳合•乔治。
本书是其浸润在政治外交领域笔耕多年的心得集成,展现了她非一般历史学者所能及的国际视野。
.
对于任何想要了解正确理解历史的重要性的人来说,这部雄辩、高度可读,且极具说服力的作品,是一本必读书。
——《出版人周刊》
.
麦克米伦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她讨论的话题从1919年“巴黎和会”到伊拉克战争。她也是一位有天赋的作家,对历史各种用途的描述信手拈来。她告诉我们,当我们试图塑造未来时,我们不能不唤起过去,但是应该以应有的谨慎和谦逊来使用它。
——约翰·格雷,《卫报》
.
【内容简介】
政治领袖压制真相;民族主义者虚构神话;历史学者试图总结模式;谁真正拥有历史?
.
牛津大学史学名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从历史和集体记忆、个人认同、国族主义、记忆与遗忘、专业史家的职责等面向切入,剖析人们如何利用历史来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和想象未来。她提醒我们,历史往往是一个陌生的国家,重新审视对历史的理解,避免在思维上落入太过常见的陷阱,甚至成为牺牲品。
.
麦克米伦是以研究国际关系史著称的史学名家,她在本书中撷取近现代人物史事,从罗伯斯庇尔、希特勒、丘吉尔到克林顿和小布什,皆是引领一时风骚的政治外交巨子,本书是其浸润在政治外交领域笔耕多年的心得集成,展现了她非一般历史学者所能及的国际视野。其文字精辟、诙谐、雄辩有力,本书可说是一份历史如何被扭曲、美化和政治化的最佳总结。
全球通史(上) 豆瓣
8.9 (70 个评分) 作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译者: 吴象婴 / 梁赤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1
本书分八个部分,四十四个章节,主要讲述了世界历史的进化,世界文明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作者着眼于全球,侧重于那些有影响的、促进历史发展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原始社会、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欧亚大陆的原始文明、欧亚以外的世界、地区分割后的世界、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人统治的世界、西方的衰落与成功等八个主要的部分。重点突出,主题鲜明,着重有三个主要的问题,即(1)欧洲扩张的根源;(2)欧洲扩张前的儒家文化、穆斯林和其它非欧洲的世界;(3)欧洲扩张的各个历史时期:伊比利亚时期,荷兰、法国、英国时期,沙俄时期。本书为上册。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潜心力作自1970年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第7版在保留原文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时新的研究成果.新增了数百幅生动珍贵的图片和脉络清晰的地图,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完善。作者文笔隽永,笔力深厚,才思横溢,整部著作风格前后一贯,令您在颇具历史韵律的行文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全球通史(下) 豆瓣
8.6 (39 个评分) 作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Stavrianos,L.S.) 译者: 吴象婴 / 梁赤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10
本书分八个部分,四十四个章节,主要讲述了世界历史的进化,世界文明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作者着眼于全球,侧重于那些有影响的、促进历史发展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原始社会、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欧亚大陆的原始文明、欧亚以外的世界、地区分割后的世界、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人统治的世界、西方的衰落与成功等八个主要的部分。重点突出,主题鲜明,着重有三个主要的问题,即(1)欧洲扩张的根源;(2)欧洲扩张前的儒家文化、穆斯林和其它非欧洲的世界;(3)欧洲扩张的各个历史时期:伊比利亚时期,荷兰、法国、英国时期,沙俄时期。本书为下册。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潜心力作自1970年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第7版在保留原文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时新的研究成果,新增了数百幅生动珍贵的图片和脉络清晰的地图,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完善。作者文笔隽永,笔力深厚,才思横溢,整部著作风格前后一贯,令您在颇具历史韵律的行文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欧洲文明十五讲 豆瓣
8.4 (28 个评分) 作者: 陈乐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6
《欧洲文明十五讲》作者陈乐民,欧洲的文化传统在传承中同源而分流,有批判、有扬弃,但在批判和扬弃中有创新。从15世纪以来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自由民主理念的从胚胎孕育到发芽和生成,这条道路在”精神的历史“里可谓历历在目。
Historians on History 豆瓣
作者: John Tosh Pearson 2008 - 11
在线阅读本书
A follow-up to the bestselling The Pursuit of History, this Reader brings together the reflections of a number of major historians on the nature and purpose of their craft. They illuminate the different governing assumptions - political, social, personal - that have sustained these leading practitioners in their studies, and show how different influences and methodologies have impacted on them. In so doing, the book not only gives an insight into the great variety of aspirations and convictions that animate History as a discipline, but also brings into focus the key historiographic trends of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since World War II. Key themes which are highlighted include: The nation Marxism People's history Structural history Gender Race Quantitative history Ranging widely from the earlier traditions and schools to the wake of postmodernism, authors represented include Braudel, Carr, Elton, Himmelfarb, Hobsbawm, Scott and Zeldin. This Reader provides the core reading for all History and Theory courses.
世界电影史(第二版) 豆瓣
Film History: An Introduction
9.4 (33 个评分) 作者: [美]大卫·波德维尔 / 克里斯汀·汤普森 译者: 范倍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2
本书荣获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
新版新译精校
世界电影的全球通史,被最广泛采用的电影史教程。
本书围绕下述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电影媒介的使用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以及形成了怎样的规范?
电影工业的状况对电影媒介的使用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电影媒介的使用上和电影市场中的国际性趋势是怎样出现的?
提纲挈领呈 现百余年世界电影脉动的主流,精微处描画重要历史情境的丰富褶皱。
如果电影史是一种生产性的、自我更新的行动,那我们就不能仅仅提供一种“所有先在知识”的浓缩版。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把我们的发现铸造为一种新的形式……我们相信,这本书为电影历史的塑造提供了一个相当新颖的版本,既有整体的勾勒,也有翔实的细节。
——作者
虽说以论入史是近年来的潮流,但以知名理论家的身份撰写电影通史巨制,波德维尔尚是第一人。此史因之卓尔不群。加之范君译笔信而不俗,令此版更值一读。
——戴锦华
波德维尔夫妇长年研读影像,兴趣遍布电影的各国面向。于如此学养之上延展全球历史,自然会有一般人所不及的阔达。
——杨远婴
...(展开全部)
郁金香热 豆瓣
Tulipomania : The 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Coveted Flower & the Extraordinary Passions It Aroused
7.8 (14 个评分) 作者: [英] 迈克·达什 译者: 冯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5
世界上最受人追捧的花朵及其掀起的非凡热潮的故事
在17世纪30年代,成千上万的荷兰人被卷入了一股近乎疯狂的交易热潮中。
他们之中既有腰缠万贯的富商,也有沿街叫卖的小贩。
他们投机的商品既不是石油,也不是黄金,而是刚刚从遥远的东方引入荷兰的一种充满异国情调的、精妙雅致的花朵——郁金香。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稀有郁金香球根的交易价格甚至可以超过一栋阿姆斯特丹的房产。
很多人一夜暴富,但是财富来得快去得也快。
郁金香市场从顶峰到彻底崩溃只用了不到一年,给参与者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本书作者迈克•达什通过追溯这场不可抑制的繁盛和接踵而至的毁灭性的崩盘,优美得呈现了荷兰共和国的黄金时代风貌。
(达什)凭借其讲故事一般的生动文笔,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喧哗燥热、烟雾缭绕的哈勒姆酒馆……本书无愧于对郁金香这种非凡花朵的一次华丽的致敬。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一次对人性中的贪婪无度和自欺妄想的迷人探索,同时也为人们永无止境地追求美好事物而致敬。一部让人不忍释卷的作品。
——德博拉•莫盖茨
扣人心弦……丰富有趣的细节描写。
—— 《卫报》
三位一体 豆瓣
The Intel Trinity: How Robert Noyce, Gordon Moore, and Andy Grove Built the World’s Most Important Company
作者: [美]迈克尔·马隆 译者: 黄亚昌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4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罗伯特•诺伊斯、戈登•摩尔和安德鲁•格鲁夫如何缔造了世界上最重要公司的故事。公司的“外交家”诺伊斯被视为圣父、“思想家”摩尔被视为圣灵、“行动家”格鲁夫被视为圣子,这个三位一体的组合创下了企业管理中的奇迹,开创了一个价值万亿美元的产业,将一家初创企业打造成为千亿美元量级的巨型公司。
●本书作者迈克尔•马隆在接触空前数量的企业档案的基础上,揭示了英特尔公司无处不在的产品和独一无二的商业实践背后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包括致力于新想法的意愿、在艰难时期进行大胆投资的主动性、和维护以戈登•摩尔的姓氏命名的定律的虔诚,这一切导致英特尔取得了在科技行业其他地方闻所未闻的持续成功。
●在行业领导者的光环之下,英特尔也曾经历起落与成败,但它屹立不倒的关键在于从错误中学习的精神。《三位一体》不仅讲述英特尔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在公司努力维护自己的行业主导地位、公司文化以及历史遗产时,本书也对摆在公司面前的艰巨挑战进行了分析。
●适合企业家、管理者与创业者。
[编辑推荐]
●一部跌宕起伏的英特尔传奇,一部由梦想引领的硅谷创新史。传承硅谷不朽的创业精神,拥抱“互联网+”时代。
●迄今为止关于英特尔公司最完整、最权威的作品,收录公司发展各时期珍贵照片。本书作者迈克尔•马隆身为硅谷第一大媒体的资深科技记者,对英特尔发展历程了如指掌,与其创始人们私交甚笃,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挖掘少有人知的背景故事。
●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杨旭专文推荐。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全程倾情导读。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运营商事业部业务发展经理黄亚昌担纲翻译。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执行局主席,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前副主任张晓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荣誉理事长李国杰,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战略管理学教授、北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武常岐,丰元创投创始合伙人、计算机科学家与畅销书《浪潮之巅》《数学之美》《文明之光》作者吴军,《21 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互联网时代》总导演石强联袂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豆瓣
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f the Banality of Evil
8.3 (92 个评分) 作者: [美] 汉娜·阿伦特 译者: 安尼 译林出版社 2017 - 1
●汉娜•阿伦特极具争议性的著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犹太政策进行全面总结,提出著名的“平庸的恶”概念,引发西方思想界长达五十年的争论
●详细记录纳粹战犯庭审全过程,还原历史现场,探讨战后审判的合法性
●无删节简体中文全译本首次出版
●特别收录阿伦特德文版自序与德国史学巨擘汉斯·蒙森导读
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纳粹战犯、“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重要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审判。汉娜•阿伦特就这场审判为《纽约客》写了五篇报告,后集结成书。《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详细记录了这次引发全球关注的审判的全过程,并结合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平庸的恶”的概念。恶的化身未必是狂暴的恶魔,也有可能是平凡、敬业、忠诚的小公务员。艾希曼由于没有思想、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并不能以“听命行事”或“国家行为”的借口得到赦免。
摩登时代 豆瓣 Goodreads
Modern Times: The World from the Twenties to the Nineties
9.0 (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保罗·约翰逊 译者: 秦传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1
本书英文原名Modern Times: The World from the Twenties to the Nineties ,是保罗·约翰逊较为重要的世界史著作,美国版全书厚达近900页。全书分为20章,从科学革命的划时代事件“相对论”提出讲起,一开始就带有深厚的批判意味、怀疑意味。迄今为止可以说最为我们熟知的的20世纪历史,在他的笔下时常呈现的是另外一种面貌,比如对于相对论及其提出者、贡献者、追捧者的新认识,以及他对于诸多被称为“重大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等等。
保罗·约翰逊以这样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角切入,其后的洋洋百万言讲述或曰剖析的实质上是现代世界的起源和裂变——欧洲在1914-1918年自杀式的迷狂、1939-1945年歇斯底里的虐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的迷醉和理性微声、美国从世界一隅的天命崛起及其一代代个性迥异的领导人的表现、1930-1940年代旧欧洲东西两部分的分道扬镳和惊人类比、亚洲的日本在二战前的“地狱神权国家”面貌、中国自晚清开始的一系列无力挣扎……20世纪每个年代都被赋予了一种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来自他对世界主要经济、政治势力力量对比和全球形势演变的深刻洞察。与在《知识分子》一书中一样,保罗·约翰逊到处挖苦讽刺,以充满批判的冷嘲热讽描绘20世纪,特别是各时代典型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没有人云亦云的评论、跟从、赞颂,这部1991年修订完成的巨著现在读来依然那么铿锵有力、启发意义极大。20世纪的历史,不能没有《摩登时代》这一精彩的注脚。
一部真正卓越的历史著作……《摩登时代》把历史意识和批评意识结合了起来。它远不止是一部简单的编年史,虽说里面充满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名流要人。……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得到大量的智性愉悦。
——罗伯特•尼斯贝特(Robert Nisbet)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一本才华横溢、质地厚密、在智力上颇有挑战性的书,其看待历史事件的新观点,以及观照60年来世界上那些重要行动者和影响力人士的性格特征的崭新视角,频繁地让我们讶异,甚至是震惊,这些人分布于政治、军事、经济学、科学、宗教和哲学等各个领域。
——埃德蒙•富勒(Edmund Fuller)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这部我们时代(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历史,涵盖深广,曲径通幽,击中了所有的亮点和热点:俄国革命,希特勒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迄至1980年代。……真是一位当代门肯,约翰逊妙趣横生,泥沙俱下,其可读性之强,令人欲罢不能。
——《外交杂志》(Foreign Affairs)
就其惊人的新鲜感而言,约翰逊的洞察力常常是卓越的,而且很有价值。
——彼得•洛温伯格(Peter Loewenberg)
《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
一部不可思议地敏锐而综合的记述。
——戴维•格雷斯(David Gress)
《评论杂志》(Commentary)
一部引人注目的著作。……它是一部有力、鲜活、引人入胜、很有刺激性的1917年以来的世界史。
——休•托马斯(Hugh Thomas)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这是一份包罗万象的解释,诠释了自1919年凡尔赛调停失败以来的世界史。其中心主题是道德相对主义的破产,社会工程学,以及极权主义政权,这些全都在他的分析中联系起来了,还有开放社会和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本书注定要引起争议。……然而,它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约翰逊的知识视野渊博浩淼,他的引文令人印象深刻,对于适当的问题,他很有窍门。他把这个世纪看作是一个屠戮的时代,但也是一个人类进步的时代。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保罗•约翰逊的《摩登时代》是一部非同寻常的书:是当代世界一部包罗万象的叙事史,与此同时,也是对一般意义上的历史以及特殊意义上的当代史所作的持续而热情的思考。
——《美国旁观者》(American Spectator)
2019年6月11日 已读 很好读,也对愿意写作通史的人充满敬意。但并不完全同意作者的史观。第一章把佛洛依德爱因斯坦拿出来作为道德相对主义的源流批判,本身就是一件夸大其词的事情。如果道德本身出现了滑坡,那么它根植于十九甚至是十八世纪的政治和经济变化。佛洛依德只不过是后来的猫头鹰,而爱因斯坦更是与之无关。除此以外,约翰逊的历史也带着典型的英国精英主义的傲慢。不仅表现在对于历史人物的刻薄评价,也在于他对于历史进程的动因全部归咎于帝国以及帝国的少数执掌者之上。他只关注于评价他们做对做错,本身可能就是对历史如何运转的巨大误解。最后很明显,当离开欧洲和美国,约翰逊的笔力就大大退化了,也说明他的功力不行。这本书当成娱乐读物不错,但也绝不是严肃的历史写作。
20世纪 世界史 历史 通史
欲求之物:1750年以来的设计与社会 豆瓣
Objects of desire
作者: [英] 福蒂 译者: 苟娴煦 译林出版社 2014 - 5
本书追溯和分析了1750年以来产品设计的历史,配有两百多幅图片说明,以历史实例展示设计如何反映和改变社会文化,以及现代消费社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书中强调不应只着眼于设计师个人的行为,而要从更广阔的社会关系角度来认识设计的过程。这是设计领域的一本必读书,也是关于我们社会的一部耐人寻味的记录。
2017年10月5日 已读
从《大设计》过来的。关于社会如何通过设计,改变人类的观念,让我对在《初识传播学》中介绍的罗兰·巴特的神话学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结:设计与资本主义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结合,改变了整个社会。
历史 设计
未来简史 豆瓣
Homo Deus: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7.9 (194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 林俊宏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2
进入21世纪后,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智人面临着新的待办议题:永生不老、幸福快乐和成为具有“神性”的人类。在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颠覆我们很多当下认为无需佐证的“常识”,比如人文主义所推崇的自由意志将面临严峻挑战,机器将会代替人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更重要的,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zui大的一次改变,绝大部分人将沦为“无价值的群体”,只有少部分人能进化成特质发生改变的 “神人”。
未来,人类将面临着三大问题: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如何看待这三大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
2017年12月4日 已读
其实还挺好的。能从庞杂的信息中理出一条逻辑,并整合成几个确实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本来就是历史或者未来,能对当下的人所起到的作用。
历史 未来
风格不朽 豆瓣
True Style
作者: G·布鲁斯·博耶 译者: 邓悦现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 - 3
《风格不朽:绅士着装的历史与守则》是G.布鲁斯·博耶的第七本书,也是一本男装百科全书,一部男士着装风格趣味史。从书名即可看书全书的内容要点:关键词一,“绅士着装”。作者分26个章节,从头到脚,从里到外,从配饰到香水到外在风度,对称得上经典的绅士着装搭配进行了介绍。关键词二,“历史”。时尚总是瞬息万变,几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导致男装的历史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从华丽的宫廷服饰、扑着粉的假发头饰,发展到简洁利落的商务着装、清爽舒适的运动装束及观赏性和实用性俱佳的夹克、工装裤、防风防水雨衣等,男装的演变历史是值得严肃对待的学术研究。关键词三,“守则”。这一部分作者可谓倾囊相助,把自己多年的绝学奉献给了广大读者,尤其是《格言》那一章,简直条条都是金句,都是男士着装的不二守则。例如“服装会说话。实际上它们从不沉默。如果你听不见它们,也许是因为你不是正确的听众。”关键词四,“风格”。风格是将时尚化为个性的艺术,是一种独特的智慧。如果能花些心思深入了解经典男装的历史,遵守一些作者总结出的守则,那么结果就如同一个现代主义者的美学理论一般:“审美越好,风格越微妙、越简单,也越难以被破译。”读完这本书,看透这一点,你将成为全新的你。
柏林 豆瓣
Berlin: Portrait of a City Through the Centuries
6.3 (6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里·麦克林 译者: 傅敬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7 - 5
柏林——当今世上最伟大的城市之一,它不仅是德国首都,也是欧洲最重要的经济文化重镇之一。进入此书,仿佛自己静止站立在柏林的街市,几百年的历史事件、声色犬马、白日、黑夜、浪漫、血腥,都风驰电掣般从眼前掠过。对历史的回顾使内心充盈,思想活跃。那些曾经走在柏林城中的人,如中世纪的民谣诗人、建筑师申克尔、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电影巨星黛德丽等人的故事,如小说般迷人,衬托出真实而宏大的历史叙事。城与人在历史中彼此形塑、影响、交融。这个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民族,这座矛盾之城,如黑熊般憨拙而凶猛。
2018年2月14日 已读
写作太滥情了,不知道是原文如此还是翻译如此。以及不能接受写真实人物时滥用细节和想象。
历史 城市 德国 文化 柏林
现代主义 豆瓣
Modernism:The Lure of Heresy:From Baudelaire to Beckett and Beyond
8.0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盖伊 译者: 骆守怡 / 杜冬 译林出版社 2017 - 1
萌发于19世纪中期的现代主义运动是对传统审美的全面反叛,小说、绘画、诗歌、戏剧、音乐、舞蹈、建筑、设计、电影,几乎所有艺术形式皆在这场运动中被彻底颠覆。两百多年来,现代主义余韵未消,当年的文化先锋们仍深刻影响着我们今日的文化生活。
现代主义运动缘何而起?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魅力和能量?在这本关于现代主义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中,彼得·盖伊将“现代主义”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一个个现代主义风格代表人物或一件件名垂艺术史的经典作品,他以波德莱尔为这一波澜壮阔的研究揭开序幕,追溯了现代主义最初如何以革命者的姿态出现于巴黎。随后,马尔克斯的小说、毕加索的绘画、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盖瑞的建筑等轮番出场,盖伊在书中将它们或相互比较,或相互融汇,以博学且风趣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异彩纷呈的盛会,而现代主义发展、壮大直至衰退的过程在其中得以清晰的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