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战后欧洲史04:新欧洲 旧欧洲(1989-2005) 豆瓣
Postwar:A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1945
8.4 (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托尼·朱特 译者: 林骧华 中信出版社 2014 - 9
分卷内容简介:
《战后欧洲史》卷四《旧欧洲 新欧洲1989—2005》内容简介:
1991年,苏联解体。后共产主义的东欧举步维艰,面临着艰难的经济转型和民主过渡。经济上,这些自由市场的新信徒推行私有化政策,原本想要使公民人人成为资本家,将国家带出经济的泥潭。结果却是,公共机构分崩离析,公有资产被权力者据为己有。政治上,循环再生的“共产党员们”到处与真正的民族主义者结盟,痛苦的大众被抛向社会边缘。
东欧,在欧洲的大门外张望,极力想重返“欧洲”——为了获得援助,实现经济现代化,或者是为了防止退回“民族共产主义”,稳定国内政局,都必须同“欧洲”捆绑起来。繁荣的西欧又一次面对它的孪生兄弟东欧。“欧洲”不得不重新思考:谁是欧洲人?什么是欧洲?欧洲人想让欧洲成为什么样?
繁忙的公路网络、便捷的铁路系统、流行的英语,促进了欧洲内部更密集的交流。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之后,欧元和欧盟正式将欧洲凝聚为一体,一个真正完整的欧洲正在形成。欧洲不再只是地理的概念,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真正把欧洲人凝聚在一起的,正是这种与“美国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欧洲模式。
欧盟没有取代传统的边界意义上的国家。随着时日渐长,繁复的议程、民主的缺失、大国的操控,使这个超国家组织越来越难激起欧洲民众的热情。外来移民的增加,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使新右翼党派如虎添翼,整个欧洲可能陷入越来越严重的紧张气氛中。
如果欧洲的爱国之心能够突破自我的局限,像海涅所说的理想的法国式爱国主义那样,展开双臂去拥抱整个文明世界,也许欧洲能成就另一番新局面,21世纪将可能是属于欧洲的世纪。
这是欧洲的机会,也是欧洲的挑战。
========================================================
(套装全四卷)内容简介:
《战后欧洲史》(套装全四卷)是当今世界最受尊崇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托尼•朱特最重要的代表著作,历经20年构思10年撰写,广泛运用6种语言文献资料,涉及34个国家,兼顾西欧东欧,囊括整个欧洲,第一部全面展现现代欧洲60年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大师级历史杰作,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欧盟外长索拉纳等欧美政治首脑人物隆重推荐。
从残酷的种族灭绝到人权价值的倡议,从法西斯主义席卷全球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集团解体,从自由资本市场到大政府福利主义国家,从军备竞赛到成立互助合作的欧盟,从关税壁垒到统一货币欧元……欧洲就是人类活动的实验室,它经历了各式各样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秩序、文化思潮的洗礼和试验。无怪乎,托尼·朱特说:“像狐狸一样,欧洲懂得很多。”对于现代公众而言,“不了解欧洲,无以了解世界”。
《战后欧洲史》是当代最顶尖的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历时十余载而成的心血巨著。从“二战”结束直至21世纪初,这本书展现整个欧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历史面貌,全面而简练地再现了欧洲在战争废墟上重建的现实与精神历程,并揭示出欧洲走向联合自强的未来之路。托尼·朱特以敏锐的观察、深厚的人文关怀以及高超的叙述能力,将1945年至2005年的欧洲六十年历史,淬炼成了一部引人入胜、意义非凡且极具个人见解的伟大著作。
《战后欧洲史》出版后赞誉如潮,获奖无数,被誉为“关于战后欧洲历史的最佳著作”“短期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并已成为社会大众“理解现代世界不可不读的经典巨著”。
=======================================================
编辑推荐:
关于战后欧洲历史的最佳著作。——《出版商周刊》
精彩绝伦……有着惊悚小说的节奏和百科全书的广度。——《纽约时报书评》
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卫报》
欧洲是人类活动的实验室。不了解欧洲,无以了解世界。理解现代世界不可不读的经典巨著。
◎《纽约时报》十大好书,普利策奖决选名单、萨缪尔•琼森奖决选名单;
◎连续荣获2006年亚瑟•罗斯图书奖、2007年汉娜•阿伦特奖、2008年欧洲图书奖;
◎《卫报》《独立报》《纽约客》《观察家》《旁观者》《新政治家》《纽约时报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等近20家世界顶级媒体“年度最佳图书”;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欧盟外长索拉纳等欧美政治首脑人物隆重推荐;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尼尔·弗格森、弗朗西斯·福山、诺曼·戴维斯、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等欧美著名学者高度赞誉;
◎《纽约客》《旁观者》《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外交事务》《伦敦书评》《美国历史评论》《出版商周刊》全球百家权威媒体一致推荐。
◎中文版获托尼·朱特基金会全球独家授权,历时两年精心译校、审校和修订,由中信出版社重磅推出,使得这部史学巨著以全新面貌震撼面世。
========================================================
媒体评论:
精湛地剖析了今日的欧洲如何从1945年的灰烬和疲惫中站立起来。
——《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精彩绝伦,这部著作有着惊悚小说的节奏和百科全书的广度……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描述1945年后的欧洲史——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一部精彩且引人入胜之作。
——《卫报》(The Guardian)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一部综合型的、分析型的、反思型的优秀著作。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一部值得高度赞赏的著作……任何评论都无法恰如其分地褒扬它。
——《旁观者》(The Spectator)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卓越之作……文笔生动;朱特的叙述超人般地几乎覆盖到了欧洲大小国家。
——《纽约客》(The New Yorker)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一部精彩巨著,文笔有力,阐述清晰,具有许多来自个人在政治、社会领域敏锐观察的深刻洞见。全书涵盖的范围之广令人惊叹……展现出对已发生、正发生且需要予以面对和了解的改变的深刻理解。
——《观察家》(The Observer)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托尼•朱特以其勤奋精神和渊博学识,走过1945年后欧洲的通衢大道和偏僻小径……他不只探索了这个现代大陆的what和when,最重要的是探索了why。
——《独立报》(The Independent)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这部书不只百分之百值得推荐,还应作为全欧陆学校的必备教材……一部旷世巨著。
——《苏格兰周日报》(Scotland on Sunday)
一旦了解这本书的卓绝出众,你会大吃一惊……书中几乎每一页都使40岁以上的读者想起他们所曾感受、盼望、参与或逃离的东西。
——《伦敦书评》(London Review of Books)
随着朱特笔下动人的描绘,“二战”结束后的欧洲,几乎展开了一幅令人难以承受的悲惨画卷。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1945年后的欧洲复兴史和那过程所受到的限制,已被人讲述过许多次,但少有人讲得像朱特那么清楚,那么从容自信……对朱特来说,以如此易读、公允的方式叙述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乃是一大成就,而他的著作……在未来多年里仍将是标杆之作。
——《BBC历史杂志》(BBC History Magazine)
在《战后欧洲史》通俗易懂的各章标题背后,涵盖的是近千页对于“二战”后欧洲历史的深入研究。然而,本书不只是在摆放于书架时让人印象深刻;朱特是一位明敏的思想家,以及一位能够将丰富的文化知识——电影、音乐和文学——载入他艰难课题的作家:大屠杀,斯大林治下的东欧,20世纪60年代思潮变化,铁幕的崩溃, 欧盟的政策,新的欧洲生活方式……一些评论家将朱特充满洞见的研究方法归因于他在美国将近几十年的经历。在那里,他成立了纽约大学雷马克研究所,以“支持和推进有关欧洲的研究和讨论”。
——《书签》(BookmarksMagazine)
=========================================================
名人推荐:
我非常赞同当代卓越的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关于欧洲的论述。
——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José Manuel Barroso,欧盟委员会主席)
托尼·朱特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人。
——马丁·舒尔茨(Martin Schulz,欧洲议会议长)
任何人如果想了解“二战”后的欧洲大陆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不可不读。
——哈维尔·索拉纳(Javier Solana de Madariaga,欧盟外长)
我大力推崇朱特的《战后欧洲史》……它摆脱了陈腐的冷战模式,合理评价欧盟的角色,为理解欧盟提出崭新而富启发性的观点。
——迈克尔·霍华德(Michael Howard,英国保守党领袖)
很少有历史学家能处理这么宏大的主题,只有已经成熟的学者,才能依据二手阅读和对当代史的观察,成就如此伟大的历史著作。当代史的作品很容易随着时事演进而被埋没在书海里,但如果兼具叙事的诚意、机智的巧辩和独特的风格,这样的著作就能一直被传颂。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史学大师,著有“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
托尼·朱特是拥有广泛倾听者的权威,是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他的最新著作《战后欧洲史》叙述了1945年至今的欧洲历史,已经成为广受好评的历史杰作。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
实际的东欧经验和捷克语的学习,使得朱特不同常人,他同时兼具东西欧的知识,这些优点都展现在《战后欧洲史》中。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著名政治学家,斯坦福大学高级研究员)
托尼·朱特别具一格、不同于传统的观点贯穿全书……他时时谨记宏观的观照或跨文化的主题探讨。文笔流畅、优美、引人入胜,全书八百多页,几乎每一页都能予人乐趣和启发。
——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教授)
托尼·朱特用天衣无缝的叙述,总结1945年以来的欧洲历史。这是具有慧思与人性的历史书写。短期内不可能有人超越托尼·朱特的成就。
——诺曼·戴维斯(Norman Davies,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
《战后欧洲史》是历史研究的杰作,带我们综观过去60年东方与西方、文化与地缘政治,无缝交织在一块的欧洲……权威之作。
——约翰·格雷(John Gray,伦敦经济学院欧洲思想史教授)
托尼·朱特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战后欧洲史》是一部重要的、享誉学术界的巨著,它能给予读者的,不仅是清除谬误的知识,而且还有对于历史经验教训,对于人类文明走向甚至人性本身的严肃思考。
——徐友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战后欧洲史》以传统的史学论述方式,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来论述,这是该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同时,这是高屋建瓴的历史大视角的“大气之作”。作者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这部显然是超越了个人能力之作,而且环环相扣、逻辑性很强,读来之顺畅让人心旷神怡。
——金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一位当代历史学家的著作能够同时对史学研究和现实政治都发生重要影响,《战后欧洲史》是一个很出色的楷模。它以独特的视角、高超的综合叙述能力以及充满思想性的大跨度追问描绘了从1945年至2005年的欧洲图景,全面而又简练地再现了欧洲在战争废墟上重建的现实与精神历程,并揭示了欧洲走向联合自强的通往未来之路。
——李公明(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长乐路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STREET OF ETERNAL HAPPINESS
8.4 (128 个评分) 作者: [美] 史明智 译者: 王笑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3
一家花店、一块三明治、一份投资合同,
一座城市中的梦想。
一盒信、一个户口、一封动迁通知,
一条街道里的中国。
长乐路长约3.2公里。
在地图上,长乐路是一段很短的波浪线,位于上海市中心地标人民广场的西南方。我的家在波浪线的最西端。从窗口向下望,树叶堆成的华盖常年都在两层楼高处徘徊。
中国极少有这般绿树成荫的街道。19世纪中叶,当欧美国家瓜分这座城市、划界而治时,法国人在租界里种下了这些梧桐。将近一个世纪后,法国人走了,树留了下来。日本人曾轰炸并占领过上海一段时间,但最终他们也从这座城市撤离,梧桐完好无损。随后,共产党来了,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很多人英年早逝。这些树依旧傲然挺立。
如今,长乐路上的餐厅、小店琳琅满目,极具小资情调。当我漫步于人行道上,不禁想起这条路见证的那些风起云涌。此处,一个帝国崛起、衰落、又再次崛起。唯有树木恒立。
在长乐路上闲逛之所以让人如此心旷神怡,还要多亏像CK这样的人,正是他们心中怀揣的理想和情怀,支撑起这条狭窄马路两边的各色小店和咖啡馆。这些目光炯炯的外来者将各种梦想层层叠叠垒在一起,希望有机会在大城市里将它们实现。
我想到在大理遇见的那些人心中的梦想,想到亨利在街对面的高楼里分享的有关中国的梦想。我想到了现下充满意味的“中国梦”。
我想到麦琪里的老康、“陈市长”和他的妻子。他们的梦想很简单,只想在自己家里好好过平静安生的日子。
我想到50年代王明一家的通信,想到60年代冯叔和傅姨建设新疆的故事。当时谁又能想到,在50年后的今天,中国人还能肆意梦想、甚至拥有追梦的手段和自由?
见识丛书·革命的年代:1789—1848 豆瓣
The Age of Revolution: 1789-1848
8.0 (8 个评分) 作者: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译者: 王章辉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017 - 8
【内容简介】
《革命的年代:1789—1848》是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一部。
词汇经常是比文献更响亮的时代证言。1789年至1848年,“工业”“中产阶级”“工人阶级”“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族”“统计学”“新闻出版”等词被发明出来,或者被赋予其现代意义。而这一切新事物、新观念产生的动力就是所谓的“双元革命”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和法国、美国的政治革命。前者在资本主义不断追求经济成长与全球扩张的带动下,创造了具有无限潜力的生产制度;后者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公共制度的主要模型。
霍布斯鲍姆在本书中紧紧扣住 “双元革命”在历史上的突破性角色来讲述现代社会的发端,并阐释其背后的历史逻辑,希望帮助读者们理解世界是如何以及为何会变成今天的面貌,而它又将走向何方。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
《革命的年代:1789—1848 》
《资本的年代:1848—1875》
《帝国的年代:1875—1914》
《极端的年代:1914—1991》
《瘟疫与人》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
《1913,一战前的世界》
《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
《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
《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和现代中东的诞生》
《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
《科学的发明:科学革命新史》
《竞逐富强:公元1000年以来的技术、军事与社会》
《无义之战:太平洋战争中的种族与权力》
《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
【编辑推荐】
★史学大师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最重要的代表作,历30余年而成的心血巨著。
★从1789年到1991年,从法国大革命到冷战结束,全面展现200多年以来现代世界的巨变进程,被赞誉为一套“无与伦比” “史诗般的” “殿堂级的历史杰作”。
★“深入的历史研究和卓越的叙事技巧”完美结合,简洁、生动、优雅并极具洞察力,普通读者了解现代世界史的最佳入门读物。
★翻译成40多种语言,累计销量突破500万册,成为全球持续畅销的经典名著。
★入选英国《卫报》“有史以来100部最伟大的非虚构图书”、中国出版集团“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
…………
【评论】
“年代四部曲”代表了“二战”后史学写作的高峰。很难想象除了霍布斯鲍姆,还有谁能持续写出如此高水平的著作。别人激动、喧闹,他冷静;别人愤怒、粗心,他讽刺挖苦、不偏不倚;别人求助于陈词滥调或体系时,他明察秋毫。霍布斯鲍姆写出这四本书这一成就最吸引人之处在于他贯穿始终的泰然自若,既非过于单纯,又不太过世故、愤世嫉俗,他恢复了人们对理性探究的信心。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东方学》《知识分子论》作者)
我认为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直到今天仍是近现代世界史的最佳入门读物……霍布斯鲍姆的政治立场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一位真正伟大的历史学家。他最好的作品都具有非凡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优雅、明晰,同情小人物,喜欢讲述细节。我和他都认为,是经济变化塑造了现代世界。他站在工人和农民一边,我站在资产阶级一边,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友谊。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文明》《西方的衰落》作者)
当代英语世界的历史学家中存在着“霍布斯鲍姆一代”。这个群体极具辨识度,他们大约在1959年到1975年进入历史学领域。虽说这些人对历史所下的许多结论与霍布斯鲍姆不再一样,然而正是霍布斯鲍姆的著作影响了他们的学术兴趣……而霍布斯鲍姆对我们的历史认知带来最持久影响的作品就是“年代四部曲”。
——托尼•朱特(Tony Judt,《战后欧洲史》作者)
进步主义政治史界的巨人,影响了整整一代政治和学术领袖。他的史学著作是最高等级的学术作品,但又饱含了深刻的同情和正义感。他孜孜不倦地鼓动人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英国前首相)
20世纪最清醒、深睿、无畏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影响,已经流淌进了巴西的血液。
——卢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巴西前总统)
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并对政治充满激情……一位把历史研究带出象牙之塔,带给普罗大众的伟大学者。
——埃德•米利班德(Ed Miliband,英国工党领袖)
当你合上霍布斯鲍姆的某一本书时,感觉就像结束了一场激烈的壁球比赛,筋疲力尽而又备受鼓舞。
——戴维•S•兰德斯(David S. Landes,著名经济史学家、《国富国穷》作者)
霍布斯鲍姆已经阐明了许多题材和论点,从17世纪到20世纪末、从印度到拉丁美洲,其涵盖面之广令人诧异。他拥有极富创意的心灵和罕见的天赋,得以构思出新的概念并加以宣扬,而且这些新概念对之后的历史创作影响深远。就史学方面的才智而言,学界无人可出其右。
——凯斯•托马斯(Keith Thomas,著名学者)
霍布斯鲍姆百科全书般的知识面要归因于他对一切事物的无尽好奇心,以及他在维也纳、柏林和伦敦这样的世界主义大都市的成长经历。
——理查德•J•埃文斯(Richard J. Evans,著名历史学家、《第三帝国三部曲》作者)
与这位瘦削的老者聊上几句,你就会被他带回波澜壮阔的革命与战争年代。再平庸的人,与霍布斯鲍姆相处过一段时间,都会变得睿智而心思缜密……他深谙畅销读物的写作技巧,那些以工业和帝国为主题的系列著作,让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普通人获得了触摸历史的机会,这是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学院学者做不到的。
——特里斯特拉姆•亨特(Tristram Hunt,英国新锐历史学家、工党下院议员)
霍布斯鲍姆是现代权威的史学家……他开创了对公众抗议、暴乱和起义的研究,他的著作对社会科学家和对历史学家一样重要。
——《泰晤士报》(The Times)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可以说是英国最受尊敬的史学家,是极少数真正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家之一……无论是在对细枝末节的掌握上,还是在非凡的综合能力上,罕有其匹。
——《卫报》(The Guardian)
他似乎既从容不迫又熟练自在地徜徉于许多地点、主题和世纪之中,时而语带幽默并展现出难得一见的天分。尽管霍布斯鲍姆的特质与布罗代尔颇为不同,但他拥有同样宽阔的视野、深入的观察能力、朝气蓬勃的精神以及(不得不再度强调的)天分。
——《世界报》(Le Monde)
《革命的年代》是一本严肃、精彩、雄辩而引人入胜的书。
——彼得•拉斯莱特(Peter Laslett,剑桥大学教授)
《革命的年代》的分析博学、精彩而富挑战性,它对文学、美学与科技成就的清晰阐述不仅视野宽广,而且颇具新意。
——《英国历史评论》(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见识丛书·资本的年代:1848—1875 豆瓣
The Age of Capital: 1848-1875
作者: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译者: 张晓华 等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017 - 7
《见识丛书·资本的年代:1848—1875》是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二部。
1848年至1875年,双元革命赋予资本主义经济十足的信心来进行其全球征服。完成这项征服的是它的代表阶级——资产阶级,而他们所打的旗号,则是其典型的自由主义的思想方式。在这段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景和经济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它们的实际胜利非常明显。政治上,法国大革命所针对的“旧制度”看上去正在接受一个凯歌高奏的资产阶级领导权,接受它所代表的经济、制度和文化进步。在经济上,原先受限于腹地狭隘所导致的各种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困难,这时已获克服,这主要得归功于工业转型的扩散以及世界市场的大幅度拓展。在社会上,革命年代贫民爆炸性的不满情绪此时也逐渐平息。
简言之,在资本的年代,持续的资产阶级进步的主要障碍似乎均已铲除,因而其内部矛盾所造成的可能困难,一时间似乎还不致引起忧虑。在欧洲,这个时期的社会主义者和社会革命分子,似乎较任何其他时期都少。
大灭绝时代 豆瓣
The Sixth Extinction: An Unnatural History
8.6 (32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 译者: 叶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5
2015年第99届普利策非虚构类写作奖
2014年全球环保话题之书
我们时代的《寂静的春天》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图书馆杂志》年度十大好书
《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财富》年度推荐好书
比尔•盖茨、阿尔•戈尔等名人与多家媒体推荐
《纽约客》记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一一亲历全球生态现场,穿插结合三百年科学认知与最新锐生态观点,为读者画出了今天世界的轮廓: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非同凡响的时代,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已经开始。
故事有十三个。前几个故事所涉及的美洲乳齿象、大海雀还有菊石已经灭绝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远古的大灭绝及其曲折的发现过程。第二部分陈列当下的事实,在日益支离破碎的亚马孙雨林中,在迅速变暖的安第斯山坡面,在大堡礁的外围海域里。
巨变的范围是如此广大,只要在正确的指引之下,随便去哪里都能发现灭绝的现象。最后还有一个故事所讲述的灭绝差不多算是发生在我家后院——说不定,也同时发生在你家。随着故事的推进,读者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渐渐意识到:当前发生的这一轮大灭绝,源头就在人类自己身上。
2018年8月5日 已读
理论与事实、宏观与围观、物种与个体、人类与生物、历史与当下,各方面的尺度拿捏与平衡都做的非常好的一本书
历史 环境 生态 科普 自然科学
文明 豆瓣 Goodreads
Civilization
7.0 (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尼尔·弗格森 译者: 曾贤明 / 唐颖华 中信出版社 2012 - 1
"1500年,北京生活着近70万人,伦敦人口仅有5万;
400年后,伦敦以超过600万的人口成为全球特大城市;
1990年,美国人均富裕程度是中国人的70倍。
短短500年中,西方如何在发展中获得巨大优势?今天的西方危机频频,它的主导地位已经结束了吗?未来的世界新秩序又将是怎样?
英国最重要的金融历史学家之一尼尔•弗格森在新书中深入探讨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模式。明朝时的中国在15世纪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其海军曾远征至非洲海岸。在此之后,中国开始走上全面下滑之路,而西方文明蒸蒸日上。这种逆转的原因是什么?今天的西方文明正在失去活力,而其他文明正在蓬勃崛起。东方是怎样学到了西方的秘密武器?作者在本书中深刻分析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认为世界权力的天平正在从西方向东方转移,本世纪剩下的时间将会向我们展示这种转变如何完成。在这个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时点,阅读本书,必能帮你了解东西方权力转移的微妙过程,同时从大历史的视角,理解中国复兴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角色。"
见识丛书·帝国的年代:1875—1914 豆瓣
The Age of Empire: 1875-1914
作者: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译者: 贾士蘅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017 - 7
《见识丛书·帝国的年代:1875—1914》是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三部。
资本年代的矛盾渗透并支配了1875年至1914年这帝国的时代。一方面,凯歌高奏的资本主义国家迎来了日趋稳定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实现了科学、艺术的伟大革新,并将其经济和军事上的霸权正式转化为有系统的征伐、兼并和统治,使世界进入一个殖民帝国的时代。另一方面,这一切又不可避免地激起了反叛和革命的合并力量。工人阶级大规模、有组织的运动在这一时期突然出现,并且要求推翻资本主义。帝国格局也慢慢演变成一种越来越恶化,而且超出各国政府控制能力的国际形势,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西方世界,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和平、繁荣的时代,而又同时孕育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战争和对革命的恐惧。之后的世界所面临的希望和恐惧都直接根源于此。
国家与社会革命 豆瓣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8.9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西达·斯考切波 译者: 何俊志 / 王学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3
在本书中,斯考切波要揭示的是,国家结构、国际力量和阶级关系这三种要素是如何结合在一起,共同导致了社会革命转型的起源与成就。从18世纪90年代的法国到20世纪70年代的越南,社会革命虽然很少发生,但却在现代世界历史上具有无可否认的重要性。《国家与社会革命》提供了一种新的参照框架,以分析这种革命的原因、冲突和后果。而且、该书对三个主要的案例进行了深入而严肃的比较历史分析,这三个案例是:从1787年到19世纪初期的法国革命、从1917年到20世纪30年代的俄国革命和从1911年到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革命。    作者认为,现有的革命理论,不适合用来解释革命的实际历史模式。因此,作者力促我们采用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她主张进行结构性论而非意志论的分析,强调跨国性世界-历史背景对国内政治冲突的重要作用。首先,她坚持认为,国家应该被看成是一套行政和强制组织、在阶级控制和阶级利益面前具有潜在的自主性,因此,在解释社会革命时,必须把国家置于核心地位。    为了解释法国、俄国、和中国旧制度的导向革命性政治危机的内在矛盾,斯考切波主要集中考察了国家在两个方面的基本关系:一方面是国家的统治者及其官员与国际竞争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国家的统治者及其官员与支配阶级之间的关系。在解释革命的后果时,她着重关注的是,在阶级冲突和反革命军事威胁的背景下,革命领导集团建立新国家组织的方式。在革命政权得以巩固之后,她强调的是国家权力被用来改造社会的方式。在社会革命转型的模式方面,法国、俄国和中国被当成是基本类似的案例。对那些把法国革命当成是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或者是把俄国革命基本上看成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家而言,作者的这种观点必然会引出激烈的争论。
2018年8月26日 已读 方法论意义应该远大于个案分析。强调国家的作用,历史环境的因素,以及社会结构中的阶级分析。阶级的关系则强调不同阶级之间的权力分配问题。就具体而言,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革命从破坏旧制度开始,到建立新制度结束。
历史 历史社会学 政治学 斯考切波 方法论
同治中兴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芮玛丽 译者: 房德邻 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 1
《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详尽叙述了晚清政府的中央及地方官员为“同治中兴”、挽救腐败清王朝的种种努力和实行的各种措施,其中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各个方面。并且阐释了“中兴”所依据的社会历史条件,揭示了中兴“几乎成功”的内在机制和最终失败的原因。
2019年11月3日 已读
面面俱到。但对于失败的原因却叙述甚少,只是将其归咎于英国态度的转变导致的国际环境收紧。虽然强调了儒教国家无法适应现代化,但却没有描述此后的局势发展,使得这个论点多少没有那么扎实。
中国 历史 近代
历史写作简明指南 豆瓣 谷歌图书
A Short Guide To Writing About History
8.3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马里厄斯(RICHARD MARIUS) / [美]梅尔文·E.佩吉(MELVIN E. PAGE) 译者: 党程程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历经30年时间打磨的经典写作教材
本书旨在教会你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和写作
史学之美与写作之美的交织
◎ 编辑推荐
史学家应该有一个承诺,那就是“理解、阐释,
甚至是超越文本与实物解释这个世界”。
《历史写作简明指南》旨在教你如何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和写作:试着去解决一些谜题,并且组织过去遗留下来的一些使人迷惑的数据来重新讲述过去的故事;从证据中寻找联系,指出原因,追踪缺陷,做比较,发现模式,找出最终结果,并揭示它如何通过一代一代人对现在产生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将自己的想法运用到原始资料中,将自己深思熟虑后的判断加在证据之上,写出既可信又真实的历史故事。
理查德·马里厄斯历史学家和小说家的双重身份赋予这本书独特的气质:它不仅具有历史学的严谨、清晰,以及能够洞穿本质的理性,并且饱含一种温情脉脉的人文气息。这两种特性在理查德·马里厄斯的笔下被完美地融合。阅读本书,你能感受到史学之美与写作之美的交织。一个好的历史学家和写作者必然激发起读者对研究的兴趣和对写作的渴望。但愿本书能为你的历史研究与写作的漫漫路途亮起一些火花。
◎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教会读者如何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和写作。本书不仅关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非常细节的、技术的层面,比如,如何确定研究题目,如何有效地做读书笔记,如何引用和查找史料等,同时作者以其极好的专业修养和学识娓娓道来,将读者很自然地带入历史学家的思维方式之中,教会他们如何真正以历史学家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写作。
极端的年代:1914—1991 豆瓣
The Age of Extremes: A History of the World, 1914-1991
作者: [英]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译者: 郑明萱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8
【内容简介】
《极端的年代 : 1914—1991》是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四部。
极端的年代,即霍布斯鲍姆所定义的“短20世纪”,仿佛一张三联画,或者说,像一个历史的三明治。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起,到二次大战结束,是大灾难的时期。紧接着,是一段经济成长异常繁荣,社会进行重大变迁的25至30年期;这短短数十年光明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改变,恐怕远胜任何长度相当的历史时期。如今回溯起来,它确可以视为某种黄金年代。而20世纪的最后一部分,则是一个解体分散、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其实对世界的极大部分来说,如非洲、前苏联,以及欧洲前社会主义地区,根本就是又一灾难时期。
站在90年代的制高点,反思过去种种及未来茫茫之余,弥漫的气氛乃是一种世纪末的悲观心情。历史学家也许动辄喜欢以“历史终结”的口吻提醒空谈之人,未来却会依然继续进行。关于历史,只有一项通则可以绝对成立,那就是只要有人类,历史就会继续下去。
--------------------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 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 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上下册)》(平装)[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美] 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美]罗伯特·L. 凯利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平装+精装)[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22《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英]马克·马佐尔
23《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如何建构一个理想世界》[荷]鲁特格尔·布雷格曼
24《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美]约翰·朱迪斯
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订版)(平装+精装)[英]理查德·道金斯
26《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美]入江昭
27《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美] S.N.艾森斯塔特
28《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美]尼尔·波兹曼
29《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美]欧阳泰
30《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美]托马斯·斯坎伦
31《起源:万物大历史》[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32《认知工具:文化进化心理学》[美]塞西莉亚·海斯
33《简明大历史》[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美]威廉·麦克尼尔 主编
34《专家之死》[美]托马斯·尼克尔斯
35《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荷]弗雷德·斯皮尔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
【编辑推荐】
★史学大师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最重要的代表作,历30余年而成的心血巨著。
★从1789年到1991年,从法国大革命到冷战结束,全面展现200多年以来现代世界的巨变进程,被赞誉为一套“无与伦比” “史诗般的” “殿堂级的历史杰作”。
★“深入的历史研究和卓越的叙事技巧”完美结合,简洁、生动、优雅并极具洞察力,普通读者了解现代世界史的最佳入门读物。
★翻译成40多种语言,累计销量突破500万册,成为全球持续畅销的经典名著。
★入选英国《卫报》“有史以来100部最伟大的非虚构图书”、中国出版集团“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
--------------------
【评论】
“年代四部曲”代表了“二战”后史学写作的高峰。很难想象除了霍布斯鲍姆,还有谁能持续写出如此高水平的著作。别人激动、喧闹,他冷静;别人愤怒、粗心,他讽刺挖苦、不偏不倚;别人求助于陈词滥调或体系时,他明察秋毫。霍布斯鲍姆写出这四本书这一成就最吸引人之处在于他贯穿始终的泰然自若,既非过于单纯,又不太过世故、愤世嫉俗,他恢复了人们对理性探究的信心。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东方学》《知识分子论》作者)
我认为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直到今天仍是近现代世界史的最佳入门读物……霍布斯鲍姆的政治立场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一位真正伟大的历史学家。他最好的作品都具有非凡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优雅、明晰,同情小人物,喜欢讲述细节。我和他都认为,是经济变化塑造了现代世界。他站在工人和农民一边,我站在资产阶级一边,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友谊。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文明》《西方的衰落》作者)
当代英语世界的历史学家中存在着“霍布斯鲍姆一代”。这个群体极具辨识度,他们大约在1959年到1975年进入历史学领域。虽说这些人对历史所下的许多结论与霍布斯鲍姆不再一样,然而正是霍布斯鲍姆的著作影响了他们的学术兴趣……而霍布斯鲍姆对我们的历史认知带来最持久影响的作品就是“年代四部曲”。
——托尼·朱特(Tony Judt,《战后欧洲史》作者)
进步主义政治史界的巨人,影响了整整一代政治和学术领袖。他的史学著作是最高等级的学术作品,但又饱含了深刻的同情和正义感。他孜孜不倦地鼓动人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英国前首相)
20世纪最清醒、深睿、无畏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影响,已经流淌进了巴西的血液。
——卢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巴西前总统)
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并对政治充满激情……一位把历史研究带出象牙之塔,带给普罗大众的伟大学者。
——埃德·米利班德(Ed Miliband,英国工党领袖)
当你合上霍布斯鲍姆的某一本书时,感觉就像结束了一场激烈的壁球比赛,筋疲力尽而又备受鼓舞。
——戴维·S·兰德斯(David S. Landes,著名经济史学家、《国富国穷》作者)
霍布斯鲍姆已经阐明了许多题材和论点,从17世纪到20世纪末、从印度到拉丁美洲,其涵盖面之广令人诧异。他拥有极富创意的心灵和罕见的天赋,得以构思出新的概念并加以宣扬,而且这些新概念对之后的历史创作影响深远。就史学方面的才智而言,学界无人可出其右。
——凯斯·托马斯(Keith Thomas,著名学者)
霍布斯鲍姆百科全书般的知识面要归因于他对一切事物的无尽好奇心,以及他在维也纳、柏林和伦敦这样的世界主义大都市的成长经历。
——理查德·J·埃文斯(Richard J. Evans,著名历史学家、《第三帝国三部曲》作者)
与这位瘦削的老者聊上几句,你就会被他带回波澜壮阔的革命与战争年代。再平庸的人,与霍布斯鲍姆相处过一段时间,都会变得睿智而心思缜密……他深谙畅销读物的写作技巧,那些以工业和帝国为主题的系列著作,让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普通人获得了触摸历史的机会,这是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学院学者做不到的。
——特里斯特拉姆·亨特(Tristram Hunt,英国新锐历史学家、工党下院议员)
霍布斯鲍姆是现代权威的史学家……他开创了对公众抗议、暴乱和起义的研究,他的著作对社会科学家和对历史学家一样重要。
——《泰晤士报》(The Times)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可以说是英国最受尊敬的史学家,是极少数真正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家之一……无论是在对细枝末节的掌握上,还是在非凡的综合能力上,罕有其匹。
——《卫报》(The Guardian)
他似乎既从容不迫又熟练自在地徜徉于许多地点、主题和世纪之中,时而语带幽默并展现出难得一见的天分。尽管霍布斯鲍姆的特质与布罗代尔颇为不同,但他拥有同样宽阔的视野、深入的观察能力、朝气蓬勃的精神以及(不得不再度强调的)天分。
——《世界报》(Le Monde)
《极端的年代》是杰出的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对20世纪的个人洞见。这本极其值得阅读的好书视野开阔,学识渊博,激动人心。它回顾了人类灾难不断的20世纪兼具毁灭性和创造性的独特本质,并对未来提出了挑战性的预言。
——《旁观者》(The Spectator)
购物凶猛 豆瓣
作者: 孙骁骥 东方出版社 2019 - 2
一个世纪以来,消费主义的大潮让人无法独善其身,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构建身份认同的渠道。本书紧扣“消费”这一线索,讲述了20世纪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诸多变化。在20世纪历史光影的诡谲多变中,购物和消费主义如何把这个古老的国家改造成今天的模样,消费者的集体面孔又是如何被一次 次地篡改与重塑。本书重新梳理了这背后繁复纷乱的历史线头与社会群像。
作者认为,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还隐藏着一个小体量的历史,它真实而琐碎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藏于每个家庭的锅碗瓢盆里,潜伏于我们目光无法达及的晦暗幽深处。由这些历史细节编织而成的,是消费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历史进程。每个消费者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他们在购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并改变着这段历史。
2019年8月14日 已读
前半本好于后半本,因为后面的观点、叙述和写作多少落入了文宣系统的陈词滥调当中。另外就是整本书的副标题,“20 世纪中国消费史”,多少有点名不符实。一方面在于,就像书中观点一直强调的,在中国消费始终受政治摆布。另一方面在于,这本书更像是关于中国消费的三十个断面。
中国 历史 消费主义 社会学
恋地情结 豆瓣 谷歌图书
Topophilia: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Attitudes and Values
9.1 (14 个评分) 作者: [美]段义孚 译者: 志丞 / 刘苏 商务印书馆 2018 - 5
《恋地情结》作为段义孚的成名作,主要讲述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人们感受到了环境的巨大变化。但是,这些关注,更多是从环保和生态的角度,而对于人在情感上与环境的关联,很少触及。段义孚的这本书恰恰就是从这一点上来论述。环境不仅作为人们的资源攫取地和需要加以适应的物理场所,环境也是人在实践中建构的人文场所,人将他的价值、情感置于其中,人文丰富了大地景观的生态状况,地方景观丰富了人的情感体验。本书用一些明确的概念来理解和解释人与地方的这种情感关联。
2019年1月15日 已读
相比起后半本扎扎实实地分析人类与环境变化地章节(10-14),反倒是更喜欢前半本,关于人的认知结构(2-3),并且如何和环境互动(5-9)。远古的事物,进入了一个不足的人话迁移时,并成为一种审美取向。
2019年1月15日 评论 摘抄 - Author: [美] 段义孚 (Yi-Fu Tuan) Publisher: 商务印书馆 Publish Date: 2018-5-1 这些研究归于五个主要的种类:(1)人类如何感知和构建他的世界。论及人类的普遍属性。(2)把环境感知和态度当作文化的一部分,或文化与环境互动的一部分来研究。可以从细节和整体框架出发来研究无文字居民和小型社区。(3)试图用访谈、问卷和心理测试等方法来抽象出环境态度和价值观。(4)把环境评价的变迁作为思想史或文化史研究的一部分。(5)研究环境要素的意义和历史,例如城市、郊区、乡村和荒野 Page 2 · 2019-01-09 我的工作没有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来统领,我所能做的只是用一套有限的概念来构建恋地情结的主题。我做的工作包括:(1)从不同层次来理解环境的感知和价值,包括种族、团体和个人。(2)把文化与环境、恋地情结与环境区分开来,以分析它们彼此对价值观形成的贡献。(3)简述欧洲17世纪出现的科学模型如何代替了中世纪的宇宙图景,从而反映人类思想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环境态度的影响。(4)以辩证的观点来检验把环境分为城市、郊区、乡村和荒野几个层次这样的做法。(5)区别不同类型的环境经验并描述其特征。 Page 3 · 2019-01-09 触觉是对阻力的直接经验,它告诉我们世界是个压力和抗拒组成的系统,也让我们能够认清独立于我们想象的现实存在。看见还不足以令人信服,所以耶稣才让那些不信的门徒去触摸他自己。 Page 9 · 2019-01-09 由于失聪,生活仿佛凝固了,时间也似乎静止了。因我们平常对空间的体验是被听觉延展开的,听觉较视觉能提供更广阔世界的信息,所以失聪会导致空间感的收缩。失聪的最初体验是,世界仿佛停止了躁动,不再那么苛刻和紧张,这使得一种超脱与平静的心情出现,好比城市的嘈杂被模糊在细雨或积雪里所产生的愉悦感一样。不过很快,这种沉静伴随信息缺失的状态,就会产生出焦虑、孤寂与离群索居的感受② Page 11 · 2019-01-09 我们从眼中看到的世界与通过其他感官认识到的世界是不同,这是出于几个重要的原因。比如,看是“客观的”,就像俗语所说,眼见为实;而我们往往不太相信听见的东西,即所谓耳听为虚看并不包含深刻的情感体验。当我们从空调大巴的窗户向外望,看到贫民窟肮脏丑陋、令人厌恶;但其令人厌恶的程度,只有当我们打开窗户闻见下水道散发的恶臭时才能深刻体会到。去“看”的人只是旁观者、目击者,与当时的场景并无瓜葛。从眼中看到的世界比用其他感官感知到的世界更抽象。眼睛会观察可视区域,从中抽象出一些特定的目标、焦点和视角。可是,柠檬的味道、皮肤上的暖意,还有树叶的沙沙响声,给予我们的却是感觉本身。视觉要比其他感觉的空间范围更广圆。“远”的东西只能被看见,所以我们说能看见的东西离我们有多“远”,即使它们可能离我们很近,这也就无法唤起强烈的情感体验。 Page 13 · 2019-01-09 当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时候,全部的感官都在同步起作用。哪怕只是一瞬间,他所能得到的信息量都是巨大的。不过对于人们的日常活动来说,感觉的天赋却只被开发了很小的一部分。哪种感觉器官能得到特殊训练取决于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在现代社会,人对视觉越来越依赖。对他来说,空间是静态的、有边界的,是物品的组合或者搭接。没有物体和边界,空间就是空的。它是空的因在于看不见什么东西,哪怕里面到处有风在吹。我们把这种观点与南安普敦岛的埃维里克族( Aivilik)爱斯基摩人的观点做个比较。对于爱斯基摩人来说,空间不是被框住或是封装起来的总是在流动,每时每刻都在创造它自身的维度。他们学着让自己的所有感官都保持警惕。他们在冬天的一些时候必须如此,那时天与地似乎合为一体,仿佛是同一物质构成的。那时候“没有中景、没有远景、没有轮廓,目光所及之处只有风驱赶着的鹅毛大雪一那是一片无垠的大地”。在这种情况下,爱斯基摩人不能依赖永久性的地标作为参照点,而只能依靠积雪轮廓的改变状况,依靠雪的类型,风、带威味的空气还有冰裂缝。风的方向和气味是他们的向导,再加上双脚对冰雪的感受,使他们不至于迷路。看不见的风对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十分重要,他们的语言里至少有十二个意思不相重叠的词来代表各种风。他们能让自己适应这些事物。在看不到地平线的日子里,他们生活在一个听觉和嗅觉所组成的空间里。 Page 13 · 2019-01-09 人类试图调和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神话和有象征意义的几何图案也可以被视为这样做的手段。为人类最深刻和最有切肤之痛的矛盾体验莫过于生与死。为了调和这对矛盾,神话就诞生了比如说,在神话中,人们可以设计一种状态,使一个人既死又活,或者在死后能够重新活过来中。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都反映出人们在做一种努力,使得死亡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Page 22 · 2019-01-09 身处优越地位和中心地位的幻想或许是文化能保留下来的必要条件。当现实粗暴地击碎幻想的时候,文化也就走向没落了。如今的社会,交流和沟通非常迅捷,很难再让某个小群体相信自己仍然是某些事物的中心了,但是如果这部分人想把文化繁衍下去,这样的信念又必不可少。城镇规划师们似乎已经意识到这个问0题,从而勇敢地尽力去保留这种中心地位感。比如,他们会给自己设计的小镇赋予“世界香肠之都”(威斯康星州的希博伊根地方)的称号,更有甚者,还有“体量最大的城市”(马萨诸塞州的汤顿市),现代民族也会保留一些民族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尽管他们明确知道不只是自己在这样做。戴高乐就曾经尽力向法国人宣扬,要重塑法国的中心地位。大英帝国也曾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全世界的枢组。在19世纪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Page 45 · 2019-01-09 《圣经》中记载了大量相互冲突的环境态度。比如说,犹太人与大多数普通人一样,对沙溴很反感。他们所追寻的乐土应该到处流漪着牛奶和蜜糖。但是禁欲主义认为人类的功德和上帝的恩典都体现在荒野,所以它抱有完全相反的态度。无论直接与上帝交流,还是通过先知与上帝对话,都应该发生在一片荒凉中,远离会使人心猿意马的潺潺水响和嘈嘈人声。一片死寂的自然景观能映衬出信心的纯净。在基督教所载历史的早期,先贤们在寂寥的大漠中苦苦寻找着神。他们对大自然和环境的态度就十分符合禁欲主义。 Page 75 · 2019-01-09 年轻人都追寻着丰富多彩的未来,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只有渐长的生命历史才能给他们带来多彩和奇幻的素材。世界扼紧了老年人的咽不仅是让他们的感觉变得迟钝,而且还让他们感到时日无时间轴收缩了,空间也收缩了,于是老人们的性情和处事方经常看起来像小孩子一样 Page 85 · 2019-01-09 不过,自然界里有些因素不会轻易顺从于人类的约束,比如高山、沙漠和海洋。无论人类是否喜欢它们,它们曾经是,也都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一直存在的要素,面对这些难以驯服的自然要素,人类一般会采取情感化的应对方式它们一度被视为神圣之地和神明的居所,但有时反而被视为万千器意汇集之处和魔鬼的栖息地。到了现代,这种心理反应中的情感因素开始减退,但我们对大自然的态度里依然存在着明显的美学元素,无法随意抹掉。上文谈到,新墨西哥州的景观一度被认为“恶心”、“令人头晕”、“一成不变”。而如今,该州号称自己是“有魔力的大地”,而且宣称自己拥有规模相当可观的旅游产业。 Page 103 · 2019-01-09 作为人类定居地的一种,雨林环境的一个特点就是自成一体。在里面,分不清天与地,看不到目出,没有地标,没有一眼就能望见的山岭……在这里,时间的观念被削弱了。神话传说很少关心过去的事人们也回忆不起几代以上的族谱。雨林中的季节变化是微不足道的;在整整一年的生态循环过程中,植被总是极其丰富的,在视觉上不存在显著的变化。尽管俾格米人熟稔与他们有关的动植物,但没有季节轮回的概念。比如说,他们不会意识到自己食用的幼虫会变成蚊子,以及毛毛虫会蜕变成蝴蝶。 Page 116 · 2019-01-15 尽管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宇宙观反映出了自然环境里的一些特征,但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和政治生态的影响。我们很容易理解一件事,即宇宙图景不过是现实中大地上的权力系统的一个投影而已。照这样考虑,就是一个格局的产生先于另一个格局,前者成为后者的成因。但这种观念的根基并不牢固。如果说美索不达米亚人的政治系统和宇宙统治的理念起产生出了平等权利的理念( part passu),恐怕还更准确些 Page 133 · 2019-01-15 念地情结( topophilia)是一个杜撰出来的词语,其目的是为广泛且有效地定义人类对物质环境的所有情感组带。这些组在强度、精细度和表现方式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也许人环境的体验是从审美开始的。美感可以是从一幅要景中获短暂快乐,也可以是从稍纵即逝但豁然显现的美之中获得烈愉悦。人对环境的反应可以来自触觉,即触摸到风、水,土时感受到的快乐。更为持久和难以表达的情感则是对某个地方的依恋,因为那个地方是他的家园和记忆储藏之地,也是生计来源。 其实,恋地情结并非人类最强烈的一种情感。当这种情感得很强烈的时候,我们便能明确,地方与环境其实已经成为了事件的载体,成为了符号。在希腊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的笔下类的情感具有重要性的顺序,或许这适合于所有的男人,他写是“妻子,沐浴在阳光下的爱人,双眸盈满了美丽的海潮,春季,大到处鲜花盛开、流水潺潺,有那么多值得赞美的景色。但对于那尚无子却满心期盼的人来说,新生命给屋子带来的光明才是可人,最让人欢喜的东西。” Page 136 · 2019-01-15 对大自然的视觉享受存在种类和程度上的差异,人们镇解这些差异,其难度不亚于接受彼此社会里的各种风俗习,代旅游业的发展似乎更多地依赖于人们对收集旅游景点的贴低(如国家公园的贴纸)的爱好程度。相机对旅行者来说是必不少的,它能向自己和向别人证明自己确实到过某一个地方,比如山口湖②。如果一张快照没打上“某某地旅游留念”的标签,连风景地本身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以这种方式拍摄自然并不味着真正热爱自然。旅游业具有社会功能,也能推动经济发展却不能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如果一个游客能把人类历史的忆和他自己对景观的欣赏联系起来,那么这种审美就会变得更个体性和持久性。同样,如果将审美的情趣与科学的好奇心结合起来,这种审美就不再是转瞬即逝的了。人们对美的意识往往自于突然开启的过程,它很少受既定习俗的影响,也与固有的环特征无关。无论多么熟悉、平凡景象都可能展现出平时难得一的特质,而对现实事物的重新审视往往就是一种审美体验。 Page 140 · 2019-01-15 在现代生活中,因为受到了更多特定情境的制约,身体与自然界的接触变得越来越间接。除了农业人口的萎缩以外,科技也在削弱人与自然界打交道时的生存意义,娱乐意义却在不断增强人们透过汽车淡色的玻璃窗能看到风景,但玻璃窗实际上是将人与自然分隔开来。在滑水与登山的运动中,人与自然界是在冲撞的过程中形成对抗关系的。发达社会里的人所缺乏的正是善待大自然的态度,面这种态度正是某些反文化群体所追求的。在生活节奏较慢的时代,人们常常会不知不觉地融入自然界里。而在今天,这种状态只能体现在小孩子们的身上了 Page 141 · 2019-01-15 爱国主义有两种,即地方性的和帝国性的。地方性的爱国主1方面建立在对地方亲密无间的体验之上,另一方面建立在对好景不长”的感知之上,即美好的东西经常难以持久,而帝国性的爱国主义的基础是自我中心主义和自豪感,这些情感与反复鼓吹的帝国野心密切相连。例如公元1世纪的罗马,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德国,这样的爱国激情不会依附于任何具体的地理事物之上。吉卜林①曾说过“我不会爱上我国家的敌人”,这句话其实没法自圆其说,因为没有人能够切身体验到帝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有什么样的感受,任何思维正常的人都不会觉得帝国会沦为受害者,或作为一种易碎的幸福需要得到我们的怜悯。② Page 149 · 2019-01-15 公元1500年到1700年的欧洲,中世纪垂直的字宙观渐渐转种新的理解,即世俗地呈现世界的方式,垂直渐渐被平面取代,旋转的字宙全景变成了平展的自然片段,也就是所谓的景在这里,“垂直”指的是空间中多层次的事物,充满了超越性的而且还与特定的时间概念相关联。一个强调垂直轴的世界常常符合循环的时间概念,一种文化的历法中如果有循环往复的节气,则很可能孕育出一种垂直分层的字宙观。人类倾向于形成垂直分层的空间观念,并形成循环往复的时间观念,这依赖于由人的本质属性产生出的一种独特的视角,即能从具有隐喻性的知中辨识出这种垂直维度,人类的本质具有两面性,可以扮演种角色:一种是世俗的、社会的,另一种是神秘的、神圣的,前者间相连,后者超越了时间。这些角色可能被不同的层级或种胜成员所扮演,这样便出现了社会阶层;或者,这些角色也可能会个人在不同场合所扮演。尽管垂直的宇宙观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后已逐渐衰落,但这世俗化的影响力还是未能波及世界其他地方,那些远离城市文和商业价值观的欧洲地区也没受到多少影响。大多数人,尤其农民,依然固守着分层的字宙观,体验着循环的时间,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了 20 世纪上半叶。 Page 196 · 2019-01-15 拿中国来说,20世纪60年代早期,政府将现代观念引入当地后没有能够动摇村民垂直的宇宙观和轮回的节气或节日观。当村民们完全意识到他们的生活更多是受到了处于同一个平面的国内其他地区事件(供需规律或国家政策)的影响,而不是太阳和月亮运行的影响之时,他们的宇宙观才彻底崩溃了。同时,原有历法之下的节日活动也跟着衰落了,代之以西方城市居民目前正在享有的各种节假日。 Page 198 · 2019-01-15 大多数城市,甚至是所有的城市,都会用一些公共建筑来体现对“超凡”的景仰,例如建一座纪念碑、一组喷泉、一个广场,或者是条宽度远远超出“平凡”的交通需求的大道。在西方的后文艺复兴时期,这些象征符号在城市的无序扩张过程中地位逐渐丧失位强势的统治者可能会在这里或那里布下一个形状规整的空间,以彰显他堂皇大气的格调一但它很容易就被吞没在由错综复杂的小路和摇摇欲坠的房屋织就的裙摆下 Page 257 · 2019-01-15 人的生理(2)与心理(3)认知结构,决定了人与环境的互动方式,并形成了早期的环境观念(4)。人对于环境的认知受到个体(5)文化(6)以及环境本身(7)的影响,而恋地情结也与文化(8)与环境(9)相关。而从历史上看,人类的恋地情节也经历了诸多阶段,相对原始的宇宙观(10)、早期城市(11)、快速发展的城市开始超越环境(12)、美国城市的进一步扩容(13)、以及回归郊区以及自然的新尝试(14)。
人文主义地理学 历史 地理 地理学 城市
伟大的海 豆瓣
The Great Sea: A Human History of the Mediterranean
作者: [英]大卫‧阿布拉菲亚 译者: 徐家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7
★第一部完整叙述地中海历史的著作;
★布罗代尔《地中海史》之后最重要的一部地中海史作品;
★作者被誉为“在世最伟大的地中海历史学者”。
2011年《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选书历史著作榜首
2011年英国国家学院杰出成就奖
2011年英国海事基金会蒙巴顿奖
2013年英国人文社会 科学院奖章
【内容简介】
三千多年来,地中海一直都是人类文明的一处伟大中心。大卫•阿布拉菲亚的《伟大的海》是第一部完整叙述地中海历史的著作,书中讲述的地中海故事对世界历史发挥了重要的塑造作用。在时间上它从公元前3500年前后马耳他神殿的建立一直讲到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在空间上从直布罗陀一直讲到雅法、热那亚与突尼斯,还生动记叙了朝圣者、海盗、苏丹、海军将领等人物的经历。
【媒体获誉】
在世最伟大的地中海历史学者。
——安德鲁•罗伯茨
在这本杰出的权威性著作中,地中海显得前所未有的迷人、重要。
——BBC历史频道
如果今年夏天想找本历史书读,那就读这本吧。
——弗兰克•特伦特曼,《星期日快报》
今年出版的最好的历史类图书……引人入胜。
——杰弗里•惠特克罗夫特,《观察家报》
人物形象丰富多彩……阿布拉菲亚轻松且热情洋溢地展示了他的学术成就。就其本质而言,本书是一部人类历史,一部扣人心弦、富有世俗色彩、血腥、妙趣横生的人类历史。
——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金融时报》
这是一项可以为普通读者接受的非凡学术成就,任何一个因分散的地中海历史碎片而产生兴趣的人在阅读此书后都将获益匪浅。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很难出现能够与本书抗衡甚至类似的作品。
——罗杰•克劳利,《文学评论》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 豆瓣
9.6 (11 个评分) 作者: 王汎森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9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聚焦于明清嬗代之际的思想史和学术史。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藉考察讲经会、省过会、日谱、人谱等面相,探讨明季清初道德意识的呈现方式及转化,和道德理想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的实践,尝试联系“思想史”与“生活史”两个领域。第二部分则以康雍乾时期的文字狱、禁书及其在道咸以降的复出为切入点,展示在清代的政治压力下,权力如何像水分子般在毛细管作用的驱动下渗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造成文化领域中无所不在的自我压抑和自我删节,在最微细、最日常、最私密的空间中也发挥了意想不到的力量。
1901 豆瓣
作者: 王树增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4
由《1901》开启的王树增近代历史纪实系列,讲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纷繁复杂的历史,和发生在中国极其悲壮的灾难。作者构筑起历史全景在登台的主要历史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皇权崩溃,民族衰弱,义和团的狂乱,知识分子的茫然,民主主义者的悲剧,守旧的满洲贵族集团,西方的思想,外来的宗教……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复兴,盘桓百年,历尽沧桑,时至今日依旧任重而道远。回顾中华民族希图富强的曲折历史,是为了我们对于明天所怀有的斑斓梦想。
黑石头的爱与恨:煤的故事 豆瓣
作者: [美] 巴巴拉• 弗里兹 译者: 时娜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7 - 2
它有着黝黑丑陋的外表,它是那些曾经统治地球的生物高度浓缩后的遗迹,它用燃烧所得的一切构建着我们的居住地,使之充满了光明和动力。
煤就是这样,提供了足以改变地球的能量,却也有着不可预知的危险,让使用它的人付出高昂的代价:无数矿工地狱般的悲惨生活,全球范围内严重的环境污染……一度让人把它与疾病、死亡和魔鬼串联在一起。
这本书里,煤就像一个被束缚的黑色精灵,撩开中世纪神秘的面纱,让我们看到:
在生存环境黑暗恶劣的矿井里,那些致命的毒气如何出其不意地置人于死地?
19世纪的曼彻斯特,在以煤为燃料的巨大生产能力的驱动下,成了怎样一个污水横流、黑暗混乱的重工业城市?
美国的工业化进程从哪里开始?与煤的开采发现和充足供应有着怎样必然的关系?
为人类带来光明和动力的煤,为何成为饱受争议的产业,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本书作者巴巴拉•弗里兹以客观宏大的视角,揭示了煤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巨大制动力和致命破坏力。毋庸置疑的是,煤虽然具有许多缺陷,但却带领人类穿越了漫长的工业童年时代,并赐予了人类力量来建设一个不再需要煤的生活环境。
城市发展史 豆瓣
9.3 (9 个评分) 作者: 芒福德 译者: 宋俊岭 / 倪文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 1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是美国著名的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的重要理论著作之一,它着重从人文科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并展望了远景。《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史料丰富,为提高实用性,书后编了中文索引,便于读者检索。
First Confession 豆瓣
作者: Chris Patten Allen Lane 2017 - 6
Chris Patten was a cradle Catholic (hence the title), became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Tory 'Wets' of the 1980s and 1990s, and went on to hold a series of prominent public offices - Chairman of the Conservative Party, the last Governor of Hong Kong, European Commissioner for External Affairs, Chancellor of Oxford University, Chairman of the BBC, advisor to the Pope - as he self-deprecatingly puts it 'a Grand Poo-bah, the Lord High Everything Else'. He writes with wry humor about his time in all these offices, taking us behind the scenes and showing us unexpected sides of many of the great figures of the day. In exploring his own identity he also examines the dangers of identity politics, which he encountered in several of his jobs, from Northern Ireland to Asia and the Middle East. No politician now writing is so purely enjoyable as Chris Patten
2019年9月9日 已读 很多年前从梦龙那里薅来的书终于读完了。英国人总是擅长用最谦卑的词汇,去表达最傲慢的嘲讽,最后也难免变成了他自己批评的那种回忆录,to be somebody right about everything 。
历史 回忆录 彭定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