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快乐就是哈哈哈哈哈 豆瓣
作者: 梁实秋 2022 - 8
快乐不是结果,而是原因。
我们寻求的快乐,不是简单的快乐,而是发自内心由衷的欢喜。它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通过调动积极的情绪,用更乐观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于是快乐和满足也就产生啦!
做人呢,重要的就是开心。毕竟在人间,苦乐都得下咽。
◎ 编辑推荐
☆ 梁实秋120周岁诞辰插图纪念版,值得珍藏!
精选25张手绘插图,尽现生活乐趣和闲适滋味。
☆ 4大线索,解锁人生快乐密码,像梁实秋一样幽默有趣
从“悲喜、生活、人生、态度”探寻快乐真谛。梁实秋的散文,雅致有趣,字里行间透着诙谐幽默,能穿透生活的苦涩,不畏世态炎凉。
☆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梁实秋看不透的人生乐趣
原来骂人也有艺术?理发不是一件愉快的事?穷也有好处?梁实秋的散文,包罗万象,贴近生活。他三言两语便可道出人生哲理,其幽默智慧令人叹服。
关于人生,他说:人生之目标,不在幸福之追求,而在痛苦之避免。
关于闲暇,他说: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
关于人性,他说:幸灾乐祸不一定是某个人品行上的缺点,实在是人性某方面的通性之一。
关于说话,他说:人不能不说话,不过废话可以少说一点。
◎ 内容简介
一代文学大师梁实秋生活智慧散文精选集。收录《闲暇》《旅行》《骂人的艺术》《生命与吃药》等名篇,以及《蚊子与苍蝇》《老憨看跳舞》《是热了》《父母的爱》等珍贵文章,详尽展现了一代生活家梁实秋的精神世界与生活志趣。
坦然面对人生的欢欣与悲喜:一个生动的人,他有喜悦和哀愁。
积极乐观地生活:生活,就是要活得热热闹闹。
可爱也会带来力量:人生毕竟是非常可爱的啊
做自主有态度的人:我对生活有诸多意见
◎ 媒体推荐
欣赏他的文才,对他潜怀憧憬之情。
——季羡林
我的朋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像一朵花。
——冰心
只要你一开口,下文的热闹是不成问题的。
——徐志摩
我写短文的模范是梁实秋的文章,梁实秋很幽默,他影响了我很多。
——韩寒
今人的散文,我喜欢梁实秋的,读起来真是非常舒服,他追求的也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
——周国平
机智闪烁,谐趣迭生,时或滑稽突梯,却能适可而止,不堕俗趣。
——余光中
2025年1月13日 已读
38篇散文编成四辑。

辑一题为“一个生动的人,他有喜悦和哀愁”,让人觉得,要是认识梁先生的话,最好是做他的朋友,或者和他有相同的观点,不然,他讽刺起人来,可是牙尖嘴利不留情面的。试看下文:

“有些道貌岸然的朋友,看见我就要脱离苦海,不免悟出许多佛门大道理,脸上愈发严重,一言不发,愁眉苦脸,对于这朋友我将来特别要借重,因为我想他于探病之外还适于守尸”。

可见,是他的朋友,来探他的病,也难免被调侃的……

辑二 “生活,就是要活得热热闹闹”,辑三 “人生毕竟是非常可爱的啊” 都是写他自己的生活琐事或亲自经历。描写的非常传神亲切,戾气就消了不少。自嘲虽还在,但生活忽然就可以理解了,可见梁先生还是很轻易的就放过自己的。连别人轻视他是教书匠,他也会用“我不认为教书匠是轻蔑语”来化解。

辑四 “我对生活有诸多意见” 又多了正话反说,一针见血。“可以无须让的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番,于人无利,于己无损;在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己;在应该不让的时候,则必定谦让,于己有利,于人无损。”

梁实秋,翻译过《沉思录》,因此对斯多亚主义的生活哲学该是非常了解,所以深谙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儿,而是人对事情的反应。他的散文所散发的气息,对生活的笑对。此书中散文,常见他对某方面的吐槽,尽显梁先生的段子手本色。这些文章发表年代不详,但《职业》《退休》像是80岁之后的文章,锋芒退睿智显。
散文
不要和你妈争辩 豆瓣
SAKER MIN SON BEHÖVER VETA OM VÄRLDEN
7.9 (22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译者: 陶曚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 - 4
* 孩子,虽然这是你的人生,但爸爸有一些经验,你最好早点知道。
* 《外婆的道歉信》《清单人生》《时间的礼物》作者巴克曼,首部非虚构随笔集。
* 写给儿子的人生避坑指南。
* 养娃路上不得不吐的槽,新手奶爸的抓狂瞬间。
* 好笑但有用的人生秘籍,守则一“不要和你 妈争辩”。
* 不成文的家长守则实在太多了,评论区贡献起来?
* 没错!还是你熟悉的那个巴克曼,温暖又睿智。
-
喜欢巴克曼的读者,对这本非虚构随笔集一定不会失望,还是那个熟悉的北欧治愈大叔,每一页都充满巴克曼特有的幽默、睿智、细腻和温暖。
随着孩子的降生,奶爸巴克曼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忙乱和困窘,人生从此围绕着便便和奶瓶转;追在孩子后面收拾一地鸡毛;牺牲个人时间都不算什么,被剥夺睡眠才是最大的痛苦。在此过程中,他记录下许多新手父母必然经历的抓狂瞬间。虽然总有一天,孩子会长大并主宰自己的人生,但爸爸还是有责任尽早向孩子解释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比如宜家,没有人在宜家吵架是因为宜家本身,一对夫妻在柜子上的分歧实际上关系到彼此的包容问题,所以“不要找一个爱你优点的姑娘,而是找一个能够包容你缺点的姑娘”。
比如商品,“一生之中我们会拥有无数东西,商品不能比人还重要,所以不要太依赖任何一个物品”。
比如男子气概,“真男人也可以坐下、闭嘴并倾听,在犯错误的时候低头承认错误”。
当然,“不要和你妈争辩”也是很重要的一条“生存法则”。
13篇文章,13条好笑但有用的人生秘籍,所有的喋喋不休都是为了“保护好你,远离生活的沮丧、坎坷和不愉快”。
2024年10月17日 已读
一本育儿散文集。作者文笔非常棒,谈吐诙谐幽默,行文挥洒自如。用两个小时就能读完。但我决定马上回去重读,并逐章写几句心得或评论。真是跟作者有诸多共同的经历和共鸣的想法。

他说,给孩子换初便那片尿布就是“我首次走上战场”。丝毫没有夸张。我至今记得那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

他说,孩子最好学踢足球,以免“别人会说闲话,羞辱你,给你起外号,不带你玩”。我的妻子让我也去带儿子多踢踢球,应该是同样考虑。

他说,男孩子最好组个乐队,会有一生的好朋友。我想,也能学会什么是别离。他说,在宜家逆行是最有胆量的事儿,而“人生中最最美妙的回忆都会在宜家发生”。我明白,当男孩放弃看球赛去陪女孩逛宜家的时刻,就踏上了成家的路。

他说,”本人是混蛋泰斗,在做蠢事方面有丰富的人生经验“。我反思,能在儿子面前承认错误的男人,才是强者。他说,“强的人并不是动手打人的人,而是那些不还击的人”。我赞同,强者的勇敢,是收起毁坏的冲动。别欺负人,也别被欺负。

他说,“他们说大部分男人早晚都会变成自己爸爸那样。我希望这不是真的。因为我希望你能比我做得更好。”但我觉得,他文章中时时冒出正义,勇敢,和有爱。他孩子变成爸爸那样,也不赖。

他说,“不要和你妈争辩”。我附议,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即便你小子是对的,我也会永远站你妈那边。

作者更善于用轻松的描写,灵动的文字,来自曝丑事,表达新手奶爸在育儿过程中的尴尬遭遇和复杂情绪感受,吐槽过度保护的家长和没幽默感的护士,指出人类的愚蠢。至少,散文中的他是个没有爹味儿的爹,更像个冒傻气的孩子。
散文 育儿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 豆瓣
8.2 (26 个评分) 作者: 杨苡/口述 / 余斌/撰写 译林出版社 2023 - 1
“人的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人与事,到了我这个岁数,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的种种,我虽是个平凡的人,却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可念,许许多多的事想说。”
本书是五四运动同龄人、西南联大进步学子、翻译名家、百岁老人杨苡的唯一口述自传。从1919年走向今天,杨苡的人生百年,正是中国栉风沐雨、沧桑巨变的百年。时代与人生的淬炼,凝结为一代知识女性的天真与浪漫之歌。
世纪回眸中,相比于传奇与成就,杨苡更看重她的“日子”,及其承载的亲情、友情、爱情和世情:童年深宅里,祖辈的煊赫、北洋政商两界的风云变幻她不大闹得清,念念不忘者,是一个个普通人的境遇;同窗情谊、少女心事、诗歌与话剧,“中西”十年乘着歌声的翅膀,最是无忧无虑;民族危亡之际,自天津、上海、香港到昆明,西迁途中高唱《松花江上》,文明之火光焰不熄;从西南联大到中央大学,记忆里依旧是年轻的身影——初见“文学偶像”巴金,大轰炸后满头灰土的闻一多,手杖点在石板路上嘀嘀笃笃的吴宓,“夸我们是勇敢少女”的恩师沈从文,还有滇水之边的月下谈心,嘉陵江畔的重逢与告别……
学者余斌历时十年,用倾听抵抗遗忘,以细节通向历史的真实。家族旧事、翡翠年华、求学之路、山河故人,一个世纪的人与事在叙述中缓缓展开。“我有意无意间充当了杨先生和读者的中间人,它应该是一部可以面向一般读者的口述史。”
【编辑推荐】
1.五四运动同龄人、西南联大进步学子、首创“呼啸山庄”译名的翻译名家、百岁老人杨苡,唯一口述自传。
从《红楼梦》《儒林外史》到《红与黑》《呼啸山庄》,杨苡先生与兄长杨宪益、爱人赵瑞蕻共同推动中文与世界对话,使文学经典如种子般在不同文明的土壤里生根开花,成就了中国文学翻译事业一个又一个高峰。
2.一个世纪的家国史:时代不是她的人生背景,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
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1919年至今,百年中国经历沧桑巨变,家与国、个人与社会载沉载浮,她为历史提供的是一份特殊的见证,传递出“普遍的人生回声”。
3.一代知识女性的浪漫人生:岁月呼啸,美无倦意。
“我出生在五四,成长的时候,正是我们这个国家最困难的时期。但就是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年青一代的朝气、热情和责任感一点都没有丢。”爱国、进步、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血液般融入杨苡先生的人生选择,明亮的人格让世人看见:被文学生活、文学事业、文学追求所浸润的人生是如何饱满与光洁,优雅而坚韧,乐观而从容。
4.观人观世的乐观豁达:人生值得一过,活着就是胜利。
因为长寿,她几乎看到了所有人的结局,荣辱浮沉,生老病死,都已成为有头有尾的故事。然而在波澜不惊的叙述后面,我们仍能不期然而然地感受到“命运”二字的分量。她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是“好玩”,“好玩”影响到她的记忆和对记忆的筛选,后面未尝没有一种观人观世的态度。
5.一部面向普通读者的口述史:学者余斌历时十年,用倾听抵抗遗忘,以细节通向历史的温度与真实。附万字《书成漫记》。
家族记忆的吉光片羽、念念不忘的故人陈迹、私藏心底的少女心事、亲身经历的时代洪流……在十来平方米的小客厅里,一场以倾听抵抗遗忘的谈话持续了十余年,终于成书。“我想达到的,第一是真实,第二是真实,第三还是真实,而通向这真实的,第一是细节,第二是细节,第三还是细节。”有温度的历史是无数个体“命运”的汇集与交响,见证个体命运,也是在“见证历史”。
6.收录珍贵历史照片150张,全书彩印;锁线裸脊,尽显岁月沉淀之美;精美拉页,定格10个10年。
由于出身世家的缘故,杨先生留存自二十世纪初以来大量照片,本书收录珍贵历史照片150余张,全书彩印,辅以详实图注作为口述的延伸和补充。由“中国最美的书”奖得主周伟伟担纲设计统筹,苍青配色寓意生命常青。正文采用纯木浆纸印刷,藏读两宜;图片采用古典艺术纸印刷,还原真挚本色。锁线裸脊,装帧典雅,尽显岁月沉淀之美。附精美拉页,10个10年,眉眼间定格百年历史。
【评论&声音】
毕飞宇 | 张立宪 | 鲁豫 | 徐蓓 倾情推荐
杨苡先生是五四运动的同龄人,是自西南联大迈向广阔生活的进步学子,是首创“呼啸山庄”这一译名并使该译本成为经典的重要翻译家,是兼及诗歌、散文、儿童文学创作的勤勉写作者。山河沦落时,杨苡先生不甘安守于家庭的庇护,怀着青春热血投身时代洪流与祖国同命运;家国康宁时,杨苡先生古稀之年以生花妙笔完成《天真与经验之歌》《我赤裸裸地来:罗丹传》等著作的翻译,依然满怀蓬勃意气。
——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 张宏森
每次去看望杨苡先生,都能感受到她的安静,同时也能感受到她的冲击。她能够安安静静地激励别人、鼓舞别人。她是批判的,更是令人尊敬的,在她的家里,我无数次体会到那种来自杨苡的幸福。我相信,体会到这种幸福的绝不可能只有我一个。
——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 毕飞宇
本文属口述实录体,传主是已经百岁高龄的翻译家杨苡,文章的价值并不在于年龄、身份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是其精神内核:这是一篇“祛魅”的好文,它破除了我们对所谓“最后贵族”“簪缨之家”司空见惯的膜拜和讴歌。
——《读库》主编 张立宪
杨苡先生不是一般的百岁老人。她的家族和师友中,不乏中国近现代史上星光闪耀的人物;她在西南联大和中央大学的同学们——那些不同信仰、不同家世、不同性情的青春生命,各自有着令人唏嘘的命运——这注定了杨苡先生的口述自传,同时也是过去一百年间的家国史。时代不是她的人生背景,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
——《西南联大》《九零后》导演 徐蓓
2024年4月19日 已读
杨苡,翻译家,译有《呼啸山庄》,1919年出生,2023年去世,享年百岁有余。本书由其晚年口述录音整理成书。

本书实际涵盖时间不足百年。写其家族旧事,后求学时的种种,从中西女校,西南联大和中大时候。时间算起来大概有三十年左右吧。

但的确提及了许多人和许多事。这许多人中,不乏引时代之先的人物。作者生于高门大户,父亲是中国银行的行长。抗日时期西南联大的大学生。她通过写信结交巴金先生,又爱文学,这其中有她的亲哥翻译家杨宪益先生,巴金的哥哥,其夫君赵瑞蕻,诗人穆旦……但更多的是她的家人,佣人,同学等等……

而许多事呢,因为着重的是亲历,则难免八卦性质……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其情史。她生于天津大户,却因庶出且生于父亲去世当年,背了克父的名声。母亲对其要求严格,却慈爱不足。以至于她并不懂得爱为何物。遇到巴金的哥哥,彼此心心相映,却因懵懂错失爱情。等到懂时,斯人已不在了。期间,并不喜欢的人追求她,她也熬不过纠缠,最后竟是奉子成婚。婚后又动过离婚的念头,却仍是将就过了一生。书中提到丈夫,居然鲜有好话。就算是活104岁,却一直跟不喜欢的人过大半辈子,可惜可叹了。
回忆录 散文
山居杂忆 Eggplant.place 豆瓣
作者: 高诵芬 / 徐家祯 花城出版社 2022 - 10
· 故人远去,四时悲喜,山河动荡,匆匆百年。
· 一位大家闺秀的百年家族记忆,一部传统中国的温情记录。堪称近代中国《百年孤独》。
· 数十万读者真口碑高分经典,数度火爆互联网以至一书难求。2022年全新修订,再版回归!
· 《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最佳畅销书,被誉为“近30年九大女性回忆录”之一。
· 一部《山居杂忆》,半生颠沛流离。作者高诵芬出生于民国杭州的一个书香世家,历经成长、婚嫁、战争、动荡,晚年漂洋过海旅居南澳,在儿子徐家祯的协助下写就此书。
· 老人云淡风轻地讲起故乡的四季风俗、人事变迁,及家族百年的沉浮与悲喜。文字似无华之水,细节皆温情,处处是漫长岁月留下的痕迹。
· 一部真正属于“人的文学”。老人书写平常人的平常事,包括记忆里的家族、人情、往事,回忆故乡一年四季的风俗、风物、风景。生老病死,结婚生子,盐米油盐,世故周旋……在秩序之中把人生过得有滋有味。日子如流水,老人用心境洞穿了它,清澈如许。
· 精装珍藏,典雅品质。护封采用进口云萱纸,时光如在流水在纹理间流走;内文纸张采用瑞典轻型+顺纹印刷,纸张柔软可摊开阅读。
· 全书收录100余幅珍贵老照片,再现百年影像,重读传统中国之温情记录。
作者高诵芬出身名门,家族命运在历史中起落沉浮。她的回忆更像是历史尘埃落定后的闲谈。
书中记录有上百人,她细细写下记忆里的食物、风俗习惯、长辈、师友、医生与面目鲜活的仆人。有一年四季的风俗,有出嫁的礼仪和制作的点心、糕饼与桂花糖,也有哄孩子入睡的故事……
笔下大家庭的旧时日常、满目繁华,虽家声显赫、佣人众多,却从不见骄矜辞色,反而有种穆穆闲闲的素洁之美。她写经历过的那些普通人的普通事,这些熙熙攘攘、承平风物,是“一个闺房小姐和家庭妇女眼中、历经半世纪的生活看到的世界”,更像一部生动的地方志。
一个世纪的往事如过眼云烟,充满了人生悲凉和慨叹。这位大家闺秀记忆在温婉如水的文字中浸透心扉,令人彻夜心静。
2024年4月13日 已读
作者高诵芬,生于百年前。作文时八十有余。百年前的大家闺秀,嫁人后做贤妻良母。一辈子并没有外出学习和做工,所受的文化教育,来自于出嫁前的家庭教师,学的是传统文化。嫁的丈夫,所喜的也是诗词文章,并没有太多西洋教育的痕迹。

高诵芬一生,用她的话说,经历了抗日,改朝换代,文革,最后出国,到儿子那里闲居,忽然就写起回忆文章来。而文章主题,则是旧日风俗,家族人物,人生大事,往来亲友,人生起伏。

高女士文笔很好,一篇篇散文细节描写内敛节制却精致传神。读文章,仿佛透过她的眼睛身临其境。她写旧时风俗都是亲历,写接触过的人也多些自己的交往而较少说耳闻。从文章中可以体会到她的心性温润。从小被家庭规矩限制在家中,却并不缺爱。结婚后也伉俪情深。可见家族风气的温暖流转。

我喜欢这本书的地方是作者描写细腻额,评价议论少而克制。她从记忆种发掘的自己的亲历亲为亲知,因为真实,便在且行文之中自有基于真实笃信的从容淡定。
回忆录 散文 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 豆瓣
作者: 谢冕 / 洪子诚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 7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1949-1999)选取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末80多位中国当代作家的125篇有代表性的佳作。《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1949-1999)在取舍标准上,力求减少非文学因素的侵入。通过个选本,读者不仅领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且可以从中看到当代作家为保全和丰富文学审美传统所做的艰苦努力。《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1949-1999)是中国当代文学史重要的配套教材,也是文学爱好者必备的文学读物。
痴人说梦 豆瓣
作者: 张若愚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 11
本书作品主要描写中原的山川、风物及文革期间亲历的诸多噩梦。作品使人感到清纯,字里行间都饱含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仿佛带着他的呼吸与体温。特别是有些作品中,作者把真实的情愫与形象巧妙地副进散文的体式中,从而使散文在形式与意义上增添了新的韵致与魅力。
编辑推荐 :
作品使人感到清纯,字里行间都饱含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仿佛带着他的呼吸与体温。特别是有些作品中,作者把真实的情愫与形象巧妙地副进散文的体式中,从而使散文在形式与意义上增添了新的韵致与魅力。
没有国家的人 豆瓣
7.4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 刘洪涛 / 黄翠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9
《没有国家的人》是冯内古特自1997年的第十四部小说问世之后,出版的第一部非虚构性作品,可以称之为随笔或评论。《没有国家的人》也是作者自1997年宣布封笔以来的第一部作品。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现实世界、特别是对美国现行政策的批判书,表达了作者的忧患意识和世界良心。这部书写作形式极其自由,作者在不同的话题之间来回穿梭,时而政治评论,时而文学艺术,时而历史人生,嬉笑怒骂,遣怀低吟,皆成文章。全书呈现多主题的变奏,时而文学艺术,时而政治评论,时而历史人生,特别是对“9·11”以来的美国社会和美国人的心灵有敏锐而透彻的把握。字里行间体现着作家高超的幽默感,洞察世事的卓越智慧以及对世界的忧患意识。有时乐观,有时沉痛,甚至绝望,而思想的活力和批判的力度贯穿始终。书中还有作者本人画的草图和手写字体,强烈得传达出冯氏特有的行文风格。
野草 豆瓣
9.5 (235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 3
本书所收散文诗23篇〔包括一首打油诗和一出诗剧〕,最初都曾陆续发表于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语丝》周刊上,《题辞》最初也曾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语丝》第138期,发表时署名均为鲁迅。
本书于于年1927年4月由作者亲自编定,同年7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印行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此后印行的版本,除个别字和标点有所不同外,各篇文字大都和初版相同。《题辞》在本书最初的几次印刷都曾印入;后来被国民党政府书报检查机关抽去〔鲁迅在1935年11月23日致邱遇信和1936年2月19日致夏传经信中,均提及此事〕,至1941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鲁迅三十年集》时才重新收入。《野草》的封面画系孙福熙所作,初版封面题字署“鲁迅先生”,后按鲁迅意思改为“鲁迅著”,鲁迅在1927年12月9日夜致章廷谦信中曾提及此事。
鲁迅写作《野草》时,适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选集〉自序》〔《南腔北调集》〕中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编成本书的时候,如《题辞》篇末所记,正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清党的稍后。
关于本书各篇作品,作者在1931年曾为本书的英译本写过一篇短序,作了一些说明,收在《二心集》中。在1934年10月9日致萧军信中,鲁迅谈到《野草》时说:“我的那本《野草》,技术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在《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中说:“至于《野草》,此后做不做很难说,大约是不见得再做了,省得人来谬托知己,舐皮论骨,什么是‘入于心’的。”
朝花夕拾 豆瓣
9.2 (381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2 - 4
《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Tuesdays with Morrie 豆瓣
8.0 (13 个评分) 作者: Mitch Albom Anchor Books 2005
Maybe it was a grandparent, or a teacher, or a colleague.Someone older, patient and wise, who understood you when you were young and searching, helped you see the world as a more profound place, gave you sound advice to help you make your way through it.
For Mitch Albom, that person was Morrie Schwartz, his college professor from nearly twenty years ago.
Maybe, like Mitch, you lost track of this mentor as you made your way, and the insights faded, and the world seemed colder.Wouldn't you like to see that person again, ask the bigger questions that still haunt you, receive wisdom for your busy life today the way you once did when you were younger?
Mitch Albom had that second chance.He rediscovered Morrie in the last months of the older man's life.Knowing he was dying, Morrie visited with Mitch in his study every Tuesday, just as they used to back in college.Their rekindled relationship turned into one final "class": lessons in how to live.
Tuesdays with Morrie is a magical chronicle of their time together, through which Mitch shares Morrie's lasting gift with the world.
铁凝 豆瓣
作者: 铁凝 2000 - 3
《铁凝》为《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中的一册。《铁凝》共收录了铁凝的短篇小说11篇,中篇小说6篇以及散文5篇,让您充分了解铁凝的文风及功力。作为河北省作协主席和中国作协最年轻且是唯一的女性副主席,铁凝的小说和散文都不乏深度,且这种深度却从不以趣味和技艺上的让步为代价。读铁凝的作品,您一定会有一种平和深邃不再困惑以及亲切友善触动您心房的感觉。
致女儿书 豆瓣
7.5 (41 个评分) 作者: 王朔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9
《致女儿书》是王朔对女儿关于自己家庭、血缘、历史和个人情感的真实叙述。它原本是一个相当私密的文本,是当遗书写的,准备要有个万一可以给女儿一个交代。他要告诉女儿咱们家是什么来历,你的爸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内心深沉的歉疚和痛苦……
在书中,他细致地告诉女儿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拳拳为父之情漫洇纸上。在书中,王朔和女儿交流的尺度相当宽泛,包括他在家庭伦理关系中的困扰,他在自己创作中的种种思考和苦苦探索,以及实际上以己为例,坦率地告示女儿真实的男人什么样。这种非常平等地视孩子为独立个体的父女关系在现代社会也还是仅见的,而且文字极其优美和细密。王朔在这个私人情感领域里倾身投入,袒露挚爱亲情,这在他以前的创作中从未有过。其中《致女儿书初稿》就是一篇上乘的抒情散文,浓情炽爱,此时心情,爱而不得,去而复返,一吟三叹,低回曲折。是显露王朔本人真实心性的性灵文字。
尤为难得的是,这里有他最深刻的自我批判和反省。因为在所有的事情上也许都有为自己辩护的理由,惟独面对女儿,只要你离开就意味着自己从根儿上的不负责任。因此,这本书可以称为王朔的忏悔录和思痛书。
真挚、深情、不留余地的自我省思是《致女儿书》品高一格的鲜明标志。
北大精神及其他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2000 - 1
作者在回顾北大教育史,思想史,学术史中,除了凸显史家的眼光,更期望引导读者走向历史深处,思考若干重大部题。在百年中国的叙事框中讨论北大的得失成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还涉及到如何进入历史、包括研究的策略与叙述的笔调。
往事并不如烟 豆瓣 谷歌图书
8.4 (173 个评分) 作者: 章诒和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1
“中国头号大右派”章伯钧次女章诒和回首往事,并以此书献给已在天国的父母。书中描述史良、储安平、张伯驹、聂绀弩、康同璧、罗隆基等的起落沉浮,由诸多片断入手,组成一个个悲壮的场景,仿佛是一幅壁画,浓彩重墨间呈现出历史的真、人生的幻……
此书亦是一群经历旧社会、新中国的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沉思录 豆瓣
作者: 马可·奥勒留 译者: 何怀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 1
这是一位有着强烈道德感的统治者的内心独白,是一部写给自己看的书,是自己与自己的12篇对话。书中,奥勒留考察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宇宙与人生的关系、理性与欲望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剖析了他本人独特的内心世界。信奉斯多亚学派哲学的奥勒留,强调人要过一种理性的生活,身体听命于心灵,感情服从于理智。作为人,一方面要服务于社会,承担起责任,另一方面又要培养自己的德行,保持心灵的安静和自足。
作者是古罗马的皇帝,在政治上他没有留下什么丰功伟绩,但这本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沉思录》却被无数代人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该书一直被认为有“一种甜美、忧郁和高贵结合在一起的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的高贵,是来自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它的忧郁,是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和身处乱世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则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
作者本人经历过不少磨难和痛苦。公共职责的沉重和个人的遭遇使他陷入了悲观之中,而他能坚强地生活下去,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哲学性的沉思。
对岸的诱惑 豆瓣
作者: 赵毅衡 知识出版社 2003 - 1
本书主要写20世纪上半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人物——西方人来中国,中国人到西方,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些什么。为什么集中写上半期?因为下半期这种交流相当少,虽然因此而神游者反而越来越多,例如萨特神游文化革命的中国。
引文:
“但是文化交流的基础,不是对异国文化的知识,而是对自身文化的卓见——真正起作用的,必须是误读,而有意义的误读,只有关注自身文化的思想者才能做出。”(p.7)
2008年7月25日 已读
这本书,我是当作八卦来读的。我不懂文学,但是看看赵毅衡写中外文化名人,还是有些意思的。外行我就看热闹了。
传记 散文 诗歌 随笔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走ることについて語るときに僕の語ること
8.1 (385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09 - 1
他以文字名满全球。
他的“蓝调”令万千人神迷忧伤。
文字是他的符号,“跑者蓝调”何尝不是?
不再是浮华迷茫,不再是旖旎感伤,不再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写了几十年“别人”的文字,他第一次只写自己:小说之外、故事之外、文字之外,均是不施雕琢娓娓道来,清淡如云,宁静如水……
Fathers and Sons 豆瓣
作者: \Esquire Magazine\"" 2010 - 5
0in 0in 0pt"> No relationship has more power than the one between a father and a sonwhether for good or illthat relationship molds a man.” David Granger, Editor-in-Chief, EsquireFrom Esquire , which has always showcased the world’s finest writers, comes a stunning collection of often moving essays about fatherhood. Compelling and eloquent, these are some of the magazine’s most emotionally powerful pieces, as eleven award-winning and notable authors reflect on manhood through memories of their own fathers and their personal experience of raising sons. The collection covers everything from birth to death, from the thrilling and terrifying hours Daniel Voll spent in the delivery room during his wife’s long labor to Jake La Motta’s heartbreaking piece about losing his two sons to David Sedaris’s sidesplitting portrait at his fathera food hoarder who once took a bite of his own hat. Includes: Tom Chiarella ’s journey with his two sons to meet Xbox’s most famous Halo gamer and his posseHumorist Larry Doyle on the fearsome babyproofer” who inspected his house for death trapsand found them everywhere Tom Junod ’s gradual realization that his father’s lessons on how to dress like a man were really lessons on life Scott Raab on the lifelong struggle with his tough-guy dad Ron Reagan on his bittersweet victory in a swimming race against his father John Richardson on his father’s controversial career as a covert CIA operative Martha Sherill on her father’s life as a swinging bachelor and the former girlfriends that surface after his deathA loving essay from Alec Wilkinson about raising a child with special needs
2017年6月20日 已读
父亲写儿子,写出生。儿子写父亲,写生平写死亡。唤醒自己于父亲的关系。父亲节读物。
成长 散文 随笔
生活是很好玩的 豆瓣
7.6 (15 个评分) 作者: 汪曾祺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7 - 6
好玩,是一种生活的体验,是一种发现和欣喜,它源于对生活无比的爱。
汪曾祺说,人活着,就得有点兴致。写字、画画、做饭,明明是最普通的日常,他却深得其乐。
他经历了人世的复杂,却天真得像个孩子,贪吃、贪唱、贪看、贪玩儿,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无心机,少俗虑。鹦鹉史航说,这世间可爱的老头儿很多,但可爱成汪曾祺这样的,却不常见。
凡人琐事、市井人生、旅行见闻,一草一木、一茶一饭、一人一事,在汪曾祺的笔下散发着温暖的快乐和不凡的趣味。他的文字告诉我们:慢点走,欣赏你自己;慢点走,品品茶、喝喝酒、听听曲、写写字。人生少忧虑,存一点童心,生活才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