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生命之书 豆瓣
The Book of Life:Daily Meditations with Krishnamurti
8.1 (21 个评分)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胡因梦 译林出版社 2011 - 6
本书是克氏教诲的精选,诸多内容内地读者都不曾接触。对于尚未领略克氏智慧之光的人而言,它是最佳入门读物,深入浅出,完整详实。对于已经入门的读者而言,它是深化之书,厘清困惑,涤净烦忧。绝对值得再三阅读,细细品味。
你可曾安静地坐着,不专注于任何事物,也不费劲地集中注意力,而是非常安详地坐着?这时你会听到各式各样的声音,会听到远处的喧闹声以及近在咫尺的细微声响。这意味着你把所有的声音都听进去了。你会发现自己的心在不强求的情况下产生了惊人的转变。这份转变里自有美和深刻的洞识。
封底推荐
当他进入我的屋里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绝对是菩萨无疑了!”
—— 纪伯伦(Kahlil Gibran)
在我人生中,克里希那穆提曾深深地影响我,帮助我突破了重重的自我设限。
—— 迪帕克•乔普拉(Deepak Chopra)
克里希那穆提的话带给人一种非比寻常的亲切感:优美、富有诗意,其博大精深犹如浩瀚的虚空一般。
—— 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
克里希那穆提的语言赤裸而富有启发性,它替代了障碍竞赛和捕鼠器,令日常生活变成一种喜悦的过程。
——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
听克里希那穆提演讲,就像在听佛陀传法,如此的力道,如此原创的大家之言。
—— 赫胥黎(Aldous Huxley)
一种深奥而新颖的自我认识之道,为个人解脱及成熟之爱带来更深的洞识。
—— 罗洛•梅(Rollo May)
我认为克里希那穆提为我们这个时代所带来的意义就是:人必须为自己思考,而不是被外在的宗教或灵性上的权威所左右。
—— 范•莫里森(Van Morrison)
克里希那穆提带给我深思的机会,并促使我去追求自己几乎不理解的东西。
——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
2022年7月9日 已读
冥想是全然的觉知,认识实相。冥想是智慧的开端。智慧开始于理智与情感的统一。统一来自自我的消除。
冥想 哲学 思维 成长 散文
书读完了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金克木 / 黄德海(编) 译者: 有2017年6月2印本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7 - 5
金克木先生一代大家,其读书与治学自有独到幽微之处。惜其著作出版广而且杂,况未经人整理,故今日学子,得片羽易 ,而欲窥其全面则难。本书编者爬梳剔抉,参互考寻,从金克木生前约30部已出版著作中精选出有关读书治学方法的文章 50余篇,分“书读完了”——读什么书;“福尔摩斯与读书得间”——怎么读书;读书、读人、读物——读通书三辑,其文说理叙事,皆清秀流利,无晦涩难懂之处,普通读者循序渐进,或可一窥大家通人治学读书之堂奥。2017全新增订版,将金克木的读书心得完整呈现。
2022年9月1日 已读
所谓旧学,我是不懂的。别说拿毛笔写文言了,就是读古书也有隔膜,甚至觉得古书比读隔了文化的外文书还难。读金先生的这本集子,仿佛就是小孩子看大力士,把各种兵刃,大石,巨鼎,忽而舞得密不透风,时而随手拆解组合,幻化出新的玩具花样儿来。无数妙处,处处欢喜,自己却不够力气,同样的把玩。

金先生知识丰富,想象力炫酷,举重若轻,幽默谦虚。此书种种文字篇章将对书,读书,读书人的看法,思想,故事一一道来,通古今中外。看得我叹为观止,高山仰止。

值得一读再读。
散文 读书
击壤歌 豆瓣
7.5 (21 个评分) 作者: 朱天心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6
《击壤歌》如实记录了少女时代的作家与其三五好友明朗有情的高中岁月。他们不事生产,只知欢愁,却又大志随风起,未远行路定。这一段“击壤歌”始于十六七岁的小虾与卡洛走在台大旁的新生南路,曲终奏雅于一九七六年七月一日小虾奔赴大学联考的介寿路。今日再看,迤逦两时间轴点之间曾经那么飞扬跋扈的青春狂言与大梦,甚至少女的娇憨稚语,尚复能来?高中生活是永远值得怀念的,青春年少唯有诚挚写下。
高中生活是永远值得怀念的,翻开它,真是一迳的阳光和蓝天,雷雨的夏日午后,该有个长长凉凉绿绿的红砖路,让我走个没完,风再起,叫我一路立大志下去,也不愁。
——朱天心
作为《击壤歌》第一代粉丝,再一次回头一望,不必感慨“日月忽其不淹兮,恐美人之迟暮”,更不用丧气“去圣邈远,宝变为石”,我更看见在那朱天心的源头,更有巨大的光源,随着资料档案陆续解密出土,其身形日益清晰。
——林俊颖
再过几年,朱天心在北一女的那些同学都就职的就职,结婚的结婚了,又若干年后开起同学会来,见了面个个变得俗气与漠然,像《红楼梦》八十回后有一章是《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昔日的姑娘都嫁的嫁了,死的死了。这时你对变得这样庸庸碌碌的昔年同学,你又将如何写法?这不是一句往事如梦可以了得。
《方舟上的日子》与《击壤歌》是永生的,但今你已不能再像从前的与她们玩了,昔年的男孩子也是一样,他们也不能再与你玩了。以前是大家都年纪小,大家都与天同在,与神同在,所以你与那些女孩子男孩子如同一人,而今是离开了神,只有你与这些人们,以前你是不知不觉都是写的神的示现,神的言语,而现在你是用的什么语言,写的什么现象呢?
连后四十回的《红楼梦》也是在这一点上烦恼了,不说失败,也是失意,然则今后朱天心将怎样来打开这一关呢?”
——胡兰成
与姐姐朱天文不同,朱天心是阳气的。阳气之难,难在纯阳。中国民间说的吕洞宾,即苦炼纯阳一功。可是见到朱天心,读到她的小说,乖乖,竟生来就是纯阳的,吕洞宾苦炼,不免有点可怜。
——阿城
2022年9月15日 已读
以为是本小说,其实是日记体的散文。虽说是日记,却也没有记具体日期。书中的内容,自称小虾的作者的高中时代,一直写到联考的日子。成书的年代,我还没出生,却有共鸣。没想到隔着岁月的两岸高中生,相似的地方有那么许多。大概都是因为那是青葱,又在高考/联考的压力下,妄图抬头喘口气。说起来,高中时代唯一重要的,就是高考。可是回想起来,都是考试学习之外的事儿。书里也是如此,只是写如何逛荡,看电影,读小说,吃东西,走路,赏风景,翘课,课外的跳舞,交朋友……少年心气,少女心情。不知道当初买书的人中,有没有因为她是从著名高中考到著名大学的原因,买来教育子女的。全想不到里面全是不想念书的事儿。胡兰成开头一篇文章对书赞赏有加,用的夸赞之词,完全是力捧自己亲人的尽头儿,必须打了折看。不过作者17岁出此书,了不起。
中国文学 成长 散文 文学 现当代文学
Streaming Now: Postcards from the Thing That Is Happening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Laurie Stone Dottir Press 2022 - 5
<em>Streaming Now: Postcards from the Thing That Is Happening</em> is a collection of hybrid feminist narratives that perfectly captures the many paradoxes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contrasting the seemingly never-ended public catastrophes we experienced as a collective with the isolated, often-mundane lives we carried out in private.<br /><br />Shifting effortless between social commentary and memoir, glimpses of history and threads of fiction, Stone, a lifelong feminist and longtime contributor to the <em>Village Voice</em> and NPR's <em>Fresh Air</em>, unapologetically observe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 Zoom call the evolution of feminism over the years, the gendered sexual politics underlying Jeffrey Toobin's public disgrace, rage and Rebecca Solnit-like hope on the heels of Supreme Court Justice Ruth Bader Ginsberg's death, and the way we continue to pot and maintain our plants amidst the broken narrative of our world's future. As Stone says, It’s good this narrative has been broken. In the narrative that has been broken, people ignored the way so many things they wanted required the suffering of others.<br /><br />In a time when most of us felt more alone than ever before, Laurie Stone's <em>Streaming Now: Postcards from the Thing That Is Happening</em> is a retroactive but no less timely reminder that we were less alone in our thoughts than we thought.
2022年10月10日 已读
作者应该是女权主义运动挺有名的一个人吧。不然,怎么会有人愿意看这样一本啰啰嗦嗦的,多半时候不知在表达啥的书。这本书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按照写作时间线安排了疫情以来一些文字。然后是一些类似的文字,但时间不是现在。这一部分有两篇我挺喜欢, 一篇名叫Friend,讲述一个因为写朋友的故事而失去友情的故事,另一篇叫Catering,讲述她53岁从供职20几年的报纸被解雇后开始承办宴会配餐的工作的感受。其它的都不喜欢,一般是讲一下现在做了什么,看了什么电视剧电影,评论一番,回忆一番。副标题叫”postcards”,感觉真的就像是来自陌生人的明信片,关我屁事。真正不喜欢她的原因,一开始不知道,后来,看到作者自己坦白,她是个Hater。一个文字还算不错的Hater。
女权 散文 英文原版
Gift from the Sea 豆瓣
作者: Anne Morrow Lindbergh Pantheon Books 1991 - 10
n time for the holiday season--in an appropriate and enticing new format, and with a striking new jacket--a spectacular hardcover reissue of one of the most beloved books of our time. Since i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55, Gift from the Sea has enlightened and offered solace to readers on subjects from love and marriage to peace and contentment.
2023年4月15日 已读
林白夫人在写此书的时候,大概是我这样的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只是,美国人的人际关系里,上有小下有老的牵绊,与东方人未必匹配。然而,这本来自大海的礼物中,她作为一个中产美国女性,在1955年探讨生活问题,与现在似乎并没有多少不同。我们的科技进步了,物质可能更丰富了,精神上呢,有多大变化?到海边小住,仿佛从生活的洪流中脱身,喘息,反思一下,我们不也都有机会如此吗?

海浪冲刷沙滩,一刻也不曾停,带来海的礼物。人们来来去去,拾取带走一些,大海仍是无穷。大海告诉林白要有耐心,要懂得放下复杂,简单生活,要进入内在创造美好,要独立自由的存在并与他人共舞,用生活磨练自己不要放弃与放纵,感恩自己所能取得的,不要贪心。享受耐心,极简,自由,陪伴。林白夫人的书,虽说是女性视角女性叙事谈女性问题,男人同样可以借鉴。
女性 散文 灵性 生活 英文原版
47楼207 豆瓣
7.1 (14 个评分) 作者: 孔庆东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3 - 4
书中的文间风格不统一,有些读者给予了批评。但我追求的就是不统一。龚自珍诗云:“从来才大人,面貌不专一。”我的才不大,但是也有“不专一”的权利吧。我有些不被大多数计者喜欢的文章,却很被另外一些读者赏识,这使我摔跟头捡钱――很欣慰。我想,即使有些文章真的水平不高,也不必非要删而隐之来显示自己的“痛改前非”和“出手不凡”吧。我故意乱排的文章体系,可以清楚地告诉那些学习写作的朋友:一个人是什么文章都可以写出来的,也是什么文章都可以展示出来的。
Great Books 豆瓣
作者: David Denby Audio Literature 1998 - 3
Amazon.com
David Denby, New York city movie critic and journalist, entered Columbia University in 1991 to take the university's famous course in "Great Books." This is the course that, in preserving the notion of the western canon without apology to multiculturalists and feminists, has been an unlikely focus of America's culture war in recent years. Where other universities have caved in and revised or enlarged the canon, Columbia's course has remained intact. Denby's intention as a writer and protagonist in the culture war was to record the experience and the personal impact of the course. He has produced a cry from the heart in favor of the classic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relaying with infectious enthusiasm how literature touched his soul.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