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沉默的大多数 豆瓣
9.0 (10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作家出版社 2016 - 1
《沉默的大多数》为王小波杂文随笔作品精选集。其中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对日常生活、社会现象的评点,以及创作文论与少量书评。
书中内容涉及广泛,有社会道德伦理、科学与邪道、女权主义、性问题,等等。完整地表现出王小波的良知、智慧和文明教养,闪耀着理性的光芒。文章深刻、聪明、恳切、有趣,提供了人们本该具有、却又因种种原因忘却了的本能,比如独立的思想、自由的意志,不仅唤醒了时代下许多沉默的知识分子,更使得许多普通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
2023年5月13日 已读
说来奇怪,王小波去世的电视报道,我是有记忆的。但在王小波热时候,我没读过他。一是我没钱买书,而是那时候他在我身边也没热。

后来读过一些他的小说。文革时代的东西,我没有共鸣,人性上的东西,我又愚钝。但是文字有快感,感觉写得有意思。

今天读这本,60篇杂文,可以了解这个人的思想。对于学问,他推崇古希腊的理性主义,推崇科学是因为他求真。对于所谓的国学,由于它不接受批判,就很看不上。对于文学,他觉得只有美不美,加道德评判之类的,无非是限制创作自由。

他是个自由派,是个创作者,是个讲真话的人,是用黑色幽默指出论辩对手谬误的人。认为人应该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时不应限制他人。
他应该读了很多书,但除了专门的几篇书评,并不掉书袋。这就很好。引用别人的时候也有的,但引得都很谨慎,罗素,萧伯纳,苏格拉底偶尔出现,但绝不用权威压人,反而爱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讲些小故事来说理。如此说理就很亲切。

他所追的,是自己懂点什么,创作点儿什么,最多到修身齐家的程度。他是不要治国平天下的。不过他文学的成功,他自己没看到,似乎有些可惜。
文学 杂文 王小波 随笔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豆瓣
7.1 (79 个评分) 作者: 许知远 海南出版社 2001 - 4
作者生于70年代后期,有人说这个年代出身的是充满物质感的一代,显然这是个武断的结论,每一代人中都会有人积极回应智力的承传,特别是生命力与想像力充沛的青年。《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是这个名叫许知远的青年在星巴克咖啡馆里、北大校园的男生宿舍床上、春天的北方城市街道边,一次次遭遇智慧或者青春的完成。许知远已试图搭建属于自己的某种具有自我信仰意味的文字领地,这信仰与精神的自由和智力锻炼有关。
明尼苏达书简 豆瓣
作者: 王曙光 线装书局 2003 - 3
这是一本温暖而真挚的书,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思想。
从北大到明尼苏达大学,再到全美各地,行走、沉思、低语、体语。少了徐志摩在剑桥的浪漫、潇洒,多了几许伤感、忧郁。
在寂寞的旅程中对视生命,在无尽的冥想里亲近神灵。
灯下读《书简》,随曙光博士寻师访友、任意游走,心灵安详明澈……
本书前言
特色及评论
文章节选
1 如同一场客旅 与
学会生死 豆瓣
作者: 郑晓江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7 - 1
一般而言,仅仅立于个人生活内,是难以把握自我生命之真实状态的,只有树立某一参照系。才能比较切实地知晓自己生存的真实性质。所以,在人生中,善于横向与纵向地比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存智慧。本书所阐述的各种人生故事,其实就是提供给读者的多样化的参照系,人们在感叹、唏嘘、同情之后,也要深入其中思考一下,获得一些生活与牛命的启示,建构一种感恩的心态,从而让自己的人生更趋充实。
本书的结构是:上篇主要谈生命与生活问题,中篇谈有关死亡的各类问题,下篇则主要是作者在各地逍遥之游的过程中,对社会与人生的观察、分析与领悟。附录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生死学访谈,主要内容是具体采访遭遇牛死问题者,而这一组文章表现的恰恰就是我和妻子及岳父,读者可以看到研究牛死问题者亦有许多生死的问题。第二部分是关于生命教育的两篇文章,全面介绍了海内外生命教育的有关信息,并提出了作者的一些看法,相信读者也会有兴趣的。全书不求逻辑的严密,但求人节之问题意识与智慧的启迪。
对岸的诱惑 豆瓣
作者: 赵毅衡 知识出版社 2003 - 1
本书主要写20世纪上半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人物——西方人来中国,中国人到西方,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些什么。为什么集中写上半期?因为下半期这种交流相当少,虽然因此而神游者反而越来越多,例如萨特神游文化革命的中国。
引文:
“但是文化交流的基础,不是对异国文化的知识,而是对自身文化的卓见——真正起作用的,必须是误读,而有意义的误读,只有关注自身文化的思想者才能做出。”(p.7)
2008年7月25日 已读
这本书,我是当作八卦来读的。我不懂文学,但是看看赵毅衡写中外文化名人,还是有些意思的。外行我就看热闹了。
传记 散文 诗歌 随笔
Eat, Pray, Love 豆瓣
作者: [美国] Elizabeth Gilbert Viking Adult 2006 - 2
A celebrated writers irresistible, candid, and eloquent account of her pursuit of worldly pleasure, spiritual devotion, and what she really wanted out of life
Around the time Elizabeth Gilbert turned thirty, she went through an early-onslaught midlife crisis. She had everything an educated, ambitious American woman was supposed to wanta husband, a house, a successful career. But instead of feeling happy and fulfilled, she was consumed with panic, grief, and confusion. She went through a divorce, a crushing depression, another failed love, and the eradication of everything she ever thought she was supposed to be.
To recover from all this, Gilbert took a radical step. In order to give herself the time and space to find out who she really was and what she really wanted, she got rid of her belongings, quit her job, and undertook a yearlong journey around the worldall alone. Eat, Pray, Love is the absorbing chronicle of that year. Her aim was to visit three places where she could examine one aspect of her own nature se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 culture that has traditionally done that one thing very well. In Rome, she studied the art of pleasure, learning to speak Italian and gaining the twenty-three happiest pounds of her life. India was for the art of devotion, and with the help of a native guru and a surprisingly wise cowboy from Texas, she embarked on four uninterrupted months of spiritual exploration. In Bali, she studied the art of balance between worldly enjoyment and divine transcendence. She became the pupil of an elderly medicine man and also fell in love the best wayunexpectedly.
An intensely articulate and moving memoir of self-discovery, Eat, Pray, Love is about what can happen when you claim responsibility for your own contentment and stop trying to live in imitation of societys ideals. It is certain to touch anyone who has ever woken up to the unrelenting need for change.
2017年7月18日 已读
2017年7月10日 评论 Free book - 2012年2月,我打开这这本书的纸版,读了一些。 2017年7月,我终于在图书馆借出了它的有声书版本,听完了它。 2012年我在纽约。工作在曼哈顿岛上,住在布鲁克林。一天下班路上,看到一户人家的的楼梯上,摆着几摞书,上面放一纸条,提醒路人这些书可以随意拿走。其中就有这本06年出版的《Eat, Pray, Love》。这本书当年声明在外(也许是营销做得好),如我这般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也对它有所耳闻。我停下把它连同其他几本书,取走了。 当时我记得,与这本书相关的关键词,大概是女性,独立,灵修之类的。而吸引我拿起它的原因,只是她题目里有个“eat” 吃。记得当初翻了两页,发现她并不好好谈吃,而是谈自己,我的兴趣就淡了。 完全是出于要清理一下豆瓣中“正在读”的清单的目的,我借来了有声书,在跑步和上下班的路上将其听完。 我很庆幸自己选的是有声书。这种啰哩啰嗦碎碎念的书写,挺适合放在耳边听。不同人的对话用不同的口音念出来,总比读着要生动许多。不可错过的是作者记录她在意大利看球赛时前面的大叔一边看球一边念叨的一大段倒口,如果只是看书是无法体会其音律和节奏的。得克萨斯的大叔,印度的女孩,巴西的女友,意大利的朋友,巴厘岛的女人,每个人在有声书里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读书是体会不到的。 至于书本身的内容,讲得是作者本身的旅行见闻和内心独白。这不是一本旅游游记,更像是一个内心游记。我总觉得,作者完全不必非得通过旅行达到自己的救赎。然而,她是写作者,有靠写作吃饭的本事。出走他乡,逃离自己的糟糕生活,去收拾自己散乱的一地鸡毛的心情。而且还有钱赚,何乐而不为。 只是想不通,为什么它会这么畅销。 听完了,我想,是时候把把这本书从书架中抽出,放到路边儿,然后附送一张纸条,上书:Free Book。谁要谁拿去吧。 ====== 2018.01 附加: 读书果然需要互相印证,读过了 《politically incorrect guide to Women, Sex and Feminism》之后,我理解了我为什么不喜欢这书和这书为什么会畅销。 书里卖的,其实是有着女性主义的那一套,虽然比较温和,介于第二波和第三波女性主义之间。
传记 心灵 成长 旅行 随笔
我的两个世界 豆瓣
作者: 方舟子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2 - 7
《我的两个世界》是方舟子唯一的一部文化随笔集,“我的两个世界”意味着方舟子行走在中国和美国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时间跨度从1993年到2011年,将近20年的时间也可以看到方舟子思想的变化。这也是方舟子最全的一部随笔集,二十年行走,对历史的中国和自由的美国方舟子有着别样的体悟。全书逻辑缜密,虽为文化随笔,更多的透露着方舟子独立思考的精神。
Fathers and Sons 豆瓣
作者: \Esquire Magazine\"" 2010 - 5
0in 0in 0pt"> No relationship has more power than the one between a father and a sonwhether for good or illthat relationship molds a man.” David Granger, Editor-in-Chief, EsquireFrom Esquire , which has always showcased the world’s finest writers, comes a stunning collection of often moving essays about fatherhood. Compelling and eloquent, these are some of the magazine’s most emotionally powerful pieces, as eleven award-winning and notable authors reflect on manhood through memories of their own fathers and their personal experience of raising sons. The collection covers everything from birth to death, from the thrilling and terrifying hours Daniel Voll spent in the delivery room during his wife’s long labor to Jake La Motta’s heartbreaking piece about losing his two sons to David Sedaris’s sidesplitting portrait at his fathera food hoarder who once took a bite of his own hat. Includes: Tom Chiarella ’s journey with his two sons to meet Xbox’s most famous Halo gamer and his posseHumorist Larry Doyle on the fearsome babyproofer” who inspected his house for death trapsand found them everywhere Tom Junod ’s gradual realization that his father’s lessons on how to dress like a man were really lessons on life Scott Raab on the lifelong struggle with his tough-guy dad Ron Reagan on his bittersweet victory in a swimming race against his father John Richardson on his father’s controversial career as a covert CIA operative Martha Sherill on her father’s life as a swinging bachelor and the former girlfriends that surface after his deathA loving essay from Alec Wilkinson about raising a child with special needs
2017年6月20日 已读
父亲写儿子,写出生。儿子写父亲,写生平写死亡。唤醒自己于父亲的关系。父亲节读物。
成长 散文 随笔
生活的艺术 豆瓣
作者: 林语堂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 - 11
《生活的艺术》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出版至今已再版四十余次,被译成多种语言。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展现了中国人的闲情雅趣,将生活的浪漫与优雅进行了完美的呈现。在生活的艺术面前,我们看到了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最为缺乏,也是我们最渴望的闲适情调。这种古典的优雅与从容,是中国人骨子里浪漫情怀的现实表达。穿越历史的尘埃,背负过多的中国人如何在忙碌中保持这种内心的旷达,如何保有并延续这份灵动的性情?闲适人生,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处世哲学,更是我们在现代忙碌生活中最需要的生活态度。
没有什么了不起 豆瓣
作者: 蔡澜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7 - 6
一切烦恼,都是由贪心开始。人生要学的太多,看你如何选择和被命运安排罢了。
这是一本关于蔡澜的“人生经验”的书,七十多年,走遍世界,看过形形色色的人,经历过各种各样的事,蔡澜的“人生经验”,可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他说:要多储蓄思想,还要收藏光辉的记忆;交友之道,在于原谅对方,想到他们的好处,好过记他们的缺点;让人对你有自信,做人做事都是这个道理;凡事不应太过执着,但要有些做人的基本原则,最重要的,还是要放弃以自我为中心;老是人生必经之路,等它来临时,不如做好准备,享受它的宁静……
蔡澜讲究踏踏实实做人,简简单单度日,喜怒哀乐顺其自然,万事不萦于怀——没有什么了不起。看得开,放得下,活得通透、明白,自然长寿、快乐。这是一个把人生真正“活透了”的人的真实感受——凡是往好处想,人生会变豁达,没有什么了不起。
生活是很好玩的 豆瓣
7.6 (15 个评分) 作者: 汪曾祺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7 - 6
好玩,是一种生活的体验,是一种发现和欣喜,它源于对生活无比的爱。
汪曾祺说,人活着,就得有点兴致。写字、画画、做饭,明明是最普通的日常,他却深得其乐。
他经历了人世的复杂,却天真得像个孩子,贪吃、贪唱、贪看、贪玩儿,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无心机,少俗虑。鹦鹉史航说,这世间可爱的老头儿很多,但可爱成汪曾祺这样的,却不常见。
凡人琐事、市井人生、旅行见闻,一草一木、一茶一饭、一人一事,在汪曾祺的笔下散发着温暖的快乐和不凡的趣味。他的文字告诉我们:慢点走,欣赏你自己;慢点走,品品茶、喝喝酒、听听曲、写写字。人生少忧虑,存一点童心,生活才好玩。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豆瓣
7.5 (91 个评分) 作者: 周濂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4
本书精选学术新锐周濂十年来公开发表的随笔文章,包括时评、书评及其部分学术文章等。作者以其深厚的专业学养作为根基,把他对幸福、公正、德性生活、民主、自由、道德等等这些问题的哲学思考融进一个个现实故事和活泼泼的生命体验中,用最真切的道德直觉和清醒的问题意识和柳叶刀式的 概念分析能力,一猛子扎进问题的深处,把深邃的哲学拉回到“粗糙的地面”。
在本书中,作者想告诉我们,在一个乌烟瘴气的喧嚣迷茫时代,在一个颠倒是非的时代里生活,个体性的痛楚可想而知,除非你放弃自身的价值标准,与这个肮脏的时代握手言和,或者闭上眼睛装睡。可是即使是在外部环境非常糟糕的情况下,一个人依然可以选择过一种合乎德性的生活,并以此来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依然可以选择不止做个“好人”,还可以做个“好公民”。
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 豆瓣 Goodreads
8.0 (13 个评分) 作者: 张佳玮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4 - 2
《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是一本文学随笔。作者张佳玮是专栏作家,活跃在豆瓣、知乎、天涯、虎扑、《一个》等网络和平面媒体。目前旅居法国巴黎。
他的文字涉及美食、旅行、艺术、文学,视觉独特,既有文字优雅韵味,内容又跟现在的生活接轨。
这一本随笔集是围绕他的日常生活,一个普通人生 活中感官的盛宴,用耳朵、鼻子、嘴巴、眼睛,发现平凡生活里,那些给人独特滋味的美食、风景、文学作品、和神奇的幻想。生活因为知乎上有张佳玮而美好,因为能读到张佳玮的文字而更加美好!
【编辑推荐】
张公子:我非常非常不擅长自我介绍,每次开专栏要自我介绍时总求编辑代笔。
“不靠谱的”编辑:我比较浮夸哦,请看编辑推荐!
小编说:生活因为知乎上有张佳玮而美好,因为能读到张佳玮的文字而更加美好!一点儿都不夸张。你来阅读这本书,世界唰的不一样!
张公子的海量读书量何人能及,智趣的语言何人能及,作为“普通人”的生活智慧何人能及?啊,我们不用及,只需好好欣赏他的作品!
张公子徜徉书海,也游历世界各国。你可能读过他的专栏,看过他在知乎的精彩回答,看过他的篮球点评,或许你还在上海书展参加过那场非常精彩的读者见面会。
你以前不知道他?那这次可千万别错过了!
这本书是张公子最平易近人的作品,为你打开一个全新的、更大更宽广的、充满乐趣的平常人的世界。或许我们都过着差不多的生活,却没有公子这般的拾趣能力。
在我们忙碌的,焦虑的,竞争的,苦闷的,莫名亢奋的,莫名低落的情绪里,激烈复杂的世界里,你来阅读这本书,世界唰的不一样!请你来体会一个人可以怎样的不同,实实在在的。也因此体会到什么叫做阅读的乐趣!
成功只能靠自己 豆瓣
作者: 【美】刘墉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11
这是一本刘墉写给所有希望获得成功却又对成功感到迷茫困惑的人的勉励书,让你不惧前行、不怕跌撞,拼命做个人上人。
每个人都能成功,每一种青春都五色斑斓,正因为年轻,所以我们要把握这冲力、把握这浪漫,多看多学,以不辜负上天赐给我们的青春。
本书收录了刘墉先生关于成功、励志等的经典之作,成功要自己去成功,如同成长要自己去成长。
玩儿 豆瓣
6.3 (12 个评分) 作者: 于谦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 - 3
“什么叫喜欢?就是你愿意照顾它,伺候它,琢磨它,不怕脏,不嫌累。”
于谦说:“我想说的东西,跟钱关系不大。”
于谦,人称谦儿哥。相声界公认头号玩主,郭德纲认证捧哏巨匠。世事洞明却低调内敛,温润豁达而又随遇而安。抽烟、喝酒、烫头之外,谦哥爱交友,爱大自然,尤其喜爱各种小动物。在《玩儿》精装典藏版中,谦哥记录了自己多年来养猫、粘鸟儿、养鸽子、摸鱼、遛狗、熬鹰、驯马的各种心得体会。字里行间都浸润着亲切、厚道、朴实、局气的老北京四九城内的文化气息,稚儿擎瓜柳蓬下,细犬逐蝶深巷中,百姓烟火人间温情尽汇于此,堪称人间大美。
同时,《玩儿》中又处处可见于谦对生活的思考、对友谊的珍重和对理想的追求,从捧哏巨匠到摇滚大爷,谦哥随遇而安的外表下,隐藏着怎样的热血、智慧和自由的灵魂?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 豆瓣
おおきなかぶ、むずかしいアボカド 村上ラヂオ2
8.1 (125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14 - 10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收录村上春树的52篇风趣随笔,配以画家大桥步的52幅美丽插画,村上以幽默的语言写下蔬菜的心情、关于大萝卜的怪谈、挑选好吃鳄梨的超能力、和海豹接吻的感觉……囊括了形形色色的有趣话题,被誉为“日本最好喝的乌龙茶”。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中有最有趣、最真实的村上春树,平淡得恰到好处的笔触,描绘出耐人寻味的生命细节,让人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忽视的有趣的东西,找回遗忘许久的自己。
------------------------------------------------------------------------------------------------
★《达文西》杂志年度散文第1名,著名画家大桥步精心绘制插图
★52篇风趣随笔+ 52幅精美插画,被誉为“日本最好喝的乌龙茶”
★这是最真实、最有趣的村上春树,让人找回遗忘许久的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明朗积极的神话,当作生存下去的凭据——村上春树
无所畏 豆瓣
6.3 (23 个评分) 作者: 冯唐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9
冯唐全新作品,一部坦露自我的真诚之作。
全书分为如何获得成功、爱情如何对抗时间、生活怎么过才算有意义、自我价值如何体现四个部分,并收录《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找个好看的扑倒》《爱情如何对抗时间》《我爸认识所有的鱼》等知名篇目。
此书对冯唐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中年的冯唐在书中坦言自己的中年危机、父亲的去世、老妈的人生哲学,以及对过去和未来的自我审视。冯唐父亲、母亲等私人珍藏照片,初次放进书中,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直观展现《无所畏》中谈及的人、事、物。
活在这世上,什么都不要怕,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儿,慢慢放下输赢和计算。
★冯唐2018年全新作品
收录冯唐38篇全新人生智慧之作,11幅亲笔题字,38幅私人摄影作品。
★一部坦露自我的真诚之作
此部作品,区别冯唐以往的杂文作品,人到中年的冯唐,在这本书中,从成功、爱情、亲情、生活的意义、自我价值的体现各个方面,对自己四十多年的生活进行梳理和总结。让人能够从中学习和领悟一些人生智慧,也让人能够以此反思,如何更好地生活。
★收录《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等知名篇目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一文,获得上亿阅读量,近5万人点赞,几百家自媒体疯狂转发,“油腻”一词,成为2018年全民热议词语。
★全新精致设计,四色印刷,精致工艺
全书4色印刷,精致排版,封面特种纸+烫金、压印工艺,与冯唐别具一格的文风相互呼应,为当下特立独行的年轻人zui佳阅读图书。
菊次郎与佐纪 豆瓣
菊次郎とさき
8.7 (62 个评分) 作者: [日]北野武 译者: 陈宝莲 译林出版社 2015 - 2
【日本殿堂级导演北野武暖心大作,笑中藏泪,细述他与他的“超级阿爸阿妈”】
•电影大师北野武,笑谈贫寒童年,温情讲述别样成长故事。
•出身底层,北野三兄弟却能成为企业高管、教授、名导演,讲述母亲教子的大智慧。
•北野武披露创作灵感的起源,理解北野武艺术人生的“第一自传”。
•台湾名导吴念真、陈玉勋、作家郝誉翔联名推荐!
父亲菊次郎,凡事靠酒壮胆,糗事一箩筐的油漆工,北野武电影中的悲情英雄。
母亲佐纪,自称“出身名门”的平民主妇。被母亲毒舌“鞭策”半生,北野武却最终坦承:我是全国最恋母的男人。
◆著名导演吴念真感动作序:
你将读到的是北野武的出身、父母、兄弟和家庭的故事。
但请放心,这绝非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写的那种“优良课外读物”。
相反,北野武用搞笑到甚至刻薄方式描绘这些人和事,让我们在笑与泪的交织中,看到真情和真实,看到那么多情、柔软的心。
◆《佐贺的超级阿嬷》作者岛田洋七:
对我来说,我的教科书就是“人”,而那本最重要的教科书,就是北野武。
◆北野武亲笔致信中国读者:
穷人家的孩子,不管日本还是中国,童年光景大概是一样的。
假如中国读者因我这本书而想起一些有关家人的事,
我就很高兴了。
你要做的,只不过是发现生活之美 豆瓣
作者: 朱光潜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7 - 5
美学大师朱光潜谈生活和美的随笔。好的生活要的不是更多,而是更美。你要做的,只不过是发现生活之美。
乡情民俗、花鸟虫鱼、山川草木,一首诗,一幅画或者一片自然风景,在朱光潜笔下,皆风趣有致,充满生活气息,又省思人心。他能够从生活中最平常的事物里发现美,感受美,乃至成为美的工作者。蒋勋说,朱光潜是我敬佩的生活美学家。
朱光潜说:世上最快活的人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发现美和趣味。愿我们能够勤靡余劳,心有常闲,过好当下,发现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