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慕容雪村随笔集 豆瓣
作者: 慕容雪村 2011 - 1
《慕容雪村随笔集》主要内容简介:穿衣要穿五尺长,嫁人须嫁狠心郎,睡到三更狗儿叫,钢刀闪闪铜钱响。一生中,你至少要去两次重庆,第一次去吃满街美食,去看美女如云,去领略山城、雾城、江城的独特韵味。这时独行人也许会感到孤独;但第二次就不一样,你会找到朋友,全重庆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你的朋友,会找到重庆漫不经心、大大咧咧的诗意,这诗意行走在高高低低的路上,停留在棒棒军的棒头,飘荡在朝天门浆声灯影的夜色里,这诗意与酒有关,与辣椒有关,却又永在它们之外,身不临重庆,就不会发现完整的生活。海子在昌平的居处,离我的宿舍不足五百米。他的房间里只有电灯。海子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学生们都会要求他朗诵自己的诗,那是诗歌最好的年代。海子的死讯传回政法大学,没有人为他流泪。那是诗人的悲哀,或者是诗的悲哀,不过我想这可能更接近海子的心情,他一直想做悲情英雄,不愿意别人为自己哭泣。生活是一枚不可解剖的蛋。把壳打破,汤汤水水一塌糊涂。我以前有个坏习惯,喜欢站在路边看过往行人,每走过一个衣着光鲜的人,我就会在心里揣测,这光鲜的衣着之下,会不会有大面积的红肿溃烂,现在我把这习惯改掉了,因为我已经知道那个答案。“得其时横刀天下,不得其时蓬头而行。”这话是我说的。前半句是我少年的狂想,后半句则是当下的心态。这是君子之道。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我们都是平凡人,既不能横刀天下,也不甘心蓬头而行,只能在两者之间摇摆,从明天起,我就可以踏上异域了,这片土地上的一切欢笑和悲伤,都会成为往事,它们再也不会让我脆弱,浮世已经远去,我感到无比宁静。人生向我展开从未有过的神秘,未来的事没有人知道,是的,就像是波澜汹涌的大海,没有人知道哪里有险滩,哪里有暗流,哪里有迷人的小岛。
生命是孤独的旅程 豆瓣
作者: 贾平凹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7 - 11
★汇集贾平凹先生数十年间经典散文,愿你无畏于孤独,活出人生的本来面目
人人生而孤独,相比于快乐与喧嚣,孤独总是如此绵长而深切,让人无助又彷徨。然而,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惧孤独。
只有接纳且拥抱孤独的人,才能看清真实的自我,在沉思中找到人生的前路。孤独会让你会活得更加清醒而坚韧,逐渐穿越迷茫,变得越来越强大。
贾平凹先生以平易朴实的笔触,写其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所见所历,既有对过往生活的追忆,也有对亲友的怀念,对故乡的留恋……字里行间,遍陈生命中的孤独、苦痛与真实。
生命是孤独的旅程,孤独是生命的答案。读完贾平凹先生的这本书,你恍然如悟:只有历经孤独的人,才能活出人生的真正滋味。
远方的鼓声 豆瓣
遠い太鼓
8.1 (65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8
《远方的鼓声》是村上春树的游记,时间为1986-1989年,游历地区为欧洲,主要为希腊、意大利两个国家。“一天早上睁眼醒来,蓦然侧耳倾听,远处传来鼓声。鼓声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从很远很远的时间传来,微乎其微。听着听着,我无论如何都要踏上漫长的旅途”——作者听得的微乎其微的“远方的鼓声”,最终成了您手头上这部可触可观的《远方的鼓声》。村上的游记具有个人特色,他几乎不写人所熟知的名胜古迹,而是与普通居民共同生活,描写他们的日常工作、饮食起居等,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富有深度感,对读者了解这些国家的真实状况有很大帮助,文笔也幽默有趣,可读性很强。
只要我能跑,没什么不能解决 豆瓣
6.0 (8 个评分) 作者: 松浦弥太郎 译者: 涂纹凰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0 - 4
跑步,既是传统运动,又是生活方式和态度的一种新型表达。作者松浦弥太郎,一个非常懂生活且极具品位的日本大叔,用这本书告诉你,坚持跑步九年,无论去到哪里,都不会感到害怕。
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决定跑步、如何正确地跑步、怎样坚持并享受跑步……通过这本书感受到跑步并不只是单纯的运动,也可以调整大脑的状态。透过跑步可以找到生活方式的全新价值观。
书中同时收录了他与「涩谷电台」的制作部长——西本武司先生就跑步这件事所展开的一场精彩对话实录,畅谈跑步带给个人的自由。
松浦弥太郎说:“借由跑步的各种准备,你会发现很多生活中重要的事,本来看不清楚的东西也会变得清晰。只要努力锻炼强健的体魄,无论几岁都能持续挑战新事物。”
济南的冬天 豆瓣
作者: 老舍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0 - 3
《济南的冬天:老舍散文》主要内容:老舍散文大雅若俗,针头线脑,婚丧情私,风俗物事,只要如实地闲扯下来,便成就了妙文佳构。那么何以描写“零七碎八”的老舍散文,就算得上大家手笔呢。顶顶要紧的是,他精通写作之道,绝不光以“情真”和“形散神不散”的肤浅说词做注脚。他懂得如何将自己的学养才华幻术般融入写作之中,让个性的灵气渗透进每一个字眼儿。
老舍的散文也不外乎写景、记人、抒怀、说文、论事几类,而且文中的细节又全是那么平凡,语言朴素直白到用平头百姓说的大白话。
老舍的幽默,是轻松的、俏皮的,也是智慧的。或许他的幽默可称得上是中国文人幽默中的一个典范。
一切随缘 豆瓣
一切なりゆき 樹木希林のことば
7.1 (9 个评分) 作者: [日] 树木希林 译者: 陈林俊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7
未被癌症饶过,因此彻底“享受”了病痛生活。
没有拥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婚姻,但一生都认真地恋爱。
没有拥有被上天眷顾的容颜,却为多部电影注入了灵魂。
以上没有一个难关不难过,但树木希林都过得漂亮。
电影没完成的表达,她在这本书里完成了!
《一切随缘》是树木希林在面对疾病、家庭、爱情、工作时的感悟,她尽自己最大可能,活出了独一无二的人生,并向读者传达她的人生体验:“为生活而竭尽全力的人,大多会有精彩的人生。”
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8.4 (73 个评分) 作者: 吴晓乐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0 - 11
在处女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鸣惊人之后,毕业于台大法律系,却走上作家之路的吴晓乐带来了她的第一本随笔集《可是我偏偏不喜欢》。她以诚挚、洞察幽微的笔调,去揭示那些我们无比熟悉却视而不见的事物。她写女性之间隐藏的厌女情绪,体察女性潜移默化的“月经耻感”,也自陈母女两 代人的冲突与和解;她写自己曾为迎合男友病态节食的经历,回顾言情小说如何塑造了女孩最初的爱情观;写“女神”这个词背后隐藏的陷阱,也反思“年轻人一定要在大城市拼搏”这种论调。
由于下笔精准,简中版尚未上市,就有读者手敲其中篇目分享,获上千人共鸣。
那些很好很好,可非我所愿的,可不可以不要?能否任我们长齐个性,拥有不与人同的自由?
——————————————————————
《正果与它们的产地》
不想结婚的人们,应值得一次鼓励,他们对自己诚实,诚实地说,目前并无把握负担谁的逆境、贫穷、疾病与哀愁。在天灾满布的现世中,他们调节着人祸的比例。
《习得复忘掉》
世人常误解一件事:仅仅男性特别喜欢折抑女性。绝非如此,打自很小的年纪,我时时见闻,那些坐成一圆桌的女人,如何将一位不在场的女性给说得低进尘埃里。几乎每个女生都接受了一套完整且顺序俨然的厌女练习。
《我与我的血》
自那回起,我变得相当尊重自己的月事,部分是不想再挨针,部分是我终究经验到,当我厌恶着自己这规律地滴出鲜血的身体时,我的身体也以等量齐观的恶意回敬着我。
《圣母病再见》
圣母的存在,是为了让人崇拜或耍赖,不是为了相爱。……珍惜生命,具体的方案之一便是汝不可宠坏他人。不要硬生生剥夺别人实际感受生命的可能性,不要代人受过,更不能替人顶受生命的细小砾磨。
历史的温度 豆瓣
6.8 (19 个评分) 作者: 张玮 译者: 有2017年10月9印本 中信出版社 2017 - 8
历史是万花筒,每个人看到的不同,每个角度看到的也不同。有的人看到了残酷,有的人看到了温情。有的人看到了杀戮,有的人看到了救赎。有的人看见了别人,有的人看见了自己。有的人假作真,有的人真作假。
史书上的一段话、一个名字,在张玮的笔下呈现出一张张意想不到的面孔。
张玮书写的历史,亦正亦暖。正,是因为,在“馒头说”的一个个历史故事中,张玮都尽量用一种第三方、不带感情色彩的口吻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现在用“上帝视角”去评价当时的人和事,这对当时的人来说,不公平。
而暖,是有趣、有温度,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生人勿近的,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的性情,风趣的文字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活色生香。
2021年4月21日 已读
算是公众号里写的好的。
历史 随笔
历史的温度2 豆瓣
6.8 (8 个评分) 作者: 张玮 译者: 张玮 2018 - 2
尼古拉•特斯拉,到底是神还是人?抗战期间,整个国家只剩两架轰炸机了,为什么还是要轰炸日本?真实的潜伏,究竟是什么样?……
史书上的一段话、一个名字,甚至一张图,在张玮的笔下,呈现出一张张意想不到的面孔。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数字,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
是人,就有正反面,就有优缺点。张玮尽可能地用辩证的眼光,结合当时客观的环境,设身处地去看待那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带入立场,或者用“上帝视角”来评判一件事或一个人。
看起来枯燥的历史,其实活色生香,带着故事,带着血肉,带着彷徨,带着信念。
历史,有真实的温度。
活好2 豆瓣
作者: [日]日野原重明 译者: 甘茜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1 - 1
畅销15万册《活好》姊妹篇
日野原重明百岁之后的人生智慧
◎ 内容简介
☆得益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医疗水平的进步,人类平均寿命在不断刷新纪录,“百岁人生”成了可以憧憬、可以期盼的目标。当庸常的琐事占据日常生活时,当快节奏的生活干扰我们享受生命的本真时,我们有必要驻足停留,思考如何有意义、有尊严地度过漫长岁月。百岁高龄的日本国宝级医师日野原重明,在本书中用笔记录了他101-105岁之间的见闻和所悟,从这些朴实无华的话里,我们能够看到衰老、疾病与死亡的威胁,但是日野原先生倔强、勤勉、奉献的斗士形象却因此愈显高大。
☆始终对过去保持感恩,始终对未知保持敬畏,始终对未来保持期待。这是日野原先生带给我们的礼物,而他更是在生命最后的5年里,一如继往地服务他人、鼓舞他人、成就他人,同时以极大的勇气去学习和体验新事物。就像他在《朝日新闻》上开设的专栏名称“任我前行”所昭示的那样,先生以探索的姿态面对每一天,以包容开放的胸襟为人处世,这些,才是活好的真正意义,不是吗?
◎ 编辑推荐
☆《活好》畅销15万册之后的又一力作,日本国宝医师日野原重明百岁之后再出发,用42个故事传递人生智慧,告诉我们如何在困难重重的生活里活得热气腾腾。
☆从101-105岁,日野原重明先生在报纸上坚持写作专栏,累计42个人生故事。从这些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先生一直在尝试新事物,挑战未经之旅,尽管身体日渐衰弱,甚至出行困难,但他从未放弃活得更为出彩的努力。
巴黎隐士 豆瓣
Eremita a Parigi
7.9 (14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倪安宇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卡尔维诺经典:巴黎隐士》内容简介:巴黎到底是什么?巴黎是一本巨大的参考书,是一个像百科全书一样可以来查阅的城市:打开《卡尔维诺经典:巴黎隐士》,它给你一连串的信息,包罗万象,为别的城市望尘莫及。
《卡尔维诺经典:巴黎隐士》是卡尔维诺自述性文集,收入十九篇或长或短的文章,以日记、回忆短文、访谈、短评等形式记录了卡尔维诺生命历程的精华。既有卡尔维诺对家乡意大利的眷恋,在美国的旅行记录,巴黎的隐士生活,也有他的文学访谈,皆为了解卡尔维诺其人其文的宝贵资料。
医生的修炼 豆瓣
8.6 (1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阿图·葛文德 译者: 欧冶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8
新手医生阿图满怀抱负进入梦想中的白色巨塔,他将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试炼?硬着头皮第一次拿起手术刀的他,将如何处理突如其来的变故?在错误切开病人气管的时候,他如何面对从手边一丝丝逝去的生命?在“成功是常态,失败就是一条人命”的职业生涯中,在每一个或者温暖或惊悚的病例故事背后,都是生与死的殊死较量。
本书精选了14个主题,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医生所面对的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做抉择时需要考虑的复杂因素。一个个医学现象背后,是外科医生群体的自我审视与修炼。
适合医疗界人士、政策制定者和普通大众阅读。
Embers 豆瓣
作者: Richard Wagamese Douglas & McIntyre 2017 - 4
"Life sometimes is hard. There are challenges. There are difficulties. There is pain. As a younger man I sought to avoid them and only ever caused myself more of the same. These days I choose to face life head on—and I have become a comet. I arc across the sky of my life and the harder times are the friction that lets the worn and tired bits drop away. It's a good way to travel; eventually I will wear away all resistance until all there is left of me is light. I can live towards that end."—Richard Wagamese, EmbersIn this carefully curated selection of everyday reflections, Richard Wagamese finds lessons in both the mundane and sublime as he muses on the universe, 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working in the bush—sawing and cutting and stacking wood for winter as well as the smudge ceremony to bring him closer to the Creator. Embers is perhaps Richard Wagamese's most personal volume to date. Honest, evocative and articulate, he explores the various manifestations of grief, joy, recovery, beauty, gratitude, physicality and spirituality—concepts many find hard to express. But for Wagamese, spirituality is multifaceted. Within these pages, readers will find hard-won and concrete wisdom on how to feel the joy in the everyday things. Wagamese does not seek to be a teacher or guru, but these observations made along his own journey to become, as he says, "a spiritual bad-ass," make inspiring reading.
The Virus in the Age of Madness 豆瓣
作者: Bernard-Henri Levy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20 - 7
As seen on CNN's Fareed Zakaria GPS Forget the world that came before. The author of American Vertigo serves up an incisive look at how COVID-19 reveals the dangerous fault lines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With medical mysteries, rising death tolls, and conspiracy theories beamed minute by minute through the vast web universe,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has irrevocably altered societies around the world. In this sharp essay, world-renowned philosopher Bernard-Henri Levy interrogates the many meanings and metaphors we have assigned to the pandemic-and what they tell us about ourselves. Drawing on the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from Plato and Aristotle to Lacan and Foucault, Levy asks uncomfortable questions about reality and mythology: he rejects the idea that the virus is a warning from nature,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global capitalism; he questions the heroic status of doctors, asking us to think critically about the loci of authority and power; he challenges the panicked polarization that dominates online discourse. Lucid, incisive, and always original, Levy takes a bird's-eye view of the most consequential historical event of our time and proposes a way to defend human society from threats to our collective future.
2022年2月6日 已读
算是个时评吧。2020年就出版了,所以也就是就疫情开始的时候的一些事做了评论。一是提醒人们警惕医疗权威,二是要警惕那些利用疫情散布谣言的人,什么病毒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呀,三是警惕试图对病毒做赞美的人,什么病毒让xx城市出现蓝天啦,野生动物出现在社区啊。四是警惕利用疫情获利,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的那些人。

我同意作者说,这场疫情,不只是是病毒的疫情,而是对病毒的“害怕”成为瘟疫。作者整体上来说,是表达了对人类社会面对疫情的应对的各种失措的警惕和愤怒。

说到底,也是opinion piece.
哲学 随笔
What I Talk about When I Talk about Running 豆瓣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Blackstone Audiobooks 2008 - 8
2022年6月1日 已读
村上君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英文版。村上从开始跑步,到发表这么一本谈跑步的书,好像过了20几年。文字似乎也是一开始在各种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的合集?不过,看着村上从跑步,马拉松,超级马拉松,铁人三项,这么一路走来,似乎也是许多跑者进阶走过的路……大概总是跑步的话,人会厌倦,总会寻求新的刺激吧?看这样有名的业余跑者的书,总能让自己的跑步的心情与阅读的心情结合在一起,会心一笑。
日本文学 跑步 随笔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 豆瓣
7.6 (17 个评分) 作者: 刘擎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1 - 4
★ “中文世界公共写作的典范”
★ 一本在剧变时代成为一个清醒的现代人的思想指南。
★ 作为以政治哲学教授的身份介入国内火爆综艺《奇葩说》的学者,刘擎老师让哲学走下神坛,用真正人性的智慧和学者的温柔圈粉,其中包括但不限于马东、蔡康永、李诞、宋丹丹、杨幂、一众辩手,以及数千万观众。
★ 知名学者+《奇葩说》导师刘擎教授解读现代思想,呈现观念与现实的完美结合,澄清我们的处境与自我理解,在风险与意外交织的年代重建现代人对未来的想象。蔡康永、李诞、刘瑜、施展、李筠诚挚推荐!
★ 这本书搭建与多元价值对话的桥梁,理解现代世界的复杂性,为焦虑的现代人拨开观念的迷雾,打开更广阔的思想视野,反思现代人的精神道德困境,重获对个人生活的掌控感。
★ 从明白自己是谁、自己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么做,到反思自己的生活所身处的世界,如何接触生活的更多可能、开垦属于自己的领地,打破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感,重获崭新的“自我理解”。
【内容简介】
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纵向传承与外来文化的横向互动中,在这种“纵横交错”的文化背景下,刘擎教授通过发人深省的文字启发我们以理性化的方式来探索世界和自己,思考“人应当信奉什么”“应当怎样生活”“如何理解和应对困境”等诸多问题。
这部作品兼具敏锐的历史意识与深切的现实关怀。刘擎教授结合历史、文化、政治、哲学等众多元素,解读社会发展变化、思想的演进,以求大众在面对这个时代时,能够辨析问题与观念的来龙去脉,澄清我们的处境与自我理解,重建对未来的想象。
【名人推荐】
我们常常放弃自己,想要蒙混度日;但刘擎教授不想放弃我们,他希望我们醒来。这就是他的热情、他的可爱、他的理直气壮。知道他在乎我们,谁还能把脸转开呢?
——蔡康永
刘擎老师就是那种不认同你的观点,也愿意与你诚恳讨论的人。他的观点我也很多不认同,或者干脆没看懂,但觉得都该认真对待,都该看看,因为这位赤子的气质让你只能信赖。
——李诞
刘擎可能是最配得上“娓娓道来”这个词的学者,他的语言干净而准确,讲道理善于以退为进,他总在追问最重大的问题,但并不急于找到答案,而是引领着读者探寻沿途层峦叠嶂的风景。
——刘瑜
这个世界会变好吗?相信身处当下动荡多变、思想激辩时代的年轻人面对这一问题,多少会有迷茫与彷徨。刘擎老师在这本书里,将高远的哲学观念与世界真实状况的联系展示给大家。如果你对时代与自身有困惑,来跟随他做一次思想的体操与观念的探险吧。
——施展
刘擎老师一直是中文世界公共写作的典范。他奇妙地把渊博的知识和深刻的思考清晰明快、亲切友好、情义满满地呈现给读者。没有居高临下的训导,只有真诚的智识邀约。他约我们一起思考和讨论关乎我们每个人的议题,在清明的理智中携手走向未来。
——李筠
2022年6月21日 已读
这是一本,若不是作者在电视上出了名,应该不会有出版社出版的书。文章质量并不低,但是其本身并没有什么体系,没有整体性。文章也都属于导读,书评,感想,简介类型。给我个人的收获,就是通过它接触了《源泉》这本优秀的小说,另外对政治哲学中的自由主义的相关文章帮助我认识了和思考自由主义。而其他的对政治哲学学者,书籍,电影,时政相关的介绍文章,都不太引起我的兴趣。最后,谁能告我,这个题目里的清醒,是不是指代西方的Woke?
哲学 散文 散文随笔 随笔
Gift from the Sea 豆瓣
作者: Anne Morrow Lindbergh Pantheon Books 1991 - 10
n time for the holiday season--in an appropriate and enticing new format, and with a striking new jacket--a spectacular hardcover reissue of one of the most beloved books of our time. Since i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55, Gift from the Sea has enlightened and offered solace to readers on subjects from love and marriage to peace and contentment.
2023年4月15日 已读
林白夫人在写此书的时候,大概是我这样的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只是,美国人的人际关系里,上有小下有老的牵绊,与东方人未必匹配。然而,这本来自大海的礼物中,她作为一个中产美国女性,在1955年探讨生活问题,与现在似乎并没有多少不同。我们的科技进步了,物质可能更丰富了,精神上呢,有多大变化?到海边小住,仿佛从生活的洪流中脱身,喘息,反思一下,我们不也都有机会如此吗?

海浪冲刷沙滩,一刻也不曾停,带来海的礼物。人们来来去去,拾取带走一些,大海仍是无穷。大海告诉林白要有耐心,要懂得放下复杂,简单生活,要进入内在创造美好,要独立自由的存在并与他人共舞,用生活磨练自己不要放弃与放纵,感恩自己所能取得的,不要贪心。享受耐心,极简,自由,陪伴。林白夫人的书,虽说是女性视角女性叙事谈女性问题,男人同样可以借鉴。
女性 散文 灵性 生活 英文原版
后基因组时代的思考 豆瓣
作者: 吴家睿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1
本书内容是作者为《科学》杂志设立的“后基因组时代的思考”专栏撰写的30篇文章,以及作者在其他报刊上发表的数篇文章,共分为:“系统生物学面面观”、“新时代、大科学”、“后基因时代的交叉科学”、“创造历史的人”四大板块。作者通过自己在认识过程中的轨迹,进一步体会到了那句名言:“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以明日之我否定今日之我”。也给读者提供了一份真实的心路历程。
笔者看到了自己认识过程的运动轨迹,这其中有许多不成熟的想法,有许多前后不一致之处,更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笔者在重读这些文字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了那句名言:“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以明日之我否定今日之我”。为了给自己和读者提供一份真实的心路历程,笔者决定在编辑这本书时,除了文字的校对和体例的修订外,尽可能地保留文章的本来面目,即使文章中的某些论点看上去已经过时甚至不正确。
为什么读经典 豆瓣
Perché leggere i classici
8.6 (23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黄灿然 / 李桂蜜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本书36篇文章,论及31位经典作家及其作品,是进入经典世界最好的入门书。在这里,卡尔维诺向我们开放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的秘密书架,娓娓道来他的理想藏书。凭着热枕和智慧,卡尔维诺让文学作品在读者面前呈现千姿百态的魅力。没有学院术语和新闻报道的油嘴滑舌,博学而非炫学,充满了对文学真正的热情。正因为此,这本书打动了世界上成千上万的读者,无论他们是首次阅读,还是以一种新的方式重读。
2021年5月21日 想读 把这本书中收录的第一篇文章《为什么要读经典》读了。作者对经典的特点总结,真的是很到位。其中一点是,围绕着经典,会产生许多烟尘,这所谓的烟尘就是对经典的解读,研究,探讨,致敬,续写等等。而这本书剩下的章节,尽可以被归为烟尘——都是作者读过一些经典文本后的思考,研究,评价,介绍,不一而足。如果没有读过原著,就去贸然读这本书的话,大概率是会被“烟尘”呛到。因此,还是把这本书放到想读之中,等读了书中提到的援助之后,在考虑重读剩下的文章吧。
外国文学 意大利文学 文学研究 文学评论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