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豆瓣 Goodreads
De la division du travail social
作者: Emile Durkheim / Lewis A. Coser 译者: Lewis A. Coser / W. D. Halls Free Press 1997 - 9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893 and never out of print, Emile Durkheim's groundbreaking work remains one of the cornerstone texts of the sociological canon--now updated and re-translated in this new edition. As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as changing the landscape of society, Durkheim presented a new vision of the social structures at the root of capitalism, and the issues he grappled with still resound today. If pre-industrial societies were held together by common values, sentiments, and norms, equally shared by all, what holds modern societies, with their complex division of labor and non-cohesive social structure, together? What did this new social order mean for the autonomy of the individual? Durkheim argued that class conflict is not inherent in a capitalist society, as Marx contended, but that the unfettered growth of state power would lead to the extinction of individuality. Only in a free society that promotes voluntary bonds between its members, Durkheim suggested, can individuality prosper. In this new edition, the first since 1984, world-renowned Durkheim scholar Steven Lukes revisits and revises the original translation to enhance clarity, accuracy, and fluency for the contemporary reader. Lukes also highlights Durkheim's arguments by putting them into historical context with a timeline of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students and scholars, this edition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 is essential reading and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relevance of Durkheim's ideas today.
The Marx-Engels Reader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Karl Marx / Friedrich Engels W. W. Norton & Company 1978 - 3
This revised and enlarged edition of the leading anthology provides the essential writings of Marx and Engels--those works necessary for an introduction to Marxist thought and ideology.
2012年9月27日 已读
大概读了其中的2/3,暂时放下,读本多少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不过选的篇目都很好,除了大家都知道capital,手稿,德意志什么的,还有on jewish question这种能让人全方位去理解马克思的篇目。也真心磨人>.<
Marx 理论 社会学
The 18th Brumaire of Louis Bonaparte 豆瓣
作者: Karl Marx Wildside Press 2008 - 3
This collection chronicles the fiction and non fiction classics by the greatest writers the world has ever known. The inclusion of both popular as well as overlooked pieces is pivotal to providing a broad and representative collection of classic works.
2012年9月21日 已读
整个阅读过程中最痛苦的是把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文版的法国历史)和书中连接起来,最最坑爹的是这本书用的大部分专有名词还和现行的wiki之类的不一样。。。Context is everything here>.< 以及读了两个礼拜的马克思和之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真是完全没有关系。。。
Marx 历史 社会学
购买点 豆瓣
Point of Purchase:How Shopping Changed American Culture
作者: 莎朗·佐京 (Sharon Zukin) 译者: 梁文敏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1 - 7
《购买点:购物如何改变美国文化》内容简介:当都市问题与文化问题如此紧密地纠缠在一起的时候,“都市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内在联系也就更为明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莎朗•佐京认为人类生活不是简单地运作于城市之中和城市之上,而是很大程度上也从城市发源,从城市生活复杂的特殊性和激发点上发源。如果说主流的社会科学视野和正统的科学社会主义在阐释人类历史和社会时,已经日趋忽视这些空间特殊性的解码性潜力,那么现在则到了把这“隐没的维度”带回到画面上的时候了。在《购买点:购物如何改变美国文化》一书中,莎朗•佐京深入剖析了城市空间中的商店这样一个特别的单元,以及购物活动是如何使商店变成一种“全面控制的机构”。
2012年7月5日 已读
虽然有些部分好像有些凌乱,不过多半是因为想要涉及的点太多的缘故。Zukin一直在写作中强调自己的成长为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女性的过程,以及这对于她的影响,这点让人感觉很合理。结尾处Zukin钟爱的联合广场绿色市场,还真是个美好的“作为共同体的集市”啊。
Sharon_Zukin 城市 文化 社会学
消费的秘密 豆瓣
作者: 郑也夫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3
《消费的秘密》与郑也夫撰写的《后物欲时代的来临》(http://www.douban.com/subject/2025385/)是姊妹篇。主要内容是5轮课程之后选编的优秀学生论文,按照主题分为六章,由郑也夫针对每篇文章,结合理论做出评点。本书文章研究的主题都非常小,但都能对现代消费社会的某个侧面做出比较好的解释,通过对商场返券、网上购物、集体采购等消费现象的实际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理论与鲜活实际之间的紧密关联。读来生动有趣。
目录:
郑也夫:(导言) 魔高一丈
高 勇:旅游团购物现象观察笔记
邹汉歌:成都小吃:一种拟连锁
张军松:租房中介之调查
杨杰丽:大商场打折返券活动调查
王 娟:超市偷窃现状
李勇刚:保健品虚假广告:两种解释模式
闵 兢:走进网上店铺的台前幕后
陈雪亚:淘宝/易趣上的买家行为
吴 凌:家庭装修中的集采方式
郑也夫:(导言) 时尚非美
储卉娟:关于女式尖头皮鞋的调查
王 静:染发调查
李 娟:深圳美甲调查
许文君:某大学男生护肤品调查
章伊倩:女大学生的“屈臣氏”消费
郑也夫:(导言) 公共空间
车韵飞:成都茶馆
田方萌:北京酒吧与茶馆的比较
李 晋:星克巴的人类学观察
方亚琴:影院消费调查
郑也夫:(导言) 人何以堪
秦 雅:宠物狗的功能
郑也夫:(导言) 手机大国
何 为:重庆某校高中生手机情况调查
马红光:手机实用说分析
明 亮:大学生短信消费透视
郑也夫:(导言) 校园内外
汪蓓蕾:人大学生用水情况调查
罗 晨:人大校内外复印社调查
孙新生:购买电脑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
跨国灰姑娘:当东南亚帮佣遇上台湾新富家庭 豆瓣 Goodreads
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
9.4 (45 个评分) 作者: 蓝佩嘉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8 其它标题: 跨国灰姑娘
来自印尼、菲律宾和越南的女性,来到陌生的国度从事家务劳动。雇用她们的台湾雇主,多数是青壮年的中产阶级,他们的父母辈少有在家雇用佣人的历史,这些“新富家庭”的经验,映现了台湾社会在阶级、族群、性别与代间关系的转变。

为了解台湾雇主和东南亚帮佣之间的互动关系,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蓝佩嘉花了数年时间,访谈了超过百位的印菲帮佣和台湾雇主,了解劳雇双方在家庭屋檐下所面临的结构困境、生存策略与认同政治。

蓝佩嘉以“跨国灰姑娘”的比喻来彰显家务移工的处境:她们或为了逃离家乡的贫穷与压迫,或为了扩展人生视野及探索现代世界。跨越国界工作后,却发现自己坐困雇主家中,被视为“用完就丢”的劳动力,灰姑娘的美满结局仍如童话般梦幻。

相对于2006年的英文版,作者以返璞归真的母语和大量的生命故事,描绘了“跨国灰姑娘”的身影,并且透过社会学透视,展现了台湾雇主和东南亚移工,在全球化社会中相遇而生的种种面貌。

————————————————————————————————

这本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呈现了种族、阶级、性别和公民身份等等界限,如何在家务移工的生命中形成。蓝佩嘉经由划界工作的理论透镜,为萌芽发展中的女性迁移研究贡献了极为重要的成果。这是一本杰出的作品。

——Rhacel Parreñas, 布朗大学美国文明学系教授

我们或许会以为,只要和世界上的其他人接触越多,我们和他们的社会关系就越亲密。但是蓝佩嘉指出我们错得有多严重。在某些状况下,台湾的女雇主和他们的菲佣很“亲密”,但在其他时候两方则非常疏远。的确,有时最接近的反面最为遥远。这本脉络清晰、掷地有声的重要著作,便是在讨论这些现象如何发生。

——Arlie Hochschild,柏克莱大学社会学系荣誉教授

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学术作品,论述圆融、研究透彻、理论扎实,不但具有高度可读性,而且蕴含深度人文关怀。

——Delias Davin,英国里兹大学中国学研究所荣誉教授
2012年2月28日 已读
非常有爱的民族志。性别、阶级、族群、家/家庭等建构出林林总总的模糊界限,作为他者的移工不断切换着前台后台,“地球村”终究是个神话。
人类学 台湾 社会学 移工 蓝佩嘉
Deep China 豆瓣
作者: Arthur Kleinman / Yunxiang Y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 - 9
Deep China investigates the emotional and moral liv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as they adjust to the challenges of modernity. Sharing a medical anthropology and cultural psychiatry perspective, Arthur Kleinman, Yunxiang Yan, Jing Jun, Sing Lee, Everett Zhang, Pan Tianshu, Wu Fei, and Guo Jinhua delve into intimate and sometimes hidden areas of personal life and social practice to observe and narrate the drama of Chinese individualization. The essays explore the remaking of the moral person during China’s profound social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unraveling the shifting practices and struggles of contemporary life.
政治科学要义 豆瓣
作者: 莫斯卡 译者: 任军锋 / 宋国友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10
本书是大利保守主义政治学的奠基之作,书中指出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对立的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这一论断极大地影响并促成了“精英理论“在西方政治学界的兴起。同时,本书还是一部内涵丰富政治文明史,观点独到,论述精练。本书可作为人文学科的基础读本。
当代世界宗教学 豆瓣
作者: 范丽珠 / James D. Whitehead 时事出版社 2006 - 3
本书的第一部分介绍了宗教性的几个基本因素:意义建构或在生命较深层面对意义的需要,以及超越或寻找那些值得为之生、甚至为之死的价值。开篇章节部分包括对西方宗教和宗教性学术传统的概述,同时论证了这些精神的皈依就存在于中国民间信仰与实践文化传统的核心部分。
第二部分吸收了某些现代宗教意识相关主题,从曾经产生巨大影响而今受到广泛质疑的世俗化(世俗化假设预言在现代化进程中,宗教的命运是不可避免地消亡)假设开始。讨论随后转向作为中西方现代化内在动力的相同性和相异性,并分析了在晚现代文化中宗教的位置和宗教性的表现方式。
第三部分提出宗教在中国未来发展趋势的几种观点。第九章和第十章讨论了中国传统遗产的信仰与实践,作为中国在21世纪发展的潜在资源。最后的这两章,思考了中国宗教和宗教性对世界文明和平发展可能的贡献。
2011年4月29日 已读
由于是中英对照的,其实是本二百页不到字号还很大的书,在被催还的前一天匆匆读完,不是特别系统,不过交叉了人类学、社会心理学、哲学、历史学之类的,可读性很强。很喜欢那个“地平线”的比喻。
宗教 社会学
从传统人到现代人 豆瓣
作者: [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 / [美]戴维.H.史密斯 译者: 顾昕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
作者利用其在印度、孟加拉、以色列、智利、阿根廷、尼日利亚六国的实地调查结果,分析使人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几个重要因素。
医学社会学 豆瓣
作者: (美)威廉.科克汉姆 译者: 杨辉/等 2000 - 1
《高校经典教材•医学社会学(第7版)》整理论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医学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最新发现,论述了自我保健、医疗实践的演化、医生职业权力的削减、医患关系和技术等问题;同时大量引用帕森斯、韦伯、涂尔干等名家的经典理论,运用了当代研究成果。
该书着力于介绍医学社会学的基本思想、观点、理论和最新发现,例如从健康人口学和流行病学的大量研究结果中探索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从对紧张、健康和患病行为的讨论中推论出导致人类疾病的社会成因,从对病人角色、医患关系的论述中概括出患病行为的模型,从对医生、护士和医院的讨论中给出了医务工作者和医疗机构行为特征和变迁。《高校经典教材•医学社会学(第7版)》还特别关注世界各国的卫生保健提供体系,对各种体系进行了归纳和比较研究,尤其是对美国的卫生保健提供体系,对各种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另外,《高校经典教材•医学社会学(第7版)》还从医学社会学角度深入讨论了医疗费用上涨,医疗服务质量等公众关心的问题。
邻里东京 豆瓣
Neighborhood Tokyo
作者: [美] 西奥多·C·贝斯特 译者: 国云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本书是研究日本东京一个普通社区微观生活的力作。作者通过人类学见微知著的观察研究,首次对当代日本都市邻里的社会结构和内在动力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察,从而消除了人们对战后日本社会和文化的原有成见。
本书作为当代都市人类学的代表之作,于1990年荣获美国社会学学会都市与社区研究大奖。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豆瓣
8.9 (19 个评分) 作者: 陈向明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 3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评介“质的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的专著,对目前国际社会科学界提出的有关理论问题以及新近发展出来的操作手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有关西方学者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实例对其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和说明。“质的研究方法”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是与“量的研究方法”相提并论、交相辉映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深入社会现象,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存在方式和意义解释,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相关理论。
云南三村 豆瓣
作者: 费孝通 / 张之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 3
《云南三村》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和他的助手张之毅先生上世纪30 年代末40年代初在云南内地农村所作的调查报告,包括了《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玉村农业和商业》。其中的“禄村”、“易村”、“玉村”分别是指禄丰、易门、玉溪的一个村庄。
进行这些调查的时候,正值“强敌压境,家乡沦陷”的抗战初期,“为什么一个所谓‘学成归乡的留学生’会一头就钻入农村里去做当时社会上没有人会叫好的社会调查?”费孝通先生在《云南三村》的序言里边问边答:“中国在抗战胜利之后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要解决,那就是我们将建设成怎样一个国家。在抗日的战场上,我能出的力不多。但是为了解决那个更严重的问题,我有责任,用我学到的知识,多做一些准备工作。那就是科学地去认识中国社会。”
从费孝通先生的这段话里,我们清晰地读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这一目的,费孝通先生利用类型比较法,有的放矢地选择了中国农村的几种“类型”,进行调查、分析和比较,由一点到多点,由局部到全体,进而认识中国农村的整体面貌。在尝试了广西大瑶山调查和江苏太湖边上的江村调查之后,1938年至1942年,任教于云南大学并主持社会学研究室工作的费孝通和他的助手张之毅,利用6年时间完成了“云南三村”的调查。以当时的条件来做这样细致的工作,其艰辛可想而知。正如费孝通先生描述:“易村的工作环境,实在比我们所有的工作地方都困苦。不但我们曾好几天除了花生外,没有任何其他可以下饭的东西,而且人地生疏,没有半点借径。一切都得硬硬的打入这个陌生的社区中去。”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社会学家们不畏艰难,不辞辛劳,以坚强的意志和严谨的治学做成了不同凡响的事。这是一种何等的求知精神,何等的治学态度!也因了此,《云南三村》才折射出它永恒的价值,闪烁着它不朽的光芒。
而今,时间过去了六七十年,捧读手中的这本《云南三村》,我们为之动容。三个村庄的调查报告,超过30万字,六七十年前的农村社会生活,一目了然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农作活动、土地利用、家庭消费、农村金融,甚至成年男子年产人粪、上门姑爷的经济因素等等,农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学家们均以详实的数据,生动的实例,科学的剖析,具体而微地调查出来。其中的细致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譬如在调查干田冬作物的劳力费用时,社会学家们列表细分,蚕豆种植过程中的拨豆、挑豆、打豆、挖沟、按豆等项工序,每道需要多少男工,多少女工,每天工价多少,工食多少;计算嫁娶费用时,回婚、吃大箩、压定、过大礼、酒席各要多少钱,男方收支多少,女方又是多少;介绍土纸的制造时,社会学家们甚至将舀纸房、炕纸房的全套工具,标明尺寸绘制下来。
态度决定一个人的成就,决定一件事的价值。看了这些,我们也才能明白费孝通和张之毅何以成为享誉中外的知名学者,才能明白《云南三村》何以具有深远持久的社会意义。为避日机轰炸,费孝通和张之毅是在呈贡的一座魁星阁上完成这部著作的。“战时内地知识分子的生活条件是够严酷的了。但是谁也没有叫过苦,叫过穷,总觉得自己在做着有意义的事。吃得了苦,耐得了穷,才值得骄傲和自负。”在这本书里,我们更读懂了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从司马迁的发愤著史到明清“小学”学者的考据作风,从闻一多的“三月不下楼”到费孝通的《云南三村》,这种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始终贯穿了传统知识分子的内在世界,成为文明传承和社会进步的不尽源泉。
时下的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文化的多元使我们这个时代更加绚烂多彩。然而不幸的是,即使是在学术界和教育界,浮躁的空气也弥漫了知识的殿堂,不少的学者和更多的学人,追求的往往只是物质的利益和虚假的声名。他们中许多人的智识,仅仅局限于查找他人的成果和网上的资料并组织成篇,这种缺乏创造性的工作,可以肯定对社会是没有多少意义的。面对《云南三村》,我们又该怎样看待这种治学精神的普遍断层呢?
我们需要《云南三村》,我们需要传统的治学精神。
从《江村经济》到《云南三村》,还可以说一直到80年代城乡关系和边区开发的研究,中间贯串着一条理论的线索。《云南三村》是处在这条线索的重要环节上,而且在应用类型比较的方法上也表现得最为清楚。因之,要理解魁阁所进行的这些的社会学研究,最好看一看这本《云南三村》。
《云南三村》是从《江村经济》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江村经济》是对一个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和其运作的素描,勾画出一个由各相关要素有系统地配合起来的整体。在解剖这一只“麻雀”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有概括性的理论问题,看到了在当时农村手工业的崩溃、土地权的外流、农民生活的贫困化等等,因而提出了用传统手工业的崩溃和现代工商业势力的侵入来解释以离地地主为主的土地制度的见解。
Why We Love 豆瓣
作者: Helen Fisher Holt McDougal 2005 - 1
"If you want flashes and particular experiences of romantic love, read novels.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is central quality of human nature to its roots, read "Why We Love."" --Edward O. Wilson In "Why We Love," renowned anthropologist Helen Fisher offers a new map of the phenomenon of love--from its origins in the brain to the thrilling havoc it creates in our bodies and behavior. Working with a team of scientists to scan the brains of people who had just fallen madly in love, Fisher proved what psychologists had until recently only suspected: when you fall in love, specific areas of the brain "light up" with increased blood flow. This sweeping new book uses this data to argue that romantic passion is hardwired into our brains by millions of years of evolution. It is not an emotion; it is a drive as powerful as hunger. Provocative, enlightening, engaging, and persuasive, "Why We Love" offers radical new answers to age-old questions: what love is, who we love--and how to keep love alive.
2010年12月11日 已读
Lust,romance and attachment.
写得非常通俗啊,甚至感觉太畅销书了,不过喜欢Fisher最后说的研究它是什么并不影响我们本身对它的感知。毕竟本来觉得用evolution theory和各种hormone来解释love总是有点小小的不舒服。
HelenFisher 教材 社会学
涂尔干死了! 豆瓣
Durkheim is Dead!
6.3 (7 个评分) 作者: [美]阿瑟·阿萨·伯格 译者: 曹雷雨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9
《涂尔干死了!》是阿瑟·阿萨·伯格最近一部学术推理小说,这是一部集社会学理论和推理小说于一体的作品。来自19世纪和20世纪最重要的几位社会学家和社会思想家W.E.B·杜波依斯、埃米尔·涂尔干、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拉基米尔·列宁、格奥尔格·齐美尔、比阿特丽斯·韦布和马克斯·韦伯在出席在伦敦举行的一个学术讨论会。在会前的一个晚会上,发生了学者斗殴、珠宝失窃、涂尔干失踪等一系列可怕的案件,杰出的私家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和他忠实的搭档约翰·华生博士介入了这群社会学家,展开调查。社会学家们纷纷向福尔摩斯讲述他们的社会学理论,并展开了一些争论。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种族理论、精神分析等社会在这里激烈交锋,充满了智慧、思想和幽默。终于,这场扑朔迷离的案子真相大白,一切的一切,都是源于涂尔干的一个试验而已。
2010年12月7日 已读
社会学版《苏菲的世界》,不懂的人么看着没意思,当中说到理论就是原文的堆砌,懂的人又会觉得太生硬。悬疑什么的也不出色。当初也只是为了看完而已。
伯格 学术 小说 悬疑 社会学
Hooking Up 豆瓣
作者: Kathleen A. Bogle NYU Press 2008 - 1
It happens every weekend: In a haze of hormones and alcohol, groups of male an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meet at a frat party, a bar, or hanging out in a dorm room, and then hook up for an evening of sex first, questions later. As casually as the sexual encounter begins, so it often ends with no strings attached; after all, it was "just a hook up." While a hook up might mean anything from kissing to oral sex to going all the way, the lack of commitment is paramount. Hooking Up is an intimate look at how and why college students get together, what hooking up means to them, and why it has replaced dating on college campuses. In surprisingly frank interviews, students reveal the circumstances that have led to the rise of the booty call and the death of dinner-and-a-movie. Whether it is an expression of post-feminist independence or a form of youthful rebellion, hooking up has become the only game in town on many campuses. In Hooking Up, Kathleen A. Bogle argues that college life itself promotes casual relationships among students on campus. The book sheds light on everything from the differences in what young men and women want from a hook up to why freshmen girls are more likely to hook up than their upper-class sisters and the effects this period has on the sexual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s of both men and women after college. Importantly, she shows us that the standards for young men and women are not as different as they used to be, as women talk about "friends with benefits" and "one and done" hook ups. Breaking through many misconceptions about casual sex on college campuses, Hooking Up is the first book to understand the new sexual culture on its own terms, with vivid real-life stories of young men and women as they navigate the newest sexual revolution.
2010年11月10日 已读
对于hook-up culture的描述有点矫枉过正,倒是很符合中国人对于美国人的schema,有点太过于强调男性在hook up culture里的强势地位了,虽然是事实,但是这终究还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情况,否则怎么能够如此日益强大到直接代替dating culture。
hookup 教材 社会学
Strangers in the City 豆瓣
作者: Li Zhang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 10
Zhang (anthropology, Univ. of California, Davis)has reworked her dissertation into a readable though still scholarly study of 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 i.e., the one million peasants from Chinese rural areas who have "floated" into urban areas to form a workforce that has changed the dynamics of Chinese society, commerce, and power relations. Arguing that such changes symbolize post-Mao China's move toward democracy, Zhang centers her study around the largest migrant community who moved to Beijing from rural Wenzhou, establishing themselves in 48 large compounds. She explores the ways their leaders build power bases by controlling the market space and carefully details the many challenges they face, such as discrimination, crime, and governmental harassment. Background on China's system of household registry and some knowledge about migration within the country are needed to understand this study fully. Most suitable for academic libraries.
人类动物园 豆瓣 Goodreads
The Human Zoo:A Zoologist's Study of the Urban Animal
8.3 (18 个评分) 作者: 德斯蒙德·莫利斯 译者: 何道宽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囚——一个人走向了超大型部落,便是这样的结果。莫利斯说,自有都市以来,便是如此。
现代都市人口繁盛、规模巨大。无以复加的超级部落问题重重:战争、暴力、性紊乱、恋物癖……《人类动物园》用冷峻的事实揭示现代都市人的宿命:都市并非丛林天地,而是动物园世界,从此,人被囚禁,人性被扭曲。
疑问由此而生:为什么会这样?会不会有出路?
这些问题也困扰着莫利斯,上世纪60年代末的危机——核战争、环境恶化、人口剧增——如今依然,忧虑和恐惧挥之不去。阅读《人类动物园》将是一场探险:你被迫承受不快的现实,同时也会感受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