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论扯淡 豆瓣
On Bullshit
7.0 (2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哈里·G·法兰克福 译者: 南方朔 译林出版社 2008 - 1
法兰克福在《论扯淡》里,劈头就是一句结论:在我们的文化里,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有太多的人在“扯淡”。虽说扯淡无处不在,却没有一种学说,一个理论来剖析他,他的主旨不在于提供一个理论模型来解析扯淡,而是探讨现今社会何以充斥着言不由衷的扯淡。文中,作者以哲学的辨证方式,开宗明义地区别了“扯淡”与“说谎”。扯淡不是说谎,却是真理最大的敌人。因为说谎的人知道何者为真,却讲的是假话。而扯淡的人既不关心何者为真,也不关心何者为假,只在乎自身利益。这种认为无论事实真相如何都没有差别的态度,就是扯淡的本质。法兰克福在书中将矛头直指当今社会,他指出,扯淡之所以充斥我们的社会,与当代民主社会和市场经济里的种种扭曲不无干系,它助长了扯淡的膨胀,特别是在政治、道德和宗教等分配权益的关键领域,在那里既难以有真伪的辨别,而追求真伪辨别又有风险和麻烦。靠扯淡来搪塞、敷衍、扭曲、误导遂成为权宜之计,更有蔚为主流的趋势。
2011年6月28日 已读
一篇论文中有十分之一不是bullshit,我就谢天谢地了。后现代就是“无根”的代名。
哲学
50 Big Ideas (50 ideas) 豆瓣
作者: Ben Dupre Book Sales, Inc. 2009 - 8
In a series of 50 accessible and lucidly written essays, Ben Dupre probes som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ideas in politics, philosophy, religion, economics, science and the arts. Some of these are unimpeachable (liberty, reason); others mind numbing (The Big Bang chaos); a few mysterious (fate, surrealism) or downright despicable (fascism, racism). What they have in common is that they all matter and have left a deep impression on human civilization. The full sweep of such ideas - from the beautiful and the wondrous to the ugly and the debased - is covered in this volume.
2011年3月20日 已读
很浅显很低幼很总结,适合我啦
哲学
尼采与柏拉图主义 豆瓣
8.5 (11 个评分) 作者: 吴增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1
尼采是一位极富争议性的西方哲学家。尽管他的哲学对当代西方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但是有关他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息。大抵而言,这些争论围绕着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来展开:尼采的哲学究竟有没有某种统一性?假如有的话,那么它应该是什么?本书作者认为,尼采一生的哲学思考,都是为彻底颠覆两千多年的西方柏拉图主义或行而上学传统,并且克服它所导致的现代虚无主义后果:正是这一基本意图,构成了尼采哲学的内在统一性。为此本书一方面通过以尼采经典文本的诠释勾勒其哲学的基本问题。另一方面也把尼采放到二十世纪的争论语境中最大程度地凸显其哲学思想的复杂性。
自由与生存 豆瓣
The Concept of Freedom:The Platonic-Augustinian-Lutheran-Kierkegaardian Tradition
作者: 谢文郁 译者: 张秀华 / 王天民 2007 - 11
本书致力于说明,两方思想史的自由概念主要是由柏拉图、奥古斯丁、马丁·路德、齐克果等思想家来推动的。这些哲学家的讨论形成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传统。这个传统有两条基本原则,即柏拉图的求善原则和基督教的拯救概念。这两条原则在概念上互相排斥,却又共存于人们的思想运动中;于是造就了一种张力,调整人们对自由概念的理解和定义。在讨论各个思想家的定义方式时本书采用了生存分析法,注重分析思想家在他的生存中所关注的问题,追踪他的生存关注和他的自由观之间的关系,分析他的自由观是如何处理他的生存问题的。本书以这两条原则及其互动关系为主线,对它们在不同哲学家的思想运动中所造成的张力进行追踪,力图揭示自由概念在西方思想史上的主要发展线索。
自由的根据:自主性还是接受性?(代序)
自序
导言:生存中的自由
第一章 自由与善
一、人皆求善:柏拉图原则的确立
二、基督教:善只能来自拯救
第二章 寻找生存的出发点
一、自由意志是生存出发点吗?
二、“拯救”柏拉图原则
三、恩典才是出发点
第三章 在恩典中的自由
一、权威解释和诠释的平等性
二、自由只能是善的:路德一伊拉斯谟之争
三、自由之路:在信心中辨认恩典
四、由良心引发的生存悖论
第四章 人的良心和近代自由概念
一、笛卡尔的“我思”:自由即自主性
二、洛克和卢梭:平等和自由
三、康德:自由即义务
四、以必然性为基础的自由
五、接受性还是自主性?
第五章 自由:拯救和可能性
一、拯救能够作为人的生存出发点吗?
二、必然性和变化概念
三、永恒可能性概念
四、自由地选择不自由
五、自由就是紧紧抓住可能性
结语:拯救概念和生存分析
参考书目
索引
2011年1月2日 已读
我非常喜欢。严重推荐。不过读完后发现读了代序和序言就可了。
哲学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豆瓣
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
作者: [德国] 伊曼努尔·康德 译者: 苗力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4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是康德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一本经典。虽然它的篇幅不长,但集中论述了德性是人的意志的道德力量而具有自主性的思想,是康德德性论的代表作,对西方的伦理思想产生过极其深刻的影响。此书由苗力田教授从德文原本译出,现被选为《袖珍经典》的一种。全书包括译者的一篇长序,可作为康德原著的导读,同时还选了英国著名康德研究专家H.J.帕通的“论证分析”作为附录,逐段解释、分析,大大降低了阅读康德原著的难度。
从感觉开始 豆瓣
作者: 陈嘉映 华夏出版社 2005 - 1
《从感觉开始》收录“从感觉开始”、“信号、句子与词”、“关于语言的讨论”、“论名称”、“论大小”、“哲学概念翻译的几个问题”等文章。
尼各马可伦理学 豆瓣
Ἠθικὰ Νικομάχεια
9.3 (28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译者: 廖申白 译注 商务印书馆 2003 - 11
尼各马可伦理学,ISBN:9787100035750,作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著;廖申白译注
柏拉图的《会饮》 豆瓣
Συμπόσιον
9.5 (20 个评分) 作者: 柏拉图 译者: 刘小枫 华夏出版社 2003 - 8
把柏拉图著作当成戏剧来读,不仅不是时下人们所欣赏的、别出心裁的“创造性背叛”,而恰恰是一种对柏拉图本身的回归。从柏拉图对话的戏剧特征出发去理解柏拉图,既是文本自身构成的要求,也更是进入柏拉图丰富而多元话语系统的前提。既然生活本身不可以一言以蔽之,那么,柏拉图用戏剧而不是用论文来表达自身,也就正是为了更全面、更活生生地呈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让大部分人仅仅满足表层生动的故事,让细心而智慧的读者既领悟其中的“微言”也不忽视其“大义“。
2010年10月15日 已读
这学期第一本读完的哲学书。不错,对Classics越来越感兴趣,也越来越清楚自己的无能。
哲学
历史的用途与滥用 豆瓣 Goodreads
Vom Nutzen und Nachteil der Historie für das Leben
8.8 (16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陈涛 / 周辉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历史的用途与滥用》是德国思想家尼采于1874年出版的一部重要作品,被认为与尼采早期的另一部杰出作品《悲剧的诞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尼采在《历史的用途与滥用》中所要探究的是关于历史对于人生、社会的正反作用。尼采认为,历史对于个人或民族是必要的;但是,一旦“历史感”到了一定的程度,这种历史感就会伤害并最终毁掉一个人、民族甚至文化体系的生命。因此,必须确定“回忆”的限度,使历史最好地服务于生活。
游叙弗伦 豆瓣
作者: 柏拉图 译者: 顾丽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
苏格拉底的对话,那些探讨诸如虔敬、勇气、德行等的对话,都给我们这样一种音乐感。比如《游叙弗伦》,尽管副标题“论虔敬”是后代学者加诸于此的,但虔敬恰如这首乐曲的主题。
本书篇目结构从忒拉绪洛斯的古本“九卷集”,亦收义疏性专著或文集,可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
理想国 Goodreads 豆瓣
Πολιτεία
8.6 (185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柏拉图 译者: 郭斌和 / 张竹明 商务印书馆 1986 - 8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
《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他认为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最好是政体。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
在他看来,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国家最高理念的认识,即对“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见”而已。治国作为一门知识,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它,进而有资格执政,也就是说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于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应该怎样组织、怎样治理。这样,所谓哲学家执政,就被柏拉图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和绝对最高权力的结合。他坚信只有哲学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哲学家是理想国必然的统治者。
人类追求的正义与善就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他认为国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并与人的灵魂相关才有意义。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这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正义和智慧不仅是国家的主题,也可以说是整个宇宙存在的本质,因为国家的起点“就是永无止境的时间以及时间带来的变化”。
柏拉图的正义表现在爱情上就是节制。在我们很多人看来,柏拉图式的爱情似乎是精神恋的代名词,用来指称那种超越时间、空间,不以占有对方肉体为目的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爱情。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爱情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柏拉图与《理想国》 豆瓣
作者: N.帕帕斯 译者: 朱清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4
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鼻祖式的人物。《理想国》为其思想的标志,它集柏拉图的政治学、伦理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于一体。本书为读者提供了详尽的指引和导读。
本书融介绍和分析于一体,既适合于初学者对《理想国》的中心思想进行提纲挈领的把握,也适合于那些对《理想国》已经有一定认识的专业人士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在众多的《理想国》介绍和研究著作中·N·帕帕斯的这本代表作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以其鲜明的论述风格和深刻的启示意义,获得了独特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