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蒙马特遗书 豆瓣
7.6 (131 个评分) 作者: 邱妙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8
颠覆性的LES情欲私密之书
台湾几个世代拉子圈的“圣经”
蒋勋 骆以军 陈雪 推荐
告别人世的心路剖析 女性情欲的深度书写
以死亡的决绝和纯粹 见证爱的不朽不灭
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对灵魂绝望的拷问,永久地震撼着世上所有苍白的灵魂
深深堕入生命中最黑暗的痛苦里,挣扎着爱与死的意义——死亡,也是创作的一部分吗?
一九九五年夏天,才华洋溢的台湾小说家邱妙津在巴黎以惨烈的自杀结束了自己年仅二十六岁的生命。这二十封信,是她留给这个世界的生命告白。爱欲的强烈、背叛的痛苦、不顾一切的占有与痛切的自我剖析在文字中喷薄而出,而关于爱与艺术的纯粹追问,也永久地震撼着世上所有苍白的灵魂。
本书甫一问世就引爆了整个台湾,对于整整一代尚未有机会深思爱与死真谛的青年来说,邱妙津的文字提供的,不仅是经典的阅读对象,更是一个朝圣的坐标,以及面对诚实爱欲的灵魂自白。
“我对我的生命意义是真正诚实与负责的,尽管我的肉体死了,形式的生命结束了,但是我并不觉得我的灵魂就因此被消灭,无形的生命就因此而终止。”
我们可以用“死亡”去答辩这个荒谬的世界吗?于是,我读到了《蒙马特遗书》。台湾战后少数让我掩面哭泣的一本书。——蒋勋
《蒙马特遗书》在台湾,几乎已是女同志人人必读的经典,甚至可能几个世代(至今二十年了)拉子圈的“圣经”……《蒙马特遗书》已不止是邱妙津自己的创作资产,它像《红楼梦》、莎翁的戏剧,成为台湾拉子世界那极域之梦,浓缩隐喻。——骆以军
人们崇拜一个死者,并由此得到生的力量,无论对于作者或读者而言,这是意义非凡的作品,“有如此的灵魂存在,世界真美,我更舍不得死了。”但愿这会是大家读完《蒙马特遗书》的赞叹。 ——陈雪
2022年3月27日 已读
在和“房思琪”一书类似的意义上,值得一看,道尽某类真实令人毛骨悚然。我尝遭遇爱中苦辛不及邱之十一,但并不妨碍我理解她说的每一个字。欲以善良(或主要是善良)来主宰我与具体人之关系,只因脱离此轴,哪怕再亲密都远下于陌生人间相处。珍爱生命,远离爱情(或任何一种和占有、控制类似的东西)。
书信 传记 散文
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8.3 (75 个评分) 作者: 吴晓乐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0 - 11
在处女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鸣惊人之后,毕业于台大法律系,却走上作家之路的吴晓乐带来了她的第一本随笔集《可是我偏偏不喜欢》。她以诚挚、洞察幽微的笔调,去揭示那些我们无比熟悉却视而不见的事物。她写女性之间隐藏的厌女情绪,体察女性潜移默化的“月经耻感”,也自陈母女两 代人的冲突与和解;她写自己曾为迎合男友病态节食的经历,回顾言情小说如何塑造了女孩最初的爱情观;写“女神”这个词背后隐藏的陷阱,也反思“年轻人一定要在大城市拼搏”这种论调。
由于下笔精准,简中版尚未上市,就有读者手敲其中篇目分享,获上千人共鸣。
那些很好很好,可非我所愿的,可不可以不要?能否任我们长齐个性,拥有不与人同的自由?
——————————————————————
《正果与它们的产地》
不想结婚的人们,应值得一次鼓励,他们对自己诚实,诚实地说,目前并无把握负担谁的逆境、贫穷、疾病与哀愁。在天灾满布的现世中,他们调节着人祸的比例。
《习得复忘掉》
世人常误解一件事:仅仅男性特别喜欢折抑女性。绝非如此,打自很小的年纪,我时时见闻,那些坐成一圆桌的女人,如何将一位不在场的女性给说得低进尘埃里。几乎每个女生都接受了一套完整且顺序俨然的厌女练习。
《我与我的血》
自那回起,我变得相当尊重自己的月事,部分是不想再挨针,部分是我终究经验到,当我厌恶着自己这规律地滴出鲜血的身体时,我的身体也以等量齐观的恶意回敬着我。
《圣母病再见》
圣母的存在,是为了让人崇拜或耍赖,不是为了相爱。……珍惜生命,具体的方案之一便是汝不可宠坏他人。不要硬生生剥夺别人实际感受生命的可能性,不要代人受过,更不能替人顶受生命的细小砾磨。
2021年2月19日 已读
真诚之作。坏情话、正果、肥狗,写母亲的两篇(叛逆期、海上来)都非常好。“母亲没有藏私,她并没有为我们精心规划出缜密如针的学习计划,也不曾给我们编排时程,她甚至没有对于我们的成绩好坏,标上一次评价。她只是把我们引进了水畔。我们见她泅水,拍浮,时而没入水体的核心,时而仰出水面深深吸进一口气。我们从此以为,一个人能够不被惊扰地默默读完一本十万字的小说,跟舔食一大汤匙的奶粉、玩了一整个下午的游戏,一样快乐,一样值得百年追求。”
散文
銀河系焊接工人 豆瓣
作者: 鯨向海 聯經 2011 - 7
「對不起,老闆,我要買鯨向海的無聊。」
「什麼?你才無聊。」
「但是買鯨向海的無聊就會幸福啊。」
「你知道嗎?每一個無聊都是理想。」
「沒有人能夠倖免。」
「所謂夢和情詩和對不起,都是易碎品。」
散文,有一種美,書寫在宇宙間
醫生作家、詩人、散文作家鯨向海的散文,
是靈光狂想的焊接,固著意義,顯示銀河系清出的明亮座標。
使一些遠方近處,微微泛漾、悸動的閃光,得以焊接成更燦爛耀眼的什麼,
讓這個時代的黑暗有突出物,
果真如此,但願是那銀河系的焊接工人。
鯨向海在序裡說:
很多時候我都覺得自己像是一個焊接工人,從事著純情的文字勞作(不是純愛系或草食系喔),把一些別人眼中的爛事壞感無聊的東西寫在一起成為優雅的或者頑皮的紀念,把夢和情詩和對不起等等易碎品用文字膠著起來,是我的理想境界。把一些不思議的事物團聚在一起,而不讓他們知道彼此,卻掩面祕密交往,是我寫作的樂趣。
除非我們自己想變得無聊,否則就要永遠比這個世界更有趣。
距離出版上一本散文集《沿海岸線徵友》,已經是6年前了。
兩千多個日子以來,對於鯨向海來說,文學創作的動機或者是因為無聊,才有辦法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寫作是原本眼看一望無際的無聊與膚淺,然而只要在任何一處靜心往下挖掘,就可以抵達深刻,往往就這樣意外擴張了的那種深情。謙稱自己是最無聊的人,鯨向海仍試著寫出「有趣」,用一種遵循自我品味的方式,希望讀者在無聊時,會想到他寫的東西──翻轉「無聊」的意義,使無聊失去了無聊的感覺。
在這本散文集裡,夢肯定是有的(剛好開頭就是一系幻覺的行列),情詩也是有的(到處都是詩的變形,愛的偷渡),至於對不起是怎麼回事呢?有時對不起詩,有時對不起醫學,對不起自己……閱讀這本散文集,4大主題、46篇散文──生活與工作,醫生與病人,愛人與被愛,溫柔與救贖,值班室內外……鯨向海再次以其冷靜雋永的文字,發號施令,帶領讀者騎坐銀河系太陽號飛船,讓青春的心自由遨翔……
2019年3月1日 已读
各種引用,無論是詩句還是電影台詞,都挺恰如其分的彷彿就應該出現在那裏那句話裏。
散文
白鹿原头信马行 豆瓣
作者: 陈忠实 2016 - 7
《白鹿原头信马行》是陈忠实2016年2月底授权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30年间的70多篇散文。作品中既有对于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的精细描绘,也有对于自己所到之处的速写;既有对于关中大地、西安古城的建议和辩正,也有对于白鹿原下老宅生活的记录和对自己内心的剖析;既有入选教材、中学语文阅读试卷的典范作品,也有之前传播不很广泛的优秀文章……整个作品展现了陈忠实30年间的生活和创作的整体面貌,是读者了解陈忠实的一面镜子,也是我们记录陈忠实的珍贵资料。
2017年4月9日 已读 “也说乡土情节”。你只注意到她们思乡、落差,可也许她们高兴着呢。联想到上午读玉横小说中,写文的人分不清空心砖和泡沫砖。@Geisel
散文
晚自習 豆瓣
作者: 張經宏 九歌出版社 2014
嚴師時光遠去,歲月卻淘出粒粒金沙,在生命之河裡閃熠。自習,是流礪沉澱的過程,也是跨越校園體制、閒暇時間的韜光養晦。
簷廊咆哮、自習摔杯、監考兼整理回收紙的張經宏曾是學生眼中的怪怪老師,在此書裡,他展現靜謐安閒、清朗明澈的一面。茶館聽音樂品茶、早晨掃落葉可以將藝術與生活合一;偶像崇拜、紙箱療癒可以轉化為另類豐富的寓意;種種微瑣的小事無一不是為了教育,而今學生與他俱已離開校園,他以書寫默默關懷。
閱讀,永遠是他最關心的事。教學生讀孟東籬的文章,讓他第一次發現自己能教會教;課堂以金庸小說為例遭到學生反駁,讓他自我省思繼而成就一篇小說;孔子曾說:「不憤不啟。」他倒寧願讓教室裡的每雙眼神一起思索、穿過閱讀的迷宮。
全書遊走在散文與小說之間,細節描摹功力引人入勝,面對僵化教育制度的不耐,也能舉重若輕緩拿輕放,煙硝盡剝;童年稀奇古怪的回憶,連接起臺中數十年的發展史,空間與時間的光影流動,潛藏著張經宏對土地的深情,底蘊厚重,本色盡出。
2017年3月1日 已读 創建了一個條目~
台灣的生活也有點末日感了。這本給我的啓發似乎止步於拿到手的那兩瞬間:是文體的自由度,鬆散的節奏,和隨心的題目,比如“偶像”、“緩慢”、掃地、旅行中的戀人、你記得的會有幾個、素面相見、你的媽媽在做什麽、謎、火鍋、第二名、可以跟我說說你們的神嗎、童年的遠足、禮堂、重逢、夜景、毘廬禪寺的晚課。
散文
創作課 豆瓣
作者: 周芬伶 九歌出版社 2014 - 1
創作不能教的是技法,能教的是心法。
「所謂大匠示人以規矩,不示人以巧,技巧可以不斷翻新,行有行規,我說的大多是入門行規,入門需有人帶,修行就在個人了。」周芬伶的《創作課》就像是在繽紛的文學花園裡,引導匠人修枝剪葉、翻土施肥,以呈現花團錦簇的萬紫千紅:五年級那波是楊明、宇文正、方秋停……;六年級則是徐國能、甘耀明、李崇建……;七年級就是現在正要冒出頭的楊富閔、包冠涵、周紘立……。她不是教寫作,只是等待與召喚,創作者就像雁子般成群飛來。
周芬伶理性與感性並陳,用個人創作心路實踐文學之道,娓娓訴說行走文壇的甘苦。求學時身為學生的模仿抄寫,就職後身為老師的傳道授業。他以教書與寫作經驗,融和歷史、美學和哲學,從學者兼作者的身分出發,細細道出在繁華美麗又變化無定的創作路上,如何走出自己的獨特方向。全書分為三卷,從創作到寫作,由理論至實務,散文、新詩、劇場、小說,不同的創作類型,都有脈絡可以遵循。是了解創作的入門工具書,更是絕美動人的精彩散文集。
本書特色
★ 周芬伶老師以學者和作家的雙重角度,從理論到實務的書寫經驗,細述各種類型的創作技巧。
2017年2月1日 已读
红利富闵包子。师生相处的教学年代,写得很好。
写作 散文
马雁散文集 豆瓣
9.3 (19 个评分) 作者: 马雁 / 编者 秦晓宇 新星出版社 2012 - 4
《马雁散文集》是诗人马雁短暂一生所创作散文作品的精选集,比较全面地展现出马雁散文写作的历程和成绩。全书由读书随笔、人生自述、日记三部分构成,涉及对文学、读书、影视、社会、自我、交游等众多领域的多层次多角度书写。马雁,穆斯林,诗人,散文作家。1979年2月生于成都,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著有诗集《迷人之食》、散文集《读书与跌宕自喜》,曾获珠江诗歌节青年诗人奖、刘丽安诗歌奖。
2016年6月5日 已读
:回望丘陵上蜿蜒过来白色的水泥路。
散文 马雁
熬至滴水成珠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池莉 作家出版社 2006 - 5
随笔集《熬至滴水成珠》是自《有了快感你就喊》问世3年以来,池莉出版的第一本新书。她在书中记录了普通女人、母亲和作家等不同身份对其日常生活的撕扯,以及她对这种撕扯的平衡。此外,还如实地记录了写作状态中的焦灼与喜悦
熬至滴水成珠》全书可谓是池莉人生经验的提炼和感悟。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如是我闻及我闻如是。第一部分纪录的是作为普通女人、母亲的池莉在衣食住行、相夫教女生活中的人间烟火,其中池莉对女儿的自由式教育更是体现出了作家鲜为人知的一面。第二部分记录的是作为作家的池莉的阅读和写作,对古今中外作家的个人阅读,写作状态的记录。
2014年8月29日 已读
四星全给最后两篇《写作状态实录》日记。看池莉写自己写作时的完美状态,“蹦蹦跳跳”,“写作的生活接近于宗教生活”,真是心向往之!另一个感触是,前面的文章口吻实在通俗大众化,想来十九世纪前的人都不会这样写杂文的。“预设读者群希望有人读有人懂”这件事,十足市场经济了。
散文 池莉
顾城精选集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顾城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1 - 1
《顾城精选集》,本书收录了顾城的代表作品,包括朦胧诗《杨树》、《寒秋》、《星月的来由》等;寓言故事诗《失恋的赖草》、《善于发明的农人》、《台灯与路灯》等;旧体诗《白云梦》、《读史》、《寄妈妈》等。
董桥散文 豆瓣
作者: 董桥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4 - 6
本书是董桥的散文作品,书中主要包括了秋园杂卉小识、说品味、听那立体的乡愁、读园林、凯恩斯的手、镜子里的展望、暮鸦?归燕?古树、回去,是为了过去!、给女儿的信、寻根、王韬的心情、“只有敬亭,依然此柳”、杨振宁的灵感、这一代的事、给后花园点灯、喜欢弄点文化的人、撒在沙发上的文化史、我们吃下午茶去!、“一室皆春气矣!”、布朗宁先生的牛油面包、藏书家的心事、“我并没有答应送你一座玫瑰园”、春日即事、得友人信戏作、书窗即事、静观的固执、新的灯影、文章似酒、促春琐记、萝卜白菜的意识、英伦日本半页、处署感事兼寄故友、如观火观水也、非关雅俗、柳树皮与水杨酸……......
2012年5月1日 已读
有几篇文章太好了,实在是subtle至极。藏书那几篇就没什么兴趣了。
散文
人间食粮 豆瓣
7.6 (11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纪德 译者: 罗国林 新星出版社 2011
《人间食粮》是纪德的散文代表作。作者以他在非洲地区的漫游为线索,以虚拟的女神为他的倾诉对象,描摹异国风情,抒发人生感怀。在书中,作者用炽热之情呼唤用脚去丈量大地,用文字表达真实的感受。
在这本书中,纪德蔑视传统道德,提倡个人行为自由,尤其强调人对自然对人生的强烈感受,并以这种感受作为精神食粮,自我培养。正是这种精神滋养了几代年轻人,让他们感到振奋和鼓舞。
2012年4月9日 已读
三个译本中最贴近原意的吧。比照其它两个译本读的,觉得读译作真是有如隔了一堵墙,怎么着都不对劲儿。
André_Gide 散文
不朽 豆瓣 Goodreads
7.5 (91 个评分) 作者: 落落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
落落在《不朽》中,记录了“80后”这代人的成长轨迹,“所有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在我的记忆中它们留下的形状。每个人的成长中能碰到各种美好或不美好的记忆,小时候被委屈的零星小事,忙碌的父母,同为独生子女的我们放学后空荡荡的家,机器猫,小霸王学习机……我都将它们记载下来,以示回忆的痕迹。希望可以和所有曾有过同样经历和感受的人用共同的心情来温习那些带有缺口却依旧温暖的记忆,因为记忆永远不朽。”
黑夜中分享眼睛,告别时分享遗忘,天涯分享边界,花朵分享各自的芬芳。让那些不朽,变成须臾,彼此分享。而所有须臾,化为不朽。累积永恒。成为柔软的这个世界。
——落落
2011年10月23日 已读
没感觉
散文
一个人的村庄 豆瓣
9.2 (79 个评分) 作者: 刘亮程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6 - 1
《一个人的村庄》讲述了刘亮程是真正的作家,也是真正的农民,是真正的农民作家。作为农民,写作真正是他业余的事情;而作为作家,他却无时不在创作,即使在他扛着一把铁锨在田间地头闲逛的时候。在文章里,刘亮程是一个农民,但是作为农民的他,是否意识到自己是个作家呢——或者说,在他的内心深处,是否也以作家自许呢?我不知道。我揣测,在他的村庄里,在与他一样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村民们的眼里,这个无事扛着铁锨闲逛,到处乱挖,常常不走正道却偏要走无人走过的草丛中的人一定是个难以捉摸、有些古怪的人吧。在他们眼里,这个说不出却总觉着有点不一样的人是不是有点神秘呢?当然,他们也许不知道这个人在跟他们一样的劳作之外,还喜欢偷偷观察着村里的人,以及驴,兔,飞鸟,蚂蚁,蚊子,以及风中的野草和落叶,甚至村东头以及村西头的阳光……
我与地坛 豆瓣
9.2 (30 个评分) 作者: 史铁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9
《我与地坛》,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余光中精选集 豆瓣 谷歌图书
9.6 (5 个评分) 作者: 余光中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1 - 1
“世纪文学60家”书系入选作家,均以“精选集”的方式收入其代表性的作品。在作品之外,我们还约请有关专家撰写了研究性序言,编制了作家的创作要目,其意都在于为读者了解作家作品及其创作上的特点和文学史上的地位,提供必要的导读和更多的资讯。
“世纪文学60家”书系的出版,旨在囊括20世纪华文创作的精华,展示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家作品,打造一份适于典藏的精品书目。她凝聚了数十位专家的心血,寄括着数以万计的热爱中国现当代文学读者的殷切希望。我们期望她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和历罗的淘洗,像那些支持这项事业的朋友们所祝愿的那样:“世纪文学60家”将作为各大图书馆的馆藏经典,高等学校文科考生和文学爱好者的必读书目为世人所瞩目。
在台湾文坛上,在大陆最广为人知、并为各界欣赏的作家大约只有余光中了。当年他仅凭一首小小的《乡愁》就赚得无数人的眼泪,至今仍令许多飘泊海外的游子为之唏嘘感慨泪湿襟衫。余光中的四十年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入,其以现代诗和散文享有盛誉,堪称双绝;他还写评论、做编辑、从事翻译,其独特的笔法,光耀中华文坛,其诗作多发抒诗人的悲悯情怀,对土地的关爱,以及对一切现代人、事、物的透视解析与捕捉,本书选录了他精彩作品中的一部分。
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二:1939~1947年作品 豆瓣
作者: 张爱玲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 10
张爱玲的作品第一次以全集的形式出版;其中收录了一些张爱玲从未在国内公开发表的作品,近2万字。本套图书在内容上和台湾皇冠出版社的版本是完全一样,这套《张爱玲典藏全集》的封面图片首次以张爱玲本人的14张照片作为背景,这在整体的设计布局中不仅保证了风格上的一致,而且也使得这套书相对于其他所谓的作品集而言,显得文化层次更高,制作工艺更精致,视觉效果更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