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万水千山走遍 豆瓣
8.6 (28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7 - 7
《万水千山走遍》记录了三毛返台后,再度出走,游历中南美洲以及首次回归故土的旅行见闻,共十八篇。在荷西去世之后,三毛鼓起生活的勇气,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
夢遊書 豆瓣
作者: 簡媜 洪範 2007 - 11
簡媜創作過程中第八本散文集,收五年間百餘長短作之精品三十九篇,記錄當年台北郊區的生活情趣,捕捉靈動的思緒,充分表達作者對於「生」的敬重,實踐對「美」的響往。本書原為32開本,現經改版,以25開流行版本,全新推出。
Other Colors 豆瓣
作者: Orhan Pamuk 译者: Freely, Ureen Knopf 2007 - 9
Orhan Pamuk’s first book since winning the Nobel Prize, Other Colors is a dazzling collection of essays on his life, his city, his work, and the example of other writers.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Pamuk has written, in addition to his seven novels, scores of pieces—personal, critical, and meditative—the finest of which he has brilliantly woven together here. He opens a window on his private life, from his boyhood dislike of school to his daughter’s precocious melancholy, from his successful struggle to quit smoking to his anxiety at the prospect of testifying against some clumsy muggers who fell upon him during a visit to New York City. From ordinary obligations such as applying for a passport or sharing a holiday meal with relatives, he takes extraordinary flights of imagination; in extreme moments, such as the terrifying days following a cataclysmic earthquake in Istanbul, he lays bare our most basic hopes and fears. Again and again Pamuk declares his faith in fiction, engaging the work of such predecessors as Laurence Sterne and Fyodor Dostoyevsky, sharing fragments from his notebooks, and commenting on his own novels. He contemplates his mysterious compulsion to sit alone at a desk and dream, always returning to the rich deliverance that is reading and writing.
By turns witty, moving, playful, and provocative, Other Colors glows with the energy of a master at work and gives us the world through his eyes, assigning every radiant theme and shifting mooditsprecise shadein the spectrum of significance.
博尔赫斯谈艺录 豆瓣
8.9 (11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王永年 / 徐鹤林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5
博尔赫斯以小说、诗歌名家,但他写得最多的却是随笔札记,就文字篇幅而言,其小说和诗加在一起才跟这些文章大致相埒。以前国内许多出版物介绍博尔赫斯时,这类文字大抵冠以“散文”之称,其实博尔赫斯写的不是通常那种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散文,而是专门谈论创作问题的艺文随笔。这是作者最擅长的文体之一。
需要稍作说明的是,这些笔触隽永、富于哲趣的文章并不只是玄思匡辩的结果,也包含直接来自生活的印象——郊外灯火,市井打斗,匕首和六弦琴,喧嚣而忧伤的探戈。当过二十年文学教授,又做过十八年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的博尔赫斯,虽说一生都生活在书籍和文学作品之中,却不是那种只想躲在书斋里的学究式的人物。他讨论创作艺术似乎也跟创作本身一样,同样是从苦难和喟叹之中寻觅世人的精神踪迹。所以,这些智性文章写得极具感性,譬如关于梦魇,关于隐喻,关于时间,关于但丁《神曲》的修辞意图,关于侦探小说的叙事法则,等等……诸如此类的诡谲之辩,让他一说都没有什么让人发怵的地方了。用干干净净直白的语言去解决思辩问题,实在是这世上少有的一项本事。他在一篇介绍莎剧的序言中写道,“我读过许多关于《麦克白》的文章,也忘了不少。”(威廉·莎士比亚《麦克白》)直言“忘了不少”显出一种优雅的自负,是不想搭理那些直冒酸气的专家学者,一句话打发了一大堆麻烦。
博尔赫斯在许多美学看法上都有一点特立独行的意思。比如,他对莎士比亚是否将无限期的经久不衰表示“无可奈何地怀疑”,而坚信许多二三流作家的作品乃或街谈巷议中都可能有着堪与经典作品相媲美的东西——经典文本之所以经典,是因为有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他把产生经典的动因更多地归结为某些接受机遇。(《论古典》) 他在卡夫卡的小说里追踪卡夫卡的美学先驱,从济慈的诗句中找寻个体与群体的时空联系,从霍桑和爱伦·坡那儿发现了幻想与真实相碰撞的心理轨迹,这些不囿成见的审美认识总是那么新颖而生动,显示出某种超前的感知。人们知道,接受美学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向唯文本主义发起挑战的,而博尔赫斯早在五十年代初就据于既往的审美经验指示了解释学的路径。他从作者、作品和读者交互关系中发现了历史,而不是根据历史来定义作家、作品,这里边的阐释逻辑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个古老命题,至今在许多研究者那儿还是一头雾水。
在博尔赫斯的艺术迷宫里还有若干通向哲学的小径,从柏拉图到帕斯卡,从犹太教的神秘哲学到东方佛禅,思维的分岔接连不断导入思想的幽胜之境。这也是博尔赫斯艺文随笔的一大特色。其实,他思想的许多方面都走在当日学术前沿,甚至六十年代以后一些名声大噪的新学说也能从他这儿影影绰绰瞧出一些轮廓,诸如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当然,博尔赫斯没打算要做哲学家,他最感兴趣的还是现实与想象的关系,时间与无限的奥义——对于作家来说,问题是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施展自己的“魔幻”之术。这不算什么哲学,甚至都不是一本正经的美学问题,一切取决于经验与情感。
博尔赫斯全部艺文随笔约超过一百万字,凡四百余篇。本书选录其中的七十六篇,分别取之作者的十个随笔集,即《埃瓦里斯托,卡列戈》(1930)、《讨论集》(1932)、《永恒史》(1936)、《探讨别集》 (1952)、《序言集成》(1975)、《博尔赫斯口述》(1979)、《七夕》 (1980)、《有关但丁的随笔九篇》(1982)、《文稿拾零》(1986)和《私人藏书:序言集》(1988)。
余光中散文 豆瓣
作者: 余光中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8 - 4
《名家散文典藏:余光中散文》在文体上,此书分为三辑:抒情散文二十二篇,知性散文十二篇,小品文十一篇,大致可以代表我在这几方面着力的比重。其问的区别当然不是绝对,因为说理可带感情,抒情也不违常理,在前文的概说中我已有分析。我一向认为:抒情散文切忌一味抒情而到滥情的程度,所以我对所谓散文诗并不放心。另一方面,我又觉得文学评论不宜过于古板以至无情,所以在说理的主线上不妨流露性情,且用比喻、音调等等来助兴。也就因此,我的散文里有一点诗,而论文里有一点散文。此言说来似乎有些调皮,其实在中国的古典文学里颇多前例。
余光中经典作品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余光中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4 - 9
《余光中经典作品》内容简介:经典是时间淘洗后留存的精品,它们是人性的画像,是人性的注解。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们依然是读书人书架上不变的风景。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撒哈拉的故事 豆瓣
9.5 (44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7 - 5
《撒哈拉的故事》记录了三毛在撒哈拉的生活,共十八篇。《沙漠中的饭店》原名《中国饭店》,最初发表于一九七四年十月六日《联合报》,这是三毛第一次使用笔名“三毛”。
梦里花落知多少 豆瓣
8.5 (170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7 - 6
《梦里花落知多少》记录了荷西过世后三毛的生活,共23篇。内容均为台湾皇冠出版社81年至88年的初版。
荷西的死对三毛又是一场劫难,因此由《背影》到这本书,在文学、心情上都与早期大不相同,说情叙事极其内敛,但在曲折的空间之余,读者当能感受到三毛哀而不伤的笔调里,更多的其实是三毛对人生的坚定。
撒哈拉的故事 Goodreads 豆瓣
9.0 (197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 8
三毛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撒哈拉的故事》,由12篇精彩动人的散文结合而成,其中《沙漠中的饭店》,是三毛适应荒凉单调的沙漠生活后,重新拾笔的第一篇文字,自此之后,三毛便写出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倾倒了全世界的中文读者。
张看(上下) 豆瓣
9.1 (9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2 - 9
全书共分为“日常生活”、“亲友素描”、“未名小草”、“艺文天地”和“著译自述”五辑。每辑作品均按最初发表或首次结集的时间先后编排,以便让读者对张爱玲散文创作的进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把握。
《张看》本是张爱玲第二部散文集的书名,是张爱玲自己选定的,她对此有过一个解释:“‘张看’就是张的见解或管窥——往里面张望——最浅薄的双关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