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励志|访谈
史蒂夫·乔布斯传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Steve Jobs: A Biography
8.5 (22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沃尔特·艾萨克森 译者: 管延圻 / 魏群 中信出版社 2011 - 10
这本乔布斯唯一授权的官方传记,在2011年上半年由美国出版商西蒙舒斯特对外发布出版消息以来,备受全球媒体和业界瞩目,这本书的全球出版日期最终确定为2011年11月21日,简体中文版也将同步上市。
两年多的时间,与乔布斯40多次的面对面倾谈,以及与乔布斯一百多个家庭成员、 朋友、竞争对手、同事的不受限的采访,造就了这本独家传记。
尽管乔布斯给予本书的采访和创作全面的配合,但他对内容从不干涉,也不要求出版前阅读全文的权利。对于任何资源和关联的人,他都不设限,甚至鼓励他所熟知的人袒露出自己的心声。
“我已经做了很多并不值得自豪的事情,比如23岁时就让我的女友怀了孕,以及我对这件事的处理方式”,他说, “对我而言,没有什么不可以对外袒露的。”
谈及和他共过事的人以及竞争对手,他直言不讳,甚至尖酸刻薄。他的激情、精力、欲望、完美主义、艺术修养、残暴还有对掌控权的迷恋塑造出的商业哲学一览无余。
同样,他的朋友、敌人,还有同事得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毫无掩饰的视角。
他是一位极具创造力的企业家,他有如过山车般精彩的人生和犀利激越的性格,充满追求完美和誓不罢休的激情,他创造出个人电脑、动画电影、音乐、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数字出版等6大产业的颠覆性变革。
乔布斯的个性经常让周围的人愤怒和绝望,但其所创造出的产品也与这种个性息息相关,全然不可分割的,正如苹果的硬件和软件一样。
他的故事既具有启发意义,又有警示意义,充满了关于创新、个性、领导力以及价值观的教益。
2012年12月27日 已读
人生就是连接点。无论他性格有着多么糟糕的一面,他的专注、简约、完美主义,以及双刃剑似的控制欲、残暴和偏执,确确实实给世界带来了留下了伟大的东西。尽管我热爱开源与谷歌,但不得不承认封闭的苹果系统的出色。创新的苹果公司很好,若是变成一个追求利润稳健的大型跨国公司,其实那就那样吧。一个事情是对的——如果你觉得一件事情应该发生,那么就尽全力让他发生。真的。
传记|励志|访谈
出国自助游教室 豆瓣 Goodreads
7.7 (7 个评分) 作者: 三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 4
《出国自助游教室:我的第一本旅行教科书》不是一本单纯的游记, 这是一本以游记的方式展现给大家的出国自助游“教科书”。如果你希望买一本如何计划欧洲、美洲或者东南亚之旅的书,这本书不一定适合你。
如果你希望找一本新奇又惊险的旅游故事书,不好意思,这本书也不适合你。但,如果你希望了解如何进行出国自助游,如何用体验生活的方式去旅行,我想这本书或许可以帮助你。如果你想找一本贴近草根旅行者的书,一本看了之后会感叹“原来环游世界的梦想人人可及”的书,我希望这是你想要的那本书。
当然,我希望这本书真的能够打动你,带你踏出出国自助游的第一步,用体验生活的方式去看看这个世界,可以从“万里路”收获不止“万卷书”。
我更加希望,你看完这本书,立刻动身向世界出发,去寻找那个真正的你!
究竟,是我们创造了旅行,还是旅行造就了我们?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定义自己是一个热爱旅行的人,在那个互联网还不发达的年代,我已经独自走得很远很远。在国内走过很多地方之后,忽然间,我迷失了,开始对旅行厌倦了。突然有一种去哪里都一样、去哪里旅行都提不起精神的感觉。就因为这样的疑惑和迷失,我决定挑战自己,去欧洲自助游。没错,就在那个没有多少人自助游欧洲的年代,周围的人都跟我说,自助游欧洲是不可能的。可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别人越是觉得不行,我就越要去做。结果,我去了,发现其实出国自助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当然,我去了不是重点,重点是在那次欧洲之旅中,我遇到了很多自己完全不了解、不熟悉的人、事、物。我惊醒了,原来我要的旅行不是不断地走,然后去跟大家炫耀,而是从旅行中寻找自我,寻找适合我的旅行观、人生观、世界观,以此去重新审视我自己,重新去发现、寻找我要的生活。随后,我开始疯狂爱上了出国自助游。不为那些美景,而为能够遇见更多我所不了解的生活。
我希望把我的这个理念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靠自己的双手向世界出发,让更多的人尝试用生活的方式去旅行,然后把旅行变成生活。于是我在豆瓣上面开了一个小组,叫做“出国自助游教室”,把我的那些“教程”共享在小组里面。我把自己的经历、感悟通过互联网分享给大家,尽我所能让大家都走出去看看这个世界,鼓励大家在旅行中多接触当地人和来自各国的旅行者,从一段出国的旅途中去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以此来丰富我们的旅行观、人生观、世界观。出乎意料,我的旅行理念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一眨眼3年多了,很高兴我的豆瓣小组已经将近14万名组员。让我欣喜的是,很多人真的因此走出去了。当看到那些人因为旅行而改变,变得更加懂得生活,更加珍惜人生,更加快乐地面对一些事情时,我真的感动了。
好笑的是,我居然还因此得到一个“旅游达人”的头衔,开始收到很多让我莫名其妙的求助:问我如何去南极,如何从索马里走到纳米比亚,甚至如何拿到美国绿卡……实际上,我去过的国家也是屈指可数的,在某些所谓的旅游层面,我甚至一无所知。为什么大家都把我看成达人呢?或许是因为对于很大一部分人来说,出国自助游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又或许大家旅行时从来都是跟着景点走,而都没有真正走进当地人的生活。我只不过比大部分人先体会到这一点,或者是比前辈们先分享这一点而已。
海报:

点击链接进入 :
快乐老年快乐游:养生怡情游
快乐老年快乐游:人文历史游
快乐老年快乐游:红色经典游
2012年11月28日 已读
我记得马克吐温说:“Travel is fatal to prejudice, bigotry, and narrow-mindedness.”如果比喻世界为一本书,那我们所在之处只是一页而已。比起无休无止旅行,我这样性格可能更适合提供一个couch吧。
传记|励志|访谈
人生中最美妙的事都是免费的 豆瓣
The Book of Awesome
作者: [加拿大] 尼尔·帕斯理查 译者: 冯倩珠 / 武秀 现代出版社 2012 - 4
《人生中最美妙的事都是免费的》这是一本妙不可言的幸福书,作者将生活中一些平常的小事,在这本书中用显微镜高度放大、浓缩,汇聚成一部幸福大百科。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全世界最幸福的一本书。
人有时候很容易就会忘记那些让自己微笑的事情。每天24小时,一周7天,新闻里不断播报着令人皱眉的事情,极地的冰川正在消融;龙卷风在大洋里旋转;战争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越演越烈;各个国家的就业率再次降到冰点……这些糟糕的消息很容易让我们产生类似整个世界正在崩溃瓦解的印象。但是,美妙的事情其实一直都围绕在我们身边,有时候我们只是需要有人来稍稍指点我们一下,让我们能发现那些美妙绝伦的事情。
这本书就是为了提醒人们一个古已有之,亘古不变的道理——生活中最美妙的事都是免费的。作家尼尔•帕斯理查通过他的小观察,发现令人开怀大笑的美妙之事。翻开这本书,每一页都充满着令人想要微笑的动人时刻,它们让你觉得自己像一个初生的婴儿一般,整个世界在你眼里都崭新而明亮。读读这本书,你会不由自主地记起自己那些美妙绝伦的事情。
亲爱的,当世界变幻莫测,当灾难频繁在某处降临,我们需要的依然是乐观的坚定,以及相信幸福、发现美好的心态。让我们对美好的生活有信心,也对这个世界更有信心!
2012年11月26日 已读
Awesome就算需要Normal映衬,微小的幸福还是永远有着几何基数般美妙绝伦的感受。世界永远不嫌乱地纷纷扰扰,而我有着更重要需要忙:忙着生活得更美好更快乐,哪有时间累和忧愁嘛。好爱,就不会累了。
传记|励志|访谈 外国|译本|文学
连岳说:神了 豆瓣
作者: 连岳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1 - 7
本书是作家连岳有关《圣经》的专栏随笔。连岳借《圣经》为支点,以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的“自然宗教情结”(像爱因斯坦说的,是一种对星空及自然之美的赞叹与感激)作为梳理工具,切入人文、社会、心灵等议题。
本书是作家连岳有关《圣经》的专栏随笔。
连岳借《圣经》为支点,以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的“自然宗教情结”(像爱因斯坦说的,是一种对星空及自然之美的赞叹与感激)作为梳理工具,切入人文、社会、心灵等议题。
2012年11月22日 已读
“无知的焦虑从来都是错的,而过于忙碌的人一定会迷失方向。”在神在或者不在的日子里,凡人不过求一点智慧,求一点安心而已。我可能终于要告别掌握着一点偏见当成是世界真理的日子了。渔船终将驶向洞窟更深处。在黑暗中行走足够的时间,才能见到生命的道路和光。
专栏|杂文|评论 传记|励志|访谈 心理|社会|宗教
人生需要揭穿 豆瓣
6.8 (25 个评分) 作者: 丁丁张 中信出版社 2012 - 8
蔡康永、张亚东、姚谦、庄雅婷 鼓掌推荐!
《人生需要揭穿》已陪伴过100000人。它出现在你的枕边、马桶、背包、书桌等角落,它和你一起经历复合与分手,它教会你勇敢地爱,也让你直面伤害。它平缓地诉说着他们的65个隐秘故事,揭穿了那65个非典型文艺青年,却让你哭过后,知道了心之向往。
丁丁张不是情感专家,不是人生导师,他开始被更多人认识,却还是那个和你一起长大的真实可感的同行者,那个视角犀利却态度温和的好朋友。
他之所以揭穿人生,只是因为心疼你:
*当别人耍小聪明的时候我们就装傻,直到他们吐露真相。
*在我需要被爱的时候,人好就行;在我需要去爱的时候,人好不好都行。
*不失去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别碰他,但大多时候我们先手贱,最后落得人贱。
*有时候我们会爱上远方,仅仅因为我们没有到达;有时候我们厌恶故土,仅仅是因为待得太久。
*他若没爱过你,怎么会跟你在一起?他若还爱你,怎么会和你分开?这两个问题足够解决你任何的疑问。
*开始的开始,我们都用让对方高兴的方式证明自己正在爱;后来的后来,我们都用让对方难过的方式证明自己正在被爱。
“我的才华就是发现那些好看的人,然后弄得大家都很难看。”
——丁丁张
《人生需要揭穿》中65个故事里的崴脚文艺青年,分别是旧爱、小三、败犬、极品和怪咖们,但你可以尝试去想象,他们就是一个个在你身边的普通朋友们。他们都为爱情或职场所伤,又都伤过别人,他们的故事真实可感,几乎没有相同,却有相同遗憾。
《人生需要揭穿》不是解决人生问题的书,也不是苦口良药、逆耳忠言,它更像是发生了一些故事之后的自然表达。它并不像名字那样冷酷,它不指导谁,谁也不用指导。其实,你会发现长大,是最难揭穿的,独属于个人的体验。
2012年10月23日 已读
我每天抱着读一会,在公车上摇晃着读,在课上悄悄地看,坐在秋天下午有阳光的学校的木椅上,在睡前床头暖黄的床头下。谢谢丁丁张,谢谢人生需要揭穿,而我却很难真正形容那是怎样的感受,若一定要说的话,大概就是微波炉转啊转啊突然的那一声——“叮”。
专栏|杂文|评论 传记|励志|访谈 黯淡尘埃中的独特存在。
圣人请卸妆 豆瓣
6.7 (21 个评分) 作者: 咪蒙 凤凰出版社 2012 - 4
2012年10月8日 已读
卸下圣人二十四小时永远伟大三百六十五循环美化的油彩,把官方造出永远光芒悬空的神放回尘埃,还原本来的性情,说实话不是简单的事情。尽管本书有着戏谑、恶俗和卖腐等倾向,也算是很棒的独特。那句话“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或许在某种程度就该没有英雄、没有圣人、没有完人。真性情足矣。
传记|励志|访谈 黯淡尘埃中的独特存在。
四川地震香港記者反思錄 豆瓣
作者: 蘇鑰機 / 陳惜姿 香港新聞教育基金 2008
四川地震,香港傳媒先後派出超過二百人到災區採訪,規模、難度,史無前例。之後,留下起碼幾個問題︰
.記者報道,抽離還是介入?無論災情幾大,他們只能做個客觀的旁觀者嗎?
.訪問悲痛絕望的人,有何訪問技巧?怎樣避免在災民的傷口上撒鹽?
.記者奮不顧身探訪,人稱專業。但勇字當頭不顧安全,又是否專業?香港新聞界的專業表現又有何特色?
.記者在採訪時可以哭嗎?有人說記者一哭,視野便模糊……
到底一個記者要如何面對這場重大災難?希望本書能帶你進入他們的世界,一同反思。
2012年8月11日 已读
请记住,改变世界是一小群见过真相深思熟虑的人。请相信,没有白费的眼泪伤心感动,都是人性。无论怎样大陆是怎样调研做了什么,香港记者在后来做得问卷调查研究装备问题、采访感受,管理层沟通,新闻专业主义,新闻自由的调查虽然简单,却珍贵直接,值得学习。
人文|历史|地理 传记|励志|访谈
搭车去柏林 豆瓣
7.6 (29 个评分) 作者: 刘畅 / 刘畅 中信出版社 2011 - 6
有些事,你现在不做
一辈子都不会做了
只要你想做成一件事
全世界都会来帮你
这是豆瓣有史以来评分最高的中国公路纪录片,这是旅游卫视《行者》栏目创下最高收视率的纪录片;这是让千万“搭车”粉丝翘首以待,让无数背包客热血沸腾的行走故事。
一个美籍中国小伙(谷岳),一个纪录片导演(刘畅),在2009夏天一路只依靠陌生人的帮助,从中国北京到德国柏林,用招手搭车的方式前进,共搭车88次(包括维族大爷的三轮车1次,伊拉克老农的拖拉机1次,吉普赛人的马车1次),途经13个亚洲与欧洲国家,穿越中国、中亚和欧洲,耗时3个半月,行进16000多公里,最终抵达了德国柏林,完成了一次史无前例、艰辛浪漫的旅程。而在那里,等待他们的就是谷岳的女友伊卡。
★搭车之最慢:从吐鲁番到库车的一辆大货车,620公里花了18个小时。
★搭车之最快:从布达佩斯到布拉格,530公里耗时3小时。那是一德国老板的豪华款辉腾,时速200公里。
★搭车等待时间最长:两天。在罗马尼亚离匈牙利边境只有19公里的地方,等了两天。
2012年5月26日 已读
自己人生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人生的每一段都要独特的无二的无可替代的】。“有些事情,你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只要你想做成一件事,全世界都会来帮你。”书如是说,这是真的,只要你想做。只要不停止对世界的好奇心,你自然会一直期待旅行,无论是在地理的空间上的跨越还是时间的延展上的经历。最后自己想说的,不要纵容自己,取得一些成就就认为自己能够想孩子一样无忧无虑。你不得不成长,像个男人一样。
传记|励志|访谈 黯淡尘埃中的独特存在。
大家 豆瓣
作者: 薛继军 编 商务印书馆 2010 - 7
《大家(10)》内容简介:《大家》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一档大型人物访谈节目,访谈对象是在科教文卫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著名专家,自2003年5月开播至今,已记录了近百位大家精彩的人生故事,包括丁肇中、钱伟长、王选、袁隆平、汤一介、启功、谢晋、丁聪等等。这些大家的经历和他们的人生感悟,深深打动了无数的观众。
“大家丛书”是在电视节目的基础上,对全部访谈内容所进行的系统整理和再创作,以人物访谈为主线,穿插详细的背景介绍,并配以大量的历史照片。丛书分集出版,每集包括八位大家。
听大家口述精彩人生,为孩子树立成长楷模。”大家丛书”是送给孩子的礼物,是青少年成长的精神食粮。聆听大家口述,见证大家风采,让我们通过聆听和见证,分享大家关于成长、关于学习、关于事业、关于家庭的人生经验和智慧。
2012年5月13日 已读
我无比想念西南联大那个时代。我无比敬佩那些大师。
传记|励志|访谈
一个人的电影 2008-2009 豆瓣
7.6 (8 个评分) 作者: 许鞍华 / 陈可辛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0 - 8
金牌华语电影人深度访谈,讲述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受访对象包括徐克、陈可辛、顾长卫、许鞍华、尔冬升、赖声川、刘镇伟、陈德森等。详细讲述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们的电影情感及心路历程。访谈文字如朋友间促膝交谈,真实洒脱而无矫饰,或睿智或诙谐,读者可于问答间翻开一幕幕光影,得窥著名电影人作品背后的喜怒哀愁,在回忆中拼接出一段段光阴,咀嚼摄影镜头之外的时代变迁。
2012年5月9日 已读
电影是一门充满自恋的艺术。就像天天喜欢徐克,我看好刘镇伟,她喜欢陈可辛,他爱着许鞍华,还有王家卫。香港台湾的电影是小时候的记忆也是一生的记忆。这些大导演,千万种模样,可是同样的迷人啊迷人。真的迷人啊迷人啊迷人。还有就是,突然就喜欢上大才子黄霑了。
传记|励志|访谈
以温柔优雅的态度生活 豆瓣
作者: 李银河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7 - 8
我希望自己如此度过一生-读有趣的书,写有趣的书,听美的音乐,看美的画,观赏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随心所欲地享受生活。我从来没有出版过这样的书,它与我所写作过的所有的书全都不同-那些书都很沉重,而这本书相比之下要轻松得多。
2012年1月2日 已读
曾经和要好的人瞎扯,王小波怎么能给想李银河写出那么肉麻的情书,都不知道评价什么。后来看李银河女士除了学术之外的这种小品文,最感人的却还是和小波的情谊。有人问,你会以何种方式来纪念小波,她说,放在心里默默想他。然后突然觉得没有什么不能解释了。在美国,小波像大爷,银河像贤妻,别人不平,她说,我不舍得那么聪明的脑袋被脏活给累了。一个女性主义者,对待爱情,比那些叫嚣的人们沉稳安定的多。感觉伉俪,三毛和荷西,思成和徽因,都是这样的让人安心。她的人生,不过读有趣的书,写有趣的书,听美的音乐,看美的画,观赏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随性所欲的享受生活。我想,或许真如她所说的,学梭罗把“看四季轮回”作为职业,也很美。
传记|励志|访谈
转眼看世间 豆瓣
作者: 藏学法师 合肥九歌(原安徽文艺 2004 - 1
《转眼看世间》是作者第一部散文集,所写的是作为一个佛门禅宗弟子眼中的世界和人生。全书共分两辑,第一辑主要为游记,记录了作者游历四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第二辑主要为抒情文字,描绘了当代佛门弟子的生活、寺庙里的趣事以及对生命世界的挚爱之情;表达了对佛门大德的无尽怀念;展示了一袭袈裟下那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作品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一个当代僧人的心路历程,感情真挚,文笔清新,且富有哲理,在淡淡的抒情中,不时透露出作者的幽默与睿智。
2011年12月31日 已读
怎么说,所谓的一个法师写的书。得道说不上,确实有些许慧根。“成佛念经,纵然自在还为妄:度生心切,须信慈悲也是贪。”他说他的师父只管带他往前走,我也知道我们要去的地方在前方。前方是什么,老和尚从来不说,他一定是要我去自己悟。多情乃佛子,我不知道。但到底是真性情的人。最后胡思乱想得来的,佛不渡无缘之人,想想觉得,真小气。于是不如,我自为佛。佛我本一,不二。
传记|励志|访谈
迟到的间隔年 豆瓣
7.5 (55 个评分) 作者: 孙东纯 中信出版社 2009 - 9
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西方世界诞生了一批批青年人,他们抵抗社会既有的各种制度和观念,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社会主流的不满.他们倡导和平非暴力,反对战争;他们提倡”爱”,寻求直接表达爱的方式的人际关系,主张性开放;他们追求自由,同时也依赖毒品.他们被当时的西方社会称为”颓废的一代”---嬉皮士.到了八十年代,一部分嬉皮士开始回归他们一度反抗唾弃的社会,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过起正常人的生活.从某些方面来说,这可能也是嬉皮文化向主流文化妥协的结果.
只是,不管嬉皮文化是多么地非主流,嬉皮士的流浪式生活勾起了青年人对外面未知世界了解的渴望,成为了青年环球旅行的导火索.于是,就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不久的八十年代, 当一批批的嬉皮士回归社会的时候,另一批欧洲青年背起背包又开始出行,在全球掀起了背包旅行热。甚至,西方的许多大学教育鼓励学生外出旅行,增长见识,拓展眼界。间隔年(The gap year)就在那个时候诞生的,间隔年是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通常是一年),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社会的生活。在间隔年期间,学生在旅行的同时通常也适当做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他们相信,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找到更好的工作或者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第一次完全接触到间隔年这个概念,是伊朗一个朋友来中国的时候带给我的一本关于间隔年的书---寂寞星球的<间隔年>.我觉得这个概念很好,很适合我们中国当今的年轻人,虽然我已经太”老”了.
不能说当初要远足的理由是因为间隔年这个概念,当初的出走是因为需要而并非是什么东西触发了我的脑神经.但如果实在要给我的远足套上一个主题,那也非间隔年莫属,因为当初出来之前我已经联系好了印度中南部的一个艾滋病组织,他们同意我到他们那里做两个月的志愿工.
我的上司是个好人,他竟然同意给我三个月的假期让我去远足,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于是,当一切地因素都确定了下来之后,2006年12月1日,我离开我居住了将近7年的城市,开始了我迟到的间隔年---三个月的迷你型间隔年.我原本的计划是花两个月的时间在印度做义工,再花一个月到西藏旅行.
不料到了泰国之后,很多事情预料未及,耽搁了时间,而我的迷你型间隔年也变成了一次辗转亚洲的远足,从东南亚的泰国走到老挝,从老挝到中国云南,进入缅甸,到印度,巴基斯坦,新疆,西藏,尼泊尔,走访了6个国家,一走便是13个月,”间隔年”反而变得名副其实了.
我名副其实地间隔年名副其实地迟了到……
2011年12月30日 已读
Love it, or you gone hate it. 三个月的间隔年最后成了环游亚洲的十三个月。最印象是还是家人,妈妈在电话那边只是问孩子开心么。你开心她就开心。最后的结局挺幸福的。旅行从来不会给你答案。它会给你很多选择,甚至让你更困惑,但是完全值得。我觉得,我也会走上这样的道路,一定的。为什么?不为什么。为了人生无憾青春无悔。或者仅仅是感觉,像是还是去见一个尚未谋面的却久违的老朋友吧。生活就像神,好像一股能量,一股你能够用心感受到的能量。某一天早晨醒来,你会觉得莫名的平静安详,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选择为善为恶,那是我们的事情,但是生活就是指引我们为善。
人文|历史|地理 传记|励志|访谈
Giving 豆瓣
作者: Clinton, Bill 2008 - 8
Here, from Bill Clinton, is a call to action. "Giving" is an inspiring look at how each of us can change the world. First, it reveals the extraordinary and innovative efforts now being made by companies and organizations - and by individuals - to solve problems and save lives both 'down the street and around the world'. Then it urges us to seek out what each of us, 'regardless of income, available time, age, and skills', can do to help, to give people a chance to live out their dreams. Bill Clinton shares his own experiences and those of other givers, representing a global flood tide of nongovernmental, nonprofit activity. These remarkable stories demonstrate that gifts of time, skills, things, and ideas are as important and effective as contributions of money.From Bill and Melinda Gates to a six-year-old California girl named McKenzie Steiner, who organized and supervised drives to clean up the beach in her community, Clinton introduces us to both well-known and unknown heroes of giving. Clinton writes about men and women who traded in their corporate careers, and the fulfilment they now experience through giving. He writes about energy-efficient practices, about progressive companies going green, about promoting fair wages and decent working conditions around the world. He shows us how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of giving can be an effort to change, improve, or protect a government policy. He outlines what we as individuals can do, the steps we can take, how much we should consider giving, and why our giving is so important.Bill Clinton's own actions in his post-presidential years have had an enormous impact on the lives of millions. Through his foundation and his work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Asian tsunami and Hurricane Katrina, he has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spokesperson and model for the power of giving.
2011年12月24日 已读
From Bill Clinton. How each o f us can change the world- GIVING. Your time, your money, your skills, your things. Giving make you feel happy, it's true. PS 我其实挺喜欢盖茨曾经对关于非洲饥饿儿童说的,人类是平等的,为什么是他们先离开这个世界呢?Ubuntu是豪萨语,意思是“有你才有我”,我觉得好好。这书非常非常浅显。
传记|励志|访谈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豆瓣 Goodreads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
6.9 (116 个评分) 作者: 蔡康永 / 绘者 熊宝 沈阳出版社 2010 - 10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是蔡康永的第一本实用书,在“说话”多年之后,首次尝试教人“说话”。本书开端康永哥便许下宏愿:这本书会令“本来已经很讨人喜欢的你,在未来变得更讨人喜欢”。本书包括40篇精彩短文,每篇都是让谈话变美的醍醐味,并配以熊宝绘制的令人喷饭的搞笑插画,如同蔡康永的主持风格一样犀利俏皮,饶有情趣。
2011年12月15日 已读
You are what you say. 我无论何时都觉得,最重要的用心。只是很多时候,我讲不出来我想的。不过,还是觉得这本书读起来很让人觉得舒服。我觉得我适合走的就是娓娓道来的温情路线或者后发制人的谐星路线,性子在那里放着,就是这样。挺好的。真的挺好的。
传记|励志|访谈 心理|社会|宗教 黯淡尘埃中的独特存在。
背包十年 豆瓣
6.9 (52 个评分) 作者: 小鹏 中信出版社 2010 - 10
【编辑推荐】
"一段历经十年,终见彩虹的梦想旅程…
一个以旅行为生的“狂徒”日记…
一名网络时代成就的新文艺青年….
一部梦想拥有者的青春读本….

中国版的凯鲁雅克,中国版的《在路上》
 让读者看到自己曾经的梦想
 励志:关于梦想与成长,自由与坚持
 现在人人都喜欢旅行,可不是没钱就是没时间。背包十年的作者在10年前也跟所有人一样既没钱也没时间,可他就是凭着对旅行的热爱对世界的好奇,让他从一个纯业余的背包客变成了如今的职业旅行者。现在他的旅行不仅不用花钱(有各种赞助),还能赚到钱(卖游记和照片),他的10年背包生涯关于梦想、成长与坚持。是一本现代社会励志的心灵鸡汤。你是否也想复制他的成功之路?
 与市面上的国别体游记不同,这本书是编年体结构。不是描述景点,而是描述一种成长,描述一个青年最绚烂的10年光阴,像朝阳一样,照亮每个心中还有梦想的人。
 美国有一个旅行家俱乐部,把世界分成318个国家和地区,但全世界只有9个人走完这全部所有。作者之前的理想就是想成为世界第10人,中国第一人。但现在他对理想进行了微调,就是通过努力,让更多人喜欢旅行热爱旅行。他从三毛、格瓦拉身上获得关于旅行的梦想,他的使命就是把这种梦想在下一代人的身上传递。
【内容介绍】
"全书分三个部分,用100个故事串联起10年旅途
故事后会有点评,描述当时的心路历程
并配有大量在旅途中拍摄的精美图片
第一章:背包行天下(2001-2004)
以第一次自助背包旅行起,以第一本书的出版结。描述自由自在的旅途生活。
第二章:艰难的旅行路(2005-2007)
描述在旅途中的颠沛流离,父母的不支持,人生中的最低谷;在黑暗中摸索一条可以把旅行良性循环的道路,因为没有前人的成功经验可以复制。
第三章:看见自己的彩虹(2007-2010)
在一次破釜沉舟的旅行之后,终于柳暗花明。现在我的生活就是旅行,写字,拍照,再次旅行,而且旅行有各种赞助,不再为钱发愁;也终于获得家人的认可。
【小鹏语录】——摘自《背包十年》
 天堂,不过是灵魂自由的人来来往往。
 他告诉我世俗的眼光不重要,自己内心的声音才重要;他教会我要去细致观察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视角。谢谢你,文森特•梵高。
 我们要相信,自己在某个领域是块真金,这是我们战胜生活磨难的底牌。
 无论是否有信仰,只要能够日日自持,控制欲望,善良而不贪婪,怎样将都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 我们来丽江,就是为了能好好地哭一场或者醉一场。哭过醉过之后,一切都可以重来。
 对我来说,简单与自由同义。大多数人,一直在做加法,积累了很多,想要放下时,发现自己变成了温水中的青蛙,想跳已经没有力气。而我因为没有负担,才能越飞越高,越走越远。
 在妈妈心中一定有一张世界地图。那地图上没有国家,没有城市,只有我走过的每一步路。我也知道,我的每一步都踏着她的担心。
 旅行者和街头艺人之间有着相通的本质。街头艺人粉墨登场,对他们来说,处处是舞台。而旅行者虽然素面朝天,可在我看来,处处都是人生。
 我喜欢和有天赋的人一起旅行,那是在路途之外,另一个多彩多姿的世界。
 风筝能否高飞,梦想能否实现,关键不在于线有多长风有多大或者有多少外力的支持与帮助,而在于我们自己的态度。是否乐观,是否坚定,是否专注。
 如果把英语比作基本武器,把浅尝辄止地突击学习其他语言比作秘密武器,那自助旅行者打通语言关的终极武器就是微笑了。
 相同的地方,相同的人,相同的事情,但是对不同人施加的影响截然不同。这是别人的旅行无法被复制的原因,也是旅行的魅力所在。
 加尔各答修道院里的义工身份多样,有法国来的学生,有加拿大的司机,来自荷兰的银行家。大家朗声言笑。给某个相熟修女起个无伤大雅的外号,抱怨加尔各答出租车宰客的无良,讨论着两周后即将开始的非洲旅行。大家来这里工作,不但没有任何报酬,还要搭上机票、伙食费、住宿等各项开支。但仍义无反顾地来了,因为大家都明确地知道,帮助别人即是帮助自己,爱别人即是爱自己。
 原来,每一个旅行者真的只是一颗孤独行星。原来,孤独是自由的另外一个名字。
 我曾经做过八份各种各样的工作,原来我最喜欢最擅长的却只是旅行,然后把旅行记录,再和朋友分享。如果这算一种职业,我能做得比任何人都要敬业和出色。
 原来凤凰提供了这样一个地方,让人把遗忘的时光重新品尝。
 他用他的舞步,他的歌声,他的极致,他的独行,把自己的传说变成传奇,把传奇变成神话。其实MJ永远都不会走,在爱他的人心中。
 旅行应该是美学建筑学历史学,而绝对不应该是经济学。如果把在巴黎转机就算去过法国,那我绕地球一圈,哪用的了3000美元?
 所谓坚强,不是在灾难面前不哭,而是要笑着面对以后。
 真正的奢华并不仅是指硬件设施的品牌与造价,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服务态度。后者虽然看不见,却能让人感受得到。
 摄影应该像写作一样,是对一瞬间所见所感的记录,是对一个人成长的记录,永远不要追求被大多数人认可。当一个人自信力足够强大,强大到可以建立自己的审美体系和价值标准的时候,还有谁会在意别人怎么说怎么评价?而在这样的时候,你的信念你的坚持已足以把别人感动。
To dream,为了在年华老去的时候不鄙视自己。
2011年11月30日 已读
世俗的眼光不重要,内心的声音才重要。我喜欢他最初那种旅行的方式,而不是后来的方式。我喜欢像三毛那样方式,而不是去抢占商场和景观的方式。每人都都有独特的视角。不过,总之,双脚放在地狱,眼睛搁在天堂。
人文|历史|地理 传记|励志|访谈
不二 豆瓣 Goodreads
6.3 (95 个评分) 作者: 馮唐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11 - 7
都是草,干,都是跟下体有关的,医生是不把人当人的,所以在动物世界里,作者没有给我们留一点尊严,
这不是最好的黄书,是一本满足一些动物欲望的动物看的书,
谁都能写这样的书,只要你还有生物属性,但是作为进化到人的您,已经没有必要和这本书动物计较了
百年国士之二 豆瓣
作者: 王大鹏|绘画 商务印书馆 2010
《百年国士之2:风号大树中天立》主要内容简介:一百年来,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西化东渐,洪波激荡。几代文人学者,忧国匡救,以其卓识奇才,筚路蓝缕,扶危继绝,或施之事业,或见于文章。中华文化,凝聚一身,沉浮毁誉,难累其心,独立不惧,孤往不悔。时运交移,俯仰百变,泰半已为归人,隐入苍莽青史,硕果仅存者,亦臻耄耋期颐。吾辈祀之以国殇,奉之为高士,高山仰止,永怀不敢或忘。
2011年10月23日 已读
依次是鲁迅、马一浮、苏曼殊、熊十力、沈兼士、李大钊、陈寅格、刘半农、胡适、赵元任、顾颉刚、梁漱溟、吴宓、叶圣陶。于是,我好讨厌文革,失去了太多太多了。吾辈祀之以国殇,奉之为高士,高山仰止,永怀不敢或忘。
人文|历史|地理 传记|励志|访谈 经典|诗歌|散文
培根随笔 豆瓣
The Essays
7.4 (12 个评分) 作者: [英]弗朗西斯·培根 译者: 蒲隆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3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鼻祖”。他不仅在文学、哲学方面成就显赫,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里同样建树颇丰,被誉为“法律之舌”、“科学之光”。培根的《随笔集》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总共五十八篇短文,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散文作品之一。英国大诗人雪莱曾在他著名的《诗辩》中称誉道:“培根勋爵是一位诗人。他的语言有一种甜美而又庄严的节奏,这满足我们的感官,正如他的哲理中近乎超人的智慧满足我们的智力那样;他的文章的调子,波澜壮阔,冲击你心灵的局限,带着你的心一齐倾泻,涌向它永远与之共鸣的宇宙万象。”蒲隆先生翻译的《培根随笔》不但包括了“解析版”《随笔全集》,对每篇随笔逐一解析,还增加了对培根另外两部重要著作《新工具论》和《新大西岛》的节译,名之日“新工具论选粹”和“新大西岛掇英”,一册在手,思接千里,神驰八极;既能满足我们的智慧,又能愉悦我们的感官。
2011年10月16日 已读
总觉得培根不是一个真诚的人,或许是仗着自己的智慧并且沉溺在自己智慧其中的人。虽然大部分是对于政治的见解,可以明显看出是典型的欧洲人:君主和贵族、宗教至上、现实主义、甚至信仰现实主义的厚黑。可是对于人生的见解,对于内心特别是邪恶的地方,特别是嫉妒、说谎、猜疑等等,完全让我惊叹。其中最喜欢的是【人的天性中,不是生香卉,便是长野草。】【人的心灵不是靠自己的善滋养,就是以别人的恶为食】这种小句子。其实,培根确实除了很好吃以外(= = 怎么想到火腿了。),真的有很多名言。全部文章的结构,让我真心感觉——【慎言强于雄辩】。
传记|励志|访谈 哲学|政治|经济 外国|译本|文学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豆瓣
Chinese Architecture: Art and Artifacts
作者: 梁思成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 4
本书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英文文集的汇编,作者立足建筑艺术,深入浅出的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反应中国古代建筑的画卷。
沿着梁思成先生的足迹,读者不仅可以从宏观上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其中凝聚的智慧与艺术,以及中国古建中绘画、雕塑艺术的精髓;而且书中详尽的个案描述、手绘孤本图片的再现,让读者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的五座古塔、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中国石窟佛像等中国的建筑艺术。
让外国读者不仅了解中国,而且更加深入的了解历史悠久的中国建筑和独到的建筑艺术;
让中国读者重温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读者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知识储备。
2011年4月20日是梁思成先生诞辰110周年,适逢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此书的首发,帮助读者更加深入的了解梁先生,以及他倾其毕生心血为中国建筑作出的贡献。
2011年10月15日 已读
真心喜欢民国一代被教会学校浸淫出来的英文。在乱世中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坚持。2011年是梁思成先生诞辰110周年。是外研社的双语本。很学术很专业很敬业。其中最喜欢的一个片段是:梁思成去佛光寺,阁楼里面住着成千上万只蝙蝠,他们群集在脊梁周围,像是涂上一层厚厚的鱼子酱。另外,木料上布满了靠辩护为生的千百万只臭虫。我们所站的天花板上面,是一层厚厚的尘土,大概是过去若干世纪所沉淀的,而且到处是蝙蝠的尸体。在完全的黑暗和恶臭中,在戴着遮住口鼻的厚口罩而令人难以呼吸的情况下,测量、绘图、闪光灯拍照数个小时,最后出来,呼吸到新鲜空气时候,背包中有数百只臭虫。而他们却说,发现的重要和收获,是他搜寻古代建筑最愉快的时光。最后其实蛮想说,梁思成和林徽因当真是一对让人惊羡的伉俪。
人文|历史|地理 传记|励志|访谈 英语|德语|日语|法语|西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