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建設中國的耶路撒冷 豆瓣
Constructing China’s Jerusalem: Christians, Power, and Place in Contemporary Wenzhou
8.4 (5 个评分) 作者: 曹南來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3 - 10
與以往學界對中國基督教活躍於內陸鄉村社會的認識有所不同,本書側重描繪基督教在發達的沿海商業中心溫州迅猛崛起的軌跡,並以溫州為例,剖析宗教實踐、宗教空間和宗教話語在中國城市現代性變遷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內容涉及政教關係、民營資本主義發展、日常消費、性別關係、道德文化、階層關係、城鄉差異以及農民工的城市融入。作者為寫作本書所做的人類學田野調查和生活史素材的收集歷時近兩年,勾勒出一幅新興城市商業精英所引領的宗教復興之圖景。通過著重記錄商人基督徒群體在日常框架下對現代性與經濟發展的理解以及他們的身份建構,力圖從社會文化層面揭秘改革時期都市基督教的驚人增長。本書強調基督教並非一個內部高度同質的意義體系,而可將其當作一面棱鏡,多角度透視當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的宏觀過程。本書可用作中國人類學/社會學、都市研究、宗教研究以及定性研究方法的大學教材。
「對於對政教關係或對現代中國宗教實踐有興趣的人士來說,這是一本必讀書,作者淺白易懂的文字適合用於本科教材。」──《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
「這是第一部關於中國基督新教的民族志專著。曹南來博士成功地粉碎基督教在中國作為洋教的刻板認識,讓讀者窺見一個已高度本地化、去政治化的宗教,而這一宗教又與資本主義經濟行為形成高度互滲。」──《亞洲人類學》(Asian Anthropology)
2018年10月9日 已读
问题意识和综述非常出色;所谓的narrative analyses可能是所谓实证宗教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比较软肋的地方,不过这本当然很出色了;真是所谓学界独一本了
人类学 宗教
The Meaning of Belief: Religion from an Atheist’s Point of View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Tim Cran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 10 其它标题: The Meaning of Belief
“[A] lucid and thoughtful book… In a spirit of reconciliation, Crane proposes to paint a more accurate picture of religion for his fellow unbelievers.” ― James Ryerson,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Contemporary debate about religion seems to be going nowhere. Atheists persist with their arguments, many plausible and some unanswerable, but these make no impact on religious believers. Defenders of religion find atheists equally unwilling to cede ground. The Meaning of Belief offers a way out of this stalemate.

An atheist himself, Tim Crane writes that there is a fundamental flaw with most atheists’ basic religion is not what they think it is. Atheists tend to treat religion as a kind of primitive cosmology, as the sort of explanation of the universe that science offers. They conclude that religious believers are irrational, superstitious, and bigoted. But this view of religion is almost entirely inaccurate. Crane offers an alternative account based on two ideas. The first is the idea of a religious the sense people have of something transcending the world of ordinary experience, even if it cannot be explicitly articulated. The second is the idea of the fact that religion involves belonging to a specific social group and participating in practices that reinforce the bonds of belonging. Once these ideas are properly understood, the inadequacy of atheists’ conventional conception of religion emerges.

The Meaning of Belief does not assess the truth or falsehood of religion. Rather, it looks at the meaning of religious belief and offers a way of understanding it that both makes sense of current debate and also suggests what more intellectually responsible and practically effective attitudes atheists might take to the phenomenon of religion.
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 豆瓣
作者: 徐以骅 时事出版社 2016 - 6
本书介绍了对国内外宗教与国际/国家安全的理论和研究现状做了全方位的介绍,并对宗教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范式、路径、历史和现状做了较系统的探讨
2018年7月19日 已读
细看了上编,中编看了第七第八章,快速翻了翻下编.一个fair的入门,一些话翻来覆去说,理论少;第八章的内容可以扩充成另一个文章.最后的“信仰中国”,所谓以儒道家为中心,一个中国大陆可以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以打破西方对“无神论”中国刻板印象的尝试,并在愈发重要的国际宗教安全上寻求主动权,以求更好地应对相关的挑战.这是很有远见也很必要的.但是: 1 选择忽视了在中国信徒众多,且组织性高的西方宗教,并拒绝将其视作可以内化消化的元素.这个角度上说,仍是”无神的”. 2 在说中华,中国,所谓的中华文明的反现代国家路径时,是否还记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国际关系 宗教
后冷战时期的宗教与美国政治和外交 豆瓣
徐以骅
作者: 徐以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7
宗教是美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主要载体和美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美国宗教研究对美国研究和中美关系研究有着重要一一。本书对近十年来美国宗教的重大事件、发展趋势以及宗教在当前美国内政外交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跟踪研究,并对宗教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做了对策性分析。
宗教作为中美关系最具地方性、民间性和基础性的因素之一,其对推动中美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的潜能和必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拓宽中美双方在宗教信仰领域的民意沟通渠道,实现中美宗教关系的正常化,对构建21世纪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7月17日 已读
第一次看国内的相关研究书籍;很基本;不过后面中美交流那口气大了点吧
国际关系 宗教
If the Oceans Were Ink 豆瓣
作者: Carla Power Holt Paperbacks 2015 - 4
"Carla Power's intimate portrait of the Quran captures the extraordinary, living debate over the Muslim holy book's very essence. A spirited, compelling read."-Azadeh Moaveni, author of Lipstick Jihad
If the Oceans Were Ink is Carla Power's eye-opening story of how she and her longtime friend Sheikh Mohammad Akram Nadwi found a way to confront ugly stereotypes and persistent misperceptions that were cleaving their communities. Their friendship-between a secular American and a madrasa-trained sheikh-had always seemed unlikely, but now they were frustrated and bewildered by the battles being fought in their names. Both knew that a close look at the Quran would reveal a faith that preached peace and not mass murder; respect for women and not oppression. And so they embarked on a yearlong journey through the controversial text.
A journalist who grew up in the Midwest and the Middle East, Power offers her unique vantage point on the Quran's most provocative verses as she debates with Akram at cafes, family gatherings, and packed lecture halls, conversations filled with both good humor and powerful insights. Their story takes them to madrasas in India and pilgrimage sites in Mecca, as they encounter politicians and jihadis, feminist activists and conservative scholars. Armed with a new understanding of each other's worldviews, Power and Akram offer eye-opening perspectives, destroy long-held myths, and reveal startling connections between worlds that have seemed hopelessly divided for far too long.
2018年5月13日 想读 Carla Power来过圣安讲座,当时就对他的经验很感兴趣;身边好朋友之一有Power的模子了;摩洛哥基友给我的生日礼物
宗教 自传
Global Chinese Pentecostal and Charismatic Christianity 豆瓣
作者: Fenggang Yang / Joy K. C. Tong Brill Academic Pub 2017 - 4
This is the first scholarly volume on Chinese Christian Pentecostal and charismatic movements around the globe. The authors include the most active and renowned scholars of global Pentecostalism and Chinese Christianity, including Allan Anderson, Daniel Bays, Kim-twang Chan, Gordon Melton, Donald Miller, and Fenggang Yang. It covers historical linkages between Pentecostal missions and indigenous movements in greater China, contemporary charismatic congregations in China, Singapore, Malay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atholic charismatic renewal movement in China. The volume also engages discussion and disagreement on whether it is even appropriate to refer to many of the Chinese Christian movements as Pentecostal or charismatic. If not, are they primarily following cultural traditions, or upholding beliefs and practices in the Bible? Contributors are: Allan H. Anderson, Connie Au, Daniel H. Bays, Michel Chambon, Kim-kwong Chan, Weng Kit Cheong, Jiayin Hu, Ke-hsien Huang, Melissa Wei-Tsing Inouye, Karrie J. Koesel, Yi Liu, J. Gordon Melton, Donald E. Miller, Selena Y.Z. Su, Joy K.C. Tong, Yen-zen Tsai, Fenggang Yang, Rachel Xiaohong Zhu.
奥斯曼帝国:欧洲的伊斯兰王室 (2013) 豆瓣
The Ottomans: Europe's Muslim Emperors
8.6 (12 个评分) 导演: Gillian Bancroft 演员: Rageh Omaar
It was the world's last Islamic empire - a super-power of a million square miles. From its capital in Istanbul it matched the glories of Ancient Rome. And after six centuries in power it collapsed less than a hundred years ago. Rageh Omaar sets out to discover why the Ottomans have vanished from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of Europe. Why so few realise the importance of Ottoman history in today's Middle East. And why you have to know the Ottoman story to understand the roots of many of today's trouble spots from Palestine, Iraq and Israel to Libya, Syria, Egypt, Bosnia and Kosovo.
2018年4月29日 看过
用三个小时深入浅出地讲了几个与近代土耳其和伊斯兰世界相关的existential问题;很好的导读/入门; Shi’a and Sunni; post-caliphate conflict; nationalism and secularism in Turkish history
BBC 历史 宗教 纪录片
体验宗教 豆瓣
Experiencing the World’s Religions: Tradition, Challenge and Change
作者: [美] 迈克尔·莫洛伊 译者: 张仕颖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1
介绍世界主要宗教的基础读物
印度、夏威夷、巴厘岛、阿姆利则、檀香山、京都……
作者亲临宗教生发地,强调体验的宗教专业知识学习
.....................
※编辑推荐※
☆ 宗教曾经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也还在影响着很多人的生活。对于历史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了解当地的宗教有助于促成更为深入的研究;对于旅游爱好者来说,也有助于成就一段内容丰富的实地之旅。
☆ 呈现精华:着重描述世界主要宗教最基本的内容,介绍其诞生、演变过程及其与现代性的碰撞产生的问题。
☆ 内容明晰:以最清晰的语言讲授重要的内容,使用地图、图片、定义和历史时间检索以确保明晰性。
☆ 多面展现:除了阐述各个宗教的信仰体系,也描绘了信仰在多个方面的表达,如仪式、食物、衣着、艺术、建筑、朝圣、经典和音乐。
☆ 强调体验:以作者在世界各地宗教现场的游历为例,强调体验在学习宗教专业知识中的重要性。
☆ 兼顾学术和尊重:在保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尊重每一个生活在宗教传统里的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
※内容简介※
本书以作者在世界各地的游历经验为线索,以逻辑清晰、引人入胜的笔触描绘了当今世界的主要宗教。由原始宗教开始,依次介绍了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与锡克教、道教与儒教、神道教、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诞生、演变过程,及其与现代性的碰撞产生的问题。话题涉及历史、文化、性别议题、建筑、艺术、风俗、仪式等,视角广阔、层次丰富、分析精准。
基督教历史 (2009) 豆瓣
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9.1 (39 个评分) 导演: Gillian Bancroft / Sian Salt 演员: Diarmaid MacCulloch
牛津大学著名的历史学教授迪尔梅德.麦克库洛赫与BBC英国广播公司联手,精心打造这部优秀的纪录片。他将带我们去基督教古迹的现场鉴证历史,去访问知名的学者和宗教人士寻知问道,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品味文明的足迹。透过这个系列的节目您将增加对基督教和西方文明的了解。
基督教在人类历史上和当代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全球估计现在共有15亿至21亿的人信仰基督教,占世界总人口25%-30%.最早期的基督教信仰仅从凤毛麟角的几个信徒萌芽,何以成长到可以影响人类的文明发展和历史进程的呢?
这千年的基督教历史之问,将由Diarmaid MacCulloch 迪尔梅德.麦克库洛赫教授在本系列节目中不懈地探讨。
2018年1月8日 看过
预习基督教与世界政治。在北京西到长沙的高铁上看的。过于简单,需搭配他老人家千页书一起服用。
宗教 纪录片
拨开迷雾:山达基教与信仰囚笼 (2015) 豆瓣 Eggplant.place 维基数据 IMDb TMDB
Going Clear: Scientology and the Prison of Belief
8.3 (71 个评分) 导演: 亚历克斯·吉布尼 演员: 劳伦斯·赖特 / Mike Rinder
其它标题: Going Clear: Scientology and the Prison of Belief / 解密山达基(台)
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导演亚历克斯·吉布尼的新作,根据LawrenceWright的报告文学改编,关于8位前科学教的信徒,解密他们在好莱坞的秘闻,片子由影像资料、高层的演讲和场景重现等组成。
教皇诞生 (2011)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Habemus Papam
7.6 (59 个评分) 导演: 南尼·莫莱蒂 演员: 南尼·莫莱蒂 / 米歇尔·皮科利
其它标题: Habemus Papam / 落跑教宗(台)
随着老教皇的去世,红衣主教团齐聚梵蒂冈准备选出新一任教皇。世界各地虔诚的教徒和各路记者聚集在圣彼得广场,翘首以待那股从烟囱中飘出的白烟。可是在梵蒂冈内部,教皇的选举进行得并不顺利。有希望当选的候选红衣主教们纷纷互相推脱,经过几轮的挣扎选定了红衣主教梅尔维尔(米歇尔·皮寇利 Michel Piccoli 饰)。可是梅尔维尔完全没有做好成为教皇的心理准备,不仅在第一次与公众见面的阳台演说上临阵脱逃,甚至离家出走消失在罗马的大街小巷里。梵蒂冈一边对外安抚民众,一边全力搜寻落跑的教皇!在没有教皇的日子里,梵蒂冈里会发生什么不一样的状况?而回到民间的梅尔维尔又会在离家出走的几天里获得什么别样的感悟?
冈仁波齐 (2015)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གངས་རིན་པོ་ཆེ
7.1 (377 个评分) 导演: 张杨 演员: 尼玛扎堆 / 杨培
其它标题: གངས་རིན་པོ་ཆེ / Paths of the Soul
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时正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
慕尼黑的清真寺 豆瓣
A MOSQUE IN MUNICH
6.9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恩·约翰逊 译者: 岳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3
纳粹、中情局、穆斯林兄弟会,
普利策奖得主、《华尔街日报》前德国分社社长,
追踪欧洲伊斯兰激进运动70年!
慕尼黑清真寺与恐怖活动有着令人不安的联系。
1980年代,马哈莫德•阿布赫利马是清真寺的常客。不久后,他就去了美国,1993年,由于试图协助炸毁世贸中心,被判入狱。
1999年,德国警方窃听了达卡赞利的家并跟踪了他在清真寺的接触对象,其中有一位很特别的男士,穆罕默德•阿塔。两年后,阿塔驾驶着第一架飞机撞进了世贸中心。
在其后的数年里,又发生了马德里和伦敦的恐怖事件,而嫌疑对象都是在欧洲出生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年轻穆斯林,这让调查人员万分震惊。
对慕尼黑穆斯林的争夺,给西方带来了一种致命的意识形态。
伊斯兰激进主义,是一种高度政治化的暴力的思想体系,为恐怖主义提供了温床。在2001年纽约和华盛顿的恐怖袭击中,西方直接体会了这种暴力。而它的历史更为久远,困扰了世界各国好几十年。
1970年代和1980年代,美国曾试图争取穆斯林在阿富汗对抗苏联,著名的基地组织就是在那时诞生的。但慕尼黑清真寺还要往前推三十年,那是冷战之初。在这里,德国,穆斯林卷入的是一场心理战,一场观念之争。
整个西欧,穆斯林人数在1500万到2000万之间,是美国的四倍。
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并没有逃过伊斯兰世界的眼睛。在这历史性演变的关头,穆兄会已经把自己的根系深深地扎进了西方社会。
没有人能说得清西方对穆兄会既迷恋又排斥的心态。最著名的伊斯兰激进主义组织就是穆斯林兄弟会,正是穆兄会,把清真寺变成了一个实现党派目标的基层政治组织。而穆兄会在西方的几乎所有活动,都起源于运作慕尼黑清真寺的那一小群人。
2017年6月3日 已读
伊斯兰群体和思想体系在反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下被分裂和被高度政治化;收获最大的是第十六,十七章,指出了恐怖主义下对穆斯林极端主义的宽容和西方至今和伊斯兰极端主义纠缠不清的外交政策。
历史 宗教 纪实
基督教神学导论 豆瓣
Christian Theology : An Introduction
作者: [英] 阿利斯特·麦格拉斯 译者: 赵城艺 / 石衡潭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4
呈现基督教神学的基本主题
关注基督教蕴含的内在力量
带领读者思索生命中的重大问题
………………
※学者推荐※
☆《基督教神学导论》这部作品知识广博、叙述明晰。阿利斯特·麦格拉斯既精通神学思想史,又善于写作表达,二者的融合最终产生出这部在该领域普遍适用的教材佳作。
——加百利·法克利(Gabriel Fackre),美国安德沃·牛顿神学院(原属哈佛大学)教授
☆阿利斯特·麦格拉斯在致力于介绍基督教神学方面堪称大师。第五版延续了之前的风格,老师和学生都会受益匪浅。所有研究基督教神学传统的学者都将受惠于麦格拉斯。
——道格拉斯·米克斯(M. Douglas Meeks),美国范德堡大学神学院教授
☆这部精心之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丰富的知识、简明的方法和标准、虽不易掌握却清晰明白的基督教语言,引导成千上万的学生进入神学之门。
——《宗教与神学》(Religion and Theology)书评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在牛津大学教授基督教神学几十余年的心得之作,简洁而清晰地阐述了有关基督教神学的基本知识。书中概述了历代以来基督教伟大传统中的核心主题,向读者展现出基督教神学的丰富思想及其历史渊源,通过分析与思考来让读者理解每种思想的优劣,让读者充分掌握基督教神学的基本观点与深刻洞见。作为当今国际上最受欢迎的基督教神学教科书,本书选材精当,编排合理,广受世界各地师生欢迎。无论是研习基督教神学,还是了解基督教文化,本书都是必读的入门佳作。
圣经的文学世界 豆瓣
The World of Biblical Literature
作者: [美] 罗伯特·奥尔特 译者: 成梅 商务印书馆 2016 - 10
《圣经的文学世界》(The World of Biblical Literature)一书是享有盛誉的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奥尔特(Robert Alter)在该领域颇有影响的著作。该书从分析具体实例出发,在广阔的文学视阈和理论范畴对于圣经的文学特质予以分析、研究。讨论多从宏观议题出发,而后试图通过解析实例来探讨这些议题;并基于原则上元批评(meta-critical)或理论思考不能与形式分析相分离这一信念。该书强调要探究《圣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或者是什么样的书的总集;想知道圣经里有些什么隐含或彰显的元素,什么样的心照不宣的文学概念充斥于古代希伯来写作,古代以色列文学和后来的世俗文学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就必须从文学文本的视角来看待其表达而起步。作家如何想象情景,叙述细节,设计对话,建构诗行的对称美,展开诗歌意象,都能让人们对其如何描绘人的本性、神的本意、历史、命运、因果关系、以及作家与文学媒介的关系了解甚多。作者对这本书的希望,是它能够对这些仍在滋养着西方文化的、总是无从捉摸、却又总是令人神魂颠倒的经文之特质的讨论增添有益的观点。这本书的中译本势必对中国文学研究者,历史、宗教等其他学科的学者以及普通读者都起到难得的教益作用。
BBC 欧洲伊斯兰简史 (2009) 豆瓣
An Islamic History Of Europe
演员: Rageh Omaar
其它标题: An Islamic History Of Europe
来自亚洲伊斯兰教的势力曾在西班牙延续了几百年。
阿拉伯的穆斯林进入欧洲,显然犯了基督信徒的大忌,信仰基督的欧洲是无法接受这个 事实的,从此便揭开一连串无止无休的战争序幕。这场基督信徒和阿拉伯穆斯林之间的 神圣战争延绵了七百六十年,直到公元一四九二年穆斯林被迫离开西班牙,退回北非。
当阿卜杜拉·拉赫曼到达西班牙的时候,来自北非的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译者注)已经在伊比利亚半岛站住脚跟,并且开始书写伊斯兰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1]。
在穆斯林进入法国的步伐受挫于查理·马特[2]之后,他们便开始将经营的重心完全放在西班牙的南部,被其称作安达卢斯[3]的地区,并且建立起一种远远超越西班牙历史上以往所有文明的文明。穆斯林运用智慧治理那里,对基督徒与犹太人待以公正和宽容,这使许多人转而皈依伊斯兰教。穆斯林发展商贸和农业,赞助艺术,倾心研究科学,并且把科尔多瓦建设成欧洲最发达的城市。
在公元10世纪的时候,科尔多瓦拥有约50万人口,相比之下巴黎只有约3万8千人。根据当时的历史记载,科尔多瓦有700座清真寺和70座图书馆,据报有一座图书馆藏书稿达50万册而且雇有很多研究学者、书稿彩饰员和装订匠。科尔多瓦还拥有约900所公众浴室、欧洲的第一盏路灯……
然而在11世纪的时候,一些小规模的基督徒的反击开始发生,而且在阿方索六世的带领下,基督徒重新夺取了托莱多[4]。这就是基督徒所谓的“再征服”时期的开端,它使得一个严峻的问题突显出来,这一问题冲击了那个优雅的时代——伊斯兰时期西班牙众多的统治者无力维护国家的统一。西班牙的穆斯林统治者们是如此衰弱,以至于当各个基督教王国呈现威胁之势的时候,他们不得不求助于一个北非的柏柏尔人王朝——穆拉比德的援助。穆拉比德人前来并粉碎了基督徒的起义,却最终成为控制者。1147年,穆拉比德人也被另一支柏柏尔人联军——穆瓦希德人打败[5]。
尽管一些基督教王国内部矛盾削弱了其实力,然而穆斯林之间时有的冲突在一定时间内分散了自身的力量,这让基督徒开始寻求有力的联合,集结强大的军队,从而发动战争,这些战争后来使得阿拉伯人的统治走向完结。
阿拉伯人并未轻易完败,安达卢斯还在他们手中。但是他们不得不一点一点地退却,首先是从西班牙北方,然后是中部。等到13世纪的时候,他们一度广袤的领土减少至仅剩下深入安达卢斯山区一些零星分散的王国,他们又在这些地方生存并小有繁荣了约200年的时间。
在最后两个世纪的统治过程中,阿拉伯人创造了一个使其闻名遐迩的有趣的王国——格拉纳达,这既不寻常又令人酸楚。看起来似乎是,他们在逐渐向南方退却的过程中,他们忽然意识到,正如华盛顿·欧文[6]在书中所写的——他们是一个没有国家的民族,于是他们开始着手为自己建立一座纪念碑——爱尔罕布拉宫,爱尔罕布拉宫是一座可以俯瞰格拉纳达的城堡,一位作家称之为“文明世界的光荣与奇迹”。
爱尔罕布拉宫由穆罕默德·伊本·艾哈麦尔始建于1238年,当时格拉纳达处于费迪南统治的阿拉贡王国的包围之中。为了给他的人民提供庇护,穆罕默德·伊本·艾哈麦尔曾经骑马前往费迪南国王的营帐谦恭地表示臣服,以换取和平。
虽然穆罕默德·伊本·艾哈麦尔做出这种举动是必然的,但也是艰难的,尤其是1248年当费迪南要求他根据协议出兵帮助基督徒攻击处于包围之中的塞维利亚穆斯林的时候。穆罕默德·伊本·艾哈麦尔倒是没有食言,于是塞维利亚陷落于基督徒之手。回到格拉纳达之后,当兴高采烈的人群将他作为胜利者向他祝贺的时候,他则流露出迷茫、悲伤的神情,他在爱尔罕布拉宫的墙壁上一遍又一遍地写下简短的一句话——“真主之外别无胜者”。
在后来的一些年,起初作为堡垒要塞的爱尔罕布拉宫在穆罕默德·伊本·艾哈麦尔的继任者手里逐渐发展成为一系列非凡的建筑、恬静的庭院、清澈的水塘和隐秘的花园。在穆罕默德·伊本·艾哈麦尔死后,格拉纳达又经历了重建,变成正如一位阿拉伯旅行者所描写的——“宛如一个装满翡翠的花瓶”。
而与此同时,基督徒在格拉纳达以外等待时机。现实是严酷的,除了先前攻占的托莱多之外,他们接连攻克了科尔多瓦和塞维利亚。只有格拉纳达仍未被占领。之后,在1482年,这个穆斯林王国因为琐碎的争斗而分裂成两个互相敌对的派别,这时,两个强大的基督教统治者费迪南(与前文的费迪南同名——译者注)与伊莎贝拉缔结婚姻从而将他们各自的王国合并。他们的结合导致10年之后格拉纳达的沦陷。1492年即他们派遣哥伦布前往美洲那一年的1月2日,费迪南和伊莎贝拉将西班牙的基督教旗帜挂在爱尔罕布拉宫之上。最后一位穆斯林国王艾卜·阿卜杜拉(西班牙语称之为Boabdil——译者注)哭泣着策马流放而去,他年老的母亲诅咒他说:“你未曾像一个男子汉那样保卫城市,怪不得要像妇女那样哭泣!”
对于西班牙穆斯林最后的命运,华盛顿·欧文的看法是他们之后很快就完全消失了,但这并非是一个民族的彻底灭绝。许多穆斯林带着他们在西班牙生活时代的残余记忆向北非及其它地方迁徙了,并且为接受他们的地方的物质与文化生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很多迁移是稍晚一些发生的。起初,大多数穆斯林仍然居留在西班牙,随着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阻隔,他们与非洲老家失去了联系,已经没有其它地方可以前往。之后,在宗教裁判所出现以前,西班牙的环境还是可以令他们忍受的。基督徒允许穆斯林做工,服役,拥有土地,甚至信仰自己的宗教——所有让步都是出于穆斯林对于繁荣西班牙经济的重要性。可是后来宗教裁判所建立了,穆斯林的一切权利都被剥夺,他们的生活日益艰难,更多的人开始选择离开。最后,在17世纪早期,没走的多数被强行驱逐了[7]。
译者注释:
1、公元710年7月,约由500名柏柏尔人组成的先遣队在西班牙南端一个很小半岛登陆(改半岛遂以队长泰利夫的名字命名为泰利夫半岛,现称塔里法半岛)。公元711年,柏柏尔人首领塔立克统率7000大军(大部分是柏柏尔人)在直布罗陀登陆,所向披靡,开始了穆斯林征服西班牙的壮举。当倭马亚哈里发王朝于公元750年被阿拔斯家族推翻之后,倭马亚后裔阿卜杜拉·拉赫曼逃至西班牙,经过数年至数十年的时间,奠定了西班牙哈里发帝国的基础,后人称其为拉赫曼一世,但他本人并未自称“哈里发”。
2、查理·马特(Charles Martel),公元732年统帅法兰克军队在图尔与普瓦蒂埃之间的维埃纳河与克勒恩河交汇处,与阿卜杜拉·拉赫曼(非拉赫曼一世,同名)统帅的穆斯林军队遭遇,后者战败,统帅阵亡,史称“普瓦蒂埃或图尔战役”。西方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此役对基督徒具有决定或转折意义。
3、安达卢斯,现被称为安达卢西亚,但历史上的安达卢斯又泛指中世纪穆斯林治理的西班牙地区。
4、基督徒于1085年从穆斯林手里夺取托莱多,西方一些历史学家称之为“Reconquest”(再征服)。
5、穆拉比德(Almoravids)王朝,11世纪在摩洛哥建立的一个柏柏尔王朝,成员为一些撒哈拉部落,奠基者为阿卜杜拉·伊本·亚辛;之后它还一度进入西班牙。穆拉比德人族源可能来自现在的毛里塔尼亚境内。穆拉比德在摩洛哥与西班牙的王朝后来被其它柏柏尔部落穆瓦希德人推翻并取而代之以穆瓦希德王朝。
6、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1783~1859年),美国小说家及历史家。
7、在西班牙最后一个穆斯林王国格拉纳达陷落前,穆斯林与基督徒达成一项协议,协议规定穆斯林投降之后,获得人身安全保障,并且有信仰自己的宗教的自由,然而费迪南和伊莎贝拉后来爽约。1499年在主教西密尼斯·德·西斯内罗斯的发动下,一场毁灭伊斯兰,强迫穆斯林改教的运动开始了,基督教统治者借助臭名昭着的宗教裁判所迫害穆斯林。1501年,西班牙颁布命令,要求所有穆斯林要么放弃伊斯兰教,要么离开西班牙;1556年,菲利普二世要求剩余的穆斯林立即放弃自己的语言、宗教和习俗;1609年菲利普三世签署驱逐令。从1492年格拉纳达陷落到17世纪20年代,共约有300万穆斯林被驱逐(或处死)。
除了粮食作物以外,穆斯林还把棉花带到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语里的棉花一词——algodon,就是来自阿拉伯语(alqutn)。他们在安达卢斯(现名安达卢西亚,泛指历史上穆斯林统治的西班牙南方地区——译者注)建立了丝绸业,那里也因此成为中世纪生产丝绸的主要国家之一。欧洲国家曾经引以为豪的精美的丝绸就来自那里的摩尔人之手。
假若不是穆斯林铺设了贯穿整个安达卢斯的灌溉系统,那里的农业就不会创造出大量的财富。当这些沙漠之子第一次登上这个半岛的时候,他们只是见到了早年罗马人留下的原始的灌溉遗迹。在对这片土地进行了科学的研究之后,他们通过建立水利工程来灌溉他们的全部土地,从而大幅度地改进了那里的灌溉网络。
在穆斯林治理西班牙的时代,正是这种复杂的水渠网络保证了农作物的丰产丰收,这是没有疑问的。围绕巴伦西亚郁郁葱葱的灌溉平原多少个世纪以来一直令工程技术人员与历史学家着迷。由摩尔人建立的灌溉系统当年浇灌着遍布的果园和稻田,自1000年前在哈里发哈基姆二世时期就出现的管委会至今仍然管理着这一灌溉系统。每封周四午间,管委会都要举行会议裁决农民之间的水土纠纷。当年由穆斯林制定的有关规章现在仍然是水务管委会仲裁的依据。
巴伦西亚灌溉平原不过是西班牙众多的受益于穆斯林农业技术的地区之一。在这个国家的南部地区,穆斯林创造的奇迹被历史学家称作人间天堂。M Defourneaux在他的着作——《西班牙黄金时代的日常生活》(Daily Life in Spain in the Golden Age)中写到:“最值得称颂的地方位于格拉纳达一带,摩尔人曾经长时期生活居住在这片自由的王国。他们通过水渠和隧道将水从白雪覆盖的山峦引来浇灌平原及其周围鲜花盛开的山坡,从而使得那里成为具有世界上最美丽景色的地方之一。
据考证,穆斯林建立的、遍布安达卢斯的、优秀的土地灌溉系统,为西班牙语提供了大量来源于阿拉伯语的与灌溉有关的词汇,这些词汇涉及范围小到水道名称大到水法与水系管理,诸如水渠、水池、灌溉税等。这些词汇多得连历史学家也数不清,它们记载着阿拉伯人对西班牙灌溉系统的影响。它们也是穆斯林在农业领域的技术成就的活生生的例证。
新品种农作物的引进加上与之相伴随的水利灌溉系统,为那里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这使得一个富庶的社会得以产生,这一社会懂得重视自然之美,并且是由当时的人类所创造的。人们保护森林,栽培新型树种与鲜花,对野生花、草与灌木进行鉴定并给予命名。今天,这些植物许多仍然沿用由阿拉伯语衍生的名称,例如safflower(红花)、alfalfa(苜蓿)等。
着名的西班牙穆斯林植物学家伊本·巴萨尔、伊本·瓦菲得、伊本·哈伽吉和伊本·奥旺为我们留下许多植物种植、施肥与综合性农业耕作方面的着作。12世纪伊本·奥旺写了一部农业着作,这部着作曾被翻译成中世纪的拉丁语或罗曼斯言(从拉丁语发展而来的语言,主要指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意大利语等欧洲语言——译者注)。此书列举了584种植物,详细介绍了它们的栽培与利用方面的知识。他还介绍了树木嫁接、植物杂交、防治病虫害,以及提取芳香花萃(制造香水)的知识。
穆斯林采用鲜花、灌木和树木,将花园装扮成绚丽而完美的艺术品。鲜花盛开的庭院说明穆斯林对园艺的热情深植于他们的内心之中。编年史学家的记录为我们留下关于穆斯林治理西班牙时代的摩尔人庭院的第一手详细资料。由于继承下这比宝贵的遗产,今天的西班牙拥有一些世界上最迷人的庭院与花园。鲜花从窗槛花箱垂下爬满墙壁,将街道装扮得靓丽多彩。
西班牙穆斯林时代另一个重要成就是绵羊饲养以及由此派生的羊毛业,一些西班牙语词汇就是直接从阿拉伯语吸收的。
一些由阿拉伯语衍生的名称与词汇渗入到西班牙人的乡村生活,也许这更加令人感兴趣。这些名称和词汇表明穆斯林在西班牙留下很深的印记。
在8000个从阿拉伯语衍生的基本西班牙语词汇中,就有大量与农业和乡村有关的词汇,例如,村庄、磨粉机、赶骡人等。
就具有穆斯林痕迹的乡村生活而言,民居是留下烙印最多的地方。今天的安达卢西亚的房舍与阿拉伯人治理西班牙时期穆斯林的房舍一样优美而舒适,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区别。一个家庭主妇每天乾“家务”(西班牙语“家务”来源于阿拉伯语“tarea-tarihah”,下同——译者注),擦洗“磁瓦(砖)”(azulejos-al-zulayj)和“门环”(aldaba-al-dabba)。当“泥瓦匠”(albaniles-al-banna)们乾活儿乾的焦渴的时候,他们将“水壶”(jara-jarrah)里的水从壶嘴倒下,然后用口接着喝,而且壶嘴与人的口腔不接触——这正是穆斯林带到西班牙的饮水方式。
起源于阿拉伯语与乡村生活及民居有关的西班牙语词汇只是反映影响的一个侧面。在西班牙乡村尤其是南部和东部地区,星罗棋布着起源于阿拉伯语的地名,例如麦地那斯(Medinas,意为麦地那城)、阿卡拉斯(Alcalas,意为城堡宫殿)……
西班牙对穆斯林的驱逐使得那里的土地失去了生机,农耕生产大幅下降。这种情况尤以巴伦西亚地区,和摩尔人最后的心脏地带——位于格拉纳达附近的阿普贾拉斯山区为甚。根据A·博伊德在《来自朗达之路》(The Road from Ronda)一书的说法,当(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从阿普贾拉斯驱逐摩尔人,并让基督徒进驻那里的时候,他不仅强迫摩尔人转信基督教,还下令每个村庄必须有两户摩尔人留下以教给新来进驻的基督徒如何灌溉土地农田。在巴伦西亚平原,当穆斯林被驱逐出去之后,那里的甘蔗种植几乎绝迹,柑桔类水果的生产也急剧下降。
穆斯林治理下的西班牙占伊比利亚半岛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多一些,凭借其先进的农业技术当时那里养活着为数众多的人口。很多年以后其他欧洲人才达到当年穆斯林在安达卢斯达到的富庶程度。在那片人间天堂,穆斯林曾经缔造出中世纪的花朵,他们的文化遗产今天还在讲述着那里的故事。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繁茂的西班牙乡村,以及科尔多瓦宏伟的清真寺、塞维利亚的城堡、格拉纳达庄严的爱尔罕布拉宫,所有这些都是西班牙至今仍然可见的伟大的穆斯林文明遗产的例证。
宗教与神话 豆瓣
作者: 李亦园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8
台湾宗教现象功利化的发展,在一方面说来固然有其特殊的意义,那就是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初期推动力量,但是功利化现象的极端扩展,最终却又导致种种宗教诈财纠纷事件不断,以至于正信教派也跟随着发生教徒地盘之争的暗流,因而影响社会风气至巨。
作者以人类学的理论检视近30年来台湾宗教的变迁,并探讨了信仰与文化、宗教与迷信、仪式与皈依等课题;对于台湾民间宗教的现代趋势及民间寺庙的转型与蜕变,作者亦有兼具田野调查及学术研究的严谨立论。其中,神话篇则以李维斯陀的结构主义架构分析中国神话内在的和谐均衡观,读者可借作者详实的考据与清晰的说理来了解中国神话的内在精神。
西方宗教文化 豆瓣
作者: 赵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 4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西方宗教文化的学术专著。它从希腊神话的源流谱系入手,历史地和逻辑地展示了从希腊罗马宗教到基督教、直至西方近现代宗教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内在联系,揭示了西方不同时期宗教文化的基本特点,并从纷繁芜杂的历史现象背后梳理出西方宗教文化演进的基本脉络。本书具有思路贯通、气度恢弘、史料丰富、文字优美等特点,熔学术性与知识性于一炉。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赵林 商务印书馆 2013 - 9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是由武汉大学著名教授赵林的同名课程录音整理而成,本课程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基督教发展演进的基本情况,以及它对于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事实上,自从公元1世纪基督教在希腊罗马世界中传播的时候开始,特别是公元4世纪基督教在罗马帝国获得了合法性以后,基督教就与西方文化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了。基督教曾经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成为西方人唯一奉行的宗教信仰,在西方近代社会中虽然也曾经历了启蒙运动的冲击,但是它却成功地进行了应战。通过协调宗教与科学、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基督教比较顺利地完成了自身的现代化转型,因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是大多数西方人自觉奉行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从基督教的角度来讲解罗马帝国以后的西方文化发展历程,是一种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通过基督教这个纲,把纷纭复杂、包罗万象的西方文化有机地连缀起来,将它系统地呈现在中国大学生和所有希望了解西方文化的中国人面前,这就是本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