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credible - 标记
论著与生活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克利福德·格尔兹 译者: 方静文 / 黄剑波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 5
田野归来,杂乱的素材该如何变成民族志?人类学家究竟是“作者”还是“写作者”?民族志呈现的究竟是“他者”在“那里”的生活,抑或也带着“我们”在“这里”的生活的印迹?格尔兹带领我们阅读列维-斯特劳斯、埃文斯-普里查德、马林诺斯基和本尼迪克特四位人类学家的作品,试图探讨这些问题。可以说,本书既是他对于这些作品的品读,也表达了他对于人类学研究及民族志写作的基本观点。
2019年10月4日 想读
请教机长 豆瓣
Cockpit Confidential
作者: [美] 帕特里克·史密斯 / Patrick Smith 译者: 陈思颖 / 郭雅琳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10
把飞行真相装进你的行李箱
◎ 编辑推荐
飞行不止的机长为你剥开航空旅行背后的秘密,勇往直前的你不可错过的旅行佳伴。
☆乘坐飞机时,选择哪里的座位更为安全?全世界范围内,在哪里搭乘飞机尤其危险?如果机舱内突然降压,乘客可以如何应对?与空中交通管理相关的系统性延误到底有无解决之法?飞机被闪电击中的频率有多高?遭到小鸟撞击的概率有多大?萨利机长英雄事迹的背后,有多少是机长们的常规操作?
☆备受欢迎的“请教机长”空中旅行系列博客精华集锦,听资深机长揶揄机场运营与航空公司的种种槽点,让与9·11被劫持飞机擦肩而过的他为你扫除误解,澄清真相,助你克服空中恐惧:你认为自己了解的飞行事实,有多少是错的呢?
☆泰坦尼克号沉船上方、机舱内的郁金香与火灾,这三者之间有何联系:如何辨明飞行中的危险信号?遥望流星与北极光,俯瞰委内瑞拉油田的橘色光辉和亚马孙丛林的冲天火焰:飞行的迷人之处并没有消失殆尽,你可知道现在还可以去哪里寻觅?
◎ 内容简介
搭乘飞机已普及寻常百姓家,但回顾灾难事件发生时我们所置身的舆论环境,专业术语、沉默的企业、别有用心的媒体,都使航空业看似扑朔迷离,阴谋论盛行。作为经验丰富的机长,作者解开了人们普遍好奇的关于航空旅行的各种秘密,并讲述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飞行故事和真实经历:你所不满的问题,哪些是航空公司应当改进的,哪些又是乘客不得不理解和接受的;何以判断飞行是否遭遇危险;航空公司运行有哪些“潜规则”;不同航空公司的服务品质和舒适度如何……从计划一次旅行,到结束航程走出航站楼,一切问题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 名人推荐
“出色的作者,帕特里克·史密斯,在这令人误解丛生的行业里,提供了一段让人忍俊不禁的旅程—一场没有艰涩难懂的语言出没,只有幽默与深刻的见解相伴的航空旅行。”
——克莉丝汀·内格罗尼/航空作家,《事故侦测》作者
“他的优雅笔触与广博见识让人垂涎。这是一本成就非凡、航空旅行者必备的书籍,每个人都值得拥有。”
——詹姆斯·卡普兰/小说家
“没有人拥有像帕特里克·史密斯一样多的飞航经验。他为这个常被扭曲夸大的话题带来了平衡、清晰的阐释。”
——克莱夫·欧文/《康泰纳仕旅行者》杂志、作家
“帕特里克·史密斯对于现代航空业十分在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用曼妙的笔触写下生动的文章,而不是只会呆板叙述飞行员术语。他是个理想的邻座乘客、朋友、作家,以及解说员。”
——亚力克斯·比姆/《波士顿环球报》专栏作家
“我希望我能把帕特里克折起来放入行李箱中。他似乎知晓所有关于飞行的值得一探究竟的事。”
——史蒂芬·J. 杜柏纳/《魔鬼经济学》作者之一
“‘请教机长’网站真的让飞行变成一种乐趣。帕特里克·史密斯设法揭开自身经验的神秘面纱,还告诉我们航空业的神奇之处。他还充满着幽默感——当你卡在区域喷气客机14D座位上时,他就是你的最佳良伴。”
——克里斯·波杰瑞安/《助产士与黑夜中的陌生人》作者
“帕特里克·史密斯不仅对航空旅行了如指掌,还拥有一种罕见的本领,那就是用清晰又风趣的形式将其进行阐释。”
——芭芭拉·帕特森/《康泰纳仕旅行者》杂志作家
2019年9月18日 想读 哇我很需要这本书
夭折的上帝 豆瓣
The Stillborn God
作者: (美) 马克·里拉 / Mark Lilla 译者: 萧易 新星出版社 2010 - 1
作为一位政治哲学家,马克•里拉始终强调理智的清澄,他一贯坚持的反知性暴政态度在本书中成为一条隐含的线索,而明线则是通过剖析西方持续了四百年的政教论战来研究政治神学的逻辑。这段历史讲述的是早期现代政治哲学家对基督教政治神学之悠久传统的违抗,以及随后的现代思想家对那些早期现代思想家的违抗,后者促发了政治神学的复兴。这些思想家发现他们自己参与了一场更大的思想斗争——关于政治的要求、神的主张,直至人的本性。
“在这里重构的故事将会提醒我们,现今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选择并非介于过去和现在之间,或西方和“其他地区”之间。它是介于两种主要思想传统之间,即两种面对人类状况的方式。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那些选项,在它们之间做出选择,并承受自己选择的后果。那就是人类的状况。”
2019年9月14日 想读
闽国 豆瓣 Goodreads
The Empire of Min: A South China Kingdom of the Tenth Century
7.0 (8 个评分) 作者: [美] 薛爱华 译者: 程章灿 / 侯承相 后浪×楚尘文化丨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9 - 8
第一部全面研究闽国史的专著
著名汉学名家薛爱华作品
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权威著作
◎ 编辑推荐
本书是汉学名家薛爱华的早期学术作品,填补了闽国研究的空白,是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权威著作
◎ 内容简介
本书是薛爱华最早出版的一部汉学专著。闽国(据有今福建省之地)是“五代十国”中的十国之一。从古至今专题研究这个时期的著作并不多,本书可以说是现代学者第一部全面研究闽国史的专著,至今在学术界仍有影响。
本书以10世纪时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国为研究主题,全书采用大历史的视角,从自然环境切入,介绍了闽国的政府和政治结构、编年史、经济、艺术、信仰等诸多方面,不是单纯的闽国政治史,而是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的结合。在五代十国中,闽国既不强大也不显眼,但在闽地的开发和文化发展史上,闽国的历史无疑是其中最闪耀的篇章,也是我们了解五代十国史的一扇窗口。
◎ 推荐语
薛爱华凭借少量材料写出了一本有趣的书,加深了我们对中国地方历史的认识, 填补了一项重要空白。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剑桥中国史》主编 杜希德(Denis Twitchett)
薛爱华教授深入研究了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他的研究成果将一直是关于闽国的权威著作。由于绝大多数中外学者都倾向于忽视这些次要领域的故事,认为它们不重要,或者仅仅是各大朝代的附属品,因此对针对这一主题的明确而全面的论述是非常有价值的。中国后来历史上的许多趋势并非产生自五代的宫廷,而是来自更加和平、治理得更好的南方诸国,它们在唐宋之交蓬勃发展。
——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 费子智(Charles Patrick Fitzgerald)
本书的部分价值在于,闽国是五代十国的典型代表……通过对闽国的成立和早期发展的研究,作者为我们勾勒出了这一时期的全貌。
—— 密歇根大学教授 柯润璞(James Irving Crump,Jr.)
2019年9月8日 想读 中信的那个条目可以删了
消失的塞布丽娜 豆瓣 Goodreads
Sabrina
8.2 (27 个评分) 作者: [美] 尼克·德纳索 译者: 李溪月 后浪丨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 - 9
🌟 首部入围布克奖的图像小说,长踞美国亚马逊畅销书榜前列
🌟《纽约时报》2018 年百大好书、《卫报》2018 年度好书、《NPR》2018 年度好书
虚假新闻、信任危机、网络暴力,深入剖析当今社会的种种弊病
身处廿一世纪的我们,是否正经历一场无法醒来的噩梦?
种种谜 团环环相扣,最终结局细思恐极
你选择相信真相,还是怀疑一切?
📕 内容简介
塞布丽娜失踪了。
某些人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剧变。一名美国空军士兵陷入了猜忌与阴谋组成的谜团,塞布丽娜的男友特迪变得精神恍惚、一蹶不振,她的妹妹桑德拉则在浑浑噩噩的等待中几欲抓狂……
正当事件陷入迷局之时,一盒寄给报社的神秘录像带引发轩然大波。透过录像画面,人们窥见了一场真正的灾难……
👩 编辑推荐
☆ 首部入围布克奖的图像小说,开启漫画文学新纪元
继《鼠族》摘得有着“新闻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策奖后,《消失的塞布丽娜》再次突破了图像小说的边界。因其深刻阐释了种种复杂又微妙的社会问题以及对灾难中的人性所进行的深度剖析,《消失的塞布丽娜》成为了首个入围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布克奖的漫画作品。沉静、极简、几近阴郁的画面与批判讽刺的主题完美契合,发人深省的同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将图像叙述与文字描写的结合推向全新的高度。
☆ 不知姓甚名谁的网友,躲藏在镜头背后的记者,使用化名的电台主播……他们反客为主成为了“塞布丽娜失踪案”中的主角,甚至不惜采取谩骂、侮辱、恐吓的方式,叫嚣着要得到所谓“真相”。但是,这一切只是为了最大化地利用这场灾难的价值,而非真正关心塞布丽娜的下落以及她的家人的感受。此时,“真相”已然不再重要,“人性”只能沦为这场怪诞表演中的装饰品。
☆ 剖析无处不在的社会问题,揭示几近魔幻的社会乱象
虚假新闻泛滥、网络暴力猖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消失的塞布丽娜》深度剖析了当代人时刻面临的严峻问题。人们交谈着,却无法互相理解;表达着,却越发感到孤独。通过发生在塞布丽娜身上的种种,尼克·德纳索对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进行了一场冷静的旁观,探讨一个我们非常熟悉却又难以回答的问题——“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
☆ 尼克·德纳索冷静锋利的天才之作,即将被搬上荧幕
《消失的塞布丽娜》的横空出世打破了人们对于漫画的刻板印象。这部作品与以往的大多数漫画不同,它不再专注于繁复的画面以及画面的装饰性作用,转而具备了许多现代主义的特质,简约、极具功能性的同时令人赏心悦目。其在漫画领域开天辟地的意义,几乎可与柯布西耶在建筑领域造成的影响媲美。同时,《消失的塞布丽娜》相关电影项目也已进入筹划阶段,本片将由高分悬疑电影《林中小屋》的导演德鲁·高达执导,足见本书的非凡魅力。
📰 媒体推荐
对于这位向来画风出奇的艺术家来说,这部作品的基调则是一反常态的沉静。重重疑点面前,原本平静的生活轰然倒塌,这其中的巨变也许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所在。
——《纽约时报》
这本书最令人好奇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讲述的并不是犯罪本身,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真理与信仰的本质。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这两者都难逃被侵蚀的命运,更不用说是在特朗普统治下的当代美国了。
——《卫报》
只有尼克·德纳索的这本《消失的塞布丽娜》才足以证明,图像小说不仅可以与文字小说相媲美,而且真正超越了文字所能传达的一切。
——《GQ》
《消失的塞布丽娜》是尼克·德纳索的第二部长篇漫画作品,其时代背景虽然是我们所熟知的当下,但它却比任意一部《生化危机》系列电影中,那些威胁人类生存的恐怖病毒和邪恶组织都更符合科幻的反乌托邦设定。
——《新政治家周刊》
🤵 名人推荐
尼克·德纳索的《消失的塞布丽娜》绝对是我读过的书中,对现实刻画最为深刻的一本。它叙事生动、配图精美,巧妙结合了艺术技法和社会洞察力,在发人深省的同时也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一本让我深受震撼的杰作。
—— 扎迪·史密斯,英国小说家
尼克·德纳索可谓是近年来最具野心、最特立独行的漫画家之一,他对图像小说创作的贡献是启发性的。怪异、冷酷的同时又让人捉摸不透,这本《消失的塞布丽娜》完美展现了漫画的无限可能。
—— 艾德里安·托明,美国插画家、漫画家
《消失的塞布丽娜》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且深受震撼。德纳索凭借其一贯细腻、大胆的笔触,剖析了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 乔纳森·勒瑟姆,美国小说家
尼克·德纳索的这本《消失的塞布丽娜》弥漫着灾难背景下阴郁、沉闷的气息。书中主角惨淡的面庞不禁让人想起蒙娜丽莎的微笑,既隐晦又微妙。面对残酷的现实,德纳索既没有选择多愁善感,亦没有盲目批判(这样的作品我们已经数见不鲜)。他清醒地揭露了美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果你喜欢克里斯·韦尔、托德·索伦兹、唐·德里罗的作品,那你一定会喜欢这本书的。
—— 托尼·图拉斯穆特,美国小说家
2019年9月5日 想读
历史的叙述方式 豆瓣
作者: 茅海建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4
历史的真实是什么?历史学所追求的,只是揭露和批判吗?历史学家对真实负有怎样的责任,如何叙述历史事实?
本书为茅海建教授近年学术随笔、演讲等结集而成,大体分为四部分,包括与历史观察和思索结合的游记(西伯利亚铁路、张库大道、贝加尔湖、满洲里,越南),近代中外交流与关系的关键时刻与转变(马嘎尔尼使团、甲午战后中日博弈、乾隆时期的澳门角色),康有为思想晦暗不明之处,晚清思想革命以及辛亥革命的反思,史学研究反思与回忆故人、故事等。
伴着驼铃从张家口到库伦,随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行,实地踏勘让历史的魅力更加饱满。从马戛尔尼、谢清高,赴日清使刘学询和庆宽,为什么时间没有磨平知识与认知的差距?从甲午到日俄战争,中、日、俄三国东北亚利益争夺与力量博弈从未间断,后来的二战与朝鲜战争,主线在哪里?历史并未远去。晚清思想革命与变革并非一蹴而就,其推动者除激进的维新派和在野的新派士人还另有其人。辛亥革命一百年,抛开历史定见,明晰辛亥革命的前因后果、革命中各派势力的消长与动作、思想与现实的差异、历史的徘徊,应该做什么样的反思?对师长的怀念,对学生的期待,回忆终生挚友交往点滴,同道学友的砥砺支持,追求的还是思想比生命跟绵长。
2019年8月31日 想读
德意志公敌 豆瓣
作者: [美] 杰弗里·赫夫 译者: 黄柳建 译林出版社 2019 - 4
这是一部深度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狂热反犹宣传的开创性著作。希特勒及其纳粹宣传家们一直相信,反犹主义为世界历史提供了唯一的解释框架。他们编造了一个无辜的德国正在被国际犹太人围攻且意图灭绝他们的故事,并以此作为“最终解决方案”的公开宣告和正当理由,坚信有必要在犹太人灭绝德国和德国人之前灭绝犹太人;而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反犹宣传也逐步升级,并一直持续到纳粹政权的末日。虽然欧洲精英和大众的反犹主义传统由来已久,但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并不是德国或欧洲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只有在战争的具体历史情境下,欧洲特别是德国最极端和偏执的反犹主义浪潮,才成为德国独裁者解说当时事件的重要因素,进而成为向大屠杀演进的一大原因。
本书的作者以其学者特有的学术严谨性,充分利用了纳粹德国的新闻宣传文件史料,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党高层如何通过严格的新闻控制和宣传导向,来为其作为“最终解决方案”的屠犹政策做舆论准备的。
2019年8月20日 想读
韩国综艺节目如何讲故事 豆瓣
방송 콘텐츠 스토리텔링 2 : 구성ㆍ예능ㆍ다큐와 라디오 전략
4.8 (5 个评分) 作者: [韩] 郑淑 译者: 陈圣薇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8
韩国综艺界热推的「最佳节目脚本创作书」
俘获观众的韩国综艺创作秘诀,稳坐编剧必读长销宝座
例举《无限挑战》《Running Man》《爸爸!我们去哪儿?》…
五大综艺类型深剖析,爆款一线案例全公开
📺编辑推荐
《韩国综艺节目如何讲故事》是一本全方位剖析经典韩综创作法的编导必备、制作人必备之书,从节目构成、故事特质分析,到综艺节目类型、策划、脚本范例,韩国一线资深编剧集 20 多年实战经验现身说法,帮助读者练就策划力、类型掌控力,从而收获扎实的说故事基本功。本书由韩国热门综艺节目《膝盖道士》《Radio Star》编剧崔大勇、《搞笑演唱会》编剧李尚德等业内大咖强烈推荐,稳坐故事创作类长销书宝座,被誉为“蕞佳节目脚本创作书”,是韩国综艺节目从业人员必读书。
◎ 全球综艺先锋的类型创作法门
真人实境秀——将综艺节目纪录片化,打造“角色个性秀”才能赢!
脱口秀——主持人哪些谈话技巧是关键?当“公关”还是当“班长”?传授韩国脱口秀主持人的必胜绝招,高手对话靠“火眼金睛”
轻喜剧——喜剧编剧根本就是准演员!写下你自己的“喜剧档案”!
情景喜剧——“一则秘密扣上一个人物”,营造戏剧性、紧张感也不难
纪录片、广播节目——另类舞台,需要有差异性的说故事策略;纪录片故事是一种“重新构架的事实”;广播节目,别忘了听众是在“听”故事。
◎ 从奇思妙想的创意策划到实用脚本成型的步步指南
节目构成——感性的故事创作、符合潮流的内容、强化真人实境
故事特质——提供欢笑、引发共鸣、复合故事、生存游戏
四大元素——“说话”“肢体”“角色”“情境”
喜剧笑点——“反复”“模仿”“夸张”“愚蠢”“意料中与意料外”“反转”……
◎ 各类型爆款综艺脚本范例具体分析
《无限挑战》
《Running Man》
《爸爸!我们去哪儿?》
《改变世界的Quiz》
《搞笑演唱会》
📺名人推荐
综艺节目的脚本没有“绝对”,但具有不可违背的原则。本书针对这一点完整详细地说明了如何掌握故事创作的要领,如何创作具有说服力、节目效果以及独创性的故事,可说是综艺节目从业人员必读之书。
—— 崔大勇 《Radio Star》节目编剧,韩国编剧协会理事
本书是资深电视前辈针对“节目企划的关键知识”多年的经验传承,对于想要成为节目企划,或是已经在这条路上努力的伙伴们,正是一本必读之作。尤其想要提升自我竞争力的人,千万不可错过!
—— 李尚德 《搞笑演唱会》节目编剧
在数字媒体时代,电视与网络的结合让媒体环境产生巨大改变,特别是节目内容逐渐走向精致化、多元化,节目脚本因此需要更扎实的内容。本书即凸显了此重要性并传授如何提升节目脚本内容的扎实方法论。
—— 洪成奎 韩国广播通讯委员会副委员长
本书是作者集二十多年编剧经验以及在大学指导学生的编剧课之大成。因此能将综艺节目所需的基础,从策划、架构、主题选择、脚本写作以及最重要的故事创作,以深入浅出的整理让大家都看得懂。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对电视圈工作有兴趣、想要成为编剧之人的入门书。
—— 林旗兴 韩国编剧协会副理事长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故事创作实战宝典,倾注了作者二十多年的策划与编剧体会,详细介绍综艺节目的构成特性、故事特质、创作方法,以及如何做策划、选择主持人和嘉宾、安排流程、撰写脚本,并独家引用《爸爸!我们去哪儿?》《无限挑战》《Running Man》等人气综艺剧本选段,举例讲解。
席卷亚洲的韩国综艺节目“内容竞争力”,便在于淬炼出有趣的故事、捕捉不同世代观众的情感共鸣!
2019年8月16日 想读
帝国之裘 豆瓣 Goodreads
A World Trimmed with Fur: Wild Things, Pristine Places, and the Natural Fringes of Qing Rule
作者: [美]谢健 译者: 关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7
本书荣膺2018年美国亚洲历史学会列文森奖。
乾隆帝曾经盛赞过东北丰饶的物产和独特的自然环境,认为满洲大地是资源富集之地,也是自然生命力的源泉。这里的土地山川生生不息,养育了满洲人以及清朝皇室的祖先,也使其分享了素朴纯真和不竭的生命力。
清朝皇帝通过进贡制度,向满洲和蒙古地区征收毛皮、珍珠、蘑菇、人参等珍稀物产,这些物产不仅仅是物产,而且代表其产地所具有的纯真、丰饶、充满生机等象征意义,作为一种永恒的家园,与皇室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
但这种进贡制度渐渐对满洲和蒙古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仅造成了环境退化的后果,还形成了复杂的开发与控制的制度和组织。
作者是新清史的新锐,利用了大量满蒙文献,在对东北和蒙古环境史的考察中发现了皇帝对于北部边疆的想象、进贡体系与自然环境的恶化、清朝的奢侈品贸易和消费等诸多因素复杂的互动关系,为我们理解清朝边疆历史提供了新颖的视角。
2019年8月7日 想读
加莱亚诺传 豆瓣
Galeano:Apuntes para una biografía
作者: (阿根廷)法比安∙科瓦西克(Fabián Kovacic) 译者: 鹿秀川 / 陈豪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8
◆ 西语文学学者、译者程弋洋,西语文学学者、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得主路燕萍,倾情推荐。
◆南京大学青年学者、译者张伟劼作序推荐。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的首部传记中文版重磅面世。本书西语原著与英文版同时推出,甫一出版,便引起广泛关注;本次南大社•守望者推出的中文版,是拉美 文学爱好者不容错过的佳作。 这部详实的传记向我们呈现了加莱亚诺多部重要作品——《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火的记忆》《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等的创作历程,是了解加莱亚诺及其作品的必读之书。 本书还是我们了解20世纪下半叶乌拉圭乃至整个拉丁美洲历史进程的生动读物,是拉丁美洲南锥体四国争取自由民主这一历史进程的写照。
【图书简介】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1940—2015)是乌拉圭著名作家、新闻媒体人,著有《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火的记忆》《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等。他被巴拉圭总统誉为“拉丁美洲的声音”,也被称为“又一个加西亚•马尔克斯”“拉丁美洲的清澈良心” ,其人生经历堪称传奇。
本书是关于加莱亚诺的第一本传记,作者法维安•科瓦西克是阿根廷人,和加莱亚诺一样是媒体人出身,并与其意识形态相近。法维安将加莱亚诺的生命历程与乌拉圭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进程相结合,评述了他在父母身边度过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著名的《前进》周刊叱咤风云的记者生涯、乌拉圭政变后流亡阿根廷并创建《危机》月刊的岁月、70年代独裁军人暴政下流亡西班牙的日子等。
本书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加莱亚诺这个有血有肉、充满活力的文化英雄,还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观看拉丁美洲的社会政治运动,了解古巴革命点燃了整个拉美的革命热情后,拉普拉塔河沿岸的拉美知识分子共同体直面苦难与暴力的斗争场面。
【学者推荐】
◆◆◆本书是关于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的第一本传记,书中所记事件如同俄罗斯套娃般互相叠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活力的文化英雄。不仅如此,通过对其几乎“三位一体”(政治家、新闻媒体人、作家)的身份和经历的描写,本书也是拉丁美洲南锥体四国争取自由民主这一历史进程的写照。
两位译者忠于原文,通过凝练饱满、灵动畅达的语言将原著介绍给了广大中国读者,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观看拉丁美洲的社会政治运动,同时对加莱亚诺动荡、颠沛的一生不胜感慨;让我们体验了社会政局变动中的沧桑,也回味了那些“日日夜夜”中的人和事。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本传记当为了解加莱亚诺本人及其作品的必读书目。
——程弋洋 (西语文学学者、译者)
◆◆◆他曾在博物馆一般的大宅子享受父辈的疼爱;他曾在三百公顷的庄园里骑马嬉戏;他曾跪在十字架前虔诚地祈祷;他也曾像《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一样困惑迷茫。
他初中辍学,在蒙得维的亚的咖啡馆里接受教育;他得到社会党派人士的栽培与呵护;他是客观冷静、犀利清醒的新闻记者;他是充满激情、寻求生命价值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斗士。
他是痴迷于搜集各种故事的“说书人”;他是追求言少述多的词语捕手;他以语言为武器和鞭子,捍卫正义与自由;他让历史恢复气息、自由和说话的能力。
他就是爱德华多•加莱亚诺,一个永远走在美的光彩中的纯粹之人,一面照射我们内心的镜子。
诚邀您共读这本《加莱亚诺传》,一起走进加莱亚诺的时代,走进加莱亚诺的内心。
——路燕萍(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得主、北京大学西班牙语教师)
2019年8月6日 想读
波兰史 豆瓣 Goodreads
Poland: A History
8.2 (6 个评分) 作者: [英] 亚当·扎莫伊斯基 译者: 郭大成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 - 9
客观讲述波兰千年不屈不折的沧桑历史
波兰共和国外交部长作序推荐
◎ 编辑推荐
☆内容涵盖梅什科一世开创波兰王国,至波兰重新统一走入现代
☆英国波兰裔历史作家富有激情地全景展现了波兰一千多年的奋斗史
☆展示波兰人民重获独立与统一之后,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 内容简介
在一般人眼中,波兰这个国家似乎总是笼罩着一层悲剧色彩。无论是肖邦的《波兰永不亡》还是罗曼·波兰斯基的电影《钢琴家》,都给人们心中留下了凄怆悲惨的印象。就波兰历史而言,三次惨遭瓜分的经历与纳粹德国侵略者的残酷暴政也为这个国家蒙上了“失败者”的色彩。但事实上,波兰这个国家也有着伟大的过往与充满希望的现在。本书就从梅什科一世开创波兰王国起,讲述了波兰这个国家一千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
波兰裔英国历史作家亚当·扎莫伊斯基以生动和充满激情的方式铺展开这部历史画卷,分析讲解波兰历史中的诸多史实,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国际背景之中来讨论。之后,作者走入当代,为读者展示了在波兰人民历尽艰辛重获独立与统一之后,又在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过程中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 媒体推荐
可读性极强。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颇有价值,令人大开眼界。
——《独立报》
新颖、独特且精彩易读……对于那些对波兰一无所知的读者来说是完美的入门读物,而对于那些自以为深知波兰的读者来说,本书也能够引起一些有益的思索。
——安妮·爱普尔博姆(Anne Applebaum),《旁观者》
一部跌宕起伏、震撼人心的波兰历史……想要驾驭波兰独特非凡的发展轨迹,作者需要既保证可读性,又不乏学术笔触。扎莫伊斯基完美地达成了这两点要求。
——《每日电讯报》
2019年8月6日 想读
16和17世纪英格兰大众信仰研究 豆瓣
Religion and the Decline of Magic: Studies in Popular Beliefs in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Century England
作者: [英] 基思·托马斯 (Keith Thomas) 译者: 芮传明 / 梅剑华 译林出版社 2019 - 8
比故事还精彩的史学经典,一览英格兰巫术众生相
Religion and the Decline of Magic
●首届沃尔夫森历史奖获奖作品
●20世纪史学经典,历史人类学流派开山之作
●启蒙运动的另一个维度,科学和理性如何战胜了巫术?
●锁线胶订,经得起反复翻阅
在16和17世纪,妖术、占星术、巫术疗法等大众迷信几乎遍及英格兰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相信国王的触摸可以治病,而护身符可以抵御恶灵的侵袭。与此同时,宗教改革试图将巫术从中教会仪式中剥离出来,科学家也不断发现解释万物的全新理论。
托马斯深入英格兰各地档案,用海量的例证和审慎的分析带领我们进入早期现代人类的心智,向我们展示科学和理性如何同古老的信仰体系争夺关于世界的解释权,而基督教又如何跟随大众心智的启蒙,完成了自身的现代化。
具有里程碑意义……每一页都是人间宝藏,这大概是我这辈子最热情地向他人推荐的作品。
——希拉里·曼特尔(《狼厅》作者、两次布克奖得主),《纽约书评》
本书为社会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打开了一个广阔的领域……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早期现代英国的理解……书中用精彩的论述和丰富的案例,展现了“世界的祛魅”这一韦伯经典命题。
——艾伦·麦克法兰,《今日历史》
一项重大历史成就……范围之广博令人叹为观止,洞见之深刻令人耳目一新……那段历史因为本书而彻底改变。
——《经济史评论》
2019年7月30日 想读
China Gothic 豆瓣
作者: Anthony E. Clark / Leland M. Roth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20 - 1
As China struggled to redefine itself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nationalism, religion, and material culture intertwined in revealing ways. This phenomenon is evident in the twin biographies of North China's leading Catholic bishop of the time, Alphonse Favier (1837-1905), and the Beitang cathedral, epicenter of the Roman Catholic mission in China through incarnations that began in 1701. After its reloc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under Favier's supervision, the cathedral-and Favier-miraculously survived a two-month siege in 1900 during the Boxer Rebellion. Featuring a French Gothic Revival design augmented by Chinese dragon-shaped gargoyles, marble balustrades in the style of Daoist and Buddhist temples, and other Chinese aesthetic flourishes, Beitang remains an icon of Sino-Western interaction.
Anthony Clark draws on archival materials from the Vatican and collections in France, Italy, China, Po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trace the prominent role of French architecture in introducing Western culture and Catholicism to China. A principal device was the aesthetic imagined by the Gothic Revival movement of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the premier example of this in China being the Beitang cathedral. Bishop Favier's biography is a lens through which to examine Western missionaries' role in colonial endeavors and their complex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which they lived and worked.
2019年7月28日 想读
神圣的存在 豆瓣
Patterns in Comparative Religion
9.0 (8 个评分) 作者: 【美】米尔恰•伊利亚德 译者: 晏可佳 姚蓓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7
为什么有些民族要用活人献祭?
为什么中国、欧洲、澳大利亚、墨西哥都有大洪水传说?
为什么伐楼那和美杜莎头上都有蛇,而造人的女娲也长着蛇的身体?
盘古死去,泰坦神被宙斯关起来,尤弥尔被奥丁和索尔杀掉,创世神必须要死吗?
三星堆的巨大青铜树与巴别塔、北欧神话的雨格德拉西尔有无关系?
网罗全世界神话的权威著作,分主题对比,揭开神话的“面纱”
★涵盖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神话,不可或缺的工具书——作者流畅使用8门语言,搜集了全世界几乎所有地区的神话,不论是巴比伦、埃及,还是印度、非洲。诸多故事在他的笔下得到整合,并显露其意义。
★十个专题全面对比,揭开神话的面纱——本书将全世界的神话故事统合到天、太阳、月亮、水、石、大地、植物、农业丰产、圣地、神圣时间等十类“神圣的存在”的类别之下,比较各地故事的共同之处,从而找到原始神话的“套路”和理解的核心。阅读本书,不仅能够理解原始神话,甚至能自己创造神话故事。
★著名宗教学家伊利亚德的代表作——世界著名的宗教史家、哲学家,芝加哥大学宗教系系主任伊利亚德的代表之作,宗教研究不可忽视的必读书。
2019年7月23日 想读
臺灣人的牽絆 豆瓣
作者: 本田善彥 译者: 堯嘉寧 聯經出版公司 2015 - 7
隨台籍口譯官在毛澤東、周恩來、蔣介石等兩岸領導人身邊
見證台灣國際地位轉變的歷史性時刻
以第一手訪談直擊七十年間中、日、台的外交祕辛
看台灣人如何在時代的動蕩中堅持信念、尋找認同
如何於詭譎多變的國際情勢下,擺盪於台、中、日三地的政治角力中
1972年9月29日,日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表共同聲明,宣布兩國邦交正常化,也正式宣告了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與日本「斷絕邦交」。從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以及美國國策顧問季辛吉祕密訪中,到隔年美國尼克森總統及日本首相田中角榮陸續訪中,台灣的國際地位面臨前所未有的巨變。
在海峽兩岸的外交前線見證這一幕的,無獨有偶,是兩位背景相似、生命軌跡與台灣、大陸和日本三地都息息相關的兩名台灣人。
林麗韞──二戰前生於台中,戰爭期間因父親不滿在台灣所受到的殖民歧視,帶著家人到日本神戶生活。二二八事件讓她與她的家人對國民黨政府徹底失望,懷著熱血、改革祖國的心情,自小受日本教育的她,毅然在高中畢業後決定回到「祖國」,建設「新中國」。在中共建國初期,中共缺乏通曉日語及日本文化的人材,這位年輕、了解日本、又操著一口流利的關西腔的台灣女孩,成為周恩來身邊的日語口譯官,見證毛澤東、周恩來與田中角榮密會的歷史瞬間,更成為「中日建交」密會中,有記錄可循、並能接受作者採訪的唯一參與者。
林金莖──出生於台南,戰後曾短暫前往上海留學,之後成為少數進入外交部的台灣人。派駐日本期間是唯一一位在見證台灣與日本斷交的台籍外交官,也長年擔任蔣介石及宋美齡的日語口譯官。當林麗韞的回憶展現了中日兩國領導人通過幾場密談決定外交方向時,林金莖的經歷則顯示台灣外交官如何在變化多端、危機重重的國際局勢中,試圖力挽狂瀾的決心及辛苦,以及最後無力回天的絕望。
許多戰前受過日本教育的台灣人,都剛好在可以接觸到台、日、中「三顆心」的環境中成長。這個世代的台灣人體認到自己有「三顆心」,在回首自己一路走來的道路時,有時令人感到不解的慎重,有時又有著複雜的曲折。他們各自因為二二八事件、國共內戰等時代的動蕩而做出不同的決定,或根留台灣、或定居日本、或前往中國大陸。憑藉著「通曉日語及日本文化」的台灣人身分,這些人成為兩岸外交推動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本書作者本田善彥親自訪談書中多位主要人物,以林麗韞及林金莖為中心,擴及左翼青年李登輝的老「同志」吳克泰、因親人在二二八事件中蒙難而痛恨國民黨,選擇回到大陸參與對台工作的郭平坦,以及知名旅日作家陳舜臣等人,牽扯出台灣人在戰前戰後的複雜心態、選擇留在台灣或回到「祖國大陸」的心情、在大陸從事對台工作的概況,以及海峽兩岸微妙關係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透過訪談,本書揭露許多史料檔案未記錄的外交秘辛,包括在毛澤東與田中角榮的密談、周恩來的外交手腕、國民黨元老廖仲愷及何香寧之子廖承志在中共對日工作的重要角色、台灣與日本斷交前焦急探尋情報的駐日代表,以及台獨人士訪問中國大陸的背後真相。
從這些個人的生命故事,可以看到在台灣人在這動盪的年代,如何搖擺於台灣、大陸、日本之間,每個人像是有「三顆心」一樣,依循著自己的信念,盡力維持這三塊土地之間的聯繫。
2019年7月23日 想读
Shanghai Sacred 豆瓣
作者: Benoît Vermander / Liz Hingle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8 - 4
Shanghai, a dynamic world metropolis, is home to a multitude of religions, from Buddhism and Islam, to Christianity and Baha'ism, to Hinduism and Daoism, and many more. In this city of 24 million inhabitants, new religious groups and older faiths together claim and reclaim spiritual space.
Shanghai Sacred explores the spaces, rituals, and daily practices that make up the religious landscape of the city, offering a new paradigm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spirituality that reflects the global trends shaping Chinese culture and civil society.
Based on years of fieldwork, incorporating both comparative and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s, Shanghai Sacred demonstrates how religions are lived, constructed, and thus inscribed into the social imaginary of the metropolis. Evocative photographs by Liz Hingley enrich and interact with the narrative, making the book an innovative contribution to religious visual ethnography.
2019年7月19日 想读 既然是Vermander还是先看看
相声溯源 豆瓣
作者: 侯宝林 / 薛宝琨 中华书局 2011 - 5
本书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与三位艺术理论家共同合作的研究成果。
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相声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规律。它以轻松“说笑”的形式传达出发人深省的严肃内涵。这是一本探讨相声艺术之源的货真价实的严谨的学术著作,书中引用了大量古代文献,对相声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渊源与区别进行了细致而严谨的考证。同时书中不时穿插的相声段子以及大量相关的珍贵图片,使阅读变得充实而有趣。
全书共分四章,以说、学、逗、唱为纲,对相声艺术的这四种因素追根溯源。同时附录相声名家穷不怕和张三禄的研究资料以及侯宝林艺术生活漫忆,颇具可读性。
本书是迄今为止探讨相声源流的最全面也是最权威的著作,对于相声艺术史的研究有着非凡的意义;对普通读者而言,也不失为一本怡情养目、增广见闻的好书。
2019年7月18日 想读
社会学基本概念 豆瓣
Essential Concepts in Sociology,second edition
8.9 (19 个评分) 作者: [英]安东尼·吉登斯 / [英]菲利普·萨顿 译者: 王修晓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1
社会生活变动不居,社会学亦不可停滞不前。今天的社会学,理论视角极为多元,研究议题广泛多样,方法也不拘一格。在这一领域中,最为核心的是基本概念及观点的运用。这些概念和观点能够帮助社会学家理解社会,尽管我们对它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本书介绍了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基本概念,其中一些概念过去帮助塑造了社会学,如今也在不断影响其发展,另一些新近出现的概念则反映了最近几十年这个世界的剧烈变化。除了简短的定义外,作者对每个概念都进行了扩展讨论,将其置于历史和理论背景中,探讨了其在使用中的主要含义,介绍了一些相关的批评,并为读者指出了其在当代研究中的演变和理论化。
本书由十个主题组成,通过一些基本概念,如全球化、现代性、可持续发展、消费主义、社会流动、生命历程、身份认同、社会自我、越轨、公民权等,提供了一幅关于社会学的图画。对于社会学的入门者以及想为快速变化的世界找到可靠地图的人来说,这将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材料。
2019年7月16日 想读
面包会有的 Goodreads 豆瓣
8.0 (11 个评分) 作者: 苗炜 译林出版社 2015 - 7
《面包会有的》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是挨过艰难时世的咒语,也是杨大卫奋斗多年的生活成果。他安心地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可以吃到地球上最稀有的顶级美味。一次美食巡礼,他与朱海伦完成了两个吃货的隐秘相识。
不料杨大卫遭遇一场恶疾,几乎丧命。美人离去,重生的杨大卫也不得不 告别美食,仅靠简单烹制的食物为伴。吃得简单之后,他的欲望也随之发生改变,怀念起面包还未泛滥的那个年代。
《土豆烧熟了》
探险家哥伦布、麦哲伦为地图添上新的大陆和海洋,哲学家笛卡尔、牛顿变更心灵在宇宙运行的轨迹,但是谁发起了人类味蕾上的一次次革命?几百年前,土豆传入欧洲,贵族们起初只观赏它的花朵;番茄则被认为是不可食用的,因为人们吃它的叶子中毒了。
在那巨变频发的时代,西班牙青年陆亚烈跟随老传教士庞迪我,来到了中国南京。结识神秘的朋友之后,他们看到了三百多年后的地球仪,亲口尝到了炸薯条蘸番茄酱。在土豆和番茄的美味进化史之中,陆亚烈是被选中的那人,将见证诸多奇迹。
2019年7月1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