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机器 - 标记
Slow Productivity 谷歌图书
作者: Cal Newport Penguin 2024 - 03
A New York Times, Washington Post, USA Today, and IndieBound bestseller


"Brilliant and timely" — Oliver Burkeman


~ Do Fewer Things. Work at a Natural Pace. Obsess over Quality. ~

From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of Digital Minimalism and Deep Work, a groundbreaking philosophy for pursuing meaningful accomplishment while avoiding overload

Our current definition of “productivity” is broken. It pushes us to treat busyness as a proxy for useful effort, leading to impossibly lengthy task lists and ceaseless meetings. We’re overwhelmed by all we have to do and on the edge of burnout, left to decide between giving into soul-sapping hustle culture or rejecting ambition altogether. But are these really our only choices?

Long before the arrival of pinging inboxes and clogged schedules, history’s most creative and impactful philosophers, scientists, artists, and writers mastered the art of producing valuable work with staying power. In this timely and provocative book, Cal Newport harnesses the wisdom of these traditional knowledge workers to radically transform our modern jobs. Drawing from deep research on the habits and mindsets of a varied cast of storied thinkers – from Galileo and Isaac Newton, to Jane Austen and Georgia O’Keefe – Newport lays out the key principles of “slow productivity,” a more sustainable alternative to the aimless overwhelm that defines our current moment. Combining cultural criticism with systematic pragmatism, Newport deconstructs the absurdities inherent in standard notions of productivity, and then provides step-by-step advice for cultivating a slower, more humane alternative.

From the aggressive rethinking of workload management, to introducing seasonal variation, to shifting your performance toward long-term quality, Slow Productivity provides a roadmap for escaping overload and arriving instead at a more timeless approach to pursuing meaningful accomplishment. The world of work is due for a new revolution. Slow productivity is exactly what we need.
2025年4月5日 想读
什麼都有書店 豆瓣
あるかしら書店
作者: 吉竹伸介 译者: 王蘊潔 三采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018 - 9
◎日本達文西雜誌大賞第1名
◎日本兒童圖書大獎第2名
◎日本暢銷超過23萬冊
你想找什麼書?
這家書店都有賣!
月光下才能閱讀的書?
從樹上長出來的書?
自由變換封面的書?
保證賣翻天的書?
吉竹伸介關於書本的各種奇思妙想,
絕對會讓愛書人們愛不釋手!
在小鎮的一隅,有間奇妙的書店,
收集了各種「跟書本有關的書」,
無論你想找什麼書,
只要你說出那句神奇的咒語:
「請問有關於○○的書嗎?」
老闆就會回答你:「有喔!」
隨時隨地,歡迎帶著你的故事來,
拜訪這家「什麼都有書店」,
帶走你心目中最想擁有的書……
◎愛書人專屬好禮
歡迎自行下載【什麼都有書店之讀樂樂書衣】
共有5款,建議使用A3紙列印。
https://www.suncolor.com.tw/event/201807bookstore/images/bookcover.pdf
2025年3月22日 想读
倦怠社会 豆瓣 Goodreads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7.3 (197 个评分) 作者: [德] 韩炳哲 译者: 王一力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6
否定性的社会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充溢着积极性的社会。
从这一范式转移出发,韩炳哲展示了当今社会的病理形态,其中包括忧郁症、注意力缺乏症、过劳症等精神疾病。它们不是传染病,而是梗阻症,不是由否定性的、免疫学上的他者导致,而是源于过量的肯定性。
因此,一切免疫学式预防和抵抗措施都失效了。韩的论述最终以一个社会远景结束,他有意赋予其一个含有歧义的名称“倦怠社会”。其中,生命变成了生存,生存导向对健康的狂热崇拜,健康带来了疾病和僵死。
失去了死亡的否定性,生命自身僵化成为死亡。
一部为当下全球化时代做出诊断的重要作品。
********************
1.这本书讲什么?
我们的竞争性的、效绩主导的社会正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较之于提高生命质量,多任务处理、用户界面友好的技术正在制造混乱,从抑郁症,到注意力分散,到人格分裂,社会中蔓延着一种普遍的不安情绪。韩炳哲诉诸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发掘一种可能,在令人疲惫不堪的信息时代里开辟自我的一隅风景。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各种精神疾病,如抑郁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边缘性人格障碍或疲劳综合征主导了21世纪初的疾病形态。这都指向一种过度的肯定性,即自我在过度狂热中燃尽了自身。
(2)功绩社会中的人,虽然摆脱了福柯意义上的规训社会,却又陷入了新的精神规训社会,比起他人的剥削,自我剥削更加严重地导致了自我崩溃。
(3)“积极生活”的态度导致焦虑和歇斯底里,人们不仅没能实现自由,反而丧失了沉思的幸福。
(4)作者主张从面对世界的倦怠回归面向自我的倦怠,在孤独和精神寻求中,为自我重建一个闲适空间。在其中人们相互关注,组成亲密的友邻社会。
(5)作者呼吁重建节日和假日的神圣意义,在其中人们能够感受自我的超越性存在和闲暇,而不只是物质性存在和消费的层面。只有逃离百货商店式的世界,重建节日庆典般的场所,生命才能获得应有的意义。
3.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1)在人人备感生存艰难和生活压力的世界里,努力做得更好是不是唯一的目标和出路?面对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疾病,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能否与幸福划上等号?韩炳哲提示我们,短视的和功利的思维方式,必须让位于全局性的和通向未来的智慧。
(2)思想面对当代社会现状,将会说些什么?思想者应该怎样思想,写作?韩炳哲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样本。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西班牙《国家报》)。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社会情况和人类心灵,被誉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杨小刚)“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思郁)。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具有“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夏可君)。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明快,“充满灵性,锋芒毕现”(贾克防)。诸位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其《爱欲之死》作序。韩炳哲在欧美已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包括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评赞。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5.中文版作品及其评价。
(1)韩炳哲作品系列图书共9种,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计划于2019年7月份出齐。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已出)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已出)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已出)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6月即出)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6月即出)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6月即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8月即出)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8月即出)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8月即出)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2)在国内学界迅速觅得知音。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IT界的诸位大咖分别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
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IT经理世界》杂志
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世界哲学》杂志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
2025年3月22日 想读
Fancy Bear Goes Phishing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Scott J. Shapiro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23 - 5 其它标题: Fancy Bear Goes Phishing: The Dark History of the Information Age, in Five Extraordinary Hacks
An entertaining account of the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of hacking―and why we all need to understand it.
It’s a signal paradox of our times that we live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 but do not know how it works. And without understanding how our information is stored, used, and protected, we are vulnerable to having it exploited. In Fancy Bear Goes Phishing, Scott J. Shapiro draws on his popular Yale University class about hacking to expose the secrets of the digital age. With lucidity and wit, he establishes that cybercrime has less to do with defective programming than with the faulty wiring of our psyches and society. And because hacking is a human-interest story, he tells the fascinating tales of perpetrators, including Robert Morris Jr., the graduate student who accidentally crashed the internet in the 1980s, and the Bulgarian “Dark Avenger,” who invented the first mutating computer-virus engine. We also meet a sixteen-year-old from South Boston who took control of Paris Hilton’s cell phone, the Russian intelligence officers who sought to take control of a US election, and others.
In telling their stories, Shapiro exposes the hackers’ tool kits and gives fresh answers to vital questions: Why is the internet so vulnerable? What can we do in response? Combining the philosophical adventure of Gödel, Escher, Bach with dramatic true-crime narrative, the result is a lively and original account of the future of hacking, espionage, and war, and of how to live in an era of cybercrime.
2025年3月17日 想读
腰背维修师 豆瓣 谷歌图书
Back Mechanic the secrets to healthy spine your doctor isn't telling you
8.6 (10 个评分) 作者: [加] stuart McGill 译者: 郑念军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 5
本书是专门写给大众患者的图书,但仍然被专业医生和训练员视为具有指导性的图书,书中通过指导个人自我评估疼痛诱发动作,进而指导个人如何避免疼痛发生和建立无痛动作模式,并提出逐步练习计划,从而指导患者最终获得无痛生活并恢复腰背健康。不仅是患者,康复医师同样会为这样系统而有循证基础的方法而折服。
2025年3月7日 想读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 谷歌图书
作者: 佐佐木俊尚 讀書共和國╱方舟文化 2022 - 11
兩周賣破4萬部,日本讀者絕贊好評!!! 閱讀力、思考力、寫作力、靈感發想力——究極提升技巧!   活用「散漫力」、累積「短集中」, 無須專注力,就能最大化INPUT與OUTPUT ?!   在這個「網路令人分心」的時代裡, 每個人都得掌握的全新閱讀方式!     ? 日本讀者敲碗求出!書籍、網路文章、社群網站、新聞報導、付費媒體的「最新閱讀技巧」都在這裡!   ? 首度公開,在這個「手機讓人難以專注的時代」裡,人人都需要的輸入技巧——不必強迫集中,就能創造驚人結果!?   ? 學會讓「碎片化知識」轉化為「智能」,讓自己擁有「思考力」!   ? 想知道把「無意識」當作武器,讓「好點子源源不絕」的訣竅嗎?   ? 閱讀本書,「真正的思考力」與「創新的發想力」一次入手!     ★ 現代智能閱讀力,讓大腦高速運作、輸入輸出最大化!   透過本書,你可以獲得當代所需最新閱讀力——     【網路文章】每天瀏覽「400個網頁、1000個標題」的方法   【新聞】靠自己「深層解讀新聞報導」的3大Know-How   【資訊整理】「2種保存方式」,讓累積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智能」   【社群網站】高手才知道,Twitter密技+ Line注意要點   【書籍】難懂的書就用「筆記軟體」來閱讀,讓「知識立體化」!   【實體書店】「書店員眼光」+「書架脈絡」,讓你與好書邂逅不錯過   【輸出內容】好點子不枯竭的訣竅、寫文章的方法、作筆記的技巧   【工具】活用幫你「徹底又有效率地處理雜務」的最強APP     ★ 多元化資訊,如何蒐集、篩選、精讀?   「佐佐木先生,你到底是用了什麼方法,才能蒐集到這麼多跨領域資訊呢?」      每天早晨八點,佐佐木俊尚都會將自己讀過千篇報導整理而得的各領域重點新聞,介紹大約十篇在推特(Twitter)和臉書(Facebook)上。這些報導都是他每一天利用零碎時間,從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資訊海裡撈出來的「精華」。     能夠十年來都維持如此大量的資訊吸收與優化,正歸功於他獨到的「閱讀Know-How」。   在這本書裡,他便要把自己所實踐的「資訊蒐集、篩選、精讀」最新「Know-How」,傳授給所有的讀者。     ★ 手機偷走專注力,怎麼強化「輸入」與「輸出」?   「最近讀書的時候,都無法集中精神」、「一下子注意力就不集中了」、「明明沒有什麼事,但就是會想去碰手機」……怎麼辦?     每當被這麼問,佐佐木總是毫不猶豫回答:「其實根本不需要『集中力』!」     佐佐木認為,身處在這個智慧型手機的時代裡,要想丟下3C產品換取專注力,簡直是天方夜譚。同時,各種應用程式、雲端、軟體,早已足以為我們渙散的集中力代勞。你只需要反過來,利用自己的「散漫力」就好了。     在本書中,他將會公開所有「不需要集中力」的「知識輸入法」以及「智能輸出法」,幫你活用短集中,將成效最大化!     ★ 強大思考力 × 創新發想力,藉由閱讀一次入手!   「如何才能像佐佐木先生一樣,生出這麼多令人驚嘆的想法和點子呢?」     雖然世界上並不存在「無論何時,都能想出好點子」的公式。不過,只要藉由閱讀的內化技巧,打造好「基礎」,任何人都能確實提高創造「嶄新想法」和「出色點子」的腦力。     本書會向讀者們說明,如何有效率閱讀大量書籍和文章,把「知識」儲存在自己腦內。並藉由妥善保存「知識能量」,來轉化為思考力與發想力。     作者歷經數十年摸索、累積,並長期實踐的閱讀力秘訣,此次,將在本書一次公開!      【重點搶先看】   ○ 就算精神不集中,一樣能大量「輸入」與「輸出」。   ○ 我們之所以要去閱讀的主要目標之一,是為了「得到多元觀點」。   ○ 只有對知保持謙卑,人們才有可能容得下「多元觀點」以及「不同的意見與看法」。   ○ 我們無須強迫自己保持精神集中,重要的是故意反其道而行,反向利用「漫不經心」,來提高做事的效率。   ○ 當一個人進入到「迴聲室效應」的狀態後,將很難再聽進別人的任何意見。   ○ 「公正又中立的新聞媒體」,早就已經不存在了。   ○ 報紙很適合用來當作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入口」。   ○ 如果一個人只是漫不經心地盯著社群網站上的限時動態,被動地接收「推式資訊」的話,那麼和看一整天電視,腦袋空空的狀態也沒有兩樣。   ○ 網路時代最棒的事情之一,莫過於人們可以在社群網站上,讀到許多專家們所發表的文章。   ○ 就算是原本風評很好的專家,也不表示我們就能一直信賴下去。   ○ 「檢視文章標題」和「仔細閱讀文章內容」,應該在不同的時間來執行。   ○ 自己認為真正重要,需要「永久保存」的文章,保存在「Notion」裡;不那麼重要的文章,就只封存在「Pocket」。   ○ 在接下來的時代中,「給予者」會比較吃得開。   ○ 如果一個人沒有努力且持續的進行輸入,那麼總有一天用來輸出的資源也會用罄。   ○ 別讓「沒讀過的紙本書」繼續增加。   ○ 電腦雖然有超強的記憶力,但卻缺乏組織「故事」以及體系化的思考能力。然而人腦雖然善於創造「概念」,記憶力卻遠遜於電腦。   ○ 「雲端」的存在, 是為了讓我們從雜務中解放、活得更好。   ○ 「飢餓感」與「飽和感」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能成為讓人想繼續工作下去的泉源。   本書特色     ★ 日本讀者敲碗求出,兩周賣破4萬部,絕贊好評熱販中!!!   ★ 活用「散漫力」+放棄「強迫集中」=INPUT+OUTPUT最大化   ★ 書籍、網路文章、社群網站、新聞報導、付費媒體的「最新閱讀技巧」,一書掌握!   ★ 閱讀力&思考力&寫作力&創意力,增強與獲取訣竅,開書送給你!
2025年3月7日 想读
心的表达 豆瓣
作者: 李沁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5 - 1
“精神分析是心与心的一场奇遇。”
与现实生活的热闹喧腾相反,今天人们的内心常常是趋于闭锁和悲凉的。是否存在改变的可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要如何抓取那宛如岁月遗照般的记忆碎片,拼凑出有关自我的真相?要如何与幼年的自己相连通,帮助那个仍在我们内心的幽暗处无声呼喊的孩子渐渐长大?要怎样才能穿越几十年人生中最初保护我们但现在已妨碍我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自造围城,实现自由表达和自如、自洽的生活状态?
怀着对人性和人心的好奇,已经在美国拥有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的李沁云选择在34岁时重新去做学生,投身心理治疗行业,并将精神分析作为自己的一生志业。
从学徒期的被治疗体验、新手心理咨询师经历,再到作为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候选人的感悟,《心的表达》记录了沁云从2017年至今在不同阶段的思考。
“精神分析除了是一种有关人心的理论之外,更是一条实践之路:它关于临床工作者如何带着其全部的人性去接近和理解另一人的人性,如何以其自身被治愈过的、相对健康的心灵,去容纳并滋养另一个人的内心。”
2025年3月7日 想读
理解人体形态 豆瓣
作者: [法] 米歇尔·洛里切拉 译者: 李嫒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3 - 4
🚀《理解人体形态》2.0版来啦!从装帧到内容全面升级!
口袋本全五册·五大系统分解形态·千余幅全新手绘图,
打造“能动起来的”人体形态宝藏工具箱
💎编辑推荐
全新创作的千余幅经典图例,搭配高度概括的文字讲解,张张经典,面面俱到;
五册一套,每册都有独家主题。从整体形态到手部脚部,更全面、更系统;
每册厚薄适中、均可180°平摊,便于临摹。开本小巧精致、携带方便;
富有张力的线条、多方位的观察视角,为你生动再现动态人体的描绘奥秘。
📚内容简介
这套书是作者继《理解人体形态》之后创作的又一系列力作,包含五大主题的一千余幅手绘人体形态素描,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全面、详实的学习素材。这套书共分五册,分别为整体形态、骨骼结构、关节形态与肌肉功能、脂肪与皮肤褶皱以及手部和脚部。
作者遵循回归本质的方法,以简练而生动的阐述配以大量经过精心简化、突出重点的图示,尽可能地带领读者接近真实的人体形态,帮助读者提高素描质量,进而提高绘画能力。
2025年3月7日 想读
How to Change Your Mind 豆瓣
作者: Michael Pollan Penguin Group USA 2018 - 5
Approx. 14 hours. Read by author.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10 Best Books of 2018 A New York Times Notable Book The #1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A brilliant and brav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edical and scientific revolution taking place around psychedelic drugs--and the spellbinding story of his own life-changing psychedelic experiences When Michael Pollan set out to research how LSD and psilocybin (the active ingredient in magic mushrooms) are being used to provide relief to people suffering from difficult-to-treat conditions such as depression, addiction and anxiety, he did not intend to write what is undoubtedly his most personal book. But upon discovering how these remarkable substances are improving the lives not only of the mentally ill but also of healthy people coming to grips with the challenges of everyday life, he decided to explore the landscape of the mind in the first person as well as the third. Thus began a singular adventure into various 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along with a dive deep into both the latest brain science and the thriving underground community of psychedelic therapists. Pollan sifts the historical record to separate the truth about these mysterious drugs from the myths that have surrounded them since the 1960s, when a handful of psychedelic evangelists inadvertently catalyzed a powerful backlash against what was then a promising field of research. A unique and elegant blend of science, memoir, travel writing, history, and medicine, How to Change Your Mind is a triumph of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By turns dazzling and edifying, it is the gripping account of a journey to an exciting and unexpected new frontier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ind, the self, and our place in the world. The true subject of Pollan's "mental travelogue" is not just psychedelic drugs but also the eternal puzzle of human consciousness and how, in a world that offers us both suffering and joy, we can do our best to be fully present and find meaning in our lives.
2025年2月26日 想读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3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杨照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018 - 11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全13册)考察了中国从新石器时代到清王朝结束数千年的历史轨迹,充分运用近百年历史学和考古学的丰硕成果,以广泛的社会结构、社会思潮、文学艺术、百姓生活为切入点,将那些被搁置在学术象牙塔的新知识、新方法一一呈现给普通读者。
在系列第3册《从列国到帝国》中,你会看到:
春秋时代自杀行为很普遍,有一种精神,就是认为有很多准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
春秋注重人伦关系,讲究仪式感,而战国更注重国家关系,只剩下利益的博弈;
楚国是商文化与南方本土文化融合而形成的一个异类国度,盛产“狂人”,思想自由不羁;
儒家发展到荀子之后与法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以至于荀子的两个杰出学生竟然都是法家;
墨家是诸子百家中在后世两千多年里一直被忽视的派别,直到清朝考据学兴起才重见天日;
汉朝的成立是谁也没有预料到的事情,那么多贵族竟然围绕在一个普通的亭长身边帮他打天下……
------------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全13册),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陆续推出——
第一辑“先秦”,中国文明的奠基,2018年10—12月上市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1:中国是怎么出现的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2:文明的基因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3:从列国到帝国
第二辑“汉唐”,两大帝国的运作,2019年1—4月上市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帝国的昂扬精神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5:危机与考验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大分裂时代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7:新帝国的试验
第三辑“宋元”,中国文化的新活力,2019年5—7月上市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8:新时代的开端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9:分裂与互动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0:世界性帝国
第四辑“明清”,帝国的挑战和变革,2019年8—10月上市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1:光明与黑暗并存的时代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2:帝国的千年变局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3:希望与绝望交杂的时代
------------------------
【编辑推荐】
新材料,新成果,新写法
讲给普通大众的130堂中国历史课,寻找被忽略的历史逻辑
1.这套中国历史,作者已经在台北完整讲过两次,分别用了5年,影响了两代学子和上班族;作者又用了5年时间整理成文字,讲透几千年中国历史的演进。
这是一套专注“讲透中国历史”的中国通史。寻找被忽略的历史逻辑,拨开层层迷雾,回归中国历史的常识,历史不只是帝王将相和英雄人物,也不只是刀光剑影和王朝更替,还有更多令人惊叹的历史运作逻辑和丰富的细节。
2.这是一套与众不同的中国通史。
我们现在读的中国史,其实多半是50年前的老书,50年来,有无数新的考古发现、新的研究成果,却被束之高阁,我们一点都不知道。
关于中国历史,我们永远缺一套新的通史,把学术界的新成果、新发现,用平易近人的方式讲给大家。活在今天,我们要读今天的人,用今天的新视角写的中国历史。
3.一套当代学者讲给今天普通读者的中国历史。
这是一套从史前时代讲到清代结束的通史,它没有吕思勉、翦伯赞、范文澜的中国史那么学术,也没有《明朝那些事儿》《半小时漫画中国史》那么戏说;这套中国史用既正儿八经、又简洁愉悦地方式,讲出了干货满满的新知识、新见解,就像《秦谜》《历史的温度》那样讲述有情感、有思想的历史。
4.这套中国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新”。
作者说,“我会比较强调跟传统说法不一样的部分,而如果传统说法在这一百年中没有被挑战或被推翻,我就不讲了”。它吸收了专家学者的严肃认真,却没有学院的刻板僵硬;它采用了轻松幽默的讲解方法,却不是没有节操的搞笑和插科打诨;它主要不是讲哪一年发生了哪件事,也不是繁琐考证一个新历史知识,而是告诉我们历史演进的脉络,寻找历史运作的逻辑,启发我们新的认知。
 使用新材料,让我们比司马迁更懂先秦,比司马光更懂唐宋。
因为我们看到了连那个时代的人都没看到过的新材料,就像甲骨文、敦煌文献、居延汉简,还有马王堆的帛书。
 广泛吸收新成果,我们发现原来学术的东西还可以这么好玩!
从一百年前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开启的新史学革命,到今天中国大陆、台湾、日本、欧美汉学界的新成果。
 采用新写法,思维清奇、平易近人,从零开始,重新认识。
从头讲述,从零开始,重新认识,思想的厚重感、讲述的故事感,兼容并蓄;不偏不倚,不薄不厚,不深不浅,历史的现场感、破案的畅快感,应有尽有。
2025年1月3日 想读
读到一半Kindle丢了,没想到还有这个可能性读不完一本书……🤦‍♀️
In Cold Blood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In Cold Blood
8.5 (15 个评分) 作者: Truman Capote Vintage 1994 - 2
National Bestseller

On November 15, 1959, in the small town of Holcomb, Kansas, four members of the Clutter family were savagely murdered by blasts from a shotgun held a few inches from their faces. There was no apparent motive for the crime, and there were almost no clues. As Truman Capote reconstructs the murder and the investigation that led to the capture, trial, and execution of the killers, he generates both mesmerizing suspense and astonishing empathy. In Cold Blood is a work that transcends its moment, yielding poignant insights into the nature of American violence.
2024年12月28日 想读
赵桥村 豆瓣
8.5 (40 个评分) 作者: 顾湘 理想国 |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9 - 7
你不断去想象一块土地应有的样子,久了,那应有的样子就加入了这块土地;你不断面对一块土地沉思,久了,精神中就有了这块土地的气息。顾湘的赵桥村,差不多可以看成现实的居住地与想象的家园的交织,因为写得从容舒展,读的人就有了在其间优游居停的欢喜。
——黄德海(《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第17届华语文学传媒奖年度文学评论家)
——————
2014年,顾湘从上海市区搬到赵桥村,这里靠近长江入海口,面对崇明岛。仅仅二十公里的空间位置偏移,带来独特的心理感受。
仿佛置身RPG 电子游戏,在《赵桥村》中,顾湘在城市寓所和村子的不同地点间漫游,在村外的汽车海与垃圾高原中冒险。她观察到菱在河塘里以斐波那契螺旋线展开,还见证了一场巨大的台风。最终这一切汇成一个数字时代下季节与自然的故事,一曲21世纪都市与郊区日常的咏叹调。顾湘的散文与画作充满细节,仿佛宽银幕电影,放映着当代生活的残破与宇宙永恒的神圣。
2024年11月17日 想读
Dear Friend,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 豆瓣
作者: Yiyun Li Penguin 2018 - 2
Written in the grip of suicidal depression, Dear Friend,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 is an uplifting account of what makes life worth living. Yiyun Li interweaves personal experiences of her childhood in China and her adulthood forging a new life in America with meditations on the many writers she admires - from William Trevor to Katherine Mansfield, Virginia Woolf to Ivan Turgenev. And with quiet integrity, she confirms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s that define an author - why write? And why live?
2024年11月17日 想读
克莱茵与温尼科特临床范式:比较与对话 豆瓣
作者: 【英】 简·艾布拉姆 / 【英】R. D.欣谢尔伍德 译者: 王晶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22 - 8
梅兰妮·克莱茵和R. D.·温尼科特是当代精神分析领域的大师,他们的主张有着深刻的渊源又截然不同。因此对两人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从“基本原则” “早期精神发展” “外部客体的角色” “精神痛苦” “实践与理论”等五个角度入手,围绕两位大师展开了精要的介绍,并开展了详细且具有针对性的比较与对话,让读者对克莱茵与温尼科特思想的的异同能够有清晰的把握。
2024年11月9日 想读
故土的陌生人 豆瓣
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Anger and Mourning on the American Right
8.6 (22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 译者: 夏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5
本书作者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是美国知名社会学家和作家,其所创作的书籍皆与当下美国社会中备受人关注的议题相关,而本书则是她对极化政治现象越来越明显的美国保守派人士的一次深入调查,是一本社会学家所谓的“探索性”及“假设生成”的研究性著作。
霍赫希尔德在路易斯安那州选取了60个人进行交流与访谈,又在其中40个核心访谈对象中选出了6人做了深入剖析,在4000多页访谈记录的基础上写成了此书,通过展现他们生活的多个方面,以及对环保问题的不同看法,挖掘了当下美国社会中保守派人士内心的深层故事,对我们深入了解今日之美国社会尤其有帮助,向我们展示了此前不太为人所知的美国社会的一个面向。
【内容简介】
2016年,唐纳德·特朗普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身份赢得美国总统大选之际,困惑不已的美国国民翻开《故土的陌生人》,试图了解保守派的阶级、种族、教育背景、宗教环境,以及工业、政府、媒体等社交领域对其政治之下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之一,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在大选前五年深入茶党大本营——路易斯安那州莱克查尔斯一带的社区,以环境污染为锁孔问题,探索保守派人士的一个个深层故事,寻找攀越美国保守派与自由派间“同理心之墙”的可能性。
【本书获誉】
★201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入围作品
★2016年《纽约时报》最值得关注作品
★2016年《新闻日》十大好书
★2016年《科克斯》年度好书
★《纽约时报》所评“理解特朗普胜选的六本书”之一
所有对政治感兴趣且还未准备好放弃的美国人的必读之书。
——琼·布莱兹,起居室对话组织、天下母亲组织及前进组织共同创始人
堪称典范……迄今对特朗普背后对抗情绪的社会基础及右翼平民主义整体最清晰的记叙性说明文。
——罗伯特·库特纳,《美国展望》
在这个仿佛世界末日将近的时刻,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的《故土的陌生人》无疑是场及时雨……值得一读。
——肖恩·麦卡恩,《洛杉矶书评》
《故土的陌生人》……为了解一些选民如何感到疏离和脱节提供了极佳视角。
——米奇·兰德里欧,新奥尔良市市长,《政客杂志》
一本令人震惊而眼界大开的书。
——海伦·刘易斯,《新政治家》
《故土的陌生人》的非同寻常之处在于其始终如一的同理心及对政治中情感领域的关注。它被称为应景之作,却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加布里埃尔·汤普森,《新闻日报》
霍赫希尔德超越了老生常谈,即支持小政府和减税而不那么富裕的选民的投票不符合自身的经济利益……《故土的陌生人》颠覆了对红脖子的漫画式描绘,展现出一群尊严常常遭忽视之人。
——多顿·阿金多耶,《奥普拉杂志》
霍赫希尔德对人们如何认识自己的生活有浓厚兴趣……这些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了霍赫希尔德笔下的‘故土的陌生人’与新一代精英间的巨大分歧。
——杰迪戴亚·珀迪,《新共和》
霍赫希尔德怀着同情心和同理心找到了一种叙述,给(这些人的)生活赋以意义,令他们的经历为人所知——同时解释了他们的政治信念及其他许许多多。想要了解当代美国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引人入胜的书。
——罗伯特·莱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在当今美国政治中,没有更重要的话题,亦无人能剖析得更为透彻。每一页——每个故事和人物——都让人着迷,书中的分析令人深受启发。
——芭芭拉·埃伦赖希,《我在底层的生活》、《我的失序人生》作者
极富同情心……如今,关于政策、立法乃至事实的问题几乎都从公众话语中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对候选人‘气质’及品牌的辩论,在这样一个时代,(霍赫希尔德的)分析可谓姗姗来迟。
——纳撒尼尔·里奇,《纽约书评》
2024年11月7日 想读
森林、冰河与鲸 豆瓣 Goodreads
8.7 (81 个评分) 作者: [日]星野道夫(Michio Hoshino) 译者: 曹逸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12
编辑推荐:
1、“摄影界的芥川奖”得主佳作重现:“一张照片,一盒卷。”甄选120幅标志性的极地摄影作品,记录星野道夫旅居北极二十年光影。
2、作者人生最后一段旅程首次披露:收录《西伯利亚日志》(1996年6月30日~7月27日),记录星野道夫最后时光的点滴瞬间。横跨白令陆桥,从阿拉斯加到西伯利亚,英雄的最后一抹色彩。
3、六十四开文库本,向日文初版致敬:星野道夫自然文库系列三书,开本小巧,顺纹易翻;通勤旅行,熨帖称手;专色封面,醒目耐磨。熊伴野趣,雪映清凉,身未动,心已远。
内容简介:
《森林、冰河与鲸》是生态摄影师、旅行作家星野道夫生前最后一部作品,曾连载于《家庭画报》,后因作者在堪察加半岛遭遇棕熊袭击,不幸离世,戛然而止。这部夹杂着人类学田野笔记的趣味的图文旅行手记,被星野道夫研究者誉为高峰和经典。书中,他从阿拉斯加东南部开始,一路向北,跨过白令海峡,再向西,完成从阿拉斯加到西伯利亚,从美洲到亚洲的文化寻根之旅。途中,作者记录下与部族长老的会面,以及找寻神话起源的经过,以及森林、冰河与鲸,三个关键词串联起一个永恒的主题——时间。回到洪荒,从自然中获得直觉与领悟,坚持不懈地用照片与文字去表现真理,以体验和温度,得到幸福。
2024年8月27日 想读
讲故事的房子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日] 吉田诚治 译者: 陈梦晓 2022 - 2
怎么看都不腻——33所来自不同时空的幻想中的房子,总有一所是你dream house的范本。
场景插画 立体剖面图——让你身临其境,放飞想象。
房子设定说明 人物介绍——每翻开一页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并非只有幻想——内附关于房子的硬核知识专栏,让你知道的比别人多一点。
建筑插画过程解说——建筑物是大部分故事的主要舞台,描绘建筑物时要注意什么?怎么画才能自然得体,恰如其分地融入画面?专业背景插画师吉田诚治为你详细解说。
内容简介
日本人气背景插画师吉田诚治,运用画笔和想象力“解剖”故事里的建筑物,描绘了一个个独具个性的“家”。细致精彩的手绘风场景插画,搭配详尽的设定说明、房子平面图和房子立体剖面图,让人不禁沉浸其中,开始想象这个“家”的故事。书末附录每个房子故事的创作背景解说,作者吉田诚治介绍自己的作画环境和工具,并以其中一所房子为例子,详细解说了房屋以及背景创作时候的要点!内容丰富充实,不可错过!
2024年6月2日 想读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上海.黄浦卷(上、下) 豆瓣
作者: 方卡 编 2011 - 5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上海•黄浦卷(套装上下册)》(主编方卡)是“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系列之一。《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上海•黄浦卷(套装上下册)》收录了《像天井一样》、《阿根吃大饼》、《卖饼》、《有的放矢》、《吃趟亏,学趟乖》、《还算额角头》、《闹钟》、《记账》、《小和尚掼木鱼》、《原来如此》、《吃蟹》、《外国人吃咸蛋》、《五百只鸭子来了》等故事。
2024年5月19日 想读
余生皆假期 豆瓣
残り全部バケーション
7.8 (211 个评分) 作者: 伊坂幸太郎 译者: 吕灵芝 新星出版社 2015 - 2
因父亲出轨而散伙的一家三口在即将分道扬镳时收到一条交友短信,发信人是打算从黑道退出的小混混冈田——去交一个朋友,完成这项任务,他才能成功脱身。
于是,失败的父亲、神秘的母亲和青春期女儿坐上了“前黑道人士”的车,四个人要一同奔向人生的新篇章……然而敲诈勒索这种工作怎么能说不干就不干了,冈田的这封辞职信可没那么好写,更麻烦的是,刚交到的朋友怎么办?
余生皆假期的梦想能实现吗?
2024年5月16日 想读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上海·闵行卷 Goodreads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 - 4
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以及提高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人是怎样来的人是哪能来的?老代里人讲:是用烂污泥捏出来的,所以人日日净手揩面,还是洗不清爽的。本来,在开天辟地的辰光就有过人了,后来发生了趟天坍地崩,人统统死光了。玉皇大帝见世界上冷冷清清,就差灶君老爷捍三百对泥人,男一半,女一半,赶快放落凡间,重新传宗接代。灶君老爷奉命之后,心想,一家头捏出六百个泥人,太吃力了。他眉头一皱,就大懒差小懒,叫来了一帮小仙童帮忙。这帮小仙童,有的心灵手巧,捏山来的泥人眉清目秀,样子蛮好看,有的呢,笨手笨脚,捏出来的泥人,歪鼻头,大小眼睛,样子难看。因此现在人的生相各式各样,有好有坏。他们捏了一个上半日,三百对泥人总算捏好。灶君老爷吩咐,搬到场上去晒,但等哂干后,着上衣裳,就好放到凡间去了。这些小仙童,捏泥人做来蛮辛苦,想偷偷懒,去困个中觉,就转差个老仙人,要他看好这六百个泥人。,晒仔一歇,啥人晓得,突然之间刮起了大风,乌云冒出来遮脱了半爿天。眼看就要落雨了,泥人刚刚晒干,一淋雨,弄得塌糊涂,哪能向灶君老爷交差呢?老仙人连忙叫起小仙童,快点把泥人搬进屋里。哪晓得已经来不及了,阵头雨越落越大。有个小仙童发急了,要紧抢起一把竹扫帚,小管三七二十一,把剩卜的泥人“哗啦啦”一记头统统扫进屋里。大家看,坏哉!被他扫进来的泥人,有的断脱手.有的缺了腿。唉,难怪现在世界上有了不少残废人。等到雨一停,神仙们重新把泥人搬了出来。老仙人数了一数,只有五百九十九个,仔细检查,少了个女的大家连忙去寻,结果在场角上寻着了,不过,已经被雨水冲得扶也扶不起了。……前言神话人是怎样来的传说人物传说戚继光在莘溪河畔林则徐流落莘庄镇慈禧遇难题丑属牛钱华高起反徐锡凡小试马永贞巧匠金如海武举人张啸廷王弼荣传奇任大麻与任二麻兄弟惩鱼霸神奇看牛人镇服“强叫花”扬威浦东滩“夏家旗杆”的夏八老义贼汪义……故事笑话
2024年2月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