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机器 - 标记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上海.杨浦卷 豆瓣
2011 - 10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上海•杨浦卷)》内容简介: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以及提高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2024年2月5日 想读
我在北京送快递 Goodreads 豆瓣
7.8 (178 个评分) 作者: 胡安焉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3 - 3
进入社会工作至今的十年间,胡安焉走南闯北,辗转于广东、广西、云南、上海、北京等地,做过快递员、夜班拣货工人、便利店店员、保安、自行车店销售、服装店导购、加油站加油工……他将日常的点滴和工作的甘苦化作真诚的自述,记录了一个平凡人在生活中的辛劳、私心、温情、正气。
在物流公司夜间拣货的一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生理印记:“这份工作还会令人脾气变坏,因为长期熬夜以及过度劳累,人的情绪控制力会明显下降……我已经感到脑子不好使了,主要是反应变得迟钝,记忆力开始衰退。”在北京送快递的两年,他“把自己看作一个时薪30元的送货机器,一旦达不到额定产出值就恼羞成怒、气急败坏”……
但他最终认识到,怀着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这些在事后追忆中写成的工作经历,渗透着他看待生活和世界的态度与反思,旨在表达个人在有限的选择和局促的现实中,对生活意义的直面和肯定:生活中许多平凡隽永的时刻,要比现实困扰的方方面面对人生更具有决定意义。
2024年1月22日 想读
战斗公主、劳动少女 豆瓣
戦う姫、働く少女
6.7 (6 个评分) 作者: [日] 河野真太郎 译者: 赫杨 漓江出版社 2023 - 8
本书的核心任务和主要目标,总结起来就是为了解释如下问题: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与文化语境中,女性、女性与劳动是如何被描绘与诉说的?
作者选取了《冰雪奇缘》《狼的孩子雨和雪》《千与千寻》《魔女宅急便》《风之谷》《逃避可耻但有用》《新世纪福音战士EVA》《星际穿越》《消失的爱人》《辉夜姬物语》等多部红极一时的文艺作品,通过这些作品中泛滥于大众文化之间的战斗少女形象,以一种跳跃式思维,将看似毫无关联的一个个问题点进行创造性的联结和抽丝剥茧的分析。这些问题点包含但不限于:胜者组与败者组的形象对立,桑德伯格所代表的企业女权主义,爱之共同体,承认与再分配,多元文化主义,依存劳动有偿化,母亲缺位的理想模式,新自由主义,技术与自然的解构,被隐藏的劳动,主妇的没落……而这些小问题点的个个击破,最终指向一个由无数女性的汗水与泪水所铸就的里程碑:女性既不要再被物化,也不想再做他者,一直以来被剥削的女性劳动,是时候被赋予原本的意义与价值了。
编辑推荐
本书内容虽以大众文化为切入点,但论及的问题和分析论证的过程却是知性的、甚至可以说是学术性的。很多人阅读后的第一感想普遍都是:这些文艺作品,原来还有这样新颖、深刻的解读角度!也有很多读者会发出惊奇的感叹:原来,女性就是如此走入“又得赚钱养家、又得貌美如花”的陷阱当中的!
女权运动发展史充满了血与泪,每一次斗争换来的一点成果,都值得歌颂,尽管,这些阶段性成果离终极目标仍然相距甚远。但就如作者在本书的最后部分所说,我们需要的是星火相传,接受他人之愿望,才可使自己更为强大,这种愿望,可以来自于历史上奋战的领袖、现实中并肩的朋友,也可以来自于各种文艺作品的创作者,甚至可以来自于这些作品中的虚构人物。最后这段论述可以说是全书的点晴之笔,让前文中分析过的一个个作品角色瞬间有血有肉起来——原来,她们都是斗争路上的伙伴。
2024年1月22日 想读
永恒的敌人 豆瓣
8.8 (34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译者: 李以亮 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 扎加耶夫斯基说过,“我们需要诗歌,一如需要美”。而在本部诗集中,他说:“诗是隐藏绝望的欢乐。但在绝望下面——有更多的欢乐。”
-
★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以明晰的智慧和简洁的风格进行创作,作品中略带讽刺的幽默、些微的怀疑、历史黑暗面的永恒之感,是米沃什式的悲悯、信仰与怀 疑的混合。
-
★本诗集关乎一个永恒主题:记忆。人类的恶与苦难是无法穿透的,就如黑暗本身;它存在过,却难以理解。但是后人不能、也不该遗忘,所以,“记忆”是诗歌的重要功能。
-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候选者,与米沃什、辛波斯卡一脉相承的波兰诗歌大师扎加耶夫斯基最新诗集作品。
-
★一位真正属于我们时代的诗歌大师:他的作品诞生于20世纪的灰烬之中,却言说着21世纪里真实的恐惧和迟疑的希望;
-
★米沃什、布罗茨基、桑塔格、沃尔科特等多位大师对其赞誉有加:他的诗歌在历史、现实与审美之间,达到了一种理想的平衡,哈罗德·布鲁姆称其为“难以穷尽的诗人和作家”。
-
★诗人译者李以亮先生潜心精译;精致口袋本,轻巧便携。
-
【媒体推荐】
-
★他是我理想中那种令人喜爱的诗人,而不只是好诗人或大诗人。
——黄灿然
-
★扎加耶夫斯基的诗将我们带离了那些令感官钝化的日常惯性,带离了一种仅仅是单纯活着的无聊状态。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
★扎加耶夫斯基将过去与当下、庸常与神秘融合在他的语言中……他最好的诗能建立起一种矛盾,最后又能以悖论结尾——哀伤且满含希望。
——Library Journal
-
★在这些新作品中,波兰诗人扎加耶夫斯基带着某种自我意识重新审视了同胞切斯瓦夫·米沃什的抒情、他描绘的“二战“前的波兰,以及米沃什式的悲悯、信仰与怀疑的混合。
——Publishers Weekly
-
【内容简介】
★“诗歌是崇高的道路,带我们到最远的地方。”
-
作为我们时代最具天赋的诗人之一,亚当•扎加耶夫斯基的作品已成为当代经典。无论是诗人还是散文写作者,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以明晰的智慧和简洁的风格进行创作。他作品中略带讽刺的幽默、些微的怀疑,以及历史黑暗面的永恒之感为其在国际上赢得了一批忠实拥趸。
在《永恒的敌人》中,扎加耶夫斯基怀着某种自我意识重新审视了同胞切斯瓦夫•米沃什的抒情、他描绘的“二战”前的波兰,以及米沃什式的悲悯、信仰与怀疑的混合。这部诗集再次探索了那些曾经定义他诗人生涯的主题——对地域、语言和历史的动人沉思。尤其令人动容的是,扎加耶夫斯基在此向相熟的朋友或在书本中相识的作家们致意——米沃什、塞巴尔德、布罗茨基和布莱克,这些诗歌与刻画家庭成员和挚爱之人的作品自然地融为了一体,展现出诗人博大的同情与关怀。《永恒的敌人》是艺术与日常生活的一次明亮的交汇。
2023年12月7日 想读
流溪 豆瓣 Goodreads
7.8 (109 个评分) 作者: 林棹 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 4
林棹的这部小说是我这些年读到的中文小说里尤为特殊的一部。她有点恍惚的叙述方式和她描写的茂密的内容甚至具有一种互文关系,气候、植物、气温这些都因为人物的行为和感受而具有一种官能性。这种相异于传统的常规的文学叙事的表现,这种异质性的力量,这种放任自己失常的勇气是值得珍视的。 ——孙甘露
林棹的小说值得推荐给阅读文学作品的年轻人。读者不必被她的语言狂欢的迷雾所困扰,《流溪》的写作就像是作者的一场又一场的内观,作者邀请我们进入她内在的丛林,她的写作呈现了诸多层面的现实——用的是迷人的当代汉语,尽管语言一次又一次害了我们。——棉棉
这是一份疑点重重的独白:很难说清叙述者是天真少女、狂人、骗子,抑或三者皆是。她周旋在浪荡的情人、破碎的母亲、暴戾的父亲之间,用泡沫和幻梦高筑起可疑的前半生,最终坠向不可挽回的结局。
这部处女作呈现细密画质地,携带着亚热带岭南独有的滋味、风景与记忆,讲述成长的歧途和可能的代价,纪念那些被随意折断与腐败在地的微弱者,和他们有过的爱与生活。
2023年9月14日 想读
East of Eden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East of Eden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John Steinbeck Penguin Books 2002
This sprawling and often brutal novel, set in the rich farmlands of California's Salinas Valley, follows the intertwined destinies of two families--the Trasks and the Hamiltons--whose generations helplessly reenact the fall of Adam and Eve and the poisonous rivalry of Cain and Abel.
2023年9月1日 想读
More Tales for the Midnight Hour 谷歌图书
作者: Judith Bauer Stamper Scholastic 1987
Outside, the wind howls and lightning streaks across the sky as the grandfather clock chimes twelve. It's time for More Tales for the Midnight Hour. These thirteen spine-chilling stories are guaranteed to make your blood run cold.
2023年9月1日 想读
The Dawn of Everything 豆瓣 Goodreads
8.0 (5 个评分) 作者: David Graeber / David Wengrow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21 - 10
A trailblazing account of human history, challenging our most fundamental assumptions about social evolution--from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cities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state, political violence, and social inequality--and revealing new possibilities for human emancipation.
For generations, our remote ancestors have been cast as primitive and childlike--either free and equal innocents, or thuggish and warlike. Civilization, we are told, could be achieved only by sacrificing those original freedoms or, alternatively, by taming our baser instincts. David Graeber and David Wengrow show how such theories first emerged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s a conservative reaction to powerful critiques of European society posed by Indigenous observers and intellectuals. Revisiting this encounter has startling implications for how we make sense of human history today, including the origins of farming, property, cities, democracy, slavery, and civilization itself.
Drawing on pathbreaking research in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the authors show how history becomes a far more interesting place once we learn to throw off our conceptual shackles and perceive what's really there. If humans did not spend 95 percent of their evolutionary past in tiny bands of hunter-gatherers, what were they doing all that time? If agriculture, and cities, did not mean a plunge into hierarchy and domination, then what kind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did they lead to? What was really happening during the periods that we usually describe as the emergence of the state? The answers are often unexpected, and suggest that the course of human history may be less set in stone, and more full of playful, hopeful possibilities, than we tend to assume.
The Dawn of Everything fundamentally transform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past and offers a path toward imagining new forms of freedom, new ways of organizing society. This is a monumental book of formidable intellectual range, animated by curiosity, moral vision, and a faith in the power of direct action.
Includes Black-and-White Illustrations
2023年9月1日 想读
The Rats in the Walls 谷歌图书
作者: H. P. Lovecraft BookRix 2018 - 10
"The Rats in the Walls" is a story by American author H. P. Lovecraft. Narrated by the scion of the de la Poer family, who has moved from Massachusetts to his ancestral estate in England, known as Exham Priory, which had fallen into ruins. Much to the dismay of nearby residents, he restores the Priory while plainly showing ignorance of the horrific history of the place. After moving in, on several occasions, the protagonist and his cats, specifically his favorite cat, hear the eponymous rats scurrying behind the walls. Upon investigating further (and as revealed in repetitive dreams), he finds that his family had maintained an underground city for centuries; and that previous generations of his family fed on human flesh, even going so far as to raise generations of "human cattle," including some which had regressed to a quadrupedal state. In the end, the protagonist, unknowingly maddened by the revelations of his family's past and driven by the stronger force of his own heritage, attacks one of his friends in the dark of the cavernous city and begins eating him. He is subsequently subdued and locked in a mental institution. At least one other investigator, Thornton, has gone insane as well. Soon after, Exham Priory is destroyed. The protagonist of the story maintains his innocence, proclaiming that it was "the rats, the rats in the walls," who ate the man. The rats still persist, however, as he continues to be plagued by the sounds and sights of rats in the walls of his cell.
2023年9月1日 想读
Lonesome Dove 豆瓣
作者: Larry McMurtry Pan Books 1990
This is a story of heroism, love, honour, loyalty and betrayal, reaching from the office of the Hat Creek Cattle Company of the Rio Grande to the heart and the wilderness of the American West. This book won the Pulitzer Prize
2023年9月1日 想读
竟然是真的 豆瓣
7.9 (14 个评分) 作者: 刘天昭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8
这本诗集收录了2014年到2021年7年间作者自选的91首诗。作者以守株待兔的心态,在拥挤昏困的中年生活中,收集了许多忽然明亮的图景、忽然清晰的想法、忽然跌宕的情感、忽然如云朵投下阴影一般到访的记忆。她以小说家的舒展的语言,难为情似的朴素的修辞,写出了平实易懂的文本,然而文字背后是作者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对生命的深广感受,以及对“何为诗意”的坚实信念。先有诗人,再有诗。正是作者那几乎潜入下意识的文学自觉,令她可以在混乱的外部现实和恍惚的内部现实中锚定,为那些“昏昏中的恍然”定格,呈现出陌生而亲近的诗意。
2023年5月8日 想读
Londoners 豆瓣
作者: Craig Taylor Granta Publications Ltd 2011 - 11
2023年5月2日 想读
中国镇物(插图本) 豆瓣
作者: 陶思炎 东方出版中心 2022 - 10
民俗镇物以文化象征和风俗符号,体现人的心智与情感的凝聚、艺术与生活的创造。 本书对镇物的起源、性质、特征、体系、功能、演进与价值等,作了系统的介绍,并对岁时镇物、护身镇物、家室镇物、婚丧镇物、除灾镇物等类型进行了具体的研讨。书中引证了大量的有趣实例,并做出了严谨的阐释。 全书寓理于图,深入浅出,堪称图文并茂的民俗研究佳作。
2023年2月4日 想读
氛围驾驶员 豆瓣
アンビエント・ドライヴァー
8.0 (10 个评分) 作者: [日]细野晴臣 译者: 余梦娇 2022
*享誉国际的音乐家 、《风之谷》《小偷家族》等电影配乐人、改变日本乐坛的先驱性人物、坂本龙一教授的挚友、主导YMO的传奇音乐人细野晴臣,备受期待的随笔集中文版终于出版!
*一幅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独特音乐图景
*一场穿梭于风景、电影、音乐中的疗愈之旅
【编辑推荐】
1、细野晴臣是主导了国际知名乐团YMO的传奇音乐人、日本当代乐坛巨匠,为《风之谷》《小偷家族》等家喻户晓的电影配乐,影响了一大批活跃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音乐人。他在中国不仅拥有固定粉丝群,也是许多职业音乐人的偶像。这是其文字作品在中国的首次出版。
2、本书记录了他在1995年至2006年期间的经历和思考,包括他与氛围音乐结缘的契机,对音乐创作与演奏的心得,以及他组建乐队、参加海内外的音乐活动、为电影配乐时发生的趣事等,勾勒出一幅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独特音乐图景。
3、在本书中细野晴臣以平实质朴的语言闲叙自己的音乐观、自然观、人生观,将充满哲思的大智慧融于字里行间,展现东方式反中心化的人生哲学,以智者般的沉静与温和为读者带来一段穿梭于风景、电影、音乐中的疗愈之旅。
4、本书装帧由知名设计师山川操刀,使用大胆的配色和多变的字体,展现出具有动态感的灵动气质。全书精美小巧,便于翻阅的同时也兼具收藏性。
【作者简介】
细野晴臣是主导了国际知名乐团YMO(Yellow Magic Orchestra)的传奇音乐人、日本当代乐坛巨匠,为《风之谷》《小偷家族》等家喻户晓的电影配乐,影响了一大批活跃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音乐人。他于2008年获得“艺术选奖”之文部科学大臣赏,于2019年获得第42届“日本电影学院奖”之最佳音乐奖。细野晴臣在中国不仅拥有固定粉丝群,也是许多职业音乐人的偶像。
2023年1月17日 想读
始于极限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Goodreads
往復書簡 限界から始まる
8.9 (333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铃木凉美 译者: 曹逸冰 新星出版社 2022 - 9 其它标题: Letters Between Chizuko Ueno and Ryomi Suzuki
“上野女士,您为何可以对男人不感到绝望?”

·

上野千鹤子×铃木凉美,最知名的女性主义先驱×最叛逆的人气作家

历时一年,十二次通信,每次一个主题

一场始于矛盾与冲突,通往理解与改变的对话:

我们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活出想要的人生?

·

⚡上野千鹤子继《厌女》《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后又一力作,首次坦诚从未透 露的过往

一个总能犀利切中要害的人,或许也曾被自己的刀锋所伤。上野坦言“我也走过了充满羞耻和失败的人生”

·

⚡恋爱与性、婚姻、男人、工作、独立、自由等,围绕12大主题聊透女性内心深处的愤怒与困境

每一位女性都是生活的幸存者,她们迷茫,她们反抗,她们故作坚强实则遍体鳞伤

·

⚡性别对立时代的希望之作:“上野女士,您为何可以对男人不感到绝望”

在女性主义遭污名化的当下,上野千鹤子予以强力回击:“我无意说‘反正男人已经无药可救了’。

·

⚡话题之作,横扫日本图书市场,“读了这本书,我想没有人不会成为女性主义者”

小说家花房观音诚挚推荐:“这本书能够拯救女性!”作家本岛理生盛赞:“每翻一页,体温也随之攀升。”

·

《始于极限》是女性主义先驱上野千鹤子与人气作家铃木凉美历时一年的通信。

青春期,上野千鹤子只身前往京都求学,只为逃离父亲与教会;同时期,铃木凉美为了反抗父母,一脚踏入出卖身体的世界。

大学时,上野参加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却在战壕的另一侧目睹男生只把女生当作解决生理问题的工具;铃木就读于日本最好的私立大学,却要在夜世界寻求自身的价值。

学生时代结束,上野以独立女性自居,结果成了男人挥之即来招之即去的床伴;另一头的铃木开始书写夜世界的魅惑与肮脏,时常遭受来自女性的抨击与批判。

今天,上野已是日本女性学研究第一人,铃木则走到了夜世界的极限,在质疑过往、怀疑自己的同时,犹豫着下一步如何迈出。

她们相差四十岁,走过了迥异的人生。在长达一年的通信中,她们围绕恋爱与性、婚姻、工作、独立、男人等话题,把话语的利剑刺向对方,也刺向了自己。

·

每翻一页,体温也随之攀升。铃木凉美的文字,一面极其冷静地自我分析,一面又混杂着活生生的真心话,隐现着无法否定的感情。——作家岛本理生

上野千鹤子解体了铃木凉美,也使得她得以摆脱母亲和男人的手,开始作为一个人生存。与此同时,这本书也是上野千鹤子向包括我在内的众多女性伸出的双手。这本书能够拯救女性。——小说家花房观音

从头到尾,我就像被钝器击中了一般。仿佛有人揪着我的衣领说,“喂!别给我装作没看见!”读了这本书,我想没有女性不会成为女性主义者。——亚马逊读者

我深感女人生存如何艰难。即便如此,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身为女人果然还是一种福音。——国际政治学家三浦瑠丽
2022年11月22日 想读
Human kind: A Hopeful History Goodreads
De meeste mensen deugen: een nieuwe geschiedenis van de mens
作者: Rutger Bregman Bloomsbury 2021 - 5
It's a belief that unites the left and right, psychologists and philosophers, writers and historians. It drives the headlines that surround us and the laws that touch our lives. And its roots sink deep into Western thought: from Machiavelli to Hobbes, Freud to Pinker, the tacit assumption is that
makes the case for a new argument: that it is realistic, as well as revolutionary, to assume that people are good. When we think the worst of others, it brings out the worst in our politics and economics too.
In this major new history, internationally bestselling author Rutger Bregman shows how believing in human kindness and altruism can be a new way to think – and act as the foundation for achieving true change in our society.
It is time for a new view of human nature.
2022年10月30日 想读
The Deficit Myth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Stephanie Kelton John Murray 2020 - 6
The leading thinker and most visible public advocate of modern monetary theory - the freshest and most important idea about economics in decades - delivers a radically different, bold, new understanding for how to build a just and prosperous society.
Any ambitious proposal - ranging from fixing crumbling infrastructure to Medicare for all or preventing the coming climate apocalypse - inevitably sparks questions: how can we afford it? How can we pay for it? Stephanie Kelton points out how misguided those questions really are by using the bold ideas of modern monetary theory (MMT), a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approach to using our resources to maximize our potential as a society.
We've been thinking about government spending in the wrong ways, Kelton argues, on both sides of the political aisle. Everything that both liberal/progressives and conservatives believe about deficits and the role of money and government spending in the economy is wrong, especially the fear that deficits will endanger long-term prosperity.
Through illuminating insights about government debt, deficits, inflation, taxes,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financial constraints on the federal budget, Kelton dramatically changes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to best deal with important issues ranging from poverty and inequality to creating jobs and building infrastructure. Rather than asking the self-defeating question of how to pay for the crucial improvements our society needs, Kelton guides us to ask: which deficits actually matter? What is the best way to balance the risk of inflation against the benefits of a society that is more broadly prosperous, safer, cleaner, and secure?
With its important new ways of understanding money, taxes, and the critical role of deficit spending, MMT busts myths that prevent us from taking action because we can't get beyond the question of how to pay for it.
2022年10月30日 想读
赤字迷思 豆瓣
The Deficit Myth: Modern Monetary Theory and the Birth of the People’s Economy
作者: 史蒂芬妮‧凯尔顿 译者: 蔡宗瀚 如果出版社 2020
内容简介
这是拜登经济政策白皮书,也是未来美国经济改革的大方向
国家赤字继续扩大,政府会破产吗?
社会福利会因为政府没钱,在未来一一消失吗?
现代货币理论颠覆你的想法,告诉你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美国未来的经济政策大方向,你不能不知道!
民主党拜登竞选团队经济政策白皮书起草人史蒂芬妮、凯尔顿,
提出颠覆你想像、让你耳目一新的经济政策
※美国、英国、日本亚马逊经济类排行榜第1名!
※跳脱传统经济学窠臼,引爆热烈讨论,英、美亚马逊累积评论超过2000则!
※拜登胜选,全球热卖,全世界都要读的美国未来经济政策!
关心政府财政的你,是不是认为以下是理所当然
国家赤字,就是债留子孙
收支平衡,才能维持良性的经济循环,年年赤字有一天国家也会破产
开源节流才是真理,政府扩大预算要建立在财源扩充的基础上
国家带头印钞票,通货膨胀迟早会让人民受苦吃不消
现代货币理论告诉你,这一切都不是真相!
美国现代货币理论专家、前民主党参议院预算委员会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妮凯尔顿(Stephanie Kelton),颠覆传统对政府赤字的思维,她告诉我们:国家并不会破产,赤字规模也不是重点,国债可大可小,只要不引起恶性通膨,财政上的赤字反而能让国家繁荣,政府的责任就是把预算花在正确之处,并促进全体国民就业。
为什么我们始终对政府赤字抱持着错误的观念呢?
本书提出对政府赤字的六大迷思,一一击破,并且告诉你一个能促进全民充分就业、达到经济良性循环的政府,该如何「举债」和「花钱」!
迷思一:政府应该像家庭一样收支平衡
现实是:政府和家庭不同,因为它发行自己所使用的货币
迷思二:赤字是过度支出的证据
现实是:是否过度支出,端看是否引起恶性通膨
迷思三:政府赤字使我们每个人都被债务追着跑
现实是:国债并不会造成任何财政负担
迷思四:赤字排挤了私人投资,让我们变得更穷
现实是:财政赤字增加了国民集体的财富和储蓄
迷思五:贸易逆差代表国家输给顺差的国家了
现实是:贸易逆差其实是「东西」的顺差
迷思六:社会安全和医疗保险等福利制度,财政上无法永远支持。政府负担不起
现实是:只要政府愿意付钱,就可以支持这些制度。关键是我们的经济能长期生产人们所需的实质商品和服务。
现代货币理论就是大印钞票、无限制举债?
现代货币理论过去常被误解为合理化政府大印钞票、无限度支出的经济理论,然而作者史蒂芬妮凯尔顿(Stephanie Kelton),被誉为「道德的曙光」,她指出现代货币理论并不是用来帮政府大印钞票背书,举债的前提,是要提供以人民为优先的经济政策,在本书中,作者详细论述了如何可以具体实现这套经济措施。
保障全体国民就业,是首要的考量
金融危机时,美国优先举债纾困的,是拯救华尔街那些濒临倒闭的银行,这是彻底搞错方向的经济政策。当经济危机发生时,最需救援的是广大的基层民众,结果他们却成为被忽略的一群人。因此政府举债,首要是保障人民就业。赤字必须被拿来提供人民就业机会、加强基础建设,以及发展能让人民、国家取得更强大竞争力的产业。
超出预算的数字并不重要,建构体质良好的经济才是重点
任何具有远见且裨益于民生的国家政策,往往都把时间花在讨论钱从何处来,不仅模糊了焦点,还让国家整体政策流于短视近利。本书旨在打破这样的「赤字迷思」,藉由现代货币理论,对如何建立公平正义和繁荣的社会,提供一个截然不同、大胆创新的主张!
在所有解救经济危机的理论全都无效后,
现代货币理论将是拯救全球经济最后的有效解方。
国家不会破产,赤字也不是财政问题!
为国民福祉举债,才是有为政府应该做的
2022年10月30日 想读
局部:伟大的工匠 豆瓣
作者: 陈丹青 理想国 |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
与陈丹青重访文艺复兴
1.5亿人次观看,豆瓣高分艺术纪录片《局部》内容全收录
翻越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与拉斐尔,仰望意大利湿壁画
本书是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第三季的讲稿,作者寻访意大利教堂、修道院,聚焦凝固于墙上的湿壁画。“文艺复兴三杰”常被比作高峰,作者却将“次要作品”与它们的创作者娓娓道来:“大名鼎鼎”的乔托与师傅“牛头”契马布埃,落拓不羁的马萨乔与气息高贵的马索利诺,可敬的乌切洛与可爱的老利皮,阿西西圣方济各教堂的弗朗切斯卡与美第奇-里卡迪宫的戈佐里,以及那些无名的工匠……千百幅湿壁画既是君王与臣民的教科书,又是图像的狂欢。在不用透视法的中古时代,这些工匠显示了绘画的另一种维度,另一种理性,更饱满,更开放,更接近现代性。艺术不是进化链,不要以为越是后来的艺术,越是好。
2022年10月1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