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银河英雄传说VOL.2 野望篇 豆瓣
9.1 (46 个评分) 作者: [日] 田中芳树 译者: 蔡美娟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6 - 9
《银河英雄传说》是一部以浩瀚银河为舞台的壮丽英雄史诗,全书共十卷,200余万字,跨越近1500年银河历史,前后有200多位巨星一样的人物闪耀登场,一出版即引起强烈轰动,一时洛阳纸贵,并于1988年一举摘日本科幻小说大奖——“星云奖”。出版20余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为其痴迷和陶醉,被誉淡20世纪“架空历史小说”最完美的杰作,“太空版的《三国演义》”,仅在日本已经销售达1512万册,平均每8个日本人就拥有一册,堪称世界出版史上的奇迹。
银河英雄传说VOL.1 黎明篇 豆瓣 Goodreads
8.9 (59 个评分) 作者: [日] 田中芳树 译者: 蔡美娟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6 - 7
原本银河宇宙三分天下的微妙关系,被帝国内崛起的天才战略家莱因哈特打破,率领三万艘舰队踏上征途的他,遇上了他毕生的夙敌——同盟军的杨威利,并展开了首次的智谋激斗……亚姆立札星域被同盟军的鲜血所染遍。不败的魔术师杨威利能否解决这一连串的危机……一场规模壮大的太空战记由此展开!
白夜行 豆瓣 Goodreads
白夜行
8.9 (93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东野圭吾 译者: 刘姿君 南海出版公司 2008 - 9
“只希望能手牵手在太阳下散步”,这个象征故事内核的绝望念想,有如一个美丽的幌子,随着无数凌乱、压抑、悲凉的故事片段像纪录片一样一一还原:没有痴痴相思,没有海枯石烂,只剩下一个冰冷绝望的诡计,最后一丝温情也被完全抛弃,万千读者在一曲救赎罪恶的凄苦爱情中悲切动容……
秘密 豆瓣 Goodreads
秘密
7.6 (141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东野圭吾 译者: 赵博 海南出版社 2008 - 6
一场车祸改变了杉田平介平淡而幸福的家庭生活。妻子直子不幸身亡,女儿藻奈美奇迹般苏醒后,平介却发现她的身体里住着的是直子的灵魂……
平介该如何应对这种“亦妻亦女”的奇妙家庭关系呢?他们的人生又将走向何方?
出云传说7/8杀人事件 豆瓣
出雲伝説7/8の殺人
6.7 (26 个评分) 作者: [日] 岛田庄司 译者: 云卿 新星出版社 2009 - 5
似乎是在进行某种仪式,尸体被凶手残忍地切割成八块,一一出现在各次列车的终点。现在,尸体已经找到了7/8,只剩下最后一块!这1/8被凶手带往何处?而它是否就是破案的关键?
随着吉敷竹史的介入,日本出云地区最古老的传说赫然出现!难道,凶手的目标是——传说中的八歧大蛇?!
中国,少了一味药 豆瓣
7.9 (27 个评分) 作者: 慕容雪村 中国和平出版社 2010
打入传销集团内部的真实记录
——《中国,少了一味药》序言
慕容雪村
(一)
2009年末,我混进了江西上饶的一个传销团伙,在其中生活了23天。那是一个未曾经历的世界,就像《西游记》中的盘丝洞和狮驼国,或者是爱丽丝穿过兔子洞所见到的那个古怪国度,每个事都很荒谬,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我生于文革,长于大陆,自以为对人间荒谬略有所知,到了上饶才知道,原来我的经验不过是豹之一斑,而荒谬的年代从未真正终结,它就在我们身边。
在那黑暗的23天,我看到善良的好人被骗子愚弄,过着悲惨的生活;我看到人们离乡背井,为一个谎言虚耗时光;看到被践踏的伦理和情感,每个人都在欺骗自己的亲人;我看到病体孱弱的老人、营养不良的青年,他们经过了邪恶的教育,越发乖张,越发贫穷,对社会怀有深深的敌意;我看到家破人亡的惨剧,也看到洗脑的严重后果。我始终在问自己:为什么一个愚蠢的把戏竟能欺骗如此多的人?为什么传销者竟敢明目张胆地行骗?为什么传销一打不绝、再打不绝、总打不绝,甚至连“政府打击”本身都成为行骗的借口?
最后我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一片适合传销的土地,这就是一个适合传销的国家。所有传销者都有相同的特点:缺乏常识,没有起码的辨别能力;急功近利,除了钱什么都不在乎;他们无知、轻信、狂热、固执,只盯着不切实际的目标,却看不见近在眉睫的事实。这是传销者的肖像,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肖像。传销是社会之病,其病灶却深埋于我们的制度和文化之中,在每个人的肌肤之中,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它就会悄悄滋长。
23天中我看了很多,也想了很多,现在我把它写成一本书,书中没什么过人的见识,无助于升官发财,也无助于解决家庭纠纷,只有一些平常的人、平常的事,和一些人人都该知道的家常话。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常在自己的书里写一句话:供内服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剂苦药,可以在人们心中植下清醒的抗体,帮助他们抵御传销病毒。这邪恶的瘟疫肆虐已久,世间苦无良药,但愿我能为此做点什么。
(二)
传销不算什么新鲜事,每个中国人都听过,很多人都有切肤之痛,电视、报纸连篇累牍地报道,人们听多了,见惯了,就把它当成一只烂苹果,既不问它为什么腐烂,更不在乎它烂到什么程度,轻挥手就把它丢到脚下,任它在那里彻底烂透。
这是当代中国一个公开的秘密,就在每个人眼皮底下,却从来没人能真正看清传销。传销者不了解,因为他们格式化的脑袋已经无力辨别;普通人也不了解,因为他们离得太远,而且根本就不在乎;连那些神通广大的媒体人也缺乏真正的了解,他们报道传销、拍摄传销,却永远忽视传销,谁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传销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怎样洗脑?洗脑又是怎样实现的?为什么传销者竟会为了一个愚蠢的谎言如此狂热?
根据可信的统计,到2010年,中国大陆的传销者已经接近或超过一千万,这数字还在不断增长。这些人大多都是受害者,最终将一无所获,两手空空。他们经过了长期的邪恶教育,都患有程度不同的“善迟钝症”,人格扭曲、藐视道德、仇恨社会。接下来将是一个无比艰难的困局:在不远的将来,就在我们身边,将有1000万个赤贫而且走投无路的人。1000万双怨毒的眼,1000万双颤抖的手,1000万个陈胜吴广。
2009年2月28日修订的《刑法》中新增了“组织、领导传销罪”,把“传销”定义为“组织、领导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活动。这个定语很长,读起来也很枯燥,是迄今为止对“传销”最权威的定义,但远远谈不上准确,“一定顺序”云云,更是说的含混而笼统,远远达不到法律所要求的精准。
这个定义所讲的“传销”还是上个世纪的事。20年间这病毒几经变异,早已不复当年的面目,现在绝大多数团伙都不提供任何商品和服务,只是单纯的欺诈和拉人头(活跃在广西等地的“纯资本运作”就是明证),在我看来,“传销”二字本身就是个错误,而且早已过时——既然没有“销”,又谈何“传销”?把“诈骗”称为“传销”,这本身就在误导民众和混淆概念。我也反对把此罪名列入“扰乱市场秩序罪”或“非法经营罪”,因为它扰乱的不仅是市场秩序,更是基本的公序良俗;它不仅骗钱,而且害人,乱人心智、坏人健康、毁人家庭,如果把这时代的道德比喻成一个满身流血的病汉,传销者干的就是往他身上一把一把地洒盐。
按照《刑法》,普通诈骗罪的最高刑期为无期,盗窃罪甚至可以判死刑,与此相比,“组织、领导传销罪”的社会危害更大,对人的摧残更深,而量刑却明显过轻,对普通传销行为只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才处以“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用法律术语讲,这是明显的“罪刑不相适应”,罪恶极大,惩罚却极轻,与其说是在打击传销,还不如说是在鼓励传销。
如果可能,我希望给这种罪行以更准确的命名(例如参照国外法律,将之命名为“金字塔诈骗计划”),在刑法中单独列罪,或者归并到“金融诈骗罪”或“非法集资罪”。与它所犯下的巨大罪恶相比,除了死刑,再重的刑罚都不算过分。
(三)
金字塔诈骗计划在所有国家都是犯罪行为。然而中国政府却在此问题上一再失误,1990年轻启邪恶之门,使大量的传销团伙甚嚣尘上;1998年取缔传销,却又留下了一扇祸患之门,保留了一些类似的含混的型态,同时在概念上极度糊涂,把传销、直销、金字塔诈骗计划混为一谈,导致大多数国民都在此问题上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常见的误解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认为传销在国外是合法的,只有在中国才是被禁上的;
二、认为传销是进步的新事物,而传统的卖场销售是落后的旧事物;
三、认为传销本身不是坏事(否则当初国家怎会批准?),只是因为人的素质不高,好事才变成了坏事;
四、认为传销分为两种:合法传销与非法传销;
五、认为传销确实能够赚钱,只是政府不允许。
这些全是错的。我们平常所说的“传销”,其实就是“金字塔诈骗计划”,它在哪里、在任何时候都是犯罪行为。除了幕后最大的黑手,普通参与者不仅赚不到钱,反而要赔光一切,赔上时间、金钱、健康,赔上亲情、友情与爱情,甚至还要赔上生命。
20年间这种病毒已经产生了几代变种,光我知道的名目就不下20个,除了所谓的“连锁销售”,还有(纯)资本运作、直复营销、直复加盟、框架营销、网络营销、网络加盟、人际连锁、人际加盟、加油站……每个名目背后都是数不清的团伙,每个团伙都有数千、数万乃至数十万人。
这是经济邪教,也是恐怖的瘟疫,20年间千万人身陷其中,千万亿资金流失。数不清的家破人亡,数不清的兄弟反目,数不清的流离失所,数不清的罪恶,数不清的灾难……
然而这眼皮底下的罪恶却一直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政府视之为疥癣之疾,普通民众视之为蠢人才会上当的把戏,媒体渲染一下、报道一下,转过身就丢到脑后。人们依然漠视,依然姑息,依然纵容。而传销者就躲在旁边的黑暗洞窟中,被骗、骗人,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睁着血红的眼,怨毒地瞪视着整个世界……
在《水浒传》第一回,洪太尉揭开封皮,放出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从此开启了一个动荡流血的时代,千万人死亡,千万人于路痛哭。这故事与中国传销如出一辙,巧得很,妖魔飞走的地方就在江西龙虎山,离上饶很近,在那里,我曾亲眼目睹这些转世的妖魔如何横行人间。
(四)
很多人都有同样的困惑:一个好好的人,怎么就能被别人洗了脑?我的经历证明:洗脑是再容易不过的事,只要合适的环境、足够的时间,给一个人洗脑不会比格式化一张电脑磁盘更困难。人类的理性貌似强大,实则从来都不可靠,把狼驯化成狗很困难,把人变成蠢人则十分简单,要想把一个正常人变成传销者,只要抬抬手就可以了。
为了洗脑,每个团伙都会编造大量谎言,这些谎言可以分为三大类:
首先是“合法性谎言”,为了证明自己合法,每个传销团伙都会竭力与“传销”本身划清界线,把自己说成是一个在发达国家中发明的“新生事物”,国家支持这个新事物,引进他们,暗中扶持他们,并且为他们制定了大量的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大到入伙费交多少钱,小到每顿饭吃多少米、吃几瓣蒜,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法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会编造大量的领导讲话、会议精神、媒体报道,把层层光环都扯到自己身上,然而我们知道:这世上能发光的不仅是太阳,污水里冒出的肥皂泡也会偶尔泛出微光。
其次是“伟大使命谎言”,此处他们要虚构一个黑暗的社会现实:经济危机、物价飞涨、民生凋敝、企业破产……而更加不堪的是中国居然加入了WTO,洋货即将大举入侵,到时没破产的也要破产,破了产的再破一次,真叫个“国势糜烂,不可想矣”。正是这种种内忧外患,国家才破例引进了他们,要靠他们振兴中华、抵御列强、发展经济、造福人群……,一句话,中国的未来就指望他们了。为了这个伟大的使命,大多数团伙都会强迫他们的成员饿肚子,即使饿得要死,这些可怜的人们依然觉得自己在拯救国家。
再次是“美妙前景谎言”,每个团伙都会以百倍乃至几百倍的暴利来引诱新人,投入3800元,两年回报380万;投入36800,回报1500万……,为了证明这不是天上掉馅饼,他们还会虚构出许多有名有姓的发财故事,把马云、黄光裕这样的企业家也指认为传销英雄。这本来只是个单纯的金钱骗局,但在传销者口中,它还同时是一个国家培养人才的摇篮,成才之后,国家会扶持他们做官,扶持他们经商,甚至会安排他们免费出国深造。这些话是如此难以置信,但是他们每个人都信以为真。
除了谎言,传销团伙还有一套完整的洗脑程序:先创造出一个真空环境,禁止成员接触任何外界信息;然后营造出温馨的家庭氛围,所谓“行业就是一个大家庭”,使成员放松警惕、消除顾虑;还有宗教般的仪式、军事化的管制,使人无条件服从,并能从中体会到宗教般的神圣与狂热;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这些谎言要讲上一百遍、一千遍、一万遍,在全国各地,在大江南北,在每个城市的黑暗角落中,这些荒谬的理论和言语不断地重复、重复、再重复,我说过,人是虚弱的动物,而语言的暴力就是最大的暴力,这是与世隔绝的黑暗洞窟,当狼牙棒高高举起,再坚硬的脑袋也只是一堆血肉之泥。
他们制造愚蠢。于是,一个白痴诞生了,两个白痴诞生了,一千万个白痴诞生了……
他们鼓吹仇恨。于是,一个反社会的暴徒走出来,两个反社会的暴徒走出来,一千万个反社会的暴徒走出来……
(五)
1960年安徽凤阳的武店公社有个医生叫王善生,那时正是大饥荒时期,许多人患有浮肿、闭经和子宫下垂,公社干部找王医生来治疗,他看了看,说治不了,因为“少了一味药。”
那味药就是粮食。
50年后,有一种社会之病久治不愈,原因也是少了一味药,这味药就是常识。
18世纪时托玛斯.潘恩写过一本小册子,名字就叫《常识》,这本书的重要性堪比1776年的《独立宣言》,夸张点说,正是这本书造就了美国两百多年的繁荣昌盛。而在当下中国,在传销肆虐的当下,人们最缺的也正是这个:常识。
常识并不总是令人激动,但它不可或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说出一些常识,更希望它能够唤起整个社会对传销的重视,不要假装它不存在,也不要假装看不见,正视现实,从我们的制度和文化中检讨其成因,分析其现状,然后采取合理而富于人性化的措施,挽救失足者,惩治作恶者。传销者做的是坏事,可他们大多数都不是坏人。他们需要的是仁慈的帮助,而不是残酷的惩罚。需要惩罚的是这邪恶的骗局本身,更是形成和助长这邪恶骗局的制度。
我希望看到希望。这希望很简单:让常识在阳光下行走,让贫弱者从苦难中脱身,让邪恶远离每一颗善良的心。
2010年9月,广州
福尔摩斯先生收 豆瓣
作者: [美] 麦可·罗伯森 译者: 王欣欣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1 - 1
《福尔摩斯先生收》讲述了“福尔摩斯先生已经退休,现正在英国南部乡间隐居,专心研究养蜂事业去了……”多年来,位于英国伦敦的福尔摩斯故居,总会收到许许多多来自世界各地,包括热情的书迷、走失宠物的主人、无解悬案的调查者等等,最热切的请求,希望名侦探能再次出马,解决他们的疑难杂症。然而,这些来信总是得到上述这个格式的解答,直到一对兄弟打破了旧有的规矩……
二十年前,八岁的小女孩玛拉远从洛杉矶寄信到伦敦贝克街221B,请求福尔摩斯寻找她失踪的父亲。二十年后,一对经营律师事务所的兄弟搬进福尔摩斯故居所属的大楼,再次接连收到同一个女孩的求助,但诡异的是,信中不但要求寄回当年信函里的附件数据,末尾的署名竟与当年小女孩的字迹一模一样!越想越觉得不对劲的弟弟决定打破规矩,主动去找玛拉见面;面对不告而别旋即失去音讯的弟弟,哥哥也按捺不住性子,跟随弟弟的行踪进行调查,没想到在“天使之城”洛杉矶迎接他的,是一具早已断气的冰冷男性尸体……
华纳影业已买下本书电视版权,影集筹拍中!
王小波全集(第三卷 长篇小说) 豆瓣
8.4 (15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6 - 6
对于以思维为乐趣的人而言,王小波无疑是他们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在王小波去世后的这些年,他提供的文本的价值不仅没有因他的离去而失色,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亦显现。他创造的文学与美,像一束强光,透过时间的阻隔,启迪了广大青年的心灵。 为了纪念这位不朽作家离世十周年,首次编辑出版了《王小波全集》十卷本,该套书收录了王小波生前的重要著述,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首次整理出来的思想火花。全套书分为杂文、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书信集及未竟稿,约200万字。每部均配有王小波亲笔签名的精美藏书票。本书为全集之三。
追忆似水年华 Ⅰ 豆瓣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8.9 (37 个评分) 作者: [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 译者: 李恒基 / 徐继曾 译林出版社 1989 - 6
《追忆似水年华》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文学创作上的新观念和新技巧。小说以追忆的手段,借助超越时空概念的潜在意识,不时交叉地重现已逝去的岁月,从中抒发对故人、往事的无限怀念和难以排遣的惆怅。普鲁斯特的这种写作技巧,不仅对当时小说写作的传统模式是一种突破,而且对日后形形色色新小说流派的出现,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麦田里的守望者 豆瓣
The Catcher in the Rye
8.3 (31 个评分) 作者: J·D·塞林格 译者: 施咸荣 译林出版社 1998
作者除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外,迄今只写过这一部长篇小说,与另一部黑人作家Ralph Ellison的The Invisable Man一起被认为是二战后当代美国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在美国社会和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小说一出版,就受到国内青少年的热烈欢迎,认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一时大、中学校的校园里到处都模仿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他们在大冬天身穿风衣,倒戴着红色鸭舌帽,学着霍尔顿的言语动作。
甚至在60年代初期,外国学者只要跟美国学生一谈到文学,他们就马上提出了《麦田里的守望者》。
不同的青年、家长和评论家,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对此书作出不同的评价。有过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颂扬此书,把它说得天花乱坠,认为成人通过本书可以增加对青少年的了解,青年人在阅读本书后则能增加对生活的认识,使自己对丑恶的现实提高警惕,并促使自己去选择一条自爱的道路;另一种意见严厉批评本书,把它看作洪水猛兽,说主人公满嘴粗话,张口“他妈的”,闭口“混账”,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搞女人,从而认为本书内容“猥亵”、“渎神”。
2010年10月17日 已读
2010年10月21日 评论 【读书】麦田里的守望者 - 高中的时候,我向一个在书店里认识的朋友借了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单单是因为这名字我喜欢,就想看看里面到底讲了什么。可是翻了两三页我就放下了,由于种种原因就再也没碰过,至今那本书还放在我们家的书架上。 每次借来书不看,总会对书的主人产生一种内疚的感觉,尤其是这种拿的时间太长,甚至忘了还的书。我常常想如果这书现在不在我手里,也许会有更多的人可以看到它,至少有一部分人会喜欢上它。哪怕纯满足好奇心,我也觉得要胜过放在我的书架上落一层灰。 本来以为再也不会碰它了,可是今年年初它的作者塞林格突然去世,又激起了我重新开始读它的兴致。由此可见,经典的东西永远是不会错过的,即便你现在放弃,总会在以后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又有人因为种种原因向你提起它。 前些天,在上下班的路上,我读完了这部《麦田里的守望者》,我觉得这是一部很好的作品。这句话放在这里好像是废话,事实上它的作用其实是一个让步,就像所有的让步一样,除非是为了作品更严谨,否则基本上没什么作用(又不是做GRE填空题)。但还是要强调一句,我说的是真心话。我之所以觉得这部小说写的好的原因也是因为作者说的是真心话。 今夏的某天,和西毒何殇边吃烤串边聊文学作品,当时我正为自己看了过多的翻译作品,潜移默化,导致行文过于拖沓而难受。他反问我,你觉得《在路上》有什么文字技巧?我说不出来,事实上我觉得凯鲁亚克的作品基本上没有什么经过刻意雕琢的语言,即便有,也被翻译毁得差不多了。但纵使我看到翻译版本,也把我感动的热泪盈眶。我突然明白一部书写的好与不好与文字技巧关系不大,关键在于作者有没有向作品倾注真情。也许正是这种阅读的切入角度,让我没有像高中那样,看了两页就把书丢到一边。 毫无疑问,塞林格向作品倾注了真感情,但老实说,这部书对我的触动有限。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我是在看一个第三者的故事:我们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不同,但对于一些事情的体验又是相似的。 “我不愿随便动窝打断自己的烦恼。”事实上我烦起来跟霍尔顿(小说主人公)的状况一模一样,但我不会对他所烦恼的那么多件事情都烦恼。 “我没这么做的唯一原因是我当时情绪不对头。”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会因为情绪不对而不去做一件事情,可是我们又不会像霍尔顿那样有那么多情绪不对头的时候。 像这样的句子充斥着整本小说。对于主人公许多感受,我都似曾相识,但每次我又都会忍不住对他由此产生的情绪反问:犯得着吗? 我明白,这是因为我和霍尔顿的价值观不同,而且我尊敬持有这种价值观的人,但霍尔顿是霍尔顿,我是我,我是在读一个第三者的故事,因此我只能在某些个别的地方产生共鸣。 好了,让步前的话到目前为止差不多说的差不多了(事实上已经说了不少这部作品的坏话了),甚至评价到这个地步已经差不多了。但我忍不住把《麦田》和凯鲁亚克的作品进行比较,毕竟是后者让我明白了看小说的切入点,才让我能饶有兴致地看完《麦田》。 我觉得凯鲁亚克的小说通篇都能对我有所触动,因为作者写的正是我所追求的,读小说的时候,就像在读自己,让我更加清晰的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真正坚持的东西。 而《麦田》只是把原本我已经注意的问题通过一种强化过的方式再次引起我的注意,同时,让我对这种感觉产生共鸣,但我始终不敢苟同小说主人公对待这一切的态度。换句话说,我总感觉霍尔顿在抱怨一些事情。这种抱怨出现在文学作品里,我们多少会有点欣赏的态度,但如果身边有这样一个人,你准会觉得他烦,烦到你不愿意随便动窝打断你自己烦恼。 我想人的天性都是喜欢抱怨的,不管这样的抱怨对不对;人的天性又是讨厌别人抱怨的,即使抱怨的对。 我们都是人,都忍不住要去抱怨,但我觉得至少要做到,不仅仅去抱怨,还要去做事情。或者即使想不到该做什么,至少在抱怨完给听你唠叨的人致个谢,道个歉,毕竟听你抱怨不是他的义务,要不然我们就成了霍尔顿了。尽管有时候成为霍尔顿会显得很酷,但至少我不想成为他。 郝海龙 2010年10月21日
k3 塞林格 小说 文学 经典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豆瓣 Goodreads
7.7 (467 个评分) 作者: 韩寒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10 - 9
所谓“公路小说”就是以路途为载体反应人生观,现实观的小说。

如果说一件真正的艺术品的面世具有任何重大意义的话,韩寒新书的出版将会在中国创造一个历史事件,文章开头“空气越来越差,我必须上路了。我开着一台1988年出厂的旅行车,在说不清是迷雾还是毒气的夜色里拐上了318国道。”用一部旅行车为载体,通过在路上的见闻、过去的回忆、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以韩寒本人对路上所见、所闻引发自己的观点,这场真正的旅途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似乎逾越了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但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韩寒是“叛逆的”,他“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他认为这一切通过文学都可以实现,产生了要创造一种批判现有一切社会习俗的“新幻象”的念头——《1988》就此问世。
寻秦记 豆瓣
作者: 黄易 华艺出版社 2004
二十一世纪中国特种部队的精锐战士项少龙,成了实验的白老鼠,被送回公元前的战国时代,可是时空机器发生了毁灭性的大爆炸,所有参与的科研人员均灰飞烟灭。
项少龙则流落到二千多年前中国最动荡和变化急剧的时代里。寻是寻找秦始皇便成为他惟一的目标,只有成为当时尚落泊赵都邯郸的赢政的拍挡,才有机会成为当时代的强者。
其中过程,自是妙趣横生,曲折离奇。这是绝对不能错过天马行空般的科幻创作。
分身 豆瓣
ぶんしん
6.9 (101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东野圭吾 译者: 王维幸 南海出版公司 2010 - 8
这世间是否还有一个一模一样的自己?
这世间是否有一个一模一样的分身?
迄今为止的人生,难道仅仅是一场残酷的骗局?
“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年度10佳小说
东野圭吾粉丝站“10大杰作”
最纯挚真切的爱 最贪婪恶毒的欲望
东野圭吾“私小说三部曲”第二部
中文版系列销量超过120万册
正如我爱着你一样,假如你也爱着我,那么除了死亡,没有什么能让我们分开。——《红发安妮》
《分身》乃上佳之作,以奇绝瑰丽的想象、对尖端科技的超前驾驭、对重重悬念的出色把握,以及直击人心的情感表达,将两位主角离奇跌宕的命运娓娓道来,细腻微妙处如工笔描画,波澜起伏时如泼墨云烟,使人性中最美好的爱和最黑暗的贪婪在笔端恣意流淌,无不令人感慨良多,唏嘘动容……
美丽新世界 豆瓣 Goodreads
Brave New World
8.7 (20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阿道司·赫胥黎 译者: 王波 重庆出版社 2005 - 6
《美丽新世界》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这部作品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书,在国内外思想界影响深远。
书中引用了广博的生物学、心理学知识,为我们描绘了虚构的福特纪元632年即公元2532年的社会。这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 亡都受着控制的社会。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由于社会与生物控制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沦为垄断基因公司和政治人物手中的玩偶。这种统治甚至从基因和胎儿阶段就开始了。
这是一个有阶级、有社会分工的社会,人类经基因控制孵化,被分为五个阶级,分别从事劳心、劳力、创造、统治等不同性质的社会活动。人们习惯于自己从事的任何工作,视恶劣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与极高的工作强度为幸福。因此,这是,一个快乐的社会,这种快乐还有别的措施保障,比如睡眠教学,催眠术被广泛用来校正人的思维,国家还发放叫做索麻的精神麻醉药物让人忘掉不愉快的事情。
正是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人们失去了个人情感,失去了爱情——性代替了爱,失去了痛苦、激情和经历危险的感觉。最可怕的是,人们失去了思考的权利,失去了创造力。
郁秀和花季・雨季 豆瓣
作者: 郁秀 1998 - 10
郁秀的《花季・雨季》出版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郁秀到底是个怎样的女孩子,她是怎么样创作出来的《花季・雨季》,她在日常生活中又是怎么个女孩子呢?本书对读者的疑问都对郁秀作了采访,同时,也记录了郁秀的几篇日记,让每一位关心她的读者更加的了解她,认识她。
毒巧克力命案 豆瓣
The Poisoned Chocolates Case
8.0 (22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安东尼·伯克莱 译者: 赖文珍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
班迪克斯先生把别人寄给尤斯特爵士的巧克力拿回了家,他的太太吃了之后中毒身亡。如此巧合,是谁下的手?为了什么?警方侦办这个奇特的案件,立刻陷入困境。这时,一个由各种爱好推理艺术人士组成的业余社团“犯罪圈研究学会”来帮忙查案,不料其中六位推理迷竟分别找出了六个完美的推理结论。六个不同的结论都能有效解释案情,都能合乎逻辑地“破案”,但真相只有一个……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豆瓣
7.0 (10 个评分) 作者: 劳伦斯 外文出版社 2008 - 1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讲述了年轻貌美而心地善良的康妮嫁给了贵族地主查泰莱为妻,婚后不久,查泰莱在战争中负伤,腰部以下终身瘫痪。在查泰莱家的庄园中,两人的生活虽无忧无虑,却死气沉沉。庄园猎场的狩猎人梅勒斯重新燃起了康妮的爱情之火,她经常来到他的林中小屋幽会,尽情享受充满激情的生活,犹如回归原、始的亚当与夏娃。康妮怀孕了,这时狩猎人尚未离婚的妻子突然回来。这一切迫使查泰莱、康妮和狩猎人该如何选择呢?
不可能犯罪诊断书 豆瓣
Diagnosis:Impossible
8.1 (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爱德华·霍克 译者: 景翔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8 - 11
试想一下,一辆马车,马车上坐着人,从屋桥的一端进入,但另一端却不见马车出来。雪覆盖了地面,只有进入的车辙,没有出来的痕迹,几分钟之内,人、车、马在桥上凭空消失…… 之后,消失的人被发现在那辆消失的马车上,被谋杀了。地点却在屋桥的10英里之外。人为何会消失,怎么消失的,如何踏雪无痕,又为何被谋杀于10英里之外?别着急,传说中的侦探小说短篇之王,《不可能犯罪诊断书》的作者爱德华•霍克,将会带你揭开一系列不可能犯罪之谜。
我的奋斗 豆瓣
7.4 (84 个评分) 作者: 罗永浩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0 - 4
《我的奋斗》是老罗写的一本极具语言才华的自传,也是他给剽悍的人生一个解释。作者他是一个走路都往下掉个性的胖子。他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被老师描述成一个“思想特别复杂的孩子”;他在学校里跟愚蠢的制度对抗了九年,成为一个高中没毕业的小混混,然后,一直混到“中国第二著名的英语教师”、百度年度风云人物、牛博网创办人、“老罗培训”学校的校长。
读“老罗式”的幽默,可以感知他的诚恳和热情;读老罗的传奇经历, 可以领悟如何用剽悍的内心创造传奇。
《我的奋斗》读者对象:中学生、大学生;老罗在新东方和老罗培训学校的学生;都市里奋斗的年轻人;15-40岁的读者。
《我的奋斗》附赠品:罗永浩全国高校巡回演讲DVD光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