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迟来的告白:我和我妈妈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黄惠侦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8 - 9
*所有与爱有关的事都值得被讲述,愿我们都能拥有表达爱的能力
*第67届柏林电影节泰迪熊奖最佳纪录片、第19届台北电影节台北电影奖最佳纪录片《日常对话》导演黄惠侦首部文字作品。
*各界人士联合推荐:国际著名导演侯孝贤、知名小说家盛可以、陈雪、朱天心、知名编剧柏邦妮、知名设计师聂永真感动推荐!
黄惠侦花了将近二十年将自己的人生故事拍成纪录片,短版的《我和我的T妈妈》放映时大受好评,长版《日常对话》获得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泰迪熊奖最佳纪录片、第19届台北电影节台北电影奖最佳纪录片。
像她的纪录片一样,她的文字同样真诚、有力。在这本书里她用朴实的文字写下了毫不掩饰性向的母亲、缺席的父亲、母亲的女朋友们,还有那些累积了许多回忆的老物件。这些再次被翻搅出的记忆,都直直指向了那个在她心底埋藏许久、说不出口的秘密和以及“你是否爱我”的疑问。
“影像跟文字,都成为安神的符咒。”黄惠侦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做了最温柔的注解。
夏日踟躇 豆瓣
作者: 李渝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1 - 3
十三则短篇,底色为苦难,浮现的却是河与黄昏。李渝笔下的暮色降落,是骚动将至的预告;江水流转,是历史与记忆的即将重现。种种血泪伤痛,她用艺术史学者的目光,化喧哗为萧索,呈现出清淡悠远的画面。
串联起无数幅画面的,则是李渝以小说家身份提出的“多重渡引”技巧。视角延长,时空切换,故事辗转而来;那些历经苦难的脸孔亦随之变换,是军官、间谍,也是画师、歌唱家,并在纷乱流离中,寻求救赎的可能。
编辑推荐
☆ 王德威曾与台湾麦田出版社合作编选华语书系“当代小说家”,推出骆以军、黄锦树等作者。同样源自此书系的《夏日踟躇》,收录数篇被许多论者认为和白先勇《台北人》并立的“温州街的故事”,也有“时报文学奖”作品《江行初雪》,是一部李渝的短篇精选集。
☆ 李渝师从美国学者高居翰,研究艺术史,将中国传统绘画融入文学创作,让“古典与现代”这两种要素在她笔下获得渡引,进而新生;李渝也因此成功地从现代主义创作者之林脱颖而出,被誉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重镇”。
☆ 深受鲁迅、沈从文影响的李渝,将艺术与历史结合,黄昏光影、江河暗流,对照着知识分子的落难迁徙、寻常百姓的痛楚创伤。视觉意象绵密的文字同时蕴含深层的历史文本,呈现学者郑颖所述的,“在近乎山水画的静谧远景下,看见暗藏其中的‘历史轮回却无声的暴力与卑微’”。
名人推荐
☆ 从早期的存在主义式小品到八十年代对艺术与历史的反思,再到九十年代寓言式接力叙述,李渝一直追寻一种明净的形式,用以观照生命的流变。她的小说,努力描摹一种生命的风范,一种高洁的、审美的,“鹤的意志”;她的叙事总已内蕴历史动机,“河与黄昏”的意象经营形成独特的抒情史观;而“多重渡引”的美学技巧,则别具奇诡的魅力。无论题材如何变化,温静如玉是李渝最终给予我们的印象。
——王德威(哈佛大学教授)
☆ 读李渝的小说,让人想起了印象派的画作,轮廓陷落,事物的线条流动闪烁,光影循时间的挪移而辉映,交织出纷然炫妙的色彩。透过文字,她引领默契相通的读者进入,进入这一黑暗却又深邃丰富的国度里,体验另一种存在的可能,生命的升华与超脱。
——郝誉翔(台湾作家)
☆ 从“保钓”运动回归艺术史专业与小说家身份的李渝,叙事腔调节制舒缓,文字精炼妩媚,自早期现代主义式的苦闷与悸动,到后期对历史、艺术的反思观照,如诗的构句下,蕴含一种超越时空、想要将历史伤害或暴力扭曲篡夺了人的尊严、自由、美的静谧时刻还原、超越、升华的浪漫意志。
——郑颖(台北医学大学教授)
获奖记录
☆ 《江行初雪》荣获 1983 年“时报文学奖”甄选小说首奖。
赤朽叶家的传说 豆瓣
赤朽葉家の伝説
8.4 (47 个评分) 作者: [日] 樱庭一树 译者: 田肖霞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 1
《赤朽叶家的传说》内容简介:祖母是有预知能力的千里眼,见证了战后高度经济增长的神迹。母亲是著名的畅销漫画家,描绘着信仰破灭一代的叛逆生活。我,平庸得简直一无是处,在这个时代中无所事事着……
赤朽叶瞳子,一个自认成长过程没故事可说的平凡女孩;家族的辉煌过去,是她唯一的骄傲。一天,外婆万叶临终前竟然告白:“我曾经杀了一个人,但并非心怀恶意……”为解开外婆的秘密,她开始探寻家族种种光怪陆离的传说与人物,一步步接近真相的同时,自己也找到了生命的方向……
小村庄看似平静但暗潮汹涌,外头的世界正经历着大动荡。赤朽叶家的女子,也卷进了翻滚不停的时代狂潮……
读书人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日] 大江健三郎 译者: 许金龙 作家出版社 2011 - 1
只要发现自己的第一本书
便可以由此延续下去,从而创建成一个平台
读书人、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大江健三郎的读书讲义
一半是写作人,一半是读书人,生活与读书是如何连结起来的?
度过只是写作的人生,只是读书的人生,
世界的小说家大江健三郎,有着全部爱书人共同的「瘾头」。
好奇图书馆另一头的那个人正在读哪本书,趁隙跑去记下打开来页面上的那句诗;
害怕忘记今天读了什么,笔记一本写完一本,至今仍不间断;
他读过的书,红笔蓝笔、纸页上画满重点,读起字典更不输看小说的疯迷;
背诵所有喜欢的句子,希望跟自己喜欢上的书的作者成为朋友。
大江健三郎读书、写作一辈子的个中滋味,尽在这本──读书讲义。
因着发现这些书,与这些书邂逅相遇,我觉得写出自己所发现的这些书的那些人,都是自己真正的老师。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幸运。──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萨依德 一生的阅读,一世的朋友
特别收录《“晚期风格”之思想》──全面阅读萨依德
大江健三郎的读书笔记──
阅读某一本翻译作品。
◎用红蓝两色铅笔将书中自认为确实精采的部分以及不太理解的部分一一画上线条,如果是稍长一些的段落,则用线条圈起来,这就是我的作法。至于画线的铅笔,我之所以觉得至少须要两种,是因为要用其中一种颜色的铅笔,将感佩之处以及兴趣浓厚之处画上线条,这是一种肯定的行为。
我并不是「非常自然地开始写小说」那种类型。
◎我总是首先阅读外国的小说以及论文,在此过程中对其文体产生兴趣。尤其是每当阅读外国诗歌时,我总会萌发这样的念头,于是绞尽脑汁创造出自己的日语体,因而我的文章被人说为疙里疙瘩、难以阅读。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完全正确的。
即便现在,我们这些纯文学小说家的日子过得也不算轻松啊。
◎尤其那些青年作家就更不容易了,似乎大家都甘愿忍受那种痛苦、忍受着那一切而生活而写作小说,以这种态势设法向社会推出自己。然后,便写出一本几乎没有畅销前景的作品。至于我,尤其在这种时候,首先就会阅读威廉.布莱克的作品。于是,我便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对应这一切。
所谓读书,并不是被提供信息这种层面的活动。
◎通过读书可以让我们知道,写出那书的人的精神是在如何活动,一个人的思考又将使其精神如何发挥作用。读者将借此发现这一切,感觉到现在的自己遇见了怎样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也将能够遇见真正的自己。
顿悟的时刻 豆瓣 Goodreads
8.1 (52 个评分) 作者: 张悦然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突如其来的精神显现,意味着一次顿悟。
作家张悦然首部文学评论集,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召唤隐匿文本显形。从人物、视角到冲突、情节,以创作的框架,构筑阅读的王国;从乔伊斯、契诃夫到门罗、波拉尼奥,截取当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瞬间,淬炼成小说独异的配方。15堂创意写作课,与文学同行者一道,迎来文学顿悟的时刻。
“顿悟,正是精神世界被照亮的时刻。”每个人都可以循着小说发出的光芒,发现自身的遗失之物,并用读和写再次赋予其生命。
◎ 编辑推荐:
一份文学同行者的创作心得和阅读指南
《顿悟的时刻》是张悦然精心写给所有阅读者与创作者的小说课。涉及读书与写作的种种疑问:是什么促使作家动笔写一篇小说?是什么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开始了思想的跋涉?大众小说为什么能感动更多的人?次要人物为什么同样要丰满?
60部经典小说的独特阅读路径
全书拆解60部小说文本,梳理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建立属于作家的秩序,用有限的故事帮助我们了解世界与他人,跨过生命旅程设置的层层路障。同时全面剖析与解读了村上春树、波拉尼奥、门罗等五位同时代的作家作品,凝视当代小说家笔下的爱怜与伤痛、冷酷与慈悲,帮助我们找到身处之地在时空中的坐标,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
全面了解我们时代的文学巨匠
作家生平经历,对作品有着怎样的影响?作品背后渗透着作家怎样的创作习惯?书中全面分析村上春树、波拉尼奥、麦克尤恩、门罗等当代文学巨匠的生平与作品,一改小说课惯谈经典著作的局限,让你全面了解与我们同时代的文学巨匠。
2020年10月17日 已读
还行。内容稍嫌不深,甚至觉得情节概括的占比太大,评论和细读展开空间不够,不过可以作为安利书单来读。
文学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豆瓣
9.1 (14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张旭东 / 魏文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4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是本雅明论波德莱尔的专著。波德莱尔对19世纪中期巴黎的现代性体验的考察深深吸引了本雅明。从这个被资本主义商品世界异化了的抒情诗人的目光出发,本雅明希望能重新阅读处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初期的巴黎。在书中,本雅明与波德莱尔一起对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渐次熄灭的煤气灯、把人固定在土地上的住房牌号、日渐堕落成商品生产者的专栏作家”发出挽歌式的哀叹,一起作为“城市的闲逛者”躲在人群里注视着这个嘈杂的商品物质世界,一起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发出“震惊”的慨叹,却又在结尾处理性而忧郁地击碎了波德莱尔的现代主义英雄之梦。本雅明独特的视角、细致的观察和内心的敏锐,使得这部构筑在浩瀚的引文之上的辉煌之作更多了一份诗意的绵长。
文学的日常 (2020) 豆瓣
7.9 (23 个评分) 导演: 王圣志 演员: 马原 / 吴啸海
《文学的日常》是一档展现当代作家精神风貌的人文纪录片。节目借由一位朋友拜访知名作家的形式,通过作家与朋友两天的对谈、走访、体验、观察,体现名人作家对时代及生活的认知与解读。作家与朋友间的对话涉及生死观、世道人心、故乡、青春叛逆等当下热点话题,问诊时代,以文学照亮日常。节目由优酷视频、海峡卫视联合出品,共5期,每期45分钟。
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 豆瓣
作者: 许子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 - 4
此书分析了有代表性、有影响的五十篇以“文革”为背景的小说。从各不相同的作品中归纳、发现了四种主要模式、四个叙事阶段、二十九种叙事功能,探讨并揭示了这一段时期人们的集体记忆(集体无意识与集体认知)的主要模式。其分析方法、特别是得出的结论,极具创意和启发性。作者原是知名青年评论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十分熟悉,近十余年来又在海外受到了西方文论与西方学术规范的认真训练。本书能钻进这些中国当代作品中去,对其进行入情入理的感知理解,又能跳出来,拉开距离,运用世界文论的最新成果,对之进行独具慧眼的分析与把握。这样,本书在运用结构主义(科学主义、形式主义、符号学等)的文学研究方法及联系、理解、体察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实际两个方面,都十分到位。
文字即垃圾:危机之后的文学 豆瓣 Goodreads
7.0 (10 个评分) 作者: 米歇尔·福柯 / 德勒兹 译者: 赵子龙 / 聂世昌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 8
- 编辑推荐 -
•人文出版品牌“拜德雅”联手青年学术团体“泼先生”,创生栩栩如生之思与诗
•在lituraterre而非littérature的题铭下,在“把文字化作垃圾”的时刻,尝试开启一场美妙的文学旅程
•并非写作宝鉴、阅读指南,只是一次充满洞见的文学历险,沿着法国理论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留下的痕迹,追溯一系列关乎文学本身的问题
•本书收录福柯、德勒兹、拉康、布朗肖、巴特、巴塔耶、巴迪欧、南希等16位著名思想家关于文学的经典论述
- 内容简介 -
萨特的经典之作《文学是什么?》或许已用一种最为激烈而又醒目的方式,把文学之存在引入了理论反思和争论的中心,由此产生的文学之意识不容忽视,即便他的声音已在今日的语境里变得微弱了许多。这是本书的隐秘源头,也是这涂抹地上被掩盖乃至模糊不清的话语之一。
但另一方面,话语的缺失也暗示了“介入”的概念并非踏入此意识领域的唯一路径。遗留的线索是众多甚至纷杂的。而本书无力也无意呈现一段哪怕短暂的思想演变的历史,更不用说某一阶段的理论之全貌了。在法国理论逐渐为人熟知的今天,对各流派和学说门下可能存在的文学之思做一番整理和补充,并非本书的首要任务,何况它不得不避开对文本的重复性选择,与一些或许重要的人物失之交臂了。相反,它所标记的每一个瞬间,是为了让读者在复燃的阅读之欲望中,寻找对文学说话的另类可能。那样的可能,首先源于德国浪漫派以来哲学与文学的无比亲密的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本书选录的绝大部分作者本身即是著名的哲学家,尤其是从战后结构主义的思潮中涌现出来的哲学家。他们口中的文学,总已经和别的思想资源(符号学、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紧密地交织起来,文学不再仅仅围绕写作和阅读展开,文学也是语言的喃呢、逃逸的路线和疯癫的舞台,它面对的不是墨笔或白纸,而是牛角、裸体,它既是重复和生产,也是责任和判断,它既诗意地虚构想象,也科学地论证推理,它关乎恐怖、关乎幸福、关乎真理……它关乎一切。而这一切的碎片,作为文字,作为垃圾,紧随着超现实主义的狂飙,就在无可救药的危机之后。
寂寞的游戏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3 (368 个评分) 作者: 袁哲生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9
☆ 新京报·腾讯2017年度十大好书
☆ 豆瓣2017年度读书榜单 中国文学(小说类)TOP1
☆ 第一届做書奖 年度原创小说
用纯真的双眼捕捉孤独的角落
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
台湾吴浊流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得主
………………
※编辑推荐※
☆ 袁哲生以冷静节制的短篇小说风格和骆以军并列为台湾1960年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也是 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 ”的两位作家之一,还影响童伟格、甘耀明、高翊峰、王聪威等一批台湾年轻作者,如果,袁哲生继续写下去,或许他会是当今台湾最杰出的小说家……
☆ 美国小说家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写作者在书写上只留下八分之一给读者,另外八分之七则隐匿其踪。向来崇拜海明威冰山理论的袁哲生,也在这本《寂寞的游戏》展现出一种专属于他自己的冰山书写。通过一贯冷静的文字、简约的结构,他留下十分之一的部分;字里行间的处处留白,则隐藏十分之九的深邃意涵让读者自行摸索。当读者感受到那十分之九时,袁哲生的文字意义才真正展现出来。
………………
※内容简介※
在这一本由七篇短篇小说组成的《寂寞的游戏》中,袁哲生通过各种不同的人际情感,例如父母与儿子之间的亲情,年少时同学之间的友情,或是两人结婚多年的夫妻之情,一再地去捕捉寂寞这种“生而为人必定面临的困境感”,字里行间处处散发孤独的感觉。寂寞、孤独一直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基调,也是许多作家竭力描述的情感,但是,当我们在《寂寞的游戏》中仔细品味袁哲生冷静节制的文字后,终将会发现一种袁哲生独有的寂寞书写。
………………
※名人推荐※
在袁哲生最好的作品里,他显然不满足于白描人生片段而已,而要借叙述的形式,表达更复杂的看法。这使他得以超越写实模拟的限制,曾获大奖的《送行》正是如此。故事中的父亲带著小儿子坐火车,为落网逃兵的大儿子送行;之后小儿子再到海港送别父亲。如是辗转,人物关系渐行渐远,叙事力量也越来越淡。一篇讲亲情的小说,竟反衬出天地不仁,何以为寄的孤绝感。亲如骨肉,又能如何?
——文学评论学者 王德威
《送行》的作者对文字有极其精到的控制力,使读者一直处于某种“距离”之外的冷静状态。刻意压低抹淡的腔调反而令港式小镇里浮来游去的小人物因面目模糊而益显卑微、落寞。作者大量使用的白描笔触非但不会由于“没有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而流于空疏,反倒经由人物错身而逝的际遇、彼此不相连缀的动作、遭遇来交叠衬显出作者尤深的关切——人类存在的断片性和疏离性。
——当代华文作家 张大春
他用强烈的表达意愿,代替节制和省略。他想把个人的感受和社会的现状融合在一起,成为文学的一体。但是,他并未忘却隐藏的工夫。他想在表露和隐含之间,求取平衡。他用丰富而正确的现实描述,来建立他的作品的架构。他也了解,要进入社会的深处,才能追求到他的目标。
——台湾小说家 郑清文
给青年作家的信 豆瓣
7.3 (11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科伦·麦凯恩 译者: 陶立夏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8
作家 陶立夏 倾情翻译
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作者
科伦·麦凯恩 Colum McCann
分享写作的孤独、光荣、禁忌、伟大
对于既是火花四射的指引,更是冲锋的号角
——————
本书是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科伦·麦凯恩探讨写作和人生的散文集。在这本睿智、凝练、迷人、充满幽默感的书信集中,麦凯恩征引自己多年的写作和教学经验,从写作技巧、写作习惯、写作者面临的风险和陷阱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写作心得,同时也传达了自身对小说创作理论的深刻思考。
麦凯恩还借鉴了诸多其他作家关于写作的精彩阐释,对读者给出了直接而清晰的建议:比如构建最适合任务的背景,比如多构建对话。他的部分结论尽管不乏主观性,但对于有志于写作的人来说,这些娓娓道来的规训和劝诫,都是面对艰辛且充满野心的写作之路珍贵的友伴。
台北人 豆瓣
9.4 (10 个评分) 作者: 白先勇 译者: 白先勇 / 叶佩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0
作家与译家,克服重重困难的精湛之作。
华语文学经典《台北人》,终于渡过两种文字播迁的风险。
用英语的音调、色彩与辞藻,表出汉语原文的艺术。
短篇小说集《台北人》是白先勇的代表作,它浓浓的历史感、圆熟的小说技巧与典雅流丽的行文风格交相辉映,构成了永恒的魅力,在世界各地华人所到之处拥有广大的读者群。1982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了《台北人》英文版,由叶佩霞与白先勇翻译,著名翻译家乔志高编辑校对,三人克服翻译上的重重困难,用精湛地道的英语表出了汉语原文的艺术境界,使《台北人》成为中英文双绝的文学经典。
编辑推荐
★ 华语文学经典之作,白先勇风格的最佳代表——“《台北人》对我比较重要一点。我觉得再不快写,那些人物,那些故事,那些已经慢慢消逝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马上就要成为过去,一去不复返了。”
★ 作家与译家历时五年,克服重重困难的精湛之作——白先勇亲自担纲翻译,“英语有通天本事”的著名译家乔志高(高克毅)领航主编,群策群力,历时五载,终于使十四个中国的故事在英语中活现,以英文固有的音调、色彩和辞藻,表出了汉语原文的艺术。
★ 双语对照编排,汉英双绝的文学典藏——《台北人》是西方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表达的融合典范,译文与原著珠联璧合,双语编排精美呈现。主编乔志高撰写序言,道出翻译个中乾坤。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册) 豆瓣
作者: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 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 6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力求精选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名篇和名家代表作,并所映出每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重要作家和作品的后面附有若干研究资料,以便于读者了解与文学典籍有关的基本知识,以及前人对名家名有的各种评论。
阅微草堂笔记 豆瓣
作者: 纪昀 / 韩希明 (编者) 中华书局 2014 - 2
《阅微草堂笔记(套装共3册)》共二十七卷,1196则,包括《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和《滦阳续录》5种。整部作品恬淡古雅,质朴简洁,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皆着墨不多,不过粗陈梗概,点到为止,但极有章法,颇见情致,其弟子盛时彦对此也有概括:“叙述剪裁,贯穿映带,如云容水态,迥出天机。”鲁迅所言,“立法甚严,举其体要,则在尚质黜,追踪晋宋”。韩希明译注的《阅微草堂笔记(上中下)(精)》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之一,以权威版本为底本,约请专业作者注释翻译。
2018年6月12日 在读 句读的时候找到这本书,意外的好看。果然文学就是比史书更合我意!
中国古典文学 文学
荒原狼 豆瓣
8.9 (159 个评分) 作者: [德]赫尔曼·黑塞 译者: 赵登荣,倪诚恩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9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荒原狼》是黑塞中期创作的代表作,亦是他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
小说的主人公哈勒尔是个正直的作家,他鄙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常常闭门不出,令人窒息的空气使他陷于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尔读到一本《评荒原狼》的小书,顿觉大梦初醒,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之后他应邀参加聚会,发现与会者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而他的反战言论遭到斥责,更觉自己孤独;回家时他遇到酒巴女郎赫米纳,获得肉欲欢乐;经赫米纳介绍他又结识了音乐人帕布洛和一姑娘玛丽亚,他在音乐和感官享受中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虑。但当他看到赫米纳和帕布洛亲近时,便“狼性”大发,出于嫉妒将赫米纳杀死。小说幻想色彩浓郁,象征意味深远,被认为有“超现实主义”风格;托马斯·曼称它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长恨此身非我有 豆瓣
作者: 王小天 2009 - 1
《长恨此身非我有》主要内容包括:何处结同心 西陵松柏下;长安月下红袖魂;易求无价宝 难得有情郎;绝代风华;沈园依旧在 愁肠如何说;京华遗梦;秦淮艳女今何在;孽海里的绚烂花朵等等。
2018年3月25日 已读
哈哈哈我记得我当年可喜欢了
文学
把栏杆拍遍 豆瓣
6.8 (8 个评分) 作者: 梁衡 东方出版中心 2006 - 1
《把栏杆拍遍》收集著名散文作家梁衡近年苦心创作的散文精品五十余篇,集中展示作家的精神境界与文化品位。收入《把栏杆拍遍》的作品多以写人为主。有铁甲烈马、威风凛凛,以武起事又以文为业的大词人辛弃疾;有被皇家发配边荒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位功臣林则徐……此外,作者的一批极具个性与人文内涵的山水散文,也在《把栏杆拍遍》的收集之列。作者写人突出文学与政治纠葛的背景,善用理性分析和形象表现,因此,作品大多视野宏阔,充满磅礴气势。作品融“大事、大情、大理”于一体,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气息,同时也赋予作品以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2018年1月17日 已读
我觉得对我的作文帮助还是挺大的
散文 文学
革命时期的爱情 豆瓣
作者: 王小波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 - 7
【读王小波,读懂自由】
★李银河独家授权八卷本“王小波传世经典”
★收入王小波先生最受推崇、最具收藏价值小说、随笔、书信二百余万字
★迄今为止王小波最佳读本
本书收入《革命时期的爱情》《柔情似水》《地久天长》《绿毛水怪》等四篇小说,及一篇回忆小波的文章《马悲鸣忆王小波》。
《革命时期的爱情》以文革为背景,小波在前言中说:“这是一本关于性爱的书。性爱受到了自身力量的推动,但自发地做一件事在有的时候是不许可的,这就使事情变得非常复杂。”《地久天长》《绿毛水怪》《柔情似水》是小波的早期小说,或纯洁动人,或天马行空、感伤浪漫,或以同性爱写爱之深邃与绝望之美。
1997年,小波因以《柔情似水》改编的剧本而获得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成为在国际电影节为中国拿到最佳编剧奖的第一人。
绿化树 豆瓣
7.7 (17 个评分) 作者: 张贤亮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1
50年代“右派分子”章永璘在宁夏劳动改造期间的一段永生难忘的生活经历。
续篇是《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同《习惯死亡》合称为张贤亮的爱情三部曲。
青春之歌 豆瓣
4.4 (18 个评分) 作者: 杨沫 北京出版社 2004 - 8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
《青春之歌》是通过青年知识分子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来反映这场历史大风暴的。林道静出自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当官僚特务的玩物,在她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时,却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未遂,教书被逐,寻找职业四处碰壁……作家以度满激情的笔墨,真实地展示了林道静充满坎坷、充满荆棘,但却是丰富多彩的人生之旅,成功地塑造了卢嘉川、江华、余永泽等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
《青春之歌》情节真实感人,文笔流畅优美,时代色彩浓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读者,是一部常销不衰的优秀青年读物。
2017年10月27日 已读
比想象中的好?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故事,全程笑着读完的
当代文学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