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李杨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 - 5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构成了与历史的诗学对话。是李杨继《抗争宿命之路》后的第二本专著。
全书分别解读了《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红岩》等共八部50年代到70年代的红色革命经典作品,分析透彻精辟,有些给人以茅塞顿开之感,有些解释则引人深思,这本书不禁是当代文学专业的重要收获,对想了解这一段历史、文学与文学史的人也会很有启发。
2017年10月27日 已读
老师上课以飞快的语速念的这本书,简直是宝典啊!上课不用练手速了。老师还是写得很好的,以及欢迎大家来李杨小组讨论学习。
中国文学 当代文学 文学 文学理论
草枕 豆瓣
草枕
8.9 (51 个评分) 作者: [日]夏目漱石 译者: 陈德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6
《草枕》是夏目漱石的前期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小说写"我"--一个青年画家为了躲避俗世的忧烦,寻求"非人情"的美的世界,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山村,以及在那里的所见所思所闻。作品着重描写了山村中的人和景物,其间穿插着大量"我"关于艺术论和美学观的独白,并比较了东西方艺术的差异。这些独白中最为核心的观点即"非人情"。所谓"非人情"是一种超越道德或人情的境界,是超脱世俗的出世境地,也是一种艺术审美观。比如作品中的"我"认为陶渊明的诗中所传达出来的意境便深得"非人情"三昧。因此,《草枕》与其说是一篇小说,更像是一部夏目漱石关于艺术的论著;而对山村风情的描写以及不时出现的俳句和诗词又让这部作品像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总之,《草枕》是一部别具特色的作品,非常值得一读。
林海雪原 豆瓣
7.4 (10 个评分) 作者: 曲波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 1
1957年9月北京第一版
1962年9月北京第二版
1964年1月北京第三版
1978年1月北京第10次印刷
红拂夜奔 豆瓣
8.9 (156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5 - 1
《红拂夜奔》这书题就会让读者认为是写隋末杨素家妓红拂敬慕大军事家李靖,私奔相从的风流逸事。然而,这本书它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观照历史,又以历史文化原型来建构现代小说的结构。历史的重建和复归在于人类有共同的心理品质、共同的生存状态和共同的生存困境。王小波在序言中说:“我写的是内心而不是外形,是神似而不是形似。”人类自身的进化是在不断循环、重演的历史中进行的,唯有如此,那些世代相传的古典名著才能震撼现代读者的心灵,引起共鸣;那些借鉴历史原型的现代作品才能激发读者真正的兴趣。王小波写的就是这样一部把历史和现实进行双向建构的小说。
失聪宣判 豆瓣
Deaf Sentence
作者: [英国] 戴维·洛奇 译者: 刘国枝 / 郑庆庆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1
英伦“学院派小说”的主将戴维•洛奇的最新小说,饱受多年耳背之苦的戴维•洛奇终于将自己的这一痼疾与渐入老境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一吐为快,《失聪宣判》可算是作者“退休学院派”的天鹅之歌。
小说的主人公、英国北方某大学语言学系主任德斯蒙德•贝茨教授身为语言学专家却不幸罹患了“高频性耳聋”,又赶上学校要将自己执掌的语言学系并入英语系,为求一个体面的退路,无奈之下只得选择提前退休,基本上成为一个“家庭妇男”。自己的人生逐渐走向低谷的同时,二婚的老婆却焕发了第二春,非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取代丈夫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整个人的体型外貌乃至精神面貌也由此而焕然一新。
然而“失聪是喜剧,失明才是悲剧”,戴维•洛奇将自己笔下这个极富自传性的退休教授由事业失势身体失聪而导致的各种喜剧情境,以典型的英式幽默手法展现得淋漓尽致。可是“deaf sentence”(失聪宣判)与“death sentence”(死亡判决)毕竟只有一个辅音之差,小说在恣肆无忌的喜剧氛围中也隐隐透出“人生无常”的悲剧意味,带上了“长日将近”的阴郁色彩,由此成就了《失聪宣判》冷热杂糅、悲喜交融的丰厚意蕴。
潮骚 豆瓣 Goodreads
潮騒
7.9 (22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唐月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4
渔歌式的纯情故事。青年渔民新治在早春的一个傍晚,认识了刚从外地回来的有着健康美的姑娘初江,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相爱了。不料谣言四起,初江的父亲得知后勃然大怒,不准他俩见面。不久,新治在狂涛骇浪,挽救了初江父亲的一条船,凭着他的勇猛过人最终赢得美人归。
文学回忆录 Goodreads 豆瓣
8.8 (275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口述 / 陈丹青 笔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亦自他恢复写作、持续出书以来,纽约地面的大陆和台湾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世界文学史”,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
听课学生陈丹青说,“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菜单开出来,大家选。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通讲,知识灵感并作。其中听的听,讲的讲,“金句”纷披,兀自燃烧。“讲完后,一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木心说。古代,中世纪,近代,每个时代都能找到精神血统,艺术亲人。
他爱先秦典籍,只为诸子的文学才华;他以为今日所有伪君子身上,仍然活着孔丘;他想对他爱敬的尼采说:从哲学跑出来吧;他激赏拜伦、雪莱、海涅,却说他们其实不太会作诗;他说托尔斯泰可惜“头脑不行”,但讲到托翁坟头不设十字架,不设墓碑,忽而语音低弱了,颤声说:“伟大!”而谈及萨特的葬礼,木心脸色一正,引尼采的话:唯有戏子才能唤起群众巨大的兴奋。
木心开讲时六十二岁。多少民国书籍与读者,湮灭了。他的一生,密集伴随愈演愈烈的文化断层。他不肯断,而居然不曾断,这就是纽约世界文学史讲座潜藏的背景:在累累断层之间、之外、之后,木心始终将自己尽可能置于世界性的文学景观,倘若不是出走,这顽强而持久的挣扎,几乎濒于徒劳。
如今,听课学生陈丹青整理那五年那五册听课笔记,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结集这本大书时,已不再将之仅仅看做“世界文学史讲座”。诚如木心所最早时设想的那样,这是他自己的“文学回忆录”,是一部“荒诞小说”,“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这也是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文学的福音书。
本书首次披露的木心先生及其亲属的珍贵照片,由陈丹青先生和木心的外甥王韦先生提供。附印民国版本的世界文学书影,是一部民国出版史的私人旁证。
木心谈木心 豆瓣
7.5 (26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8
在历时五年的“世界文学史”课程中,木心曾应听课生再三恳请,于1993 年3月7日至9月11日,以九堂课的半数时间,讲述了自己的文学写作。其全部内容,包含在陈丹青的原始笔记中。2013年初,依据这五本听课笔记,《文学回忆录》出版了。出于当时的顾虑,陈丹青没有收入九堂课的相关内容。近经商酌,为读者考虑,仍以他的笔记为依据,编成《木心谈木心》一书,是为《文学回忆录》补遗。
听课学生陈丹青说,返回八十年代,这份“课业”并不是听讲世界文学史,而是众人撺掇木心聊他自己的文章——这是先要向读者告白的实情。1993年,文学史讲席进入第四个年头,话题渐入所谓现代文学。其时众人与老师混得忒熟了,不知怎样一来,旧话重提,我们又要他谈谈自己的写作、自己的文章。3月间,木心终于同意了,拟定前半堂课仍讲现代文学,后半堂课,则由大家任选一篇他的作品,听他夫子自道。查阅笔记,头一回讲述是3月7日,末一回是9月11日,共九讲。之后,木心继续全时谈论现代文学,直到1994年元月的最后一课。
木心极郑重地说,“当没有人理解你时,你自己不要出来讲。”陈丹青说,什么叫做“私房话”呢,这就是私房话。全本《文学回忆录》的真价值,即在“私房”。他谈到那么多古今妙人,倒将自己讲了出来,而逐句谈论自家的作品(《木心谈木心》),却是在言说何谓文学、何谓文章、何谓用字与用词。这可是高难度动作啊,爱书写的人,哪里找这等真货?眼下,隐然而欠雏形的木心研究,似在萌动。《木心谈木心》面世,应是大可寻味的文本,赏鉴木心而有待申说的作者,会留意他所谓“精灵”的自况,所谓“步虚”的自供吗——承老头子看得起我们,提前交了底,以世故论,诚哉所言非人:这是文学法庭再严厉的拷问也难求得的自白啊。
白色流淌一片 豆瓣
7.5 (11 个评分) 作者: 蒋峰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5 - 3
在剧烈转型的社会背景下,小说人物跨越了漫长的30年。以主人公许佳明为视角,叙述了他六个人生阶段的六个独立故事,从八十年代到现如今,前后跨度三十年,在侧面展现时代全景的同时,六个主题分别为希望,告别,成长,信仰,占有欲与梦想。
许佳明的一生不仅是一代人心灵图景的变迁史,更是让你读懂近30年来中国的入口。
我们永远不知道,那些正在进行的时间里有多少普通但疼痛的故事在上演。
命运之手在每个人的头上拨划,因为刀子划在别人身上,我们就没有那么疼。
他活得足够老了,癌症晚期,死后的保险金比他的命还重要;
他,生下时就哑了,一生从未讲过一句话,却把继子当作这世界最后的善意;
她美丽过、值钱过,在年老色衰时嫁给了一个不会说话的人,她终于不必再听话;
她自杀了,带着肚里的孩子一起,他们的年龄加在一起还不够理解周围的恶意;
她可以放弃的东西很多,比如钱、未来、善良、自由,甚至尊严,除了一个人;
她本应过上幸福得俗套的生活,却因他的命案不停地逃亡……
这些故事围绕着许佳明短暂的一生展开,或者说,许佳明的故事围绕着这些人展开。
三十岁之前的这六个故事,拼成了许佳明的一生。
他带你看清生活的真相,教你用力去爱这不并完美的世界。
愿你心疼许佳明,就像心疼你自己。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O Alquimista
7.9 (497 个评分) 作者: [巴西] 保罗·柯艾略 译者: 丁文林 南海出版公司 2009 - 3
牧羊少年圣地亚哥接连两次做了同一个梦,梦见埃及金字塔附近藏有一批宝藏。少年卖掉羊群,历尽千辛万苦一路向南,跨海来到非洲,穿越“死亡之海”撒哈拉大沙漠……期间奇遇不断,在一位炼金术士的指引下,他终于到达金字塔前,悟出了宝藏的真正所在……
鱼丽之宴 豆瓣
8.6 (35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
《鱼丽之宴》是木心关于文学的答问录。
苏东坡传 豆瓣
8.2 (93 个评分) 作者: 林语堂 译者: 张振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5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