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 豆瓣
所属 作品: 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
作者: 许姬传 中华书局 2007
本书包括《戊戌变法侧记》《谭鑫培的艺术道路》《梅边琐记》三部分内容。许姬传先生的外祖父、母舅等都是曾经参与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通过作者及其亲人的追忆,作者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不易为外人所知的一些点滴片断记录下来,这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史料。本书中《谭鑫培的艺术道路》一章,既是对谭鑫培艺术成就的分析与总结,使后人了解谭鑫培艺术的精髓,又是对京剧历史发展演变的一个概述。《梅边琐记》是1950年在上海《亦报》发表的关于梅兰芳舞台艺术生活的连载文章。许姬传先生对其进行了简要的整理。从中可以看到解放初期的社会风貌与舞台艺术情况。
叫魂 豆瓣 Goodreads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所属 作品: 叫魂
9.1 (34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5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在讲述叫魂故事的过程中,《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重在讨论这背后的历史意蕴。叫魂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豆瓣
Ιστορία του Πελοποννησιακού Πολέμου 所属 作品: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下)
9.1 (26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修昔底德 译者: 谢德风 商务印书馆 1960
公元前424-423年的冬季,当伯拉西达袭击安菲玻里城的时候,他正指挥七条雅典战舰驻扎在塔索斯。驻守安菲玻里城的雅典将军攸克利求援于他,他驶往援救;他虽然打败了伯拉西达的军队,救了爱昂,但是他终于没有来得及挽救安菲玻里。安菲玻里的失陷,主要是由于攸克利的疏忽,但是他后来并没有受到处罚,而修昔底德却因此遭到放逐。修昔底德本人对于此事没有作任何辩护。马赛林那斯说,修昔底德是由克里昂的建议,以叛逆的罪名而被放逐的。当时是克里昂最有势力的时候,而且克里昂对安菲玻里的陷落十分愤恨,他提议放逐修昔底德是很有可能的。
从他被放逐到他回国这一段时期内他的生活,我们也完全不知道。唯一可靠的事实是公元前404年以后不久,他回到雅典了;这一点不但他自己的话可以证明,并且他的著作中有许多回国后修订的痕迹,例如他记载了公元前404年雅典及庇里犹斯的城墙的被拆毁,这只有他回到雅典后才可以做得到的。此外其他的事情都是由著作中推测得来的。他自己说到,在这段时期中,他有更多的闲暇来编写他的历史著作,他更有机会得到伯罗奔尼撒方面的消息。事实上也是这样的,自从他被放逐以后,他和雅典断绝了联系,他编写历史的材料主要来自伯罗奔尼撒。
希罗多德历史(上下) 豆瓣
Ἱστορίαι 所属 作品: 希罗多德历史(上下)
8.6 (5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希罗多德 译者: 王以铸 商务印书馆 1959
《历史》一书史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撰述的记述公元前六至五世纪波斯帝国河希腊诸城邦之间战争的一部历史名著。此书在西方一向被认为史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因此罗马著名政治活动家西赛罗称希罗多德为“历史之父”。
光阴里的老北京 豆瓣
作者: 户立平 新华出版社 2017 - 1
《光阴里的老北京》一书从地名说故、景观掌故、民俗风物、名人逸事、往事钩沉等多个方面讲述老北京那些地名的由来、街头巷尾的奇闻趣事以及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人掌故。例如“丰台何以称‘花乡’”“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头柱香’之说”“紫禁城里‘不务正业’的皇帝”等等,细细品味,本书可称为一部老北京趣事的百科全书。
中世纪人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世纪人
7.8 (5 个评分) 作者: (英)艾琳·鲍尔 译者: 韩阳 / 罗美钰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8 - 11
《中世纪人》(Medieval People)初版于1924年,是艾琳·鲍尔著名代表作。书中,艾琳·鲍尔通过账本、日记、书信、记录、遗嘱及其他一些权威的文献资料,生动地再现了中世纪时6个普通人的生活。使我们得以一瞥中世纪生活的方方面面:农民生活、修道生活、羊毛交易、威尼斯与东方的贸易活动、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等等。全书以前所未有的生动、细致和深刻,引人入胜地呈现了中世纪生活方方面面的丰满和绚烂的画面。书中生动的插图和作者幽默的笔触,使得这部学术著作极具可读性。无论是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或老师,还是对中世纪生活感兴趣的普通人,这本书都一定能使之浮想联翩、受益不浅。
长安十二时辰(下) Eggplant.place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长安十二时辰 下
7.7 (137 个评分) 作者: 马伯庸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 - 1
唐天宝三年,元月十四日,长安。大唐皇都的居民不知道,上元节辉煌灯火亮起之时,等待他们的,将是场吞噬一切的劫难。突厥、狼卫、绑架、暗杀、烈焰、焚城,毁灭长安城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而拯救长安的全部希望,只有一个即将被斩首的独眼死囚和短短的十二个时辰……
失落的一代 豆瓣
所属 作品: 失落的一代
8.2 (17 个评分) 作者: [法] 潘鸣啸 译者: 欧阳因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0 - 1
对中国上山下乡运动的全方位研究
当代中国史研究的重要一章
本书从思想理论的角度,对上山下乡运动的兴衰进行了最系统深刻的剖析。
本书是西方学者研究中国知青史的精审之作。
1966年中国掀起“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城镇中学生先“闹革命”,当红卫兵,后被遣送到农村去。据统计,1968至1980年间的下乡人数,大约有一千七百万。这场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是一场彻底的政治运动,名为“上山下乡运动”,在世界或在中国来看,都是史无前例的。这场运动对整整这一代城镇青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打乱了他们的生活秩序,使他们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而且影响他们的家庭,以及整个城市社会,甚至农村社会。这整一代人可以被称作“失落的一代”。
本书揭示了发起这场运动的领导人公开或隐蔽的动机,与他们为达到目的所使用的手法,同时分析了他们的这些决定在整个社会上所引致的后果。本书也探讨了下乡运动进行了二十多年(包括“文化大革命”前小规模的运动),为何会在1980年突然寿终正寝,并且研究了这场运动在中国社会、政治及经济上留下了什么印记,以及它在中国当代历史上应该占一个什么位置。
本书对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作了全方位研究,指出其动因不仅在经济人口方面,也在政治方面,论述之广泛,分析之深入,构成了当代中国史研究重要的一章。
徐友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作者是第一位用中文在中国发表知青问题论文的西方学者,是第一位深入到知青中并且从事知青研究的西方学者,同时还是唯一一位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以研究知青问题为己任的西方学者。
刘小萌,知青史专家
作者是法国汉学家,却对中国当代历史有极为准确的洞察。作为同龄人,他对于中国知青的命运既有深切的同情理解,又有立足国际视角的冷静分析。我也是当年的知青,对此书颇为认同和喜爱。
丁东,书评人
这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及充分的论据阐释了当年发生的令人心寒的历史事实。
Andre Laliberte, China Quarterly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虽为一重要事件,但却远不如红卫兵造反那么广为人知。如今,潘鸣啸终于为我们完成了一本含有确凿证据的学术论着。
Lucien Bianco, China Perspectives
眼前这本巨作汇集了曾经经历过那悲惨时期的各路英雄的面谈记录,对纷繁杂陈的中国资料抽丝剥茧寻根究底,经过长期酝酿,最终给我们清晰地勾画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侧面。
Marie-Claire Bergere, Vingtieme Siecle
The Gender of Memory: Rural Women and China’s Collective Past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记忆的性别
9.7 (7 个评分) 作者: Gail Hershatt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 - 8 其它标题: The Gender of Memory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the Chinese revolution by placing a doubly marginalized group―rural women―at the center of the inquiry? In this book, Gail Hershatter explores changes in the lives of seventy-two elderly women in rural Shaanxi province during the revolutionary decades of the 1950s and 1960s. Interweaving these women’s life histories with insightful analysis, Hershatter shows how Party-state policy became local and personal, and how it affected women’s agricultural work, domestic routines, activism, marriage, childbirth, and parenting―even their notions of virtue and respectability. The women narrate their pasts from the vantage point of the present and highlight their enduring virtues, important achievements, and most deeply harbored grievances. In showing what memories can tell us about gender as an axis of power, difference, and collectivity in 1950s rural China and the present, Hershatter powerfully examines the nature of socialism and how gender figured in its creation.
传统的发明 豆瓣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所属 作品: 传统的发明
8.3 (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E.霍布斯鲍姆//T.兰格 译者: 顾杭 / 庞冠群 译林出版社 2004 - 3
简介:
本书由六个个案研究构成,分别研究威尔士的民族服装、苏格兰的典籍再造、英国皇家仪式变迁、英国统治下印度庆典礼仪的变化、非洲民族对英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模仿,以及1870—1914年英、法、德三国民族节日和大众文化方面的变化。作者用翔实的材料与生动的叙述向我们揭示,传统不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不变的陈迹,而是当代人活生生的创造;那些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表面上久远的传统,其实只有很短暂的历史;我们一直处于而且不得不处于发明传统的状态中,只不过在现代,这种发明变得更加快速而已。
导读:
这是本年度我们看到的最有激发力的史学著作。
——《今日史学》
这本书的核心论点是:目前欧洲人所热衷的那些传统,至多只能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像苏格兰的格子呢、英国王室的浮夸等等,这些现象远没有传说的那么古老,它们只能追溯到维多利亚时代。更有趣的是,许多备受赞美的传统竟然是舶来品。
就算如此,这样一种对“传说”真理的发现又有什么意义?它会使我们不再珍视我们的传统吗?不会。传统当然不全是真理。许多传统的确含有谎言的成分,但是不断和重复会使它们变得珍贵与崇高。关键不在于它们曾经是谎言,而在于它们从谎言变为传说的过程。
———亚马逊评论
明亮的泥土 豆瓣
Bright Earth: the Invention of Colour 所属 作品: 明亮的泥土
8.9 (7 个评分) 作者: [英] 菲利普·鲍尔 译者: 何本国 译林出版社 2018 - 3
每位艺术家,都与他那个时代的颜色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约定。
一部揭示艺术、科学与文化协同演进历程的力作,获评第十八届引进版优秀图书,美术史学家范景中作序推荐 。
▼内容简介
艺术史的书写向来重技艺而轻材料,英国作家菲利普·鲍尔却让调色板上的无名英雄列队登场,以外观、气味、质地和名称彰显了颜料迷人的物质 属性。他搅动炼金术师的坩埚,聆听画家与画材商的争执,又拈起科学家的色卡和棱镜,细腻地谱写出梦想家与手艺人协力合作、发明新颜料的漫长故事:千百年来,艺术需求刺激了化学工艺的演进,绘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色彩谱系又因科学而扩张。名画背后的科技革新,给我们带来了理解西方艺术史的独特维度。
▼媒体专家推荐
这部书用科学和艺术的精工去绘制金碧山水,从而创造一套色彩的语言,帮助眼睛重新观看色彩的绘画和色彩的世界。——范景中
这部作品是对西方绘画的一次全新审视,叙述简洁,构思精巧。在学术史与一系列可读性极强的奇闻趣事和艺术家传略之间,鲍尔恰如其分地挥洒着他的渊博才学。——《每日邮报》
一部研精究微、信息量极大的色彩大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充满了妙趣横生的小插曲……鲍尔动人地书写了诸多复杂的主题。——《星期日电讯报》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下)
作者: [古希腊] 修昔底德 (Thucydides) 译者: 徐松岩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8
公元前431—前404年,数百个城邦卷入了规模空前的“希腊世界大战”,战火几乎波及当时整个地中海文明世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雅典帝国这两大军事集团,一方在陆上称雄,一方在海上称霸,双方巧施权谋,展开长期的拉锯战。正当双方两败俱伤、财尽兵竭之时,虎视眈眈的波斯人借机干涉,最终帮助斯巴达人击败雅典人,摧毁了盛极一时的雅典海上帝国。这场战争对希腊诸邦政治造成巨大的冲击和震荡,对于社会经济无异于一场浩劫,对于其后希腊人的思想文化、对于地中海世界的国际局势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亲历这场大战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以其客观冷静的态度,生动豪放的史笔,简洁流畅的文字,不仅全面地记载了战争的主要史实(迄前411年),展示了陆战海战的恢宏场面,党派斗争的严酷惨烈,还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其间人们心理心态的微妙变化。此著是希腊古典文明极盛时期的文化精品。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无数读者去欣赏、玩味、思考……
历史的进退 豆瓣
所属 作品: 历史的进退
作者: 雷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继《历史的裂缝》之后,中国知识人雷颐的又一部深具影响力的随笔集,收入发表于《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诸媒体的专栏文字。全书分为帝国斜阳、今昔人物、不是故事、公共空间四辑,作者一如既往,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串联起历史与现实。本书尤为关注集体记忆的形成,着力填充历史的空白。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豆瓣
The Walls and Gates of Peking 所属 作品: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9.1 (7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喜仁龙(Osvald Sirén) 译者: 邓可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2
本书真实还原了20世纪 20 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除了在描写中投入艺术史家的浪漫与情怀,喜仁龙还坚持严谨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城墙城门的繁杂记载,勘测丈量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城楼的尺寸,观察记录城墙、城门及周边街市乡野的现状,实景拍摄城墙城门的照片,精细绘制城门各种角度的建筑细节图,使这本考察手记在文学性、科学性、历史性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营造法式 豆瓣
所属 作品: 营造法式
作者: 李诫 人民出版社 2006 - 9
《营造法式》是北宋时期将作监李诫组织编撰的由官方颁行的一部建筑设计学著作,完成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首次刊行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全书有“总释”二卷、“制度”十三卷、“功限”十卷、“料例”三卷、“图样”六卷、“目录”和“看详”(补遗卷)各一卷,共计三十六卷,此外前有“劄子”和“序”。这部中国古籍中最完整、最具有理论体系的建筑设计学经典,融人文与技术为一体,不仅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理论发展的重要界碑。而且,还形成了现代中国的“营造之学”,魅力无比。
武林旧事 豆瓣
所属 作品: 武林旧事
作者: (宋)周密 著 / 李小龙,赵锐 评注 中华书局 2007 - 9
关于追忆汴京繁盛,详录岁时宴赏、士女奢华的作品,从宋朝开始,至元明清三代,不绝如缕,《武林旧事》无疑是其中最成功也最有价值者之一。书中涉及大量文化史信息,极为古典文学与历史的研究者、爱好者所珍视。
华盛顿邮报 (2017) 维基数据 豆瓣 IMDb TMDB
The Post
8.1 (707 个评分) 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演员: 梅丽尔·斯特里普 / 汤姆·汉克斯
其它标题: The Post / 战云密报(港)
关于“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Pentagon Papers)的新片《The Post》,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汤姆·汉克斯与梅丽尔·斯特里普聚到了一起。斯皮尔伯格将作为导演与制片人身份参与制作,而影片的男女主角分别是汉克斯与梅姨。
这部吸引好莱坞三巨头首次合作的电影将在银幕上重现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1971年,一名国防部官员将美国政府卷入越南战争的机密文件通过《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曝光,而在文件公开之前,美国国防部曾试图阻挠文件的曝光并以失败告终。
“五角大楼文件”事件标志着尼克松领导的联邦政府名誉扫地的开始,随后爆发的水门事件直接导致尼克松政府倒台。
《The Post》的主人公为“五角大楼文件”事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华盛顿邮报》的编辑本·布拉德利与出版人凯·格拉汉姆。汉克斯将饰演布拉德利,这个角色曾在讲述水门事件的经典影片《总统班底》中出现过,而格拉汉姆则由梅姨出演。斯皮尔伯格的安培林娱乐与20世纪福斯将共同负责融资制作。
影片是斯皮尔伯格与汉克斯的第五次银幕合作,斯导现在正忙于《玩家一号》的后期制作,《The Post》何时开始制作还是未知数。
基督教历史 (2009) 豆瓣
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9.1 (39 个评分) 导演: Gillian Bancroft / Sian Salt 演员: Diarmaid MacCulloch
牛津大学著名的历史学教授迪尔梅德.麦克库洛赫与BBC英国广播公司联手,精心打造这部优秀的纪录片。他将带我们去基督教古迹的现场鉴证历史,去访问知名的学者和宗教人士寻知问道,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品味文明的足迹。透过这个系列的节目您将增加对基督教和西方文明的了解。
基督教在人类历史上和当代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全球估计现在共有15亿至21亿的人信仰基督教,占世界总人口25%-30%.最早期的基督教信仰仅从凤毛麟角的几个信徒萌芽,何以成长到可以影响人类的文明发展和历史进程的呢?
这千年的基督教历史之问,将由Diarmaid MacCulloch 迪尔梅德.麦克库洛赫教授在本系列节目中不懈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