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mnotlink - 标记
春分秋分 豆瓣
Les équinoxes
9.0 (11 个评分) 作者: [法] 西里尔·佩德罗萨 编绘 译者: 陈潇 2023 - 1
安古兰漫画大奖得主、法国当代图像小说领军人物
用画笔探索图像叙事的心理深度、雕刻幽微曲折的心灵景观
兼具文学性、音乐性的氛围感复调图像小说
呈现日常情感的超越性力量
一台相机、一张特写、一次内心的告白
一个季节、一场事件、一种生命的颜色
“我们不必独自承受生活,
因为孤独与孤独也可以互相照亮。”
🔴
🟠编辑推荐
◎ 情感地质学家佩德罗萨:以画笔为灯,探照情感地质层,呈现情感的各种质地和纹理,以及被形塑的心灵景观。
正如有人评论拓植义春的作品一般,西里尔•佩德罗萨也“放弃主流漫画的戏剧情节,转而关注图像叙事的心理深度”。佩德罗萨所关心和力图呈现的,并不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叙事,而是生活表象之下,扰动我们也构成我们的情感和情绪。书里没有大开大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甚至是以都称不上故事的日常切片为材料,那些生活中失语和停顿的时刻,以细腻的笔触引领读者想像人物的情感和心灵。对话也总是点到为止,充满留白,没有被言说的意义延宕开,激起一圈圈情感的涟漪。大篇幅的人物内心描写,也总是以好几页的故事、图画做铺垫,以一张特写照片开启,再抽丝剥茧地铺陈内心最细枝末节的念头和思绪的形貌。文字与图画有机互动,拓展了图画的表达可能和意义空间。
◎ 节奏大师佩德罗萨:四个季节搭配四种画风,呼应人物心灵状态,写就一首人与自然和谐共振的生命诗。
故事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为基本结构展开,每个季节对应着一种画风,色调、笔法和画法的改变暗示着人物内心状态的变化。作者巧妙选择了最贴合季节特征的不同画风,让人物不可见的内心世界借此外显,在内外生命状态的平行对照中、在图画页和文字页的穿插交织中创造出诗歌一般流动变幻的节奏。开篇的秋天,作者用细线勾勒人、物、风景轮廓,画面清爽;冬天的颜色加深,多了几分厚重、晦暗和混沌;在春天,许多人物都遭遇了内心的震动时刻,作者以彩铅加入活力和紧张感;到夏天,各个人物的命运开始发生决定性的变化,色彩更为鲜明,笔触更为粗放。四季的轮回中,生命也完成了一次往返流转、起承转合。
◎ 折纸艺术家佩德罗萨:以日常为材料,折叠出生活的层次,打磨出不同的质感,让最平凡的日常也拥有了可以被观看的线条和形态。
佩德罗萨选择呈现的是日常生活,他把握住日常中情感流动的起点和终点,将日常折叠、打磨、造型,呈现出生活的各种线条和形态。日常中的每个人物都拥有自己的“声部”,可以沉默,可以娓娓道来,可以激昂呐喊;而剖白内心的文字又为每一个人物的内在提供了充分表达的舞台。由此,我们不仅是在观看他们的动作、表情和语言,也是在观看充满生机的一颗颗心灵。各种声音交织、交汇、交替,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奇妙的呼应和对话。散落其中的音乐、绘画、文学作品,以及各种看似枝蔓的细节,都是人物内在的侧写、自我的延伸,同画面一起塑造出一种叙事氛围;同时也像一种连接虚构与真实的桥梁,开辟出抵达情感核心的路径,读者借此进入不同质感和密度的故事中。
◎ 复调小说家佩德罗萨:多重视角切换、多线交织,在时空中挪移拼接,编织成一部质感独特的复调图像小说,彰显情感的超越性力量。
这部作品没有固定的主角和主线剧情,它描绘了不同年龄、处境和生命状态的人物,花开数朵,各表一枝。角色交替出场,情境时空迁移,线索回环交织,编织出细密而有弹性的故事质地。除生活在同一时空的各色人物外,每章开头都会出现同一个远古时期的小男孩,他的故事只用图画写就,透过图画能充分感受他的喜乐哀愁。他留下的脚印在一次考古大发掘中被我们发现,情感和人性在被拉长的时间维度里显出它的超越性力量,我们仿佛触摸到人类情感中恒久共通的东西。为了衔接从图画页到文字页的过渡,佩德罗萨设置了一个摄影师的角色(灵感来源于英国传奇女摄影师薇薇安•迈尔),每次定格一个人物,先拍下照片,然后进入他们的内心独白。而她作为观看的人,最后也成为故事的一部分。整部作品嵌套回环,超越时间和叙述视角,不断打破壁垒、建立联结,让故事之外的人也进入故事,让观看的人也成为被观看的对象。
🟡
🟢内容简介
春分秋分这两天,白天和夜晚一样长,世界在光明和黑暗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但这种平衡转瞬即逝,如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故事在四个季节展开,以四种画风呈现。面对各种生活处境、生命课题,拥有各自心灵状态的人物交织出场,他们都被生命意义的谜题所折磨,彼此的命运纠结缠绕,不平衡与不平衡互相碰撞,孤独与孤独互相照亮。谜题也许永远无法解开,但我们可以凭借着这光亮继续走下去……
🔵
🟣媒体推荐
“西里尔•佩德罗萨有小说家一般的技艺,能从看似平淡的日常中捕捉到生活的本质。”
——法国《世界报》集团旗下文化杂志Télérama
“佩德罗萨用出色的图像语言成功地让人物最隐秘的情感被读者感知并感同身受。”
——《费加罗报》
“跟作者获安古兰漫画大奖之作《葡萄牙》同样精彩的一部图像小说。”
——知名漫画评论网站Plante BD
🟤
⚪获奖记录
《三个影子》(Trois Ombres)获得2008年安古兰漫画节重要作品奖
《葡萄牙》(Portugal)获得2012年安古兰漫画节大众选择奖和法国图书人评选年度漫画奖
《黄金年代》(L'Âge d'Or)(已引进,即将出版)获得2018年朗代诺漫画奖和2019年法雅克漫画奖
2023年6月5日 想读
永航员 Eggplant.place 豆瓣 Goodreads
El Eternauta
8.9 (11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H.G.厄斯特黑尔德 编 / [阿根廷]弗朗西斯科·索拉诺·洛佩斯 绘 译者: 轩乐 Beijing United Publishing co., LTD 2022 - 2
◎唯一的英雄是“群体”英雄,而不是——从来都不是——个人英雄、孤身英雄。

南半球最伟大的科幻冒险,科幻漫画史上的里程碑巨著
漫画界最高奖项艾斯纳奖获奖作品
阿根廷经典文库唯一入选漫画
Netflix拉美地区最大投资剧集
首次授权亚洲出版!
【编辑推荐】
1.作者基金 会首次授权亚洲出版。《永航员》虽然在全球已经有多个语言版本,但从未授权过亚洲出版,此次中文版是这本巨著的首个亚洲版本。中文版的出版亦获得阿根廷驻华大使馆的高度重视与全力支持。
2.马尔克斯译者轩乐西语直译。《永航员》的中文版以1957年首版为翻译底本,并邀请知名西语文学译者、曾翻译过《苦妓回忆录》《族长的秋天》等马尔克斯作品的轩乐老师担纲翻译。
3. 《百年孤独》译者、北大副教授范晔长文导读。本次中文版特邀知名西语文学学者、《百年孤独》译者、北大副教授范晔撰写长文导读,详细介绍《永航员》诞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在文学史和漫画史中的历史意义。
【内容简介】
1963年的冬天,世界正处于冷战状态。核战一触即发。
这时,一场大雪悄然飘落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胡安·萨尔沃正和朋友在自家阁楼上打牌,突然,一声刺耳的汽车相撞声过后,大街上变得异常安静。他们从窗户看到外面街上横尸遍地,这才意识到诡异大雪的致命性。
胡安和朋友们利用家里的材料做出了防护服,决定为生存而战,并解开致命大雪的秘密,没想到从此陷入一个又一个险境……
【名人推荐】
“《永航员》像一个已在真实世界成为现实的旧预言,并且,在每一个时代,我们都能从它的书页中读出不一样的东西。”
——卡洛斯·特里约
“《永航员》不仅是西语世界科幻漫画史上的里程碑,它已然变成某种象征符号,其中包蕴的是对人性的集体想象,而这一想象是阿根廷的,也是普世的。”
——范晔
“《永航员》不仅仅是关于科幻,它更多的其实是关于人性,它探索的是人类在极端困境中的勇气和历练。”
——陶朗歌
2023年6月5日 想读
自由及其背叛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Freedom and Its Betrayal: Six Enemies of Human Liberty
10.0 (7 个评分) 作者: [英]以赛亚·伯林 译者: 赵国新 译林出版社 2019 - 12
伯林教会我们,如何看穿以自由之名伤害自由的人。
本书根据1952年伯林在BBC第三套节目所做的系列演讲整理而成,囊括了伯林关于自由与观念史的原创洞见。伯林向我们表明,正是爱尔维修、卢梭、费希特等哲人对自由观念的滥用和误读,妨碍了自由观念的发展,也阻碍了个体自由的实现。要真正理解自由,就必须从这些自由卫士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赋予自由过多的王冠和权柄。
2023年5月6日 想读
甜蜜的世仇 豆瓣
That Sweet Enemy:Britain and France, The History of a Love-Hate Relationship
作者: [英]罗伯特·图姆斯 / [法]伊莎贝尔·图姆斯 译者: 冯奕达 2022 - 6
●海权VS陆权!理性VS浪漫!改革VS革命!从第二次百年战争到欧盟,英伦三狮与高卢雄鸡300年的爱恨情仇
●启蒙运动、美国和拉美的革命、俄罗斯帝国的衰落、两次世界大战、现代中东的形成、非洲疆界的划定、欧盟的成立,甚至整个现代世界的形成,背后都有英法两国对抗、竞争、交流、合作的影子!
●一对史学家伉俪跨越英吉利海峡爱情的结晶!厘清现代英法关系的百科全书式巨著!托尼·朱特、施展推荐。
1066年,法兰西国王的封臣诺曼底公爵征服英格兰,自此,英国和法国,这两个欧洲大国的命运便纠缠在一起。两国在中世纪曾打了一场百年战争。到了1689年,光荣革命后的英国加入对抗法国“太阳王”霸权的大同盟战争,战火在两国间重燃。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两国为了争夺欧洲和世界的权柄,先后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美国独立战争,以及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中交手,战争舞台从欧洲延伸到了北美、印度,乃至全球。最终,海洋强权英国战胜了大陆强权法国。
从1815年至今,两国不再是敌人,但多数时候也并非朋友。它们曾在克里米亚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中并肩战斗,曾在苏伊士危机中紧密合作,但也曾因法绍达危机再次走到了战争边缘,曾因竞争欧洲共同体的领导权而貌合神离;面对昔日战友在普法战争中惨败,英国人选择隔岸观火;面对昔日救命恩人被经济危机折磨,法国人仍然对英国入欧说不。
300年来,两国的竞合不仅塑造了彼此的民族认同,而且震动了世界。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拉丁美洲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现代中东的形成、欧洲共同体的成立,甚至整个现代世界的形成,背后都有英法两国对抗、竞争、交流、合作的影子!本书回顾了从光荣革命到21世纪初300多年的英法关系,书中不只有政治与经济、战争与和平,还有思想与文学、旅游与美食、体育与时尚;不只有国家层面的互动,还有民间的交流。跨越英吉利海峡流动的不光有丘吉尔、戴高乐、卢梭、伏尔泰、休谟等大人物,还有向往异国风情的旅人、寻求工作机会的工匠、流行文学出版商、刺探商业情报的间谍等各色普通人。
本书是两位史学家跨越英吉利海峡婚姻的结晶,二人研究英国史、法国史和英法关系史数十年,功力深厚,对于各种史料可谓信手拈来。全书充满了英式幽默与法式浪漫,除了展示两人的共识外,还毫不回避两人的分歧,堪称一部关于现代英法关系的百科全书式作品。
【编辑推荐】
●从1688年光荣革命至21世纪初,英伦三狮与高卢雄鸡300多年的战与和、爱与恨、情与仇。世界历史上一段经典、复杂的大国关系,绝非敌人或朋友那么简单.!明面上剑拔弩张、兵戈相向,背地里可能暗通款曲;表面上情同手足、生死与共,私下里可能恶言相向。第二次百年战争的战火,挡不住启蒙思想的跨海峡交流!刚刚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并肩战斗,马上又为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暗中较劲!一生与英国较量的法国皇帝拿破仑,被英国打败后曾想要在英国了却余生!相恶又相怜,相爱又相杀!爱中有恨,情中有仇!高潮迭起,反转不断!一本翻开后根本就停不下来的书!
●厘清现代300年英法关系的百科全书式巨著,洋洋洒洒1000多页,从政治、战争、经济、思想,到流行文学、时尚、体育、美食、娱乐乃至性文化,无所不包!既有国家层面的互动,又有民间的交流!登场的不仅有拿破仑、丘吉尔、戴高乐、伏尔泰、卢梭、雨果等大人物,也有向往异国风情的旅人、寻求工作机会的工匠、外国文学出版商、刺探商业情报的间谍、时装设计师以及社交名媛等各色普通人。跨越英吉利海峡流动的不仅有军队、武器、条约、金钱、技术,还有书籍、文物、足球甚至是爱情和婚姻!
●读懂英国,才能读懂法国!有了法国,才有了英国!海权VS陆权!理性VS浪漫!改革VS革命!两国的冲突塑造了彼此的民族认同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英国向法国输出了足球、自行车等运动,法国向英国输出了高级料理;伏尔泰的《英格兰书简》在法国大卖,王尔德在巴黎的一间咖啡馆灵光一现完成了《莎乐美》。三个世纪的旅游观光、异地而居、相互学习,让人经常难以一眼认出什么属于英国,什么属于法国。两国就是这样相异又相似,想了解一方,必须要了解另一方!
●震动全球、塑造现代世界的英法关系!大到启蒙运动、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拉丁美洲革命、西班牙帝国和葡萄牙帝国的解体、俄罗斯帝国的衰落、印度的命运、奴隶制的废除、现代中东的形成、两次世界大战、非洲国家疆域的划定、欧盟的成立,乃至整个现代世界的形成,小到西班牙女王的婚姻、太平洋小岛的归属、世博会的举办以及卢浮宫的文物收藏,背后都有英法两国对抗、竞争、交流和合作的影子!
●一对史学家伉俪跨越英吉利海峡爱情的结晶!两位作者功力深厚,对于外交档案、警方报告、名人名言、文学作品、坊间小报、回忆录、私人信件、旅游指南、影视剧本等各种史料可谓信手拈来,对于其他历史学家的相关作品和观点也了然于胸。行文流畅洒脱,字里行间结合了法式浪漫与英式幽默,保证学术性的同时,又不失趣味性。
●国际知名历史学家托尼·朱特,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沈坚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李宏图教授,《枢纽》作者施展教授,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安德鲁·罗伯茨,坎迪尔历史奖得主、哈佛大学历史系马娅·亚桑诺夫教授等学者力荐!《洛杉矶时报》《金融时报》等多家媒体荐读!
●绝非枯燥的纯文字书。图文并茂,100余幅图画和讽刺漫画,提升阅读体验。数十个插入板块,以宏观叙述为主的同时,增加了微观史的角度,关注历史中的小人物和小事件。每部分后面还设有“结论与异见”栏目,既展现两位作者的共识,又毫不回避两位的分歧甚至是针锋相对,引人深思。封面背面有大事年表,进一步缕清这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专家及媒体推荐】
英法300年的关系史不仅改变了这两个国家本身的面貌,同时也改变了世界:美国的建国、欧洲的整合和非洲的殖民无不受此影响;此书以通俗生动的笔法完整地讲述了这两个国家300年交往中爱恨情仇的故事:有误解、猜忌、冲突和战争,也有互相欣赏、和解和结盟;此书运用了史学研究上的新成果和新视野,除了叙述外交和军事关系,内容也涉及大量的文化交流:食物、时尚、体育运动、文学、音乐和浪漫生活。一书在手,专家可以得到许多启示,史学爱好者会发现一片新天地。
——沈坚,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浙江省历史学会会长、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纵观300年之英法关系,战争与和平、竞争与合作、一体与分离、欢乐与悲歌在两国关系史上交替上演,谱就了色彩斑斓的精彩画面,也留下了值得反思的历史遗产。令人高兴的是,英法两国历史学家共同携手为我们贡献了这部杰作,此书不单梳理了英法相互缠绕的历史,也是对各自民族特性的洞察,与对历史未来指向的深思。
——李宏图,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英法两国不同的哲学思想,两国发生的两场改变世界的革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都缔造着现代世界;英法关系更曾长期是近代国际关系史的轴心。同样,两国在思想、文化、体育等方面的竞争和交流,也引领着全球的时尚。读懂英法两国关系史,可以帮我们厘清认识现代世界的一条重要线索。这本关于英法关系的百科全书式作品,是把握这条线索的入口。
——施展,学者、《枢纽》作者
一本精彩的书,博学且睿智,充满了敏锐的洞察力。这本书比许多关于“民族塑造”的鸿篇巨著更能说明英国人的特征、法国人的特征和民族认同。我非常喜欢它,希望它能成为经典。
——托尼·朱特(Tony Judt)
集智慧和学术于一身的书……正如图姆斯夫妇愉快展示的那样,书中有一股深厚的感情潜流……本书抓住了两国关系核心里那种奇怪的、持久的矛盾情绪。
——本·麦金泰尔(Ben Macintyre),《泰晤士报》专栏作家、《间谍与叛徒:改变历史的英苏谍战》作者
一项关于三个世纪爱恨关系的杰出研究……可读性很强。
——安德鲁·罗伯茨(Andrew Roberts),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拿破仑大帝》作者
在本书中,一对史学家伉俪(一个是英国人,一个是法国人)记录了两个相互依存的国家的共同历史——从悲剧到闹剧,从政治到性再到体育。图姆斯夫妇的宏大叙事既是对欧洲最典型的一对双边关系的解读,也是一场欢快的、多姿多彩的文化之旅。
——马娅·亚桑诺夫(Maya Jasanoff),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坎迪尔历史奖得主、《自由的流亡者》作者
从路易十四和争夺欧陆霸权的斗争,到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再到两次世界大战和围绕欧洲一体化的新的谋求欧陆霸权的斗争,图姆斯夫妇创作了一部重要的、风格平易近人历史分析作品。
——朱迪丝·弗兰德斯(Judith Flanders),白金汉大学高级研究员、《维多利亚时代》作者
文笔很好,研究也很透彻……关于18世纪的竞争……和拿破仑战争,你想知道多少就有多少……这是一本令人满意和充满智慧的书,充满了各种信息,其论断发人深省。
——西蒙·赫弗(Simon Heffer),白金汉大学研究型教授、《凝视上帝:大战中的英国》作者
宛如史诗,启迪人心,引人入胜……一部典范作品……堪称英法关系版《战争与和平》。
——安迪·马丁(Andy Martin),BBC撰稿人、剑桥大学法语讲师、《小说家拿破仑》作者
本书是一场知识的盛宴,即使是那些自认为对两个国家都了如指掌的人也会享受其中。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这本扼要、公正的书是由一个英国人和一个法国人共同完成的。而且他们两个人似乎都很有幽默感,这样挺好的。
——《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
文笔娴熟,研究细致……充满了细节和趣事。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这本伟大的书中人物和事件众多,当然也少不了战争、外交、政治、条约、革命和反叛。
——《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文字精辟,事实丰富,有许多漫画插图,一本非常有趣的英法关系史……两位作者成功展示了英法关系如何塑造了现代世界。
——《格拉斯哥先驱报》(Glasgow Herald)
2023年4月21日 想读
西班牙帝国 豆瓣
Empire: How Spain Became a World Power, 1492-1763
作者: [英] 亨利·卡门 译者: 罗慧玲 中信出版集团 2023 - 1
●从哥伦布大航海到七年战争!西班牙近300年的帝国之路!
●一部不以西班牙为中心的西班牙帝国史!
●一个多方参与的现代海洋商业帝国崛起和衰落的史诗!
●超越政治视角,从生态、文化、经济、身份认同等多角度观察西班牙帝国的兴衰!
1492年,也就是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的近40年后,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和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进入格拉纳达,伊比利亚半岛最后一个伊斯兰国家沦陷。同年,伊莎贝拉女王资助的航海家哥伦布登陆新大陆。西班牙,这个偏居欧洲西南一隅、由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组成的君合国,开始走上了大国崛起之路。
16世纪,西班牙同时在旧大陆和新大陆大举扩张。它通过继承关系获得了尼德兰和整个葡萄牙帝国;它在意大利半岛与法国争霸半个多世纪,将米兰和那不勒斯王国等地收入囊中;它在地中海遏制了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攻取了北非海岸的一些伊斯兰据点;它派往新大陆的探险家摧毁了古老的阿兹特克帝国和印加帝国,向北深入密西西比河流域,向南抵达拉普拉塔河流域,在今天美国到阿根廷之间的大片美洲土地上建立了统治;它还以美洲为基地,穿越太平洋,占领了菲律宾群岛,建立了一个以马尼拉为中心、联系着中国、日本和新大陆的贸易网络。它的商船将地中海、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连为一体,它的士兵、商人和传教士足迹遍及欧、亚、非、北美和南美五大洲。西班牙帝国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17世纪以后,帝国开始面临一系列的危机。荷兰和葡萄牙的独立以及美洲原住民的反抗从内部撕裂着帝国。在外部,法国的崛起终结了西班牙在欧陆的霸权,荷兰和英国的崛起使西班牙丧失了海上优势。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后,帝国沦为法国的附庸。七年战争后,西班牙被迫将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土地割让给英国。帝国在美洲开始退却,帝国余晖将至。
本书回顾了1492—1763年西班牙的帝国之路,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通过联姻、征服、贸易和传教建立起来的复合型海洋商业帝国的全貌。全书持一种独特的反西班牙中心主义的观点,认为西班牙帝国是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德意志人、比利时人、葡萄牙人、菲律宾人、美洲印第安人乃至中国人的一桩共同事业,不是西班牙创造了帝国,而是帝国创造了西班牙,是21世纪关于西班牙帝国的全新阐释!
【编辑推荐】
●从哥伦布大航海到七年战争,全景展示西班牙近300年的帝国之路!完整书写一个地跨五洲三洋的全球帝国崛起与衰落的史诗!
1492年,欧洲小邦西班牙走上了帝国之路。整个16世纪,西班牙建立了一个从马德里到马尼拉,从西西里到加利福尼亚,从加拿大南部到阿根廷的全球帝国。它在意大利战争中打败法国,称霸西欧;它合并了葡萄牙帝国,遏制了奥斯曼帝国在地中海的扩张;它征服了阿兹特克帝国和印加帝国,占据了大半个美洲。17世纪以后,帝国开始面临种种问题。它深陷荷兰革命和三十年战争的泥潭,后来在又在新兴强权荷兰、英国、法国的打压下,先后失去了欧陆霸权和海洋霸权。100年的崛起,100年的守成,70年的衰落,写尽初代日不落帝国的荣耀和哀伤!
●西班牙如何称霸海洋?如何主宰欧陆和新大陆?作为现代海洋帝国,它与传统大陆帝国的崛起有何不同?从全球史的视野,揭示西班牙帝国崛起的真正原因!
作为继葡萄牙帝国之后的世界第二个现代帝国、全球帝国,西班牙帝国并非蒙古帝国、大秦帝国式的征服帝国,而是一个通过征服、联姻、贸易和传教缔造的复合型多元帝国。它是一个以贸易为中心的海洋帝国,用贸易将美洲、欧洲、北非、印度洋和东南亚连成一体,而不是一个仅仅靠掠夺土地维持的大陆帝国。比起战争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才是它崛起的更为关键的因素。
●呈现一幅遍及全球的帝国权力网络全貌,任何希望了解现代世界和全球化开端的读者都应该阅读这本书!
威震西欧的西班牙大方阵,竟是一支由德意志人、意大利人、佛兰德人和西班牙人共同组成的国际军队!没有印第安盟友的支持,科尔特斯那几百个欧洲士兵根本不可能征服阿兹特克帝国!没有中国移民提供的服务,西班牙人不可能在菲律宾站稳脚跟!没有热那亚、葡萄牙和尼德兰银行家提供的资金,帝国根本无力支撑海外扩张!我们不要忘了,哥伦布是热那亚人,麦哲伦是葡萄牙人。更何况,西班牙帝国和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曾共同由一位出生在佛兰德的皇帝统治!帝国就像一张权力之网,将各种势力网络其中!不是西班牙人创造了帝国,而是帝国创造了西班牙!要深入了解现代帝国史和现代世界史,西班牙帝国是绕不过去的坎。
●面向现代读者的西班牙帝国史研究集大成之作,国际国内多位专家和多家媒体荐读!
语言问题竟是帝国衰落的一大主因?帝国中不同族群如何确定身份认同?动物和病菌在帝国形成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妇女和少数族裔等边缘群体如何参与了帝国的建设?超越政治视角,从生态、文化、经济、身份认同等多角度观察西班牙帝国的兴衰!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理事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琦荐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顾卫民作序导读!国际知名历史学家、圣母大学教授阿梅斯托盛赞!《书单》《文学评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大西洋月刊》《图书馆杂志》《出版人周刊》等国外知名媒体建议阅读。
【专家及媒体推荐】
该书作者否定了西班牙帝国是由西班牙人创建的传统观点,认为在帝国的创建中,西班牙人得到了其他欧洲人和美洲原住民的帮助,帝国的创建者不仅有西班牙人,还有意大利人、比利时人、德意志人和中国人,不仅包括征服者,还包括被征服者,帝国不是一个民族的产物,而是不同民族之间关系和历史偶然事件的最终产物。作者不是从国家的角度描述西班牙帝国的崛起,而是从全球史的视野揭示西班牙帝国崛起的真正原因。阅读该书令人耳目一新,惊讶之余会有诸多启迪和思考。
——韩琦,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这是一部关于西班牙帝国历史的经典著作,既适合专业人士,也适合社会大众阅读……它可以为读者在观察近代早期西班牙帝国及其海外殖民地、欧洲以及亚洲其他相关地方的社会历史、文化、宗教和贸易联系时提供较为广阔的视角。
——顾卫民,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直率的语言,有力的节奏,生动的例子,灵活的思维,批判性的理解,扎实的研究,不羁的胆识。
——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圣母大学历史系教授、《美洲五百年》《观念的跃升》作者,《文学评论》(Literary Review)
对帝国这件“织物”的修正主义解释,探究各种线条是如何被纺织和编织在一起的。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2023年2月21日 想读
往事与随想 豆瓣
БЫЛОЕ И ДУМЫ
9.5 (19 个评分) 作者: [俄] 赫尔岑 译者: 项星耀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9
俄国文学的伟大纪念碑
在历史激流中把握命运,伸张人的善与自由
◎ 编辑推荐
◆ 赫尔岑是俄国反沙皇专制的伟大斗士,影响了俄国、欧洲乃至世界上一代又一代的思想者与革命者。
◆ 全书所述历史含括广泛,拿破仑一世、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别林 斯基、恰达耶夫、巴枯宁、马志尼 、蒲鲁东、拿破仑三世等人物纷纷登场,鲜活生动,妙趣横生。
◆ 本书不仅讲述历史,剖析人性,同时是一部自由思想的巨著,为大思想家以赛亚·伯林所推崇。
◆ 赫尔岑是思想家,也是文学家,曾影响过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往事与随想》也可作为一部文学经典细细品味。
◆ 项星耀的译本,首次出版以来广受好评,并得到巴金等权威的称赞。
◎ 内容简介
《往事与随想》是一部心灵史巨著,是赫尔岑用血和泪写成的回忆录。全书的覆盖面相当广,从 1812 年的卫国战争,十二月党人的起义,19 世纪 40 年代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1848 年欧洲的革命风云,资产阶级政权对群众的血腥镇压,直到19世纪50年代伦敦各国流亡者的活动和宗派斗争,19 世纪 60 年代俄国的社会政治面貌和新一代革命者——赫尔岑所说的“未来风暴的年轻舵手”的成长,几乎包括了 19 世纪初叶至巴黎公社前夕的整个历史时期。
赫尔岑在俄国的经历使他接触了上自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他的描绘构成了一部“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来到西欧后,又遭遇了 1848 年的革命高潮,目睹了欧洲民族民主运动波澜壮阔的场面,也经历了斗争失败后的惨痛景象。
赫尔岑不仅是艺术家,也是政论家,既有革命激情又心怀悲悯,在他笔下展现了一个高贵的灵魂不畏压制与迫害,在历史波澜中奋勇搏击的历程。对于今天的人们也是不乏启示与激励的。
◎ 名人推荐
◆ 他的自传是俄国文学与心理学天才的伟大纪念碑之一,堪与屠格涅夫及托尔斯泰的伟大小说并列。
—— 以赛亚·伯林
◆ 星耀同志:二十六日来信收到,知道赫尔岑的“回忆录”即将发排,我十分高兴。您的全译本仍用“往事与随想”的译名,我当然同意,而且我应当感谢您替我偿还了一笔欠了几十年的大债(我一九二八年就计划翻译这部大书!后来又有朋友们帮忙,您也是其中之一,我只译出五分之一,而且“随想”二字还是采用一位读者朋友的建议。)赫尔岑是我的“老师”,他的“回忆录”是我最爱读的一部书。但几年来我疾病缠身,写字吃力,有话写不出,也无力写,只好等我身体养好点,或者您的译文出版时,再拿起笔写出我的喜悦。再一次感谢您。
—— 巴金
◆《往事与随想》是一部自传经典,可与卢梭、司汤达、吉本、托尔斯泰和亨利·亚当斯的自传并列,甚至有人会加上托洛茨基、丘吉尔,像赫尔岑一样,他们知道怎么把个体置于历史当中。
—— 德怀特·麦克唐纳(《往事与随想》英译者)
◆ 他的观察力极其出色,以伟大记者的俭省笔墨讲述故事。他的天赋在于不仅了解人们本身,还了然于他们在历史中的处境。这位不懈而又诚实的观察者在书中给出的观察——运动中的人们经受了什么——我们最好自己去发现。
—— V.S.普利切特(英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 赫尔岑的这本回忆录是十九世纪一部纪念碑式巨著,是重要的文献,更是出色的文学作品。
—— 菲利普·汤因比
2023年2月15日 想读
伟大的城市 豆瓣
The Great Cities in History
作者: [英] 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 译者: 孙力 2022 - 3
70座城 | 5000年 | 6大洲 | 290幅图 | 53位撰稿人 | 近30万字
一本书饱览历史上70座伟大城市!
---------------------------------------------------
从世界上第一座城市乌鲁克到奥古斯都时代的罗马,从公元第一个千年的东方之都君士坦丁堡到《一千零一夜》中的巴格达,从中世纪崛起的巴黎到沙漠之都廷巴克图,从早期现代世界中天堂般的伊斯坦布尔到理想的典范阿姆斯特丹,从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伦敦到当代的纽约……
本书精选了70座城市、290幅插图,以时间为轴,分为古代世界、公元第一个千年、中世纪、早期现代世界和现代世界5大部分,时间跨度超过5000年,地理版图遍及6大洲。我们将在53位文史学家组成的重量级导览团的带领下,穿梭浩瀚的历史长河,重新认识那些曾经惊艳了世界的伟大城市。
这不仅是一本关于城市的书,也是关于艺术、建筑、经济、政治、文化的著作,更是一次人类文明的巡礼。
※编辑推荐※
★ 读70个伟大城市的故事,轻松开启一次跨越5000年的世界文明巡礼。
★ 53位重量级文史学家倾力撰写,内容丰富权威,篇篇精炼优美,带领读者穿梭浩瀚的历史长河,重新认识那些惊艳过世界的城市。
★ 著名英国历史学家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精心编著,自首次出版以来的10余年间,数次再版,已授权10个国家和地区。
★ 290幅精美插图(珍贵古地图、考古照、手绘画作、艺术品图),大开本精装、内文可180度平摊,阅读体验极佳。
※媒体评价※
★ 一场盛会...一个了不起的作家阵容,以及极好的插图。——《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 城市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而这样的历史通常不会被像这本书这样如此清晰、简洁、方便、有趣地呈现出来。——《艺术之书》
★ 对于这一迷人的话题,我们不能奢求有比本书更好的洞见窗口了。——《悦游》
2023年2月5日 想读
现代性的后果 豆瓣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6.4 (5 个评分) 作者: [英]安东尼.吉登斯 译者: 田禾 译 2022 - 4
【内容介绍】
现代社会为何不同于传统社会?这种差异的底层机制是什么?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吉登斯在本书中为现代性的制度变革提供了一套全新的阐释框架,展示出人们对时间、空间、信任和个人亲密关系等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已然随着现代性的出现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此也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现代世界的面貌。
吉登斯提醒读者,我们正生活在一个“高度现代性”的时代,现代性的到来所引发的后果已经呈现出激进化的态势。只有理解了现代性制度和全球化的诸多维度及其背景下社会运动所具有的可能性,我们才能真正参透现代社会,审慎地处理现代性的挑战,进而迈向具有现实意义的“乌托邦”未来。
【编辑推荐】
社会学泰斗代表作品,改变人们理解现代社会的方式
安东尼·吉登斯是当代社会学界影响力极大、引用率极高的泰斗级人物,本书为他应斯坦福大学邀请所作的“雷蒙德·韦雷德·韦斯特纪念讲座”,包含了他几十年学术研究和担任英国政府智囊的精华。吉登斯在书中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社会阐释框架,将现代社会细化成几大制度性维度,改变了人们理解社会变迁的方式。他还细致地对人类生活的革命性转变进行分析,彻底改变了人们看待现代生活的视角。
知名学者刘擎推荐,搭建知识体系的应读书目
知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哲学与思想史教授刘擎将本书誉为“一部学术史上的里程碑”。本书作为社会学泰斗吉登斯的代表作品,集结了他关于时空间离、现代信任关系、亲密关系的转变、全球化的维度等诸多重要社会领域的思索,能够帮助你跳出狭隘的知识细节,用更广阔的视野对过去的认知进行降维打击。读过本书后,对社会和世界的了解将从此产生根本性的转变。
译文修订,体例校正,这一次真正读懂吉登斯的洞见
《现代性的后果:修订版》经过专家的审订和建议,全文的术语和语句得到全面的修订,本版因此具有更高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可读性。此外,“修订版”紧扣原版体例,对原文中的强调字体和解释性注释予以准确呈现,并且增补若干知识性译注,既更为准确地还原这部经典作品的原貌,也帮助中文版读者更好地跨越语言与文化的藩篱。
【名人评价及推荐】
吉登斯汲取了前辈社会学大师对现代性的经典论述,并在原创性的概念框架中,发展出一种更为综合的“社会理论”,由此深入透彻地阐释了现代性的特征与后果。在问世30多年后,这部著作已经确立了其学术史上的里程碑地位。——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哲学与思想史教授
在当代社会学者当中,鲜有人能像安东尼·吉登斯这样以无比巨大的决心和天赋,创造出一整套社会学新传统。在吉登斯的范式中,我们几乎可以找到每一种经典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的流派,以及丰富的哲学传统要素,而且它们都得到了吉登斯的批判性评价和修正……吉登斯的这一新起点代表了这一学科的重生所迈出的重要一步。——《当代社会学》
2023年2月5日 想读
现代政治思想史 豆瓣
作者: [英] 伊安·汉普歇尔-蒙克 译者: 周保巍 等 2022 - 9
本书是一部备受国际学界推崇的西方现代政治思想史权威之作。面对20世纪后期以来政治思想史领域中研究路径的争鸣,本书作者回归经典解读,兼取语境分析,清晰全面而均衡地探讨了近代早期至19世纪末期的一系列重要政治思想家的观点。
本书中不同的思想人物独立成章,以霍布斯的“政治世俗化”为开端,依次介绍了霍布斯、洛克、休谟、卢梭、联邦党人、伯克、边沁、密尔、黑格尔、马克思等人的思想,并内在展现了近代以来政治思想发展的两种趋势。蒙克力求剖析时代的焦点人物,并致力于将主要思想家的观点与政治史上的新潮流联系起来,为广大读者了解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脉络提供了知识增量。
2023年1月26日 想读
Flatland 豆瓣
作者: Edwin A. Abbott Penguin Classics 1998 - 6
在线阅读本书
An odd, amusing and still provocative fantasy. The narrator is a Square who lives in a world of two dimensions, and whose vision of a third gets him into grave trouble with the authorities.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2023年1月22日 想读
影响美国历史的商业七巨头 豆瓣
Giants of Enterprise:Seven Business Innovators and the Empires They Built
作者: [美]理查德·S.泰德罗 译者: 梅丽霞 / 笪鸿安 2022 - 1
这本书是美国历史上七位伟大的企业家的人物评传,包括安德鲁•卡耐基(美国钢铁)、乔治•伊士曼(柯达)、亨利•福特(福特汽车)、托马斯•沃森(IBM)、查尔斯•郎佛迅(露华浓)、山姆•沃尔顿(沃尔玛)和罗伯特•诺伊斯(英特尔)。书中回顾了他们的成长背景、生活趣事,描写了他们多样化的个性特征,如天赋、信念、创新。七位企业家生活的年代跨越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末,这一时期正是美国开始工业化并崛起为世界霸主的阶段。作者将他们的故事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去写,对其超出时代局限的远见、不断突破边界从而推动新产业诞生的创新精神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七位企业家的商业历程构成了一部美国商业简史,从中我们可以了解美国是如何在19世纪初通过工业化实现经济的崛起,如何在19世纪中期在工业制造领域丧失优势地位,后来又如何通过硅谷的不断创新奠定电子产业的根基的。对于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业的变革,在大国博弈中获取竞争优势,这本书给我们很多启发。
2023年1月21日 想读
生活与命运 豆瓣
Жизнь и Судьба
9.4 (36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瓦西里·格罗斯曼 译者: 力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8
★梁文道“最想为读者推荐的一本书”。《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卫报》《世界报》等全球媒体鼎力推荐,欧美书界誉为“当代的《战争与和平》”,“20世纪最伟大的俄语小说”。人失去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 ★
1960年,瓦西里•格罗斯曼(Васи́лий Гро́ссман,1905—1964)完成长篇历史小说《生活与命运》。苏联当局负责意识形态的执鞭苏斯洛夫称此书“比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更加危险”,要“过二三百年才可能出版”。1980年,该书在被封锁二十年后历经坎坷首度出版,引起巨大轰动。
关于斯大林苏联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没有比《生活与命运》更为全面的描写:它是一整个时代的画像和心灵史,极权体制下复杂多面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20世纪最黑暗的一段历史的深刻反思。
一如《战争与和平》,《生活与命运》围绕一个家族在时代变迁中的故事展开。格罗斯曼以托尔斯泰式的宏大视角和写实笔法,讲述了沙波什尼科夫一家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经历,并通过家族成员各自的遭际串起上百位出场人物与一系列交叉延伸的历史事件。历史的创痛、现实的积弊,极权与战争双重碾压之下人性的艰难处境,都以栩栩如生的深刻细节纳入其中。
格罗斯曼是世界上用文字记录犹太灭绝营惨况的第一人,也是“二战后首位起而反抗苏联极权的作家”,其独一无二的经历和人道主义勇气,使本书具有足以令强权胆寒的震撼力。书中对战争真情实况的描写,对纳粹灭绝营、苏联古拉格的哀歌与沉思,对人生、政治和历史命运的哲思与探讨,对人性的极端邪恶与细微的善良之间斗争的刻画……至今读来依然具有深刻的感染力。
格罗斯曼女儿叶卡捷琳娜•科罗特卡娃唯一授权中文版。著名俄苏文学翻译家力冈经典译本,译者序言首次完整发布。独家收入罗伯特•钱德勒长文导读《为长眠者发声》。
知名媒体人梁文道作序力荐:“这大概是我做读书节目,从广播电台到电视,到现在做视频十来年来,最想最想给我的观众们介绍的一本书。”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耳语者》作者奥兰多•费吉斯倾情推荐:“《生活与命运》比我知道的任何一本书更能让读者了解二战时期的苏联。但最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思考极权主义的本质(无论它在何地出现),以及人性善与恶之间更大的斗争。”
● 媒体推荐
“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一部经典。”《纽约时报》
“正如所有真正伟大的艺术创作,《生活与命运》令人压抑沉痛,它毫不妥协地展示了人类所能造就的恶与他们在危难中成就的辉煌。一本伟大的书,只有一位俄罗斯人能完成的杰作。”《华尔街日报》
“分毫不让的现实主义和深具远见的道德张力,这部小说是现代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纽约书评》
“格罗斯曼不是一个天生的文体家。但他所写皆是亲眼所见,足以惊心动魄。”《卫报》
“格罗斯曼讲述的苏联生活是百科全书式的,毫不妥协……令人叹服……又一部俄罗斯文学的遗珠得以重见天日。”《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阅读这部书令人欣喜:20世纪诞生了这样一位思想深远的人道主义作家。书中人物经历的苦难与自我发现,是当代文学中关于人类心灵考验最令人不安又使人振奋的故事。”《华盛顿邮报》
“在当代俄国文学中没有可与《生活与命运》相匹敌者……格罗斯曼是苏联的第一个自由之声。”《评论杂志》
● 名人推荐
“作为索尔仁尼琴的先行者,格罗斯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位起而反抗苏联极权的作家。”——弗朗索瓦•富勒(著名史学家)
“格罗斯曼是苏联时代的托尔斯泰。”——马丁•艾米斯(英国著名作家)
“格罗斯曼真正的主题是善的力量:不经意的、平庸的、充满英雄气概的,正是善对抗着极权主义的人性丧失。”——琳达•格兰特
“《生活与命运》比我知道的任何一本书更能让读者了解二战时期的苏联。但最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思考极权主义的本质(无论它在何地出现),以及人性善与恶之间更大的斗争。”——奥兰多•费吉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耳语者》作者)
2023年1月10日 想读
The Man Who Knew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Sebastian Mallaby Penguin Press 2016 - 10
Sebastian Mallaby's magisterial biography of Alan Greenspan, the product of over five years of research based on untrammeled access to his subject and his closest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intimates, brings into vivid focus the mysterious point wher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conomy meet. To understand Greenspan's story is to see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landscape of the last 30 years--and the presidency from Reagan to George W. Bush--in a whole new light. As the most influential economic statesman of his age, Greenspan spent a lifetime grappling with a momentous shift: the transformation of finance from the fixed and regulated system of the post-war era to the free-for-all of the past quarter century. The story of Greenspan is also the story of the making of modern finance, for good and for ill.
Greenspan's life is a quintessential American success story: raised by a single mother in the Jewish émigré community of Washington Heights, he was a math prodigy who found a niche as a stats-crunching consultant. A master at explaining the economic weather to captains of industry, he translated that skill into advising Richard Nixon in his 1968 campaign. This led to a perch on the White Hous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 and then to a dazzling array of business and government roles, from which the path to the Fed was relatively clear. A fire-breathing libertarian and disciple of Ayn Rand in his youth who once called the Fed's creation a historic mistake, Mallaby shows how Greenspan reinvented himself as a pragmatist once in power. In his analysis, and in his core mission of keeping inflation in check, he was a maestro indeed, and hailed as such. At his retirement in 2006, he was lauded as the age's necessary man, the veritable God in the machine, the global economy's avatar. His memoirs sold for record sums to publishers around the world.
But then came 2008. Mallaby's story lands with both feet on the great crash which did so much to damage Alan Greenspan's reputation. Mallaby argues that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is off base: Greenspan wasn't a naïve ideologue who believed greater regulation was unnecessary. He had pressed for greater regulation of some key areas of finance over the years, and had gotten nowhere. To argue that he didn't know the risks in irrational markets is to miss the point. He knew more than almost anyone; the question is why he didn't act, and whether anyone else could or would have. A close reading of Greenspan's life provides fascinating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answers whose lessons we would do well to heed. Because perhaps Mallaby's greatest lesson is that economic statesmanship, like political statesmanship, is the art of the possible. The Man Who Knew is a searching reckoning with what exactly comprised the art, and the possible, in the career of Alan Greenspan.
2023年1月9日 想读
论爱欲 豆瓣 Goodreads
7.4 (19 个评分) 作者: 汪民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2 - 7
★ 清华大学教授、知名学者汪民安力作。
★ 以爱欲的谱系,洞察文明的秩序。
★ 汪老师的作品素来满怀理论激情、文笔优美、富于诗意,使原本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干货”化身为迷人的智识盛宴,让人爱不释手。
=======================
【编辑推荐】
如果说在前现代时期人类崇尚真理、勇于追求尘世之爱,那么在现代我们则丧失了主体性,完全活在世俗理性的庞大阴影之下。那么人的高贵性何在?汪老师这部作品就是对当下晦暗之爱的探究,他希冀我们突破时代的局限性,追求纯粹的爱、至高无上的爱、在工具理性下几无可能的爱。他试图重新唤起人之高贵性。
=======================
【内容简介】
本书是清华大学教授、知名学者汪民安深入探讨“爱欲”这一主题的力作。全书分为“爱欲的谱系”“转向”和“爱欲的政治”三个部分。在上篇中作者梳理了柏拉图、苏格拉底、奥古斯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构建的“爱欲的谱系”,从真理之爱、神圣之爱、尘世之爱这三个维度,再现前现代时期人类高贵而神圣之爱。“转向”这部分辨析笛卡尔、斯宾诺莎如何在理性主义的旗号下为爱建立一个科学解释模式。下篇“爱欲的政治”分析黑格尔、海德格尔、拉康、弗洛姆、巴迪欧等关于爱欲的思想,书写人类试图在现代性中摆脱工具理性对爱的驯服,进而实现爱之救赎。
2023年1月8日 想读
精神与爱欲 豆瓣
Narziß und Goldmund
8.7 (18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易海舟
★“真正伟大的情感超越性别”
★村上春树极力推崇的德语文学家黑塞作品
★《悉达多》《荒原狼》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长篇小说代表作
★时隔27年简体中文世界再添新译本,旅德翻译家易海舟德文原版无删节直译
《精神与爱欲》(又译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Narziß und G oldmund)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写作于《德米安》《悉达多》《荒原狼》之后。小说讲述了两个才华横溢但天性迥异的青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的一生。玛利亚布隆修道院的年轻学者纳尔齐斯天资出众、才华过人,一直严于律己,秉持着成为一名崇尚逻辑与理性的神学家的理想,而作为新人入学的歌尔德蒙原本秉承父亲的愿望希望成为一名修士,但偶然中发现了世俗生活的乐趣。二人虽然被对方独特的气质所吸引,但天性的差异使两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歌尔德蒙以少年之躯游历四方,品尝了爱情与感官之乐,学习了雕刻的艺术,熬过瘟疫与死神。多年过去,歌尔德蒙因偷情而被投入牢房,却在行刑前被那个一直活在灵魂里的故人所救,两段生命历史终又交织在一起……
2023年1月8日 想读
桑塔格传 豆瓣
Sontag: Her Life and Work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本杰明·莫泽 译者: 姚君伟 2022 - 10
○ 2020年普利策奖获奖巨著
○ 《卫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大西洋月刊》《奥普拉杂志》等齐声力荐
○ 868页、近100幅珍贵照片,作者历时7年,采访近600人,精研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桑塔格文档”海量一手资料,迄今最全面、完整、深刻的桑塔格传记
【内容简介】
作为20世纪美国文化的象征,桑塔格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她的一生与美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历史息息相关。她傲视一切而又焦灼不安,被神化也被误解,被赞美也被诟病。她反抗想象力的贫瘠,拒绝平庸,拥抱思辨与审美,留下了丰富的创作遗产。作者通过大量研究和访谈,深入档案资料,回归文本阐释,敏锐地捕捉到桑塔格人格和人生中的细微和隐秘的精神内核,探索了传主令人敬畏的公众形象背后那令人着迷的私人面孔:一段段破裂的亲密关系,一次次在身体和心灵上的苦苦挣扎,关于性、艺术、政治、文学——这些都激励、破坏和成就了她的卓越创作,呈现出作为隐喻的“桑塔格”和桑塔格的一生。
【媒体推荐】
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桑塔格,这部传记让她得以继续无所顾忌地活着:好辩、任性,常常正确、永远有趣,鼓励我们在看到她最精彩的一面时提升自己。
——《卫报》
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传记。
——《纽约时报》
桑塔格真挚热切、充满激情、奋发踔厉、慷慨大方、自我迷恋、超凡脱俗、反应迟钝、令人发狂,有时可爱但并不十分令人喜欢。莫泽自信而博学,他将传主所有的矛盾性汇集在一起,撰写成这部与她完全相符相称的传记。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像苏珊·桑塔格这样卓越的人物值得拥有一部卓越的巨著……莫泽的这部重磅作品既细致入微又宏大壮丽,是一部为这位“铸造偶像,然后又将之打破” 的作家和哲学家量身定制的杰作。
——《奥普拉杂志》
如果没有苏珊·桑塔格的贡献,我们已经很难想象美国文化是什么样子;如果没有本杰明·莫泽的讲述,我们很快就会很难想象桑塔格的一生是什么样子。像桑塔格这样有意义的人生需要一本有意义的传记。这一需求现在在这部巨著中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并大大超过了预期的效果。
——迈克尔·坎宁安,普利策奖得主、《时时刻刻》作者
一本令人惊叹、让人爱不释手的书,就像一部精彩的悬疑小说(即使对一个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人而言也是如此!)。在这本书之外,我想象不出还有什么必要再写一本关于她的生平的书。苏、苏珊、桑塔格、苏珊·桑塔格……这个角色在这本书里以她所有的精彩、糟糕和令人惊愕的复杂性出现。就是它了!这就是关于桑塔格的定论之作。
——西格丽德·努涅斯,《回忆苏珊·桑塔格》作者
2023年1月8日 想读
流俗地 Goodreads
9.1 (132 个评分) 作者: [马来西亚] 黎紫书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 - 4
《亚洲周刊》2020年十大小说 华语文学的惊喜收获
王德威×王安忆 倾力推荐 “黎紫书为当代马华文学注入几分少见的温情”
《流俗地》以马来西亚锡都,被居民喊作“楼上楼”的小社会拉开序幕。讲述其中市井小民的俗务俗事,迂回曲折的情节,仿佛召唤生命中至关重要的小事。
在“楼上楼”的他们如风中之烛,看似脆弱实则强韧,一旦离开,便流落于人海各自漂流;仿佛走的那一日也意味着困境已渡,人生到了宽敞地,再不需要人相濡以沫。作者融合热带国度的风土民情、政治时局,人们追忆往事,每翻开一页象是自己被时光推到了局外,旁观着当年的自己。
这里的雨下得频繁,人生不少重要的事好像都是在雨中发生。那些记忆如今被掀开来感觉依然湿淋淋,即便干了,也像泡了水的书本,纸张全荡起波纹,难以平复。
马来锡都世俗小城里的平淡生活,数十年历史深处的一众卑微生命。
个人命运的创伤与徙家流落,不同族群关于各自民族的身份认同与情感交融。每一种悲凉的生存底色中,都高昂着人性的倔强。每一个个体的浮沉,都渗透着作者对历史饱含关怀的回望,对现实政治有距离的观望,对海外华人民族身份的复杂情结。
2023年1月8日 想读
流俗地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6 (24 个评分) 作者: 黎紫書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 - 4
《流俗地》以马来西亚锡都,被居民喊作“楼上楼”的小社会拉开序幕。讲述其中市井小民的俗务俗事,迂回曲折的情节,仿佛召唤生命中至关重要的小事。

在“楼上楼”的他们如风中之烛,看似脆弱实则强韧,一旦离开,便流落于人海各自漂流;仿佛走的那一日也意味着困境已渡,人生到了宽敞地,再不需要人相濡以沫。作者融合热带国度的风土民情、政治时局,人们追忆往事,每翻开一页象是自己被时光推到了局外,旁观着当年的自己。

这里的雨下得频繁,人生不少重要的事好像都是在雨中发生。那些记忆如今被掀开来感觉依然湿淋淋,即便干了,也像泡了水的书本,纸张全荡起波纹,难以平复。

马来锡都世俗小城里的平淡生活,数十年历史深处的一众卑微生命。

个人命运的创伤与徙家流落,不同族群关于各自民族的身份认同与情感交融。每一种悲凉的生存底色中,都高昂着人性的倔强。每一个个体的浮沉,都渗透着作者对历史饱含关怀的回望,对现实政治有距离的观望,对海外华人民族身份的复杂情结。
2023年1月8日 想读
加缪传 豆瓣 Goodreads
Camus
作者: [美] 赫伯特·R.洛特曼 译者: 肖云上 / 陈良明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
1995年,法国BVA调查所作的民意调查显示:在“20世纪作家中谁最让你心动”这类问题上,加缪拿到了4.5的高分,萨特只有0.8。加缪的作品,迄今仍是伽利玛出版社的畅销书。
本书是关于阿尔贝•加缪的首部传记,也是公认的经典,被誉为“加缪传记中极受欢迎的一部”(《纽约时报》)。法语原著初版于1978年,近四十年来多次再版,已被译成十几种文字。长期旅居巴黎的美国传记作家赫伯特•R. 洛特曼采用英美人撰写传记的严谨方法,努力贴近加缪的生活,向读者揭示了一个在阿尔及利亚贫民区长大,经历长期的贫穷、无尽的苦难,却通过不懈的努力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的成长历程、创作历程、生活历程和心路历程。
本书涉及加缪的所有作品,包括《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神话》《第一个人》《堕落》《反与正》《反抗者》《正义者》《卡利古拉》《流放与王国》等。
2023年1月8日 想读
樱桃的滋味 豆瓣
Lessons with Kiarostami
9.3 (44 个评分) 作者: [伊朗]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 / [伊朗]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译者: btr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9
阿巴斯是伊朗新浪潮电影开创者、诗意电影大师,一生拍摄了22部电影,受到黑泽明、戈达尔等电影巨匠的一致推崇。1997年,阿巴斯凭借《樱桃的滋味》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之后《何处是我朋友家》《橄榄树下的情人》《随风而逝》等作品均获国际大奖。
阿巴斯的电影,用镜头凝视平凡人 世,纯粹、简朴的故事给人以最单纯的感动。影像风格简洁而富有诗意,洋溢着人文情怀与哲学思考。《樱桃的滋味》是阿巴斯一生导演历程的珍贵总结,详尽而深刻地呈现了阿巴斯的艺术观和人生观,是一部兼具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的电影沉思录。
2023年1月6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