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zzioneway - 标记
大石缝镇的小书店 豆瓣
作者: (美) 温迪·韦尔奇 2014 - 7
由温迪·韦尔奇所著的《大石缝镇的小书店(关于友谊人际交往和读书其乐无穷的回忆录书店的灯光)》是一部回忆录,记述作者温迪·韦尔奇和她丈夫、苏格兰民歌歌手杰克·贝克落户美国弗吉尼亚州矿区一个叫大石缝的小镇,并在当地开设一家旧书店的真实故事。
其时,正值美国经济衰退,处在穷山僻壤的大石缝镇没有工业企业;闭塞的小镇居民对外乡人满怀疑虑;作者夫妇俩对图书行业一窍不通;电子书方兴未艾,冲击着传统的阅读方式。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均不沾边,作者的旧书店能开张吗?开了又能维持多久呢?
本书以风趣的笔触,描述了作者夫妇俩如何用乐观克服艰辛,用友善化解冷漠,用大爱赢得人心。书店不仅开得红火,还成为当地的社区中心。
2015年10月11日 已读
开书店开成心理医生咨询室也是只有爱读书的小镇才有的。羡慕旧书店可以存活下去的社会。
希望天朝的译者们不要太本土化,连“淘宝”都出现了,让读者怎么通过书了解外面的世界呢?
心是孤独的猎手 豆瓣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8.7 (132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森·麦卡勒斯 译者: 陈笑黎 上海三联书店 2005 - 8
《心是孤独的猎手》作者麦卡勒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一举成名的作品和最具震撼力的代表作,居“现代文库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第17位,曾被评为百部最佳同性恋小说之一。
故事的背景类似于《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炎热的南方小镇。小说中两个聋哑男子的同性之爱令人感动,而同性之恋又是若有若无的,时而激烈,时而沉默。主旨凸显的是麦卡勒斯式的主题: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绝望的孤独与其说是原罪,不如说是原罪的原罪。
2015年9月23日 已读
伤心咖啡馆之歌 豆瓣
Ballad of sad cafe : the novels and stories of Carson McCullers
8.0 (91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森·麦卡勒斯 译者: 李文俊 上海三联书店 2007 - 7
《伤心咖啡馆之歌》收入了麦卡勒斯的七篇中短篇小说,其中包括最著名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以及麦卡勒斯十七岁时发表的处女作《神童》。
诸篇小说的背景多样,有都市生活的,有大学生活的,也有家庭生活的,但其反映的主旨似仍在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那种没来由的孤独感。书中除《伤心咖啡馆之歌》和《家庭困境》曾被引介入国内,其余均为首次面世。
2015年9月23日 已读
孤独孤独
6点27分的朗读者 豆瓣
Le Liseur du 6h27
7.7 (17 个评分) 作者: [法] 迪迪耶洛朗 译者: 周小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
*《查令十字街84号》 之后久违的阅读感动。如果你在地铁上读这本书,小心别坐过站。
* 用阅读的热望战胜毁书巨兽。一本独具一格而暖心的小说,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博大思考,献给平凡人的赞歌,献给文学和爱。
* 小说描述了一个如《天使爱美丽》般充满诗情和暖意的世界。在那里,普通人怪诞得可爱。在那里,文学治愈了孤单又心酸的生活。
* 法国当代最令人惊艳的作家让-保尔•迪迪耶洛朗首部长篇,小说上市一周即紧急加印,已销售25种语言版权。
* 理想国•书之书系列首部虚构作品
他为车厢里所有的乘客朗读,这个奇怪的家伙。吉兰•维尼奥勒是钢铁怪兽“碎霸 500”砸书机的仆人,每天过着从书籍化浆厂到家两点一线的生活,乏味而孤单。
早晨6点27分,吉兰准时搭上去工厂的快铁列车,他总是挑一张靠门边的橘红色折叠座位坐下,然后小心翼翼地从皮包里拿出一个文件夹,又从文件夹里拿出一张夹在吸墨纸之间的书页,这页书是他头一天从怪兽的牙齿下偷偷保存下来的。吉兰把书页端放在垫板上,清了清嗓子开始大声朗读起来。
在他眼中,每一张书页都有独特的生命。不论是快铁中每天过着乏味生活的上班族,还是养老院中的老人们,都渴望从一两页断简残编的朗读声中,短暂地进入不一样的生活。
有一天,吉兰在列车箱中捡到了一个U盘,其中装满了一个陌生女孩的文字,他的人生轨迹渐渐发生改变。
看作者如何从碎纸机中拯救被肢解的文学。
——《快报周刊》
这部销售了多国版权的当代寓言完美诠释了爱书的心举世皆然。
——《图书周报》
那些让人想大声朗读书中片段的作品都有一个特点:文字让人愉悦。《6点27分的朗读者》也是其中之一。
——墨痴书店(Librairie Folies d'encre)
难得一见的作品。我认为它是高品质的文学畅销书,将影响更多读者。
——玛尔•加西亚•普伊格,行星出版社文学主编
2015年9月23日 已读
这么完美的结局为什么让我感觉这本书变得不完美了呢?
裸者与死者 豆瓣
The Naked and the Dead
作者: (美)诺曼·梅勒 译者: 蔡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 8
本书是“现当代世界文学丛书”的一种,是“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院士、“全美文学艺术院”院士、国际笔会美国分会主席诺曼.梅勒成名作和代表作。小说描写的是发生在美进军菲律宾前站安诺波佩岛上的故事,以侦察排里的士兵和美军登陆部队指挥部里的军官两条线索展开。小说一出版就震动了美国文坛,高踞十大畅销书的首席达十多个星期之久。
2015年9月21日 已读 翻译的年代太久远了,对话都变成中国大兵之间的了,那用词简直无语了。所以还是要学好英文,能够读原文小说该是另外一种体验。
空椅子 豆瓣
The Empty Chair
6.9 (9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夫里·迪弗 译者: 幼夫 新星出版社 2013
在北卡罗来纳蛮荒沼泽的深处,一场惊心动魄的猫鼠游戏即将展开……
在制造定时炸弹这一领域,迪弗是一位大师。——《人物》杂志
莱姆和萨克斯才刚到北卡罗来纳,重大案件就上门了。案件的嫌疑人是个怪里怪气的辍学少年,大家给他起了绰号叫“昆虫小子”,因为他对昆虫有着高度的狂热。莱姆答应寻找那名少年。依靠萨克斯的奔走侦查,两个人很快就锁定了猎物。出乎莱姆意料,这次萨克斯竟然反对他的看法,劫走了嫌犯!于是,莱姆需要面对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对抗他倾囊相授、一手调教出来的这位刑事鉴识高手,也是他的最佳伙伴和灵魂伴侣……
2015年8月16日 已读
类似于低成本的好莱坞侦探片。没看完
穿短裤的情人 豆瓣
L'amant en culottes courtes
作者: (法)阿兰·福莱歇 译者: 金龙格 2011 - 9
本书为自传体小说,阿兰用笔尖不断地撩拨着你,书写着一个叫阿兰的法国男孩的无数个第一次。在法国人独特的舒缓、细腻的感受中画面生成——暖暖的,柔柔的,静静的,你盼望着下一个呼吸的温暖,下一次触碰的颤栗,你如此热切地期盼着,可听到的是另一声呢喃:再等等,等等——等待第一次嗅到芭芭拉的体味,第一次触碰到她的衣裙,第一次在钢琴键盘上似乎无意地碰到她柔软的手,第一次……第一次……每一个第一次都那样的真实和刻骨。心,一次次被温柔地抚摸;字,是一部精彩的电影。
刺猬的优雅 豆瓣 Goodreads
L'élégance du hérisson
8.0 (8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妙莉叶·芭贝里 译者: 史妍 / 刘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2
一个是不安分的女孩, 生于富裕家庭、父亲是国会议员,聪明得可以说是天才. 即便拥有看似完美的一切,却着实厌倦生活中的所有,小小眼睛已看透成人世的虚伪与空虚,被老爱大惊小怪的妈妈误认为精神异常。面对荒谬的外在世界,她为自己订了个人生目标──在十三岁生日当天自杀,并放火烧了父母的豪宅……
一个是人见人不爱的门房, 在住满达官显贵、菁英分子的高级公寓,过着隐形人般的生活。耍笨、装丑、耍粗俗,这是她每天必须谨守的本份。在掩人耳目的背后,她的心灵密室塞满胡塞尔现象学、弗洛伊德、中世纪哲学……
一少一老的奇异邂逅,她们如何蜕变、重生……
2015年7月27日 已读
看书比电影还令人深思
寂静中的惊奇 豆瓣
WONDERSTRUCK
作者: (美)布莱恩·塞兹尼克 译者: 宋珮 接力出版社 2012 - 5
1977年,美国尼苏达州。小男孩班沉浸在丧母的悲痛中。一天,班在妈妈房间里意外发现了有关爸爸的线索,循着它,班只身前往纽约市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1927年,美国纽泽西州。小女孩罗丝开始崇拜一位神秘的女演员,罗丝将她的各种信息分类收藏,逐一粘贴在剪贴簿里,并循着女演员的足迹抵达纽约市美国自然博物馆……时间整整比班早了五十年。
从1927到1997,隔离五十年光阴,班与罗丝会有怎样的交集?两段追寻自我归属的旅程会带给他们和我们怎样的惊喜?一部精彩绝伦的大师之作将带给世人怎样的心灵惊奇?
与《造梦的雨果》一样,作者布莱恩.赛兹尼克在本书中双线并行,用精简的文字和超过230幅的精美素描画向读者展示寂静之美,再现出那段惊心动魄的寻爱之旅。
追风筝的人 Goodreads 豆瓣
The Kite Runner
8.4 (1072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勒德·胡赛尼 译者: 李继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5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
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2015年6月3日 已读
刚开始看,情节不如灿烂千阳吸引人,但已经下了电影,准备看完书再看
窗边的小豆豆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窓ぎわのトットちゃん
8.9 (564 个评分) 作者: [日] 黑柳彻子 著 / 岩崎千弘 图 译者: 赵玉皎 南海出版公司 2003 - 1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让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这本书不仅带给世界几千万读者无数的笑声和感动,而且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5年6月3日 已读
儿童教育的多样性。。。“海里的东西和山里的东西。。。
儿童文学
我在伊朗长大 豆瓣
Persepolis
9.4 (64 个评分) 作者: 玛赞·莎塔碧 译者: 马爱农 / 左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1
伊朗,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长期以来人们谈起她总是将之与原教旨主义、狂热主义和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作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作者出身豪门,以当年伊朗的“伊斯兰革命”为背景,用客观的眼光叙述了国王被推翻、两伊战争等事件。伊朗的政治、历史、文化也随这个女孩的成长经历以及那黑白分明、质朴有力的有版画感的图画,走近了读者,震撼人心。出版后,先后获得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年度最佳漫画奖,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最佳漫画奖,拍成动画片后,入围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第33届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等六大奖项提名,并获第6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奖。本次将原来的四册合为一本出版。
2015年6月3日 已读
所有伊斯兰教国家受过教育的女子,在政治动荡时期遭遇的人生和心理波动都很相似。这本如同漫画版的《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有个先进思想的父母和富裕家庭是多么的重要,无论国家处在什么状态,这个小群体都有机会过自己想要的自由生活,不必经历战争带来的痛苦,他们的苦只是在另外一种社会下思想文化碰撞的无病呻吟。
伊斯兰教,革命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豆瓣
作者: Khaled Hosseini Riverhead Books 2007 - 6
Chinese edition of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by Hosseini (author of the Kite Runner) has occupied a spot on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fiction list since its publication in May 2007. Whereas "the Kite Runner"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men, "Thousand" is about two women, a generation apart, being challenged by war-torn Kabul over thirty years. Distributed by Tsai Fong Books, Inc.
2015年6月3日 已读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 豆瓣 Eggplant.place
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
7.8 (74 个评分) 作者: [美] 米奇·阿尔博姆 译者: 赵晓春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有些故事注定要从结局讲起的——其实,所有的结尾又何尝不是开端呢? 《相约星期二》随着莫里的阖然长逝而告终。六年后,在米奇·阿尔博姆的全新力作中,纪实换成了虚构;死亡从结局演变成了开端;主角还是一位老人——不是洞明世事的教授,而是到死都对自己的一生心存惶惑的退伍老兵,游乐场维修工。
他叫爱迪,八十三岁生日那天,为了拯救在突发事故中身处险境的女孩而殒命游乐场。醒来时,爱迪已身处天堂,这才发现:那里并不是牧歌萦绕的伊甸园,而是地球上生活片断的交叠重现。五个被爱迪或铭记或忽略或遗忘的人,轮流登场,引领他寻找逝去的时光,追问人生的谜底。无形间,天地间仿佛有一条巨大的锁链,爱迪只是其中的一环。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让每一个读完这本书的人都成了锁链中的一环,分享着同一个秘密:天堂里,会有五个人,为了五段不同的记忆,等候你长大、相爱、衰老、死亡,等待着解答你最后的疑问。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影响到另一个人,世界上各式各样的故事,说到底都是同一个。
2015年6月3日 已读
"所有的结局异是开端,我们只是当时不知道而已."
"他照例忙活着他每天做的那些乏味的事情,好像世上所有的日子依然会到来"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
一个游荡者的世界 豆瓣
A Wanderer's World
7.7 (21 个评分) 作者: 许知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70年代知名媒体人、作家许知远出走远方,悠游他国,从亚洲喜马拉雅山山麓的文明古国印度到非洲尼罗河河畔的文明古国埃及,从冲突不断战火连绵的巴以地区到雄踞北漠大国依旧的俄罗斯,从共产主义、柏林墙、海德堡岁月的欧洲到传统、教养、自然、安静的剑桥……这部作品首先寻求的不是恐惧,而是愉悦与知识。作者像是启蒙时代的小册子作家们一样,通过展现不同民族的风俗来劝告自己的同胞,世界如此多元与丰富,跳出狭隘的自身吧,了解自己的缺陷与不足,我们自以为的独特,其实一点也不独特。
2015年6月3日 已读
我用一年的时间来游荡,却不知自己究竟收获了什么.
布登勃洛克一家 豆瓣
Buddenbrooks
8.0 (11 个评分) 作者: [德] 托马斯·曼 译者: 傅惟慈 译林出版社 2013 - 11
《布登勃洛克一家》描写的是吕贝克望族布登勃洛克家族四代人从1835年到1877年间的兴衰史。通过布登勃洛克家族在垄断资产阶级家族的排挤、打击下逐渐衰落的历史描写,详细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旧的刻意盘剥和新的掠夺兼并方式的激烈竞争和历史成败,成为德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发展的艺术缩影。但因作者受叔本华、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小说对帝国主义势力持无能为力的消极态度,对自由资产阶级抱无可奈何的哀惋情绪。
2015年6月3日 已读 最近一年和德国人的经历很狗血,所以决定了解下这个民族
德国
人间天堂 豆瓣
作者: [美国]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译者: 吴建国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4 - 2
艾默里•布莱恩是典型的“迷惘的一代”,外表俊美,家境富裕,充满幻想,想出人头地。他以贵族式的目空一切对现实不屑一顾,与社会格格不入。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期间,周围的环境更加剧了他对中产阶级价值观的怀疑。正当他终日迷茫、踯躅在堕落的边缘之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他离开校园奔赴军营。战争期间,他母亲去世,同学惨死疆场。战后,他回到纽约做生意,但投资失败,最后破产。此时,心爱的姑娘嫁人了,多年崇敬的精神导师达西神父也已病逝。一次次的打击使他对人生厌恶到了极点,终日借酒浇愁,以寻找内心的平静。
这是美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大学小说,是一部具有现代化意义的“教育小说”,主人公布莱恩的身上几乎凝聚了战后美国年轻一代人的所有精神特质。
性别是条毛毛虫 豆瓣
7.7 (21 个评分) 作者: (美)凯特·伯恩斯坦 译者: 廖爱晚 新星出版社 2013 - 11
“我知道我不是个男人,渐渐地我明白我很可能也不是个女人。问题是,我们生活在一个要求我们非男即女的世界里。”凯特·伯恩斯坦如是说。在本书中,伯恩斯坦引领读者踏上一段穿越性别与身份之边界的美妙旅程,风光绮丽,妙趣横生,充满洞见。一方面,本书是对伯恩斯坦从一个异性恋男人到一个 同性恋女人、从一个IBM推销员到一位戏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之转变历程的叙述。但这一传奇经历同时也是一场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追根究底,追问我们的男女观念,追问文化的性别迷思,追问对那些打破性别樊篱者的惩罚,追问那些盲从性别成规者所付出的代价。
作者以幽默、坦诚而极富文采的笔触,讲述了一个跨性别女人的故事,她从未停止对我们文化的核心假设的质疑。无论当她详述自己变性手术的点滴细节,还是当她揭露流行文化中暗藏的性别玄机,伯恩斯坦都优雅却深刻地将读者推向了性别版图上最遥远的边界。
2015年6月3日 已读
远离尘嚣 豆瓣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7.2 (5 个评分) 作者: [英] 托马斯·哈代 译者: 张冲 译林出版社 2000 - 8
2015年4月23日 已读
对这样的名著已不再有感。这么多世纪过去了,女人对自己的认知还是没有改变,任何年代看似独立的女人,骨子里永远都那么不独立。对选择男人这件事上也是只选帅的不选对的。
哈代 经典 英国
梦想家的世界 豆瓣
作者: 埃里奥·迪安那 译者: 章泽仪 海天出版社 2012 - 6
《梦想家的世界》是一部想象力无穷、激荡头脑思维的作品,读起来如同一部情趣盎然的探险小说,惊险、刺激的情节触动着每一个读者的五感官能,更使心灵受到极大的冲击和震撼。25万字的浩浩长篇里,历史与当下交迭,梦想与现实互映,随着“我”的每一个脚步延伸,一卷心灵地图缓缓铺展开来,将我们引向可以通往“梦想家世界”的渡口。据说,那个神奇的世界充满勇气与智慧,时间与死亡都不存在,而财富“既不会遭窃也不会腐烂”。
主人公“我”本是一个每日打卡上下班的普通工薪族,他渐渐厌倦了眼前的生活,却不知道该如何找寻希望。由于一个“偶然”的契机,“我”结识了行踪神秘的梦想家,自此踏入一个波澜壮阔、不无悲情色彩的史诗世界。在梦想家的提点下,他第一次对自己的人生观产生了怀疑,于是毅然辞掉工作,离开妻儿,不顾他人的不解与反对,只身前往遥远而陌生的国度。在漫长的旅途中,他开始意识到:要改变命运,就必须颠覆陈旧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摒弃固有的偏见。他追随梦想家的脚步,追溯中世纪神秘人物鲁浦流士的足迹,踏足中东寻访千年手稿,在梦想的国度徜徉流连,探索人类世界最古老的秘密——“人性的本质”与“未来的真相”。
2015年4月23日 已读
怎样成为不为社会禁锢的梦想家?我还是没有看懂,但我决定放弃对工作爱情的依赖,将自己彻底放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