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zzioneway - 标记
人体 豆瓣
Il Corpo Umano
作者: (意)保罗·乔尔达诺 译者: 魏怡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5
我逃到了普利亚,也在阿富汗的士兵中间生活过。
然而,当我即将与伴侣分手的时候,我才发现了那种孤单。
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文学奖”得主乔尔达诺新作
延续2011年度畅销小说《质数的孤独》之清新文艺范
在阿富汗战火历炼中实现人性与文学的双重蜕变与升华
在ICE前线作战基地,我遇见了一些与我年纪相仿的男孩子。我意识到,如果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战争,那这场在阿富汗的战争就是我这一代人的战争。我开始想象,在这个反常的背景下,这块军人的地盘里一切会是什么样。于是,一回到家里,我就着手写作《人体》。
2011年,凭借畅销书《质数的孤独》,意大利80后物理学博士保罗•乔尔达诺让中国读者记住了他。事实上,《人体》距离他的处女作《质数的孤独》在意大利出版有五年之久,这五年里,乔尔达诺一直在寻找下一本书的主题。直到他跟随部队前往阿富战争第一线,短短的十天留给他极富冲击的印象并结交了一位同龄人朋友,他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其实每一代人都会经历属于自己那一代的战争。
《人体》是一部关于“战争”的小说,但并不停留在字面上的“战争”,除了硝烟纷飞的战场,乔尔达诺更多触及的是人与人之间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情感上的战争、家人间的战争……每一个书中人物都经历了痛苦的蜕变,从不谙世事的年轻人到最终发现自己变成了自己都觉得陌生的成年人,要去承担他们并不想或是还未准备好去承担的责任。
2015年1月27日 已读
战争对人的伤害不是文字可以说明白的
质数的孤独 豆瓣
6.8 (19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保罗·乔尔达诺 译者: 文铮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4
哪样比较孤独?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谁也不爱;还是心里爱着一个人,却始终无法向爱靠近?
在所有大于一的自然数中,除了一和它本身,质数不能被任何自然数整除。
马蒂亚是一个年轻的数学天才,他相信自己是质数中的一个,而中学同学爱丽丝正是他的孪生质数。他们都有痛苦的过往,同样孤独,同样无法拉近和其他人之间的距离。从少年到成年,他们的生命不断交叉,努力消除存在于彼此间障碍,相互影响又彼此分离,就像孪生质数,彼此相近却永远无法靠近。
《质数的孤独》是意大利八〇后作家、粒子物理学博士保罗·乔尔达诺的处女作,2008年出版后,即获得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奖,并迅速成为欧美超级畅销书,迄今在欧洲销量已超过500万册。同名电影于2009年9月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入围电影节竞赛单元。
2014年12月4日 已读
那种挥之不去的无奈和忧伤的人生
矮人星上的矮人 豆瓣
Gli gnomi di Gnu
8.0 (22 个评分) 作者: (意)翁贝托·埃科 著 / (意)欧金尼奥·卡尔米 绘图 译者: 王建全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0
《矮人星上的矮人们》是埃科与意大利著名画家欧金尼奥·卡尔米共同创作的图文书,收录了埃科早年创作的三篇寓言童话故事。《炸弹和将军》是关于原子战争的寓言。《三个宇航员》描述了来自美国、苏联和中国的三个宇航员面临困境,如何学会摒弃差异、相互学习的故事。《矮人星上的矮人们》讲述了一个自负的皇帝试图为一个天真快乐的星球带来文明的故事。
2014年11月24日 已读
站在图书馆10分钟看完这本给熊孩纸的睡前书
在漫长的旅途中 豆瓣
8.6 (30 个评分) 作者: [日] 星野道夫 译者: 蔡昭仪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2
单独在零下四十度的冰河地带扎营一个半月,所拍摄所写下的冰河挤压滚落至海中的声音;长期在海湾中冒着酷寒与浪涛,划着小独木舟来回巡弋所捕捉到的座头鲸深潜前扬起尾鳍的画面;一个人横跨阿拉斯加的四季,在各地扎营所记录下的驯鹿……
日本国宝,极地摄影家星野道夫最后遗作。旅居阿拉斯加二十年,长期只身行旅于酷寒的极北大地,对于生活在严苛自然环境中的人与动植物,以镜头和执着投注关怀的目光,同时也以无尽的温柔笔触,诉说重新省思所谓“丰富人生”与“幸福”定义的静谧话语。
透过书中真切质朴与撼动心灵的叙事构图,读者可以跟随星野道夫深印在大地上的足迹,沿着一幅幅的照片,将眼光延伸到清澈深沉的极北大地,进行一场回归自然的心灵之旅。
人的一生,总是为了追寻生命中的光,而走在漫长的旅途上。
2014年11月23日 已读
迄今为止看过最差的游记书。为什么还被称为背包客的圣经呢?只记住了这句话:大自然只是单纯的存在着,不为任何人。
城市与狗 豆瓣
La ciudad y los perros
8.6 (33 个评分) 作者: [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译者: 赵德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8
《城市与狗》以位於秘鲁首都利马的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Colegio Militar Leoncio Prado)校园与扰攘的利马市为舞台,围绕着几个中心人物-军校5年1班的同班同学:「美洲豹」(El Jaguar)、「奴隶」(El Esclavo,里卡多·阿拉纳Ricardo Arana的外号)、「诗人」(El Poeta,阿尔贝托·费尔南德斯Alberto Fernández的外号)、博阿(El Boa,这个称号有蛇的意思,美洲豹、博阿、「山里人」El Serrano卡瓦Cava、鲁罗斯Rulos是班级地下组织「团体」El Circulo的4大主将);甘博亚中尉(Teniente Gamboa,负责带他们5年1班的军官);核心女角-特莱莎(Teresa,校外姑娘,「奴隶」的邻居和暗恋对象;「诗人」的情人;「美洲豹」小时的邻居和好学伴(後来成为他的妻子),与3大男主角「美洲豹」、「奴隶」、「诗人」有着关键性的连结)等展开铺陈。
《城市与狗》(La ciudad y los perro')是秘鲁、西班牙双重国籍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的成名作,被认为是标志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期展开的四部里程碑小说之一,本书与巴尔加斯·略萨的许多其他作品同样在作者祖国秘鲁的威权时代里遭到禁毁的命运。
2014年11月3日 已读
看到最后才知道那个和廋子混的从小暗恋特莱沙的居然是“美洲豹” ,作者这种一锅粥的叙事手法是所谓的蒙太奇吗? 看得我好纠结,但故事真心吸引人,一直跟着这群孩子们走,画面仿佛近在眼前,期望拍个电影出来,一群帅哥肯定很养眼吧
秘鲁 ,巴尔加斯·略萨
风之影 豆瓣
La Sombra del Viento
作者: (西)卡洛斯·鲁依斯·萨丰 译者: 范湲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 1
十年畅销五十余国,
全球畅销一千五百万册 突破西班牙有史以来出版纪录
再访“遗忘书之墓”,重忆初次阅读的狂热激情
一本书写出一座城市的美丽与哀愁
你看到的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那是作者的灵魂,也是曾经读过这本书,与它一起生活、一起做梦的人留下来的灵魂。
二战后的巴塞罗那,森贝雷父子书店店主的儿子达涅尔十一岁生日那天,父亲带他前往“遗忘书之墓”,这是一座专门收罗为世人所遗忘的书籍的图书馆。依据传统,首度拜访此处的人们可任意挑选一本书,并承诺要毕生保护它。达涅尔挑了一本胡利安•卡拉斯的小说《风之影》,并且深深为之着迷。于是他开始寻找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却惊讶地发现胡利安小说中的一个恶魔角色,某个自称“拉因•谷柏”的的畸形男人,正四处寻找卡拉斯的所有著作,并欲将之焚毁殆尽……随着调查的逐渐深入,神秘作者胡利安的人生一点一滴浮现,而达涅尔的人生也逐渐和他重叠……爱情,得不到的爱情,出乎意料的爱情,失而复得的爱情,被从中破坏的爱情,纠结在这场并不单纯的文学寻根之旅,且意外开启了通往巴塞罗那阴暗过去的恐怖冒险之门……
这是一段因追索书中潜藏的灵魂而展开的传奇旅程。在巴塞罗那的光与影中,人性、爱欲、仇恨重重交叠,飘荡如风中的幻影。
《风之影》是一部醒目、耀眼、声势惊人的作品,弦外之音里另有弦外之音,读起来真的很过瘾!有了这么一本经常的小说,谁还需要看电视?
——斯蒂芬•金
跟着书中的人物历险吧!或许你会开始思考:将来应该也要留本好书给子孙后代!
——《时代周刊》
凡是喜欢恐怖、情色、纯爱、浪漫和惊悚小说的人,都应该尽快到附近的书店去买一本《风之影》。
——《华盛顿邮报》
2014年10月20日 已读
一口气读完。完全沉浸在寻找卡洛斯的紧张气氛中了。
八百万种死法 豆瓣
Eight Million Ways to Die
7.8 (85 个评分) 作者: [美] 劳伦斯·布洛克 译者: 潘源 / 王默 等 新星出版社 2006 - 9
《八百万种死法》里的八百万其实是指纽约市里八百万市民。作者在书中经常写出各种离奇古怪的死法———只是在家里看电视却会无辜被炸死、跟相邻几十年的邻居会因一只新宠物而争执动武死亡。“八百万种死法”的意思是每一个人都有他们死的方法———没有人可以逃避,尤其是在纽约这个光怪陆离的罪恶城市。
一个优雅的皮条客,昌斯,手下有六个姑娘,她们风采各异,有的能写诗,有的熟知报告文学。美丽而天真的金?达科嫩不过是其中之一。她想脱离应召女郎的生涯,找到马修寻求保护,让他跟昌斯说。马修收了金攒的私房钱但没有保住金的命。金被人捣得面目全非,死在公寓中。连金的一些朋友也一个接一个死掉。其中一个姑娘在遗书中写道:“无人愿意为我一掷千金。无人愿意与我共结连理。无人愿意救我一命。我已倦于微笑。我已疲于奔命。美好时光已成过去。”
尽管肯·德金警官说:“妓女自杀,见怪不怪。”马修还是决定为这些逃回公道。尽管受到警告,但他一心一意要追查到底。
2014年10月5日 已读
以为是教人怎么自杀的书,很兴奋的借了看,没想到是本类似好莱坞侦探片的小说。刚看了开头,像是看部商业片,不知结局会怎样。
深夜特急3 豆瓣
作者: 泽木耕太郎 译者: 陈宝莲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5
《深夜特急3》内容简介:我茫然陷入一股奇异的感伤情绪里。好像我曾经来过这里。当然不可能,也应该不可能。我是三天前才知道这位于欧亚大陆的尽头、葡萄牙的最西端的“萨格里什”。可是我曾经站在这里的感觉越来越强,到最后几乎牢不可破。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只知道我内心深处涌现这样的感情。仿佛古老的祖先记忆埋藏在我体内般,那记忆复苏起来。这个悬崖、这片海、这个天空、这个声音……没错,曾经有一天,我就站在这个悬崖上这样眺望大海……
特茹河水光灿如铂,萨格里什的海像铺上细碎的金箔。我突然想,我就是为了来到这里,才做这一趟漫长的旅行吗?好几个偶然将我带到这里。我不必把这些偶然归诸上帝。那是风、是水、是光,还有巴士。我搭乘野鸡车一路摇晃到这里。是野鸡车载我来的……我躺在嶙峋的岩石上,一直听着打到崖上的大西洋的浪声。
2014年9月29日 已读
第三本本来计划应该在蒙古或俄罗斯看完,可惜朋友的不帮忙让我回来后才读完. 至少最后的从伦敦发往日本的电报"我尚未到达" 让我们这些漂的人又充满希望了...
泽木耕太郎
北回归线 豆瓣 Goodreads
Tropic of Cancer
8.5 (21 个评分) 作者: 亨利·米勒 译者: 袁洪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1 其它标题: Tropic of Cancer
【我的书不是关于性的,而是关于自我拯救的。 ——亨利•米勒】
亨利•米勒的作品中存在着露骨的性描写,英语国家长期拒绝发表他的作品。其早期作品首先在法国出版,1944年盟军来到巴黎后发现了米勒的作品,遂争相传阅,并偷偷带回英美等国,米勒顿时成为美国最富盛名的“地下”作家。直到20世纪60年代年经过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诉讼,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该书“不足以引起性欲”,《北回归线》终于在美国解禁。
★ 亨利•米勒——最富有个性又极具争议的文学大师、自由与性解放的预言家
★ 旅居巴黎的变形生活 遭禁二十多年的自传体启示录
★ 精神世界的诅咒“散文诗” 对传统观念的勇猛挑战
★ 亨利•米勒自传性三部曲之首“流氓无产者的吟游诗人”在巴黎的孤独吟唱
★ 荒诞人生观、虚无主义思想、离经叛道、凤凰涅槃的完美文本呈现
★ 入围《时代周刊》“1923——2005百部最佳英语小说”
★ 入列《1001本死前必读之书》
★ 入围美国现代图书馆评选的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
★ 入围《卫报》2009年“1000部大众必读小说”
★ 入围Esquire杂志2011年“75本大众必读之书”
《北回归线》是亨利•米勒自传性三部曲之首,描写了米勒同几位作家、艺术家朋友旅居巴黎的生活经历,同时通过对工作、交谈、宴饮、嫖妓等夸张、变形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穷困潦倒的艺术家们的内在精神世界,诘问了在这个杂乱无序、肮脏的世界生存的意义。该书出版后吸引了众多读者,19 61年在美国解禁后更是成为畅销全球的文学名著,深刻影响了二战后的欧美文坛。
2014年9月4日 已读 貌似没看完。那个年代颓废的生活
亨利·米勒
局外人·鼠疫 豆瓣
L'Étranger / La Peste
8.8 (5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郭宏安 / 顾方济 译林出版社 2013 - 2
瑞典学院前常务秘书贺拉斯•恩达尔作序推荐
独家收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受奖词
世界是荒谬的,现实本身是不可认识的,人的存在缺乏理性,人生孤独,活着没有意义。《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和《鼠疫》中的主人公里厄医生面对着同样荒谬的世界时,态度完全不同:《局外人》的莫尔索冷淡漠然,麻木不仁,连对母亲的逝世以至自身的死亡都抱着局外人的态度;《鼠疫》中的里厄医生在力搏那不知从何而来的瘟疫时,虽然有时感到孤单绝望,但他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就是跟那吞噬千万无辜者的毒菌作斗争,而且在艰苦的搏斗中,他看到爱情、友谊和母爱给人生带来幸福。里厄医生不是孤军作战,他最后认识到只有通过一些道德高尚、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人共同努力,才能反抗肆无忌惮的瘟神,人类社会才有一线希望。
2014年9月4日 已读 看过了,但怎么也想不起来内容了
加缪
宁静海 豆瓣
A nyugalom
作者: [匈牙利] 巴尔提斯·阿蒂拉 译者: 余泽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3
一部反映母子关系的“人间奇书”
欧洲文坛勘与诺奖作品《钢琴教师》和“恶魔三部曲”并称的重磅作品
德国图书排行榜第一名
英文版获美国2008年最佳翻译小说奖
小说堪称一部描写母子关系的“人间奇书”。故事以母子同在屋檐下的十五年生活为主线,写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匈牙利社会。母亲维尔是匈牙利著名的话剧演员,但她的舞台生涯的终结却来自于女儿、一个小提琴演奏家的叛逃。从此,母亲把自己关在公寓里,自我囚禁了十五年。十五年间,她唯一的儿子,一个作家,跟她相依为命。他模仿姐姐的口气用左手给母亲写信,他以朗诵会的名义不断离开家。后来,他遇到了自己的爱人尤迪特,又遇到了女编辑乔尔丹。由此他有了解到父亲曾经作为匈牙利秘密警察的真相。最后,母亲死了,作家却并没有就此解脱。连神父也不能让他获得内心的安宁。
宁静海,是阿波罗登月基地的名字,寓意人类摆脱束缚,追逐自由的脚步。
这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反映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变迁的作品。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盛赞该书,比《钢琴教师》更能反映人性的幽暗,更能体现历史的深度。
被德国媒体称为,欧洲文坛近年来最具震撼力的作品!
2014年9月4日 已读 不知怎么看了这本书。母与子的纠结,印象不深了,但不久后却意外游了匈牙利,布达佩斯的美让我难忘。
匈牙利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豆瓣
All the Sad Young Men
8.2 (49 个评分) 作者: [美] F. S. 菲茨杰拉德 译者: 姜向明、文光、蔡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集中菲氏短篇精华,
选入教科书及各类文选次数最多的作品,
隽言妙语引用率最高的短篇集
作者第三部小说集。收录了作者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过的几篇优秀短篇小说,包括:《阔少爷》、《冬天的梦》、《宝宝派对》、《赦免》、《贫儿马丁·琼斯与威尔士王子》、《明智之举》、《格里卿四十次眨眼》。
《冬天的梦》可说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一个序曲或缩写,以哀婉的笔调描绘被金钱和物欲所扭曲了的爱情和婚姻,字里行间流泻着一股凄恻忧伤的涓涓细流,令人与作者一切感悟和体味这如梦的人生和纷乱的世界。
《阔少爷》对“非常富有的人”的本质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剖析,关于“富人与你我完全不同”的论述,在当时文学界曾引起不小的震动,成为当时的一个时髦话题。
《赦免》描写一个叫鲁道夫的少年与一个叫施瓦普的神父之间,在道德准则、宗教信仰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上所发生的激烈冲突。
《贫儿马丁·琼斯与威尔士王子》以浪漫的文笔描写了现代女性对美好生活的大胆而又热烈的追求,是离奇而又精彩的爵士时代的浪漫故事。
《明智之举》描写的是作者与妻子泽尔达的切身经历,如泣如诉地描绘了这对文学夫妇的爱情与婚姻,真实记录了作者对自己奇特婚姻的反思。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被公认为作者最铿锵有力、最具艺术功绩的短篇小说集
2014年9月4日 已读
作品的第一句吸引了我:从一个个人开始写,你会不知不觉的发现,你已经塑造了一个典型;从一个典型开始写,你会发现你塑造的是什么也谈不上的人物。
菲茨杰拉德
里斯本夜车 豆瓣
Nachtzug nach Lissabon
8.4 (11 个评分) 作者: (瑞士)帕斯卡·梅西耶 译者: 赵英 重庆出版社 2013 - 4
★位列德国畅销书榜140周,20多个国家300万册销量,掀起全球阅读热潮!
★多国读者诚挚推荐,INS全球晒书成时尚!
★意大利尚内卡渥文学奖最佳外文小说奖,《旧金山纪事报》《时代报》《世界报》《明镜日报》《芝加哥太阳报》《圣地亚哥论坛报》《哈珀周刊》等50余家知名媒 体同时大篇 幅报道!
★同名高分电影由戛纳金棕榈大奖得主执导、奥斯卡影帝主演,入围柏林国际电影!
———————————————————————————————————————
有时候,你也会读到这样一本书,你会与作者对话,思考作者一生中诸多难以言喻的经验,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有关孤独、生命的答案。
按部就班的标准人生突然因为一位奇异女子开始脱了轨,让曾经一成不变的他邂逅了一本值得探寻的书。他开始出发去寻找自己的冒险、自己的浪漫。他试着打破秩序与理性冲出牢笼,前往热情感性的世界,寻找化外之地的自由人生。
若你也曾想逃离孤独、想逃离庸碌生活,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请翻开这本书。
———————————————————————————————————————
赞美这部作品语言的优雅和美丽。作者巧妙地处理了孤独、记忆、语言等概念,让我们理解,我们对他人、对世界知之甚少。
——《芝加哥太阳报》
梦幻般的作品!作者探索了对孤独、语言和人类的相处,读者会因为经历了这段旅程而感觉更好。
——黛布拉·金斯伯格《圣地亚哥论坛报》
丰富、灿烂、令人欲罢不能的作品,这本书让我想到了托马斯·曼、埃利亚斯·卡内蒂的书,但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让-保罗·萨特的作品。
——约翰·伦纳德《哈珀周刊》
一本严肃而又美丽的书,讲述了孤独且被审视的人生。
——法国《世界报》
生活不过是流沙,在一阵风吹下,短暂成形,下一阵风来时,又被吹散。一个徒劳的构成,在它尚未真的完成之前,便已被风吹散。
——豆瓣评论
2014年9月4日 已读 看过电影才看的小说,总是赶不走电影带来的阴郁感。打破按部就班的生活谁都会有,我希望自己可以提前到43岁前
闪亮的日子 豆瓣
The Life and Times of the Thunderbolt Kid
9.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比尔·布莱森 译者: 陈新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6
《闪亮的日子》是畅销英语作家比尔·布莱森的最新力作。在这部典型美国童年回忆录的金装范本中,作者凭着非凡的记忆生动幽默地为读者展开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生活画卷。布莱森1951年出生于美国中部城市得梅因,属于美国婴儿潮一代。他的成长经历充斥着对超人的无限遐想。曾几何时,身着带有闪电图样的旧球衣,颈挂毛巾斗蓬的布莱森在自家院子内外疯跑,幻想一跃而过高楼大厦,除尽邪恶无能之辈,还给自己一个“霹雳小子”的名号。他带领读者进入一个爱意浓浓却又不同寻常的家庭:为当地报纸写体育新闻的天才作家父亲,担当同一份报纸家装类文字编辑却无暇顾及自家的家居艺术的母亲。通过人物塑造,比尔·布莱森重现了超验主义影响下的美国家庭生活和城市风貌——与我们如此贴近,却又遥不可及。
《闪亮的日子》诙谐与怀旧并存,在笑过乐过之后,最令人回味的还是布莱森对旧时代的眷恋和追念,他的诗意渗透在一份浓浓的思乡之情中。本书不失为一部心灵和历史的游记,可谓比尔·布莱森至今最妙不可言的作品。
布莱森肢解挖苦文化的才能无与伦比,其风格幽默温馨,让那些受了嘲讽的人也大笑不止,无力回击。
——《华尔街日报》
谈及美国……布莱森洞悉敏锐,字字掷地有声,具有令人喷饭的搞笑才能。
——《旧金山观察家报》
布莱森既是良伴益友,亦是一位个人风格浓重、风趣调侃、小有洁癖的饱学之士,与加里森·凯勒、迈克尔·金斯利与戴夫·巴里齐名。
——《纽约时报》
本书回顾五十年代比尔·布莱森在美国腹地度过的童年岁月,处处有令人捧腹的笑料、深刻的剖析、机智风趣和邪邪的青春期遐想,是美国人民的一笔巨大财富。
——汤姆·布罗考
2014年9月4日 已读 如同回忆我的童年,尽管年代空间都不对,但相同的是对童年的那种感觉。换个角度,大概也说明了中国和美国的差距。
比尔-布莱森
时间的针脚 豆瓣
El tiempo entre costuras
7.8 (35 个评分) 作者: [西] 玛丽亚·杜埃尼亚斯 译者: 罗秀 南海出版公司 2012 - 3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倾情推荐:
一部充满阴谋、爱情、神秘和柔情的神奇小说。
---------------------------------------------------------------
历史未能留下这个女人的名字,但在时间的针脚中,她真实而隐形地活着。
天真烂漫的裁缝姑娘在结婚前夕,和未婚夫走向一家打字机专卖店,一推开门廊,她早已确定的命运即被彻底改变:一笔巨额财产和从未谋面的父亲,都从天而降!
这只是不朽的时间摹本的第一页,随着三十年代的一页一页边渐次翻开,整个地中海沿岸都成了她的舞台,政治、谍战、阴谋、冒险也竟与她呼吸相闻……
2014年9月4日 已读 学习西语中,所以书和连续剧都看了。不安份的女人一生才精彩,但首先你要够漂亮。四海皆准
西班牙文学
我们没疯!一起回到1900年生活吧 豆瓣
See You in a Hundred Years
作者: 罗根·沃德(Logan Ward) 译者: 汪芸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3 - 11
新锐权威媒体《新周刊》赞赏、推荐:一般穿越文的路数是,男主或女主穿越到n年前,带去现代人的思维和技能,让生活更舒适;罗根·沃德一家的“穿越冒险”则相反,他们从纽约搬到一个19世纪的农庄,过起没电脑、没手机、没电视、没冰箱的日子。这是一个家庭的逆城市化实验。
◎慢享悦生活,回归自然的简单生活典范,表达人们对城市生活的焦虑与焦虑中的反省。
◎台湾金石堂网站生活类图书排行榜连续40周第一位,诚品好书专页推荐
◎台湾作家、生活家韩良露、赖青松、作家、环境保护家凌佛,导演李鼎,《商业周刊》总编辑王文静撰文推荐
◎美国《出版家周刊》《 波士顿环球报》《图书馆月刊》《伯明翰新闻报》,作者狄恩•金、卡罗琳•凯托维尔集体撰文赞誉
◎媲美梭罗《瓦尔登湖》、梅尔《普罗旺斯的一年》
走遍全世界的旅游作家罗根•沃德厌倦了半夜还要接手机、回E-mail、通MSN,也害怕儿子在城市长大,只认得汉堡不认得牛。于是他和妻子希瑟决定“回到过去”,把家搬到弗吉尼亚州乡间,去过1900年的农村生活。这决定,为他们带来了危机四伏,却也充满欢乐与温馨回忆的一年……
没有电视、电话,没有计算机,也没有汽车,他们得自己种田养牲口,而且只能用一百年前的工具。在这个错逆的时空之中,沃德夫妇找回了生命中恒久不变的价值,并在亲友们的怀疑转为支持后,建立起一个超越科技与时空的美好社群。
2014年9月4日 已读 原来只是暂时的回到,只有一年,之后还是回到了令人厌恶的现实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 豆瓣
Veronika decide morrer
7.5 (16 个评分) 作者: [巴西] 保罗·柯艾略 译者: 闵雪飞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9
★ 一次冒险,胜过一千个安逸的日子。
★ 真正的健全,是保有内心的疯狂。
★ 继《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后,保罗•柯艾略再次引领我们探寻生命真谛
★ 销量超过1100万册
24岁的维罗妮卡似乎拥有一切——青春、美貌、男友、和睦的家庭、满意的工作。但她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
十一月一个寒冷的清晨,她拿起四盒安眠药,一粒接一粒地吞服。这样,意图与行动之间会出现一段长长的距离,她可以随时反悔。然而每吞下一粒药,她便愈加坚定。
十分钟后,她的身体机能仍未出现异常。她此生最后做的是给一家杂志社写了一封信,谈的不是她自杀的原因,而是斯洛文尼亚在哪儿。
这封信将成为她的遗书。
2014年9月4日 已读
所有成熟的东西都想死--歌德
深夜特急 豆瓣
作者: [日] 泽木耕太郎 译者: 陈宝莲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3
泽木耕太郎所著,陈宝莲翻译的《深夜特急(Ⅱ中东篇波斯之风)》讲述刚踏出车站,我不禁倒抽一口冷气。站前的漆黑广场上,露天躺在地上的人成百上千。有脏布裹着全身而睡的男人;有保持喂奶状睡着的女人;有围着全部家当般大的行李而睡的一家人;有慎重抱着个小袋子而睡的老人……不只是人,还有屈着四肢趴睡的野牛。
《深夜特急(Ⅱ中东篇波斯之风)》中我突然起意,我也露天而睡如何?说不定比差劲的旅馆还安全……我因为长旅而累瘫了,不想再动脑筋。我找个全家人睡在一起的地方,在旁边铺上垫子,上衣卷好当枕头。
一躺下来,星空像是覆盖在身上一般,看起来好近。不久,泥土的微温透过垫子传到身体。在大地温热的裹覆下,随着紧张感的消除,和数千个印度人在同样的天空下过夜,让我感到一般不可思议的安详。
就这样,我在迦耶站前和印度人一越露天而眠;在菩提迦耶的餐馆不用刀叉,而用三根指头抓饭而食;在巴瓜村的厕所不用厕纸,而用手清理排泄行为,我感落从物质中获得了解放,傍佛又有一个自己,变自由了。
夜航西飞 豆瓣 Goodreads
West with the Night
8.5 (7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柏瑞尔·马卡姆 译者: 陶立夏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12
《夜航西飞》以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肯尼亚为背景,真实再现了作者在非洲的生活,其中包括她毕生钟爱的两项有趣又传奇的事业——训练赛马和驾驶飞机。柏瑞尔•马卡姆以非常动人的文字,铺陈出她在非洲度过的童年、她参与狩猎的情景、她与当地土著的情谊、她训练赛马的过程,以及她独自驾驶单翼双座木螺旋桨飞机,在东部非洲从事职业飞行并猎队搜寻大象踪迹的往事;还详细描述了她从非洲驾机回英国沿途所遭遇到的政治与自然险阻;最后更记录了她在一九三六年九月独自驾机从英国飞越大西洋直抵北美的经过。
2014年9月4日 已读
目前最喜欢的书!!! 没之一
深夜特急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泽木耕太郎 译者: 陈宝莲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3
《深夜特急1》内容简介:上班第一天正赶上梅雨,我穿着第一次上身的灰西装配黑皮鞋,打着伞。在从东京车站前行至中央邮局十字路口的上班人潮中,我突然决定不要当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换了些许港币,“阔气”地走在异国街头,强烈的阳光让人感觉畅快。今天一整天既无赶着要办的事情,也没约好要见的人——完全自由。光凭这点,这趟旅行就有价值了。委身人潮,我异常兴奋。香港街路的味道沁入我的皮肤,我的体热融化在街头的空气里,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着迷。总之这里是香港,而我以前走过的地方和这里相比,简直冷清得像殡仪馆。
这趟从德里到伦敦的旅程中,东南亚只是个前奏。然而我在香港,却一个又一个星期地延长滞留、接二连三地到移民局去贡献签证费。甚至后来走过澳门、曼谷、春蓬、宋卡、槟城、吉隆坡、新加坡,我还是在内心追逐一个错觉,这一切都要从我被莫名其妙地扔进那名为“黄金宫殿”的奇妙旅馆说起……
2014年9月4日 已读
终于在图书錧找到,目前看了两本,号称是背包客的圣经,其中的某些场景貌似自己也有过经历,但没那么震撼,目前最有感是第二本结束有关青春和老人的观点,与自己不谋而合:我仿佛看到那个已经老去却仍旧穿越旅行时空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