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繁花 豆瓣 Goodreads
8.7 (282 个评分) 作者: 金宇澄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3
这是一部地域小说,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图的对应。这也是一部记忆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辐射广泛,处处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叙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传奇迭生,延伸了关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讽,咄咄逼人的漫画,暗藏上海的时尚与流行;昨日的遗漏,或是明天的启示……即使繁花零落,死神到来,一曲终了,人犹未散。
《繁花》让人为之一震,小说的好处自有高人评说----程永新
优雅之野心,当今几乎不可能出现的文体----张辛欣
近年来最有看头的小说---吴亮
我该走了吗 豆瓣 Goodreads
Must I Go
6.4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李翊云 译者: 张芸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 - 11
海外华人作家李翊云首部中文版小说
以极大的坦率和洞察力
驾驭了悲痛和坚韧、失落和重生的两极
……
我不认为我曾抛下我的人物。我不重读我的书,但我记得这些人物,有时我似乎会在生活中遇到他们,在街角或地铁上。我曾经问过威廉·特雷弗这个问题。我告诉他,他笔下的人物常常在我读完故事的几个月甚至几年后还伴随着我。他说他也记得他们,而且有时为他们感到悲伤。我想这也是我的感受。
——李翊云
李翊云的任何一本新书都值得我们庆贺,而且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她那种清晰而富有同情心的视野。《我该走了吗》带我们进入李翊云熟悉而有力的情感领域。它精妙地探索了我们所爱的、失去的和哀悼的将如何塑造、恢复和重塑,让我们成为现在的自己。
——西格丽德·努涅斯
这部出色的小说审视了人经历过的生活、不断增加的丧失、感知的模糊性。李翊云将历史写得深刻、细腻、优雅,即使它是正在发生的历史。她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我该走了吗》是一部非凡的作品。
——梅格·沃利策尔
……
莉利亚经历过三次婚姻,抚育五个子女长大,眼下正期盼着第十七个孙辈的降生。她一生都在帮助身边人认清自己,到了八十五岁,她开始为故人罗兰的日记着迷——年少时,他们曾有过一段露水情缘——她想看看,自己能为后辈留下些什么。
日记里巨细靡遗地记录了罗兰的情事。莉利亚不厌其烦,为每件事添加注脚。一段持续数十年的隐秘关系缓缓揭开,包括连罗兰本人都不知晓的女儿露西的存在。火焰般的激情,湮没一切的悲痛,人心在这两极之间往返,却又不得不寻找归宿与出口,继续巡航。李翊云在小说中给予了生命缭乱的礼赞,关于莉利亚,也关于来去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人。
2024年2月27日 已读
阅读体验感新奇。建议改名:《悼念露西》。3.5
[2024]
疼痛部 Eggplant.place 豆瓣 Goodreads
The Ministry of Pain
8.5 (99 个评分) 作者: [荷]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译者: 姜昊骞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3 - 5
来自一个已不存在的国家,教授一门四分五裂的语言,我像童话里的龙一样吐出舌头,然后它就分叉了: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波斯尼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
一门如此令人痛苦的语言,一门从来没有学会描述现实,与人对于现实的内在体验同样复杂的语言,能够讲故事吗?
一开始都是这样。或者 那样。他们做了那件事,去了那里,然后来到荷兰。流亡者的叙事是没有日期的。短短的“战后”发生了太多的事,他们的心理时钟在重压之下坏掉了。一切都坏掉了。地点和时间分成了“以前”和“后来”,生活分成了“这边”和 “那边”。他们突然间没有了证人、父母、家人、朋友,乃至借以重构生活的平常见到的人。没有了这些可靠的中介,他们被抛回了自身。
在媒体化的世界里,一切都不是真实的。记忆经过许多个中介,以朱丽叶·比诺什或红白蓝编织袋的形式出现,将我个人的疼痛翻译成我的语言。只有这一件事是真实的。
疼痛是无言的、无用的,却唯一真实的证人。
2024年3月1日 已读
阅读时仿佛化身主人公,被作者狠狠地“侵犯”,像置身于“疼痛部”之中。
[2024] 外国虚构
生育制度(新版中学图书馆文库) 豆瓣 Goodreads
8.8 (8 个评分) 作者: 费孝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2
这是一本关于社会人类学的著作,是费孝通先生于抗战期间根据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任教时的讲义整理而成的。
主要论述了家庭所担负的有关生育子女的若干理论问题,但所论述的不止是生育,凡是与种族延续有关的一套活动体系都讨论到了。其中包括:配偶的选择、婚姻关系、家庭组织、双系抚育、父母的权力、世代的隔膜、社会继替、亲属的扩展,等等。
全书通过功能的角度分析,令人信服的解释了各种历史现象以及婚姻家庭的起源;从群体与个体、历史与人生等诸多角度凸显出塑造生育制度、婚姻家庭等对人类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狐狸 豆瓣 Goodreads
Fox
8.3 (39 个评分) 作者: [荷]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译者: 刘伟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3 - 5
狐狸不属于野兽,不属于我们人类,也不属于神灵。

她是一个永恒的偷渡者,一个在世界之间穿梭自如的移民,被抓到逃票时,就会用尾巴玩球,表演她廉价的小把戏,目光极为短浅地将观众转瞬即逝的赞叹当成了爱。那是她的荣耀时刻。

其他的一切都是恐惧的历史:逃避猎人的子弹、不停狂吠的猎犬 、迫害、殴 打、舔舐伤口、羞辱、孤独和廉价的安慰——一串鸡骨头做的手摇铃。

狐狸是作家的图腾。
2024年3月24日 已读 以「狐狸」为隐喻的六个故事,每个故事都独立又突然,读的时候有点懵。最后一页才发觉,狐狸就是作者本人。
[2024] 外国虚构
呼吸秋千 豆瓣
Atemschaukel
8.8 (23 个评分) 作者: [德]赫塔·米勒 译者: 余杨 / 吴文权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3 - 2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巅峰期突破之作
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通过写作这沉默的行动,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挣扎求生时的一呼一吸是那么艰难,像来回摆动的秋千
🔷编辑推荐
◎ 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于罗马尼亚德语村庄,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描绘流离失所者的处境,通过写作这种沉默的行动,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 《呼吸秋千》出版于2009年,被誉为“一部气势磅礴、夺人心魄及令人谦恭的小说。”是作者创作巅峰期的突破之作。
◎ 一部受难者与幸存者的记录本与见证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十七岁的少年雷奥帕德·奥伯克被征调到劳动营,他将面临的是严寒、饥饿、屈辱、恐惧,还有一呼一吸间秋千般的喘息。
🔷内容简介
一九四五年,二战即将结束时,罗马尼亚一群说德语的人被征派到俄国劳动营,小说讲述了十七岁的雷奥帕德·奥伯克的这段经历。饥饿与恐惧渗透到了呼吸之中,每一次呼吸都像荡秋千一样带来眩晕与痛苦。
🔷媒体推荐
一部罕见而有力的作品,一则强烈而持久的诗篇……米勒将具体事物提炼,融入极富张力的语言,并将这些事物灼烫在读者的心内。
——《明镜周刊》
🔷名人推荐
说不出来的东西还是可以写下来。因为写作是一种沉默的行动,一种由脑至手的劳作。——赫塔·米勒
赫塔·米勒是不应该忽视的作家。她就像一把尺子,丈量着时代、语言和虚构,也丈量着读者和她自己。
——邱华栋
2024年4月11日 已读
『墙上滴答作响的是我的呼吸秋千,胸膛里是我的心铲。我很想念它。』 优美的文字,期待接下来的阅读。4.5
[2024] 外国虚构
女性主义有什么用?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What Would de Beauvoir Do?
8.4 (100 个评分) 作者: [英]塔比·杰克逊·吉 / [英]弗雷亚·罗斯 译者: 吴庆宏 译林出版社 2021 - 9 其它标题: 女性主义有什么用
这是一本写给女人,也写给男人的女性主义入门读物。
40个问题直击女性生活痛点,从情感到工作,从个人到政治,全面涵盖性别议题的方方面面。
120位挑战父权制的女性主义先驱,给你理解的温暖,也给你理论的武装。
本书能令你觉醒,令你真正明白何为女性。
—————————————————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
“日常人文课”想告诉你:人生无处不反思!哪怕是柴米油盐的日常疑惑,也能从古往今来的人文大师那里得到靠谱的解答和接地气的建议。哲学会帮助你升华灵魂。政治学会教你解读世界和社会格局。女性主义能让你看穿无处不在的性别歧视。经济学会赋予你理性经济人的思维模式。心理分析会使你更好地认识你自己。
翻开这套书,你将学会过一种经过反思的生活。
—————————————————
我很喜欢这本《女性主义有什么用?》……我邀请大家阅读这本书,思考我们今天的女性应该做些什么,对能对得起历史上那些为争取女性个人和集体的自由前赴后继的前辈们。
——作家、资深媒体人 侯虹斌
我非常喜欢书中的这段话:“我自己对女性主义者的定义是指一个男人或者女人,他或她会说,是的,今天仍然存在性别问题,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做得更好。”
——性与性别研究专家 方 刚
2024年3月27日 已读
最易读的社科,像“听故事”一样读完了,但陈述的事例都无法解决。了解了大多数刻板思维形成的原因,原来我们的长辈都一直活在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的控制之下,而被他们所熏陶的我们也觉得一切行为都变成了“大家都是这样的”。
[2024] 人文社科 女性 非虚构
第二性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Le Deuxième Sexe
9.3 (19 个评分) 作者: 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译者: 邱瑞鑾 貓頭鷹出版社 2013 - 10
你從未真正看過第二性?全世界都被英譯本誤導了60年!
波娃畢生經典,經典中文全譯本終於問世
全套精裝典藏版三巨冊不分售
◎法國第一才女西蒙.德.波娃畢生心血結晶
◎問世六十四年後,台灣首度推出唯一法文直譯、完整全譯本
◎石破天驚的女權論述,梵蒂岡列為禁書,當代女性主義的「聖經」
◎全球三十五種版本,累銷數百萬冊
◎入列時代雜誌20世紀影響人類生活與思考十大
「女人不是天生命定的,而是後天塑造出來的。」──西蒙‧德‧波娃
一九四九年,一部影響世界的經典哲學著作在巴黎出版。此時正值二戰後,女性在社會上依然受到許多有形與無形壓迫之際。作者用超過七十萬字的內容來綜論女性,其言論猶如一顆原子彈投入了西方世界,造成了極大的轟動與迴響,不僅帶起了六〇年代後的女權運動,也為二十世紀的女權奠定了基礎,而這就是西蒙‧德‧波娃的《第二性》。
《第二性》的內容廣博精深,從文學、歷史、神話、社會學、生物學和醫學多方面討論女性,書中一改理論著作的枯燥晦澀,反而援引大量實例,翔實生動,縱論歷史演變中女性處境、地位、權力的實際情況,是一部兼具廣度與深度、俯瞰整個女性世界的絕世經典。
「女人並不是要證明自己是個女人,女人應該被視為完整、完全的人。」《第二性》將帶領我們一步步經歷波娃的思辨歷程,從女人面臨的困境,到女人如何在深刻的自覺後開創自己的選擇,《第二性》邏輯清晰、批判精準的論述,至今難有其他作品能望其項背,不僅被視為西方「解放女性」的世界性宣言,更成為現代女性主義思潮中的扛鼎之作。
一字一句譯自法文原典,完整全譯本首度面世
六十多年來,《第二性》由於涉及學科廣泛,並深富哲學意涵,在翻譯上的難度也是眾所公認具有挑戰性。比如早年的英文譯本,不僅被批評缺乏完整性,也沒有將波娃所使用的哲學專有名詞翻譯出來,就連後來的新譯本,也被批流暢性欠佳、無法精確傳達文義,至今尚未有令眾人滿意的譯本。
而《第二性》的繁體中文譯本前兩版亦翻譯自英譯本,部分內容亦跟英譯本一樣遭到刪除,讓讀者無法全面深入瞭解此一著作。直至今時,我們重新推出《第二性》經典中文全譯本,邀請法國文學翻譯名家邱瑞鑾擔任翻譯,由法文原著直譯,過程耗時六年,竭心竭力克服翻譯難度,不僅忠實傳譯原書哲學層次與論述,並以優美的文字展演波娃過人的文采,將此部20世紀當代大師的經典作品,以最完整、最貼近原著的樣貌,重新呈獻在讀者的面前。
2024年4月4日 已读 虽然对于今天来说有些滞后,但了解到了各个处境下的女性的心理。虽然比较易读但写的太厚了,要不是听书根本没耐心看完。第一卷描述历史上女性的处境非常枯燥但还是有增加了解,可以直接读第二卷。
[2024] 人文社科 女性 非虚构
乐园之丘 豆瓣
7.7 (39 个评分) 作者: [荷]米尼克•希珀 译者: 王晚名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3
女性身体到底由谁说了算?独属于女性的身体部位,又一直在被谁审视和评价?
在《厌女》基础上更进一步!从人类起源追溯厌女根源及父权制的底层逻辑,重现女性权力诞生与被剥夺的历史。
性别偏见、身体暴力、母职惩罚、生育困境……女性为何总是遭遇不公?又该如何突破性别困境?一部揭示女性有关自身的观念如何被父权社会所误导,并逐渐失去权力的跨文化研究之作。
【内容简介】
性别偏见、身体暴力、母职惩罚、生育困境……即便到了21世纪,女性仍然不得不背负着这些“原罪”,艰难前行。而这一切,都源于女性独特的身体部位,以及试图以此控制女性的古老社会机制——父权制。
本书博引大量案例,从人类的起源追溯父权制的形成历史,讲述女性独特的身体部位如何使其拥有权力,最终又因此被无情剥夺。失去权力的女性被污名、被降级,不平等成为社会常态和难以跨越的障碍,女性也因此常常遭遇不公。这背后的深层根源是什么?在新的时代,意识觉醒的女性又将如何突破性别困境,一一拆解屡屡反扑的性别歧视力量?本书给出了有力的回答。
【本书看点】
1.在《厌女》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度梳理厌女的根源及世界范围内父权制的形成历史。
日本著名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一书中提出,父权制社会正是以厌女症为核心机制的社会。那么厌女的深层根源是什么呢?以厌女为核心机制的父权制又是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米尼克•希珀教授在这本书中做了精彩的回答。本书内容不仅是对《厌女》一书的呼应,而且补充回答了诸多《厌女》中没能进一步展开的问题,且更具世界性的视野。
2.揭示了女性关于自身的观念如何被男性话语所误导,并逐渐失去自我及权力的历史。
女性的身体,由谁说了算?独属于女性的身体部位,又在被谁审视和评价?在女性看似已取得对自身话语权的现代社会,以男性视角为中心的观念仍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影响和误导。作者为我们系统梳理了这段历史,并提醒女性,重新掌握有关自己身体的话语权。
3.解释了社会上诸多不平等现象的深层原因,具有广泛的话题性及重要社会意义。
2021年里,因性别不平等造成的社会事件不断,一再引发有关性别暴力、性别偏见、生育困境、家庭主妇无价值感等问题的广泛讨论。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作者从世界各地的起源神话切入,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为女性精准辨识性别不平等的根源,一一拆解屡屡反扑的性别歧视力量,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支撑。
4. 2021年第六届中欧国际文学节重点推荐作品,作者的分享视频获得了广泛关注。
【名家推荐】
米尼克•希珀(Mineke Schipper)的《乐园之丘》是关于女性的社会性别以及性别特质的一部现象级著作。本书检视人类文明史上各种有关女性身体部位的图案,从古代的各种谜团到当代社会文化话语中的图案都包括在内。作者敏锐地指出,一些关于女性的信息是从男性的角度被提供和收集的,而女性对自身社会性别和性别特质的观点,其表达则被长期“消音”。女性的特性被物化为私人财产。本书向我们展示了这一观念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被强化和巩固而成为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的。它还揭示了女性自身如何被关于女性身体的男性话语所误导,这一点也十分引人注目。对于女性身体的情感混杂着权力、恐惧和不安,这种情感深深渗透了人们关于这一话题所述说、书写的一切。有关女性身体的男性角度的机制和形成,其过程贯穿人类历史。本书十分精彩地揭露了这一过程,并借此熟练地展现和探索了两性的权力与无权。通过这一有力而充满启发性的方式,本书不仅修正针对女性身体部位的父权偏见,也重新申明,性别特质是赋予女性权力和女性赋予自身权力的源泉。
——张晓红,深圳大学副校长
我最近读了这本书,认为它对男性和女性都是很有批判性的读物。我一直向周围所有的女性朋友推荐它,它已经成为我们在家庭餐桌上常常讨论的话题。
——睿墨涵,第六届中欧国际文学节主持人
2024年4月5日 已读 通过全球各文化各角度的众多例子,讲述女性的身体被污名化、权利被剥夺的根源…整本书在于究其根本,而“现代性不强”,所以书是好书,但有些无聊,引用的例子很枯燥易读性不强。
[2024] 人文社科 女性 非虚构
树的呼吸 豆瓣
作者: [德]彼得·渥雷本 译者: 张倩 中信出版集团 2023
2024年4月14日 已读
前半部分的科普知识学到很多,后半部分陈述一些现象有点乏味。能学到新知识就是好社科。
[2024] 人文社科 非虚构
看不见的森林 Eggplant.place 豆瓣
The Forest Unseen
9.1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乔治•哈斯凯尔 译者: 熊姣 商务印书馆 2014 - 1
这是一本森林观测笔记。 在这本书里,一位生物学家以一年的时间为主线,在每次的观测中,为我们揭开藏森林一平方米地域里的秘密。 在这本完全原创的书里,生物学家戴维以一小片森林作为整个自然界的缩影,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这片森林和居住其中的栖息者的生活状况。 书的每一章都以一次简单的观察结果作为开头,比如藏在落叶层里的火蜥蜴,春天里野花的初次绽放。通过这些观察,戴维织就了一个生物生态网,向人们解释了把最小的微生物和最大的哺乳动物联系起来的科学观点,并描述了延续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的生态系统。戴维每天都会在这片森林里漫步,梳理出各种以大自然为家的动植物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因此每一次寻访对于他来说,都象征着一个自然故事的缩影。 本书优美的语言使读者把阅读过程看作一次寻找大自然奥秘的盛大旅行,而作者则像导游,带领大家探索存在于我们脚下或者藏在我们后院里的奇妙世界。
2024年5月1日 已读
作者语言优美,科普性非常好,知识点满满,社科类书籍数一数二的可读性,无时不在感受作者对于自然的珍重与喜爱。
[2024] 人文社科 非虚构
归潮 豆瓣
作者: 陈崇正 花城出版社 2024 - 3
“每个家己人都该读一读这部小说”,第五届茅盾新人奖得主陈崇正长篇小说新作。
🌟编辑推荐:
★历史题材与现代叙事的结合,保持陈崇正一如既往的先锋与犀利,潮汕人的血脉与家族信念,历尽千劫的寻根之旅。
📖内容简介:
主要围绕陈、林两家一起外出奋斗展开,故事时间跨度约为一百年。 在1922年八二风灾之后,林汉先和陈洪礼决定过番,他们在英顺伯的扶持下,参与到华文学校的开办和潮菜酒楼的运营,并私下协助侨领羽先生开展抗日工作。随着羽先生在泰国被杀,林汉先选择自杀以示抗议,林汉先的妻子林阿娥决心带着女儿林雨果去完成丈夫落叶归根的遗愿,他们长途跋涉穿过战火纷飞的地区,遭遇空袭和土匪等种种困难,最后顺利将林汉先的骨灰安葬在家乡。林家一家七口先后在抗日战争中牺牲。多年以后,当林雨果白发苍苍回到泰国,才发现他们寻找多年的青铜香炉竟然出现在泰国某个公祠里,由此造成的一系列误会,又开启了许多人对于当年“归潮”往事的追忆。陈家第四代陈乔峰以及侨四代黄博琳、李启铭,也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参与到陈氏宗祠和碧河书楼的重修和活化之中。小说力图通过两个家族的百年历史表达潮人精神图景和家国情怀。小说以多线叙事展开故事,通过四代人的不同境遇力图反映海内外潮商的奋斗史,表现潮人积极向上、重情重义、守望相助、回馈家乡的精神。
卡拉马佐夫兄弟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耿济之 译林出版社 2020 - 10
2024年5月22日 已读
下册是重点,上册交代许多信息可惜故事没有写完…全书所有人都被斯麦尔佳科夫的谋划耍地团团转,女人几乎都要不有歇斯底里病、要不身体瘫痪、要不有些疯癫,不知道作者是否可以为之…许多章节如律师的“宣讲”太精彩了。在我看来米卡只是一个有些呆的好色之人。

光森共读5.31
[2024] 外国虚构 经典名著
佐丽 豆瓣
Zorrie
8.7 (9 个评分) 作者: [美]莱尔德·亨特 译者: 于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 3
◎精简推荐
二〇二一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五强作品 | 一本关于成长、关于生活、关于自我的“人生全书” | 一部探寻人与内部、外部世界关系的微型情感史诗 | 人生哪有什么传奇,活着便是一场奇迹
----------
◎编辑推荐
1. 屡获大奖的全能作家(身兼作家、学者、翻译家数职)莱尔德·亨特代表性作品首度与国内读者见面。
2. 大家笔法,收放自如、张弛有度,用区区几万字、不到两百页的篇幅写完一个普通人苦乐兼有、得失相伴的一生,堪称一种文学范本。
3. 不仅是主角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大多数人一生的真实写照——人生不仅有欢笑与快乐,也有遗憾与苦痛,更有无数个不可言说且不必言说的沉默时刻。
4. 文学不仅歌颂“大写的人”,也从不忽视“小写的人”——小说中的那些普通人仿佛就在我们身边,即使遭遇种种不幸与挫折,也不断找寻人生位置、努力过好一生。
5. 人的情感如此复杂,用再多的笔墨描摹都不为过——一部关于个体隐秘,婉转、纠结情绪的心灵史般的作品,探究的那些细微情绪我们也能找到共鸣。
----------
◎内容介绍
年幼时,佐丽·安德伍德过着贫苦动荡的日子。父母死于白喉后,她搬到了姑姑家,姑姑的去世再次让她成为孤儿,并将她卷入“大萧条”时期的浪潮。后来,她流浪到西部,靠打零工为生,睡在谷仓里、星空下。接着,她成为一名“镭女郎”,在一家工厂干着把镭涂到表盘上的活计,这也给她的未来埋下了伏笔。等到在印第安纳州安顿下来,她终于在一座名叫希利斯伯格的小镇找到了自己一直求而不得的归属感,体味到家的温暖与爱人的陪伴。可就在她的新生活刚刚起步之际,她却发现,人生的考验还远未结束……
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如何被二十世纪的种种事件所震撼与改变?一位顽强女性之所以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究竟是受了何种梦想的驱使?有时不管怎么努力,有些不幸总归会发生,面对人生的变故,该作何反应?人活一辈子,又该如何安放自己的内心?问题的答案,都藏在这部以既严酷、又动人的典型美国景观为背景的诗意小说中。
你手中捧着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人的一生。
——埃尔南·迪亚兹(作家,普利策奖得主)
----------
◎媒体推荐
这部小说不是一部喧闹的文学作品。这是福楼拜本人所推崇的那种去粗存精的现实主义写作,是用精辟的细节来积累细节的叙事手法……亨特散文般的文字被一个个强有力的问题所驱动:那些在土地上耕耘了几十年,却似乎毫无怨言的祖先到底是谁?他们所生活的社区里都是些循规蹈矩、随波逐流之辈,他们在那里究竟是如何塑造幸福的,又是如何安放自己澎湃的爱意的?
——《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温柔、发光的小说……如此美丽,堪比玛丽莲·罗宾逊的《基列家书》或丹尼斯·约翰逊的《火车梦》。
——安东尼·多尔(作家)
【《二〇二一年最佳图书一览》,刊于《卫报》】
佐丽的生活很平凡,满是辛苦的劳作与简单的快乐,从这种生活中,她渐渐领悟到,生活本身就是真正的奇迹。一部安静、精美、令人难忘的小说。
——美国《图书馆杂志》,星级评论
亨特将佐丽的一生尽数囊括在了这本不足两百页的薄书之中,但它读起来既不短、也不长。在有些人看来,佐丽的生活似乎很简朴,但它依旧精彩,如同一口活井,值得我们一探究竟。通过诉说丧亲之痛、人生之悲,亨特这部亲切且抒情的小说表明,生活并非负面经历之总和,而是快乐时刻之集合。
——美国《自明》杂志
一本看似简单的书,讲述的却是塑造人生的种种奇特力量……亨特的小说读起来就像诗歌,让人想起保罗·哈丁和玛丽莲·罗宾逊等作家,散发着一股热量,那热量来自一颗不断跳动的心脏。
——Vox(美国新闻及评论网站)
佐丽活着,呼吸着,既是一位角色,也是一部作品。在这本小说中,生活自然流淌,人们拥抱欢愉、面对悲伤,它是一个女人一生的动人写照——若是延展开来,它也是我们所有人一生的写照。莱尔德·亨特具备这样一种天赋,他善于用清晰而精确的语言描绘重要的细节;他以一种微妙的笔触,将二十世纪中叶美国中部的起起落落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是一本发光的书,时而被镭奇异的光芒照亮。
——埃丽卡·瓦格纳(作家)
2024年5月31日 已读
关于人、普通人、陪伴的人平凡的故事,却让人舒服的故事。作者笔下,每位角色都很温和,读的过程中感觉到文字中的克制、坚强、温和,更像是遇见佐丽本人。生活中的不幸和幸福总是不经意间交替而至。
对于《佐丽》我觉得读者的怜爱更多,用五颗星星换得一个拥抱。
文字非常美,倒与诗意无关,只是作者文笔的温和,像他描写的文字一样抚过心间。
书的装帧简洁,很和内容的气质。如果纸质大于100g更好,现在纸的太脆弱了,收到时候就很多折痕、印记。
幸好参加了共读,译者和编辑老师的分享让我对佐丽的了解更加深刻,是在其他地方不会获得的。
一定要再读一次的书。

光森共读6.2
[2024] 外国虚构
穿过一无所有的空气 豆瓣
Dearly
作者: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李琬 南海出版公司 2024 - 4
🕊️ 🕊️ 🕊️
《使女的故事》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携全新诗集动人返场:
这一次,她以诗行刺!
.
“你听起来像只鸟。/你不叫了,但悲伤还在呼喊。/它离开了你然后飞去/穿过寒冷夜晚的田野,/不停地寻找,/穿过河流,/穿过一无所有的空气。”
.
这些诗写于二〇〇八年到二 〇一九年间。这十一年间,世界变得更黑暗了。我也更老了。与我亲近的人们离世了。
让我们一起保持希望。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内容简介】
一堂年少时的语言课、一抽屉的旧护照、一只偶然撞到窗玻璃上死去的鸟……这些极为日常的生活细节都是阿特伍德起笔写诗的灵感锚点。
《穿过一无所有的空气》完整收录玛格丽特·阿特伍德2008年到2019年间写下的57首诗。诗中的每一粒语词、每一处节奏和每一场想象,都随着诗人对逝去之人与消逝之物的哀悼一齐,向每一个人发出危险邀约——请奋力扇动你记忆的羽翼,朝着时间、自然、爱欲与死亡的艰深秘境俯冲而去吧。
🚀《使女的故事》作者阿特伍德携全新诗集动人返场:这一次,她以诗行刺!
◆ 揽获140多项重要文学奖的“加拿大文学女王”,敢写敢言的全球女性代言人!
◆ 被小说“耽误”的诗歌精灵:在“使女”之外,想象另一种阿特伍德!
-当代英语文坛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上世纪60年代即凭借诗集《圆圈游戏》获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文学奖,至今已出版诗集近20部。
🚀 阿特伍德回望一生的诚挚诗集,叙写在沉落年代守卫希望的11年:在诗的飞行中,与所有发光的日子重逢!
◆ “当我们逝去/我们用刀雕出的东西将比我们活得更久”
◆ “有些黑莓在日光之下出现,/ 但个头更小。/ 正如我一直对你说的:/ 最好的果子总在阴影中长成。”
🚀 诗歌不在远处,平凡日常里藏着诗的一切!
◆ 诗的主题多种多样:牡丹,一九五六年匈牙利事件,冬日,砍下的头颅。一切常见的事物。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 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入诗,以明亮坦澈的语言,复现芜杂记忆中真实的光晕
-“这边咬一口番茄,那边尝尝熟透的桃,/一块烤饼,一颗正在变软的梨。”
-“像一列小小的、毛茸茸的蒸汽火车:/ 嗷呜!嗷呜!”
-“该如何追踪那些日子/每一天都在闪光,每一天都孤独, /每一天都已远去。”
🚀 保卫脆弱!以诗歌的眼泪和匕首。
◆ 见血见泪却给人鼓舞的女性困境书写!
-“在桌子的这一边/女人不能说‘不’。/有一个词表示‘不’,但女人不能说。”
-“在叶子和枝刺之间/摸索的手/曾是我母亲的手。/我把它们传递了下去。/几十年后,你也会研究你自己的/无法恒久的手,你会牢记。/别哭泣,这就是自然的规律。”
◆ 在诗歌的眼泪中,留住坠落的羽毛和地球上脆弱的一切。
-“然后用你/画出这首诗,死去的鸟。/用你筋疲力尽的飞行,/用你渐渐消退的惊惶,/用你旋转坠落的眼睛,/用你的茫茫黑夜。”
🚀 一块随身携带的诗意飞地,随时随地美妙潜逃!
◆ 精装方脊,110x180便携小开本,随手翻开,随机治愈。
◆ 特制三款诗句取景卡,随书附赠其一!透过诗歌的镜头,看见日复一日的奇迹!
——————————————————————————
【各界盛赞】
阿特伍德带着一部尖刻而睿智的杰作归来。她将具有尊严的脆弱、诗性的奇想和坚定的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打造出这部令人难忘的诗集,给读者们勇气去迎接幻灭。——《出版人周刊》
这本诗集值得为阿特伍德造出一个形容词——阿特伍德式的——以匹配其独一无二的文风。——《芝加哥论坛报》
在《穿过一无所有的空气》中,阿特伍德的灵感来源广泛,从令人陶醉的大自然乐趣到关于僵尸的奇幻事件,但这些诗歌的主题都是我们熟悉的:爱情、失落、欲望和时间流逝的必然性。阿特伍德模糊了我们的认知界限,她要求我们相信自己的感受。——《时代》
阿特伍德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这本她十多年来首次推出的新诗集优美动人,对生命与死亡、时间与变化、自然与逝去之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即使是那些只熟悉阿特伍德小说的人,也可能会被其强烈的意象和氛围所吸引。——《华盛顿邮报》
这部诗集让我们看到阿特伍德诗歌创作的巅峰状态。阿特伍德运用的细节越多,她就越能用自己奇特敏锐的想象力串联起更大的世界。——《纽约时报书评》
阿特伍德最初发表的作品就是诗集;几十年后,她又在这本最新的诗集中注入她小说作品中常有的确凿的幽默和坚定的清醒。这些诗作充满了令人惊奇的并置手法和狡黠多变的语言趣味,时而尖刻,常常滑稽,却始终毫不退缩。——《书单》
阿特伍德的诗歌充满活力,才华横溢,锋芒毕露,且十分易读;毫无疑问,它们将成为我们这个动荡时代的经典之作。——《苏格兰人》
《穿过一无所有的空气》是一座宝库。它的主题丰富,涉及记忆、女性权利、环境危机和丧亲之痛。它既发人深省又充满趣味,忧郁感伤中也有不灭的希望。我强烈推荐这本书,即使你是非诗歌爱好者也该读读它。——Goodreads读者
2024年6月22日 已读 有的读完细思极恐,作者太敏锐了,关于污染与自然的篇目印象深刻。
[2024] 诗集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家父长制と资本制 ― マルクス主义フェミニズムの地平
9.1 (212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邹韵 / 薛梅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 - 3
什么是父权制?当代女性又是如何遭到父权制压迫和剥削的?女性解放道路在何方?
本书是作者历经十年完成的重要作品,是其在第二波女性主义接近尾声,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酷儿理论兴起之初,对女权主义各个派别,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再次思考。近代社会在“资本主义”支配的“市场”和“父权制”支配的“家庭形态双重控制下,以无偿的女性劳务等为中心,形成了女性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 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就如何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本书尽管论述的是日本女性的地位问题,但其观点在相当大程度上适用于当下中国的国情。因而对于任何思考女性地位与男女平等问题的人都有着莫大的启发。
2024年8月9日 已读 非常硬核非常学术,不知道是本人水平太低还是翻译问题,全程都觉得很晦涩需要再看一遍,但看懂的都疯狂划线。浅浅浅述几点:

·女性即使不直属于男性亲属的特定组成,还是会从属于男性统治下的总体文化。女性也是在进行“无薪家务劳动”的“生产者”,却只属于父权制而非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之中。
·其实是家庭主妇支撑着资本主义的存在,换言之,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女性,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得到女性解放。
·女性通过自发奉献再生产地培养了父权制的下一代,同时通过家庭父权制生产关系由女性再生产出来。而女人只得到了一个自己培养的贬低自己的生物。
作者从生产和再生产、家庭和市场的范畴重新检视生活中熟视无睹的权力关系,许多话题都引人深思,毛骨悚然。
[2024] 人文社科 女性 非虚构
所罗门王的指环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9.0 (56 个评分) 作者: 康拉德•洛伦茨 译者: 刘志良 中信出版社 2012 - 11
这不是一部童话故事,但却让你觉得所有童话中关于动物的拟人描写都是那么合情合理。因为洛伦茨告诉你:事实比任何贫瘠的想象都更出人意料、妙趣横生。
★看似平和的鱼缸中,隐藏着残忍的暴行?动物不用似人类般后天学习,就能拥有独特“语言”进行亲密对话?当你对动物园的动物产生同情时,其实它们对自己的悠然状态很是满意?
★打斗中的狼不会咬断同伴的脖子,乌鸦不会去啄同类的眼睛,如果动物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能致同类于死地的武器,那么这种动物为了生存,就必须形成一种相应的社会禁忌,避免这种武器危及种族的生存。而人类创造了身体以外的武器,毫无节制地使用,我们是否也该拥有充分的禁忌?人类会不会有一天因为自己的发明而毁灭?
★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获得者洛伦茨的经典科普著作,从对于动物行为的冷静观察和炽热描述,引发人们对动物的关爱和对人类自身行为的思考:任何艺术化的表现形式,都不能描述生命的真实与感动。
《所罗门王的指环》是著名科普作家、诺贝尔卡生理学获得者洛伦茨的经典科普著作。本书将科学知识与文学趣味巧妙结合,将读者大众引入有趣的动物行为学世界,作者通过介绍斗鱼、水鼩、寒鸦等动物的生动故事,使人们认识到大自然的美好,认识到动物行为学的意义所在。
为什么书名叫《所罗门王的指环》呢?洛伦茨说:“根据史料记载,所罗门王能够和鸟兽虫鱼交谈,而他却需要借助一枚指环。这事我也会,虽然我只能和几种我特别熟悉的动物交谈,但我可不需要魔戒的帮助,这点他就不如我啦!活泼的生命完全无须借助魔法,便能对我们诉说至美至真的故事。大自然的真实面貌,比起诗人所能描摹的境界,更要美上千百倍。”
伊甸之东 豆瓣
East of Eden
10.0 (5 个评分) 作者: [美]约翰·斯坦贝克 译者: 王一凡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4 - 5
我之前的作品,都是为这本书在做练习。——约翰·斯坦贝克
《伊甸之东》是斯坦贝克文学生命的巅峰之作,也是美国经久不衰的经典畅销书,自出版以来,已被上千万读者阅读,在美国文化史占有重要的地位。本版首次收录作者两万字创作手记。
小说以加利福尼亚州萨利纳斯河谷为背景,以象征和写实交融的手法,讲述了两个家族从南北战争到“一战”时期长达半个世纪的故事。在这里,斯坦贝克塑造了他最为迷人的人物形象,探讨了他最为永恒的主题:身份之谜、爱的盲目,以及爱的缺失所带来的凶残后果。
******************
✨ 入选亚马逊读者票选“人生必读的100本书”
✨ Goodreads上评分4.41,评价人数超52万
✨ 由伊利亚·卡赞执导的同名电影获奥斯卡金像奖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愤怒的葡萄》作者斯坦贝克自己最为满意的史诗级杰作
******************
通过现实主义的、充满想象力的创作,表现出富有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一部以最宏大的规模创作的小说……作家为此书设定极高的目标,并为之竭尽其所有精力、才华、严肃与热情。绝对是一本有趣、令人惊叹的书。——《纽约先驱论坛报》
伟大作家的杰作。——《华盛顿邮报》
这大概是我们所能读到的最优秀的小说了!——奥普拉图书俱乐部
此书是一场带有野性力量的动人的盛大演出。——卡尔·桑德堡(美国诗人)
2024年6月12日 已读
伟大的故事。谈论“善于恶”,答案就是你可以,你不可以,都可以。
[2024] 外国虚构
种子与播种人 豆瓣
作者: [南非]劳伦斯·凡·德·普司特 译者: 一言 新星出版社 2024 - 5
本书由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写就。1942年初,日军占领爪哇岛,盟军溃败,数万人被俘。普司特正是其中一员。他先后被投入苏卡布米、万隆的战俘营,直到三年后日军投降。
小说以日军军官世野井、原,战俘西利尔斯、劳伦斯为主角,讲述了生与死、情谊与暴力、个体与时代的冲突与较量。
1983年,日本导演大岛渚将小说搬上荧幕,改编电影《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成为一代经典。
【编辑推荐】
★电影《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原著,尘封70年终于面世,一部让人等待了太久的经典
——不可复制的影视经典,坂本龙一×大卫·鲍伊×北野武唯一一次跨界合作
——30w+豆瓣用户的文艺圣经,8.8超高评分
——传世名曲《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灵感来源
★我从来不拒绝死亡,也不惧怕深渊,可我害怕你的眼睛
——我曾是他的俘虏,第一次看见他的眼睛,我就知道,他和我同属一类,都是那种为自己明亮的羽毛所困的鸟儿。
——他曾是我的俘虏,第一次看见他的眼睛,我便怕他。后来他死了,而我永远没能忘记他。
——“我们曾一直是同一事物的两半,截然相反却又要彼此依存。”跨过深渊,越过战火,爱是本能更是救赎。
★一个“高敏感人”的自白:有人说他人即地狱,可我觉得自我才是。
—— 我的心上有一块动荡之地,一直在打仗,永远在闹鬼。
——他们说我是好人,把我当圣人,可我知道自己不过是一个病了的人,一个把刀挥向自己的人。
——这本书归根结底讲述的是,在一个混乱不安、无限未知的年代,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
★在人类破败的精神家园用刀剑种一朵花,于灵魂厮杀的战场道一声:“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
——“被暴力与强权包围的世界有多窒息,鲜花、亲吻与醉意,就有多珍贵,那是人类还需要人类的瞬间,是爱与脆弱得以自然流淌的时刻。 ”(豆瓣评论)
——这本书关于人对人所造成的极端恐怖之下,温柔与爱能承载最大能量。它值得被视为某种人文意义上的“医学发现”。(纽约大学郎格尼医学中心)
——经典反战小说,重塑人性之作。“当这个世界和一切理性都宣告终结时,请以我们唯一可能的方式,重塑对生命、对生活的信念。”
2024年6月22日 已读
完全没必要事无巨细地描写事件的每一个细节,还用重复的方式写了三个故事,给人毫无重点的感觉。除环境描写外,作者的文笔,像给读者看一大厚本日记,无人关心。

三个故事啰里八嗦讲了一整本书,讲之前毫无铺垫,读者稀里糊涂看一通,看个“小”故事抛个小道理,完全不知道在干什么,好像读者很好应付。电影的红利太大,难免有所期待,很无语。
[2024]
裸眼观星 豆瓣
Night Sky with the Naked Eye
作者: [美]鲍勃•金 译者: 秦麦 未读·探索家·北京联合出版社 2018 - 11
★ 国内唯一主打“裸眼观星”的观星指南。不借用任何设备,仅以肉眼观察夜空中的奇特美景。这无疑是最便捷的观星方式。非常适合忙于学习和工作,无法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选购望远镜的大多数人。
★ 指导细致,手把手传授观星技巧。天文老鸟奉上几十年观星经验总结出的技巧,玩法多样,实用性强。读者将知道如何看到原本无法用裸眼看到的星辰,也将学会如何用手机拍摄天体。
★ 图文并茂,彩色印刷。书中收录大量天文摄影图片,有的来自NASA、NOAA等知名专业机构,有的天文爱好者提供。这些图片可以帮助读者找到观星目标,也可以作为夜空奇景来欣赏。
★ 包含足量天文趣味知识。水逆是什么?为什么有的星座不像它们代表的图像?宇航员如何看日出?……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裸眼观星》中找到答案。
没有望远镜,没有昂贵的设备,仅凭双眼,人们也可以领略夜空中的美景。跟随这本书的指导,读者可以裸眼分辨和观赏人造卫星、行星、流星雨、彗星、星座、月海、黄道带、极光,甚至银河之外遥远的仙女星系。听起来难得一见的奇景就在每一个人的头顶。
《裸眼观星》全书分为10章,每章一个观星主题,作者以平实易懂的语言搭配百余张精美的天文摄影照片,为读者带来了极为实用的裸眼观星指导。本书还包含丰富的趣味天文知识。水逆是什么?什么决定了极光的颜色?为什么有的星座不像它们代表的图像?彗星是如何命名的?宇航员如何看日出?天空中移动的“UFO”是什么?如何拥有自己的星?所有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在《裸眼观星》中找到答案。
这本书可以让零基础的门外汉爱上星空,可以让观星新手快速掌握观星技巧,还可以让观星多年的天文爱好者更加享受观星的乐趣。
2024年6月18日 已读
果然有些知识了解之后才知道兴趣不大。
-
对于真正想入门的观星者是含金量100%、操作性极高的说明书。涉及国际空间站轨迹、星座、星空与季节、月亮及日食、太阳系五大行星、流星、陨石、极光、日晕和月晕、彗星。作者非常贴心,细致到相机拍摄的具体参数都有表明,并且提到每个网站在章末都有标注。希腊神话无处不在。
但对于只想科普星座知识的人,无异于疫情间读世界游记的体验,起码要有双筒望远镜。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