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虚构
雪落香杉树 豆瓣
Snow Falling on Cedars
8.2 (41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伽特森 译者: 熊裕 全本书店|作家出版社 2017 - 6
编辑推荐:
1995福克纳奖得主
占据《纽约时报》畅销榜首数月
美国书商协会年度之选
被译成30余种文字,全球畅销500万册
当代美国文学史上罕见的超级畅销获奖经典
全美大中学文学课堂读本,被列入大学文学课程考试大纲
拥有哈罗德•布鲁姆和Cliff Notes等众多导读本
恢弘精妙,融爱情、战争、历史、悬疑和成长小说于一体
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和舞台剧,同名电影由伊桑霍克和工藤夕贵主演
内容简介:
一位默默无闻的美国中学教师,用十年时间写下令自己一夜成名的故事,虚构了西雅图附近一座香杉积翠,草莓遍地的海岛,一处被海水封闭的小型人世,交织上演着爱情、战争、种族歧视和悬疑谋杀案……
日裔少女初枝的生活中先后到来两个男人:邻居男孩伊什梅尔是她的初恋,他们气息相通;暗恋她并*终成为她丈夫的日本同学宫本天道,他们血脉相连。珍珠港事件爆发,日美矛盾空前激化,日裔居民被遣送去西部荒漠中的集中营。男人们走上战场。战争粗暴地打断了爱情,交错了命运……
多年以后,在一桩疑是谋杀案的庭审现场,无法求取公平的爱情故事里的三位主人公再次汇聚在命运的交叉点。一座海岛的灵魂和一位日本疑犯一起面对着法庭的审讯:善与恶、爱与宽恕、公正与偏见,仁慈与冷漠的主题交织奏响在每一颗莫测人心的键与弦上,组成一部恢弘精妙,洞彻灵魂的人性交响曲。
小说一出版即获福克纳奖,并被选入全美大中学泛读书单,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畅销500万册,是屈指可数的当代文学经典。
外婆的道歉信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Min mormor hälsar och säger förlåt
7.9 (115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译者: 孟汇一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7 - 5
2016年瑞典年度作家 美国亚马逊作家排名No.1
版权售出40国 遍布欧美几乎每家书店
上市10个月 全球总销量突破150万册
出版后持续霸占《纽约时报》畅销榜50周至今
内容:
七岁的爱莎有个古怪又疯狂的外婆,会埋伏在雪堆里吓唬邻居,半夜从医院溜出来带着爱莎翻进动物园,在阳台上用彩弹枪射击推销员,基本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个四处惹麻烦的外婆却是爱莎唯一的朋友,也是她心中的超级英雄。不管什么情况下,外婆都会站在爱莎这一边,为了她去跟全世界拼命。
就算是超级英雄,也有失去超能力的一天。外婆不幸得了癌症去世,留给爱莎一项艰巨的任务——将外婆的道歉信送给她得罪过的九个邻居。收信人包括一只爱吃糖果的大狗,一个总在不停洗手的怪物,一个管东管西的烦人精和一个酗酒的心理医生。这一趟送信之旅让爱莎渐渐发现:外婆和邻居们的故事,比她听过的所有童话都更加精彩。
这是一个关于爱、原谅和守护的故事,在合上书之后很久都难以忘记。
媒体评论:
在你准备读《外婆的道歉信》前,请准备好纸巾,并且准备好笑到肚子痛。如果今年错过这本书,你一定无法原谅自己。——《商业内幕》,2015最佳图书
巴克曼超级会讲故事,这些故事充满幻想又真实感人。——《圣路易斯邮报》
充满希望、谅解,宽容对待每个人的不同之处。合上书本,爱莎的故事将会永远与你伴随。——《图书馆杂志》
巴克曼这次抛给我们一个神奇又温暖人心的故事。——《出版人周刊》
巴克曼的故事最让人赞赏的,就是他对于悲伤和失去的坦诚以及洞察力。真心推荐这个奇妙有趣、令人感动的故事。——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太阳报》
很久都没有读到过这样让人一会哭一会笑的好故事,其实经常是一边哭一边笑。——玛莉莲·达尔《书架思考》
胰脏物语 豆瓣 Goodreads
君の膵臓をたべたい
5.7 (7 个评分) 作者: [日]住野夜 译者: 郭勇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7 - 7
2016年日本上半期TSUTAYA图书排名(综合类)第1位;
2016年荣获日本书店大奖;
2016年日本上半期最佳销售排名(文艺类)第2位。
原书名为《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在日本狂销200多万册;
同名电影将于2017年7月在日本震撼上映,主演为日本人气演员北川景子、小栗旬。
是什么让她们热泪沾襟?
某一天偶然捡到的一个文库本,
那里竟是同班同学山内樱良用“眼泪”写成的秘密日记……
一个活在自己世界中的孤僻少年,与一个活泼明媚得像一缕阳光的少女樱良在某种奇异的状况下相遇了。二者相遇的故事就像老套的电视情节,少女得了绝 症,将自己的情况写在日记里,日记被少年捡到,二人的生活自此有了交集。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故事不再老套,情节发生了剧变……他们的命运将会如何?他们的故事将如何继续?
小说细致地描写了少男少女的青春悸动与感伤,将那段青春岁月的单纯与美好描绘得动人心魄,以至于令人不忍释卷,想一读再读!
这是今年读过的作品中,最棒的一部作品!
最后的展开,真的是预想之外!
很难相信,这竟然是作者的处女作!
简直是不可抵挡啊!
读完全篇后,再次回头看这个题目,
才会明白这句话中所包含的情感,
戳中心灵最柔软的地方。
其主之声 豆瓣 Goodreads
Głos Pana
8.7 (80 个评分) 作者: [波]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译者: 由美 译林出版社 2021 - 8
📬️一封来自群星的信,折射出未知的自己。
📬️波兰科幻大师莱姆代表作之一,匈牙利名导乔治•巴勒菲同名电影原著小说。
【编辑推荐】
🌟波兰科幻大师斯坦尼斯瓦夫•莱姆代表作,以诗意笔触和深邃哲思探讨人类与世界的本质。人类意外发现一段来自太空的中微子信号,这个信号也许代表了宇宙中存在智 慧生物。在解读这封来自太空的信件时,人类自身的多重面相反倒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2018年被匈牙利导演乔治•巴勒菲搬上大荧幕。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是波兰科幻作家、哲学家,以一己之力将波兰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被译成52种语言,畅销4000余万册。早在70年前就预言了互联网、搜索引擎、虚拟现实和3D打印的出现,直言人类将遭遇人工智能和信息爆炸的挑战。
🌟莱姆100周年诞辰纪念版,波兰驻华大使亲自撰写序言。
【内容简介】
机缘巧合之下,科学家发现了来自外太空的一封中微子信件,也许这正是智慧生物的象征。我们不知道发信人是谁,该如何解读这封信的内容呢?如果我们甚至无法确定是否存在发信人呢?《其主之声》围绕谜团展开的故事,比众多冒险小说都更扣人心弦,尤其与未知的较量,激发了对世界本质、人类本性和生命为何存在缺陷等基本问题的思考。
【媒体推荐】
莱姆有非常了不起的想象力,是真正独一无二的。莱姆的作品对人和宇宙的关系有着更深刻的描述,与美国的科幻小说相比,在文学上也更为精致,有着更为深远的意境,也给人带来更多的回味和思考。
——刘慈欣
如果我们找不到外星人,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外星生命的理解,都以为他们是人。
——梁文道
莱姆总是能从核心处嘲弄我们的生活,他能把科技论文、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都烹调在一起,并用幽默而力透纸背的荒诞语言和荒诞情节,返照我们的世界。
——吴岩
他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学、最幽默的一位。
——安东尼•伯吉斯
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
——库尔特•冯内古特
相比之下,我们疲惫的宇宙显得苍白无力。
——《华盛顿邮报》
与阿瑟•克拉克、艾萨克•阿西莫夫和菲利普•迪克比肩的科幻小说巨人。
——《纽约时报》
发条橙 豆瓣 Goodreads
A Clockwork Orange
7.9 (83 个评分) 作者: [英] 安东尼·伯吉斯 译者: 王之光 译林出版社 2011 - 7
Youth is bound to pass. No doubt about it. It is merely an illustration of animal behavior. Or rather, a trinket sold at street vendors, an iron-plated clockwork doll which walks once wound up. A Clockwork Orange is a fantasy novella which tells the story of a problem boy from the future society of Britain. He plunged into crime driven by adolescent hormone before he was deprived of his free will as punishment. When he reentered society after rehabilitation, he realized he was just a clockwork orange in the hands of God.
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 豆瓣
Suddenly, a Knock on the Door
7.9 (58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埃特加·凯雷特 译者: 楼武挺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10
短篇小说集《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古怪有趣,带着同情的腔调,故事的结尾永远出乎意料。叙述随意不做作,如同闲谈,却有诗意。这些故事将直抵你内心深处,让你久久难忘。
——————
以色列当代最好的短篇小说家 埃特加•凯雷特
阿摩司•奥兹、萨尔曼•拉什迪、扬•马特尔、乔纳森•萨福兰•弗尔推荐
——————
埃特加•凯雷特的短篇小说凶猛、有趣,充满能量和洞见,同时常常深刻、悲剧而又非常感人。
——阿摩司•奥兹
一个睿智的作家……和我认识的任何作家都不一样。下一代人的声音。
——萨尔曼•拉什迪
这些故事短小、陌生、有趣,但语调却显得随意。这些故事像笑话却不是笑话。埃特加•凯雷特是个应当严肃对待的作家。
——扬•马特尔
埃特加•凯雷特已经写了几本好书,但这是他最好的一本。这些故事,是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读到的最有趣、黑暗和悲伤的故事。可以说这本书非常卡夫卡,但其实应该说非常凯雷特。
——乔纳森•萨福兰•弗尔
奥杜邦的祈祷 豆瓣
オーデュボンの祈り
8.1 (58 个评分) 作者: [日] 伊坂幸太郎 译者: 焦阳 新星出版社 2017 - 4
有一座岛,一座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密孤岛。
岛上有一群奇奇怪怪的人,以及一个会说话、知晓未来的稻草人。
一则预言在岛上流传了上百年:这座岛缺少一样东西,外来之人会将它带来。
“外人”终于来了,岛民们满心期待,等来的却是暴力与杀戮……而神一般的稻草人也离奇地倒下了。
谁能来救这座岛?它真的需要救赎吗?
○ 不是每本书都能称为代表作,但这本绝对是伊坂幸太郎的代表作!
○ 步入“伊坂教”第一步 谁管他得不得奖、红不红
○ 他让读者欢笑、感动,是平凡世界的大英雄!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豆瓣 Goodreads
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9.2 (691 个评分) 作者: [英] J·K·罗琳 译者: 苏农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 9
一岁的哈利・波特失去父母后,神秘地出现在姨父姨妈家的门前。哈利在姨父家饱受欺凌,度过十年极其痛苦的日子。姨父和姨妈好似凶神恶煞,他们那混世魔王儿子达力――一个肥胖、娇惯、欺负人的大块头,更是经常对哈利拳脚相加。哈利的“房间”是位于楼梯口的一个又暗又小的碗橱。十年来,从来没有人为他过过生日。
但是在他十一岁生日那天,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信使猫头鹰带来了一封神秘的信:邀请哈利去一个他――以及所有读到哈利故事的人――会觉得永远难忘的、不可思议的地方――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在魔法学校,哈利不仅找着了朋友、学会了空中飞行,骑着一把型号为光轮2000的飞天扫帚打魁地球,还得到了一件隐形衣。他发现那里的一切――从上课到吃饭到睡觉都充满了魔力,但是一块魔石出现了,它与哈利的命运息息相关……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豆瓣 Goodreads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9.1 (553 个评分) 作者: [英] J·K·罗琳 译者: 马爱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 5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第四部。
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经过三年的学习和磨炼,逐渐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巫师。新学年开始前,哈利和好朋友罗恩,赫敏一起去观看精彩的魁地奇世界杯赛,无意间发现了消失十三年的黑魔标记。哈利的心头笼上了一团浓重的阴云,但三个少年依然拥有他们自己的伊甸园。然而,少男少女的心思是那样难以捉摸,三人之间的美好友情竟是那样一波三折,忽晴忽雨……哈利渴望与美丽的秋·张共同走进一个美丽的故事,但这个朦朦胧胧的憧憬却遭受了小小的失意。他要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四年级魔法学生,可不幸的是,哈利注定永远都不可能平平常常——即使拿魔法界的标准来衡量。黑魔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种种暗藏杀机的神秘事件将哈利一步步推向了伏地魔的魔爪。哈利渴望在百年不遇的三强争霸赛中战胜自我,完成三个惊险艰巨的魔法项目,谁知整个竞赛竟是一个天大的黑魔法阴谋。……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豆瓣 Goodreads
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9.1 (568 个评分) 作者: [英] J·K·罗琳 译者: 郑须弥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 9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三部。
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已经度过了不平凡的两年,而且早已听说魔法世界中有一座守备森严的阿兹卡班监狱,里面关押着一个臭名昭著的囚徒,名字叫小天狼星布莱克。传言布莱克是“黑魔法”高手伏地魔——杀害哈利父母的凶手——的忠实信徒,曾经用一句魔咒接连结束了十三条性命。不幸的是,布莱克逃出了阿兹卡班,一心追寻哈利。布莱克在睡梦中仍然呓语不休:“他在霍格沃茨……他在霍格沃茨。”
哈利·波特虽然身在魔法学校的城堡内,既有朋友的赤诚帮助,也有老师的悉心呵护,但校园内危机四伏,哈利的生命时时受到威胁。一天,布莱克终于站到了哈利的面前……
哈利·波特与密室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9.0 (572 个评分) 作者: [英] J·K·罗琳 译者: 马爱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 9 其它标题: 哈利・波特与密室
《哈利·波特与密室》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二部。
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学习一年之后,暑假开始了。他在姨父姨妈家熬过痛苦的假期。正当他准备打点行装去学校时,小精灵多比前来发出警告:如果哈利返回霍格沃茨,灾难将会临头。
但哈利义无返顾地回到了霍格沃茨,新来的吉罗德·洛哈特教授装腔作势,让他作呕;游荡在女生舆洗室里的幽灵“哭泣的桃金娘”搅得他不得安宁;低年级的小女生金妮对他投来关切目光常令他尴尬不已;小男生科林·克里维“追星”式的跟踪又经常使他落荒而逃。
但是,这一切仅仅是灾难的序曲。正如多比所预言的,哈利遭受了重重磨难,经历了种种危险,难解之谜又使他煞费苦心:霍格沃茨的学生接二连三地变成了石头。这一切是品德败坏的学生德拉科·马尔福精心策划的杰作?还是忠厚善良的海格无心铸成的大错?或者另有人将在霍格沃茨制造更大的阴谋?这一切又是否与传说中的密室有关?哈利决心揭开谜底……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豆瓣 Goodreads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9.1 (489 个评分) 作者: [英] J·K·罗琳 译者: 马爱农 / 马爱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10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七部,也就是最后一部。
还有四天,哈利就要迎来自己十七岁的生日,成为一名真正的魔法师。然而,他不得不提前离开女贞路4号,永远离开这个他曾经生活过十六年的地方。
凤凰社的成员精心谋划了秘密转移哈利的计划,以防哈利遭到伏地魔及其追随者食死徒的袭击。然而,可怕的意外还是发生了……
与此同时,卷土重来的伏地魔已经染指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占领了魔法部,控制了半个魔法界,形势急转直下……
哈利在罗恩、赫敏的陪伴下,不得不逃亡在外,隐形遁迹。为了完成校长邓布利多的遗命,一直在暗中寻机销毁伏地魔魂器的哈利,意外地获悉如果他们能够
拥有传说中的三件死亡圣器,伏地魔将必死无疑。但是,伏地魔也早已开始了寻找死亡圣器的行动,并派出众多食死徒,布下天罗地网追捕哈利……
哈利与伏地魔在魔法学校的禁林中遭遇了,哈利倒在伏地魔抢先到手的一件致命的圣器之下……
然而,伏地魔未能如愿以偿,死亡圣器不可能战胜纯正的灵魂。哈利赢得了这场殊死较量的最终胜利……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豆瓣 Goodreads
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
8.9 (516 个评分) 作者: [英] J·K·罗琳 译者: 马爱农 / 马爱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10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第六部。
仲夏的一个夜晚,反常的浓雾笼罩在窗户玻璃上,哈利·波特在女贞路4号德思礼家自己的卧室里紧张地等待着邓布利多教授的来访。
哈利不太确定邓布利多是否真的会来德思礼家。邓布利多为什么现在要来看他呢?几个星期之后,他就要返校,邓布利多为什么不能等一等呢?哈利六年级的学习似乎就这样出人意料地提前开始了……
而更加出人意料的事情还在接踵而至:邓布利多终于让斯内普教授如愿以偿,任命其担任黑魔法防御术课教师……哈利从教室的储藏柜里翻到一本魔药课本,它的前任主人是“混血王子”,从此哈利在神秘“王子”的帮助下成为“魔药奇才”……邓布利多开始了给哈利的单独授课,但奇怪的是,邓布利多却经常离开学校外出……在邓布利多的课上,哈利经历了几段关于少年伏地魔的惊心动魄的记忆,揭示了伏地魔不同寻常的身世之谜……
哈利隐隐觉得这一学期期内普教授和马尔福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其中似乎别有一番隐情,而马尔福更是行踪诡秘……哈利试图揭穿马尔福的阴谋,但始终没有成功,直到马尔福把食死徒引进学校,斯内普对邓布利多校长举起了魔杖……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豆瓣 Goodreads
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
8.9 (516 个评分) 作者: [英] J·K·罗琳 译者: 马爱农 / 马爱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9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五部。
漫长的暑假,哈利·波特被困在女贞路4号,意外地遭到摄魂怪的袭击……逃过一劫的哈利被护送到伦敦一个秘密的地方,在那里他见了自己的教父小天狼星布莱克、前任黑魔法防御术课教师卢平、疯眼汉穆迪以及他的朋友赫敏和罗恩。他只是知道邓布利多与凤凰社成员正在加紧秘密活动,以对抗日益强大的伏地魔。但是,所有的人都不愿向他透露更多的情况……
哈利在茫然与愤怒中来到霍格沃茨,然而令他不解的是,邓布利多不愿见他,海格不知去向。更糟糕的是,哈利越来越频繁地在梦中看见一道长长的走廊,每当他快要走进长廊尽头的一扇门时,他都会头痛欲裂地从梦中惊醒,觉得自己身体里蠕动着一条大蛇……
魔法部派来了一位专横跋扈的高级调查官,对学校各项事务横加干涉,并最终赶走了邓布利多校长,打伤了麦格教授,整个学校笼罩在一片混乱和压抑之中……
大蛇的影子在哈利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伏地魔走近了哈利……这时,邓布利多告诉他一个天大的秘密……
小小小小的火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Little Fires Everywhere
8.1 (73 个评分) 作者: [美] 伍绮诗 译者: 孙璐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 - 4
☆ 《无声告白》作者新作:《小小小小的火》
☆ 永远记得,你呼吸着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去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 那年夏天,一把小小小小的火,烧掉了理查德森家的房子。所有人都觉得是他家的小女儿伊奇干的“好事”,而她却不见了踪影……
与伊奇一起消失的,还有理查德森家的房客 :流 浪艺 术家米娅与她的女儿。她们曾无声地挑战了这 个家庭笃信的真理:安稳、美好的人生必须经过一场严密的规划。她们的出现更是打破了伊奇身上的种种束缚,伊奇发现自己再也回不到过去的生活了。
-
【编辑推荐】
◆又是她!征服欧美文坛的华裔作家!
◆继《无声告白》后,伍绮诗再凭新作《小小小小的火》夺得2017美国亚马逊年度小说桂冠
◆《小小小小的火》是伍绮诗的全新作品,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生选择的故事。
◆伍绮诗:“许多读者告诉我,《无声告白》深深打动了他们,帮助他们以全新的观点看待自己的人生与家庭,为此,我深感荣幸。希望这本新作《小小小小的火》同样能够让你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7项年度图书大奖、104家媒体的重磅推荐及10万多条Goodreads好评
◆400万美国读者评选为Goodreads年度桂冠图书
◆击败斯蒂芬金、村上春树等99位大牌作家,横扫欧美27项年度图书大奖:美国图书电商年度小说、Goodreads年度图书、Libraryreads年度图书、《纽约时报》畅销书、美国巴诺书店年度畅销书、《今日美国》年度畅销书、《圣路易邮报》年度图书、《人物周刊》年度图书、《赫芬顿邮报》年度图书、《华盛顿邮报》年度图书、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年度图书、Elle年度图书等
-
【媒体推荐】

这次,伍绮诗用她细致入微的笔触来讲述了一个更加复杂的人生故事,深刻地探讨了身份认同和人生选择,极端、剧烈、炽热,令人心碎不已,比《无声告白》更胜一筹。
——《纽约时报》书评

伍绮诗有能力塑造出复杂的人物,并表现出他们深刻的情感,让读者在书本之外依然深受感动。
——《卡蒂卡评论》

许多读者告诉我,《无声告白》深深打动了他们,帮助他们以全新的观点看待自己的人生与家庭,为此,我深感荣幸。希望这部新作《小小小小的火》同样能够让你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伍绮诗

从《无声告白》到《小小小小的火》,伍绮诗俨然已经成为一名天才作家。
——美国图书电商书评

我一口气读完了《小小小小的火》。伍绮诗用她才华横溢、细腻动人的文笔剖析了美国社会的缩影,探讨了很多社会问题。我们过去所犯的错,是否决定了我们将来一定会受到惩罚?
——朱迪•皮考特

聪慧、睿智、温柔,一部奇迹之作。
——宝拉•霍金斯 《火车上的女孩》作者

伍绮诗因其人类学家的背景构思出这本书的设定。她的构思无疑是精巧的,让故事有了一种超凡的阅读快感。
——《华尔街时报》

伍绮诗对真实的人物(特别是青少年),有着敏锐的思考力、感知力和沟通力,是一个天才的、鼓舞人心的小说家。
——《娱乐周刊》

妙不可言、引人入胜……《小小小小的火》是一个复杂且冲动的故事,深刻地探讨了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关系。其中包含了对社会的尖锐批判和对特权与剥削阶层的挑战。渗透其中的还有一种令人振奋的乐观情绪,它相信艺术的变革性力量及人心的力量,即使遭到破坏、变成灰烬,这股力量也会欣欣向荣。
——《波士顿环球报》

一本完美的秋季选书,同时也是一本探讨了人性的悬疑小说。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完全被吸引住了,每一个人都刻画得很好,以至于你不知道自己应该站在哪边。
——《美丽佳人》

《小小小小的火》里面提到的很重要的一点:有时候,做对的事,意味着要打破规则。
——《大众文化杂志》

这本书是关于母女是如何被彼此吸引,又如何反抗对方的。
——《西雅图时报》

复杂、迷人,描写了一个完美到令人毛骨悚然的郊区小镇,《小小小小的火》是一本探讨母性、富有悬念的小说。
——《出版人周刊》星级评论

伍绮诗有着能让一百个人物变得鲜活的智慧。她创作出的复杂的人物,大多富有同情心,偶尔令人烦恼,却总是出人意料。
——《哈泼时尚》

《小小小小的火》中的家庭闹剧会深深地吸引你。
——The Skimm

她笔下的人物有种很强大的同情心,栩栩如生就像我们身边的人。《小小小小的火》是对母性、身份、家庭、特权、完美主义的深入探讨,讲述了那些我不曾告诉你的秘密。
——Buzzfeed

伍绮诗天赋异禀,擅长多线叙述。她的故事总是非常很有力量,让人很受启发。
——BBC秋季选书

没有人会拒绝的一本书。
——PopSugar

聪明、自信、惊奇、不安。伍绮诗探讨了复杂的母女关系,从她们平静的相处,到她们的关系一步步破裂。这种至深的情感让人眼前一亮。
——PureWow

《小小小小的火》相当耀眼!情节非常严密,充满着伏笔,又能一气呵成。观点来回切换,而人物却像是被一根紧密、厚实、重叠的绳子紧密地缠绕在一起。伍绮诗是一位自信、有才华的作家,很高兴看到她通过自己干净、敏锐的文笔,赋予西克尔高地的人物以生命。
——《洛杉矶时报》

引人入胜!伍绮诗发掘了种族、阶级、母性和归属感对人物的塑造……伍绮诗感人至深之处也许就在于让读者原谅了理查德森太太——一个以完美为自我使命的女人,严格遵守规则,结果却成了各种矛盾及问题的催化剂。
——《芝加哥论坛报》

伍绮诗塑造出来的故事结构,会带着木匠般的真实质感。当代小说家中很少有人能像伍绮诗这样聪明、饱含爱心和同情心。无论我们选择怎样的人生,我们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金融时报》

伍绮诗拥有把一百个人写活的才能。
——《时尚芭莎》

特别吸引人,《小小小小的火》是这个秋天我超喜欢的小说。
——美国读者

就像伍绮诗的天才处女作《无声告白》,这本书用一种聪明、易懂的对话探讨了种族和阶级问题。
——《绅士季刊》

伍绮诗的描述是极致的,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正与故事中的那些人物一起骑行在西克尔高地的天空下。
——《魅力杂志》

我是特别喜欢伍绮诗的处女作《无声告白》。在这本《小小小小的火》,故事线在人物之间毫不费力地漂移切换,同时保证每一个人物都是饱满的、难忘的,他们一起促成了小说精彩火热的高潮。一路阅读,结局不可逆转地铺成开来。
——Bust杂志

特别吸引人!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小的社区,但却探讨了母亲与孩子关系之间几乎可能出现的所有情感。
——Vox杂志

引人入胜,伍绮诗的人物都是鲜活的、复杂的,但是她自信的叙述,使得读者被带进这个故事里,她是一个知道怎么感染读者的人。随着每一层线索的揭开,故事就愈发深刻、动人。
——Dallas Morning News

伍绮诗的后续作品十分强盛,探讨了母性的本质、特权的危机,以及一些小小的秘密是如何分裂我们的家庭的。伍绮诗是一位大师,促使我们用一种新的观点正视我们自己的缺点和社会的缺点。如果你觉得《小小小小的火》没有赋予你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人性和社会事件,你可能需要重头好好读读这本书。
——《旧金山新闻》

对《小小小小的火》中的每一个人来说,真相都是混乱的。伍绮诗处理的和《无声告白》一样好。伍绮诗的故事背景极富同情心,使得他们每个人做出的选择都能让人理解。她创造的人物都是立体的,特别是女孩和妇女,提出了一个问题:母亲应该给予孩子什么?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圣路易邮报》

引人入胜,也引人深思。当你遇见西克尔高地的这两个家庭时,你会被他们吸引。
——The Missourian

《小小小小的火》是一部精彩的作品──可以说是一部喜剧,但兼具社会小说的价值,阅读时的感觉又像悬疑小说。情节时而黑色幽默、时而感人揪心、时而洞察敏锐,再次惊叹伍绮诗的文学创作的天赋。
——彼•戴维斯

阅读伍绮诗的第二本小说时,我不禁一次又一次想:她怎么会这么了解我们所有人?她怎么能以如此敏锐的洞察力写作?她的作品怎么会具备如此惊奇的优雅,如此大胆,又如此包容?《小小小小的火》具备悬疑小说精心布局的步调,以及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杰出观察力。伍绮诗绝对是一流的作家,足以媲美同时期极出色的作家。我狂爱这本书。
——乔•希尔
一个人的好天气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ひとり日和
7.4 (84 个评分) 作者: [日]青山七惠 译者: 竺家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3 其它标题: 一個人的好天氣
《一个人的好天气》内容简介:就这样,我不断地更换认识的人,也不断地使自己进入不认识的人们之中去。我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只是每天早上睁开眼睛,迎接新的一天,一个人努力过下去。
伊豆的舞女 豆瓣 Goodreads
伊豆の踊子
7.5 (4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川端康成 译者: 叶渭渠 / 唐月梅 南海出版公司 2014 - 7
在乍晴乍雨的伊豆山道上,来自东京的少年偶遇一群巡回艺人,被其中天真未凿、憨厚娇美的小舞女薰子吸引。薰子歌声婉转动人,舞步轻盈优美,少年被她纯真的美震撼,薰子也渐渐对少年生出眷恋。离别的时刻近了,却留下一曲世上最美丽的初恋。
川端康成最受欢迎经典名作《伊豆的舞女》精装收藏版,收录《篝火》、《温泉旅馆》等共19则短篇小说,特别收录名篇《伊豆的舞女》,在青春的雨季绚烂登场。舞袖低回,盈盈笑眼,这是世上最美丽的初恋。
茶花女 豆瓣
8.2 (16 个评分) 作者: (法)小仲马 译者: 郑克鲁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经典译林:茶花女》主要内容简介:古往今来,描绘妓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不胜枚举,唯独《茶花女》获得了世界声誉,在亿万读者中流传。这部小说自一八四八年发表后,即获得巨大成功。小仲马于一八五二年将其改编成剧本上演,再次引起轰动,人人交口称赞。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威尔第于一八五三年把它改编成歌剧,歌剧《茶花女》风靡一时,流行欧美,乃至世界各国,成为世界著名歌剧之一。《茶花女》的影响由此进一步扩大。从小说到剧本再到歌剧,三者都有不朽的艺术价值,这恐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艺现象。
饶有兴味的是,《茶花女》在我国是第一部被翻译过来的外国小说。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林纾于一八九八年译出这本小说,以《茶花女遗事》为名发表,开创了近代的翻译文学史。林纾选取了《茶花女》作为第一部译作发表,绝不是偶然的。这至少是因为,在十九世纪末,《茶花女》在欧美各国已获得盛誉,使千千万万读者和观众一掬同情之泪。这一传奇色彩极浓的作品不仅以情动人,而且篇幅不大,完全适合不懂外文的林纾介绍到中国来。况且,描写妓女的小说和戏曲在中国古已有之,但似乎没有一部写得如此声情并茂,人物内心的感情抒发得如此充沛奔放,对读者的感染力如此之强,因此,《茶花女》的翻译也必然会获得令人耳目一新的魅力和效果。近一个世纪以来,这本小说在我国受到的热烈欢迎,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023年8月2日 已读
男主的自白让我多么的生理不适,女主的日记就让我多么地痛心疾首。
外国虚构 经典名著
你的夏天还好吗? 谷歌图书 豆瓣
너의 여름은 어떠니
9.0 (41 个评分) 作者: [韩国] 金爱烂 译者: 薛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 - 10
“韩国八零后天才女作家”金爱烂
第十八届韩戊淑文学奖获奖作品
老舍文学奖得主 文珍 作序《在悬崖尽头抓住热带鱼》
“去看里面八个如热带鱼一样残忍而发光的故事吧。去亲身感受金爱烂美丽又凶险的夏天吧。——如果可以的话,尽可能多读几遍。”
《你的夏天还好吗?》是金爱烂的第三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入八篇作品。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大多面临绝境,赤裸裸地暴露在现实之中,却试图寻找渺茫的希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五篇作品聚焦于三十岁左右的年轻女性,细腻地描摹了她们在爱情、友情、婚姻、工作等方面的心理状态,或许会激起中国女性读者的共鸣。作为韩国文坛最有代表性的女作家,金爱烂赢得了大量读者的喜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品主人公的力量。
2023年5月11日 已读
第一次读韩国文学的作品,可能是比较了解韩国文化生活之类,比较好理解其中的情节和人们的心理等等。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部作品,一共八篇有五篇都很喜欢,如果没有后两篇的话可能会给五颗星。整体氛围都是压抑现实的。作者运用了不用的手法来创作这个八个故事,男人视角,有日记,但大多是女生的第三人称视角(我更喜欢这种,如果八篇都是也会是五星的程度,但这样更加多变也避免阅读乏味)。记录了孕妇、偷渡到韩国的中国女人、被传销组织欺骗的女人、和朋友出国旅行的女生、国际机场的保洁阿姨、对每次额外消费都万分犹豫的上班族等等不同女性的真实的、压抑的现状。每一位的故事都充满了对现在的无解、对过去的释然、对未来的无助……
外国虚构
一个女人的故事 Goodreads 豆瓣
Une Femme
8.8 (91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郭玉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 - 10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自己的人类学家”、女性主义代表作家 安妮·埃尔诺
◇献给一个女人、一位母亲的简短而痛苦的“安魂曲”
◇简体中文版全新修订上市,译稿精心打磨,展现原著的写作风格
◇成千上万的男人和(特别是)女人,在她的毫不妥协的写作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重磅推荐
埃尔诺“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出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她“始终如一地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生活”。
——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
安妮·埃尔诺是新自传文学的女王。
——《时代周刊》
让人联想到加缪的《局外人》和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经典回忆录《安详辞世》。
埃尔诺对她母亲的回忆如同一个极简主义的启示,简洁而犀利,以外科医生手术刀的精准度直刺心脏。
——《洛杉矶读者周报》
这部自传体小说既涉及一个特定的女人,也涉及每个女人。小说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曾经充满活力和独立的女人在老年时的残酷现实。从不感情用事,始终保持克制,这是一个关于母亲和女儿、青春和岁月、梦想和现实的深刻动人的故事。
——《柯克斯书评》
◆内容简介
《一个女人的故事》是安妮·埃尔诺对母亲和女儿、青春和衰老、梦想和现实的感人叙述。在母亲死于阿尔茨海默症后,作者开始了令人生畏的时光倒流之旅,她试图捕捉真正的女人,那个独立于女儿而存在的女人,那个出生在诺曼底小镇、死在巴黎郊区医院的老年病房里的女人。
她探讨了母亲和女儿之间既脆弱又不可动摇的纽带,将她们分开的疏远的世界,以及我们必须失去我们所爱之人这一无法逃避的事实。在这部平静而有力的致敬作品中,埃尔诺想要为她的母亲争取最大的公平:将她描绘成她自己。正如作者所说:“现在我写我的母亲,就像该轮到我重新让母亲出生。”
2023年7月14日 已读
如果是25年前出版的书的话我理解,是比较新的写作方式。可惜现在才得奖和被大众熟知,我才看到这样的书。简单地描述了母亲的一生,从强自尊到糊涂,从母女间的亲密无谈、十分默契,到我只能偶尔去看看母亲、为她擦擦嘴角...作者难得以较客观的角度描写母亲的生活,从而避免看起来像一本充满丰富感情色彩的日记。
外国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