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春秋左传注(全四册) 豆瓣
所属 作品: 春秋左传注(全四册)
10.0 (10 个评分) 作者: 杨伯峻 中华书局 2009 - 10
《春秋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必读的典籍。作者积数十年之力,对左氏《春秋》经、传作详细校勘、分段、注释,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及近代考古资料,融会贯通,时出己见,是为当代《春秋左传》集大成之全注本。
唐风吹拂撒马尔罕 豆瓣 Goodreads
Dawn of Samarkand:Artistic Interaction between Sogdiana and China,Persia, India,and Byzantine 所属 作品: 唐风吹拂撒马尔罕:粟特艺术与中国、波斯、印度、拜占庭
7.3 (6 个评分) 作者: [意] 康马泰 译者: 毛铭 漓江出版社 2016 - 11
中国古籍中的“康国”,即指撒马尔罕;欧洲的粟特学家都希望能以“康”为姓,事实上 唯独康马泰因其名为Compareti而独享此荣耀,而年轻的康马泰也确实与撒马尔罕有着不解之缘。《唐风吹拂撒马尔罕》正是作者康马泰结合主持中亚布哈拉古城考古的挖掘实践及多年研究的心血之作。全书分为四卷——《粟特艺术与中国》《粟特艺术与波斯》《粟特艺术与印度》《粟特艺术与拜占庭》,关于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上的唐代端午节,中国北朝墓葬中的粟特艺术,粟特信仰与佛教、印度教神祇的关系等,书中都有精彩论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康马泰于1989年首先考证出的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西墙内涵,本书对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中考证出的最新关于唐高宗、武则天以及佛教内容所做的分析研究,为揭示整个壁画主题以及更多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思路。全书立论新颖,所配插图皆为最新的考古成果,用译者毛铭的话说,每篇都有国内学界前所未闻的惊人之语,足可供国内外学者研究参考。
《唐风吹拂撒马尔罕:粟特艺术与中国、波斯、印度、拜占庭》为“丝路译丛”的一种。1999年到2007年间,联合国考古队在中亚五国和印度北部“玄奘之路”上收获重大发掘成果:数百尊佛造像,两万平米壁画,足以再造一个敦煌;同样的八年,中国北方陆续出土中亚来华粟特人在北朝的墓葬文物,其数量与精美度百年不遇,且和“玄奘之路”海外成果遥相呼应;近年丝绸之路国际会议上,欧亚各国学者纷纷把上述两批文物糅合分析,取得里程碑式的学术突破。这些在中亚、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的重要考古发现,对于丝绸之路历史和文明的研究具有突破性的学术价值。
商周研究之批判 豆瓣
作者: 黄奇逸 巴蜀书社 2008
《商周研究之批判:中国古文字的产生与发展》是狭义的《历史的荒原》。书从中国文字发展的动态历史模式上来细审了甲、金文(短铭祭名金文),发现它们不是四堂及现行学术界所认为的商王(殷商君主应是用帝号,而不是用王号)活动的占卜辞,而应是古人祭祀前的一些日子里,为备办祭祀,卜问神意所得的祭祀时间、祭品祭程备忘录,也就是古籍中说的祭祀前的“卜牲与日”。殷墟小屯绝不是殷之国都,而是祭场与坟场。而整个现行甲骨学体系应是建立在约定的假相上的。那么这假相的体系又为何那么迷人呢?这应是甲文现行体系的许多文字的字形考释还是有其正确地方的。错就错在他们无历史动态感的把每个文字的字义,以《说文》作准作基础,死硬地沿时间无限上推,却不知道中国远古文字是专为古人祭祀备忘而发明的。周公才艰难地改造它用作日常事务。这种文字的日常事务能力沿西周历史发展而继续扩大。加之史籀,尤其是孔子、子夏的强力推动有重大贡献。中国远古就已有伏牺、仓颉。甲金(短铭祭祀金文)文字.但却存在一个“历史日常事务记载的黑洞”,原因就在——它们都是祭祀备忘文字而非日常事务文字。
苏东坡传 豆瓣
所属 作品: 苏东坡传
8.2 (93 个评分) 作者: 林语堂 译者: 张振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5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中国历史风云录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陈舜臣 译者: 陈亚坤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1
本书原名《中国五千年》,是陈舜臣的代表作。五千年华夏历史的风云变幻、世事沉浮,从远古到近代,从荣光到黯然,从分裂到统一,一个个大的时代的起落,一个个王朝的兴亡盛衰,一个个民族的迁徙扩张,都被作者平静从容写来,视角非凡,笔触冷峻。这本书书写了中国的世界和世界的中国,具有史家的大手笔和大气魄。
南北战争三百年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所属 作品: 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
7.6 (22 个评分) 作者: 李硕 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1 其它标题: 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 / 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
冷兵器战争究竟怎么打?
写兵种、战术之细节 补正史、古籍之缺失
揭六朝更迭种种真相 述血与剑的纷争乱世
我们通常对古代战争的想象都源自演义、小说等文学作品,但这些作品中的战争场面都不过是小说家的幻想与虚构而已,并不是真实状况。本书对各种史料进行分析与整理,从散落史书各处的战争叙述中寻找线索,借助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为我们描绘出了魏晋南北朝各场重大战役细节,展现出丰富、生动 的历史原貌。同时,本书对骑兵和步兵的作战模式和战术演变做了详细的论述,对战争中如地理、季节、财政等因素对战事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具体的讨论。由此,本书也补充了正史、古籍所未详述之处,通过一部军事史的写作,对魏晋南北朝历史进程做出了新的诠释。
在深渊里仰望星空 豆瓣
所属 作品: 在深渊里仰望星空
6.7 (10 个评分) 作者: 北溟鱼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8 - 5
从慷慨悲凉的建安七子,到魏晋禅代之际睿智却凄凉的正始名士,从放荡不羁却落入凡尘的竹林七贤,到五胡入中原、世乱时危而狷介轻狂的中朝名士,再到晋室南渡之后的一手麈尾轻扬一手挥鞭北指的太元名士,他们是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诗人,他们中天姿秀出者甚、精神高洁者甚、行止彪悍者甚、蛇精病者甚。他们终于脱离了道德模范高高在上的神坛,变成了活泼泼的值得尊敬让人欣赏却无法复制的个体。这么多闪烁着智慧和生命之美的个体,如同当风的披帛,如同流过溪涧的酒觞,如同和暖的阳光,给了我们俯仰天地的情怀,给了我们高贵、直率又让人喜爱的范本。
在这个熙熙攘攘的时代,拥挤而焦虑的十字路口,希望更多的人看到他们。
塔西佗《编年史》 豆瓣
Annales 所属 作品: 塔西佗《编年史》
9.3 (6 个评分) 作者: [古罗马] 塔西佗 译者: 王以铸 / 崔妙因 商务印书馆 1981 - 4
塔西佗是古代羅馬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也是與希臘的希羅多德齊名的世界最偉大歷史學家之一。他是《阿古利可拉傳》和《日耳曼尼亞志》的作者,同時留下了《歷史》和《編年史》兩部膾炙人口的鉅著;尤其《塔西佗编年史》(上下)更是他晚年封筆之作,一般認為也是他最具特色、最精采的一部著作。
Fourteen Byzantine Rulers 豆瓣
作者: Michael Psellus 译者: E. R. A. Sewter Penguin Classics 1979 - 9
This chronicle of the Byzantine Empire, beginning in 1025, shows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power politics that characterized the empire and led to its decline.
The World of Late Antiquity 豆瓣
所属 作品: The World of Late Antiquity
作者: Peter Brown / Geoffrey Barraclough W. W. Norton & Company 1989 - 4
This remarkable study in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 explains how and why the Late Antique world, between c. 150 and c. 750 A.D., came to differ from "Classical civilization." These centuries, as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were the era in which the most deeply rooted of ancient institutions disappeared for all time. By 476 the Russian empire had vanished from western Europe; by 655 the Persian empire had vanished from the Near East. Mr. Brown,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examines these changes and men's reactions to them, but his account shows that the period was also one of outstanding new beginnings and defines the far-reaching impact both of Christianity on Europe and of Islam on the Near East. The result is a lucid answer to a crucial question in world history; how the exceptionally homogeneous Mediterranean world of c. 200 A.D. became divided into the three mutually estranged societies of the Middle Ages: Catholic Western Europe, Byzantium, and Islam. We still live with the results of these contrasts.
诗与它的山河 豆瓣
作者: 萧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
最早认识自然山水之审美价值并持续进行书写,是中国文学令人瞩目的一项成就。关于自然风景的许多话语和观念都率先在诗中出现,而后方衍至绘画,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表达。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萧驰花费七年时间,以十次实地考察为基础,写作了这部新著。作者以新的观察角度和理论进路,结合案头研究与户外考察,对自谢灵运被贬永嘉的永初三年迄至白居易于洛阳谢世的会昌六年这424年间的诗歌文本进行了一次大胆探索,内容涵摄了此期间最重要的十五位书写自然山水的诗人:谢灵运、鲍照、谢朓、江淹、何逊、阴铿、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韦应物、元结、柳宗元、韩愈、白居易。每章角度不同,各有侧重。以对中古诗歌审美话语的考掘,本书亦为探讨早期山水画和园林中的景观观念形成提供了线索。作者更向世人发起呼吁——中华山河不仅为古人吟咏的对象,亦是承载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广阔语境,一旦被横加破坏便再难复现。
中国通史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中国通史
9.2 (18 个评分) 作者: 吕思勉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 4
本书是吕思勉先生史学论著之一,完成于1939年,分上、下两册。上册分门别类地叙述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内容包括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类;下册按历史顺序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本书此次列入《吕思勉文集》出版,以上海开明书店的初版为底本,吸收了杨宽、吕翼仁先生的校订成果,将原书的繁体直排夹注,改为繁体横排夹注,同时尽量保留了著作的原貌。
Life and Fate 豆瓣
Жизнь и судьба [Žisn' i sud'ba] 所属 作品: 生活与命运
作者: Vasily Grossman 译者: Robert Chandler / Linda Grant (Introduction) Vintage Classics 2011 - 4
THIS ORANGE INHERITANCE EDITION OF LIFE AND FATE IS PUBLISHED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ORANGE PRIZE FOR FICTION
Books shape our lives and transform the way we see ourselves and each other. The best books are timeless and continue to be relevant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Vintage Classics asked the winners of The Orange Prize for Fiction which books they would pass onto the next generation and why. Linda Grant chose Life and Fate.
This is an epic tale of a country told through the fate of a single family, the Shaposhnikovs. As the battle of Stalingrad looms Grossman’s characters must work out their destinies in a world torn apart by ideological tyranny and war.
《左传》的书写与解读 豆瓣
The Readability of the Past in Earl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所属 作品: 《左传》的书写与解读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 李惠仪 译者: 文韬 / 许明德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6 - 11
《左传》是中国历史与文学的重要典籍。本书通过对《左传》文本进行解读,力图去把握其中所蕴含的阐释往事的原则和模式。当古人开始有意识要探寻历史,他们会进以思考重现阐释过程的方法,会更加重视阐释历史的基础。那么,阐释的结构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又如何瓦解?对历史的理解有哪些可能, 又有哪些局限?本书回答这问题。
【名人推荐】
这一学术成果非常可观。它不仅提供了大量质量极高的英译(可与中文原文相对照),而且以精密细致的方式比较了不同的篇章,详细阐释了叙事所描述的事件。它意在分析修辞背后的目的,以及其它促使人们把《左传》视为“历史”的特质。
――戴伟生(Stephen Davidson)(美国西南大学)
通过此书的撰写,李惠仪为中国史学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一项有趣而重要的分析。她成功地论证了中国古代史官在保存过往文献的同时,不仅努力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更力图条理自己的经历和记忆,并为之赋予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古今中外撰写史书的人都会遇到这两个问题。因此,本书值得所有从事历史研究的专家阅读。
――王晴佳(罗文大学)
古代职官漫话 豆瓣
所属 作品: 古代职官漫话
作者: 袁庭栋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 - 9
我国古代职官制度十分复杂,有“不学懂不得,学了记不得”之说。
古人动辄几十字的头衔常令初学者不知所措,望而却步。本书对古代职官制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分门别类,简明易懂,在叙述中结合了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实例,文笔流畅而生动,一扫过去按时代微述的职官制度史的枯燥繁琐、难以卒读的毛病。所附索引还可以作为简明的职官辞典使用,对于广大文史爱好者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 豆瓣 Goodreads
東インド会社とアジアの海 所属 作品: 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跨國公司如何創造二百年歐亞整體史
作者: 羽田正 译者: 林詠純 八旗文化 2018 - 1
以亞洲海域為舞台而活躍的東印度公司,
創造出17至18世紀世界整體的歷史。
用「海洋跨國貿易」新視角,
在「政治之海」和「經濟之海」的對照中思考近代的形成。
一般歷史書主要講述的是王朝、帝國、文明等的興亡,本書可謂是相當特別的存在,把整個「世界」視為研究主體,企圖透過幾家東印度公司的興亡,描述整體世界在十七、十八世紀之間的變化。
呈現出台灣、新馬、港澳、印度所在的亞洲海域,並不是不是陸地帝國的邊陲,而是十七至十八世紀世界貿易的中心。
書中充滿大量趣味盎然、也引發思考的海洋史視角,讀者隨著荷蘭、英國、法國等多家東印度公司的船隻,從西北歐出發,來到西亞的經濟之海,再繞過麻六甲海峽駛入東亞的政治之海,一路充滿新奇故事,用「海洋亞洲」新視角看到全新的二百年跨歐亞整體史。
■極為大膽的史學嘗試!挑戰構築新的世界史像。
不用王朝、帝國和文明,透過「公司」二百年興亡,再現跨歐亞二百年「整體世界」。
就中文出版品而言,過去的相關研究多以歐洲各國的東印度公司為單位進行,或是考察亞洲各國對於東印度公司的因應之策。而台灣則更多聚焦在荷蘭和福爾摩沙的史料鉤沉和史觀建構。然而本書的特色是把這些研究、史料統合起來,立基於一貫的視角進行考察,從而描繪出這二百年流動的世界歷史。羽田正強調,歷史研究需要以整體性的概念理解現代世界的建構。無論是日文,還是中文,亞洲的出版品中幾乎沒有同類型的書籍,這是本書最獨特的地方。
本書試圖描述十七到十八世紀的世界史,而在其中擔任世界舞台引導者的正是「東印度公司」。這間公司在世界海上交通與商品流通一體化的背景下創立。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於一六○一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則成立於一六○二年。其他包括法國、丹麥、瑞典、奥地利等西北歐各國,也在不久之後成立了相同性質的公司。
這些公司都成立於十七世紀,在世界展開一體化的同時登場,並加速這股潮流,最後隨著在世界一體化的完成(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失去存在的意義,因而消失在世界的舞台上。
■跳出國族,台灣、新馬、港澳、印度——
亞洲海域不是陸地帝國邊陲,而是17至18世紀的世界中心。
「亞洲海域」以地理位置來說,指的是包含印度洋、南中國海、東中國海在內的海域及其沿岸。印度洋以印度次大陸為界,又可以分為西側的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與東側的孟加拉灣。作者認為,亞洲在東印度公司的時代,可以說首度成為一個整體。然而,這僅僅是當時的「歐洲」人與生於後世的我們的看法。對於當時的「亞洲」人而言,並不曾想過大家都是亞洲人,與歐洲人屬於不同的群體。
本書使用「亞洲海域」的地理概念,從而用貿易把西北歐、伊朗、印度、東南亞、中國、台灣、日本這些在空間和時間上大跨距的歷史及不同王權整合在一起。
亞洲海域在本書中所描述的時代,處於世界商品流通的中心地位。亞洲海域就像一座寶山,充滿了香料、綿織品、絹織品、陶磁器等西歐人想要取得的商品。為了取得這些商品,只依靠歐洲生產的商品和貴金屬是不夠的,因此西班牙人運來新大陸的白銀,葡萄牙人則必須調度日本白銀,他們不是來亞洲海域販售歐洲生產的商品,而是被亞洲的商品吸引過來。
正如同現在世界的金融活動以紐約的股匯市為中心一樣,在當時亞洲海域的交易行為,對世界整體的商品流通帶來極大的影響。更極端地說,亞洲海域才是當時世界的中心。
■當跨國股份公司遇到東亞「政治之海」
印度洋海域和東南亞一帶可以說是「經濟之海」。歐洲的東印度公司把勢力拓展到東南亞到西亞、把自己的理論和商業習慣加諸當地時,沒有遭受到過多的抵抗,其貿易事業之所以能夠成功地開展,與此地王權開放而且同意「自由貿易」的態度有極大的關係。
然而,東亞史的脈絡卻理所當然地認為,陸上政權(國家)應該規範、管理海上貿易。無論是明政權、清政權,還是日本德川政權都是如此。這顯示出統治印度洋海域與東亞海域的政權在性格上有著明顯的差異。所以,各國東印度公司從印度洋這片「經濟之海」往東挺進時,則遇到陸上政權企圖管理、支配的「政治之海」。
也就是說,至少直到十八世紀末為止,歐洲東印度公司都不是東亞海域的主導者。中國、日本政權、華商以及船員,才是推動這片海域歷史的主角。
對中國來說,東印度公司是帶來鴉片、挑起戰爭的無良公司;在日本,東印度公司則是以引進歐洲進步文化、順從親切的貿易商人形象,得到正面的評價。但無論差異多麼巨大,東印度公司的本質就是,發行股份、聚集大量資本、由王權乃至政府認可貿易獨佔的商業資本家。
■一次擺脫兩種陳舊史觀(「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
用「海洋亞洲」新視角看到全新的自我。
我們要改變一種根深柢固的歷史認知,那就是一開始,歐洲文化並不先進。至少直到十八世紀末為止,世界都沒有任何一個地區的文化,對其他地區的文化佔有壓倒性優勢。十六、十七世紀的西北歐地區也經常對亞洲懷有憧憬,並汲取其文化。
本書反覆強調,被視為進步的「近代歐洲」,絕非地理上的歐洲與其居民獨力創造出來的產物。東印度公司運來的亞洲物產與美洲的白銀,為歐洲帶來富足。歐洲以亞洲出色的產品為目標展開技術革新,從而出現了影響人類進程的工業革命。西北歐的人,從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的人類與社會,獲取難以估量的新知,並且活用這些知識,重新檢視自己的政治機構與社會制度,對其展開革新。他們找出了超越基督宗教範疇的全新世界觀與自我認知,為科學技術及學術帶來飛躍性的發展。
由此可知,如果沒有歐洲以外的地區,近代歐洲就絕無可能誕生。近代歐洲是人們在世界一體化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是全世界的產物。不用說,東印度公司對於這個近代歐洲的誕生起了極大的作用。
當「東印度公司的時代」邁向終點時,包括台灣在內的東亞世界引進了「近代」的概念,並隨著「近代」理論,而展開翻天覆地的變化。
■充滿大量趣味盎然、也引發思考的海洋史逸聞
本書所呈現的海洋貿易世界,與從陸地政權出發而看到的圖像大不相同,充滿了許多戲劇性的小插曲和逸聞。
◎女人去印度會停經嗎?
十七世紀中葉之後的法國知識分子,對於東方的物產、食物、科技等知識幾乎一無所知,以至於問出了「我聽說歐洲女性去到東印度之後,過了一、二年就會停經,這是真的嗎?」或是「我聽說如果把歐洲的狗帶到東印度,過了二、三年就不會吠叫了,這是真的嗎?」之類的問題。
◎歐洲船員不會捕魚
日本商人和船員好奇地發現,歐洲人在長達幾個月的遠航途中,即便遇到缺乏食物,食物腐爛,也不會去海中捕魚,烹飪出新鮮美食。
◎多國籍員工的企業
荷蘭東印度公司不只雇用出身於荷蘭共和國者,外國人的雇用率也非常高。十七世紀中葉左右,約有百分之六十五的士兵和百分之三十五的船員是外國人。到了一七七○年,士兵和船員的外國人比例,更是分別高達百分之八十及百分之五十以上。
◎私生子問題
英國東印度公司曾經把一百多萬人從歐洲運往亞洲,把三、四十萬人從亞洲帶到歐洲。而因為自由貿易和人員流動,在亞洲各地商館裡也出現很多異國婚姻及混血兒私生子。德川政府規定,日本女子和滯留在長崎的荷蘭人、華人所生的子女,不可以被帶到國外出航而只能留在日本,即在日本生下的混血兒是日本人。然而這些混血兒的社會地位是不同的。荷蘭人的地位低於華人,所以荷蘭混血小孩容易遭到嚴重歧視。
◎耶魯大學和東印度公司
耶魯大學的前身名為「大學學院」,為了紀念在十八世紀初,捐助大筆金額的伊利胡.耶魯(Elihu Yale)才改名為「耶魯學院」。耶魯究竟是一位什麼樣的人物呢?原來是十七世紀後半,任職於英國東印度公司重要據點馬德拉斯的總督。耶魯在擔任總督之前,就已經與葡萄牙的猶太教徒合作染指鑽石貿易,而這位夥伴死後,其遺孀成為耶魯的情婦,兩人之間甚至產下一子。
◎亞當.斯密對東印度公司的批評
古典派經濟學始祖亞當.斯密在他的知名著作《國富論》中,對東印度公司的被國家認可的壟斷特權,加以批判,主張自由放任主義的市場經濟。這種觀點成為主流。《國富論》出版後不到十年,東印度公司的組織與經營方法就遭到根本性的修改。
====================
■ 為台灣量身訂製的海洋視角世界史框架!
台灣,是否要跳出「荷治台灣」的想像,把自身放在更寬廣的世界史參照系?
本書審定者陳國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海洋史研究專家)認為:
台灣很多人都可以把荷蘭東印度公司、熱蘭遮城、淡水紅毛城……等等與東印度公司連結的對象朗朗上口,甚至於對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總部雅加達或者歐洲母公司所在地的阿姆斯特丹也不算陌生,可是對這些公司在亞洲境內其他地方的活動概況、對當地以及整個亞洲或世界的歷史動向產生怎樣的衝擊,或者怎樣的影響,大體上除了少數幾位研究者之外,普遍欠缺瞭解。
也就是說,台灣不能侷限在「荷蘭時代的台灣」,而是「十六世紀的台灣、荷蘭與世界」。台灣的視野可以超越福爾摩沙,思考在更大跨距的亞洲海域歷史流動中的角色。
本書另外一個啟示是:
歷史的主體是誰?歷史的內在動能又在哪裡?從來不應該被既定史觀所綁架。本書把不被視為是歷史主體的東印度公司,當作歷史主體,這既是巨大的史學挑戰,也是重要的共同體想像。
The Guns of August 豆瓣 Goodreads
The Guns of August 所属 作品: 八月炮火
作者: Barbara W. Tuchman Presidio Press 2004 - 8
Historian and Pulitzer Prize-winning author Barbara Tuchman has brought to life again the people and events that led up to World War I. With attention to fascinating detail, and an intense knowledge of her subject and its characters, Ms. Tuchman reveals, for the first time, just how the war started, why, and why it could have been stopped but wasn't. A classic historical survey of a time and a people we all need to know more about, The Guns of August will not be forgotten.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魏晋南北朝 豆瓣 谷歌图书
中華の崩壊と拡大︰ 魏晋南北朝 所属 作品: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8.2 (36 个评分) 作者: 川本芳昭 译者: 余晓潮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4 - 2 其它标题: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本书是日本讲谈社“中国历史”系列“魏晋南北朝”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本卷作者侧重探讨了夹在汉、唐两个统一帝国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华文明的本质;当时周边地区如日本、高句丽、百济与“中华文明”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与许多国内学者不同,川本芳昭打破了国别的限制,而试图以“东亚世界”的眼光解读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传播与接受、以及这种文明的传播所带来的民族间复杂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