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菩萨凝视的岛屿 豆瓣
Anil's Ghost
作者: (加)翁达杰 译者: 陈建铭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 - 5
你没读过《英国病人》的原著小说,至少也该看过根据它改编的同名电影吧?你应该对那个情深刻骨、抵死痴缠的故事仍然记忆犹新吧?在我看来,《英国病人》的小说比电影更隽永,也更复杂,而那个最擅于驾御复杂局面和深沉情感的作家就是翁达杰。
《菩萨凝视的岛屿》是麦可·翁达杰的2001年出版的新作,写的是他的出生地斯里兰卡的故事。女主角安霓尤离国多年后,出任人权组织的法医,回到斯里兰卡调查一连串的神秘失踪案件。在这一过程中,她目睹杀戮与阴谋,而误解和伤痛则折磨着人们的心灵。随着叙事的发展,读者会逐渐领悟到,这本小说表面上讲的是侦探悬疑故事,骨子里却是在讲授在乱世中如何自处的生命艺术。
翁达杰的小说不胜在情节,而胜在他诗一般优美的文笔,胜在他对人世深刻的观察与体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翁达杰的小说比一本哲学书更能挑动你的思绪。我认为,他就是那种老于世故而又不失纯真的人,斯时今世的“稀有动物”啊!
2005年6月12日 已读
2005年4月6日 评论 用诗的语言写暴力 - 本来找的是麦克尔*翁达奇另一部,也可能是他最出名的小说,那部被好莱坞打红的《英国病人》,居然搜索不到。 而这本少有人知的Anil's Ghost居然一下儿就找到了。 在斯里兰卡出生,在加拿大长大的麦克尔*翁达奇自认是个诗人。写小说不过是“副业。” 看《英国病人》时,深深地迷恋上了他的文字。完全是用诗写出来的小说。从结构布局,零落的线索,细密的心思,奢华的色彩,不肯停歇的心情。在书店里翻到过一本他的诗集。薄薄的。题目叫《笔迹》(Handwriting) 记住了扉页上的那句 for the long nights you lay awake, and watched for my sake: for your most comfortable hand that led me through the uneven land... 献给那些漫漫长夜你替我守望而无眠 献给你最舒适的手曾领我走过坎坷平原 "菩萨凝视的岛屿"(这个标题太怪了,感觉在给不相干的书写评语)与《英国病人》大不同。讲述的是斯里兰卡内战时自相残杀的残酷,和对对方村民的大屠杀。和最近广播里听来的卢旺达种族清洗几乎不相上下。也是专拣妇孺下手。 翁达奇用他惯用的语言方式,清醒地,轻轻地,却又毫不回避的讲他的故事,对任何残忍和血腥的细节都毫不含糊。那种冷静象刀。直逼人心。一个激灵又一个激灵。他用诗的语言逼着读者面对现实和人性的丑恶。没有逃跑的余地。。。 但是讲述这悲剧的语言之清冷却又像光,引导着人向上向上,不会被沉重的人类之悲剧坠入海底。好像最后变了泡沫的小人鱼,最终还是有了魂灵。。。天堂是教徒的救赎,翁达奇诗一样轻灵的语言是我们的救赎,我们的希望。
小说
苹果酒屋的规则 豆瓣
作者: [美] 约翰·欧文 译者: 刘国枝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苹果酒屋的规则》是约翰·欧文的代表作,讲述了年轻人荷马的成长历程:离家出走,寻找真爱,定位人生。身为孤儿的荷马,生活在美国缅因州的圣克劳兹孤儿院。孤儿院的拉奇医生将自己的医术悉数传授给荷马,包括当时尚不为法律允许的堕胎手术,并希望荷马能够继续承他的事业,但在拉奇医生父亲般的关爱和呵护下逐渐迈向成年的荷马却向往医术以外的东西,渴望学习生活的规则。后来,他跟随前来堕胎的坎蒂及男友华力一道离开孤儿院,来到华力家的观海苹果园工作。二战爆发后,华力奔赴战场,荷马与坎蒂坠入爱河。但是面对从战场上残废归来的华力,坎蒂和荷马只能选择分手,他们爱情的结晶安琪尔也成了荷马的“养子”……
全书围绕着荷马在燃情岁月里的悲、欢、离、合展开,反映现实生活不乏遗憾、忧伤,但同时又给人以向往和希望。该书经欧文本人改变为剧本,搬上银幕,于2000年一举获得奥斯卡最佳配角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等多项殊荣。
2005年6月12日 已读
2005年4月11日 评论 借个地儿,说说约翰欧文 - 约翰欧文的书几乎都读过,唯有这本苹果酒屋只看了电影。听同样喜欢欧文的朋友讲起,说这是她唯一读不下去的欧文。可是这是唯一在豆瓣里找得到的中文译本。不知道其他那些欧文有没有翻译成中文过,也许现在不卖了?比如说《寡居一年》《为欧恩米尼祈祷》《盖普的世界》《新罕布什尔旅店》*。。。 欧文迷很多,大家闲聊起来发现每个人对自己的第一本欧文都有点偏爱。 《新罕布什尔旅店》是我的第一本欧文。讲新英格兰一家人,父母带着五个孩子,一头“熊”,阴差阳错地跑到二战后的奥地利去经营一家三流旅店。旅馆里的常客大多数是妓女,她们虽然性格各异,但是都有怪癖。主人公是老三,他的童年和这些奇形怪状的人物参杂在一起,接二连三的悲剧,几乎每个走过他世界的人都有着令人心酸的过去甚至现在。欧文的才能之一是能在描述最暴力最黑暗的事件时让读者流着眼泪大笑出来。故事里有最典型的欧文元素:同性恋者,自杀,妓女,强暴,忧郁症患者,也有欧文早期小说里必不可少的熊,看的时候心里觉得说不清的怪异,里面的人物事件都似乎来自另一个世界,按理说如果和书中人物有着这么深的隔膜,读者很快就会失去兴趣,但是我捧着这本厚厚的东西,居然从头看到尾。虽然一次次地放下,又一次次的拿起来,直到读完为止。欧文是个讲故事的好手,幽默的文笔,黑暗的环境,丰满的人物,复杂交错的情节和事件发展,样样都照顾的好好的。 最令人满意的是他的结尾都极好。在他的一本杂文集里他说,他写的很慢,但是在他动笔之前,一定要想好了如何收尾,想不出一个好的结尾,他是不会开篇下笔的。有志从事小说写作的人都应该看看《为欧恩米尼祈祷》。初学小说写作者最头痛的往往是结尾,常常因为不知如何收尾而“草菅人命”,把主人公送到死神手里就好了。令读者大大的不快,有受骗上当之嫌。《为欧恩米尼祈祷》是个很好的例子,从小说开始我们就被告知主人公欧恩米尼最后死了。而读者依然能兴致勃勃地把小说读完,而且一点也不觉得失望。 有人拿他和莎翁相比。我到觉得他更像个现代的荷马,拉开了场子就开讲。看过几本他的小说之后就会发觉他的题材其实有着很强烈局限性,自传性。总是有新英格兰的寄宿学校,总是有婚外恋,总是有个作家。但是这种环境的局限性并不妨碍他和读者的沟通,这种雷同也不会有老调重弹的单调,他能够利用有限的空间来讲述各种人性的故事,赢得五湖四海读者的共鸣。《为欧恩米尼祈祷》讲述的是人的信仰问题,《盖普的世界》讲述的是初为父母的人心中的恐惧--因为外界的混乱而对新生儿的将来担忧,《新罕布什尔旅店》讲述的是如何面对心底的阴暗影子和手足之情,《苹果酒屋的规则》讲的是有关堕胎的社会问题。。。 《寡居一年》是我的最爱。一边看一边忍不住回头猛看封面,不敢相信这真是同一个欧文写的。因为此之前所有的欧文都有一个特点,难读。虽然好看,但是不象流行小说那样让人彻夜难眠。很容易就可以放下。但是他厉害在能让人惦记着,一定会读下去。但是《寡居一年》却让我根本放不下,从早读到凌晨,花了三天时间,看完为止。大呼过瘾。看完才注意到他在封面献辞里说,“献给xxxx,如约写了一本爱情小说。” 哈,原来如此。欧文的第一部爱情小说。 《寡居一年》之后,欧文忙着把《苹果酒屋的规则》改成电影剧本,后来剧本改编又得了奥斯卡,他似乎更喜欢银灯生涯,那之后出来的小说《第四只手》令我大失所望,换成别的二流作家,还算不错,但是按欧文历来的水平来讲,根本是滥书!糊弄人的。气馁的很。想是不是好莱坞又毁了一个作家?那也是2001年的事了。不知道他的下一部小说什么时候会出来,拭目以待。。。 *后注:因为是自己随便翻译的书名,所以还是把英文书名列出来给大家一个参考。 -Hotel New Hampshire《新罕布什尔旅店》 -The World According to Garp《盖普的世界》 -A Prayer for Owen Meany《为欧恩米尼祈祷》 -A Widow for One Year《寡居一年》 -The Fourth Hand《第四只手》
小说
基督山伯爵(上下) 豆瓣
8.7 (12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大仲马 译者: 周克希 / 韩沪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 8
《基督山伯爵》是大仲马的代表作。法老号大副唐泰斯受船长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死牢。狱友法里亚神甫向他传授了各种知识,并在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的秘密告诉了他。唐泰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化名基督山伯爵,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仇人。小说充满浪漫的传奇色彩,情节奇特新颖,引人入胜。
荆棘鸟 豆瓣
The Thorn Birds
8.7 (105 个评分) 作者: [澳大利亚] 考琳·麦卡洛 译者: 曾胡 译林出版社 1998 - 7
《荆棘鸟》是一部澳大利亚的家世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拉尔夫一心向往教会的权力,却爱上了克利里家的美丽少女梅吉。为了他追求的“上帝”,他抛弃了世俗的爱情,然而内心又极度矛盾和痛苦。以此为中心,克利里家族十余名成员的悲欢离合也得以展现。
小说情节曲折生动,结构严密精巧,文笔清新婉丽。在描写荒蛮广漠的澳大利业风光时,颇有苍凉悲壮之美;同时女作家对女人爱情心态的探索,又十分细腻感人,故而这部作品有澳大利亚的《飘》之誉。
长恨歌 豆瓣
7.9 (32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作家出版社 2000 - 11
屋顶上放飞的鸽子,
其实放的都是闺阁的心,
飞得高高的,
看那花窗帘的窗,
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样子,
还是高处不胜寒的样子。
The Shipping News 豆瓣
作者: E. Annie Proulx Scribner 1994 - 6
In this touching and atmospheric novel set among the fishermen of Newfoundland, Proulx tells the story of Quoyle. From all outward appearances, Quoyle has gone through his first 36 years on earth as a big schlump of a loser. He's not attractive, he's not brilliant or witty or talented, and he's not the kind of person who typically assumes the central position in a novel. But Proulx creates a simple and compelling tale of Quoyle's psychological and spiritual growth. Along the way, we get to look in on the maritime beauty of what is probably a disappearing way of life. (from Amazon.com)
青春 豆瓣
Youth: Scenes from Provincial Life ll
8.0 (23 个评分) 作者: [南非] J.M.库切 译者: 王家湘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4 - 4
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青春》不同凡响,写法也特别。它并非采用这类作品常见的第一人称途述,主人公也是一位名叫约翰的年轻人,但库切总是称之为“他”。这样的口气不大像是一种自述,因而读来自有疑问:“他”就是他自己么?有一点可以肯定,库切本人的年龄和履历都跟书中的主人公相吻合,至于那里头的诸多细节是否也是作者所亲历,想来已难以考证。库切写“他”十九岁到二十四岁几年间的生活经历,一个南非大学生跑到伦敦做了计算机初级程序员,朝九晚五的公司职员,饭碗不用担心,却还是郁闷。这个岁数的年轻人不是意气风发就是躁动不安,却玩不出轰轰烈烈的名堂,由于生性缺少热情,干不成大事也惹不出乱子。他也需要被爱抚的感觉,但性爱从来没有给他带来生命的光辉,只是在吞噬时间和精力……你想,这种内敛的性格,这般平淡无奇的生存状态,还能做出什么样的文章呢?可是,库切就有这样的本事,一段春梦无痕的人生就让他写得楚楚动人。他把年轻时的自己作为他者来观照,再度审视青春的彷徨之途。
The Ground Beneath Her Feet 豆瓣
作者: Salman Rushdie Picador 2000
Amazon.com

The ground shifts repeatedly beneath the reader's feet during the course of Salman Rushdie's sixth novel, a riff on the Orpheus and Eurydice myth set in the high-octane world of rock & roll. Readers get their first clues early on that the universe Rushdie is creating here is not quite the one we know: Jesse Aron Parker, for example, wrote "Heartbreak Hotel"; Carly Simon and Guinevere Garfunkel sang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and Shirley Jones and Gordon McRae starred in "South Pacific." And as the novel progresses, Rushdie adds unmistakable elements of science fiction to his already patented magical realism, with occasionally uneven results.

Rushdie's cunning musician is Ormus Cana, the Bombay-born founder of the most popular group in the world. Ormus's Eurydice (and lead singer) is Vina Apsara, the daughter of a Greek American woman and an Indian father who abandoned the family. What these two share, besides amazing musical talent, is a decidedly twisted family life: Ormus's twin brother died at birth and communicates to him from "the other side"; his older brothers, also twins, are, respectively, brain-damaged and a serial killer. Vina, on the other hand, grew up in rural West Virginia where she returned home one day to find her stepfather and sisters shot to death and her mother hanging from a rafter in the barn. No wonder these two believe they were made for each other.

Narrated by Rai Merchant, a childhood friend of both Vina and Ormus, The Ground Beneath Her Feet begins with a terrible earthquake in 1989 that swallows Vina whole, then moves back in time to chronicle the tangled histories of all the main characters and a host of minor ones as well. Rushdie's canvas is huge, stretching from India to London to New York and beyond--and there's plenty of room for him to punctuate this epic tale with pointed commentary on his own situation: Muslim-born Rai, for example, remarks that "my parents gave me the gift of irreligion, of growing up without bothering to ask people what gods they held dear.... You may argue that the gift was a poisoned chalice, but even if so, that's a cup from which I'd happily drink again." Despite earthquakes, heartbreaks, and a rip in the time-space continuum, The Ground Beneath Her Feet may be the most optimistic, accessible novel Rushdie has yet written. --Alix Wilber--This text refers to the Hardcover edition.
Pompeii 豆瓣
作者: Robert Harris Fawcett Books 2004 - 10
Along the Mediterranean coast, the Roman empire's richest citizens are relaxing in their villas, enjoying the last days of summer. But the gorgeous weather belies impending doom, and only one man is worried. The young engineer Marcus Attilius has taken charge of the Aqua Augusta, the enormous aqueduct that brings fresh water to the people around the Bay of Naples. There is a crisis on Augusta's main line--somewhere north of Pompeii, on the slopes of MOunt Vesuvius. Attilius must repair the aqueduct before the reservoir runs dry. His plan is to organize an expedition in Pompeii, then head out to the place where he believes the fault lies. But Pompeii proves to be a corrupt and violent town, and Attilius soon discovers that there are powerful forces at work--natural and otherwise--threatening to destroy him.
The Fountainhead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Ayn Rand Signet 1996 - 9
建筑学专业的洛克先生从大学开始就因为不遵循传统说教而被开掉,而听话的另一位先生顺利的毕业并且找到一份好差事。所有人都不喜欢洛克先生,甚至专栏作家也时不时的老羞辱他,洛克爱着的姑娘——也不出所料的跟了那位听话的好好先生……洛克先生活着就是麻烦不断。 在一次政府建筑项目中,那位他的同学,听话的好好先生居然同意了洛克先生独立自主的设计。如果洛克先生能因此获得荣誉,获得成功,并获得尊敬,由此改变世界对他的看法,那真是美好的生活啊。可洛克先生并为因此获得好运气:公众一如既往的反对混子洛克设计建设的这个项目,政府也因此推翻了这个项目,而两位设计者也无法控告政府,政府是无权被告的。洛克先生又一次显示了他混子本色,他搞了一些炸药把那做了一半的楼给炸成一堆碎瓦片子。他也因此而上了法庭,对于自己的行为,他是这么说的:创造是自己的私事,是天赋的权利,维护创造也是同样的天赋个人的权力……
Howard Roark is an architect whose genius and integrity will not be comprised. He has ideas that work against conventional standards.
哭泣的骆驼 Goodreads 豆瓣
哭泣的駱駝
8.7 (121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 6
在《哭泣的骆驼》中,三毛依然恋恋着墨沙漠生活周遭的人与事,《收魂记》、《搭车客》、《逍遥七岛游》、《一个陌生人的死》、《大胡子与我》等篇,情趣盎然;《沙巴军曹》与《哑奴》所刻画的主角,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压轴的《哭泣的骆驼》,以游击战事为背景,细细铺写一对沙漠情鸳的生死盟,竟犹如史诗般的磅礴。
在细雨中呼喊 豆瓣
8.7 (76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南海出版公司 1999 - 1
作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欢乐和苦痛,细腻地刻画了柔弱的母亲如何完成了自己忍受的一生,她唯一爆发出来的愤怒是在弥留之际;名叫孙广财的父亲又是如何骄傲地将自己培养成一名彻头彻尾的无赖,他对待自己的父亲和对待自己的儿子,就像对待自己的绊脚石。家中的三兄弟的道路只是短暂地有过重叠,随即就又叉向了各自的方向。
白银时代 豆瓣
8.6 (131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花城出版社 1997 - 5
《白银时代》是《时代三部曲》之二。这是由一组虚拟时空的作品构成的长篇。这组作品写的是本世纪长大而活到下世纪的知识分子,在跨世纪的生存过程中,回忆他们的上辈、描述他们的上辈、描述他们自己的人生。与其说这是对未来世界的预测,不如说是现代生活的寓言。
红楼梦 豆瓣
作者: 曹雪芹 / 高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举世公认的巅峰,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文化的结晶。二百多年来,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历久而不衰。这次推出的豪华本《红楼梦》,心版本价值较高的程乙本为底本,并请著名红学家、作家蒋和森先生撰写了怎样读《红楼梦》的前言,著名画家刘旦宅先生创作了精美的插图。全书装帧典雅豪华,版式疏朗大方,既有很高的阅读收藏豪华,版式疏朗大方,既有很高的阅读收藏价值,又是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
兄弟(上) 豆瓣
8.2 (184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 - 8
《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
李兰去上海看病,而“文革”开始,宋凡平遭受了极其残酷的虐待,但他坚持给病中的妻子写信,隐瞒了事实真相,用想像出的美好生活欺骗着妻子,但最终仍然逃脱不了惨死的命运。李兰为宋凡平守孝,7年不洗头,而李光头和宋钢则在相互照顾中成长……
2005年9月19日 已读
出离的愤怒。想起了鲁迅的人血馒头。。。
2005年9月19日 评论 为什么没有愤怒? - “出离愤怒”,这个词是鲁迅爱用的。 直到昨夜我才明白它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绪。 以前有个同学说他上幼儿园不久后被送去看医生,诊断出来说这孩子脑子转的太快,口头表达跟不上所以才会整天呜哩哇啦地讲没人听得懂的音节。送去医院里教这样孩子放慢思维速度的课,很快就正常了。大家都很惊讶,原来这孩子不是不会讲话。 看余华的小说也有这感觉,他想说的如火车一样呼啸着跑,你跟着他没法不快速的翻着书页,囫囵吞枣地把十八万字的小说在几个小时内看完。从这点上来评,余华的一气呵成是很令人佩服的。也因此会让人有“语言不好”的不满。因为来不及。 看他以前的小说都是这样被他拖着跑完全程,鼻涕眼泪的一边哭一边翻书页。这次我没有。可能因为事先有了很多想法。从lostpast那里看到他说:     “‘我一直觉得中华民族是一个奇妙的民族。几千年来这个民族所经历的苦难足以令数个民族都灭绝得干干净净,然而我们活下来了,而且一代又一代繁衍得非常好。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力量让我们活下来,现在我知道,是家庭,’余华说。       “当外部的世界残酷到无法让人承受时,就躲进那个温暖的家中寻求平衡。所以,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相当强,那些关于家庭伦理纲常的东西,被一代又一代地保留下来,‘假如连家庭都是残酷的,那么我写不下去。我不忍心。’” 当时看到觉得很激动,对阿对阿,所以中国人民很tough,经过那么多苦难,不像在美国长大的孩子,动不动就忧郁就自杀,那么脆弱。 然后在豆瓣里看到书的简介里说:     《兄弟》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产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余华还说,“事实上,我是写到下部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是在写作一部什么样的小说。作家都愿意去写作久远的故事,因为在久远的时代里更容易找到文学中最引人入胜的传奇性。当我写到下部时,我突然发现今天的中国充满了传奇性,应该说是现实和传奇合二为一了。这是一个叙述者千载难逢的时代,只要写下了真实的现在,也就同时写下了持久的传奇。” 心中一动。这个角度有意思。把昨天的文革和今天的“繁荣”并排写,并相映照写它们相同之处!这个,太有意思了。 很自然的,我从一开始就在找故事里的寓言。 而且我在看到第116页,也就是在书里最煽情套眼泪的情节开始前停下来。开始翻看豆瓣上所有(十多篇)的《兄弟》书评。里面有一个转自《新京报》的评论,作者李敬泽。因为是唯一一篇比较有分量的评论,所以来回看了几遍,虽然是批评的,但是其中有一句话抓住了我:       “于是,他让宋凡平悲壮地死去,但是如果宋凡平不死呢?如果他不得不在漫漫黑夜中熬下去,那又会怎样?他是否能够依然保持那么好的风度,保持他的高贵和洁净?就这个问题而言,死是容易的,活着是更难的,余华本来比任何人都更懂这个道理,但他却庸俗地采取最容易的办法,让他的人物一个个“悲壮”地死掉——— 如果悲壮是那么频繁发生的事,黑暗就根本不足以成为黑暗,如果我们对人性之光明的信念是以回避“活着”为代价,那么这也不足以成为信念。” 也许因为中间的停顿,也许因为停顿期间看到的这些或轻描淡写或沉重或信誓旦旦向宋凡平学习或泪连连悲天悯人的温情。看后半部分的我,没有哭,但是愤怒一点点填满了我。愤怒之后有着深深的绝望,毛骨悚然的绝望。 故事中的人物越可怜,当时的情景越残酷,愤怒就越浓。我愤怒因为书中的人不愤怒,我愤怒因为看这书的这么多人都不愤怒。 德国二战后全民性的反思和检讨中,有一条很让德国民众有负疚感,那就是,最恐怖的不是德国出了一个希特勒,最恐怖的是没有人站出来说这种灭绝人性的屠杀和清洗是罪恶的。最恐怖的是所有人都顺从的任其自流。。。最恐怖的是没有人愤怒。 而余华所说的家庭内部的善也相形见绌。就是因为这种个人自扫门前雪的自私才会放纵着家庭外的恶愈演愈烈。所有残酷事件发生之时,最好最好的人也不过是偷偷的流些眼泪,偷偷的在私下说一句,“可怜啊” “他是好人”。让我想起以前那个记录“大河之死”的片子里说的民众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一个“包青天”的身上。一种深植在历史文化里的无奈何,摊一摊手说小民无用论。任人宰割,但求自保。 为什么不愤怒?为什么连本能的反抗都没有?为什么对最基本的善和恶都没有概念? 如果说文革是特殊时期,人们已经被剥夺了思考的权力很多年,很乖的服从再服从,因为这样最容易,因为这样最不用自己负责。那么现在呢? 也许余华的话里因果是倒置了的,他所说的“几千年来这个民族所经历的”“足以令数个民族都灭绝得干干净净的苦难”之所以发生也许就源于这个文化的明哲保身,这个民族的只关心家庭之内,而从不去为一个善字在邻人受难时搭把手。也许中华人民族的“奇妙”之处在于他能够演绎这些苦难,而且周而复始地演绎下去。。。 十分期待《兄弟》(下)。十分想看余华如何写现在社会的畸形。 但又怕他真的写的太好而惹火烧身。 === 文中引用来自以下连接: lostpast的个人生活: http://lostpast.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5989&PostID=2432606&idWriter=0&Key=0 李敬泽评《兄弟》,来自新京报: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news/2005/0819/09 @085420.html
中文 小说
晃动的生活 豆瓣
作者: 黑可可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0 - 10
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每天要去京城最著名写字楼经营网络事业,资质不错,外貌美丽的单身女子,她的真实故事、她的奋斗经历,总是引人入胜的;有恋爱女孩的梦想,现代女性的自主,成熟女人的倔强;有一点风月浪漫,有一点世事残酷,有一点曲折离奇;其实她就在每个城市的每个办公室里,就在我们身边……
The Power and the Glory 豆瓣
作者: Graham Greene Penguin Classics 2003 - 2
Unabridged on mp3 audio disk. How does good spoil, and how can bad be redeemed? In his penetrating novel The Power and the Glory, Graham Greene explores corruption and atonement through a priest and the people he encounters. In the 1930s one Mexican state has outlawed the Church, naming it a source of greed and debauchery. The priests have been rounded up and shot by firing squad--save one, the whisky priest. On the run, and in a blur of alcohol and fear, this outlaw meets a dentist, a banana farmer, and a village woman he knew six years earlier. For a while, he is accompanied by a toothless man--whom he refers to as his Judas and does his best to ditch. Always, an adamant lieutenant is only a few hours behind, determined to liberate his country from the evils of the church. On the verge of reaching a safer region, the whisky priest is repeatedly held back by his vocation, even though he no longer feels fit to perform his rites: "When he was gone it would be as if God in all this space between the sea and the mountains ceased to exist. Wasn't it his duty to stay, even if they despised him, even if they were murdered for his sake? even if they were corrupted by his example?" As his sins and dangers increase, the broken priest comes to confront the nature of piety and love. Still, when he is granted a reprieve, he feels himself sliding into the old arrogance, slipping it on like the black gloves he used to wear. Greene has drawn this man--and all he encounters--vividly and viscerally. He may have said The Power and the Glory was "written to a thesis," but this brilliant theological thriller has far more mysteries--and troubling ideals--than certainties. --Joannie Kervran Stangeland
White Oleander 豆瓣
作者: Janet Fitch Back Bay Books 2000 - 5
在线阅读本书
"Oprah's Book Club(r) May 1999 Selection Astrid is the only child of a single mother, Ingrid, a brilliant, obsessed poet who wields her luminous beauty to intimidate and manipulate men. Astrid worships her mother and cherishes their private world full of ritual and mystery-but their idyll is shattered when Astrid's mother falls apart over a lover. Deranged by rejection, Ingrid murders the man, and is sentenced to life in prison. White Oleander is the unforgettable story of Astrid's journey through a series of foster homes and her efforts to find a place for herself in impossible circumstances. Each home is its own universe, with a new set of laws and lessons to be learned. With determination and humor, Astrid confronts the challenges of loneliness and poverty, and strives to learn who a motherless child in an indifferent world can become. Tough, irrepressible, funny, and warm, Astrid is one of the most indelible characters in recent fiction. White Oleander is an unforgettable story of mothers and daughters, burgeoning sexuality, the redemptive powers of art, and the unstoppable force of the emergent self. Written with exquisite beauty and grace, this is a compelling debut by an author poised to join the ranks of today's most gifted novelists."
2005年11月26日 已读
2005年11月26日 评论 听得泪如雨下 - 去年夏天写的。。。 这几天上下班路上在听《白色夹竹桃》。讲一个叫阿丝翠德的小女孩,本来和她的诗人妈妈在洛杉矶的海边过着清苦但是充满了艺术气息的生活。妈妈的名字是英格利特,瑞典人,精通四种语言,聪明美艳而且超凡出尘,带着阿丝翠德过着四处漂泊的生活。从阿姆斯特丹,巴黎,柏林,到墨西哥,到加利福尼亚。。。 阿丝翠德十三岁那年,她的生活被打得粉碎。英格利特被一个其貌不扬,但是有钱有势的成名作家白瑞锲而不舍的追求着。最终感动了原来只肯与美男子接触的英格利特,并使她坠入爱河。但是最终玩腻了的白瑞开始躲避苦苦守在电话边的英格利特。他的高级跑车里开始座着更年轻美貌的女子。从来都是心高气傲的英格利特开始策划她的复仇计划。最终因为杀人罪被判了终身监禁。 十三岁的阿丝翠德开始了她的寄养生活。从一个噩梦颠簸到下一个噩梦。小说里阿丝翠德的养母都刻画的惟妙惟肖。有原来以跳脱衣舞为生的斯达尔,有媚俗而愚昧以行销为生的玛文,有靠接受寄养儿童来挣钱,一天只喂她们一顿饭的阿根廷破落女贵族,最终十五岁的阿丝翠德在经历了被枪击,被野狗毁容,被拳打脚踢,被饥饿折磨在垃圾箱里找残羹剩饭,甚至以色相去换大麻等种种苦难之后,终于苦尽甘来,被一对演员导演夫妇收养。新养母克莱尔温柔善良而单纯,有生以来第一次,阿丝翠德放学回家居然有人准备好了牛奶饼干等她,帮她做功课,给她在美术馆的绘画班注册,鼓励她发挥她的想象力和绘画天分,有生以来第一次有人让她做了她自己,给她自由空间,让她发现自己的喜好。但是好景不长,在狱中的英格利特开始嫉妒女儿对克莱尔全心全意的爱。开始策划如何把女儿的心“夺”回来。 因为刚刚听完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的《第三个人》。所以刚开始听《白色夹竹桃》时,总是撇撇嘴角,觉得文笔差太远了。和格林的大师笔法比起来,根本是学步的小儿,跌跌撞撞的。那里有格林的优雅深刻。但是慢慢的我被阿丝翠德的敏锐吸引住了。虽然是小儿学步,字里行间却有小孩子的清新,和不屈不挠的原创力。听着阿丝翠德一点点成长坚强起来,心里是感动。 给LG讲阿丝翠德受的种种苦难的时候,他突然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啊?怎么跟万恶的旧社会似的?听得我一愣,就是现在的事情啊?什么新社会旧社会的!?然后再一想,不禁莞尔。是啊!按照我们从小受的教育来看,现在的美国确实是万恶的旧社会啊!在电视和报纸里常看到美国的社会寄养服务(foster care system)的种种不堪。一直以为一旦不幸落入这个系统的孩子,就是有去无回,再好的孩子也完蛋了。还不如直接送到监狱里算了。 听了《白色夹竹桃》才开始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寄养家庭都是魔鬼。往往他们只是很普通很普通的人。他们的失败也往往源于普通人无法避免的丑恶人性罢了。也并不是所有的寄养儿童都一定会变成罪犯,更多的是看个人造化了。坚强聪明的如阿丝翠德还是有希望的。就像最开始英格利特给她女儿的信里说的,“记住我们是“维京人”(Vikings),我们是天生的勇士。不要忘记任何苦难。把它们刻在你记忆的墙上。不要被它们击败。把苦难转化成你画笔里的创造力吧。说到底,不到万不得已,哪个笨蛋会自愿选择成为艺术家?” 据说这小说已经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不知道电影怎么样?
女性 小说 收养儿童 英文
红楼梦(上下) 豆瓣
9.9 (16 个评分) 作者: [清] 曹雪芹 / [清] 高鹗 译者: 俞平伯 校 / 启功 注 2000 - 5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写于清乾隆时。前八十回为曹雪芹作,后四十回一般认为系高鹗所续。小说内容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在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中,贾宝玉和一群红楼女子为中心的许多人物的悲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