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
诺门罕,日本第一次战败 豆瓣
作者:
(日)松本草平
/
(中)华野
译者:
李兆晖
2005
- 5
本书首次多角度反映了1939年日、苏在中蒙边境诺门罕地区的一次鏖兵,此战历经半年,重创日本关东军两个主力步兵师团,几乎全歼日军当时唯一一个坦克师团,日本称此站为日军历史上首次惨败,并被迫将“北上侵苏”改为南下犯美”,偷袭珍珠港,从而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太平洋战争。
书中配有220多幅珍贵的历史图片,真实反映了交战双方二战初期的武器装备及战况。
书中配有220多幅珍贵的历史图片,真实反映了交战双方二战初期的武器装备及战况。
遥远的桥 豆瓣
作者:
[美国] 科尼利厄斯·瑞恩
译者:
王义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2007
- 4
《遥远的桥》:在装甲部队进行大规模强攻时将要走过的这个狭窄走廊上,有五座大桥要攻占。这五座桥必须由空降部队突袭,完好无损地攻占下来。盟军第一空降集团军副司令弗雷德里克-布朗宁中将担忧的是第五座桥,它是下莱茵河上的那座关键的桥梁,坐落于一个叫阿纳姆的地方。在德军营地后面64英里。他指着地图上的阿纳姆大桥,问道:“装甲部队到达我们这里要用多少时间?”陆军元帅蒙哥马利爽快地回答道:“两天。”布朗宁仍然看着地图,说道:“我们能够坚守四天。”接着他又说,“不过,长官,我认为我们可能是要前往一座过于遥远的桥了。”——1944年9月10日.蒙哥马利的司令部举行了讨论市场花园行动的最后一次会议。这里是罗伊·E.厄克特少将的回忆录《阿纳姆》中的回忆。
空军战士 豆瓣
作者:
史蒂芬・E・安布罗斯
译者:
贾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 5
本书是美国著名军事题材作家史蒂芬·E·安布罗斯继《兄弟连》之后的又一扛鼎之作。史蒂芬·E·安布罗斯是多部历史著作的作者。他的著作包括《纽约时报》畅销书《公民战士》、《无畏勇气》和《D日》,还包括多卷本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传记和理查德·尼克松传记等。
史蒂芬·E·安布罗斯被公认为研究二战欧洲战场的资深历史学家。在三本叫好又叫座的书中,他已经讲到很多普通年轻人的勇敢无畏、坚定不移和正直坦率——他们是战斗不息的公民战士,是一起战斗的“兄弟连”。
一群在二战中驾驶B-24轰炸机飞过德国上空的年轻人,面对重重危机,成为另一支非凡的“兄弟连”。在本书中,安布罗斯以生动的细节描述和细腻的感情,讲述了这个杰出团体的英勇、训练有素、大胆,以及他们之间的兄弟情谊。安布罗斯有着真实再现战斗紧张气氛的天分,他把我们带进拥挤难耐而危险的B-24机舱,随机组成员于死亡搏斗——穿过厚厚的黑烟和致命的防空火力网,到达目标上空,摧毁德国的战争机器。
史蒂芬·E·安布罗斯被公认为研究二战欧洲战场的资深历史学家。在三本叫好又叫座的书中,他已经讲到很多普通年轻人的勇敢无畏、坚定不移和正直坦率——他们是战斗不息的公民战士,是一起战斗的“兄弟连”。
一群在二战中驾驶B-24轰炸机飞过德国上空的年轻人,面对重重危机,成为另一支非凡的“兄弟连”。在本书中,安布罗斯以生动的细节描述和细腻的感情,讲述了这个杰出团体的英勇、训练有素、大胆,以及他们之间的兄弟情谊。安布罗斯有着真实再现战斗紧张气氛的天分,他把我们带进拥挤难耐而危险的B-24机舱,随机组成员于死亡搏斗——穿过厚厚的黑烟和致命的防空火力网,到达目标上空,摧毁德国的战争机器。
帝国精锐 豆瓣
作者:
马文俊 、王懿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 11
本书对二战时包括山地兵、空军夜间战斗机部队在内的几只德军特殊部队的组建,编制及战史进行了具体而平实的叙述。本书图文并茂,许多资料为大陆读者首次见到。
二战德国山地步兵专辑
——德国山地步兵战史
山地步兵的编造和作战装备
山地步兵的后勤和支援
德国山地步兵的登山和滑雪训练
德国山地步兵的服装
鹰啸欧罗巴
——赫尔曼•戈林伞兵装甲师(军)简史
德国国防军
——独立第667突击炮兵旅战史
王牌中的王牌
——德国国防军第501重型坦克营小传
羽化的战神
——德军第101重坦克营代营长魏特慢之死
犀牛坦克歼击营
——88炮与IV号坦克的联姻——sdkfz 164
帝国夜莺
——德国空军夜间战斗机部队简史
二战德国山地步兵专辑
——德国山地步兵战史
山地步兵的编造和作战装备
山地步兵的后勤和支援
德国山地步兵的登山和滑雪训练
德国山地步兵的服装
鹰啸欧罗巴
——赫尔曼•戈林伞兵装甲师(军)简史
德国国防军
——独立第667突击炮兵旅战史
王牌中的王牌
——德国国防军第501重型坦克营小传
羽化的战神
——德军第101重坦克营代营长魏特慢之死
犀牛坦克歼击营
——88炮与IV号坦克的联姻——sdkfz 164
帝国夜莺
——德国空军夜间战斗机部队简史
战争风云 豆瓣
The winds of war
作者:
赫尔曼.沃克
译者:
施咸荣 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
-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遭受过战争蹂躏的人们对战时的政治冷酷和人性扭曲进行了反思,表现在欧美文坛上,就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风靡一时,实验小说之风甚盛。其间的文学作品虽然五彩缤纷,无奇不有,但其实都流露出作家们对人类生活的忧虑和危机感,有一种“荒谬的虚无主义意识”风格。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政治局势相对稳定,作家开始以更为冷静的目光观察世界,以较为朴实的笔触写现实题材,更多地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形成了一股回归现实主义传统的潮流,从而展现了一幅迥异于五、六十年代的文坛风景。 在这股潮流中,美国作家赫尔曼·沃克( Herman Wouk )无疑是代表人物之一。
赫尔曼·沃克在欧美文坛以用现实主义笔法写战争题材小说而享有盛名。就我目前的阅读范围所及,沃克的三部作品(《战争风云》、《战争与回忆》和《凯恩舰哗变》)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我不知道赫尔曼·沃克还著有什么作品,然而,单凭这三部描写二战的小说,尤其是作为史诗性两部曲的《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已经足以奠定沃克在欧美(乃至世界)文学界的地位了。
《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堪称用小说艺术展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景。它以美国海军军官维克多·亨利一家为中心辐射开去,描绘了一幅大规模世界战争的真实、宏伟的图景。书中人物众多,上至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等交战各国最高领导人,下至一般士兵和普通老百姓,都在作者的笔墨之下出现。所述故事从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战争结束为止,涉及大多数主要战场和重要事件。全书篇幅很长,但读来 毫无滞涩繁重之感。赫尔曼·沃克显然是位善于布局谋篇、巧于急张缓弛的故事大家,他让维克多·亨利一家以及与之有关的众多人物尽可能但又合乎情理地置身于人们都知道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使读者随着故事的进展,不由自主地为这些人物的命运而担忧、紧张、欣慰、悲哀;同时,作者生动细腻的描写,又让读者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相比之下,《凯恩舰哗变》的场景就小多了。它只是讲了在太平洋战场一艘美军军舰上发生的“哗变”事件,人物也主要是一些中下级军官和士兵。全书描写的是战争中的一个侧面,但对战争与人们关系的反映却是比较全面的。
作为现实主义作家,赫尔曼·沃克以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命运多舛取胜。他的这几部小说,故事情节都用白描的笔法娓娓道来,书中基本没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人物性格都从对话和行为中表现出来,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不断深化。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不打断读者的阅读思绪,让读者不知不觉地陷入书中规定的人物和故事之中,手难释卷,印象深刻。
赫尔曼·沃克的作品让人百读不厌,除了故事讲得引人入胜之外,还在于它的真实:故事细节上的真实和历史事件上的真实。沃克为写作《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足迹几乎遍及欧、亚、非大陆数十个国家,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采访过几百名经历过二战的人。正如作者所说:书中关于亨利一家的人物和事迹纯属虚构,但有关战争的史实是确凿的,统计数字是可靠的,那些大人物的言行要不是根据史实,便是根据可靠的记载。真实是文学作品的基础,对史诗性作品来说尤其如此。
赫尔曼·沃克把自己的文笔着落在战争上,自然不是为了用人类自相残杀的悲剧来吸引读者,而是有他深层的思考。战争,作为“一种古老的思想习惯,一种古老的心理状态”,几乎贯穿于人类的全部发展过程之中。举凡人类社会的美好、丑陋、善良、残忍,都能在战争中得到充分体现。对于以前的统治者、现在的“政治家”来说,战争不过“是政治的继续”,是运筹于他们心中的一种决策,一种选择;而对于千千万万普通百姓来说,战争则是让人们付出血泪的一种诅咒,是挥之不去的一个噩梦。基于此,沃克没有把自己的作品简单地写成正义战胜邪恶的英雄主义赞歌。在他的笔下,既写了如海军军官维克多·亨利父子三人(《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威利·克依斯(《凯恩舰哗变》)等人一样由普通人成长的英雄,又对像历史学博士埃伦·杰斯特罗、外交官莱斯里·斯鲁特(《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等一样软弱、自私和正义感交织在一起的人给予了理解,甚至对像海军舰长菲力普·魁格(《凯恩舰哗变》)一样因不堪战争压力而变得偏执、胆怯的人物也表示了同情。沃克的作品告诉人们:战争或许能判别出人们的无畏和胆怯,但人类却不是为战争而活着的;文学描写战争,不是为了赞美战争,甚至也不是为了赞美战争中的“英雄主义”。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战争题材作品呢?赫尔曼·沃克在《战争风云》的《作者前言》中说的一段话,也许道出了原因:“《战争风云》的主题和宗旨,可以在法国犹太作家朱里安·班达的几句话里找到:如果世上确有和平存在,那么这种和平并不是基于害怕战争,而是基于热爱和平。它不是行动上的限制,而是思想上的成熟。在这个意义上说,最渺小的作家可以为和平作出贡献,而最有力量的法庭却无能为力。”
看来,努力用文学传达个人对于人类命运的强烈关注和思考,这就是赫尔曼·沃克作品的价值所在,也是那些有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作家的非凡勇气和能力所在。
赫尔曼·沃克在欧美文坛以用现实主义笔法写战争题材小说而享有盛名。就我目前的阅读范围所及,沃克的三部作品(《战争风云》、《战争与回忆》和《凯恩舰哗变》)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我不知道赫尔曼·沃克还著有什么作品,然而,单凭这三部描写二战的小说,尤其是作为史诗性两部曲的《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已经足以奠定沃克在欧美(乃至世界)文学界的地位了。
《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堪称用小说艺术展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景。它以美国海军军官维克多·亨利一家为中心辐射开去,描绘了一幅大规模世界战争的真实、宏伟的图景。书中人物众多,上至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等交战各国最高领导人,下至一般士兵和普通老百姓,都在作者的笔墨之下出现。所述故事从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战争结束为止,涉及大多数主要战场和重要事件。全书篇幅很长,但读来 毫无滞涩繁重之感。赫尔曼·沃克显然是位善于布局谋篇、巧于急张缓弛的故事大家,他让维克多·亨利一家以及与之有关的众多人物尽可能但又合乎情理地置身于人们都知道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使读者随着故事的进展,不由自主地为这些人物的命运而担忧、紧张、欣慰、悲哀;同时,作者生动细腻的描写,又让读者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相比之下,《凯恩舰哗变》的场景就小多了。它只是讲了在太平洋战场一艘美军军舰上发生的“哗变”事件,人物也主要是一些中下级军官和士兵。全书描写的是战争中的一个侧面,但对战争与人们关系的反映却是比较全面的。
作为现实主义作家,赫尔曼·沃克以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命运多舛取胜。他的这几部小说,故事情节都用白描的笔法娓娓道来,书中基本没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人物性格都从对话和行为中表现出来,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不断深化。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不打断读者的阅读思绪,让读者不知不觉地陷入书中规定的人物和故事之中,手难释卷,印象深刻。
赫尔曼·沃克的作品让人百读不厌,除了故事讲得引人入胜之外,还在于它的真实:故事细节上的真实和历史事件上的真实。沃克为写作《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足迹几乎遍及欧、亚、非大陆数十个国家,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采访过几百名经历过二战的人。正如作者所说:书中关于亨利一家的人物和事迹纯属虚构,但有关战争的史实是确凿的,统计数字是可靠的,那些大人物的言行要不是根据史实,便是根据可靠的记载。真实是文学作品的基础,对史诗性作品来说尤其如此。
赫尔曼·沃克把自己的文笔着落在战争上,自然不是为了用人类自相残杀的悲剧来吸引读者,而是有他深层的思考。战争,作为“一种古老的思想习惯,一种古老的心理状态”,几乎贯穿于人类的全部发展过程之中。举凡人类社会的美好、丑陋、善良、残忍,都能在战争中得到充分体现。对于以前的统治者、现在的“政治家”来说,战争不过“是政治的继续”,是运筹于他们心中的一种决策,一种选择;而对于千千万万普通百姓来说,战争则是让人们付出血泪的一种诅咒,是挥之不去的一个噩梦。基于此,沃克没有把自己的作品简单地写成正义战胜邪恶的英雄主义赞歌。在他的笔下,既写了如海军军官维克多·亨利父子三人(《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威利·克依斯(《凯恩舰哗变》)等人一样由普通人成长的英雄,又对像历史学博士埃伦·杰斯特罗、外交官莱斯里·斯鲁特(《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等一样软弱、自私和正义感交织在一起的人给予了理解,甚至对像海军舰长菲力普·魁格(《凯恩舰哗变》)一样因不堪战争压力而变得偏执、胆怯的人物也表示了同情。沃克的作品告诉人们:战争或许能判别出人们的无畏和胆怯,但人类却不是为战争而活着的;文学描写战争,不是为了赞美战争,甚至也不是为了赞美战争中的“英雄主义”。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战争题材作品呢?赫尔曼·沃克在《战争风云》的《作者前言》中说的一段话,也许道出了原因:“《战争风云》的主题和宗旨,可以在法国犹太作家朱里安·班达的几句话里找到:如果世上确有和平存在,那么这种和平并不是基于害怕战争,而是基于热爱和平。它不是行动上的限制,而是思想上的成熟。在这个意义上说,最渺小的作家可以为和平作出贡献,而最有力量的法庭却无能为力。”
看来,努力用文学传达个人对于人类命运的强烈关注和思考,这就是赫尔曼·沃克作品的价值所在,也是那些有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作家的非凡勇气和能力所在。
Panzers at War (The At War Serie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Michael Green
/
Gladys Green
Zenith Press
2005
- 11
It is a chance to get inside one of the most feared adversaries in the history of tank warfare. "Panzers at War" takes us around and inside the mighty tank, from its first incarnation through the versatile Panzer IV - the backbone of Germany's tank forces through most of World War II - to the impenetrable, nearly 10-ton Panther, with its 75-mm gun, torsion-bar suspension, and interleaved road wheels...inviting us to imagine what it must have been like to confront one of the most feared tanks in the history of warfare.
通往罗马之路 豆瓣
作者:
赵楚 编
/
周明
…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公司辞书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 5
鉴于篇幅所限,本书主要撷取意大利战场前半阶段,即从西西里岛战役到盟军解放罗马这段历史,这也是整个意大利战场上最为浓墨重彩的篇章,堪称精华所在。
全书分为《二战中的意大利战线:一个战略检讨》、《撞开意大利的大门:西西里岛登陆》、《风雷激变:意大利投降始末》、《未能如愿的雪崩:意大利南部登陆》、《通往罗马的崎岖的征程:安齐奥一卡西诺战役》、《抽姻的眼镜蛇:亚平宁山脉中的巴西远征军》7篇,其中西西里、意大利投降、南部登陆和安齐奥-卡西诺战役4篇为主干,即时间为轴线,用大量详实全面的资料力求尽量完整准确地介绍意大利战场的发展变化及诸次重大战役事件。而巴西远征军和人物篇由介绍了远涉重洋参战的巴西远征军和意大利战场的双方风云人物,提供了更鲜为人知的侧面、更深的背景资料,使全书更为生动。《二战中的意大利战线:一个战略检讨》一文则以独到的观点对整个意大利战场的战略思想和用兵之道的用作。
本书几位作者都是对二战战史方面颇有研究的资料人士,在参阅了国内外大量相关资料、史籍基础上,经过认真考证精心创作之后的呕心力作,在本书创作过程中,得到amigojeff、本垒打、如月、OCT等多位网友在资料、翻译等方面的大力帮助;朱墨青和章骞先生则为本书提供了宝贵的附录和图片资料,特此致谢。
全书分为《二战中的意大利战线:一个战略检讨》、《撞开意大利的大门:西西里岛登陆》、《风雷激变:意大利投降始末》、《未能如愿的雪崩:意大利南部登陆》、《通往罗马的崎岖的征程:安齐奥一卡西诺战役》、《抽姻的眼镜蛇:亚平宁山脉中的巴西远征军》7篇,其中西西里、意大利投降、南部登陆和安齐奥-卡西诺战役4篇为主干,即时间为轴线,用大量详实全面的资料力求尽量完整准确地介绍意大利战场的发展变化及诸次重大战役事件。而巴西远征军和人物篇由介绍了远涉重洋参战的巴西远征军和意大利战场的双方风云人物,提供了更鲜为人知的侧面、更深的背景资料,使全书更为生动。《二战中的意大利战线:一个战略检讨》一文则以独到的观点对整个意大利战场的战略思想和用兵之道的用作。
本书几位作者都是对二战战史方面颇有研究的资料人士,在参阅了国内外大量相关资料、史籍基础上,经过认真考证精心创作之后的呕心力作,在本书创作过程中,得到amigojeff、本垒打、如月、OCT等多位网友在资料、翻译等方面的大力帮助;朱墨青和章骞先生则为本书提供了宝贵的附录和图片资料,特此致谢。
血战太平洋之决战冲绳岛 豆瓣
作者:
E.B.斯莱奇
译者:
张志刚
译林出版社
2010
- 5
本书记录了作者在二战中参加贝里琉和冲绳战役时训练和战斗的经历。珍珠港事件后,斯莱奇进入亚拉巴马的马里恩军事学院就读。1943年,作者违抗父命,执意加入海军陆战队,因为“晚了就赶不上参战了”。作为一名迫击炮手,斯莱奇亲历了贝里琉和冲绳战役,虽然此前经过了长时间的严格训练,但贝里琉登陆仍让他感受到了强烈震撼。战争间隙,他在随身携带的一本《新约》上做了大量笔记,后整理成本书。战后斯莱奇成为一名生物学家。
攻克柏林 豆瓣
作者:
安东尼·比弗
译者:
王宝泉
海南出版社
2008
- 1
1945年1月,乘胜追击的苏联红军终于到达纳粹德国的边境,随后,对德军纵深达100公里的梯次防御进行多地段突破……在围攻柏林的战斗中,被纳粹德同先前犯下的残暴罪行所激怒的俄国人,显露出人性中的阴暗面,开始了大肆破坏,使数十万的平民死亡,数百万恐慌的平民逃离家园去往两部。
借助最新解密的前苏联档案,以及来自德国、美国、英同和法围等圉家的历史资料,安东尼·比弗生动叙述了在第三帝国最后崩溃的日子里,众多平民和士兵特别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
在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掩饰下,这是一段浸透了自傲、愚昧、狂热、复仇、野蛮和兽欲的令人心碎的历史,亦是一段面对人类苦难和人性丑陋表现出了惊人的坚忍、求生意志和自我牺牲的历史……
本书是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获得者安东尼·比弗的战争史诗剧。全书借助最新解密的前苏联档案,以及来自德国、美国、英同和法围等圉家的历史资料,以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在第三帝国最后崩溃的日子里,众多平民和士兵特别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
序言
第一章 新年中的柏林
第二章 维斯瓦河的“纸板屋”
第三章 烈火、钢剑与“崇高的复仇”
第四章 伟大的冬季进攻
第五章 向奥得河进军
第六章 东部和西部
第七章 后方大清理
第八章 波美拉尼亚和奥得河的桥头堡
第九章 目标柏林
第十章 政治集团和总参谋部
第十一章 致命一击的准备
第十二章 等待总攻
第十三章 易北河上的美国人
第十四章 总攻前夕
第十五章 朱可夫在屈斯特伦登陆场的小山头
第十六章 泽洛高地和施普雷施河
第十七章 元首的最后一个生日
第十八章 金鸡飞走了
第十九章 被轰炸的城市
第二十章 虚幻的希望
第二十一章 市区之战
第二十二章 森林之战
第二十三章 意志的背叛
第二十四章 自我毁灭
第二十五章 帝国总理府和国会大厦
第二十六章 战争结束
第二十七章 悲哉,战败者
第二十八章 骑白马的男人
术语诠释
借助最新解密的前苏联档案,以及来自德国、美国、英同和法围等圉家的历史资料,安东尼·比弗生动叙述了在第三帝国最后崩溃的日子里,众多平民和士兵特别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
在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掩饰下,这是一段浸透了自傲、愚昧、狂热、复仇、野蛮和兽欲的令人心碎的历史,亦是一段面对人类苦难和人性丑陋表现出了惊人的坚忍、求生意志和自我牺牲的历史……
本书是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获得者安东尼·比弗的战争史诗剧。全书借助最新解密的前苏联档案,以及来自德国、美国、英同和法围等圉家的历史资料,以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在第三帝国最后崩溃的日子里,众多平民和士兵特别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
序言
第一章 新年中的柏林
第二章 维斯瓦河的“纸板屋”
第三章 烈火、钢剑与“崇高的复仇”
第四章 伟大的冬季进攻
第五章 向奥得河进军
第六章 东部和西部
第七章 后方大清理
第八章 波美拉尼亚和奥得河的桥头堡
第九章 目标柏林
第十章 政治集团和总参谋部
第十一章 致命一击的准备
第十二章 等待总攻
第十三章 易北河上的美国人
第十四章 总攻前夕
第十五章 朱可夫在屈斯特伦登陆场的小山头
第十六章 泽洛高地和施普雷施河
第十七章 元首的最后一个生日
第十八章 金鸡飞走了
第十九章 被轰炸的城市
第二十章 虚幻的希望
第二十一章 市区之战
第二十二章 森林之战
第二十三章 意志的背叛
第二十四章 自我毁灭
第二十五章 帝国总理府和国会大厦
第二十六章 战争结束
第二十七章 悲哉,战败者
第二十八章 骑白马的男人
术语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