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曲
索尔蒂:马勒第一交响曲 豆瓣
Georg Solti /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Decca / London
2010年5月23日 听过
索大爷,其实哥不知道你的马一算不算好~~~但是你运气好~~~今天哥听你的马一听得很有味道呵呵~~~给五星啦~~~
CSO DECCA Mahler Solti symphony
罗斯包德:西贝柳斯 芬兰颂 卡累利阿组曲 图涅翁拉的天鹅 管弦乐作品 豆瓣
Hans Rosbaud /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6年1月3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详细内容: 1. Finlandia, Op. 262. Valse Triste, Op. 443. The Swan Of Tuonela, Op. 22 No. 34. Festivo, Op. 25 No.35. Karelia-Suite, Op. 11: 1. Intermezzo - Moderato6. Karelia-Suite, Op. 11: 2. Ballade - Tempo di menuetto7. Karelia-Suite, Op. 11: 3. Alla marcia - Moderato8. Tapiola, Op. 112广告语:  简·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1865-1957),芬兰最著名的作曲家、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初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毕业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后赴柏林、维也纳进修。著有多部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因而获得了世界的公认。自1950年起在赫尔辛基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国际音乐节——西贝柳斯音乐周。  其代表作有广为流传的交响诗《芬兰颂》、七部交响曲、交响传奇曲四首(包括著名的《土奥涅拉的天鹅》)、小提琴协奏曲、交响诗《萨加》(即《冰洲古史》)、《忧郁圆舞曲》(戏剧配乐的一章)、弦乐四重奏《内心之》,以及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配乐。此外还作有大量的歌曲、钢琴曲等等《西贝柳斯作品集》:《芬兰颂》作品op.26,《优伤圆舞曲》作品op.44,《图涅拉的天鹅》作品op.11“欢乐”,“卡雷里亚”,“塔皮奥拉”/罗斯伯格指挥柏林爱乐乐团。1955年录音,大师版
2010年5月26日 听过
据说是最好的芬兰颂版本~~我倒觉得柔和了一些~~~一边打WOW一边听Sibelius,觉得音乐很配
BPO DG Sibelius symphony 交响曲
杨松斯指挥奥斯陆爱乐乐团:柴可夫斯基曼弗雷德交响曲 豆瓣
Mariss Jansons / Osl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8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Chandos
今日乐评家对柴可夫斯基(1840~1893)常有两种负面评语:其一,他是个肤浅的乐匠;再者,他是一个在歇斯底里边缘徘徊、疯狂投入、沉溺于自我情境的人。然而事实上,这两种评语都不正确。
就一个交响曲作家而言,柴可夫斯基丰富了这个领域,并且对不同风格的作曲家如西贝柳斯、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等影响深远。然而直到《第四交响曲》,他才在热烈情绪的表达中发现激发旋律与完美处理曲式的关键,倘若柴可夫斯基当时生活中没有出现那个重大变化,那么他可能会发展成另一种作曲家:比较不信任自己的天赋,也不愿意完全表白自己的情感。但是,命运神秘不可预知的力量——正是他许多作品试着去解释一种现象——直接介入他的生命。
无可避免地,音乐成为宣泄强烈情感的唯一方式,听众可以明显听出来,曲中的情感来自于内心的脆弱与失落极深的感受与了解。在他最富情感的音乐像《第四交响曲》、《悲怆交响曲》、《曼弗雷德交响曲》中,结构上都展现了他最丰富的原创力。柴可夫斯基也正如他敬仰的莫扎特一样,对舞台音乐和交响曲中角色的刻画与挑战,做出回应。他企图深入他歌剧每个角色的内心,并且在交响曲中创造出情感世界。在谱曲的过程中,他得到了挥洒情感的自由和控制的方法,那是他生命中最深沉的渴望。
“曼弗雷德在阿尔卑斯山中徘徊。为生活中决定命运的问题苦恼着,被绝望的极端烦恼和过去的罪恶的回忆折磨着,他感受到剧烈的精神痛苦。……他对于他曾经热爱过、而夭折阿斯塔尔塔的回忆折磨着他的心,曼弗雷德的绝望是无止境的。”
IPB Image
Watercolour - Manfred On The Jungfrau (by John Martin)
《曼弗雷德交响曲》(Manfred Symphony Op.58)是柴可夫斯基后期作品,完成于1885年。早在1882年秋天,巴拉基列夫将此题材提供给柴可夫斯基,直到1885年9月13日柴氏才写信给巴拉基列夫说:“《曼弗雷德》完成了……在我一生中向来没有这样努力过,也没有由于工作而觉得这样疲倦,交响曲是依照您的提示而写成四个乐章……自然,它是献给您的。”Manfred是根据拜伦(Lord Byron)的同名长诗谱写的。饱受痛苦和反叛的曼弗雷德形象是整个作品的中心主轴:曼弗雷德悲剧的主题在交响曲各个乐章贯穿发展着。
第一乐章的引子是交响曲的基本主题,是一幅曼弗雷德的心理画像,也是整首交响曲最主要的一部分。
阿斯塔尔塔(Astarte)是柴可夫斯基所寻求的 “高尚的、光明的人物形像”,这是幸福的象征,也是所渴望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不能找到的,主题时隐时现,逐渐形成一个抒情诚挚的旋律。他的尾声是悲剧性的,具有“葬礼进行曲”的性质。
第二乐章是轻快而有活力的谐谑曲。作曲家拟有如下的标题:
“阿尔卑斯山的女神,在瀑布水珠的彩虹中,出现在曼弗雷德的面前。”音乐体现了大自然的美和生机勃勃的景象。中段如歌的旋律,优美深情十分动人。进入高潮时,出现曼弗雷德主题,仿佛是主人公在回味着人间的悲苦。
第三乐章是“间奏曲”式的行板、活泼轻快的牧歌。作曲家的标题是:
“山中居民朴实的、贫困的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景象。” 牧歌的曲调纯朴而富于诗意。紧张而悲剧性的曼弗雷德主题突然打断了如歌的愉块音调,乐队中响起了钟声,又是充满了忧郁和悲伤的影象像在徘徊,牧歌的音调最后愈来愈弱,以至消失在远方。
第四乐章的快板,生动描绘出拜伦长诗中最阴郁和幻想的一个情节:
——地狱统治者阿里曼的王国(在长诗中阿里曼是一个寓意的形像。“世界的罪恶”的代表者)。曼弗雷德毫无畏惧地来到这里,他为思念的阿斯塔尔塔而苦恼着,想借助于地狱之神把她召唤来。作曲家的标题是这样的:
“阿里曼的宫殿,地狱的狂欢。曼弗雷德出现在杂乱的狂欢中,呼唤阿斯塔尔塔和她的出现;他被宽恕了;曼弗雷德之死。” 曼弗雷德之死是通过低音声部缓缓奏出中的世纪圣歌《愤怒的日子》来描述的。1831年,自柏辽兹在《幻想交响曲》中首次引用此旋律后,西欧作曲大师们相继效仿,该曲也成了诸多音乐名作中死神的象征。
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 / 捷吉耶夫指挥基洛夫剧院乐团 豆瓣
Rotterdam Hilharmonic Orchestra / Valery Gergiev
发布日期 2003年5月13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Shostakovich's "Leningrad" Symphony has been surrounded by controversy ever since it was written; it even ignited a battle between two great conductors, Toscanini and Stokowski, for the first American performance (Toscanini won). Composed in 1941 during the siege of Leningrad in homage to the Russian people's heroic resistance against the German invaders, it has been condemned by some as political propaganda, hailed by others as a symphonic masterpiece. Time and audiences everywhere have decided in favor of the latter view; today, the "Leningrad" is one of Shostakovich's best known, most popular symphonies. Though its programmatic content is clear, the emotional impact of the music itself invites listeners to imagine their own scenario. Gergiev has this music in his bloodstream and knows how to inspire an orchestra (two in this case); exploiting every instrumental resource, he elicits both massive and delicate playing, achieving powerful build-ups and tremendous climaxes. The result is a taut, concentrated performance that makes the symphony--Shostakovich's longest--seem shorter than usual; its no-holds-barred approach plumbs the depths and scales the heights of human experience, from bleak, grotesque irony to heart-breaking, anguished lamentation and ultimate triumph. The famous first movement march--a simple, deliberately trite little tune over a persistent snare drum figure--starts almost inaudibly; its eleven always different repetitions generate enormous suspense, and when the cumulative orchestration reaches its peak, you feel as if an entire army had marched over you. The recording's only flaw is its excessive dynamic contrast, so keep a finger on the volume control. --Edith Eisler
Shostakovich: Violin Concertos No. 1, Op. 77 & No. 2, Op. 129 豆瓣
Lydia Mordkovitch / 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
发布日期 1989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Chandos
01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A minor, Op. 77: I. Nocturne: Moderato Neeme Jarvi 12:29
02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A minor, Op. 77: II. Scherzo: Allegro Lydia Mordkovitch 6:29
03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A minor, Op. 77: III. Passacaglia: Andante Neeme Jarvi 14:44
04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A minor, Op. 77: IV. Burlesque: Allegro con brio Lydia Mordkovitch 4:47
05 Violin Concerto No. 2 in C sharp minor, Op. 129: I. Moderato Neeme Jarvi 13:03
06 Violin Concerto No. 2 in C sharp minor, Op. 129: II. Adagio Lydia Mordkovitch 9:36
07 Violin Concerto No. 2 in C sharp minor, Op. 129: III. Adagio - Allegro Neeme Jarvi 8:13
肖斯塔科维奇:第一钢琴协奏曲、室内交响曲 豆瓣
蒙特利尔音乐合奏团 / Maxim Shostakovich 马克西姆·肖斯塔科维奇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9年2月1日 出版发行: Chandos
肖斯塔科维奇在莫斯科音乐学院读书时,是钢琴和作曲的双料高材生。他在作曲和演奏这两方面的天赋使他创作了《C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为钢琴、独奏小号和弦乐队而作),作品35号。这部作品创作于1932年,配器采用小型乐队的编制,这表明了他对古典室内乐形式深怀偏爱。作品于1933年10月15日首演,由斯蒂多里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协奏,肖斯塔科维奇本人演奏钢琴,这一年他刚刚27岁。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肖斯塔科维奇不止一次地说过,他的这部作品当年“填补了苏维埃器乐协奏曲音乐创作的空白”。
这部作品充满了灵感和朝气,既体现了古典室内乐的灵透,又有着现代交响乐的丰茂。全曲格调轻松欢快,有着莫扎特般的乐天情趣,而没有他其后交响曲中的那种历史沉重感。作品反映了作曲家此时的真实创作状态。肖斯塔科维奇在音乐的美学追求上,崇尚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等人,他不认同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和马勒,更对勋伯格的前卫派敬而远之,但他在音乐形式和手法上的求新求变上,在和声的戏剧性冲突上,与“新古典主义”的斯特拉文斯基异曲同工。例如在第二和第四乐章中,肖斯塔科维奇两次运用了爵士乐的蓝调乐句。但只是浅尝辄止,没有加以过分的渲染。他继承了柴科夫斯基对于俄罗斯民歌旋律的咏叹,但又加进了滑稽和幽默的音乐元素,这在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中是不多见的。而在钢琴的歌唱性方面,他更多地倾向于拉赫玛尼诺夫那样的抒情性, 宽广绵长,意境深远。这可以从第一乐章呈示部的第一主题那里听出。作品适度地恪守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框架之内。但是,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高明之处在于,他的音乐不是单纯地归为喜剧性或悲剧性,而是还包括有一种“第三性”的东西,也就是“冷眼看世界”的态度。
本协奏曲由肖斯塔科维的孙子小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 Jr.)钢琴演奏,其儿子马克辛姆·肖斯塔科维奇(Maxim Shostakovich)指挥蒙特利尔音乐合奏团协奏,乃肖氏三代人共同的一个作品。
肖斯塔科维奇的室内交响曲,其实都是弦乐四重奏的改编版。肖斯塔科维奇的学生巴尔沙伊改编了4首,据第三号(Op.73a)、第四号(Op.83a)、第八号(Op.110a)、第十号(Op.118a)弦乐四重奏改编,所以这4首交响曲最权威的版本就是巴尔沙伊指挥欧洲室内乐团DG版。而Chandos公司的这个版本是其中的第八号(Op.110a),由图洛维斯基指挥,蒙特利尔音乐合奏团演奏,也是一个可以备选的版本。
普罗科菲耶夫:第六交响曲、圆舞曲组曲 豆瓣
Royal 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 / Neeme Järvi
发布日期 1992年10月9日 出版发行: Chandos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 (Sergei Prokofiev,1891-1953),前苏联作曲家、钢琴家。自幼学习音乐,1904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在毕业演奏会上独奏自己创作的《降D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并获安东·鲁宾斯坦奖。最初以钢琴家身份活跃在国内外乐坛。他早期作品的音乐语言清新而有朝气,继承了古典传统而又有大胆革新的精神,某些作品则受现代主义影响;晚期作品风格简朴而抒情,尤以《第七交响曲》最为典型。主要作品还有童话歌剧《三个桔子的爱情》,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声乐- 交响组曲《冬日的篝火》,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灰姑娘》、《宝石花》,清唱剧《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保卫和平》,歌剧《战争与和平》,以及不少钢琴、小提琴的器乐作品。是当代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六交响曲》作于二战结束后的1947年,普遍被认为是《第五交响曲》的姊妹作,所不同的是后者更多地是一部胜利的赞歌,而前者则更着重于战争的阴暗面而成为对二战给人类所带来的灾难的一部挽歌。由于与党的路线背道而驰,《第六交响曲》从1948年开始遭到了斯大林领导下的苏俄政权的批判,但它在艺术评论界却是广获好评的。 《圆舞曲组曲》,Op. 110,作于1946-1947年间,1947年5月在莫斯科首演,普罗科菲耶夫自任指挥。该组曲由六首圆舞曲组成,改编自其三个作品中的圆舞曲:歌剧《战争与和平》、舞剧《灰姑娘》以及为电影《莱蒙托夫》的配乐。 本盘由贾维指挥苏格兰国家交响乐团,《企鹅》评价三星。
Mozart: Symphony No.39 Brahms: Symphony No.1 豆瓣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4月5日 出版发行: UNIVERSAL CLASSICS(P)(M)
奥地利指挥大师赫伯特.冯.卡拉扬一直对日本-这个美丽的东方国家充满了好感!在他整个指挥生涯中曾先后11次到日本访问演出!其中有9次是自己带着像维也纳爱乐和柏林爱乐乐团这样的世界一流演奏团体。从最早的1957年率维也纳爱乐乐团访问日本到他生命的最晚年1988年在东京的最后演奏会时隔了三十年。要知道日本是一个保守传统的国家,尤其是在古典音乐表演艺术方面。日本听众和评论家推祟的是像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和克伦帕勒这种指挥风格的演奏。并在他们的头衔上冠以巨匠的字样。而卡拉扬当时只能被称为名手之类的。可见卡拉扬并非是一到日本就被认可的,有一次他去日本开音乐会,他的自弹自挥的巴赫第三号勃兰登堡协奏曲演完竟然无人鼓掌,第二天报刊上恶评如潮、著名评论家在论评卡拉扬的指挥时用了表面化、程式化、没有进入到作曲家的内心世界等评语!但卡拉扬对待艺术的态度是极其严肃的,在他其后的访问日本演出使的日本的评论慢慢的转变了,听众和评论家的风向开始变化了,从批评苛求转为一味赞美!我想卡拉扬这个唯意志论者不可能去使自己的艺术表演去迎合听众,只能是他用强大的意志贯穿于音乐作品中去征服观众。在卡拉扬的晚年,日本人开出了最高的价码、最高的礼遇去诱使卡拉扬访问演出!这三张唱片分别取之1988年5月2日、5月4日、5月5日在东京三得利音乐厅的实况演出录音!当年这几场音乐会的票价最低是500美金!人们明白在历经多次脊椎手术的卡拉扬大限将至,一位教授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要永远记住这种声音,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即将消失,再也无法重现!
最后一张唱片内容是莫扎特的笫三十九交响曲和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七九年卡拉扬访问而我在现场的音乐会曲目与此相同。莫扎特的交响曲演奏的更加流利明快,音色极美难能有后人效仿!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则音色十分阴郁,演奏力大势沉。音响效果始终鲜活清晰、并不因为声音厚重而浑浊。终乐章演奏气如长虹、令人陶醉。这才是卡拉扬棒下全盛时期的柏林爱乐乐团的表现,如今你再听不到了,你现在听到的只是西蒙.拉特尔爵士棒下如同无人驾驶的火车似的柏林爱乐乐团的表现。曲终日本听众狂热的掌声也足以说明一切问题!
2010年5月29日 听过
卡爷在生命最后演绎出来的勃一都是那么的悲壮,他在89年的勃一成了音乐圣经的首选,勃一似乎最适合历经沧桑的老人来演绎/另:日本人做的CD音质真的很强,虽然转成无损也能和其他的对比出好坏来
BPO Brahms DG Karajan Mozart
Brahms: Symphonie No. 1 豆瓣
9.8 (9 个评分)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7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专辑简介:
卡爷指挥的交响曲一向来在专业的乐迷当中都是毁誉参半的,特别是80年代以后的录音。但其实也有例外,例如他的勃拉姆斯交响曲,尤其是70年代的那个全集,得到了高度的评价,而我们现在听到的这个80年代版虽然是保持了当时的风格-弱化对比,强化录音的人工处理,但是依然可以作为一个不可多得的版本来聆听。企鹅评价三星。
在这个第一里面,卡爷的处理力度还算可以,保持了一贯的奥德派指挥德精确严谨德作风。音色风格依然是不强调动态对比和声部差异。弦乐声部犹如被打磨过的,质感特别好,铜管乐在需要时还是可以表现的十分有金属光泽。由于特意的处理,音响效果很特别,整个乐团都被一股绵延的弦乐声浪所包围。这样做使得音响厚重而浑然一体,声音饱满,但是动态狭小,气势不足,力度稍欠。
结尾处依然的卡爷风格,拉长了最后一个音符,长到我觉得很烦很烦...
如果一定要听卡爷的勃交,还是推荐听他70年代的版本
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三重协奏曲 豆瓣
Herbert von Karajan / Christoph Eschenbach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1年9月30日 出版发行: DG
C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作品完成于1798 年,并于当年在布拉格首演。虽名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却比他的《降 B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的完成要晚三年,只是由于前者出版早而被定为第一号。从作品本身来看,第一号比第二号要成熟许多,在管弦乐法上,本曲已加入了单簧管、小号与定音鼓等乐器。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年轻时代的代表作之一。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 灿烂的快板,C大调,4/4拍子,协奏风奏鸣曲形式。音乐意气风发, 主部主题坚定有力,副部主题优雅柔美。 整个乐章旋律虽然平稳,但渐渐装饰得异常华丽,主奏钢琴的技巧性很强。
第二乐章 最缓板,降A大调,2/2拍子,三段体。 曲调抒情、柔美,平缓如歌的主题平和、安宁,充满希望。
第三乐章 诙谐的快板,C大调,2/4拍子,回旋曲形式。主奏钢琴若无其事地奏出了回旋主题,显得非常轻快,错落有致的节奏显得朝气蓬勃。随后是管弦乐充满气势的反复,主奏钢琴在发展部分,充分体现出作者日趋成熟的作曲技巧。最后,在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之下,全曲结束。
---------------------------------
贝多芬为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与乐队而作的《三重协奏曲》 (作品56号) 与那些具有反映历史重大题材与博大精深充满人类至爱、每个音符都迸发着思想火花的交响曲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这首《三重协奏曲》创作于1803年.当时愤世嫉俗的贝多芬在写作他的《英雄交响曲》的同时, 又要为取悦于他的一位贵族学生同时也是他的主要经济赞助人鲁道夫公爵而创作.这位鲁道夫公爵曾经当了贝多芬20多年的钢琴学生, 在此期间他曾经给予过贝多芬以极为丰厚的报酬与物质资助, 从而使贝多芬能得以减轻生活的重负而专心从事作曲并为世人留下了众多的惊世骇俗之作.从这个意义上讲, 鲁道夫公爵的善举确实值得称颂.贝多芬为了感谢公爵遂决定创作一首作品题献给他, 以示回报.运用什么体裁写作使贝多芬大伤脑筋, 虽然当时公爵已做了贝多芬多年的学生, 但据资料证实, 鲁道夫公爵的琴艺仍属极为一般.贝多芬为了让这位特殊的学生能在当时的上流社会社交场所中具有显山露水公开上台演奏的机会与能力, 于是在反复思量后便决定采用以三重奏协奏曲的形式来进行音乐创作.
《三重协奏曲》(即《C大调钢琴、小提琴与大提琴协奏曲》)是贝多芬运用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件乐器的组合与交响乐队相对置形式写成的一首协奏曲.在这首作品中, 贝多芬将室内乐纤细温暖的重奏形式与大型的具有磅礴气势的交响性协奏曲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产生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新形式.虽然这一形式并非由贝多芬所创立, 并且这首乐曲的艺术成就和音乐价值在音乐史上也不能算做是经典之作, 但是它的问世及音乐表现力的充分展现, 却为以后的浪漫主义创作拓宽了思路、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