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曲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马勒第九交响曲 / 金卡马九 Spotify 豆瓣
8.9 (9 个评分) Gustav Mahler /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4年10月1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马勒《第九交响曲》.一般都看作是他的“告别”之作。在此.他要告别的,正是他深深爱着的人世间。
《第九交响曲》作于1909一1910年,由布鲁诺?瓦尔特于1912年6月12日在维也纳指挥首演。在此曲之前的《大地之歌》,原应称为《第九交响曲》,因考虑到与第九有关连的作曲家的命运,才合第九不用。作此曲时,马勒好像已安然超越了死亡,在第一乐章发展部也曾记有“呵,我消逝了的青春,我消费了的爱”,第三乐章开头记有“给在阿波罗的我的弟兄”,第四乐章结尾有“像死那样结束”。这首作品按美国音乐评论家唐斯的说法,4个乐章好比“浩大的死亡之舞,按每乐章顺序分别为:死亡作为解放者,死亡作为死亡舞的伴奏者,死亡作为战场上的敌手,以及最后死亡作为一个起慰藉作用的友人。”
共4个乐章:
1.悠闲的行板对大调,扩大的奏鸣曲式。圆号、竖琴、低音弦乐构成短小序奏后,第二小提琴呈示断断续续的第一主题,木管变形承接后,变成灰暗的D小调。第一小提琴呈现第二主题,弦乐与木管对位,铜管加人后又回到D大调,将第一主题作发展处理,大提琴、小提琴、木管承接后,变为降B大调,展开以第二主题为中心的对位发展。到顶点时,小提琴与木管奏第三主题,壮丽地发展,平静后,进人发展部。定音鼓表达序奏动机后,圆号抒情地处理第一主题,双簧管承接,变成坚毅的快板。圆号表现第三主题的发展,弦乐急速作半音阶下降。变为降B/J’调,第二主题作热情的处理。第一、第二主题加以变形,对位达到高潮,平静后在序奏动机上小号奏F小调葬礼进行曲曲调,不久变成D大调,以第一主题进人再现部。再现部—一再现呈现部材料。如果说发展部充满与死神的搏斗,再现部已在平静净化的气氛中,宁静地吟咏,各乐器纷纷作华彩处理,最后以弦乐幽静的泛音而结束。这个乐章以死亡降临开头,主旋律则是告别的不同表现。柏格认为,这是马勒“有生以来所写的最最神圣的东西,它表现了他对人世的异常热爱,表现他多么渴望在世间平静地生活,渴望享受大自然的深逮奥秘——在死亡到来之前。因为死神的降临是无可抗拒的,整个乐章渗透了死亡的征兆,它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尘世的一切理想都以它而告终。”马勒的学生布鲁诺?瓦尔特 则认为:“这一乐章发展成为离别情绪的一个凄恻动人而又高洁庄重的缩影,徘徊在离别的悲哀和对天国光辉的幻觉之间的退想是独一无二的,它使这一乐章升华到天堂幸福的境界。”
2(大调,指示“以缓慢的兰德勒舞曲速度”,相当于谐谁乐章。全乐章有3种兰德勒舞曲风格旋律,开头在低音管与中提琴所奏的轻松短小序奏引导下,第二小提琴像古提琴呈示第一兰德勒舞曲旋律,低音管与中提琴以对位缠绕。变得活泼后,第二兰德勒舞曲旋以E大调圆舞曲风格出现于第一小提琴,结构如回旋曲。圆号与小提琴奏缓慢的第二兰德勒舞曲旋律,低音管与大提琴引进第一兰德勒舞曲旋律的对位,进人第二段。第二段先以6个变形发展第二兰德勒舞曲旋律,再以第二兰德勒舞曲第一插句与第三兰德勒舞曲对位,以5种变奏发展。第三段先发展第一兰德勒舞曲,再利用第二兰德勒舞曲的插句作为经过句,移至第二兰德勒舞曲的发展,以4个变奏达高潮。第二兰德勒舞曲的插句加人,又出现4个变奏。第四段以回忆的方式暗示第一兰德勒舞曲,第三兰德勒舞曲亦加以暗示后,进人结尾,以第一兰德勒舞曲的回忆构成宁静的尾声。
3.回旋剧曲,幽默地人小调,很快的快板。主题片断构成日短小序奏后,第一小提琴呈示回旋曲主题,它对位、变形后,圆号与小提琴都引人新旋律,第一小提琴再引出第一副主题,展开二重小赋格。小赋格的两个主题来自回旋曲材料,它达到顶点后,再由圆号与木管再现第一副主题,圆号奏《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牧羊神主题。接着,圆号与低音弦乐以对位进行,单簧管加人后,双簧管与小提琴以新旋律f小调奏二重小赋格。这个小赋格因铜管所奏的第二副主题而中断。这个副主题发展处理后,不久回旋曲主题再现,结尾变成急板,进行曲形态。
4.慢板,降D大调,回旋曲式。在缓慢的小提琴动态后,小提琴奏出有些灰暗的回旋曲主题,这是第三乐章后一个小赋格引申而来的。此主题进行中。小提琴奏第一副主题,回旋曲主题经过插句而变形,经过句作自由的幻想发展,最后是平静的结尾。这一乐章充分体现“平静地向世界告别”,中部有跌宕起伏的意大利风格旋律,最后旋律片断越来越不协和,它最后消退为“沉寂”,就像布鲁诺?瓦尔特形容:“就像一片云彩消失在蔚蓝色的天空中。”应该41&/D4k% 06说,这首交响曲“最大限度拓展了调性的表现力,达到了调性音乐的极限。
尽管卡拉扬录制的其他马勒作品都平平而已,但是他的两个《第9交响曲》还是十分出色,更胜一筹。较早的是模拟录音的版本,这个版本的外乐章既丰富又紧凑,表达了作品深深的激情。中间两个乐章既出出,又精细优雅。由于圆润宽广的录音的帮助,两个乐章中突然出现的极轻的乐段,声音虽然很轻,但都十分真切,听众很少能在唱片中体会这种效果。速度自由自在,但又控制得很好。听卡拉扬,最感动人的莫过于第一乐章结束的哀伤无以复加之际,第二乐章忽然飘入了一种在骨底子里充满凄凉之情的舞曲。舞曲本身是执著而认真的,但是为何要放在第一乐章对人世无比的眷恋之情都已——一受摧之后?马勒实在还是不能忘惰于人间,即使死亡已一次次前来召唤。然而除此之外,人又能把自己置于何处呢?那么,即使已是满目悲凉.不妨暂且让人心灵起舞,虽然舞得如此让人心酸。卡拉扬的第四乐章,,不仅表现出高贵和坚忍,同时他也表现出一种动人的情感,从而大大削弱了沉寂的感觉,令人想到有一种圣咏气氛在,他似乎觉得应该将马勒的“第九”射入这一道光束,才是可以放心的,事实上卡拉扬在此也确是给予了某种暖色调的感情表述。而伯恩斯坦则给人以“此情无计可消除”的深深震动,这给他那准备接受死亡来临的心境抹上了一层巨大的怅们,又使人仿佛看到最后一片云彩渐渐消失在天空远处,只留下一丝哀婉之情在空间回荡不散。现在有了一个非常便宜的版本可以替换较早的模拟录音版(1980年)。DG公司将原来的版本重新在其双张系列中发行,这样我们只需花一半的钱就可以获得重新制作的数字录音版。而且其中(亡儿之歌)和(吕克特诗歌谱曲5首)的演奏与其他版本有所不同,更胜一筹。路德维希的演唱也独具特色,非常漂亮地抓住了歌曲的沉静之美。尽管麦克风传送出来的声音有时不够均衡,但录音仍可说是手俩圆润,堪演唱媲美。
过了不到两年,卡拉扬又在柏林录制了这部作品的现场演出。两种版本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新版本舍弃了马勒式的死亡意愿,末乐章中有一种新的、灼热的乐观情绪,因此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个版本采用“原声”数字处理技术,但弦乐声相当有质感。我认为卡拉扬的这个现场版不如他早两年的录音版。
如果谁喜欢对马勒《第9交响曲》的无拘无束,完全诉诸感情的解读,那么辛诺波利的版本当为上选,尽管在演奏中他时常会这样或那样地改变速度和乐句,不过他始终想要表现出一种热烈情绪。录音圆润、热情,有一种生动的现场感,铜管乐队光芒四射,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这个版本的冲击力。在宏大、从容不迫的外乐章中,高潮部分十分有力,在这一点上,很少有其他版本能与之媲美的。而在中间的两个乐章中,鲜活的“点子”生动地传达出其怪诞感。西诺波里将他问这种解读方法一直贯彻到底,缓慢的终乐章仍然充满激情,并没有超然于尘世,直至最后的“最弱音”依然保持着温暖,并未消失在虚无之中。
巴比罗利现场演出的马勒交响曲给柏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录音也反应出了乐手们的热烈反应。在录制其他乐章之前,巴比罗利首先选择录制缓慢、紧张的末乐章,而演奏的美感使这个乐章确实称得上是这部作品的顶点。其他的乐章也演奏得活泼有力。这个版本绝对是物美价廉。
克勒姆佩雷尔的这个版本是在1967年他的一场大病之后录制的。但并未因病痛而表现出丝毫憔粹和衰弱;从录音的音质圆润和稳定中可以感觉到他的体力。克勒姆佩雷尔将崇高的末乐章演绎得极有张力,同时也很含蓄克制,不是直白地将他的深层次情感表露得一览无遗。
因巴尔的解读也许没有卡拉扬那样史诗般的力量宽广的幅度,但是如果从某种角度看,他的这个相对单纯的版本可以说十分紧凑。如同现场演出一样具有变化的张力,并在最后达致寂静的顶点。因巴尔不像卡拉扬的那样具有悲剧性,而是在轻唱(大地之“中的“EWig”(永恒)的同时,狂喜而迷乱地向曲终发展。附加(第10交响曲)的柔板顺理成章,其解读同样自然而温区。两部作品的录音都十分出色,平衡自然,堪称Denon的典范。
这个感人至深的(第九交响曲)版本是1990年4月在布拉迪斯拉发的现场录音,由贾德指挥青年马勒乐团的才华横溢的年轻乐手们演奏的。动态宽广、明亮生动的录音使得他们的演奏极有感染力。乐手们从始至终全情投人,演奏极其出色,听众根本没有必要因为他们的年轻而降低要求。(第10交响曲)的柔板的演奏尽管也令人满意,不过没有(第9)那么突出。这首柔板录制于1987年8月,由另一支乐队(其乐手都来自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一欧洲共同体青年交响乐团演奏。
马勒《第9交响曲》在伯恩斯坦的1979年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现场录音,演奏精细优雅、光芒四射。在伯恩斯坦的指挥下,演绎极富于表现力,反应极其火爆。伯恩斯坦的第一乐章初听觉其细微处情感表达极足,简直要疑心其是否会因此而顾不上整体?但是一曲终了,不由深深叹服于他准确传递出了马勒在此表达的感受:即那种虽然作好了一切心理准备以平静面对死亡,但仍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了刻骨铭心的苦痛,并且因为说到底还是全身心牵挂在人世上,因而仍要经受心灵折磨的复杂感觉。在卡拉扬是柔惰万种处,伯恩斯坦则是一派“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景况。人在数度遭受死神打击之际,仍衷心保留他认为是珍贵的思想和感情而不眠,这岂非正是一种贞洁而崇高的精神的缘故?伯恩斯坦的第二乐章,表现了一个正在起舞却恍然发觉自已不知竟为何起舞者的心灵,他像是回忆起了第一乐章中曾经有过的那些感情.然而眼下又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不免舞得有些意兴阑珊而索寞。伯恩斯坦在此的风格是相当怪异的,这种风格在马勒那个原本就是怪异的第三乐章中更为突出。第三乐章其实是一连串尖锐而不可解问题的激烈提出,并且在对答案无所求的情绪支配下,流露出嘲讽来。伯恩斯坦的解读简洁紧凑,自然优美,速度控制得从容不迫,表现出一种相对沉静、内省的特征。
瓦尔特的Sony(原为CBS)版录制于1961年的二月末和2月初。制作人约翰?麦克留尔趁机录下了当时指挥家与阿诺德?米凯利斯的对话。谈话日期在5年前,共16分钟。瓦尔特在一开始缺少一种神秘感,但在篇幅颇长的整个第1乐章中,他的诠释非常平稳,速度控制比其他版本更严,并从而建立起了前后连贯的整体结构。中间的两个乐章与第1乐章类似,聚焦清晰而无亲切感。末乐章紧张激烈、坚忍有力,没有极轻的乐段。演奏非常出色,与他著名的(1938年)与维也纳爱乐合作的版本有很大不同。该版(由麦克?达顿提供)现在也有转录的版本,录音质量一流。1938年的录音是最早发行的(第9交响曲)的版本,他也是最早指挥这首交响曲的指挥家。演奏的开始部分还感觉不出有什么特别高明之处,而且不时夹杂着冒失的咳嗽声。但是比起绝大多数当代录音,瓦尔特随后的演绎更生动地表现出维也纳音乐厅的氛围,他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在第1乐章中,乐队有时有些出乱,但这并没有影响整体的紧凑。末乐章虽然速度较快,但却并不觉匆忙,而且仍给人以温以静江之感。新的DU ttOH转录版本(直接从78转的老式唱片转录)虽然仍无法去除观众席的杂音,但是比起EMI转录版(CDH763029-2)平衡大为改进,尤其是末乐章的弦乐声音极其自然、可信。
贝多芬:第五(命运)、七交响曲 豆瓣 Spotify
9.7 (105 个评分) Carlos Kleiber / Wie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2月20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历史上只有一张唱片同时登上企鹅三星带花、日本唱片艺术名曲三百、《留声机》百大、DG 100(英国的Gramophone杂志为纪念Deutsche Grammophon的百岁生日,特别评选出的榜单,名为「DG百年历史最伟大的百张唱片」),Classic CD百大(由台湾著名古典音乐杂志《CD Hi》推出)五份权威榜单!这张唱片就是由卡洛斯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录制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七交响曲。
当录音技术发展到本世纪中期以后,在那么多伟大指挥家都一再与一流乐团录过贝多芬的交响曲之后,几乎没有人相信还有谁能在这些音乐中找出更多令人振奋的新素材,可是一九七五年,克莱巴的第五、七号交响曲录音出现了,这是一份真正伟大的录音!这张是唱片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是经典中的经典。
如果你的唱片架只允许一张唱片,那么留下的一定是这一张!
2010年3月31日 听过
克大师总是这么流畅,干净利落,让人痛快,虽说有哗众取宠之嫌但是舒服就是王道
Beethoven C.Kleiber DG VPO symphony
Beethoven: Symphonie No. 9; Overture "Egmont" 豆瓣 Spotify
9.6 (10 个评分) Ferenc Fricsay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1年1月2日 出版发行: Dg Imports
早逝的匈牙利优秀指挥家 Ferenc Fricsay 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1958 年录音,2001 年发行 CD。媒体和听众普遍认为这是贝九最优秀的录音之一。电影《发条橙》曾使用此录音。
2010年3月31日 听过
第一个立体声
2010年6月1日 评论 费伦克·弗里乔伊的贝多芬(碟片插页介绍) -          1957年新年之夜柏林爱乐乐团照传统惯例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以此作为一年里最后一场音乐会。音乐会由乐团经理杰哈德·冯·维斯特曼组织,地点在音乐学院音乐厅,三年来,西柏林所有的管弦乐团都在此演出。柏林每日镜报的首席音乐评论员对这次音乐会有如下评价: 很久没听到以如此直接的视角对这部作品自然和自发的演奏了:这部我们非常熟悉的作品里很多在以前让我们困惑的、模糊不清的、未消化的东西现在以令人惊奇的清晰解释出来,即便是里面的原始性——巨人般的规模——总之,所有从前未演奏出来的东西被开发出来,成为鼓舞人心、活力热情的军乐。费舍尔-迪斯考以巨大的冲击力冲进那个代表人类的声音进入纯粹的音乐世界的乐章,表达出人性急切的呼唤、雄辩的风格使得这一乐章力度强劲。杰出的独唱家谢弗莱德、弗雷斯特、哈弗里格,再加上热情的圣赫德维奇教堂合唱团,一起为演奏的成功做出贡献。不仅仅是在席勒的《欢乐颂》里面,他们保持了交响曲的整体性,这要归功于永不自我满足的、依然坚决也许有点悲剧性的指挥家。他正处在春风得意的时期,被认为是现代的真正的贝多芬的演绎者。 这个录音可以称作是同样的奇迹。从1957年12月28日一直到1958年1月2日,在加上1958年4月的其中两天,分成六个录音日完成。录音地点在达莱姆区的耶稣基督教堂。这是柏林爱乐在DG公司的第一个立体声录音。费里乔伊当年43岁,是他任巴伐利亚歌剧院音乐总监的第二个演出季。当年夏天他在慕尼黑和巴伐利亚管弦乐团录制了《费德里奥》,这是DG在战后的黄标厂牌中的第一个录音,1992年在DG的“文献”系列中重新发行。在这个录音中,谢弗莱德、哈弗里格、费舍尔-迪斯考也是台柱。 费里乔伊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就会回到贝多芬。对他的演绎反复思考。他在早期的所受的决定性的影响来自布达佩斯的音乐学院,因此他深深根植于欧洲的音乐传统,特别是维也纳古典主义的传统,也正是在这里,他建立了20世纪音乐的联系。他的老师包括巴托克、柯达伊、恩斯特·冯·多赫南伊、里奥·维纳、根据约瑟夫·拉夫的说法,这对他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这些老师让他感受到音乐的脉搏,教给他作曲的创作过程必须在演绎中得到体现,演绎不是主观的臆想,而是要深入到作品本身的含义和内在的规律。对艺术的责任感构成了费里乔伊的第二天性,并成为他音乐指挥的基石。 这也是费里乔伊对贝多芬作品的演绎方式的精神。贝多芬在费里乔伊的指挥生涯中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从1933年开始,他在赛格德(匈牙利南部城市)指挥当地的一支军乐队和镇上的交响乐团,后来他在当地市立歌剧院任指挥。为了吸引喜欢轻松音乐的听众去听古典音乐和歌剧,他改编贝多芬的交响曲用他的管乐队演奏。他和柏林爱乐的第一次演奏会是在1948年12月16日,他代替因害怕柏林封锁而未能前来的欧根·约胡姆,当时他以贝多芬第一交响曲开场。汉斯·海因茨·斯图肯施密特在《新日报》上评论道: “先生们,不要把这当做戏剧,把它当作喜剧”,费里乔伊在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的排练时对乐手们说。你必须看过他的排练才能知道这位匈牙利指挥家对音乐和技术的要求有多严格。弦乐组的每一个弓法、管乐组的每一次呼吸、力度的细微的变化都经过仔细的分析。对于他灵敏的耳朵来说,三角铁从上敲击和从下敲击的音色有着天壤之别。对费里乔伊而言,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才能创造不同寻常的高度统一。戏剧性和室内乐性是费里乔伊指挥中的两极,他借此获得客观的力量。 斯图肯施密特的观点不仅适用于费里乔伊卓越的贝多芬演绎,同时也适用于他的整体指挥风格。斯图肯施密特指出的优秀素质在5年之后的同一作品的录音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个录音室费里乔伊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录音计划的第一步,后来他放弃了,因为他还没有找到清楚表达他的作曲家的观点的方法。现在这个贝九的录音标志着新的开始,9个月后他录制了贝三“英雄”。在1948年成功指挥柏林市立歌剧院演出威尔第的歌剧《唐·卡洛斯》之后,1949年6月5日他指挥了贝多芬的《费德里奥》,这次演出和前者一样在费里乔伊的职业生涯中意义非凡。《费德里奥》和贝九是他短暂的指挥生涯中经常演奏的曲目。无论是在RIAS乐团还在市立歌剧院,没有一个音乐季他会遗漏贝多芬的作品。1959年他重新执掌RIAS乐团(这时已经改名为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又是以贝多芬的作品——《艾格蒙特》——作为演出季的开始。1960年10月他指挥柏林爱乐在达莱姆区的耶稣基督教堂录制了贝七,1961年录制了贝五。由于长期的病患,他的交响曲全集以及《艾格蒙特》全曲录制计划就此搁浅。虽然1961年9月24日他在新建的柏林德意志歌剧院指挥了莫扎特的《唐璜》,但是计划中的《费德里奥》的重录还是不得不交给阿图尔·罗特。他计划在1963年维也纳音乐节开幕式上指挥贝多芬的《合唱幻想曲》和贝九也难以实现。他和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的最后一次音乐会是1961年11月16日在波恩,演奏的全是贝多芬的作品,这次音乐会是替代一次外交官和记者的舞会,舞会因为几周前柏林墙的修建而取消了。他的最后一场音乐会是1961年12月7日在伦敦皇家节日音乐厅指挥伦敦爱乐演奏贝七。这之后,经历了长久的病痛和超过十次的手术,他于1963年2月20日在巴塞尔去世。虽然只有15年的时间,但在音乐世界充分展示指挥家的天赋,费里乔伊的去世拥有让人怀念。 Norbert Horning (翻译:李林)
BPO Beethoven DG Fricsay symphony
穆蒂:舒曼交响曲全集 豆瓣
Robert Schumann / Riccardo Muti
发布日期 2006年11月21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Disc 1:
01 Die Braut von Messina - Overture in C minor Op. 100 (1991 Digital Remaster)
02 Symphony No. 1 in B flat Op. 38 (Spring) (1991 Digital Remaster): I. Andante poco maestoso - Allegro molto vivace
03 Symphony No. 1 in B flat Op. 38 (Spring) (1991 Digital Remaster): II. Larghetto
04 Symphony No. 1 in B flat Op. 38 (Spring) (1991 Digital Remaster): III. Scherzo (Molto vivace) - Trio I - Trio II
05 Symphony No. 1 in B flat Op. 38 (Spring) (1991 Digital Remaster): IV. Allegro animato e grazioso
06 Symphony No. 2 in C Op. 61 (1991 Digital Remaster): I. Sostenuto assai - Allegro ma non troppo
07 Symphony No. 2 in C Op. 61 (1991 Digital Remaster): II. Scherzo (Allegro vivace) - Trio I - Trio II
08 Symphony No. 2 in C Op. 61 (1991 Digital Remaster): III. Adagio espressivo
09 Symphony No. 2 in C Op. 61 (1991 Digital Remaster): IV. Allegro molto vivace

Disc 2:
01 Hermann und Dorothea - Overture in B minor Op. 136 (1991 Digital Remaster)
02 Symphony No. 3 in E flat Op. 97 (Rhenish) (1991 Digital Remaster): I. Lebhaft
03 Symphony No. 3 in E flat Op. 97 (Rhenish) (1991 Digital Remaster): II. Scherzo (Sehr mäßig)
04 Symphony No. 3 in E flat Op. 97 (Rhenish) (1991 Digital Remaster): III. Nicht schnell
05 Symphony No. 3 in E flat Op. 97 (Rhenish) (1991 Digital Remaster): IV. Feierlich
06 Symphony No. 3 in E flat Op. 97 (Rhenish) (1991 Digital Remaster): V. Lebhaft
07 Symphony No. 4 in D minor Op. 120 (1991 Digital Remaster): I. Ziemlich langsam - Lebhaft
08 Symphony No. 4 in D minor Op. 120 (1991 Digital Remaster): II. Romanze (Ziemlich langsam)
9 Symphony No. 4 in D minor Op. 120 (1991 Digital Remaster): III. Scherzo (Lebhaft) & Trio
10 Symphony No. 4 in D minor Op. 120 (1991 Digital Remaster): IV. Lebhaft - Schneller - Presto
《加勒比海盗》交响乐版 豆瓣
Klaus Badelt & Hans Zimmer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07年9月25日 出版发行: Silva America
This was quick. Even before the DVD to At World's End is out, this compilation of the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series has been released by Silva Records featuring their usual partners in crime, the City of 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Choir. Since Hans Zimmer wrote the themes for all three movies, it makes sense that a focused album of suites would be an interesting listen.
The music of the series has been called everything along the lines of "McMusic" to "the best thing Hans Zimmer has done in years." Interestingly, both are right. Don't forget, the series started as an ill-fated theme park spin off. Who gives Johnny Depp an action franchise to star in, seriously?! I do find the main Pirates theme enjoyably rousing but it is very plastic and disposable. Once the movie became a phenomena did the series garnered serious musical attention and with Dead Man's Chest and At World's End, we got an assortment of really interesting themes (the revisedJack Sparrow cello theme, the melancholy Will/Elizabeth love theme, the rousing Pirates Brethren theme). In the final film, Zimmer finally showed off what he and his crew can do and uses a full orchestra. All past joking aside, it is a powerhouse of a score.
This gives The Prague Philharmonic a lot to chew on and while they are using a much smaller orchestra than The Hollywood Studio Symphony, they capture a lot of magic with impassioned performances. There's less of the uniform evenness from the Zimmer-produced recordings as the individual Prague musicians here have more European character and nuance. This is particularly in the Black Pearl highlights as the original film music used plenty of synth accompaniment. While they can't recreate the large chorus of the film, it is nice to be able to hear them clearly here ("What Shall We Die For") and when they can't recreate the amp sound of the "Kraken", their solution is creative.
There are some heavy drawbacks. Some of my favorite tracks from At World's End ("Up Is Down", "I Don't Think Now is The Best Time") are ambitiously staged but they are undone by poor mixing. With fewer instruments, they have to be extra careful how to record the separate sections. The percussion section is horribly recorded and mixed too loud (it ruins the last sections of "The Kraken" and "Jack Sparrow") while their very strong brass and string sections are way too low. This key mistake betrays the very thing they were trying to avoid: sounding small. Likewise, the accordion in "Drink Up Me Hearties" sounds stiff.
Overall, it is an enjoyable release. The selections are all well chosen and represent the series appropriately. Compilation albums of modern series are rare and when orchestras like this take big risks, I happy applaud their efforts.
穆拉文斯基: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但丁幻想曲 豆瓣
Evgeny Mravinsky / Leningrad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Elatus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1840-1893)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
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出生于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父亲是一个冶金工厂的厂长兼工程师,母亲爱好音乐,很会唱歌,也会弹琴,因此,他们家庭充满了音乐气氛。他自幼便已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但是,家里的人却从来没有想到他将来会成为一个职业的音乐家。
柴科夫斯基十岁时进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但他仍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钢琴,并时常去看歌剧。1859年他毕业后曾在司法部任职。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抓紧学习音乐,参加社交性钢琴演奏和创作活动。1862年柴科夫斯基进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于他终于踏上接受真正的专业音乐教育的决定性道路。毕业后(1866年),应尼古拉·鲁宾斯坦 的邀请,柴科夫斯基就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历时十一年之久。但他时常为这妨碍他的创作活动的枯燥的讲课工作而感到苦恼,既使这样,他还是创作出各种各样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最初的三部交响曲、交响诗《弗兰契斯卡·达·利米尼》、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舞剧《天鹅湖》以及《第一钢琴协奏曲》等。这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的第一个时期。
1877年,柴科夫斯基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他当年结婚,快速仳离。这是他一生中精神最为痛苦的一年,他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为此他辞去音乐学院的职务,并就此永远结束了繁重的教学工作。此后,在1885年以前,他主要住在乡下或到国外,多半在瑞士或意大利。
这个期间,通过鲁宾斯坦的介绍,他得到一位非常热爱音乐和十分慷慨的富孀——梅克夫人的赏识和资助(1877-1890年),使他有可能就此专心从事音乐创作。同时,1877年开始,是柴科夫斯基的创作的极盛时期。他开始创作两部天才的作品——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和他的成名作《第四交响曲》。
这时候,俄国的现实生活进入反动的时期,革命的力量转入地下活动,俄罗斯社会思想和俄罗斯艺术的一切进步的和民主的表现,都受到了残酷的压制。他在这个时期中的一些重要作品,反映了亚历山大三世统治下的黑暗的反动时期的社会情绪——俄国人民,特别是俄国知识分子感到惶惑不安和不知所措的情绪,以及思索着祖国的命运和生活的意义的心境。但他并不是消极无为的,柴科夫斯基在扎记中曾说:“从完全听从命运, 转而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克服悲惨的命运”,从而表现了他对生活是持肯定的态度。
柴科夫斯基的晚年是他创作的顶峰时期。1888-1889年他访问了德国、捷克、法国 和英国,与勃拉姆斯、格里格、德沃夏克、古诺、马斯涅等结下了友谊。1891年他到美国作演出旅行,获得很大成功。1893年6月,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在这 期间,他除了创作《叶甫根尼·奥涅金》、《第四交响曲》外,还创作了《第五交响曲》、 《曼弗里德交响曲》,歌剧《黑桃皇后》、《约兰塔》,舞剧《睡舅人》、《胡桃夹子》;还 有《暴风雨》、《意大利随想曲》、《一八一二年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以及各种器乐重奏、钢琴独奏、声乐浪漫曲等,几平涉猎所有体裁。特别是他在1893年夏天写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他的绝笔之作,同年10月16日由作者在彼得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的第一次演出。不料,10月2I日他意外地感染了霍乱病,于10月25日不幸与世长辞。
柴科夫斯基是总结全欧洲音乐发展的整个时代的一位伟大的世界规模的俄罗斯人。他建立了自己宏大的交响音乐体系,它不同于贝多芬的体系,而是以俄罗斯风格概括了贝多芬之后的交响音乐的许多发展,这使他成为交响音乐方面登峰造极的人物之一。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柴科夫斯基也是我国人民所熟悉和热爱的西欧作曲家之一。
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写了七部交响曲,其中《g小调第一交响曲》是他的交响乐体裁的处女作,是一部真正的俄罗斯交响曲,其特征是着重于心理描写、充满爱国主义的抒情情调。这部交响曲也是人们理解他的交响乐作品的人门阶梯和“门径”。 柴科夫斯基曾说:“我全心全意地渴望我的音乐传播开去,渴望有更多的人喜欢它,会从这望面得到安慰和支持”。
历史上有过许多音乐家,对于他们的才能,专业音乐工作者给予的评价比一般听众安分的多,但是柴科夫斯基所一贯追求的——只是他的音乐 使更多人被感动,为大多数人所喜爱,这个愿望在他生前就已经实现了。柴科夫斯基的知音,不只是专业音乐工作者,而且还有广大的无名听众。他的音乐力求用最直接的抒 发个人感情的方式,来表达最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他以大家都能理解的音乐语言组织出 一层生活中的诗意和人类感情中风流迷人的成份,因而能触动人们的心灵。
Herbert von Karajan: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im Takt der Zeit 1963 / 卡拉扬:1963年新柏林爱乐音乐厅落成典礼贝九现场版录音 豆瓣
Herbert von Karajan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6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1963年10月15日,新的柏林愛樂音樂廳 ( Berlin Philarmonie )開幕,為慶祝新據點的落成,由卡拉揚帶領柏林愛樂演出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見5月6日網誌)。這場音樂會由Memories發售立體聲版,這幾天CD入手,Memories很妙,在封底資訊欄寫著Kind Permission: Herbert von Karajan Club,CD則在台灣壓片,可惜台灣無管道可買。
以1960年非正規錄音的品質來看,此碟的音質算相當好。
Gundula Janowitz (S) , Sieglinde Wagner (A) , Luigi Alva (T) ,Otto Wiener (Bs)
St.Hedwig Cathedrale Chor ,RIAS Kammer Chor
1.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co maestoso 15:02
2.Molto vivace 10:06
3.Adagio molto e cantabile 15:58
4.Presto Allegro assai 24:10
My Neighbor Totoro Orchestra Stories 豆瓣
10.0 (5 个评分) Joe Hisaishi / 久石让
发布日期 2002年10月23日
日本动画片配乐最有趣的地方是--一部动画片的配乐可以有若乾种版本,原声版,映像版,交响版,电子版。这对广大乐迷来说通常是好事,但前提是这么多的音乐要质量上乘才行。否则你的钱包可就要抗议了。我最佩服久石让的一个地方就是,他所做的扩展版本通常比原始版本还要出彩--天空之城美国版,幽灵公主交响版... ...版版精彩。
这里又有一部精彩的扩展版,可以认为是龙猫的交响版。这个《交响乐故事-龙猫》是为了纪念龙猫动画发行15周年,久石让指挥新日本交响乐团演奏的重新编排过的龙猫音乐。前8首有一个日本人在解说每一首曲子的场景,后8首与前8首是一样的,不过没有解说,是纯交响乐。我建议会日语的可以听一下前8首的解说,不会日语的可以直接跳到第9首。
龙猫原声版我觉得可能是由于受动画场景所限,总感觉有那么一点没抓着痒似的。刚进入主题还有待发挥就完了,显得有点局促。这部交响版仅仅渲染几个场景(具体是什么就要请会日语的朋友来帮我们解说一下了),所以感觉发挥的相当淋漓尽致,各种乐器都给足了焦点来表现,真的是十分完美!久石让的音乐偏好钢琴和大提琴,在这版里面钢琴和大提琴也是无处不在。整版音乐的编排比原声版还要活泼一些,听了让人心情舒坦。当然如果你是执意追求冷艳和煽情的话,久石让的月光心愿演奏会里面的那首龙猫会很对你的口味的。总的说来这个版本是大众型的口味,只要你喜欢龙猫,交响乐,久石让,宫琪峻,轻松活泼,钢琴,大提琴之一的话,都可以听一听的。gujun@VeryCD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 豆瓣
Royal 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 / Sir Alexander Gibson
发布日期 1992年7月29日 出版发行: Chandos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 (Gustav Dheodore Holst,1874 - 1934),英国作曲家。生于具有瑞典血统的音乐家庭。1893年入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钢琴、管风琴、作曲和长号。后在歌剧乐队中任第一长号手、管风琴手。1905年起,曾提任过伦敦圣保罗女子学校音乐科主任,皇家音乐学院作曲教授。研究过梵文并对东方哲学深感兴趣。作品富有独特的个性,偏爱于运用多调性技法。其代表作有为供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组曲《行星》(作品32,由七个乐章组成),歌剧《赛维特丽》、《在野猪头酒家》,舞剧《大笨蛋》、管弦乐《圣保罗组曲》等,其中《行星》组曲最为著名。 《行星》组曲是一部庞然巨著,乐队编制也异常庞大,启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长笛、低音双簧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号等管乐器,以及管风琴和众多的打击乐器。如此众多乐器的组合产生了丰富的音响色彩。但正是由于庞大,这部作品一般很少全曲演奏,通常仅演其中的三、五个乐章,有时则只是单独演奏一个乐章。这部作品启发了像星球大战这一类的电影音乐,也为交响乐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本盘由皇家苏格兰国立管弦乐团演奏,亚历山大·吉布森指挥,是CHANDOS公司第一张数码录音的CD。
茨维里希:第一交响曲/节庆曲/前奏及变奏曲 豆瓣
Indianapolis Symphony Orchestra / John Nelso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2年12月8日 出版发行: New World Records
Ellen Taaffe Zwilich was born in Miami, Florida, on April 30, 1939. She learned to play piano, trumpet, and violin, her principal instrument, which she studied with Richard Burgin and Ivan Galamian. She later studied music at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where she came into contact with Ernst von Dohnanyi, the great Hungarian pianist of the old European school; and she took degrees at Juilliard, where her principal composition teachers were Elliott Carter and Roger Sessions.
Pierre Boulez introduced her Symposium (1973) with the Juilliard Orchestra, but her String Quartet 1974, which had its conspicuously successful premiere at the ISCM World Music Days in Boston in 1976, probably launched her reputation. Since then she has produced solo works, chamber music of numerous kinds, and music for orchestra. In 1983 she won the Pulitzer Prize for her Symphony No. 1 (Three Movements for Orchestra); she was the first woman to win the Pulitzer Prize in music.
Prologue and Variations for string orchestra was commissioned by the Chattanooga Symphony, which gave the first performance under Richard Cormier on April 10, 1984. In her remarks on this piece, the composer also spoke of her wish to celebrate "the special sonorities, character, and expressiveness of the string orchestra"; qualities her extensive experience as a violinist taught her well.
Celebration for orchestra is an overture commissioned by the Indianapolis Symphony on the occasion of the inaugural concerts in its new home, the Circle Theatre; John Nelson led the premiere on October 12, 1984. About this work Ms. Zwilich wrote: "In writing this work I was motivated by three complementary goals. First, I wanted to celebrate a joyous and historic occasion with all its inspiring symbolism of beginning and renewal. My second goal was to write a kind of "toccata" or test-piece for the new Circle Theatre. Like an eighteenth-century organ toccata, Celebration for orchestra offers a wide variety of sounds, in this case from very soft to very loud (and many shades in between), and from very low to very high, and from legato to staccato. Finally I wanted to celebrate the orchestra itself, which is, after all, the centerpiece of the occasion."
2010年4月20日 听过
完全听不懂咧~~~音乐再这么走下去就成了艺术家的游戏了。相比之下梅西安的现代音乐还是不错的,特别是时间的尽头
IndianapolisSO John Nelson New.World Zwilich
德沃夏克:九首交响曲(全集) 豆瓣
Antonin Dvorak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2年2月11日 出版发行: Decca
Amazon.com essential recording
For decades, there were only three complete collections of Dvorák's symphonies: this one; Rowicki's with the same orchestra; and Kubelik's with the Berlin Philharmonic. Kertész offers the most rustic, gutsy interpretations of all. Famous for his dislike of rehearsals, he allows the London Symphony to make a much rougher sound than his colleagues tolerate, and though not the last word in polish, the results have a spontaneous charm that's pretty hard to resist. More to the point, Dvorák's early symphonies (Nos. 1 to 5) remain sadly neglected, and each one of them is full of gorgeous tunes cloaked in mellifluous orchestration. At budget price, this set now costs less than it did on LP in the 1960s. How can you do better than that? --David Hurwi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