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史
诺曼底的六支军队 豆瓣
作者: [美]约翰·基根 译者: 小小冰人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5 - 1
盟军对诺曼底海滩的进攻是一场几近完美的胜利,但还是经历了三个月的苦战才将德军在诺曼底的防御彻底打垮,并解放了巴黎。本书对这场战役进行了出色的、极为独特的描述,面对这些战斗,读者们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每个人都会邂逅一个不同民族的观点。我们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到的东西,就像亲身参与美军伞兵的空降,跟随加拿大士兵冒着弹雨向前推进,陪伴苏格兰步兵步行穿过田野,搭乘一辆英军坦克对敌发起进攻,投身于德国人在莫尔坦发动的反击,在波兰人的指挥下封闭法莱斯包围圈,作为一名“自由法国”的战士解放巴黎。本书在超越传统军事史的同时,也为二战中这场最重要的战役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诺曼底登陆是二战乃至人类历史上规模zui为宏大的登陆作战,它的成功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参与登陆作战的有德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波兰、法国等多国部队,他们与严阵以待的德军展开了长达两个月的殊死搏斗。《诺曼底的六支军队:从D日到巴黎解放(1944年6月6日~8月5日)》从英美两国艰难确立作战计划讲起,独辟蹊径地剖析了上述六国所面临的不同处境和桌面下的博弈,除了紧张的战斗场面,本书还将诺曼底登陆的幕后全面、立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杀戮与文化 豆瓣
Carnage and Culture: Landmark Battles in the Rise to Western Power
作者: [美]维克托•戴维斯•汉森 译者: 傅翀 / 吴昕欣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4
本书深入检视了由古至今的九场里程碑式的战斗——读者将从兵微将寡的希腊人击败薛西斯奴隶大军的萨拉米斯战役开始阅读,体验科尔特斯对墨西哥的史诗征服,最终一直阅读到关于越战期间春节攻势的情形——维克托•戴维斯•汉森向读者们揭示了,为何在贯穿整个历史长河的漫长年代中,西方军队始终是地球上最致命、最有杀戮效率的军事力量。
汉森的思维超越了通行理论,他没有使用地缘、技术等原因来解释西方文明在军事领域的统治地位,转而另辟蹊径,认为文化与价值观才是先进武器与优秀士兵的催化剂——对异议的容忍、对创新与改造的推崇、对公民理念的坚守——这些才是催生出最强大军队的源泉。本书提供了引人入胜的战争描写,并对其进行了客观公允的分析。在《杀戮与文化》中,读者们将会体会到军队与文化的密不可分,并明白,诞生于自由文化氛围的军队为何会战无不胜。
鲜活生动的描述……雄心勃勃的主旨……本书挑战了读者思维的界限,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眼中的历史……(汉森)不仅仅是在进行战例分析而已。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这本书)生动形象地向我们阐释了战争是如何反应和影响社会,而社会又是如何引发战争的。没有任何作品能像本书一样,向读者们展示出一幅幅瑰丽的画卷——战争在反映文明沿革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样貌,我们的社会亦不例外。
——《国民评论》(National Review)
汉森……正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杀戮与文化)这本书会让他更加名扬四海。
——约翰•基根(John Keegan),《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伦敦)
维克托•戴维斯•汉森用一本通俗易懂的著作,又一次引燃了相关领域的论战。他和约翰•基根一样,都是我们这个时代中最有趣的战争史学家。
——让•贝泽克•爱尔希坦(Jean Bethke Elshtain),《女人与战争》(Women and War)一书作者
战场决胜者003:线式战术时代 豆瓣
作者: 指文烽火工作室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6 - 2
18世纪,随着燧发枪和刺刀这两项军事新发明在欧洲军队中的大量装备,火药武器终于彻底统治战场,常备军时代来临了。此后,手持燧发枪,排着整齐横队,在鼓点声中直面敌人炮火的线式步兵成为欧洲战场上的主力。欧洲人正是在线式战术时代,通过大北方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四国联盟战争、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以及拿破仑战争的不断洗礼和冲击,才终于确立起了在全球领域内的军事霸权,并成为日后全世界争相效仿学习的典范。
战场决胜者005 豆瓣
作者: 指文烽火工作室 台海出版社 2016
“西班牙溃疡”到底如何让拿破仑帝国走向毁灭? 欧洲军队又是如何凭借风帆战舰和棱堡来征服海洋与陆地的? 在“排队枪毙”时代一位元帅要如何派兵布阵? 一切答案尽在本书当中 从让拿破仑帝国失血不止的“溃疡”——西班牙战场入手,通过讲述风帆时代战舰和欧式棱堡攻防的诸多细节,更借助法国奈伊元帅对自己戎马生涯的战术指挥心得与总结,还原欧洲线式战术时代的集大成者——拿破仑战争的战场实景
本书分三个部分解析欧洲线式战术时代,特别是拿破仑战争时期的争战。第一部分——《溃疡的晚期:拿破仑半岛战争中最后的英法大战》,讲诉在1813年欧洲大地一片硝烟的情况下,拿破仑的大军在“帝国的溃疡”西班牙半岛的作战历程,以及背后政治、经济的博弈。第二部分《致命的技艺》由两篇文章构成,《土石的坚守:西洋筑城变革简史》,讲诉欧洲人从中世纪到近代以来的城塞攻防之战的历程;《前进的风帆: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英法风帆战舰与海军战术》,讲诉从1792年到1815年的法国革命战争时期的海权争夺。第三部分《元帅的权杖:法国奈伊元帅遗作〈军事研究〉》,本篇翻译整理自奈伊在1804年担任蒙特勒伊大营司令时写给自己麾下将领的稿件,从中可以看到彼时普通士兵及指挥官的作战及生活的日常。
海战论 豆瓣
作者: 约翰·基根 译者: 刘萌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 - 10
【当代头号军事史权威代表作】
作者约翰·基根(John Keegan,1934—2012),是享誉全球的战争史学者,当今英语世界头号军事史权威,大英帝国勋章(OBE)获得者,被评为“这个时代蕞杰出又博学的战争历史学家!”。1998年任BBC瑞思讲演人(Reith Lecturer),长期在英国桑霍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执教军事史课程,并任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院研究员和瓦萨尔学院客座教授,是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和皇家文学学会成员。凭借其在“军事史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了“塞缪尔·艾略特·莫里森”奖(Samuel Eliot Prize)。1994年诺曼底登陆50周年纪念日,他受比尔·克林顿邀请参观白宫。世纪之交,英国女王授予他千禧年百名荣誉人物勋章。基根专注于战争史研究,一生著有二十多部作品。
【海上战争的“进化论”】
海盗活动是“海上作战”的起源,但海盗与商人之间的战争也仅仅是起源而已。随着战斗规模越来越大,海上战争从发端时的单纯利益掠夺,逐渐演变成了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船只也随着战事的发展而迭代出各种不同的新形态,从初时的“人员载体”发展成了“武器载体”,甚至成为武器本身。各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器”也相应得到了发展——诸如新诞生的鱼雷与潜艇、飞机有了“舰载机”这一新身份等。
【四次关键性的海上冲突】
特拉法加海战——法国海军精锐丧尽,英国获得海上霸主地位的一战。英国海军史上的一次辉煌的胜利,英法此战中的指挥者是一对名垂青史的死敌——具有传奇色彩的英国海军中将纳尔逊,和法国联合舰队主帅维尔纳夫。战争中,纳尔逊战死,维尔纳夫被俘。
日德兰海战——有史以来参战兵力蕞多、一战中规模蕞大的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惟一一次全员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从而结束了以战列舰为主力舰的海战史。
中途岛海战——日本海军的“滑铁卢之战”,美国海军以少胜多,以一艘航母的代价摧毁了击沉日本“飞龙”、“苍龙”、“赤城”、“加贺”四艘重型主力航空母舰。
大西洋海战——战争史上耗时蕞长、蕞复杂的持久海战。二战期间,德国同英、美为争夺大西洋制海权而进行的世纪之战,也是海底梦魇——潜艇——其时代的终结之战。
从风帆战列舰直到潜艇的时代,人们究竟是怎么在海上作战的?在发现敌人舰队时,如何立即与之战斗?为什么在木制帆船时代,几乎所有伟大的海上战役都没有结果?铁甲蒸汽战舰是如何化身毁灭使者的?潜艇又是怎样从无到有,一步步成长为水下幽灵的?
从木质战舰到潜艇,从初期的海盗劫掠到二战时大西洋上的大规模海战,在《海战论:影响战争方式的战略经典》中,约翰·基根除了将“海上战争”的由来道出之外,还集中描写了四次关键性的海战:特拉法加海战、日德兰海战、中途岛海战和大西洋海战。他带我们直面这些战斗的核心,并提供了一个世纪以来海上战争的非凡全景,以及海战的演变过程。 不过,他没有谈及太过具体的战争细节,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讲述指挥官的抉择、战时的判断、战争思维,以及战术、部署和新武器带来的改变等问题上,具体分析了它们给海战演变带来的影响。
2022年7月19日 已读
虽然点评区一堆水军,但是整体看下来翻译质量不苛责的话确实还可以。基根贯穿全书的几个中心思想确实很有意思。
军事 军事史 基根 指文 海军
日本军事崛起之路 豆瓣
作者: 潘越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5 - 1
这既是一部日本幕末至明治时代的简明断代史,又是一部日本救亡图存改革史,同时也是一部陆海军发展演变史,一部对外侵略扩张史。本书详细展现了日本近代崛起的各个阶段:打开国门,幕末维新,明治改革,军事膨胀,对外扩张。
作者还深刻总结了日本从防御政策向侵略扩张转变的军备变化:传统武士沦落,效忠天皇的日本陆军成立;自购军舰,训练海军;木质舰被淘汰,铁甲舰崭露头角;冷兵器时代结束,火绳铳迅速被步枪等取代……
被遗忘的士兵 豆瓣
Le Soldat Oublie
8.9 (7 个评分) 作者: [法] 盖伊·萨杰 译者: 杨华钢 新华出版社 2009 - 1
《被遗忘的士兵》以流畅的第一人称文笔,讲述了作者在这3年人类历史空前残酷屠戮中的个人见闻,文字描述生动、翔实,深刻刻画了作者的感受和经历。该书内容极其朴实而又深具震撼力,作者的回忆跨越了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对此类风格书籍的拘囿和辖制,深刻反映了普通个体生命在人类历史残酷舞台上的无足轻重。该书于1967年在美国首次发行,2005年再版。
日军大本营 豆瓣
作者: 森松俊夫 译者: 黄金鹏 / 高培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5 - 10
《日军大木管》一书,介绍了日本明治时
期至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建军、军事战
略和农大本营及其对战争指导等方面的一些情
况,对于研究日本军事史以及研究中日战争和
第二次世界大战均有一定参考价值。本社出
版此书主是均研究上述何题提供参考性著述。
欧洲历史上的战争 豆瓣
War in European History
作者: (英)迈克尔・霍华德 译者: 褚律元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 3
这里讲的是欧洲战争的历史,也说明历史可以解释战争,战争更可以解释历史。从中世纪开始,欧洲大陆上的战争似乎从未中断过。穿盔甲的骑士之战在当时是一种贵族生活方式,骑士对神职人员的模仿使之具有神秘性;待有了王权的诸侯之后,独立的最高权威们有了雇佣军,便有了雇佣军之战;欧洲的宗教之争导致财富之争这使欧洲人氏要冒险向海外扩张,抵达目的地后便要以武力征服之,一时间,战争,探险、贸易几成互换的字眼,这便有了商业战争。……
纳粹将领的自述 豆瓣
The Fatal Decisions
作者: 维尔纳·克莱佩【德】 / 京特·布鲁门提特【德】 译者: 申庚 商务印书馆 1982 - 2
In the body of literature on WWII, THE FATAL DECISIONS stands alone. The work has its origins in interviews with German officers conducted in the years 1946-48; not easily accomplished, for at the time, interviewees were technically under arrest. Eventually, critiques of the gathered material were written by (among others) Generals Von Rundstedt and Speidel.
Continuing research eventually led to this book, first published in 1956. For accuracy's sake, the seven generals and as many of their staff members as could be located were interviewed. Little new was learned from them on the reasons for German battles lost (Britain, El Alamein, Stalingrad, Moscow, Normandy, Ardennes), as military defeat can usually be attributed to trying to accomplish too much with not enough resources and men.
Of greatest value here are insights gleaned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German high command, its functioning and the sometimes odd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ividuals within that Nazi inner circle. (摘自Amazon)
拿破仑 豆瓣
NAPOLEON as Military Commander
作者: [英] 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 译者: 赵汉生 / 彭光谦 解放军出版社 1989 - 3
本书为拿破仑·波拿巴传记。系根据英国著名军事将领和军事作家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所著《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一书译出。
图解世界战争战法/近代早期 豆瓣
作者: (英国)克里斯托尔·约根森 / (美国)迈克尔·帕夫科维奇 译者: 周桂根 / 黄伟 等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8
《图解世界战争战法:近代早期(1500年-1763年)》巧描细绘地展示了战争艺术在残酷战争中的大裂变。探究在冷兵器时代打赢战争所需的独特装备、作战技能和战术。再现世界战争历史,为研究中世纪战争提供了一个详尽而生动的指南。
图解世界战争战法.拿破仑时代 豆瓣
作者: (美)罗伯特·布鲁斯//(英)伊恩·迪基//(美)凯文·基利//迈克尔·帕夫科维奇//弗雷德里克·施奈德|译者 译者: 崔建树 / 魏丽 2010 - 6
《图解世界战争战法:拿破仑时代(1792~1815年)》是引进英国斯派尔蒙特出版公司出版的Fighting Techniques of the Napoleonic Age 1792~1815,经一年的精心翻译而成。本卷运用彩色和黑白图片描述了从法国大革命到拿破仑在滑铁卢的最终失败,分析争夺欧洲各国军队的战略战术和作战技巧、武器与装备。
全书共分五章,涵盖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主要部分,包括步兵战、骑兵战、指挥、炮战与围攻战、海战,每章都用重大战役为例说明战争方式的优点、缺陷和特征。
《图解世界战争战法:拿破仑时代(1792~1815年)》第一章通过考察里沃利战役(1797年)、马伊达战役(1806年)、奥斯塔特战役(1806年)和滑铁卢战役(1815年),指出了步兵的重大作用。探讨了轻步兵的运用和优点以及精锐步兵的阵形(如皇家卫队)、纵队与横队、防御性方队的使用等第二章考察了骑兵作为侦察部队和突击部队的重要地位,描述了精锐骑兵在索莫谢拉战役(1808年)和博罗迪诺战役(1812年)中扭转战场形势的著名行动 第三章通过奥斯特利茨战役(1805年)和瓦格拉姆战役(1809年)等战例,展示了指挥结构和该时代的战术,探究了将帅们在哉场上是怎样有效地综合运用骑兵、步兵和炮兵的,第四章分析了作为战场关键部分的密集炮兵的使用情况,如弗里德兰战役中骡马炮兵的革命性运用,以及诸如巴达霍斯战役(1812年)和汉堡战役(1813年)等重要围攻战中的围攻战术的运用,第五章分析了海战的影响,考察了尼罗河战役(1798年)、特拉法加战役(1805年)和伊利湖战役(1813年)等战役。
铁甲舰时代的海上战争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理查德·希尔 译者: 谢江萍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本书描绘了从法国“浮动炮台”到著名的无畏舰诞生这段历史时期铁甲舰的发展状况。这本有着大量插图的精美书籍生动描述了英国造船业在铁甲舭发展力面激烈的内部竞争,这种竞争确立了英国的海上优势并保护了它所建立的史无前例的庞大帝国。书中的地图由马尔克姆·斯旺斯顿和他领导的团队绘制,他们发展出一系列独特而极有新意的地图绘制技术,这对正义作了精彩的补充。
蒸汽动力战舰是军事工业革命的象征。19世纪中叶,世界主要海军强国开始革新其海军,放弃了木材、风帆和球形炮弹,转而使用钢材、蒸汽机和卵形炮弹。铁甲舰是维多利亚时代辉煌的顶点,它的出现使得殖民势力夺取并控制海外成为可能。本书描绘了从法国“浮动炮台”到著名的无畏舰诞生这段历史时期铁甲舰的发展状况。
这是世界海战史上非同寻常的历史时期。世界土要海军强国很少卷入大规模作战行动。虽然重型战舰的价值早在美围内战期间的第一次铁甲舰海战巾就已得到证明,但直到1905年,俄国舰队在对马海战中惨败,铁甲舰才成为赢得战略胜利的重要手段。
在本书中,理查德·希尔生动地描述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了这些最重要的海权工具的建造。他考察了快速的社会变革在世界各国海军中的表现——强化教育、新的海上使命和海军官兵训练的增强。作者还以马汉和科贝特的学说为例证研究了海战理论的发展。随后,他转而研究所有形念的海上实战,从强制部署到小规模遭遇战再到大规模海上决战。伞书以对终结了铁甲舰时代的技术进步的考察作结。
这本有着大量插图的精美书籍生动描述了英国造船业在铁甲舭发展力面激烈的内部竞争,这种竞争确立了英国的海上优势并保护了它所建立的史无前例的庞大帝国。
理查德希尔海军少将生于1929年,毕业于达特茅斯的英国皇家海军学院,1946年正式服役。他的军旅生涯主要在驱逐舰和护卫舭上度过,导航是他的专长。1983年,辉查德希尔以海军少将军衔退役。他最著名的著作包括,研究当代问题的《中等围家的海洋战略》(1986年出版);历史研究领域的《战利品》(1998年出版);丰编《插图本牛津皇家海军史》(1995年出版);理查德希尔还是《海军评论》季刊的编辑。
本书是卡塞尔公司出版的多卷本著作“战争史”系列的一部,该系列著作内容涵盖了从远古到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战争,由各研究领域的顶尖历史学家撰写,丛书的丰编是约翰基根,他是当代最杰出的军事史学家之一。
书中的地图由马尔克姆·斯旺斯顿和他领导的团队绘制,他们发展出一系列独特而极有新意的地图绘制技术,这对正义作了精彩的补充。
英国陆军史 豆瓣
作者: [英]阿伦•马林森 译者: 胡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0
在大英帝国称雄世界的几个世纪中,英国陆军与英国皇家海军一道,充当了帝国的马前卒与武力征服的工具。可以说没有英国陆军,就不会有英国的君主立宪议会制度。在英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上,英国陆军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在世界军事史和政治史上,它同样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英国陆军史》从1642年英国陆军的发轫之战开始,极具远见的克伦威尔创立职业化常备陆军,一直到精彩的马岛战争、当前的阿富汗战事,全面囊括这支军队最引人注目的近400年战史。马尔伯勒在布伦海姆的大胜,与威灵顿在滑铁卢的胜利,有什么关联?发生在1879年罗克渡口的决死之战,对1944年阿纳姆空降兵部队的英雄气概,又起了什么支撑作用?蒙哥马利在阿拉曼战役的硕果,为什么仍能深远影响二战之后的英国陆军?
从未打过一场胜仗,再未打过一场败仗......这里,蜿蜒穿越欧、亚、非的交通干线,传奇来自军事行动血与火的考验,身处异域他乡,激战以寡敌众,胜利常常是在极微弱的优势下获得。英国陆军“为什么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规模很小但却本事高强,秘诀就在它的历史和传统里:一部铅字和钢铁碎片书写成的历史。
今天,只有美国和英国(可能还有法国)具备在海外开展任何规模的独立作战的能力。海军和空军是配置了人的装备,而陆军则是配置了装备的人。它时常处于半饥饿状态,保护贸易和帝国成了英国陆军首选的行动。“如果你不准备为和平付出代价,你就准备为战争付出代价吧。”
The Korean War 豆瓣
作者: Bruce Cumings Modern Library 2011 - 7
A bracing account of a war that lingers in our collective memory as both ambiguous and unjustly ignored
For Americans, it was a discrete conflict lasting from 1950 to 1953 that has long been overshadowed by World War II, Vietnam, and the War on Terror. But as Bruce Cumings eloquently explains, for the Asian world the Korean War was a generations-long fight that still haunts contemporary events. And in a very real way, although its true roots and repercussions continue to be either misunderstood, forgotten, or willfully ignored, it is the war that helped form modern America’s relationship to the world.
With access to new evidence and secret materials from both here and abroad, including an archive of captured North Korean documents, Cumings reveals the war as it was actually fought. He describes its start as a civil war, preordained long before the first shots were fired in June 1950 by lingering fury over Japan’s occupation of Korea from 1910 to 1945. Cumings then shares the neglected history of America’s post–World War II occupation of Korea, the untold stories of bloody insurgencies and rebellions, and the powerful militaries organized and equipped by America and the Soviet Union in that divided land. He tell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ficially entering the action on the side of the South, and exposes as never before the appalling massacres andatrocities committed on all sides and the “oceans of napalm” dropped on the North by U.S. forces in a remarkably violent war that killed as many as four million Koreans, two thirds of whom were civilians.
In sobering detail, The Korean War chronicles a U.S. home front agitated by Joseph McCarthy, where absolutist conformity discouraged open inquiry and citizen dissent. Cumings incisively ties our current foreign policy back to Korea: an America with hundreds of permanent military bases abroad, a large standing army, and a permanent national security state at home, the ultimate result of a judicious and limited policy of containment evolving into an ongoing and seemingly endless global crusade.
Elegantly written and blisteringly honest, The Korean War is, like the war it illuminates, brief, devastating, and essential.
From the Hardcover edition.
山河动 豆瓣
作者: 张瑞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11
从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看国军的战斗力
北京大学王奇生教授、中科院近史所金以林教授推荐
台湾著名近代史学者张瑞德代表作
《山河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队战力》
编辑推荐:
抗战时期,国军如何破译日本密码?
抗战中,国军官兵每月饷薪多少?
国军若有伤亡战死,如何落实抚恤?
陆军军官的培养和训练在哪里进行?
哪些人可以充任陆军军官?
弗吉尼亚军校生学成归国后,求职路上为何困难重重?
为什么说直到抗战爆发,国军仍不是一只真正属于国家的军队?
名人评价:
抗日战争史,顾名思义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史,然而文人出身的历史学者对战争本身以及与战争直接相关的军队却兴趣不大,研究不多。大陆读者对八路军、新四军耳熟能详,而对抗战正面战场的主力部队——国民党军队的情形则所知有限。台湾学者张瑞德教授是著名的军事史专家,致力于国民党军队研究二十余年。本书既是他的代表性著作,同时也收录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向大陆读者推荐阅读。
——北京大学教授 王奇生
本书是第一部专题讨论抗战时期国军人事制度的著作,包括各级官佐、士兵的组成和素质,任免、升迁调补、奖惩考绩、福利待遇、退役抚恤等制度及其实施情形,并探讨中央政府与地方军系的关系,以及人事制度对军队作战能力影响的学术专著,其论证之严谨、征引之广博,在同类军事史著作中非常少见。更为可贵之处,在于作者用统计学的方法加以论证,一目了然间就能洞察战时国军的真实战斗力。同吋,本书文字又极具可读性,引导读者渐入佳境,呈现出战时中国军队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金以林
抗战时期国军与共军人事制度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抗战时期陆军大学的职能是什么?陆大与其他外国军校相比,有什么样的优缺点?什么是沟通型幕僚?他在抗战时期与民国政治究竟有多大的关系?蒋介石集团的沟通幕僚主要有谁?蒋介石为何喜欢越级给国民党将领发手令?这与国民党军事统帅部的集权指挥方式为何必然的关联?
本书是第一部专题讨论抗战时期国军人事制度的著作,包括各级官佐、士兵的组成和素质,任免、升迁调补、奖惩考绩、福利待遇、退役抚恤等制度及其实施情形,并探讨中央政府与地方军系的关系,以及人事制度对军队作战能力影响的学术专著,其论证之严谨、征引之广博,在同类军事史著作中非常少见。更为可贵之处,在于作者用统计学的方法加以论证,一目了然间就能洞察战时国军的真实战斗力。
美国女作家米雷曾说过,一本书一旦出版,作者就好像在公众面前脱下裤子──如果这是一本好书,谁也不能贬低他;如果这是一本坏书,那么谁也帮不了他。
张瑞德自己也说,在本书出版前夕,我的心情固然是满心欢喜,但是也还是有些忐忑不安。毕竟这次所要面对的读者,比过去写作时所想象的,何止多上十倍。希望这不是一本坏书。
战斗的日子 豆瓣
THE DAY OF BATTLE
作者: 〔美〕里克·阿特金森(Rick Atkinson) 译者: 小小冰人 2015 - 6
横渡地中海 剑指亚平宁
瓦解轴心国欧洲防线的第一枪
本书梳理了盟军从登陆西西里,到最终攻下罗马城的时间线,描绘了恢弘壮烈的意大利战役,诉说了无数“为自由而死”的英勇故事。
虽然进攻意大利的决定极具争议,但行动一旦开始,盟军解放意大利的决心便未曾动摇:集结的号声伴着奔涌的海浪将冲锋艇送上西西里的金色海岸,轰鸣的钢铁战车履带碾过萨莱诺平原坚固的防线,呼啸的战机在塔兰托港投下铺天盖地、如雨般密集的炸弹……阿特金森笔下,一幅雄浑与悲壮共同挥洒而就的画卷徐徐展开。
不堪重负的艾森豪威尔,无畏却自负的马克·克拉克,天纵奇才的巴顿,偏执、激情的丘吉尔,运筹帷幄的坎宁安,四面楚歌的墨索里尼……从将军到士兵,从政客到平民,无数生命的轨迹在这段历史中会聚、燃烧。
这是第三帝国与其反抗者之间,为争夺欧洲大陆而展开的史诗战役,打响了瓦解轴心国欧洲防线的第一枪。当马克·克拉克最终“征服”罗马时,诺曼底登陆前的最后一处障碍被彻底排除了——第三帝国末日将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