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战争风云 豆瓣
The winds of war
作者: 赫尔曼.沃克 译者: 施咸荣 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 -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遭受过战争蹂躏的人们对战时的政治冷酷和人性扭曲进行了反思,表现在欧美文坛上,就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风靡一时,实验小说之风甚盛。其间的文学作品虽然五彩缤纷,无奇不有,但其实都流露出作家们对人类生活的忧虑和危机感,有一种“荒谬的虚无主义意识”风格。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政治局势相对稳定,作家开始以更为冷静的目光观察世界,以较为朴实的笔触写现实题材,更多地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形成了一股回归现实主义传统的潮流,从而展现了一幅迥异于五、六十年代的文坛风景。 在这股潮流中,美国作家赫尔曼·沃克( Herman Wouk )无疑是代表人物之一。
赫尔曼·沃克在欧美文坛以用现实主义笔法写战争题材小说而享有盛名。就我目前的阅读范围所及,沃克的三部作品(《战争风云》、《战争与回忆》和《凯恩舰哗变》)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我不知道赫尔曼·沃克还著有什么作品,然而,单凭这三部描写二战的小说,尤其是作为史诗性两部曲的《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已经足以奠定沃克在欧美(乃至世界)文学界的地位了。
《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堪称用小说艺术展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景。它以美国海军军官维克多·亨利一家为中心辐射开去,描绘了一幅大规模世界战争的真实、宏伟的图景。书中人物众多,上至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等交战各国最高领导人,下至一般士兵和普通老百姓,都在作者的笔墨之下出现。所述故事从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战争结束为止,涉及大多数主要战场和重要事件。全书篇幅很长,但读来 毫无滞涩繁重之感。赫尔曼·沃克显然是位善于布局谋篇、巧于急张缓弛的故事大家,他让维克多·亨利一家以及与之有关的众多人物尽可能但又合乎情理地置身于人们都知道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使读者随着故事的进展,不由自主地为这些人物的命运而担忧、紧张、欣慰、悲哀;同时,作者生动细腻的描写,又让读者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相比之下,《凯恩舰哗变》的场景就小多了。它只是讲了在太平洋战场一艘美军军舰上发生的“哗变”事件,人物也主要是一些中下级军官和士兵。全书描写的是战争中的一个侧面,但对战争与人们关系的反映却是比较全面的。
作为现实主义作家,赫尔曼·沃克以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命运多舛取胜。他的这几部小说,故事情节都用白描的笔法娓娓道来,书中基本没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人物性格都从对话和行为中表现出来,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不断深化。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不打断读者的阅读思绪,让读者不知不觉地陷入书中规定的人物和故事之中,手难释卷,印象深刻。
赫尔曼·沃克的作品让人百读不厌,除了故事讲得引人入胜之外,还在于它的真实:故事细节上的真实和历史事件上的真实。沃克为写作《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足迹几乎遍及欧、亚、非大陆数十个国家,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采访过几百名经历过二战的人。正如作者所说:书中关于亨利一家的人物和事迹纯属虚构,但有关战争的史实是确凿的,统计数字是可靠的,那些大人物的言行要不是根据史实,便是根据可靠的记载。真实是文学作品的基础,对史诗性作品来说尤其如此。
赫尔曼·沃克把自己的文笔着落在战争上,自然不是为了用人类自相残杀的悲剧来吸引读者,而是有他深层的思考。战争,作为“一种古老的思想习惯,一种古老的心理状态”,几乎贯穿于人类的全部发展过程之中。举凡人类社会的美好、丑陋、善良、残忍,都能在战争中得到充分体现。对于以前的统治者、现在的“政治家”来说,战争不过“是政治的继续”,是运筹于他们心中的一种决策,一种选择;而对于千千万万普通百姓来说,战争则是让人们付出血泪的一种诅咒,是挥之不去的一个噩梦。基于此,沃克没有把自己的作品简单地写成正义战胜邪恶的英雄主义赞歌。在他的笔下,既写了如海军军官维克多·亨利父子三人(《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威利·克依斯(《凯恩舰哗变》)等人一样由普通人成长的英雄,又对像历史学博士埃伦·杰斯特罗、外交官莱斯里·斯鲁特(《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等一样软弱、自私和正义感交织在一起的人给予了理解,甚至对像海军舰长菲力普·魁格(《凯恩舰哗变》)一样因不堪战争压力而变得偏执、胆怯的人物也表示了同情。沃克的作品告诉人们:战争或许能判别出人们的无畏和胆怯,但人类却不是为战争而活着的;文学描写战争,不是为了赞美战争,甚至也不是为了赞美战争中的“英雄主义”。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战争题材作品呢?赫尔曼·沃克在《战争风云》的《作者前言》中说的一段话,也许道出了原因:“《战争风云》的主题和宗旨,可以在法国犹太作家朱里安·班达的几句话里找到:如果世上确有和平存在,那么这种和平并不是基于害怕战争,而是基于热爱和平。它不是行动上的限制,而是思想上的成熟。在这个意义上说,最渺小的作家可以为和平作出贡献,而最有力量的法庭却无能为力。”
看来,努力用文学传达个人对于人类命运的强烈关注和思考,这就是赫尔曼·沃克作品的价值所在,也是那些有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作家的非凡勇气和能力所在。
世界科普画廊 豆瓣
作者: 林 千 / 程 栋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 11
科技的进步,始终是人类的一件大事。没有科技的发展,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切。当我们享受着今天的科技成果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忘记,人类是从蒙昧中走过来的。我们尤其要注意,把人类漫长的科技发展历史告诉青少年,让他们懂得获得知识的重要性。
一种好的科普图书,将使人终身受益。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在他的知识积累阶段,一部好书也会对他的一生产生影响。
本书是《世界科普画廊》之一的《现代兵器》分册,全书装帧精美、图文并茂,其生动、优美的编撰形式令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那样简单、有趣,让孩子们在翻翻看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是目前国内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一本较好的科普图书。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豆瓣
作者: (美)贝文・亚历山大 译者: 郭维敬/刘榜离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 10
朝鲜战争后,有关各国几十年来先后有多种关于朝鲜战争的论著与记叙出版,美国人贝文・亚历山大的这部书取材比较全面,立论较为客观,主张中、美两个伟大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同时本书总体上对美国的好战势力及上层的错误决策,是采取谴责态度的;更对战后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各届政府执行的一项项反华政策提出了尖锐批评。由于作者是朝鲜战争的亲历者,又占有包括美国解密档案在内的丰富资料,所以他对整个战争及朝鲜停战谈判中一些问题的记叙,也比较接近真实。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美国人的反思》力图表明,美国领导人,战前已收到了充足的信号,倘若他们对此信号作出反应,则有可能避免红色中国介入战争;即使不能避免共产党中国的介入,也有可能以很小的代价尽早结束这场战争。
本书还试图说明,美国在朝鲜赢得了一场针对北朝鲜的战争,输掉了另一场针对红色中国的战争。这两场战争的本质上完全不同:北朝鲜公然进行侵略而被挫败;红色中国努力保护其家园免遭潜在的入侵威胁而获得胜利。本书还着力如实地展现朝鲜战争的作战情况,以及在制定战略战术方面的高下之别。本书充分展示了战争双方人员为他们所铭记的国家利益而做出的贡献,以及人类令人敬畏的献身精神与奋斗力量。
八月炮火 豆瓣
The Guns of August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巴巴拉·W.塔奇曼 译者: 张岱云 新星出版社 2005 - 5
塔奇曼这本在1962年出版的战争史经典之作,早已成为欧美战略专家、军事将领、政治人物与意见领袖,为增进历史智能与战略素养必备的读物。透过生动的历史场景还原,这本书让他们从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过程中所凸显的历史荒谬与愚蠢中汲取经验与教训。这些历史教训也正是当前政治领导人与意见领袖迫切需要的基本知识。这本让塔奇曼首度获得普立策奖的畅销书也许并不足以为读者提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全貌。但是,它从观察关键决策者的角度进场,栩栩如生的呈现了重要历史转折点上,主要行动者的主观意图、他们所面对的选择,以及彼此间的相互计算。让我们准确的掌握到,是什么样的政治谋略与战争准备机制,可以让一场应该可以避免、也没有一方真正希望发生、而且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可能会发生的全面性战争,可以由一个偶发的政治暗杀事件所引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欧洲国家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金融家与企业主,都没有意识到他们与即将爆发的巨大危机只有一尺之隔,他们对于政治领袖与军事谋略家加诸于自己的战争浩劫风险浑然不觉。
《八月炮火》一书点出了许多让人深思的历史吊诡与荒谬。一批深谙治国之术与权利均衡游戏的统治精英,他们机关算尽,最后却无法避免自己成为历史悲剧中的主角;他们精心布置的军事盟约与政治承诺,最后却成为冲突升高过程中的重力加速器。
黑鷹計劃 豆瓣
作者: Mark Bowden 译者: 張聯祺 時英 2006 - 7
九十九名精銳美國軍人身陷於一個具有敵意的城市中,當夜幕低垂時,他們被數以千計的敵人槍手所包圍,其等傷勢令之流血而亡,彈藥補給也正行減少之中。這是一個他們怎樣會進入該城市作戰─又怎樣殺出一條血路出來的故事。
這是一個真實的戰爭故事!
《黑鷹計畫》把你與美軍特戰部隊一起丟進索馬利亞首府摩加迪修市中心一個擁擠的市場─同時也把你丟進美國軍人自從越戰以來所曾作戰過的最為綿密的砲火之中。
一九九三年十月三日星期天下午四點左右,特遣部隊遊騎兵被送進去擔負一項逮捕一個軍閥組織內兩名高階官員並返回到基地的任務,原本其僅需花上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
相反地,他們在該具有敵意城市中卻遭致圍困而經歷了一長夜的恐怖時間,陷入不是殺人就是被殺的拼命掙扎狀況中,當奮戰單位最終於次日晨被救出時,美軍士兵陣亡者有十八名、重傷者幾十名,索馬利亞方面的死亡人數更為糟糕:被打死者超過有五百名、傷者也超過一千名以上。
獲得文學獎之專欄作家馬克.波登戲劇性的描寫手法經由當天參與戰鬥年輕人的眼睛捕捉到了戰鬥中痛苦嚴峻的折磨,其之能廣泛利用參戰兩方人員的當面訪問─以及列為機密的戰鬥錄影帶與無線電兩紀錄,更使其等之故事再次鮮活的躍然於紙上。一位黑鷹直昇機駕駛員遭到擊落還被一群憤怒的暴民所團團圍住,然後又被計畫要拿之向當地軍閥勒索贖金的索馬利亞人所救。一位醫務兵拼命努力要其受傷極其嚴重的朋友保持活命,卻於撤離前之長久難熬時間中─只有徒然地讓他在其懷抱裡血盡而亡。一向在該軍營中做為茶餘飯後笑料的連上文書,亦起而奮戰表現出了尤其英勇的事蹟。
權威性、緊繫人心、又有深刻見解的《黑鷹計畫》對戰鬥之愉快心情與驚駭恐怖兩方面均極有饒有趣味之見地,注定要成為一部典型的戰爭報導。
索馬利亞之戰的情況猶如隔鄰窮苦人家長年失和以致子孫衣食無著形同枯槁,著有樂善好施家族遣人前往其宅佈以衣食,孰料卻有人慘遭打死,該善心家族隨即差人前往捉拿肇事成員,結果殺傷甚多鄰人後本身也鎩羽而歸,雖也曾緝得幾人以歸但未能解決鄰宅問題,終至不再插手,而讓其自生自滅的故事。作者波登既真且幻、有貶有褒,不論身份一律直言不諱的客觀、誠正筆法令人激賞。
即時攝影的影像傳送與在空直昇機之現場指揮是本戰鬥的賣點,亦屬其「軍事革命」(RMA)嶄露頭角的一次機會,因其多少符合了「軍事革命」所應具備的:戰爭工具的改變、軍隊行為的變革、和戰爭本質的改變等三要素,然其戲劇性的發展使其「軍事革命」所應具有所向披靡的戰、或令世人耳目一新的觀感付之闕如,叫好不叫座,故不能產生一九三○年代德國所發動的閃電攻擊、或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所率先使用毛瑟槍等所造成的驚人戰果,本戰鬥固稱不上是「軍事革命」,然其各樣偵測器與射手間幾近即時性的綿密連結,業與波斯灣戰爭一樣已經預示出了新一波軍事革命的來臨。
從後見之明「戰略」的角度來看美國於索馬利亞之戰,似乎大可不必的要來發動這一場突襲作戰,一如作者所述在肇事軍閥於戰後自然病故後迄今,索馬利亞的情況改變不大,依然爭鬥不已、敗壞如故,誠然「戰爭的事情太重要了,不能交給將軍們去辦!」此語係一九○六-○九,一九一七-二○年兩度擔任法國總裡的克里孟梭所講得話,然摩加迪修之戰的美方畫謀獻計即係交給了一位退役的海軍上將所負責,故其思維理則自然不會脫離其職業背景太過遙遠,只知以武力來解決事情,當然,以成敗來論英雄固有失公允,設若在該退役上將之主導策化下其手下未蹈「殺敵一百,自損五十」的戰略陷阱而能戰技支持戰具、戰具支持戰鬥、戰鬥支持戰術、戰術又支持戰略地徹底打贏了這場仗的話,可能聯合國濟弱扶傾、人道救援的政策;美國世界警察、武力干預的聲望;索馬利亞政權重建、飢民得養的美名自此又將是另外的一番光景了。
孫子曰:「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的戰術在本作戰中差一點就幾乎被全然否定,能以小型驅動車登路上火星的美國當時在天空的直昇機總數計有十九架、地面車輛十二輛、突擊隊員總計一六○員,協同「空地作戰」之糟糕程度居然在摩加迪修首府走不過五條街的距離,雖有其戲劇性,也簡直就是鬧劇一場,實值我遂行「空地作戰」戰術人員深自一讀。究其原委,不外乎過於信賴生疏之「空地作戰」戰術,遑論會曾知悉孫子兵法所說的:「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之利。」而忘記了美國當年早於其西部作戰時即曾經帶領過印地安人來打印地安人的手法。
突襲作戰的本質就是在於其秘密與迅速,本戰鬥既然要在光天化日之下於鬧市中進行突襲,「迅速」的要素即相形更為重要,美軍固然已經知道要掌握「迅雷不及掩耳」的要旨,然而在信心大於能力,以及因為戰具、戰技優勢而造成輕敵,卻打了一場「知己不願知彼」、與「自以為是的不對稱作戰」之單方面作戰,使該突襲作戰超過了其作戰之極限而大為失色。本來於本次作戰發起前即曾有過一架黑鷹機招致索馬利亞人之擊落,機員亦暴屍於市過,現場指揮官卻不知警惕仍然隨隨便便就將年輕無知、血氣方剛的部隊再次投入戰場來接受血的洗禮,從而形成「訓練與領導」不能匹配的狀況。
Panzers at War (The At War Serie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Michael Green / Gladys Green Zenith Press 2005 - 11
It is a chance to get inside one of the most feared adversaries in the history of tank warfare. "Panzers at War" takes us around and inside the mighty tank, from its first incarnation through the versatile Panzer IV - the backbone of Germany's tank forces through most of World War II - to the impenetrable, nearly 10-ton Panther, with its 75-mm gun, torsion-bar suspension, and interleaved road wheels...inviting us to imagine what it must have been like to confront one of the most feared tanks in the history of warfare.
近代的尺度 豆瓣
作者: 茅海建 上海三联书店 1998
本书是作者继《天朝的崩溃》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收录了写成于九十年代后期的十一篇论文。作者通过丰富的材料、精当的考证,对于两次鸦片战争的种种重大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见。
世界海军史探奇 豆瓣
作者: 萨苏 / 章骞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0 - 1
《世界海军史探奇》内容简介:海军和海战之所以有其魅力,首先是由于在海洋上作战,在战胜敌手之前,还必须跨越大自然给人类造就的天然障碍,必须征服汹涌的大海,仅仅这一点就充满了冒险和浪漫,可以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在大海上,真实的历史永远比小说更加传奇。
亮剑 豆瓣
8.7 (68 个评分) 作者: 都梁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5 - 3
李云龙是一个叱咤风云、百战沙场的职业军人,是一个一生都在血与火中搏斗的名将。他的人生信条是: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在战争与和平的时空转换中,他的命运注定要充满悲欢离合—无论是政治生涯还是婚姻、爱情。
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 豆瓣
7.1 (7 个评分) 作者: 刘猛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5 - 8
一些刻意压制极力忘怀的经历一旦汹涌而来,就如子弹命中心脏,热血带着生命,呼啸而出。回忆击中了“小庄”,带着风声带着影子从他四周擦身而过。关于爱,关于军人,关于男人,“小庄”就这么一路走来。二十七岁的“小庄”,坐在电脑前,记起他那如梦般的岁月:新兵连,侦察连,狗头大队,维和部队;小影,陈排,苗连……
17岁的大学生小庄,为了追随初恋女友而暂时休学参军,于是他有了一段异于常人的绿色军营经历。这是一部关于情感的小说,虽然很多人将其归属于军旅小说范畴,但是作者自己却将其归属情感类别的小说,那种浓郁的复杂的感情也是在国内的军旅小说当中比较少见的。通读这部《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一个敢爱敢恨、感情丰富的中国陆军特种兵小庄的形象,在这部小说当中呼之欲出。
抗战狙击手 豆瓣
作者: 独孤手 团结出版社 2006 - 1
本书以真实地历史事件为背景,以“战壕真实”为写实手法,从一个普通抗战士兵地视角,再现了伟大抗日战争地惨烈与悲壮。
小说主人公萧剑扬,原本是东北猎人之后,自幼与猎枪为伴,练得一手精准的枪法。
“9·18”事变之后,他跟随父亲参加抗日义勇军。义勇军失败之后,他流落进关内,参加了抗日部队。
在凇沪会战中,为了给惨死的连长复仇,他一个人潜入敌后,凭借22发子弹,连续狙击17名日本官兵,然后全身而退。
淞沪会战结束,箫剑扬随部队参加了惨烈的南京保卫战。
在南京的长江岸边,箫剑扬目睹了日军屠杀中国民众的场景,被日本人的暴行极大地激怒了。他背上心爱的步枪,毅然返回南京城,决心用自己的子弹,为惨死的同胞复仇……
冰是睡着的水 豆瓣
5.7 (6 个评分) 作者: 刘猛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5 - 5
他们在黑暗之中,是为了守卫光明。
那是水,那是冰,冰是睡着的水――你人间水,我也是,但是我是睡着的!
作为一个情报干部,要承受着太多的误解和压力,这种误解和压力可能来自你的朋友和亲人,甚至是你的上级和同事,而你往往没有任何解释的余地。你们的内心深处隐藏的是只有范围非常小的人才可以掌握的秘密,这个秘密甚至会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于是你什么都不能说,甚至是你在个人命运遭到非常挫折的情况下,你必须保持沉默承受误解。人的一生只有短短几十年,也许当真相大白时你已经是风烛残年,你的青春你的大好年华都这样过去了,是什么样的信念可以支撑你面对这样的厄运?
这么多年来,支撑我们战斗在陷蔽战线的同志们无私奉献的信念是什么?支撑我们应对各种困难和危险的信念是什么?支撑我们顽强战斗在对敌斗争的最前沿的信念是什么?――我告诉你们,只有一句话,就是那句普普通通的话!
――对党绝对忠诚,精干内行!
这就是我们的信念,我们的誓言,甚至是我们的信仰――在这个信仰面前,个人所有的一切都是渺小的,只有我们的事业――是永恒的!这是一句话,一句普普通通的话!但是却是我们情报战线的多少先烈多少无名英雄,用自己的鲜血捍卫的一句至高无上的誓言!
你们要掌握各种常人所不能掌握的特殊技能,包括军事、政治、语言、法律、心理学、社交等等并且可以熟练运用。你们要学会招募工作关系,建立情报网情报的传递和分析,密码密语,审讯和反审讯,渗透侦察和反渗透侦察……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你们的大脑――情报干部不是超人,但是他具有超出常人灵活的大脑才可以胜任这个工作。
这是一个秘密的世界,到处都是秘密,充斥着阴谋,谎言、诡计,不仅是斗勇,更关键的是斗智。你走的每一步,说的每一句话甚至是你错过的每一个眼神都可能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与未来――这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对于任何一个从事情报职业的断员来说都是非同一般的。情报官员不是超人,也有常人一样的脆弱、情感或者说弱点,而这些必须被压抑在一个神圣的信仰下面不能爆发出来,你必须坚强必须冷漠或者说必须冷血,具有铁石一样的心肠。
你要面对多少悲剧?你在忍受多少误解?你要承受多大压力?你的一生到底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你自己想得出来,说得清楚么?但是你必须去做这个工作,因为你已经把一切都交给了情报事业,交给了那个朴素的信念――绝对忠诚,精干内行。于是你只能打碎了牙合着血往肚子里面咽,品品滋味再对着所有人说味道不错说得过去……是所谓――为人所不为,为人所不能。
攻克柏林 豆瓣
作者: 安东尼·比弗 译者: 王宝泉 海南出版社 2008 - 1
1945年1月,乘胜追击的苏联红军终于到达纳粹德国的边境,随后,对德军纵深达100公里的梯次防御进行多地段突破……在围攻柏林的战斗中,被纳粹德同先前犯下的残暴罪行所激怒的俄国人,显露出人性中的阴暗面,开始了大肆破坏,使数十万的平民死亡,数百万恐慌的平民逃离家园去往两部。
借助最新解密的前苏联档案,以及来自德国、美国、英同和法围等圉家的历史资料,安东尼·比弗生动叙述了在第三帝国最后崩溃的日子里,众多平民和士兵特别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
在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掩饰下,这是一段浸透了自傲、愚昧、狂热、复仇、野蛮和兽欲的令人心碎的历史,亦是一段面对人类苦难和人性丑陋表现出了惊人的坚忍、求生意志和自我牺牲的历史……
本书是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获得者安东尼·比弗的战争史诗剧。全书借助最新解密的前苏联档案,以及来自德国、美国、英同和法围等圉家的历史资料,以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在第三帝国最后崩溃的日子里,众多平民和士兵特别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
序言
第一章 新年中的柏林
第二章 维斯瓦河的“纸板屋”
第三章 烈火、钢剑与“崇高的复仇”
第四章 伟大的冬季进攻
第五章 向奥得河进军
第六章 东部和西部
第七章 后方大清理
第八章 波美拉尼亚和奥得河的桥头堡
第九章 目标柏林
第十章 政治集团和总参谋部
第十一章 致命一击的准备
第十二章 等待总攻
第十三章 易北河上的美国人
第十四章 总攻前夕
第十五章 朱可夫在屈斯特伦登陆场的小山头
第十六章 泽洛高地和施普雷施河
第十七章 元首的最后一个生日
第十八章 金鸡飞走了
第十九章 被轰炸的城市
第二十章 虚幻的希望
第二十一章 市区之战
第二十二章 森林之战
第二十三章 意志的背叛
第二十四章 自我毁灭
第二十五章 帝国总理府和国会大厦
第二十六章 战争结束
第二十七章 悲哉,战败者
第二十八章 骑白马的男人
术语诠释
战争经济学 豆瓣
作者: 保罗 波斯特 (Paul Poast) 译者: 卢周来 2010 - 2
《战争经济学》内容简介:战争改变着生命,同时塑造了历史。战争使学者们着迷,使普通人关注。但人们却往往忘记了战争还是一项经济事务。史学家和军事家们指出:“战争中开支比装备重要,有了钱才有装备”,“金钱是战争的力量源泉”,“谁拥有最后一块钱谁就总是胜利”。是的,人们为金钱而展开战争,而金钱使得战争得以进行。
《战争经济学》提供了战争经济学的全面介绍,使所有对经济学、政治学以及相关社会科学感兴趣的人能够理解经济与战争、国防的关系,帮助人们学会将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运用到纷繁的现实生活中。
兵器知识 豆瓣
中国兵工学会成立于1964年。其宗旨是团结和组织科技工作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弘扬科学思想,促进学科进步,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其主要任务是围绕“三主一家”(即学术交流主渠道、科普工作主力军、国际民间交流主要代表和科技工作者之家)开展活动。

中国兵工学会设有会员、高级会员、会士、团体会员和通讯会员等5种会籍。现有会员近5万名,高级会员376名,会士20余名,团体会员150多个。学会自成立至今,已历经六届理事会。历任理事长是:王力(第一届,1964~1983年);唐仲文(第二、三届,1983~1993年);来金烈(第四、五届,1993~2003年);马之庚(第六届,2003年至今)。

学会办事机构秘书处在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领导下,负责处理学会的日常工作。

中国兵工学会现有38个专业委员会,负责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开展学会活动,这些专业委员会的工作为兵器学科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全国有20 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成立了地方兵工学会,地方学会在业务上接受中国兵工学会的指导。为了开展工作的需要,理事会还设立了6个工作委员会,这些工作委员会作为理事会下的咨询机构,每年为理事会和学会工作提供重要的指导性建议。

中国兵工学会主办10多种学术、技术和科普性期刊。以《兵工学报》为代表的学术刊物已成为国防领域最重要的学术论文发表园地;以《兵器知识》为代表的科普刊物,已经成为军事科普园地中最具影响力的刊物。

中国兵工学会还承担行业内在职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任务,兵器工程师进修大学从1990年创办至今,累计招生27万人次,已成为兵器工业重要的教育基地。

中国兵工学会在兵器工业领域,在军队系统和国防工业有关部门,拥有较高的威望和凝聚力,许多优秀的科技人才,都是通过兵工学会提供的科技舞台,向社会展示他们的优异成绩,最终被社会所承认。学会成立40年来,培养和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科技精英,他们目前已成为兵器和国防工业最出色的学术带头人。作为兵工科技领域唯一的学术团体,由于认真履行了国家赋予的各项职责,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连续被中国科协评为第一、第二届先进全国性学会。

中国兵工学会会徽的外廓呈盾形,上部是兵器来复线图形,下部是“中国兵工学会”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