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协
Wieniawski: Violin Concertos Nos. 1 & 2 豆瓣
Gil Shaham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2年8月1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维尼亚夫斯基 (Henryk Wieniawski, 1835-1880),波兰小提琴家、作曲家
1835年7月10日出生於波兰,他的音乐天份在他很小的时候便被发掘,当他八岁时有位捷克小提琴家听了他演奏后,马上表示:“he Will Make His Name For Himself”。 1846年他便获得第一奖,之后他私下还与massart学习了两年。1848年他与他的弟弟(弹钢琴)一起于巴黎开了一场音乐会之后,他们更前往圣彼得堡开了五场非常成功的音乐会。
同年秋天他回到波兰,认识了一位波兰作曲家stanislaw Moniuszko(1819-1872),他开始尝试作曲,同时也感到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有些不足,隔年他又回到巴黎音乐院学和声,一年后他便毕业。
当他学生的日子一结束,他便以一位旅行演奏家的身份到处表演。光在俄国他就与他的弟弟举行了200场的音乐会。如此频繁的演出,除了为他们带来好评外,也遭致一些负面的批评,其中包括有位俄国作曲家也是乐评家的alexander Serov便警告大家不要吹捧这些天才,认为这两兄弟只能炫耀技巧而已。然而维尼亚夫斯基很快便证明他不只是位炫技者。到1853年他已创作出版了有14首作品。
1858年维尼亚夫斯基与anton Rubinstein [鲁宾斯坦(1829-1894),俄国作曲家与钢琴家] 在巴黎合作演出。后来鲁宾斯坦便竭力邀请维尼亚夫斯基与他前往俄国st. Petersburg一同推动音乐发展。从1862年到1868年维尼亚夫斯基便在st. Petersburg新成立的音乐院中任教。
四年后,也就是1872年,维尼亚夫斯基再度展开他的世界巡迴演奏工作。头两年是在北美洲表演,第一年与鲁宾斯坦共举行215场表演,结束后二人皆疲累不已,然而维尼亚夫斯基却与paulina Lucca合作继续次年的演出。如此虽然为他获得财富,却也危害到他的健康。1875年仍不断举行音乐会。1876年在德国的巡迴表演,更让人将他与sarasate(萨拉萨蒂,西班牙小提琴家与作曲家)相比较。
之后维尼亚夫斯基虽然身体状况每下愈况,甚至在演出中不支倒地,但为了经济需求,他仍不断巡迴表演,最后於1880年死在莫斯科。
在paganini之后的众多多小提琴中,维尼亚夫斯基可说是最接近顶尖的一位。他的演奏融合了法国学派的技巧以及斯拉夫民族的气质。他不仅能轻松地炫耀过人的技巧,更能另听众感动得落泪。他以强烈的抖音(vibrato)加强他优美动人且富有情感的音质。鲁宾斯坦称赞他为:当代无庸质疑最伟大的小提琴家。
维尼亚夫斯基的握弓方式与当时的习惯大不相同:他将右手肘抬得相当高,并且以食指第二指节以上部分压紧弓。后来许多小提琴家采用此种方式,尤其是俄国学派。carl Flesch [傅雷胥(1873-1944),匈牙利小提琴家,教育家] 的‘俄国式握弓’应该正是源自维尼亚夫斯基。在作曲方面,维尼亚夫斯基统合了自paganini 帕格尼尼(1782-1840),意大利小提琴家与作曲家之后的崭新技法,并融入浪漫思想及斯拉夫民族色彩。
从他的玛祖卡舞曲及波兰舞曲便可证明他深具波兰民族主义的思想。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二首小提琴协奏曲。另外则是在练习曲的创作上(l'ecole Moderne与etudes-caprices),可说是仅次与paganini的24首caprices而最富有音乐性与挑战性的小提琴练习作品。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升F小调,Op.14,作于1852年,为其17岁时的作品。
第二小提琴协奏曲,D小调,Op.22,作于1862年。维尼亚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Bruch: Complete Violin Concertos / Scottish Fantasy 豆瓣
Salvatore Accardo / 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8年3月17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Universal)
Kurt Masur was a German conductor. Called "one of the last old-style maestros", he directed many of the principal orchestras of his era. He had a long career as the Kapellmeister of the Leipzig Gewandhaus Orchestra, and also served as music director of the New York Philharmonic.
Bruch & Mendelssohn : Violin Concertos 豆瓣
Kurt Masur & 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 Maxim Vengerov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4年1月10日 出版发行: CLASSICAL
Kurt Masur was a German conductor. Called "one of the last old-style maestros", he directed many of the principal orchestras of his era. He had a long career as the Kapellmeister of the Leipzig Gewandhaus Orchestra, and also served as music director of the New York Philharmonic.
Piazzolla: Oblivion 豆瓣
Salvatore Accardo / Orchestra da Camera italian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3年10月13日 出版发行: Fone
《皮亚佐拉的罕有作品集Oblivion》是意大利小提琴大师阿卡度率领意大利卡姆拉管弦乐团(Orchestra Da Camera Italiana)演绎阿根延探戈大王皮亚佐拉(Astor Piazzolla)的精选作品,配合意大利著名录音大师里奇(Giulio Cesare Ricci)精心录音技术,阿卡度最新颠峰之作。
Vivaldi: The Four Seasons 豆瓣
Giuliano Carmignola / Andrea Marco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0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Sony
喜欢巴洛克小提琴和喜欢浪漫派小提琴的乐迷似乎总说不到一块,小提琴这件乐器虽然是在十八世纪巴洛克时代成熟的,但经过浪漫主义的塑造,它更多地属于帕格尼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这些浪漫主义音乐大师,他们让小提琴发出浓厚抒情、激越深沉的如歌之声,那似乎才是小提琴应该有的声音。然而,二十世纪初肇始的古乐复兴运动把巴洛克小提琴风格和演奏法带回了音乐舞台,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唱片工业让远离欧陆的国内乐迷也欣赏到了本真运动的成果,发音明亮、偏薄、直接、不带揉弦,甚至是用羊肠线演奏的巴洛克小提琴对习惯浪漫小提琴耳朵来说,是个新鲜体验。浪漫小提琴拥有一大批如雷贯耳的大师名录,相对而言,巴洛克小提琴演奏家就羞涩很多,他们的名气大多限于专家、学院、小圈子乐迷。
但也有一个例外,他就是意大利小提琴家——朱里亚诺.卡米诺拉(Giuliano Carmignola)。这位在浪漫小提琴和巴洛克领域都响当当的人物去年年底从索尼唱片转签环球,今年推出了他在环球的首张专辑,威尼斯协奏曲。
当今小提琴演奏界,在现代小提琴和巴洛克小提琴两个领域内都堪称大师级人物的,大概只有意大利人朱里亚诺·卡米诺拉了。卡米诺拉成名很早,七十年代初,他连续在好几个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奖,其中包括1973年的帕格尼尼比赛。曲目从巴洛克、古典、浪漫一直到现代二十作品。他是个现当代作品的专家,在意大利首演法国当代作曲家杜蒂里耶的小提琴协奏曲。保留曲目单从维瓦尔第、贝多芬、斯特拉文斯基,一直到施尼特凯。
卡米诺拉拓宽领域是在八十年代,涉足巴洛克曲目,用仿古小提琴演奏。时至今日,卡米诺拉花一半时间在巴洛克音乐上,另一半则属于古典、浪漫和现代音乐。以这种身份闯荡乐坛的小提琴家,寥寥无几。国内不少巴洛克音乐老饕早就开始追捧这位明星。
卡米诺拉生于意大利北部的特莱维索,离威尼斯很近,14世纪,特莱维索曾被并入威尼斯公国,从这个意义上,卡米诺拉也可以称得上是个威尼斯人,维瓦尔第、塔尔蒂尼的后代。卡米诺拉上过小提琴大师米尔斯坦的大师班,在日内瓦音乐学院曾跟随小提琴大师谢林学习过。不过这个光辉的履历,并不能明确地解答卡米诺拉的风格到底来自哪里?卡米诺拉的演奏如此出神入化,富于表现力,让我们几乎要重新定义巴洛克小提琴留给人们的保守印象。
卡米诺拉演奏古乐一般用两把琴,一把十八世纪无名氏所制的小提琴,得自他家乡的音乐前辈艾普里良(Angelo Ephrikian),Ephrikian曾在战后破译出一份维瓦尔第的手稿。另一把琴,由圭达图斯(Floreno Guidantus)在1793年制造。卡米诺拉非常喜欢这把圭达图斯琴,环球archiv首次录音使用的就是这把。他说:“用这把琴演奏巴洛克音乐真是绝妙极了,我想要的音色,它都能作出来。”录音中圭达图斯的音色非常华丽,变化多端,高音弦带有金属似的银亮色调。他演奏的巴洛克音乐一方面带有古乐器那种粗砺的质感,另一方面音色很亮,很优美,洛杉矶时报的一个评论很形象,说卡米诺拉的演奏兼有漫画家赫许菲尔德(Hirschfeld)那狂放随性的线条,以及雕塑家贾柯梅蒂(Giacometti)金属雕塑的枯瘦优雅。
卡米诺拉在意大利十八世纪巴洛克小提琴演奏领域如此成功,以至于演奏界将卡米诺拉视为一个分水岭,有“前卡米诺拉”和“后卡米诺拉”之说,意思就是自从有了卡米诺拉的样板,古乐小提琴再要想以前那样,一味追求发音古朴本真,而将演奏的技巧和说服力(rhetoric)放在第二位的思路,已经走不太通了。威尼斯音乐界的领袖人物马里奥.迈希尼斯(Mario Messinis)就持这样的观点,卡米诺拉打开了全新视野。
早在七十年代,卡米诺拉在罗马独奏家乐团(Virtuosi di Roma)演奏,后来他回忆说,当时演奏巴洛克曲目还是以甜美的发音、辉煌的技巧为主,浪漫式的演绎,压根没有什么历史观念。从那时开始,卡米诺拉走了很长一段路,他说:“你要不停去发现新知,努力去接近真理。”
很多人,包括许多古乐演奏家都以为古乐演奏清规戒律很多,演奏家个性不强,卡米诺拉打破了这种成见。他说:“巴洛克协奏曲宽广的力量幅度,强有力的方向感,留给演奏家无穷的幻想与创造空间。在这个广阔空间里,你大可以自由发挥,也不会超越古乐演奏风范。习惯了现代乐器,再以古乐方式演奏,是个很新奇的实验,你要掌握一套完全不同的字母表和语法。”很有趣,真正给古乐演奏带来革新的,却是一个先在现代小提琴领域上取得很高成就的艺术家,他杀入古乐领域,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振奋人心的古乐演奏。
最让我惊讶的是,卡米诺拉在演奏巴洛克小提琴音乐时的那种句法,丝毫没有老派小提琴大师演奏巴洛克音乐时习惯有的抒情大线条,那种饱满的抒情大分句好像可以无休止地延续下去,这完全来自浪漫主义音乐。卡米诺拉完全不同,即使在慢乐章中,他也把乐句很自然地断开来,气息做得比较短,有很强烈的呼吸感觉,很像一个演说者自然的话语间歇。不少巴洛克作曲家很在意将文法上的修辞手段化入音乐,卡米诺拉的演奏重新让我们体会到这一点。
在巴洛克协奏曲中,乐队和独奏的关系和浪漫主义时代协奏曲大不相同。如果把独奏比作雄辩的演说家,乐队比作演说家所面对的民众,那么在巴洛克时代的协奏曲中,独奏演说家完全控制住了民众,乐曲的基调、节奏全由独奏掌控,就如同一个阶级秩序井然的等级社会,独奏与乐队之间是和谐一体的。而在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浪漫主义协奏曲中,民众不再循规蹈矩,他们更像法国大革命中的暴民,演说者或许能暂时说服民众,但也有随时被颠覆的危险,独奏和乐队是冲突竞争的。根据这个比喻,横贯多个领域的卡米诺拉不愧为一个天才而雄辩的演说者。
卡米诺拉在DG唱片的首度亮相,选择了洛卡泰利、塔尔蒂尼和维瓦尔第,他说,这三位都是十八世纪早期的小提琴炫技大师,同时又兼具作曲家身份。独奏协奏曲正是在他们手上瓜熟蒂落。当然,同时代还有不少小提琴才俊,譬如杰米尼阿尼和维拉奇尼(Veracini),不过在那一个小提琴独奏家-作曲家群落里,洛卡泰利、塔尔蒂尼和维瓦尔第无疑是最伟大的圣三位一体。
说起维瓦尔第,可是卡米诺拉的最爱。相比同一张专辑上的塔尔蒂尼和洛卡泰利来,维瓦尔第更多地充满创意和灵感。斯特拉文斯基曾经嘲讽地说道,维瓦尔第一生写了三百多首大同小异的协奏曲。卡米诺拉对这个说法很不以为然,他说,要知道,在维瓦尔第的三百多首协奏曲中,只有少数经常演奏,起码有50首美妙的作品从来没有录音,有很多维瓦尔第音乐等待音乐家去发掘。早在卡米诺拉幼年学琴的时候,他的父亲,也是一位小提琴家,受半个世纪前维瓦尔第复兴运动的影响,鼓励儿子探索这位音乐大师的宝藏。卡米诺拉表示将继续录制更多的维瓦尔第专辑。对卡米诺拉来说,维瓦尔第始终是一个有着巨大吸引力的谜,他将无限地去接近这个谜团。
洛卡泰利的音乐带有大量的花饰,他是第一个努力穷尽小提琴演奏技巧的大师。技巧非常有光彩,小提琴在他手里,变成当之无愧的炫技乐器。洛卡泰利的音乐表面效果出色,但深度比不上塔尔蒂尼和维瓦尔第。卡米诺拉以前在索尼录制过几首洛卡泰利的小提琴协奏曲,这次环球新专辑也有一首G大调协奏曲入选。
如果说维瓦尔第充满灵感、洛卡泰利注重炫技,那么按照卡米诺拉的分类,塔尔蒂尼则偏向理论,他的作曲有精确的计算,深思熟虑,塔尔蒂尼似乎认为通过数字公式可以推导出完美的音乐,但这绝对不是说塔尔蒂尼的音乐枯燥无味,他照样有浓厚的抒情特质。塔尔蒂尼在三位作曲家中去世得最晚,音乐风格相对也比较接近古典时代。
据悉,卡米诺拉很快将在archiv推出巴赫全套独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组曲,非常值得期待。
转发
维瓦尔第:四季 & A大调大协奏曲 豆瓣
A Lizzio / Musici Di San Marco
发布日期 1988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Tring International PLC
这首作于1725年的小提琴套曲是维瓦尔第生平 523首协奏曲音乐体裁创作中最伟大也是最著名的一部,它历经几个世纪久演不衰,成为了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份无比珍贵的音乐遗产。小提琴套曲《四季》是维瓦尔第于1725年创作并题献给波西米亚伯爵W.冯莫尔津的一套大型作品《和声与创意的尝试》(由12首协奏曲组成)中的前 4首,也是他协奏曲体裁音乐创作中的一部极为重要的代表性作品。维瓦尔第在这部作品的写作中使独奏小提琴处于了较为重要的位置,当然尽管还不是主导的地位,也尚无法与整个乐队相抗衡,但作曲家在其中所展示出的高难技巧则被认为是为19世纪小提琴协奏曲形式的确立起到了一个先驱与启示的作用。为了使听众能更好地理解曲意,维瓦尔第在这部小提琴套曲《四季》的总谱扉页上曾相应地题写过一首14行短诗,用以简单描述每一乐章的音乐内容
No.1 春 E大调 RV.269 共3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E大调
6次合奏中插入5次主奏的复奏形式。开头合奏为“春天来了(十四行诗,以下同),AB两动机构成,第一次主奏为“鸟之歌”,第一、二小提琴亦以主奏形态构成鸟鸣三声部。第二次合奏为“鸟儿以喜悦迎接春天”,第二次主奏描述“泉水在和风中潺潺流动”。第三次合奏为主奏的发展,第三次主奏表现“天空灰暗,春雷预告春天信息”,低音合奏代表雷声,主奏小提琴代表闪电。第四次主奏表现“雷电过去,小鸟重又清越地歌唱”,合奏与独奏以三重奏表现鸟之歌,第五次合奏后,接短小的主奏再以B动机形成合奏结尾。
第二乐章:广板,升C小调
表现“在繁花似锦的牧场上,树叶轻柔地摩挲低语,牧羊人在牧羊犬旁沉睡”。主奏小提琴旋律贯穿全曲(注明:沉睡的牧羊人),两部小提琴摇曳的音型(注明:树叶的低语),中提琴的短小动机(注明:牧羊犬吠)。
第三乐章:田园舞曲,E大调
4次合奏中插入了3次主奏的复奏形式,表现“仙女似与牧羊人和着牧笛愉快地舞蹈,点缀春的绚丽色彩”。
No.2 夏 G小调 RV.315 共3个乐章:
第一乐章:不很快的快板
4次合奏插入3次主奏的复奏形式。开头合奏表现“太阳如火燃烧,人与畜都因倦怠而显得死气沉沉”。第一次主奏表现“杜鹃啼叫”,第二次合奏重复后,第二次主奏表现“山鸠与金雀的歌唱与微风轻拂”。第三次合奏以D小调表现“北风骤然袭来”,第三次主奏表现“牧羊人为骤雨征服,为自己的倒运战栗与哭泣”。第四次合奏又表现“北风袭来”。
第二乐章:慢板
主奏小提琴旋律在急板合奏的16分音符中断中描写“在雷电、大小蚊蝇、愤怒的犬吠声压迫下,人们疲惫的身子不得安宁”。协奏音型用以表示“大小蚊蝇”。
第三乐章:急板
5次合奏中插入4次主奏的复奏形式,开头合奏表现“人们惊惶恐惧,空中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冰雹纷纷落地,摧残农作物”。
No.3 秋 F大调 RV.293 共3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F大调
5次合奏插入4次主奏的复奏形式,主题为“村民的舞蹈与歌唱”,“村民庆祝丰收的喜悦”。第二次主奏表现“酣醉村民的狂欢”,协奏表现醉汉们。第四次合奏速度变慢,第四次主奏为“他们的狂欢在睡眠中结束”。
第二乐章:很慢板,D小调
注明为“沉睡的醉汉”,表现“众人停止舞蹈,宁静的空气令人神情气爽,甜美的睡眠把人带入美好境界”。
第三乐章:快板
6次合奏中插入5次主奏。最初是“狩猎”部分,“黎明,猎人带着枪支、猎犬出外打猎”,第一、二次主奏模仿猎号,第三次主奏描写“逃逸的野兽”。接着合奏注明“枪声与猎犬”,第五次主奏的32分音符快速音群注明为“四处奔逃的野兽”,合奏表现“野兽无力逃走,被追杀而死”。
No.4 冬 F小调 RV.297共3个乐章:
第一乐章:不很快的快板
4次合奏间插入3次主奏,曲首注明合奏为“在冰雪中颤栗”,第一次主奏为“恐怖的风”。第二次合奏注明为“寒气逼人,人们不断踏步、跑动”,第二次主奏注明“风”,这个“风”由第三次合奏发展后,第三次主奏为“冷得合不拢牙根”。
第二乐章:广板
表现“在炉火边过着宁静、满足的岁月,屋外的雨水滋润着万物”。
第三乐章:快板
先是“步行在冰上”,之后接“预防跌倒,谨慎向前“部分,”乱了脚步滑倒后”,“再走在冰上,快步疾走”,“冰面破碎,出现裂痕”。转广板后,表示南风已带来春天气息,“开窗倾听”,独奏小提琴快速音群奏“南北风及所有的风彼此交战的声音”。结尾是:“这就是冬天,就这样,冬天带来了喜悦 。”
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豆瓣
Vadim Repi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9年3月17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The highly anticipated second DG release from Vadim Repin, one of today's most celebrated violinists. Featuring the romantic Violin Concerto and Double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Cello. Repin is joined by cellist Truls Mork for the Double Concerto. Riccardo Chailly conducts the Gewandhausorchester-- the same orchestra which premiered the Violin Concerto in 1879.
Tchaikovsky.Violin.Concerto.in.D.(Pentatone.SACD.2006) 豆瓣
Julia Fischer / 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6年11月21日 出版发行: Pentatone
《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忧郁小夜曲,心爱地方的回忆——冥想曲,华尔兹谐谑曲。茱莉亚·菲瑟尔小提琴,克里兹伯格指挥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

柴可夫斯基是伟大的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柴科夫斯基几乎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古典”作曲家。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极端情绪化、忧郁敏感的性格特征——会突然萎靡不振,又会在突然之间充满了乐观精神。

iolin Concerto in D,Op.35
01 Allegro moderato 18:05
02 Canzonetta (Andante) 6:44
03 Finale (Allegro vivacissimo) 10:04
Serenade melancolique,Op.26
04 Andante 9:27
Valse-Scherzo,Op.34
05 Allegro(Tempo di Valse) 7:46
Souvenir d'un lieu cher,Op.42
06 Mélodie 9:17
07 Scherzo 3:15
08 Melodie 3:22

Total playing time:68:25
Higdon & 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s 豆瓣
Hilary Hahn / Royal Liverpoo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0年5月26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Violinist Hilary Hahn celebrates two "firsts" in this album: the premiere recording of Jennifer Higdon's Pulitzer Prize-winning concerto from 2008 (dedicated to Hahn), and her first recording of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s much-loved concerto from 1878, in its original, uncut version. After recalling Hahn's "incredible Tchaikovsky performances," the Liverpool Daily Post found the Higdon "totally fascinating ... melodic, thoughtful, exciting, and exhilarating," while The Times of London praised its composer's "fresh and confident voice" in a grand concerto "generous in communication." "Brilliant," added the American Record Guide:"35 minutes of color, gesture, and pizzazz."
中国皇牌协奏曲选 - 黄河、梁祝 豆瓣
Nagoya Philharmonic Orchestea / 林克昌 类型: 古典
出版发行: Hong Kong Records Ltd.
《梁祝》与《黄河》,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一直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不仅由于《梁祝》为最能表现中国人细腻情感、及《黄河》所表现的深刻民族情操;更因为这两部被改写为协奏曲形式后的作品,屡被国际上知名乐团及演奏家演奏;加上《梁祝、黄河》本身的创作争议性,使得《梁祝、黄河》几十年来备受瞩目。
这两部运用中国音乐素材、完全由中国人创作的作品,曾在海内外出版过数种版本;这张 HK Records 公司八十年代出版的《梁祝、黄河》(RCA Red Seal 香港版)向来在海外华人、乐迷心中拥有崇高地位。整张专辑由《黄河》磅礴的《黄河船夫曲》揭开序曲,之后的《黄河颂》、《黄河愤》及《保卫黄河》,出生于纽约的钢琴家艾斯坦钢琴演奏极富热情,充分表现出黄河的澎湃气势。《梁祝》的《相爱》、《抗婚》、《化蝶》,西崎崇子虽没有权威演绎者俞丽拿长期受大陆江南风情浸溺的游刃有余,在乐曲的技巧掌握及情感表现上倒也细致可人。尤金·奥曼迪、林克昌二位指挥大师使全片呈现的浓郁、香醇风味以及华贵、高雅气质,更加令人闻之欲醉、微熏陶然。众所周知,小泽征尔七十年代借助波士顿交响带动了《二泉映月》和《草原小姐妹》的美国热,尤金·奥曼迪指挥费城管弦乐团为钢琴协奏曲《黄河》推波助澜,一直在乐坛传为佳话。本片的另一位主角、台湾乐评界曾出于好意赞颂为“东方卡拉扬”的林克昌先生(尽管卡拉扬在林先生心中并非褒义词)也是这张唱片光芒万丈的重要原因。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先生早已是享誉世界的华人指挥家,那时的小泽征尔和梅塔还刚初出茅庐。林先生青年时期就得到“音乐哲学家”埃奈斯库真传、成了华人首屈一指的小提琴家。后凭借过硬的演奏本领、跨行而为指挥。因为乃弦乐出身,排练要求弦乐统一音色、地道指法和整齐把位,加之实行乐队声部分排及多次排练,十分精通营造“音色”和“配器效果”,林克昌也成了配器大师们如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柏辽兹、拉赫玛尼诺夫、柴可夫斯基作品的不二诠释者。早年应周总理邀请、林先生满怀爱国热忱报效祖国,上任当时“国内第一团”的中央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成为中国指挥界的领军人物。后因特殊政治动荡时期,林先生一家被总理特批出境,艺术历程跌荡起伏、令人唏嘘……
时至今日,尽管当初创作《梁祝》《黄河》的时代背景均已改变,但身为中国人所具有的共同情感,仍教人听《梁祝》《黄河》时莫不动容!
Beethoven Sinfonie Nr. 7 A-Dur, Op. 92 / Schostakowitsch Konzert Für Violine Und Orchester, Nr. 2 Cis-Moll, Op. 120 豆瓣
Herbert Kegel / Sächsische Staatskapelle Dresde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10月29日 出版发行: Weitblick ‎
Conductor – Herbert Kegel
Orchestra – Sächsische Staatskapelle Dresden
Violin – Viktor Tretjakov (tracks: 5 to 7)
Beethoven recorded in the Lukaskirche Dresden between 16th and 20th September 1969 (Stereo)
Shostakovich recorded live in the Kulturpalast Festsaal Dresden on 10th October 1969 (Mo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