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
反抗军 (2008)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Defiance
7.2 (48 个评分) 导演: 爱德华·兹威克 演员: 丹尼尔·克雷格 / 列维·施瑞博尔
其它标题: Defiance / 圣战家园
1939年,纳粹德国占领波兰,并随之对当地的犹太人进行屠杀与驱逐。大量犹太人在屠杀中遇害,少量犹太人隐藏于森林之中,幸免于难。图维那•比尔斯基(丹尼尔·克雷格饰)便是这群犹太人中的一员。但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受害者。
双亲被德军残害的图维那在森林中遇到了两个弟弟——祖斯(列维•施瑞博尔饰)与阿斯贝(杰米•贝尔饰),3人一同准备从波兰前往白俄罗斯。但在森林中,他们遇到了幸存的犹太人同伴。大家逐渐聚集起来,食物与物资开始出现短缺,德军的追杀又令他们措手不及。这时,图维那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建立一支游击队,反抗德军的进攻。面对德军的精良武器与人海大军,图维那能带领他的部队成功反抗吗?
2010年3月23日 看过
二战版的出埃及记,其实对于犹太民族这样一个颠沛流离的民族来说,他们总渴望出现摩西
2008 DanielCraig 二战 反抗军 战争
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 (2009) TMDB 豆瓣 Min reol IMDb 维基数据
G.I. Joe: The Rise of Cobra
6.6 (388 个评分) 导演: 斯蒂芬·索莫斯 演员: 查宁·塔图姆 / 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其它标题: G.I. Joe: The Rise of Cobra / 义勇群英:毒蛇危机(港)
近未来,武器研发集团MARS的创始人詹姆斯•麦库伦(Christopher Eccleston 饰)发明了名为“纳罗脉”的微型机器人,该机器人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吞噬掉挡路的敌人,威力巨大。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武器研究所对此颇感兴趣,向MARS集团购买了四颗纳罗脉弹头。运送途中,护卫队遭到一伙高科技武装分子的袭击。在弹头即将被抢去之际,另一组神秘人马阻止了武装分子的计划,并解救了护卫队仅剩的两名成员公爵(钱宁•塔图姆Channing Tatum 饰)和开伞索(Marlon Wayans 饰)。
解救公爵的正是霍克将军(丹尼斯•奎德Dennis Quaid 饰)所统率的特种部队,公爵和开伞索请求加入该部队,以血前耻。另一方面,阴谋夺取弹头的幕后黑手正是麦库伦,他企图从NATO榨取巨额资金以支持他的研究,继而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一场正邪较量就此展开……
2009年3月16日 看过
孩之宝当年想卖玩具,拍了一堆动画,现在又想卖新玩具,又拍了一堆电影,还有无限续集…………这样下去不是赚疯了?!可怕的营销~~~_x000d_
2009 战争 漫画改编 科幻 美国
南京!南京! (2009)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南京!南京!
7.0 (380 个评分) 导演: 陆川 演员: 刘烨 / 高圆圆
其它标题: 南京!南京! / City of Life and Death
1937年12月13日,时为国民政府首都的南京城沦陷,部分官员弃城逃亡,但仍有许多官兵留守,誓死保卫这个大厦将倾的城池。
宋锡濂部军官陆剑雄(刘烨 饰)协同战友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他们微弱而顽强的抵抗最终被压制,数以万计的中国军民成为俘虏,在枪炮声中血染长江;金陵女子学院安全区,女教师姜淑云(高圆圆 饰)奔波往复,尽力帮助和拯救所有来此避难的同胞,但兽性大发的日军早已虎视眈眈盯上了藏身于此的妇女;拉贝的秘书唐先生(范伟 饰)小心应付,委曲求全,为了保护家人而做出错误的选择,他也为此付出代价;舞女小江(江一燕 饰)纵使逃亡避难也不愿抛却女性的柔媚,她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则在其女性的外壳下注入一份刚强;日本人角川(中泉英雄 饰)随部队进驻这个千疮百孔、破败不堪的城池,在这个人间炼狱,他的心灵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狼烟滚滚,血流成河,大时代的背景下,人们既要承受时代的无情给予,也要做出攸关命运的痛苦抉择……
孟菲斯美女号 (1990)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Memphis Belle
7.5 (27 个评分) 导演: 迈克尔·卡顿-琼斯 演员: 马修·莫迪恩 / 埃里克·斯托尔兹
其它标题: Memphis Belle / 英烈的岁月
影片描写了二次大战中的1943年,10名飞行员驾驶B—17轰炸机飞越德军上空轰炸既定目标的壮烈场面。这群朝气勃勃的小伙子,刚刚完成了他们的第24次飞行任务,再飞一次可以返家了,久违的家在等他的,战争结束之后该做什么,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番憧憬。然而,残酷的事实摆在他们面 前,无法向人表露的紧张和恐惧,只有默默地祈求冥冥中的神灵保佑。为此,他们视好运胜过一切,一块护身挂牌,甚至是一条幸运皮筋,都可以使他们的心灵得以寄托。
在紧张、无奈的等待之后,终于等来了出发的命令,满载弹药的飞行方阵穿过云层,向目标靠近。主机孟菲斯美女号是戴尼斯为了纪念他在孟菲斯相识的女友而命名。在天气恶劣、云层密布,目标无法确认的情况下,戴尼斯为了保护无辜的生命和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冒死重新飞回,确认了目标。重创之下的飞机终于载着这群伤痕累累却胜利完成使命的英雄的归来。
阿拉伯的劳伦斯 (1962) 豆瓣 IMDb TMDB Min reol Eggplant.place 维基数据
Lawrence of Arabia
8.8 (380 个评分) 导演: 大卫·里恩 演员: 彼得·奥图尔 / 亚历克·吉尼斯
其它标题: Lawrence of Arabia / 沙漠枭雄(港)
1916年,阿拉伯大起义爆发。 英军中尉 Lawrence(Peter O'Toole 饰)受命登上阿拉伯半岛之后,决定带领阿拉伯人夺取亚喀巴。在穿越沙漠的过程中, Lawrence 力排众议孤身返回搭救了失踪的 Gasim(I.S. Johar 饰)。此举赢得了众人的尊敬,Ali ibn el Kharish(Omar Sharif 饰)沙里夫甚至让 Lawrence 换上了沙里夫的长袍,而 Lawrence 也欣然接受。可是阿拉伯部落间并不和睦,Harith 部的 Gasim 杀了 Howeitat 部的人,双方剑拔弩张。为了平息争端,Lawrence 亲手处决了 Gasim,而杀人的快感却让 Lawrence 感到不安。成功夺取亚喀巴之后,Lawrence 驼不停蹄地穿越西奈半岛回到开罗。Allenby(Jack Hawkins 饰)将军大喜过望,升 Lawrence 为少校,对其寄予厚望……
二百三高地 (1980)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二百三髙地
7.3 (15 个评分) 导演: 舛田利雄 演员: 仲代达矢 / 丹波哲郎
其它标题: 二百三髙地 / 203高地
从明治37年2月开始到38年7月为止,大约长达一年半之久,日俄之间围绕东北亚地区的控制权之争,爆发了日俄战争。
拆弹部队 (2008) 豆瓣 Min reol 维基数据 IMDb TMDB
The Hurt Locker
7.6 (514 个评分) 导演: 凯瑟琳·毕格罗 演员: 杰瑞米·雷纳 / 安东尼·麦凯
其它标题: The Hurt Locker / 拆弹雄心(港)
美军侵入伊拉克后,上士威廉姆斯•詹姆斯(杰瑞米•雷纳 Jeremy Renner 饰)被调入陆军亡命连拆弹组,接替刚在巴格达执行任务中牺牲的同事。拆弹组另两人,负责联络的士官桑波恩(安东尼•麦凯 Anthony Mackie 饰)和负责掩护的特种兵欧文(布莱恩•杰拉蒂 Brian Geraghty 饰)对意气用事的威廉姆斯相当反感。但在联合国大楼的拆弹行动中,抗拒命令强行拆弹的威廉姆斯却得到上校瑞德(大卫•莫尔斯 David Morse 饰)的赞赏。在一次仓库拆弹任务中,威廉姆斯认为被用作尸体炸弹的伊拉克小男孩是他在军营认识的卖盗版DVD的贝克汉姆(克里斯托佛•萨伊 Christopher Sayegh 饰)。小贝克汉姆的死让威廉姆斯更为疯狂,竟私离军营单枪匹马入城调查……
本片荣获2010年第8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剪辑、最佳音响效果等6项大奖。
高山下的花环 (1984) TMDB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高山下的花环
8.4 (172 个评分) 导演: 谢晋 演员: 吕晓禾 / 唐国强
其它标题: 卫国军魂(港) / Wreaths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驻扎在四川广元的九连长梁三喜(吕晓禾 饰)为了从军政治部调来的指导员赵蒙生(唐国强 饰)推迟了探亲假,可出身高干家庭吃不了苦的蒙生打算只干几个月就走。1979年,赵母吴爽(刘燕生 饰)得知蒙生部队将要赴越作战,加紧督办调动之事。耿直的炮排长靳开来(何伟 饰)听说后火冒三丈,扬言要自费上北京告状。部队开赴云南边境,吴爽孤注一掷请求军长雷震(童超 饰)将蒙生调回后方……
西贡战役 (2005) 豆瓣
Giải phóng Sài Gòn
导演: 郎云 演员: 夏永创 / 恭笃宽
其它标题: Giải phóng Sài Gòn / 解放西贡
这部电影描述差不多一百个人物,当中包括一些历史大人物:共产党的武元甲将军,文进勇将军;还有阮文绍和杨文明等等。为了现重这个如此壮观的历史事件,制作人花了很多时间研究胡志明战及当中参战的人物。 这电影在最后在迈向自由和快乐的西贡(胡志明市)中结束。
《西贡大决战》为世界百大战争之一,浩大战争场面震撼人心,真实再现1975年春季悲惨壮烈的南、北越之战
越南总理潘文凯下令拍摄,动用2000门火炮、800辆坦克、300多枚萨姆2型导弹和数万越南士兵
人们一直未能忘记那一场事关越南统一的大战,是这一次战役改变了越南的现代历史,人们为了统一付出了血的代价,同时在人民的记忆中永恒。
30年前,越南爱国武装力量和人民以摧枯拉朽之势,发起一场大决战——“胡志明战役”。1975年4月30日中午11时10分,越南坦克先头部队攻入前西贡政权的“总统府”,西贡政权“总统”发表广播讲话宣布无条件投降,最后一批美国人从美国“大使馆”楼顶搭乘直升机仓皇撤离越南。越南军民随后乘胜追击,迅速解放了西贡和整个越南南方。
4·30大捷标志着:胡志明主席和越南共产党领导的艰苦卓绝的抗美救国战争赢得了历史性的彻底胜利。胡志明主席“解放南方、统一祖国”的遗愿得以圆满实现。这一事件在越南民族解放史上谱写了光照千秋的篇章,在当代国际关系史上留下了意义深远的记录。
在越战中,美国使用了除核武器之外的所有现代化武器。越南成了美国最新式武器的试验场。在越战高峰时期,美国直接投入越南地面战场的总兵力高达55万,直接战争总耗费达1650多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8000多亿美元)。美军在越战中的死亡人数达6万多人。
越南为实现“解放南方、统一祖国”的历史使命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在这场神圣、正义的抗战中,越南为国捐躯的将士高达110万、战争失踪人员30万、伤残人员60万,还有近200万平民被杀害、200万平民伤残、200万平民遭受美军施放的化学毒剂毒气的伤害。
在这场力量对比悬殊的“不对称”战争中,越南党和政府高举胡志明主席的“决战决胜”的旗帜,动员全国人民支援前线,争取全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最终赢得了伟大的胜利。美国则不得不调整战略,将全部美军撤离越战这个泥潭……
《西贡大决战》重视的记录了历史,艺术的还原了那一场震撼世界的战争。碟商在推出普通制式的VCD和DVD5之外,还将推出DVD9,来让国内观众了解那一场战争。
边城英烈传 (2004)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The Alamo
7.4 (7 个评分) 导演: John Lee Hancock 演员: 比利·鲍伯·松顿 / 丹尼斯·奎德
其它标题: 알라모 / アラモ
"故事发生在1836年,德克萨斯的军事堡垒阿拉莫遭到了独裁者安东尼奥(埃米利洛·艾切瓦利亚 Emilio Echevarría 饰)带领的精锐部队的攻击,这也就意味着,驻守在阿拉莫的两百名平民,必须要面对数千名装备精良的专业士兵。这是一场根本就不可能胜利的战争。
在这命悬一线的紧要关头,威廉少尉(帕特里克·威尔森 Patrick Wilson 饰)、詹姆斯(杰森·帕特里克 Jason Patric 饰)和西部牛仔大卫(比利·鲍伯·松顿 Billy Bob Thornton 饰)勇敢的站了出来,领导着其他来自各行各业的勇士们和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十三天后,阿拉莫尸横遍野,然而,勇士们所争取到的时间使得萨姆将军(丹尼斯·奎德 Dennis Quaid 饰)得以领兵赶往此处,并且最终击退了墨西哥军队。"
血战1944 (2007) TMDB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ali-Ihantala 1944
6.9 (8 个评分) 导演: Åke Lindman 演员: Rauno Ahonen / Mikkomarkus Ahtiainen
其它标题: Tali-Ihantala 1944 / 1944: The Final Defence
1944年诺曼底登陆后,苏联红军从卡累利阿地岬向芬兰军队发起总攻,芬军向西北方向且战且退,到维普里(今俄罗斯维堡)一线重新设防,最终在塔里-伊汉塔拉一带与苏联红军对决,并全线遏制了苏联红军的进攻态势。
2009年8月31日 看过
芬兰人的写实一直很值得敬佩
2010年10月15日 评论 塔里-伊汉塔拉战役——自己翻译的wiki资料 - 【概况】 日期:1944.6.25-7.9 地点:芬兰,卡累利阿地峡 结果:芬兰取得决定性胜利 交战方:芬兰、德国 VS 苏联 双方指挥官:卡尔·棱哈特·奥伊什 Karl Lennart Oesch(芬)库尔特·克尔梅 Kurt Kuhlmey(德)VS 德米特里·N·古谢夫(苏) 兵力对比:芬德联军50000 ; 苏军150000 伤亡对比:芬德联军 1100 阵亡、1100失踪、6300受伤 ;4500-5000阵亡、13500-14500受伤、300多辆坦克、120-280架飞机 塔里-伊汉塔拉战役(1944.6.25-7.9)是二战中苏芬持续战争的一次重大战役。这场战役由芬德联军发起,是北欧国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战役(?),以芬兰的决定性胜利而告终。 【背景】 在1941年战争之初芬军取得突破之后,持续战争就转入了堑壕战。双方隔着战线均没有什么大动作。直到1944年列宁格勒解围后,苏军大本营决定发起一场攻势以迫使芬兰推出战争。 苏军于1944年6月9日起开始向卡累利阿地峡的芬军主动出击,以策应盟军的诺曼底登陆。卡累利阿地峡的各个地段都有交火,其中不少是作战经验丰富的苏军近卫部队。 6月10日,苏军突破了Valkeasaari的芬军防线。芬军撤退至第二道防线——VT防线(Vammelsuu-Taipale)重新组织防御。苏军则在重炮、轰炸机和装甲部队的支援下继续推进。 6月14日,苏军在 Sahakyl? 和 Kuuterselk?地域突破了VT防线。芬军装甲部队在Kuuterselk?发起反击但遭到失败。芬军被迫撤往 VKT防线(Viipuri (Vyborg) 【维普里(维堡)】- Kuparsaari - Taipale) VT防线失守后的一周内,芬军节节败退。6月20日,苏军在遭到极小抵抗的情况下轻松占领维普里(维堡)。尽管苏军取得了很大胜利,连续突破两道芬军防线,但是并没能消灭芬军主力。这就给芬军在VKT防线有了喘息的机会。 早在6月12日,曼纳海姆就向德国发出求援。6月16日,德国空军克尔梅支队到达芬兰。几日后,第303突击炮旅和第122“Greif”师也到达了芬兰。在这其中,德军提供的“坦克破坏者”反坦克火箭弹发挥了重要作用。 6月21日,芬兰提出求和。苏联要求芬兰无条件投降,遭芬兰拒绝。6月22日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普到达赫尔辛基,提出芬军保证抵抗到底是德国提供援助的前提条件。芬兰总统吕蒂对此提供了私人保证。 6月21日,苏军大本营给列宁格勒方面军下达命令:在塔里(Tali)突破VKT防线,前突至Saimaa湖一带。 【双方战斗序列】 芬兰: 卡累利阿方面司令部 (卡尔·棱哈特·奥伊什中将) 芬兰第四集团军 (Taavetti Laatikainen中将) 芬兰第3 "蓝色旅" (Lauri Haanterä上校) 芬兰 第3师 (Aaro Pajari少将) 芬兰 第4师 (Pietari Autti少将) 芬兰 第18师 (原师长Paavo Paalu少将 6. 26被解职, Otto Snellman上校接任), 芬兰 第11师(自6.27起) (Kaarlo Heiskanen少将). 芬兰 第6师 (Einar Vihma少将) 芬兰 装甲师 (Ruben Lagus少将) 第3飞行联队 ( E. Magnusson中校) (33 架 Bf 109, 18 架Brewster “水牛”Buffalo 239 战斗机 及 1 架Fokker C.X 侦察机) 第4飞行联队 (O. Sarko上校) (33 架Bristol “布伦海姆”Blenheim轰炸机, 12 架Junkers Ju-88轰炸机, 8 架Dornier Do-17Z 轰炸机) 德方: 德国空军“克尔梅”支队(Kurt Kuhlmey中校) (23-43 架 Fw-190 A-6/F-8 战斗轰炸机, 24-30 架Ju-87 D 施图卡 和 1-8 架Bf-109 G-8 侦察/战斗机) 德国国防军第303突击炮旅 (Hans-Wilhelm Cardeneo上尉) (6.22加入)(22 辆StuG III Ausf. G 突击炮, 9 辆StuH 42 突击炮) 苏联: 列宁格勒方面军(列昂尼德·戈沃罗夫元帅) 苏联第21集团军 (德米特里 N. 古谢夫大将) (15个师) 第30近卫军 第97军 第108军 第109军 【交战地域】 塔里-伊汉塔拉战役发生在1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南到维普里湾北端、北到Vuoksi 河,主要包括了塔里和伊汉塔拉两个村子。大约在维堡东北8-14KM处。 苏军则在维堡以东地域展开,由塔里村以南向北进攻伊汉塔拉。这一带是卡累利阿地峡唯一可以适合装甲部队通过的路径,大约有10KM宽。 【塔里:6.25-6.30】 塔里战役共分为三个阶段 这一地域的战斗于6月20日开始。 第一阶段 (6.20 - 6.24) 是芬兰军队的防御阶段,主要由芬军第18师(下辖6团、48团和第28独立营)、第三旅(4个营)、第13团3营抵御苏军第97军、第109军及第152坦克旅。芬军遭到苏军重炮和轰炸机的狂轰滥炸,但是仍然顽强抵抗,为后续增援到来赢得了时间。 第二阶段 (6.25- 6.26) 是战役的开始阶段。苏军的行动于6月25日早上6时30分开始,伴随着重炮轰击和空袭,苏军于7时30分向塔里村发起了进攻。苏军企图在28日前进抵Imatra-Lappeenranta-Suurpäälä 一线。当天第30近卫军也加入了战斗。苏军试图在Leitimojärvi湖两侧达成突破。苏军在湖东岸前进了3公里后就被芬兰第4师挡住了。在湖的西岸苏军第45近卫师和第109军在Konkkalanvuoret 附近的小丘被芬兰第48猎兵团拖住无法前进。不过,苏联第27团坦克团的坦克倒是强行攻下了Portinhoikka 汇合点,打通了前进的道路。苏联第178师向芬军第6猎兵团第1营防守的Saarela地峡发起进攻但是被击退。与此同时,第97军进攻芬3旅的防御地域收获甚微。芬军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不少部队极有可能被分割包围。芬兰第四集团军面临着丧失VKT防线的危险。芬军决定将作为预备队的第18师,17师一部以及第四师的几个战斗群投入战斗进行反击。下午,芬兰装甲师也投入了战斗。芬军计划利用反击将Leitimojärvi 湖西侧的苏军逼回出发点。苏军第27坦克团被全歼,只有六辆坦克被俘虏。 第三阶段(6.27- 6.30)包括德军第303突击炮旅在内,越来越多的援军被投入到战斗中去。随着芬军零散地投入战斗,集中组织防御已不可能所有的芬军部队分为两个战役集群:Björkman 集群和Puroma 集群。苏军实力也得到了加强:一个装甲旅、两个装甲突击团和4个突击炮团赶来增援。芬军计划将Leitimojärvi 东面突入的苏军4个师(46近卫师、63近卫师、64近卫师、268近卫师和近卫坦克第30旅)从三面突破来个“包饺子”,以此夺回主动权。芬军两个战役集群一路突进,最后在相距不到1公里的时候被驻守Talinmylly 村苏军的顽强防御击退。芬军这次突击失败,一方面是因为苏军装备大量坦克和重炮,另一方面是因为通讯不畅,几个营各自为战结果被各个击破。Puroma上校日后在谈到这次进攻时仍为在Talinmylly 村外未能合围嗟叹不已。不过芬军的反击赢得了72小时的休整时间,芬军的有生力量第6师和第11师赶到了战场。一些地段有小规模坦克遭遇战。6月28日,芬德空军也开始了回击,芬兰轰炸机和德国施图卡开始轰炸苏军地面部队苏联空军也不示弱,第276轰炸航空师轰炸了芬兰装甲师的指挥部。芬军司令奥伊什中将命令所有部队稍作后撤,苏军也立即攻了上来。6月29日是芬军在整个战役最艰苦的一天,所有的部队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经过一天的血战,芬军总算稳住了战线。 6月30日,芬军从塔里全面撤退。在接下来的两天里,芬军在这一地段每天损失近800人。   【伊汉塔拉: 7月1日-7月9日】 在接下来战斗中,芬军集结了本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炮兵部队进行轰击。这一方案是由芬军炮兵司令Vilho Petter Nenonen上将提出的,目的是可以更快地修正射击误差。这个时候伊汉塔拉地域成为了战役的关键,芬军利用这一大规模炮击粉碎苏军的进攻矛头。这一行动的火控系统将同时指挥21个炮兵阵地,近250门炮向同一目标进行轰击;火力控制员不单独指引某个炮兵阵地射击,这就使快速集火和快速转移目标十分便捷。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项世界纪录(?) 据苏方将领S.P. Platonov中将所著的《列宁格勒战役1941-1944》(Bitva za Leningrad 1941-1944)记载: "我军接下来的攻势没有取得进展。.敌军在这一地段集中火力,成功遏制了我军的攻势……在持续三周的攻势中,从 6月 21日 到 7月中旬,列宁格勒方面军右翼的部队没能完成大本营6月21日的最高指示。" 芬军此次行动,调动了卡累利阿地区全部炮兵的一半,其中包括了德国303突击炮旅的StuG III 突击炮(赫希伯格公爵注:苏军也经常在火力装备时把Su-152当固定炮使用)。芬军在接下来的行动里发放了库存的“坦克破坏者” 7月2日芬兰方面截获了苏军的通讯电报,得知苏63师和苏30装甲旅将于7月3日凌晨4时发动进攻。次日晨,芬德轰炸机各40架轰炸了苏军部队,地面的250门大炮则向苏军阵地发射了4000多发炮弹。当天6时,200架苏军飞机和步兵部队也发起了进攻。但是到晚7时为止,芬兰人仍然控制着阵地。 7月6日苏军冒着芬6师18个炮兵营和一个重炮连的猛烈轰击总算达成了一些突破。但在次日就被击退。在13:30 和 19:00的两次反击也未能取得成功。到7月7日,苏军将进攻重点转向Vuoksi 河地域,并将骨干部队抽出来调往爱沙尼亚作战。7月9日,苏军已无力再突破。但战斗仍在继续。 【损失】 芬兰方面称苏军在塔里-伊汉塔拉战役中损失了近300辆坦克,主要是被飞机和“坦克破坏者”击毁的。120-280架苏联飞机被击落 芬兰军队报告说自己有8561人在战斗中阵亡、受伤或是失踪。按照苏21集团军的每日战报和十日总结,苏军伤亡达18000-22000.伤亡数字之所以不确定是因为21集团军有25%的部队并未参战。 【影响】 塔里-伊汉塔拉战役的结果和芬兰在其他战线取得的一些战果使苏联高层确信:征服芬兰是得不偿失的。红军拥有绝对的优势却被芬军击退了 塔里-伊汉塔拉战役可能是苏芬续战中最重要的一场战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结局——或在某种意义上,是两场战争——包括1939-1940年苏芬冬战——最终结局的决定因素。塔里-伊汉塔拉战役最终促成了苏芬停战谈判。 苏联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那封电报被截获,这使得芬军提前做好了战斗准备并坚定了防守决心。当然,芬兰Salpa防线在1944年秋季的作用也不可小视。 1944年夏末发生在卡累利阿地峡的战事导致了苏芬谈判,使芬兰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得以继续存在。苏芬间的停火协议于1944年9月4日7时正式生效,但是之后24小时红军仍与芬军发生一些小规模的交火。 【相关行动】 在塔-伊战役进行的同时,7月4日,苏联第59集团军向维普里湾的岛屿发起攻击。但是在7月10日进攻芬兰本土时被德国第122师击退 7月3日苏军在塔里战败后,第23集团军试图于7月4日在Vuosalmi渡过Vuoksi河,尽管守河的只有芬2师一个师而苏军有三个师,但是苏军未能扩大登陆场。苏军一直试图突破直到21日才放弃。 由于塔-伊战役的胜利,维普里湾北岸的Kivisilta –Tienhaara战线和Vuosalmi的渡口也得以守住 。在维普里湾和拉多加湖东北岸芬军都取得了一些战果,特别在Ilomantsi战役中芬军围歼了苏军两个师。 7月12日,苏军接到命令停止进攻。芬军侦察兵注意到大批苏军军列载着坦克和车辆驶离芬兰前线。后来这些部队都参加了对柏林的进攻。 7月12日,苏联开始主动向芬兰提出和谈的要求
二战 战争 芬兰
马克斯·马努斯 (2008)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Max Manus
6.7 (9 个评分) 导演: Joachim Roenning / 艾斯彭·山德伯格 演员: 阿卡塞尔·亨涅 / Viktoria Winge
其它标题: Max Manus / 马克思·马努斯
本片根据挪威著名抵抗组织战士马克斯•马努斯的真实经历改编。
三十年代末期,战争的阴云笼罩欧洲大陆,德国和苏联从东、西两个方向蚕食欧洲诸国。1940年,马克斯•马努斯(Aksel Hennie 饰)同众多挪威青年组成志愿军赴芬兰参加“冬天战争”,以阻止苏联占领芬兰,后因德国出兵挪威,马努斯只得返回奥斯陆,筹办地下刊物宣传反纳粹主张。这份危险的事业导致马努斯被纳粹捉获,然而他涉险逃脱,并终于抵达苏格兰,接受了英方的严格训练。1943年,马努斯空降挪威,利用自制炸弹袭击德国舰只,由此,开始了他以精神病患者身份成为抵抗英雄的传奇人生……
本片包揽2008年挪威电影阿曼达奖最佳电影、男主角、摄影、剧本等七项主要奖项。
2009年9月2日 看过
有点像《钢琴师》
2009年9月15日 评论 马克思·马努斯生平 - 全名:Maximo Guillermo Manus 生卒年:1914.12.9-1996.9.20 马克思·马努斯是二战期间挪威最著名的抵抗组织战士之一。 1914年生于挪威卑尔根。其母为丹麦人。父亲原名约翰·马格努森( Johan Magnussen),因曾侨居西班牙语国家,改姓为西班牙语发音的马努斯(Manus) 1939-1940年作为志愿军到芬兰参加苏芬战争抗击苏联侵略者,1940年4月9日德国闪击挪威,马努斯匆匆回国,成为第一批地下抵抗组织成员。同年逃出挪威,到英国加入挪威流亡政府的部队。在经过严格训练后,编入专门进行敌后破坏活动的挪威第一独立连(以第一任连长命名为“林格连”),返回挪威执行破环任务。马努斯是连里的舰船爆破专家,擅长用“扇贝雷”(一种粘附在水线下船体的磁性炸药)炸沉德国海军舰艇船只。最著名的战果有1944年炸沉德国海军运输船“蒙特罗莎”号(SS Monte Rosa)和1945年1月16日炸沉德国海军排水量9035吨的大型运输船“多瑙”号(SS Donau)。战争结束时,马努斯的军衔为中尉 马努斯因其二战时的战斗功绩而被挪威人称颂,战后他写过几本关于自己传奇经历的回忆录。马努斯退役后开了一家名为Max Manus AS的办公用品公司,生意红火。 由于战绩突出,马努斯先后两次被授予挪威军人的最高奖章——佩剑战争十字勋章。英国人也向他颁发了不列颠战争十字勋章和勋带 马努斯晚年移居西班牙,1996年去世。 【自传】 战后不久,马努斯就出版了两本自传,其中一本叫Det vil helst gå godt (一切总会好起来)描述了他早年在南美和拉美热带丛林的一些经历。由于他在二战爆发前不久回到挪威直接参军并到芬兰作战,因此当时未能成书。 苏芬冬季战争结束后,纳粹入侵挪威。马努斯作为挪威国防军士兵参加防御战。挪威沦陷后他到奥斯陆参与组织地下抵抗运动,出版反纳粹宣传品和制造武器。他甚至曾经计划在希特勒和戈培尔访问奥斯陆时进行刺杀。 他的行动很快引起了盖世太保的注意。不久马努斯被捕,在逃跑时跳窗受伤(电影《马克思·马努斯》有所反映)并被送往奥斯陆一家大医院救治。医院的医生骗盖世太保和傀儡政府的人说马努斯摔断了脊背,肩膀脱臼还伴有严重脑震荡。事实上马努斯只是轻微脑震荡和一些擦伤而已。27天后,在一名护士的帮助下,马努斯用一根绳子从二楼滑了下去,逃跑了(因为这两次跳/爬窗,他日后被戏称为跳窗的马努斯)。他先到了瑞典,正赶上苏德战争爆发,于是他通过苏联到达土耳其、辗转阿拉伯然后到了开普敦,在那里上船前往美国,打算从那里回欧洲。 在此时他遇上了在美国的挪威流亡政府军事人员,于是他先去加拿大受训再经贝尔法斯特到英国。在苏格兰他接受了爆破和伪装的相关训练。训练结束后他和一个破坏小组被空投至奥斯陆附近的森林里。 马努斯回到挪威后即开始回复秘密抵抗活动,主要是针对奥斯陆港的船只爆破行动。他利用自制的“扇贝雷”炸沉炸伤了多艘船只。这是一项长期的但是艰巨而危险的工作。他还经常冒险穿越挪威和瑞典的边界,到瑞典以放松他巨大的体力和精神压力。他的许多战友都遇害或被捕,但马努斯总是一次次化险为夷幸存下来。 马努斯的第二本书是Det blir alvor (形势严峻)。在书中他续写了自己在战争后期的一些任务和经历,包括1945年炸沉两艘德国大型运输船。战争结束后,挪威国王哈康七世亲自挑选马努斯为自己参加欢庆游行时的私人护卫。这是一项极高的荣誉,他也因此成为挪威最富盛名的战争英雄,当时他只有29岁。 【战后】 马克思·马努斯战后做起了办公用品生意。1945年秋他和一位叫Sophus Clausen 的生意伙伴前往美国进购办公用具,开设了Clausen og Manus公司。在此期间他曾雇佣了一些前吉斯林政府人员,其中包括一名叫Walter Fyrst的挪威籍盖世太保官员(军衔一级突击队中队长),这在公司内部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最终马努斯力排众议,认为应该给他们机会用自己专业知识赎罪,留任了他们。1952年公司分成了Sophus Clausen AS 和 Max Manus AS两家公司。马努斯的公司成为著名的意大利奥利维蒂公司(Olivetti)和荷兰飞利浦(Philips)在挪威的总代理,它至今仍在(官网 http://www.maxmanus.no/ )。 马努斯和一位叫Ida Nikoline 'Tikken' Lindebrække的女子在1947年结婚。Tikken当年是英国驻斯德哥尔摩领事馆的工作人员,负责联络抵抗组织。其父曾任卑尔根郡行政长官,其兄后来担任了挪威Høyre银行的董事长。 马努斯常常出现梦魇、酗酒等战争留下的心理创伤,不过在面对媒体时,他还是能比较平静的叙述当年的事件。退休后,马努斯夫妇侨居西班牙,1996年马努斯在此逝世。 2007年,一部根据马努斯生平事迹拍摄的同名电影《马克思·马努斯》在挪威开拍,由Aksel Hennie饰演马努斯。2008年12月19日首映。
二战 传记 战争 挪威
最后的空降兵 (2005) 豆瓣
The Last Drop
导演: Colin Teague 演员: 大卫·吉诺拉 / 斯科特·亚历山大
其它标题: The Last Drop / 终极降落
1944年九月,英国试图在圣诞节前结束二战。于是最高指挥官下达了一项史无前例的特殊任务——这就是在二战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空降突袭活动。三万五千名盟军士兵将要被空降到德国已占领的荷兰敌后。在这次空降任务中,一小组代号"火柴盒"的士兵有着自己的任务。当“火柴盒”被击落在着陆区域以外时,7名完全不同的英国兵发现自己已经与盟军的突袭部队分离,他们的成功机会似乎已经变的渺茫。而他们的对手是两帮德国的叛军,他们个个都是枪法精准、冷血无情、杀人不眨眼的郐子手,“火柴盒”小分队只能孤军奋战。他们能否在德国军和风暴突击小分队的鼻子底下顺利的执行这项任务?他们是否能从战火中幸存下来?一场斗智斗勇的恶战不可避免……
战斗列车 (1964) 豆瓣
The Train
7.7 (6 个评分) 导演: 约翰·弗兰克海默 演员: 伯特·兰卡斯特 / 保罗·斯科菲尔德
其它标题: The Train / 铁路敢死队
以火车为主要叙事舞台的影片中,约翰.弗兰肯海默导演的这部战争动作片是令人难忘的杰作。故事时代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军眼看大势已去,深黯艺术无价的德国指挥官保罗.斯科菲尔德乃下令将一批法国名画从博物馆搬回德国去。负责驾驶这列火车的司机伯特.兰卡斯特在严密监视下,仍跟法国铁路局人员及地下游击队配合行动,用鱼目混珠及瞒骗等种种方式跟德军斗智,力保国宝不致流出国境之外。全片剧情结构严谨,气氛处理紧凑生动,常有令人捏一把汗的精彩场面出现。两位男主角的表演旗逢敌手,张力十足,也表现了各自的爱国心。
赎罪日 (2000) 豆瓣
Kippur
7.2 (5 个评分) 导演: 阿莫斯·吉泰
其它标题: Kippur
《赎罪日》以纪录片式的风格讲述了一对生死之交在中东战争中的惨烈故事,具有深刻的反省意义和血淋淋的震撼力。而这部电影的背景,正是导演自己的亲身经历,正是这场惨烈的战争,促使他走上电影之路。
纽伦堡审判 (2000) 豆瓣
Nuremberg
7.4 (7 个评分) 导演: 伊维斯·西蒙尼奥 演员: 亚历克·鲍德温 / 吉尔·亨内斯
其它标题: Nuremberg
影片根据二战后的纽伦堡大审判进行创作,对二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945年11月20日,俄、美、英、法四国大法官走进德国纽伦堡法院,举世瞩目的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法庭――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在这里开庭了。21名同盟国认定的主要战争罪犯被推上了历史的审判台,其中包括前纳粹元帅赫尔曼·戈林、希特勒副手鲁道夫·赫斯、纳粹外长里宾特洛甫等。美国首席大法官杰克逊首先宣读总起诉书,罗列了法西斯灭绝人性的罪行,而狡猾的纳粹分子则想方设法为自己开脱罪责,并使尽各种花招,企图通过非常规手段逃出这次正义的终极判决。在十分艰难的境况下,纽伦堡共持续了315天,开庭218次,正义与邪恶的再次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激烈交锋……
我的孩子杰克 (2007)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My Boy Jack
6.3 (6 个评分) 导演: Brian Kirk 演员: 大卫·海格 /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其它标题: My Boy Jack / 战地泪痕(台)
1914年,英国正面临德军的进攻。鲁德亚德•吉卜林热爱国家,想尽一切办法要让自己17岁的儿子杰克(丹尼尔•拉德克利 饰)加入军团,为国家出一份力。可是有深度近视的杰克体检时遭到多次的拒绝,鲁德亚德用尽了自己的关系,希望能把儿子送到军队去。
杰克成功了,他加入了军队。纵使他本身近视这一缺点让他有点不如别人,可是他也努力克服了困难,更成为了中尉,带领属于自己的队伍。
正当杰克要步入18岁,他也正式征战沙场了。而英国的战况明显不及敌人,即使满腔爱国激情的杰克冲向敌方,但他还是抵不过无情的枪林弹雨……
战场上的布谷鸟 (2002)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Кукушка
8.2 (12 个评分) 导演: 亚历山大·罗戈日金 演员: Anni-Kristiina Juuso / 威勒·哈派塞罗
其它标题: Кукушка / 布谷鸟
1944年的秋天,芬兰士兵维伊克和苏军少尉伊万在身处绝境之时,被神秘女人安娜从死亡线上救回,并带回自己所居住的如世外桃源般的住所。三人虽然语言不通,却很享受这样宁静的生活。停战的消息传来,三人生活无法再继续下去,面对心中涌现的感情,维伊克和伊万再一次站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前。
钢琴家 (2002)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The Pianist
9.0 (1318 个评分) 导演: Roman Polanski 演员: Adrien Brody / Thomas Kretschmann
其它标题: 피아니스트 / 戦場のピアニスト
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战争风云 (1983) 豆瓣
The Winds of War
导演: 丹·柯蒂斯 演员: 罗伯特·米彻姆 / 艾丽·麦古奥
赫尔曼·沃克的小说《战争风云(1939-1941)》及姊妹篇《战争与回忆(1941-1945)》,是现代文学史上全景式展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真实进程的规模最大的作品。正如作者所言:"是在尽很大的努力描绘一幅一次大规模的世界战争真实的,宏伟的图像。”
本片通过亨利一家在二次大战中的不同经历反映了二战中的方方面面,即有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又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儿女情长。书中人物众多,上至各交战国最高领导人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等,下至一般士兵和普通百姓。所述故事从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战争结束为止,涉及大多数主要战场和重要事件。作品中涉及的战史,都是真实的,所引的数字材料,都是可靠的,举凡显赫人物的言语行事,也都是出自正史,凡此种种,加上作者感人至深的文学手法,铸成了这部"史诗风范的长篇小说”。当然,爱情、亲情、友情绝对是这部佳作中永远也不会缺少的主题。
两部小说都先后在80年代被搬上电视屏幕,而且相当成功。电视剧把小说的人物和故事背景形象化的搬上了荧屏,真实再现了原着的宏大的战争场景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真实的情感。本剧演员阵容非常强大。已故美国性格巨星罗伯特米切姆扮演维克多亨利,在两部电视剧中他扮演了同一个角色。其他明星还有沙朗斯通、约翰吉尔古德爵士、简西摩尔等。《战争与回忆》的开始紧接着《战争风云》,里面涉及到太平洋战场、欧洲战场、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等历史事件...
剧情简介:
一部二战题材的电视剧集,根据同名小说改编,作者是曾以《凯恩号哗变》获得普利策奖的美国作家赫尔曼.沃克(Herman Wouk)-他本人亲自担任剧本改编工作,剧本完稿后全长962页,有1785个场景。制作组拍摄足迹遍及亚欧6个国家共267个拍摄地点,花费11年时间进行拍摄,总共拍了15个小时的原始素材。后期制作用了1年,最终剧集长度为883分钟。生动地呈现了二次世界大战打响前夕阴云笼罩的世界局势,对于二战幕后背景有着深刻阐述。该剧共获得3项艾美奖提名,5年后原班人马推出续集《战争与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