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批评官员的尺度 豆瓣 Goodreads
Make No Law: The Sullivan Case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8.8 (103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东尼·刘易斯
译者:
何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7
1960年,因为一则批评性广告,警察局长沙利文以诽谤为由,将《纽约时报》告上法庭,并申请巨额赔偿。两审失利后,几乎被各地政府官员相继提起的索赔逼至绝境的《纽约时报》,奋起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在“《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力挽狂澜,宣布“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维护了媒体、公民批评官员的自由。《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刘易斯,以翔实史料、生动笔触,系统回顾了这起新闻自由史上的里程碑案件,并循此为线,串接起美国人民争取言论自由的司法抗争历史,完美展现了霍姆斯、布兰代斯、汉德、沃伦、布伦南、布莱克、韦克斯勒等伟大法官和律师的形象。
扛龙旗的美国大兵 豆瓣
作者:
阿尔弗雷德·考尼比斯
译者:
刘悦
2011
- 6
《扛龙旗的美国大兵:美国第十五步兵团在中国(1912-1938)》作者阿尔弗雷德•艾米利•考尼比斯是美国北科罗拉多大学历史教授。他获得美国第十五步兵团在华出版的全部《哨兵报》,以此为基础做了大量调查,写出了本书。本书不是一般的历史性著作,它更多的像随笔。每个章节似有相应的主题,但又不是那种很严格的限定,甚至有点意识流的味道。全书风格活泼,语言生动。译者刘悦担任近代天津博物馆馆长,曾多次赴欧美国家搜集有关天津近代史的宝贵资料。《扛龙旗的美国大兵:美国第十五步兵团在中国(1912-1938)》图文并茂,有很多天津的和十五团的老照片。
对于那段历史从一个侧面进行阐述。读者可以从中国近代历史的角度来阅读,美军第十五步兵团常驻天津本身就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部分。也可以从中美关系史的角度来阅读。第十五步兵团中的一些军官后来都成了中美关系史中的重要人物,如马歇尔、史迪威、魏德迈、马格鲁特。在中国的经历帮助他们成为“知华派”,在后来的中美关系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这些美国人居然都出自第十五团。也可以从天津历史的角度,美军第十五团也已经成为天津历史的一部分。近代天津的历史与外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那段历史从一个侧面进行阐述。读者可以从中国近代历史的角度来阅读,美军第十五步兵团常驻天津本身就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部分。也可以从中美关系史的角度来阅读。第十五步兵团中的一些军官后来都成了中美关系史中的重要人物,如马歇尔、史迪威、魏德迈、马格鲁特。在中国的经历帮助他们成为“知华派”,在后来的中美关系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这些美国人居然都出自第十五团。也可以从天津历史的角度,美军第十五团也已经成为天津历史的一部分。近代天津的历史与外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The Federalist Papers 豆瓣
作者:
Alexander Hamilton
/
James Madison
…
Signet Classics
2003
- 4
主权 豆瓣
作者:
约翰・霍夫曼
译者:
陆彬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 1
在这本书中,霍夫曼先生想要达致这样几个目标:
1.主权一方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实实在在的作用,另一方面它的概念却又是如此混淆,以至于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理论工作者和公众。因此,澄清这一重要却又充满争议的概念是极其必要的。
2.民主理论、女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三种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为我们颠覆传统的国家主权观提供了什么样的资源?
3.我们能否实现对国家的超越,是个人而不是国家拥有主权。换言之,我们能否重建一种新型的主权观?
霍夫曼先生指出,主权并非历来就有,主权概念更是如此。主权及其概念是现代国家和思潮萌发以后才有的产物。现代主义告诉我们:主权一方面是至高无上的,一方面却又是要受到限制的,正是这一矛盾理论假设使得主权概念难以逃出自身的逻辑陷阱;也正是因为现代主义关于主权和国家之关联的肇端,使得主权概念模糊不清、充满争议。因此,要澄清主权之概念就必须把主权和国家分离开来,这也是贯穿本书的宗旨。在此基础之上,为了重建主权概念提出一种新型的主权观,霍夫曼先生从民主理论、女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中汲取丰富的理论资源,建设性地提出了“联系的主权观”。这一主权概念,消解了权力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根本对立关系;把主权同它所指向之对象和所处的环境联系起来;既实现了个人的自治又避免了原子式的个人生存方式;既保全了公共生活必需的秩序,又保障了个人的权利;它是一种“理想的现实主义”。
在书中,霍夫曼先生向我们展示了其深厚的理论素养,揭示了主权概念发展的历史逻辑。其中作者对不同思潮关于主权的论述,及其对主权概念联系的、历史主义的批判对我们不无启示。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作者所主张的同国家相分离的主权观存在着固有的理论缺陷,国家同主权的关联具有其特有的历史合理性,对这种合理性的抹煞是不符合历史也是无济于事的。而且,这会为西方大国霸权主义的推行大开方便之门,这是需要我们同时加以批判吸收的。
1.主权一方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实实在在的作用,另一方面它的概念却又是如此混淆,以至于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理论工作者和公众。因此,澄清这一重要却又充满争议的概念是极其必要的。
2.民主理论、女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三种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为我们颠覆传统的国家主权观提供了什么样的资源?
3.我们能否实现对国家的超越,是个人而不是国家拥有主权。换言之,我们能否重建一种新型的主权观?
霍夫曼先生指出,主权并非历来就有,主权概念更是如此。主权及其概念是现代国家和思潮萌发以后才有的产物。现代主义告诉我们:主权一方面是至高无上的,一方面却又是要受到限制的,正是这一矛盾理论假设使得主权概念难以逃出自身的逻辑陷阱;也正是因为现代主义关于主权和国家之关联的肇端,使得主权概念模糊不清、充满争议。因此,要澄清主权之概念就必须把主权和国家分离开来,这也是贯穿本书的宗旨。在此基础之上,为了重建主权概念提出一种新型的主权观,霍夫曼先生从民主理论、女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中汲取丰富的理论资源,建设性地提出了“联系的主权观”。这一主权概念,消解了权力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根本对立关系;把主权同它所指向之对象和所处的环境联系起来;既实现了个人的自治又避免了原子式的个人生存方式;既保全了公共生活必需的秩序,又保障了个人的权利;它是一种“理想的现实主义”。
在书中,霍夫曼先生向我们展示了其深厚的理论素养,揭示了主权概念发展的历史逻辑。其中作者对不同思潮关于主权的论述,及其对主权概念联系的、历史主义的批判对我们不无启示。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作者所主张的同国家相分离的主权观存在着固有的理论缺陷,国家同主权的关联具有其特有的历史合理性,对这种合理性的抹煞是不符合历史也是无济于事的。而且,这会为西方大国霸权主义的推行大开方便之门,这是需要我们同时加以批判吸收的。
罗伯特议事规则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亨利·罗伯特
译者:
孙涤
/
袁天鹏
世纪出版集团 格致出版社
2008
- 1
美国人崇尚自由,但美国人对待开会却是严肃认真的,美国人是会少规矩多。说到开会的规矩,世界上恐怕没有人比得上美国人的规矩大了。他们有一本厚厚的开会规则——《罗伯特议事规则》(RobertsRulesofOrder)。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部由亨利·马丁·罗伯特撰写的《议事规则袖珍手册》(Pocket Manual of Rules of Order)于1876年出版,几经修改后于2000年出了第十版。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内容非常详细,包罗万象,有专门讲主持会议的主席的规则,有针对会议秘书的规则,当然大量是有关普通与会者的规则,有针对不同意见的提出和表达的规则,有关辩论的规则,还有非常重要的、不同情况下的表决规则。
有一些细节规则后面的逻辑原则是十分有意思的。比如,有关动议、附议、反对和表决的一些规则是为了避免争执。原则上,现在在美国的国会、法院和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在规范的制约下,是不允许争执的。如果一个人对某动议有不同意见,怎么办呢?他首先必须想到的是,按照规则是不是还有他的发言时间以及是什么时候。其次,当他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时,要向会议主持者说话,而不能向意见不同的对手说话。在不同意见的对手之间的你来我往的对话,是规则所禁止的。
在国会辩论的时候就是这样。说是辩论,不同意见的议员在规定的时间里,名义上是在向主持的议长或委员会主席说话,而不能向自己的对手"叫板"。自己发言的时候拖堂延时,或者强行要求发言,或者在别人发言的时候插嘴打断,都是不允许的。
在美国的法庭上也是这样,当事双方的律师是不能直接对话的,因为一对话必吵无疑,法庭就会变成吵架的场所。规则规定,律师只能和法官对话,向陪审团呈示证据;而陪审团按照规则自始至终是"哑巴"。不同观点和不同利益之间的针锋相对,就是这样在规则的约束下,间接地实现的。
像议事规则这样的技术细节,对于美国这样的多元化而又强调个人自由、人人平等的国家是非常重要的,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否则的话,如果发生分歧就互不相让,各持己见,争吵得不亦乐乎,很可能永远达不成统一的决议,什么事也办不成。即使能够得出可行的结果,效率也将十分低下。罗伯特议事规则,就像一部设计良好的机器一样,能够有条不紊地让各种意见得以表达,用规则来压制各自内心私利的膨胀冲动,求同存异,然后按照规则表决。这种规则及所设计的操作程序,既保障了民主,也保障了效率。
罗伯特议事规则是在洞彻人性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琢磨而设计的。正是这种对细节把握得精致完美的规则,才最大化地实现了公平与效率。
所以,任何一个真正成熟的管理,无论是社会管理,还是经济管理,必然是靠在对细节精确把握的基础上制定的规则来运行的。管理离开不开规则和标准,而规则和标准正是精致的完美表现。
我们应该从哪里着手学习《罗伯特议事规则》呢?
我们说有规则是最重要的,并不是说规则是什么并不重要。我们不能规定什么样的规则是最好的,是绝对正确的,但是我们一定知道我们想追求什么样的原则,什么样的精神,这些原则和精神正是议事规则的精华和意义所在。
这些原则包括:
根本原则:
平衡:保护各种人和人群的权利,包括意见占多数的人,也包括意见占少数的人,甚至是每一个人,即使那些没有出席会议的人,从而最终做到保护所有这些人组成的整体的权利。正是几百年来,人们对这种平衡的不懈追求,才换来了议事规则今天的发展。
对领袖权力的制约:集体的全体成员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出领袖,并将一部分权力交给领袖,但是同时,集体必须保留一部分权力,使自己仍旧能够直接控制自己的事务,避免领袖的权力过大,避免领袖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集体的头上。
多数原则:多数人的意志将成为总体的意志。
辩论原则:所有决定必须是在经过了充分而且自由的辩论协商之后才能做出。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辩论说服其他人接受自己的意志,甚至一直到这个意志变成总体的意志。
集体的意志自由:在最大程度上保护集体自身,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和平衡集体成员的权利,然后,依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行事。
具体原则:
1689年英国议会出现了一本手册叫做《议会》(Lex Parliamentaria),罗列了三十五部当时的议学著,已经开始呈现我们今天的很多原则和规则的端倪。比如:
同时只能有一个议题:一旦一个提议被提出来以后,它就是当前唯一可以讨论的议题,必须先把它解决了,或者经表决同意把它先搁置了,然后才能提下一个提议。
意见相左的双方应轮流得到发言权:辩论的时候有人请求发言,主席应该先问他持的是哪一方的观点,如果其观点与上一位发言人相反,那么他有优先权(比如有若干人同时要求发言)。
主席必须请反方表决:必须进行正、反两方分别的表决,缺一不可。不可以正方表决后,发现已经达到表决额度的要求,就认为没有必要再请反对方表决。
反对人身攻击:必须制止脱离议题本身的人身攻击。禁止辱骂或讥讽的语言。
辩论必须围绕当前待决议题:如果发言人的言论显得与议题无关,而且其他与会成员已表现出了对此的反感(如嘘声),发言人的发言应该得到制止。
拆分议题:如果一个待决议题可以被分成若干小的议题,而且与会成员倾向于就其中小的问题分别讨论,可以提议将议题拆分。例如,将一个选举两个骑士的议题拆分成两个议题分别表决。
改变一个既成决议比通过一个新决议需要更大的努力。这是为了避免由于类似出席人数的变化这样的因素所可能导致的组织决策的不稳定。
在一届会议期间,一旦会议对某一议题做出了决定,同一个议题,或者本质上的同一个议题,不能再次讨论,除非发生了特殊情况。
如果对某个议题做了暂时性的处理(disposed of),并没有形成最终决定,那么不可以引入任何一旦通过就会干扰到会议再对原议题讨论时的立场的提议,无论新提议对原提议有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内容非常详细,包罗万象,有专门讲主持会议的主席的规则,有针对会议秘书的规则,当然大量是有关普通与会者的规则,有针对不同意见的提出和表达的规则,有关辩论的规则,还有非常重要的、不同情况下的表决规则。
有一些细节规则后面的逻辑原则是十分有意思的。比如,有关动议、附议、反对和表决的一些规则是为了避免争执。原则上,现在在美国的国会、法院和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在规范的制约下,是不允许争执的。如果一个人对某动议有不同意见,怎么办呢?他首先必须想到的是,按照规则是不是还有他的发言时间以及是什么时候。其次,当他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时,要向会议主持者说话,而不能向意见不同的对手说话。在不同意见的对手之间的你来我往的对话,是规则所禁止的。
在国会辩论的时候就是这样。说是辩论,不同意见的议员在规定的时间里,名义上是在向主持的议长或委员会主席说话,而不能向自己的对手"叫板"。自己发言的时候拖堂延时,或者强行要求发言,或者在别人发言的时候插嘴打断,都是不允许的。
在美国的法庭上也是这样,当事双方的律师是不能直接对话的,因为一对话必吵无疑,法庭就会变成吵架的场所。规则规定,律师只能和法官对话,向陪审团呈示证据;而陪审团按照规则自始至终是"哑巴"。不同观点和不同利益之间的针锋相对,就是这样在规则的约束下,间接地实现的。
像议事规则这样的技术细节,对于美国这样的多元化而又强调个人自由、人人平等的国家是非常重要的,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否则的话,如果发生分歧就互不相让,各持己见,争吵得不亦乐乎,很可能永远达不成统一的决议,什么事也办不成。即使能够得出可行的结果,效率也将十分低下。罗伯特议事规则,就像一部设计良好的机器一样,能够有条不紊地让各种意见得以表达,用规则来压制各自内心私利的膨胀冲动,求同存异,然后按照规则表决。这种规则及所设计的操作程序,既保障了民主,也保障了效率。
罗伯特议事规则是在洞彻人性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琢磨而设计的。正是这种对细节把握得精致完美的规则,才最大化地实现了公平与效率。
所以,任何一个真正成熟的管理,无论是社会管理,还是经济管理,必然是靠在对细节精确把握的基础上制定的规则来运行的。管理离开不开规则和标准,而规则和标准正是精致的完美表现。
我们应该从哪里着手学习《罗伯特议事规则》呢?
我们说有规则是最重要的,并不是说规则是什么并不重要。我们不能规定什么样的规则是最好的,是绝对正确的,但是我们一定知道我们想追求什么样的原则,什么样的精神,这些原则和精神正是议事规则的精华和意义所在。
这些原则包括:
根本原则:
平衡:保护各种人和人群的权利,包括意见占多数的人,也包括意见占少数的人,甚至是每一个人,即使那些没有出席会议的人,从而最终做到保护所有这些人组成的整体的权利。正是几百年来,人们对这种平衡的不懈追求,才换来了议事规则今天的发展。
对领袖权力的制约:集体的全体成员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出领袖,并将一部分权力交给领袖,但是同时,集体必须保留一部分权力,使自己仍旧能够直接控制自己的事务,避免领袖的权力过大,避免领袖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集体的头上。
多数原则:多数人的意志将成为总体的意志。
辩论原则:所有决定必须是在经过了充分而且自由的辩论协商之后才能做出。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辩论说服其他人接受自己的意志,甚至一直到这个意志变成总体的意志。
集体的意志自由:在最大程度上保护集体自身,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和平衡集体成员的权利,然后,依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行事。
具体原则:
1689年英国议会出现了一本手册叫做《议会》(Lex Parliamentaria),罗列了三十五部当时的议学著,已经开始呈现我们今天的很多原则和规则的端倪。比如:
同时只能有一个议题:一旦一个提议被提出来以后,它就是当前唯一可以讨论的议题,必须先把它解决了,或者经表决同意把它先搁置了,然后才能提下一个提议。
意见相左的双方应轮流得到发言权:辩论的时候有人请求发言,主席应该先问他持的是哪一方的观点,如果其观点与上一位发言人相反,那么他有优先权(比如有若干人同时要求发言)。
主席必须请反方表决:必须进行正、反两方分别的表决,缺一不可。不可以正方表决后,发现已经达到表决额度的要求,就认为没有必要再请反对方表决。
反对人身攻击:必须制止脱离议题本身的人身攻击。禁止辱骂或讥讽的语言。
辩论必须围绕当前待决议题:如果发言人的言论显得与议题无关,而且其他与会成员已表现出了对此的反感(如嘘声),发言人的发言应该得到制止。
拆分议题:如果一个待决议题可以被分成若干小的议题,而且与会成员倾向于就其中小的问题分别讨论,可以提议将议题拆分。例如,将一个选举两个骑士的议题拆分成两个议题分别表决。
改变一个既成决议比通过一个新决议需要更大的努力。这是为了避免由于类似出席人数的变化这样的因素所可能导致的组织决策的不稳定。
在一届会议期间,一旦会议对某一议题做出了决定,同一个议题,或者本质上的同一个议题,不能再次讨论,除非发生了特殊情况。
如果对某个议题做了暂时性的处理(disposed of),并没有形成最终决定,那么不可以引入任何一旦通过就会干扰到会议再对原议题讨论时的立场的提议,无论新提议对原提议有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
可操作的民主 豆瓣 Goodreads
8.8 (17 个评分)
作者:
寇延丁
/
袁天鹏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 4
南塘村的意义超过乌坎,越过小岗村,它昭示着中国真正民主时代的来临。
自五四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至今,九十多年过去了,“民主”作为口号深入人心,但实际操作起来仍困难重重。大家好像都很懂民主,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
罗伯特议事规则规定了民主制衡的程序细节,体现的正是权利、法治和民主的精神。其核心原则,就是要“谨慎仔细地平衡组织和会议当中人或者人群的权利”。总之,它提供了一种可以让“民主”付诸行动、拥有可操作的策略与程序的可能性。
但在中国,议事规则的精英特质和中国农村的草根现实相去甚远,因此,议事规则能够最终走进基层,并在基层决策过程中起到作用,尽管它可能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至少能让民主真正由口号变为解决争端和分歧的有效实践活动,真正实现无权威状态下的平等自治。南塘实验的最大意义,在于迈出了这关键的一步。
什么样的问题才可以拿来讨论?——动议可行原则
总是“领导说了算”如何应对?——主持中立原则
有人不表态想当“老好人”怎么办?——弃权无效原则
老六(张立宪)、杨利川联袂推荐
精英与草根相结合,运用罗伯特议事规则,让民主变成可解决具体问题的有效行为方式。
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始。而欲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又非从集会不为功。是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孙中山(中国翻译运用罗伯特议事规则第一人)
中国人要民主要了上百年,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付出了血的代价。假如民主有一天真的来临,我们该如何拥有呢?我们该如何行使手中的民主权利?我们又该如何尽到民主的义务?这个时代不可能截然地分为没有民主的黑夜和拥有民主的白昼,在夜与昼之间,如果我们不进行学习,未经培训,那么民主的曙光也许永远也不会出现。
——老六(张立宪)
人们都承认,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是对于普罗大众,民主可以获得吗?
这本书告诉我们,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发乎人情,顺乎常理,本来就在民间。
不过,民主也是技术活,它也需要学习和训练。民主的细节决定民主的真实,没有操作细节的民主往往意味着欺骗,可操作的民主才是民主的真正落实。
南塘合作社的村民们,正在证明着这个道理。
——杨利川
自五四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至今,九十多年过去了,“民主”作为口号深入人心,但实际操作起来仍困难重重。大家好像都很懂民主,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
罗伯特议事规则规定了民主制衡的程序细节,体现的正是权利、法治和民主的精神。其核心原则,就是要“谨慎仔细地平衡组织和会议当中人或者人群的权利”。总之,它提供了一种可以让“民主”付诸行动、拥有可操作的策略与程序的可能性。
但在中国,议事规则的精英特质和中国农村的草根现实相去甚远,因此,议事规则能够最终走进基层,并在基层决策过程中起到作用,尽管它可能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至少能让民主真正由口号变为解决争端和分歧的有效实践活动,真正实现无权威状态下的平等自治。南塘实验的最大意义,在于迈出了这关键的一步。
什么样的问题才可以拿来讨论?——动议可行原则
总是“领导说了算”如何应对?——主持中立原则
有人不表态想当“老好人”怎么办?——弃权无效原则
老六(张立宪)、杨利川联袂推荐
精英与草根相结合,运用罗伯特议事规则,让民主变成可解决具体问题的有效行为方式。
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始。而欲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又非从集会不为功。是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孙中山(中国翻译运用罗伯特议事规则第一人)
中国人要民主要了上百年,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付出了血的代价。假如民主有一天真的来临,我们该如何拥有呢?我们该如何行使手中的民主权利?我们又该如何尽到民主的义务?这个时代不可能截然地分为没有民主的黑夜和拥有民主的白昼,在夜与昼之间,如果我们不进行学习,未经培训,那么民主的曙光也许永远也不会出现。
——老六(张立宪)
人们都承认,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是对于普罗大众,民主可以获得吗?
这本书告诉我们,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发乎人情,顺乎常理,本来就在民间。
不过,民主也是技术活,它也需要学习和训练。民主的细节决定民主的真实,没有操作细节的民主往往意味着欺骗,可操作的民主才是民主的真正落实。
南塘合作社的村民们,正在证明着这个道理。
——杨利川
审查历史 豆瓣
Censoring History: Citizenship and Memory in Japa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
[美] 劳拉·赫茵
/
[美] 马克·塞尔登
译者:
聂露
/
尹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 6
历史记忆构成一个民族精神生命的一部分,享有共同的历史记忆是民族认同的根基,但如果历史被曲解、阉割、遗忘,则意味着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扭曲和中断,一个失忆或记忆错乱的民族不可能具有健全的心智和人格。
历史教科书具有官方性、权威性、正式性、普及性的特征,它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深深地嵌入青少年一代的精神世界,因而它是格外重要的“记忆的场所”(sites of memory),是一个民族的“体制化的记忆”(institutionalized memory)。而这种记忆又在很大程度上形塑着新一代公民的认同:我是谁?我与国家或民族(国族)是怎样的关系?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如何想、如何做?如何看待与外国(族)的关系?
在国内,人们很少将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联系起来。在改革开放前,历史教育主要是意识形态的灌输,是对某种历史观的确证和展开。当这种意识形态逐渐淡化后,历史教育几乎等同于爱国主义教育。在西方国家和日本,中学的历史课是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历史教科书如何写,关系到是否能够培养出具有现代视野和价值观的、充分知情的公民。这就是本书所要揭示的内容:它不是简单地讨论历史教科书的技术问题、纯知识性问题和审查制度问题,它将历史教科书及其承载的民族历史记忆上升到公民身份、公民认同的高度来考察: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因而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记忆?或反过来说,某种历史记忆会塑造什么样的公民?本书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历史教育,包括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其对于民主社会的维系和发展至关重要。
历史教科书具有官方性、权威性、正式性、普及性的特征,它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深深地嵌入青少年一代的精神世界,因而它是格外重要的“记忆的场所”(sites of memory),是一个民族的“体制化的记忆”(institutionalized memory)。而这种记忆又在很大程度上形塑着新一代公民的认同:我是谁?我与国家或民族(国族)是怎样的关系?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如何想、如何做?如何看待与外国(族)的关系?
在国内,人们很少将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联系起来。在改革开放前,历史教育主要是意识形态的灌输,是对某种历史观的确证和展开。当这种意识形态逐渐淡化后,历史教育几乎等同于爱国主义教育。在西方国家和日本,中学的历史课是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历史教科书如何写,关系到是否能够培养出具有现代视野和价值观的、充分知情的公民。这就是本书所要揭示的内容:它不是简单地讨论历史教科书的技术问题、纯知识性问题和审查制度问题,它将历史教科书及其承载的民族历史记忆上升到公民身份、公民认同的高度来考察: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因而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记忆?或反过来说,某种历史记忆会塑造什么样的公民?本书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历史教育,包括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其对于民主社会的维系和发展至关重要。
理解国际冲突 豆瓣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8.4 (5 个评分)
作者:
小约瑟夫·奈
译者:
张小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10
著名学者小约瑟夫·奈所著的《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5版)一书,把历史与理论结合起来,给学习国际政治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分析过去和理解我们所面监的现实问题之框架。
第五版包含了如下新内容:
·分析伊拉克战争及其后果与影响;
·阐述中东局势的新发展,包括和平进程与民主化前景;
·分析美国"反恐战争"的新进展;
·添加了核武器扩散方面的材料;
·评述小布什新的国家安全战略以及先发制人战争和预防性战争所存在的问题;
·谈论美国权力地位以及霸权和帝国问题;
·对软权力作了更加深入和详尽的分析;
·进一步评价了建构主义者的思路;
·增加了关互联网、非政府组织和信息时代的权力之新教材,并且更新了有关全球化和世界政治经济学的材料。
《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5版)作者运用国际政治中传统的现实主义方法,以伯罗奔尼撒战争为引子,用简洁的语言和历史事例来阐述复杂的国际政治现实,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历次重大冲突,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并对冷战后的相互依存现象进行思考,最后还对新的世界秩序提出构想。全书紧紧围绕传统的现实主义方法,特别是利用其对国际体系的层次分析来对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剖析,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得出相应的结论。当然,作者的目的不是为了要让读者知道现实主义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希望读者阅读《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5版)》后能够举一反三,在遇到其他案例的时候可以通过自己的立场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同时也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而对普通读者而言,又是一本简明的历史书及国际政治的入门教材。
第五版包含了如下新内容:
·分析伊拉克战争及其后果与影响;
·阐述中东局势的新发展,包括和平进程与民主化前景;
·分析美国"反恐战争"的新进展;
·添加了核武器扩散方面的材料;
·评述小布什新的国家安全战略以及先发制人战争和预防性战争所存在的问题;
·谈论美国权力地位以及霸权和帝国问题;
·对软权力作了更加深入和详尽的分析;
·进一步评价了建构主义者的思路;
·增加了关互联网、非政府组织和信息时代的权力之新教材,并且更新了有关全球化和世界政治经济学的材料。
《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5版)作者运用国际政治中传统的现实主义方法,以伯罗奔尼撒战争为引子,用简洁的语言和历史事例来阐述复杂的国际政治现实,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历次重大冲突,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并对冷战后的相互依存现象进行思考,最后还对新的世界秩序提出构想。全书紧紧围绕传统的现实主义方法,特别是利用其对国际体系的层次分析来对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剖析,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得出相应的结论。当然,作者的目的不是为了要让读者知道现实主义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希望读者阅读《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5版)》后能够举一反三,在遇到其他案例的时候可以通过自己的立场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同时也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而对普通读者而言,又是一本简明的历史书及国际政治的入门教材。
文化与公民身份 豆瓣
作者:
尼克·史蒂文森 编
译者:
陈志杰
吉林出版集团
2007
《文化与公民身份》主要内容:近来在文化研究和公民身份研究中出现的论争可能表明,这些领域内极少有共同之处。“文化”一司通常与博物馆、图书馆、学校、影院和媒体等既属公共又是私有机构的混合体相联系,同时,更加具体地说,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与对话生成的意义和美学思想连在一起。另一方面,公民身份在更多时候被看做是关于成员资格、归属、权利和义务的。从制度上看,公民身份的所指范围通常是由抽象的法律定义所标示的,规定了谁被包括在政治共同体之内,谁又被排除在其外。
确实,在某种情况下,身份要求与居住权必须切实分开。自由主义的观点可能提倡把公民身份的权利与大量的文化义务明确地相互分开。这种观点认为,公民身份标准的达成取决于特定文化类型。
确实,在某种情况下,身份要求与居住权必须切实分开。自由主义的观点可能提倡把公民身份的权利与大量的文化义务明确地相互分开。这种观点认为,公民身份标准的达成取决于特定文化类型。
联邦主义探索 豆瓣
作者:
丹尼尔·埃拉扎尔
译者:
彭利平
2004
- 4
如果说本书在传递探索的乐趣之外还有什么目的的话,那就是它将论证联邦主义凭借其自身的实力为我们探讨政治现象提供了一种方法,而且这种方法还不是包含在其他政治探索的模式之中的。如果说联邦主义方式在智力优点上尤为突出的话,那是因为,对联邦主义的学者而言,任何一个理论问题必须有切合实际的特点,反之亦然。也就是说,联邦制理论,要成为好的理论的话,必须从经验上证明自己,而在实践当中运用联邦制体制必须一以贯之地依靠某一套理论原则。这样一来,联邦主义的研究对于政治科学而言便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它将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相互联系起来了,而这种将理论与实践智慧相互联系的方法则是所有政治科学研究都应该遵循的原则。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有过三次重要的联邦制实验。《圣经》中所描述的希伯来人的部落联盟是首次联邦制实验。3000多年前,部落联盟将不平等人之间的附庸条约改变为平等伙伴之间的契约关系(至少为了达成契约目的而显得平等),导致建立了这样一种部落政治形态,即在共同的宪法和习惯法框架内维持他们的自由。尽管外部的压力最终造成作为一种政体的部落联盟的失败,但是犹太人毕竟作为第一个联邦制民族而继续生存着。而且,时至今日,他们在其内部组织中继续使用着联邦制原则。第二个进行联邦制实验的是瑞士邦联。700年前,它在中世纪欧洲维护了自由。后来,它培育了新教徒宗教改革的主要自由趋势,成功地在世界上创建了一个由自由的人民自治的花园国家,并生存了下来。第三个进行联邦制实验的国家是美利坚合众国。200年前,它成为第一个现代联邦;就在最近,又成为第一个联邦制超级大国。美利坚合众国向人们展示了在欧洲大陆大小的范围内,如何将自由和联邦主义合而为一,组成一种政体。我备感荣幸的是,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这全部的三种联邦制现象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并将本书的写作以区域位置为准,划为三个部分,尤其侧重描写了第一个和第三个联邦制现象。
录:
第一章 为什么是联邦主义?
一、联邦主义与政体的起源
二、联邦制思想
三、联邦主义者决议
四、联邦主义、冲突的解决和政治整合
五、联邦主义和政府间关系
六、联邦主义和联合主义
七、作为当代政治和社会科学的联邦主义
第二章 什么是联邦主义?
一、联邦制矩阵和相对立的模式
二、联邦制体制的各种类型
三、作为统一的和多样的联邦主义
四、作为结构的和程序的联邦主义
五、联邦主义的社会的、领土的和文化的表达方式
第三章 作为手段和目的的联邦主义
一、有限的或无所不包的联邦主义
二、联邦主义旨在达到什么目的?
三、联邦主义和多元主义
四、联邦主义与自由
五、联邦王义、多元主义和自由
穴、四个层面的目的
七、联邦王义、共和主义和民主
八、全球范围的联邦主义革命
第四章 联邦制的思想和形态
一、联邦主义和联邦制思想的历史
二、联邦主义在古代的表现方式
三、中世纪的努力
四、联邦主义在宗教改革当中的复活
五、现代时期的联邦主义、中央集权和国家建设
六、现代联邦制理论和新的联邦制实验
七、联邦主义:此项艺术的现实状态
第五章 联邦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
一、作为政治联合的基础的联邦主义
二、联邦制度的必要条件
三、维护联盟
四、维护非集权化
五、维护联邦制原理
六、联邦制度中的地方政府
七、当代联邦制度受到的历史影响
八、思考联邦制:政治文化的作用
第六章 当代联邦制度中的集权和分权趋势
一、联邦制度中集权的复杂性
二、总体趋势
三、决策和实施
四、决策主体
五、机构的反应
六、政党和政党制度
七、过度性的结论
第七章 后现代时期会成为联邦主义时代吗?
一、现代的民族国家往何处去
二、联邦制对民族和民众的调和
三、第三世界中的联邦主义
四、联邦主义何以会失败
五、联邦主义何以会成功
六、调和多样性
七、加强自油
八、扩大经济发展
九、联邦主义在第三世界的未来
十、都市化和联邦主义的未来
十一、走向新的国家制度
十二、后现代时期与联邦主义革命
参考书目
译后记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有过三次重要的联邦制实验。《圣经》中所描述的希伯来人的部落联盟是首次联邦制实验。3000多年前,部落联盟将不平等人之间的附庸条约改变为平等伙伴之间的契约关系(至少为了达成契约目的而显得平等),导致建立了这样一种部落政治形态,即在共同的宪法和习惯法框架内维持他们的自由。尽管外部的压力最终造成作为一种政体的部落联盟的失败,但是犹太人毕竟作为第一个联邦制民族而继续生存着。而且,时至今日,他们在其内部组织中继续使用着联邦制原则。第二个进行联邦制实验的是瑞士邦联。700年前,它在中世纪欧洲维护了自由。后来,它培育了新教徒宗教改革的主要自由趋势,成功地在世界上创建了一个由自由的人民自治的花园国家,并生存了下来。第三个进行联邦制实验的国家是美利坚合众国。200年前,它成为第一个现代联邦;就在最近,又成为第一个联邦制超级大国。美利坚合众国向人们展示了在欧洲大陆大小的范围内,如何将自由和联邦主义合而为一,组成一种政体。我备感荣幸的是,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这全部的三种联邦制现象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并将本书的写作以区域位置为准,划为三个部分,尤其侧重描写了第一个和第三个联邦制现象。
录:
第一章 为什么是联邦主义?
一、联邦主义与政体的起源
二、联邦制思想
三、联邦主义者决议
四、联邦主义、冲突的解决和政治整合
五、联邦主义和政府间关系
六、联邦主义和联合主义
七、作为当代政治和社会科学的联邦主义
第二章 什么是联邦主义?
一、联邦制矩阵和相对立的模式
二、联邦制体制的各种类型
三、作为统一的和多样的联邦主义
四、作为结构的和程序的联邦主义
五、联邦主义的社会的、领土的和文化的表达方式
第三章 作为手段和目的的联邦主义
一、有限的或无所不包的联邦主义
二、联邦主义旨在达到什么目的?
三、联邦主义和多元主义
四、联邦主义与自由
五、联邦王义、多元主义和自由
穴、四个层面的目的
七、联邦王义、共和主义和民主
八、全球范围的联邦主义革命
第四章 联邦制的思想和形态
一、联邦主义和联邦制思想的历史
二、联邦主义在古代的表现方式
三、中世纪的努力
四、联邦主义在宗教改革当中的复活
五、现代时期的联邦主义、中央集权和国家建设
六、现代联邦制理论和新的联邦制实验
七、联邦主义:此项艺术的现实状态
第五章 联邦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
一、作为政治联合的基础的联邦主义
二、联邦制度的必要条件
三、维护联盟
四、维护非集权化
五、维护联邦制原理
六、联邦制度中的地方政府
七、当代联邦制度受到的历史影响
八、思考联邦制:政治文化的作用
第六章 当代联邦制度中的集权和分权趋势
一、联邦制度中集权的复杂性
二、总体趋势
三、决策和实施
四、决策主体
五、机构的反应
六、政党和政党制度
七、过度性的结论
第七章 后现代时期会成为联邦主义时代吗?
一、现代的民族国家往何处去
二、联邦制对民族和民众的调和
三、第三世界中的联邦主义
四、联邦主义何以会失败
五、联邦主义何以会成功
六、调和多样性
七、加强自油
八、扩大经济发展
九、联邦主义在第三世界的未来
十、都市化和联邦主义的未来
十一、走向新的国家制度
十二、后现代时期与联邦主义革命
参考书目
译后记
法兰西第一政客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王心洁
/
王琼
…
希望出版社
2008
没有人反对将富歇于这一连串恶名——“职业叛徒”、“龌龊小人”、“厚颜无耻的阴谋家”、“政坛爬虫”、“超级变节者”、“天生的刽子手”、“最可怕的警察头子”——联系在一起。从大革命时期到拿破仑时代一直活跃在法国政坛的约瑟夫·富歇,本来只是一名不见经传的议员,但在风云变化的大革命年头,因既掌握着自己所属的山岳派的机密,有窥探到其所欲投靠的保王派的隐秘,他左右逢源,呼风唤雨,像最狡黠的动物那样揣摩着政治舞台的剧情转换以及各方的利益所在,随时准备在适当关口出卖盟友,换取最大的政治利益。几度沉浮之后,富歇的权势在督政府时期空前膨胀;到了瞬息万变的雾月十八日政变,更是摇身一变,爬上了法国的最高权力宝座。
然而在大师茨威格笔下,富歇却不再是一个漫画化的恶棍。作者试图以较公正的态度,将这个名气极大的变节分子从备受轻蔑的阴影中拖离出来,还原为一个“在各方面又都深不可测”的“历代最为怪异的非凡人物”,并深入挖掘其令人迷惑不解的性格成因以及促成其成功的各种“命运”力量的作用。
然而在大师茨威格笔下,富歇却不再是一个漫画化的恶棍。作者试图以较公正的态度,将这个名气极大的变节分子从备受轻蔑的阴影中拖离出来,还原为一个“在各方面又都深不可测”的“历代最为怪异的非凡人物”,并深入挖掘其令人迷惑不解的性格成因以及促成其成功的各种“命运”力量的作用。
狂热分子 豆瓣
True Believer :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s
8.6 (15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埃里克·霍弗
译者:
梁永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这本书主要探讨群众运动的一些共有特征,重点是陷入狂热的乌合之众的人格。长期与下层民众打交道的生活经历使作者发现,积极投身群众运动的往往是一些失意者。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已无可救药地失败,渴望逃离自我寻求重生,将生命托付给某项神圣伟业让他们感觉不错,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令个人的责任、恐惧、无能得以掩埋。运动的领导者则刻意培养参与者的罪恶感,号召自我牺牲以获救赎。
自1951年出版后,《狂热分子》即被视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短期内行销50万册以上,被译成10余种语言,是多所大学政治系的必读书。书中俯拾皆是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与一针见血的比喻,风格酷似法国思想家蒙田与帕斯卡尔的随笔。至今,其佳言警句仍不断被引用、辑录。
自1951年出版后,《狂热分子》即被视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短期内行销50万册以上,被译成10余种语言,是多所大学政治系的必读书。书中俯拾皆是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与一针见血的比喻,风格酷似法国思想家蒙田与帕斯卡尔的随笔。至今,其佳言警句仍不断被引用、辑录。
日本改造法案:北一辉之死:二幕七场话剧 豆瓣
作者:
[日本] 松本清张
译者:
吉林师大日本研究室文学组
人民出版社
1975
内部发行 供内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