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爱乐乐团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李斯特管弦乐作品集 豆瓣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8年4月15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Disc 1:
01 Mephisto Waltz No.1, S 110 No.2 "The Dance in the Village Inn" (after Lenau)
02 Les Préludes, symphonic poem No.3, S.97 (after Lamartine)
03 Fantasia on Hungarian Folk tunes, S.123
04 Hungarian Rhapsody No.5 in E minor, S.244 Heroïde-Elégiaque

Disc 2:
01 Mazeppa, symphonic poem No.6, S.100
02 Hungarian Rhapsody No.4 in D minor, S.359 No.4 (Corresponds piano version no 12 in C sharp minor)
03 Tasso, Lamento e trionfo, symphonic poem No.2, S.96 (after Byron)
04 Hungarian Rhapsody No.2 in C sharp minor, S.244 - Orchestral version: Franz Doppler
Last Concert Tokyo 1988 - Beethoven: Symphony No.4 / Mussorgsky: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 贝多芬第四交响曲/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1988东京现场版 豆瓣
ベルリン・フィルハーモニー管弦楽団 カラヤン(ヘルベルト・フォン) / 柏林爱乐乐团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Orchest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5月21日 出版发行: UNIVERSAL CLASSICS(P)(M)
奥地利指挥大师赫伯特.冯.卡拉扬一直对日本-这个美丽的东方国家充满了好感!在他整个指挥生涯中曾先后11次到日本访问演出!其中有9次是自己带着像维也纳爱乐和柏林爱乐乐团这样的世界一流演奏团体。从最早的1957年率维也纳爱乐乐团访问日本到他生命的最晚年1988年在东京的最后演奏会时隔了三十年。要知道日本是一个保守传统的国家,尤其是在古典音乐表演艺术方面。日本听众和评论家推祟的是像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和克伦帕勒这种指挥风格的演奏。并在他们的头衔上冠以巨匠的字样。而卡拉扬当时只能被称为名手之类的。可见卡拉扬并非是一到日本就被认可的,有一次他去日本开音乐会,他的自弹自挥的巴赫第三号勃兰登堡协奏曲演完竟然无人鼓掌,第二天报刊上恶评如潮、著名评论家在论评卡拉扬的指挥时用了表面化、程式化、没有进入到作曲家的内心世界等评语!但卡拉扬对待艺术的态度是极其严肃的,在他其后的访问日本演出使的日本的评论慢慢的转变了,听众和评论家的风向开始变化了,从批评苛求转为一味赞美!我想卡拉扬这个唯意志论者不可能去使自己的艺术表演去迎合听众,只能是他用强大的意志贯穿于音乐作品中去征服观众。在卡拉扬的晚年,日本人开出了最高的价码、最高的礼遇去诱使卡拉扬访问演出!这三张唱片分别取之1988年5月2日、5月4日、5月5日在东京三得利音乐厅的实况演出录音!当年这几场音乐会的票价最低是500美金!人们明白在历经多次脊椎手术的卡拉扬大限将至,一位教授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要永远记住这种声音,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即将消失,再也无法重现!
第二张唱片的曲目是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和穆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上的图画》。贝四是我十分喜爱的曲目,卡拉扬晚年的保留曲目中一直有这个曲子。与以往相比卡拉扬这个贝四则更多充满了冥想和人性的光辉,如同天鹅的细长颈子那样的高贵。我与清水亚当一直认为卡拉扬在六十代与DG公司录音的那个贝四在艺术的完整性上好过小克莱伯那个著名的贝四,这点恐怕会和小克莱伯的那些拥趸们产生争论,但听了这个现场,我更增强了这种看法!而展览会上的图画则充分反映了一位世界级的指挥大师对管弦乐色彩的精深理解和对管弦乐团声音的了如指掌,这可不是阿巴多和穆蒂们能够调的出的色彩。这就印证了那位非凡的管弦乐配器大师-理查.施特劳斯那向名言:要成为一名指挥家非到八十岁不可!
柴可夫斯基:悲愴交響曲/莫札特:第29號交響曲 / Mozart Symphony No.29/Tchaikovsky Symphony No.6 Pathetique 豆瓣
赫伯特·冯·卡拉扬 Karajan / 柏林爱乐乐团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Orchest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6月4日 出版发行: DG
奥地利指挥大师赫伯特.冯.卡拉扬一直对日本-这个美丽的东方国家充满了好感!在他整个指挥生涯中曾先后11次到日本访问演出!其中有9次是自己带着像维也纳爱乐和柏林爱乐乐团这样的世界一流演奏团体。从最早的1957年率维也纳爱乐乐团访问日本到他生命的最晚年1988年在东京的最后演奏会时隔了三十年。要知道日本是一个保守传统的国家,尤其是在古典音乐表演艺术方面。日本听众和评论家推祟的是像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和克伦帕勒这种指挥风格的演奏。并在他们的头衔上冠以巨匠的字样。而卡拉扬当时只能被称为名手之类的。可见卡拉扬并非是一到日本就被认可的,有一次他去日本开音乐会,他的自弹自挥的巴赫第三号勃兰登堡协奏曲演完竟然无人鼓掌,第二天报刊上恶评如潮、著名评论家在论评卡拉扬的指挥时用了表面化、程式化、没有进入到作曲家的内心世界等评语!但卡拉扬对待艺术的态度是极其严肃的,在他其后的访问日本演出使的日本的评论慢慢的转变了,听众和评论家的风向开始变化了,从批评苛求转为一味赞美!我想卡拉扬这个唯意志论者不可能去使自己的艺术表演去迎合听众,只能是他用强大的意志贯穿于音乐作品中去征服观众。在卡拉扬的晚年,日本人开出了最高的价码、最高的礼遇去诱使卡拉扬访问演出!这三张唱片分别取之1988年5月2日、5月4日、5月5日在东京三得利音乐厅的实况演出录音!当年这几场音乐会的票价最低是500美金!人们明白在历经多次脊椎手术的卡拉扬大限将至,一位教授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要永远记住这种声音,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即将消失,再也无法重现!
第一张唱片的内容是莫扎特的第29交响曲和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卡拉扬在解读那首莫扎特第29交响曲时,和通常我们在唱片中听到是完全不一样的,卡拉扬用简单直接的手法,把这首看似简单的交响曲表现的音调如歌,那些美妙的旋律直接由卡拉扬心中流出,流进听众心里那样,完全没有以往卡拉扬的莫扎特交响曲唱片里那种僵硬、华丽、不近人情的表述方式。我坚信晚年的卡拉扬是回归莫扎特的那种内心欢乐的。而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则充满了巨大的热情。卡拉扬一生在录音室灌制过八次,这些唱片我都有,在没听这个东京现场前,我认为卡拉扬与英国的爱乐管弦乐团和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那次立体声数码录音为最佳。卡拉扬一生反复演奏、灌录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次数超过他的德奥同胞的交响曲!依我看是柴可夫斯基作品中那种管弦乐技法充满了色彩绚丽和奢华的表演、浪漫的热情和激情之间巨大的戏剧冲突深深吸引着卡拉扬,令他乐此不疲!我坚持认为卡拉扬棒下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胜过穆拉文斯基的,老穆的那些突然炸响的铜管令我心脏病发作!经过反复聆听,东京的这个录音对表现即将来临的死亡、作曲家的心境是超一流的、与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死与变形》中的死亡描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シューベルト:交響曲第9番 豆瓣
君特·旺德 Günter Wand / 柏林爱乐乐团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Orchest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Sony BMG RCA
内容介绍
《舒伯特第九"伟大"交响曲》伟大的交响曲,不仅仅只是听贝多芬的。“歌曲之王”弗朗茨·舒伯特的第九“伟大”交响曲代表他在音乐创作上的最高成就,这首划时代的巨作充分表现了舒伯特旺盛的创作生命力,在整部作品里面,全曲似乎笼罩在一种魔力之中,如潮涌来的音乐不断亮出一道道风景。
德奥传统权威指挥家君特·旺德80多岁高龄炉火纯青的演绎,已臻化境的指挥艺术在世界一流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的完美配合下,把舒伯特这部艰深浩大的交响曲华丽地表现出来,像一条清溪似的推动着我们迎来那随着配器而不断变化而呈现的万千色彩。
唱片现场演出的完美录音品质更使得此片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传世名版名盘。
●“歌曲之王”舒伯特与贝多芬“英雄”交响曲齐名的伟大交响曲
●德奥权威指挥君特·旺德执棒世界一流乐团柏林爱乐乐团倾情演绎
●现场录音,完美音质展示舒伯特最高音乐成就
《日本唱片艺术》特选。柏林爱乐乐团/君特·旺德 指挥。
曲目
FRANZ SCHUBERT
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8)
Symphony No.9 in C, D.944 “The Great”
C大调第九交响曲“伟大”, D.944
01 I. Andante; Allegro ma non troppo第一乐章:行板;不太快的快板(13:56)
02 II. Andante con moto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15:46)
03 III. Scherzo: Allegro vivace第三乐章:诙谐曲,活泼的快板(10:46)
04 IV. Finale: Allegro vivace第四乐章:终曲,活泼的快板(12:12)
(52:39)
指挥:君特·旺德/柏林爱乐乐团
录音:1995年
Mariss Jansons:Berlioz Symphonie Fantastique 豆瓣
马里斯·杨松斯 Mariss Jansons / 柏林爱乐乐团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Orchest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1年5月3日 出版发行: Mezzo TV
Concert (2001 - 53 ') directed by Bob Coles
Recorded in the Church of St. Irene in Istanbul.
Hector Berlioz
Symphonie Fantastique (1830)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Direction, Mariss Jansons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小提琴协奏曲 豆瓣
9.8 (8 个评分) Herbert von Karajan / Lazar Berm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9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Polygram Records
这套《 柴可夫斯基 - No. 1 钢琴协奏曲 :No . 1 钢琴协奏曲 及 小提琴协奏曲》 由DG 唱片公司发行于1989 年,分别由钢琴家拉扎尔• 贝尔曼 和 小提琴家克里斯蒂安• 费拉斯主奏, 赫伯特• 冯•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录制.
拉扎尔• 贝尔曼(Lazar Bermen , 1930) 一是20 世纪俄罗斯著名的钢琴家之一,以触键轻巧、音色厚实、有光泽,和弦处理鲜明,弹奏速度自然,表情细致而著称于世.他对作品的诊释,常常是在整体把握音乐的创作构思下,充分表达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既有缠绵、柔美之情,也有铿锵、恢宏之势.贝尔曼擅长演奏李斯特的作品,他于1963 年演录的李斯特的《 超级练习曲》 的唱片,深得卡拉扬的赏识.其次,他更擅长演奏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尤其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那种在独自黯淡色调中隐藏着温暖情感的演绎无人能及,经他演奏和录制的柴可夫斯基的《 第一钢琴协奏曲》 ,被公认为是权威性的版本,深受乐迷的喜爱和欢迎.
法国小提琴家克里斯蒂安• 费拉斯(Christian Ferras) ,先后在尼斯音乐学院和巴黎音乐学院从比斯德西(Bistesi)和卡威(Calvet)学习,曾获小提琴演奏和室内乐演奏奖.后又从埃乃斯库学习,17 岁参加蒂博国际小提琴比赛获第一名,尔后开始巡回演奏口其音色壮丽多采,卡拉扬与其合作的协奏曲,尤其好评如潮. 1960年开始费拉斯成为卡拉扬最喜爱的小提琴家并成为柏林爱乐人气指数最高的音乐家
赫伯特• 冯• 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 )为伟大的奥地利指挥家.自幼学钢琴,曾进维也纳音乐学校和萨尔兹堡的莫扎特音乐学院学习.他的指挥生涯先从小城乌尔姆开始,1938 年被聘为柏林歌剧院的指挥,1947 年任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维也纳乐友协会管弦乐队指挥,1949 年起兼任米兰• 斯卡拉歌剧院常任指挥,1950 年兼任伦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1955 年起任柏林爱乐乐团的终身常任指挥,1956 年任维也纳国立歌剧院的音乐总指导.他是现代最著名的指挥家之一,人们称他为“欧洲音乐的总指导”。他也是拜罗伊特、萨尔兹堡音乐节的主要人物.1967 年开始主办他个人的音乐节― 复活节音乐周.
卡拉扬的指挥动作洒脱、大方、气势磅礴,并以准确和客观著称.卡拉扬有惊人的指挥技巧,与乐队的配合如水乳交融般天衣无缝,通过热情洋溢、奔放豪迈的演奏,将音乐准确而强有力地传达给听众。他擅长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精雕细刻、巧妙布局,甚至适度夸张,而这一切都围绕着塑造完美的音乐形象而进行。在指挥台上卡拉扬经常闭目深思,使得乐队各声部之间达到了演奏室内乐般的默契.在他的领导下,柏林爱乐乐团展现出了一种有如金属般的亮色,被誉为卡拉扬“音响”.卡拉扬指挥时不仅自己全身心投入音乐之中,而且还善于启发乐队队员,使他们懂得如何演奏,用魔法般的动作牢牢吸引住乐队.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把托斯卡尼尼的精确与富尔特文格勒的幻想结合在一起”。正是他的音乐天赋,加上对乐曲的正确理解和对乐队的严格要求,他的演出总能达到超常出众的艺术水平.

Tchaikovsky's Piano Concerto No. 1 in B flat minor op. 23, composed in Moscow during November and December 1874 and orchestrated during the next two months, is possibly the best-known and best-loved of all piano concertos. It is full of original ideas presented in a masterly fashion. It owes its popularity, however, less to these qualities than to the scope which it offers for dazzling pianistic virtuosity - and to the grandiose maestoso introduction to its firs movement, whose brash power and melodic simplicity can enthrall the listener - or repel him. "This" Tchaikovsky is really a matter of taste! However, the musical material of this celebrated (or notorious) introduction plays no further part, either during the first movement or in the rest of the work.
According to Modest Tchaikovsky, his brother originally intended to dedicate the First Piano Concerto to his friend the pianist and conductor Nikolai Rubinstein. Rubinstein generally helped and encouraged the young composer, but he criticized this concerto so harshly that Tchaikovsky, deeply offended and disappointed, turned to the great German conductor and pianist Hans von Bülow. (Thomas Kohlhase)
The expression "stinking music" which Eduard Hanslick used in 1881 after hearing Tchaikovsky's Violin Concerto, has often been angrily rebutted by laters writers. Tchaikovsky himself felt deeply offended when he heard about Hanslick's criticism. In fact, however, Hanslick had a high opinion for other works by Tchaikovsky. His attitude to the Violin Concerto was misunderstood. As a devotee of absolute music Hanslick not only took a sceptical view of all composers of "music of the future", among whom he included Tchaikovsky, but saw the turn away from Classical principles as a symptomatic of music in decline. There was also the fact that the Violin Concerto by Brahms, which had been written at about the same time as Tchaikovsky's concerto, and which Hanslick valued particulary highly, was diametrically opposed in its expressive content to Tchaikovsky's work. By comparison with the cool reserve and rarefied tonal language of Brahms, the unbridled expressive power of Tchaikovsky's music was bound to offend Hanslick's susceptibilities. That was what his words signified. Here were two utterly different concepts of the nature of a concerto. Hanslick's adverse reaction is fully understandable only when we remember that Tchaikovsky rejected the music of Brahms as pretentious and "without genuine depth", and described Brahms to Nadezhda von Meck as a "composer without any creative power". (Heinz Becker)
Beethoven: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1977) 豆瓣
Herbert von Karajan / Anna Tomowa-Sintow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3月25日 出版发行: EuroArts
Beethoven, Karajan and the Berlin Philharmonic is one of the most perfect combinations ever to have emerged from the classical music world. When the Ninth Symphony is performed at a New Year’s Eve concert, it becomes an even more spectacular event. Karajan’s rousing interpretation of Beethoven's most admired symphony has long acquired legendary status. Now Euroarts is releasing it in a recording made in Berlin’s Philharmonic Hall on New Year’s Eve 1977 in celebration of the conductor’s 100th birthday this year. Born in Salzburg on 5 April 1908, Herbert von Karajan wa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respected performing musicians appearing in the past century. He influenced fellow musicians and public taste for generations through his live appearances and recordings, especially in the role of Principal Conductor of the Berlin Philharmonic, which he led for more than 30 years, moulding the orchestra into an ensemble of peerless power, tonal beauty and stylistic flexibility. The Ninth is an affirmation of optimism and beauty, written when Beethoven was almost completely deaf and the final movement is considered by many to be the composer's crowning glory. It had been Beethoven's lifelong dream to set Schiller's “Ode to Joy” to music, for the poem expressed the fulfilment of Beethoven's most passionate desire: peace and brotherhood in the world. Giving eloquent voice to this plea are the world-renowned soloists Anna Tomowa-Sintow, Agnes Baltsa, René Kollo and José van Dam. This concert recording on DVD has all the elements that audiences came to expect from Karajan – strong, elegant conducting and a truly moving musical event.
Furtwängler conducts Brahms 豆瓣
Wilhelm Furtwängl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3年10月15日 出版发行: Disques Dom
专辑介绍:
Archipel也是一直致力于推广富特文格勒历史录音的唱片公司。2003年Archipel推出的ARPCD 0157-2双片装被誉为“荒岛唱片”,收录有富特文格勒指挥勃拉姆斯作品:
1.《第1交响乐》1950年7月13日阿姆斯特丹
2.《第1交响乐-第4乐章》1945年1月23日,著名的柏林海军上将宫版
3.《匈牙利舞曲第1、3、10号》1949年4月4日维也纳
4.《A小调双提琴协奏曲》1949年8月24日瑞士卢赛恩
5.《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952年3月7日意大利都灵
富特文格勒对勃拉姆斯的作品一直是情有独钟的,他甚至专门就勃拉姆斯的思想、曲风写过一片文章《勃拉姆斯和我们时代的危机》(注:英文原版文章见此)。回顾富特文格勒的演出录音我们也会发现,勃氏的作品占到相当大的比重。著名的1945年海军上将宫《第1交响乐-第4乐章》演出录音我已经在前面的介绍中有过详细分析,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952年都灵版也是不多见到的录音。
另外一部《A小调双提琴协奏曲》也是我本人非常喜欢的作品,今天就来谈谈她吧。
《A小调双提琴协奏曲》是勃拉姆斯的最后一部协奏曲作品,作于1887年。由于勃拉姆斯精练、圆熟的作曲手法,达成了小提琴、大提琴这两种独奏乐器的精美协调以及和管弦乐的浑然一体化。曲中洋溢着勃拉姆斯晚年特有的美感及堂皇的规模与高贵的气质。此曲的独奏乐器要求有高度的演奏技巧,管弦乐部分又具有交响般的气魄。虽然三者之间,没有主属的区别,但务必由技艺卓越的、音乐性丰富的、彼此气脉相通的两位独奏者与优异的指挥家和管弦乐团合奏,才能表现出作品的美感和乐趣,因此这是一首极为艰深的乐曲,也是被演奏家敬而远之的原因所在。第一乐章:管弦乐壮大的乐思引出独奏大提琴华彩性的经过句,不久独奏小提琴加入进来,两件乐器相互模仿呼应,华彩段落越来越丰富。乐曲中段是两件独奏乐器驰骋的天地,更充分地展现独奏乐器的技巧,他们既是重奏,又是协奏曲中起主奏作用的整体,相互衔接补充。音乐的表现手段丰富多样,音乐感情表达的幅度更加宽阔。第二乐章:是勃拉姆斯最杰出而又最简洁的慢乐章之一,以一支忧郁的、色彩阴沉暗淡的旋律开始,反映出作者晚年寂寞的心境。乐章中段,木管和独奏小提琴唱出悠扬的旋律,再和大提琴以二重奏进行。第三乐章:第一主题生动明朗、朴实动人,带有民间舞曲风格;第二主题亲切而带民歌风格。随后,小提琴的加入形成美妙的二重奏,音乐变得沉着抒情。乐章中段节奏鲜明、气势宏伟,带进行曲风格。尾声中,两件独奏乐器大幅度地上下波动,主要主题变形出现,在激烈的高潮上乐队突然停止,只留下了定音鼓的滚奏,随即以强有力的和弦结束全曲。
这部作品也是富特文格勒经常演出的曲目,同时还留下了1949年8月24日瑞士卢赛恩与1952年1月27日维也纳两次录音。
比起1952年的录音,我觉得1949年的卢赛恩演出更富有激情,两位独奏家的演奏也非常有个人特色,尤其是沃尔夫岗.施奈德汉,把我对他在1953年柏林巨人宫演出《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留下的阴霾一扫而空。
值得注意的是:该录音可能是当年磁带保存不善,第一乐章有近20小节效果很差。所以PAL CD版本里删除了23小节失真的音乐,但是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ARPCD 0157-2作了完整保留,大家可以仔细辩听,但是我觉得是“暇不遮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