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
瓦格纳 (1983) 豆瓣
Wagner
导演: Tony Palmer 演员: Richard Burton / Vanessa Redgrave
A huge panorama of Wagner's life and work, from before the 1848 Revolution, through his exile in Switzerland, his rescue by the besotted King Ludwig II of Bavaria to the final triumph at Bayreuth. Wagner's radical musical and political ideas, his German nationalism and even his anti-Semitism are set in the context of his life and times.
现代视野下的李斯特 豆瓣
作者: 曼弗雷德·瓦格纳 译者: 付天海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9 - 6
《现代视野下的李斯特:生平及作品》旨在使纷繁复杂的资料数据相互关联,深入剖析李斯特其人其作,尽量做到理性探析、以理服人。此外《现代视野下的李斯特:生平及作品》还在于昭示人们:无论出于任何原因,人们都应至少尝试重新审视自己的先人之见。没有破除规框、敢于创新的勇气,就无法开启音乐殿堂的大门,无法洞悉音乐创作的奥妙。音乐方面的近距离观察无疑也意味着要认认真真地拜读他作,或者至少须虚怀若谷地侧耳聆听。在此可读可听的作品实在太多,其中截至目前鲜为人知的也不乏其数。探究李斯特作为音乐奇才本身以及他在作曲方面的杰出贡献非常重要,因为回首往昔绵远悠深的音乐岁月不难看出,李斯特的作曲功绩即使对未来的音乐发展也会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普罗艺术 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DVD) 豆瓣
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 2005
查尔斯·麦克拉斯指挥澳大利亚歌剧院于1990年演出的《纽伦堡的名歌手》同样搬用的是拜鲁伊特三十余年前的旧制作,这也是战后创作的与1868年首演版本最接近的制作,布景、道具、服装和人物造型严格忠于历史,可以作为瓦格纳歌剧的欣赏入门版本。
虽然远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那里的乐团和合唱团的水平还无法和德奥歌剧院相比,但是麦克拉斯是一位非常注重细节和音色的指挥,而且他很有底气,在整体塑造上使乐团有超水平发挥。
这个版本最可称道的是有三个大明星支撑:饰演鞋匠萨克斯的唐纳德·麦金泰尔、饰演瓦尔特的保罗·弗雷、饰演爱娃的海伦娜·多伊斯,此三人都有在拜鲁伊特演唱10年以上的经验,特别是麦金泰尔,曾经是1980年代前后最优秀的沃坦演唱者。弗雷在拜鲁伊特唱过瓦尔特、唐豪塞、帕西法尔和罗恩格林,是这四个骑士角色有史以来最英俊的扮演者。这次在悉尼歌剧院的演出,弗雷虽然已经年龄偏大,但高贵稳重的气质丝毫不减,嗓音也更加圆润,歌声很美。
其实这次演出比较令我吃惊和享受的是饰演大卫、马格达伦娜和众师傅歌手的演员,他们每个人都有很好的嗓子和表演能力,把这部“喜剧”演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真让人怀疑是否他们都是从欧洲请过来的。
尼伯龙根的指环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德]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 译者: 鲁路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0 - 10
《尼伯龙根的指环》讲述的是莱茵河底的众仙女守卫着一块魔金,用这块魔金铸成指环戴上后就能统治世界,但此人必须抛弃爱情。尼伯龙根侏儒阿尔贝里希盗得魔金铸成指环,成了世界之王。众神之主沃坦建造供诸神栖居的瓦尔哈拉宫的计划给故事带来了波澜。之后,英雄齐格蒙德赢得了指环,但他却遭到了背叛引来杀身之祸。齐格蒙德的情人、沃坦的女儿女武神布仑希尔德把这指环带回了莱茵河。最终,众神们的栖居之地瓦尔哈拉宫付之一炬。
《尼伯龙根的指环》是德国音乐家瓦格纳作曲及编剧的一部大型乐剧,整个於1848年开始创作,至1874年完成,历时共26年。创作灵感来自北欧神话内的故事及人物,特别是冰岛家族传说(Icelanders' sagas,冰岛历史英雄故事散文)。《尼伯龙根的指环》由四部歌剧组成,亦被瓦格纳称为“舞台节庆典三日剧及前夕”。同名影片根据德国民间诗史《尼白龙根之歌》和北欧《沃尔松格传说》改编。讲述的是一个年轻铁匠齐格弗里德的故事。
历史的事实 豆瓣
作者: 奥古斯都·库比茨克 译者: 纪永滨 / 杨菁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4
《历史的事实:库比茨克回忆希特勒》是库比茨克关于阿道夫·希特勒的回忆录,他是希特勒青年时代唯一的朋友,对希特勒抱有深厚而复杂的情感。
从1904年剧院相识到1908年落魄维也纳,库比茨克一直陪伴在希特勒左右。在这期间,库比茨克见证了希特勒遭遇家庭的变故,见证了他艺术追求的执着、狂热与坎坷,见证了他的第一次炙热而强烈的爱情,见证了他对林茨和维也纳大刀阔斧的规划,毫不怀疑计划是否会实现,见证了他在维也纳一步步将自己打上政治的烙印……
希特勒从来没有改变过。1938年,当分别30年的两人再次相见,库比茨克也不得不如此感慨。
希特勒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必然深刻影响他后期的政治行为和人生轨道。这本回忆录以严谨的史学态度和真诚节制的个人情感,刻画出真实、丰满的青年希特勒形象,展示了他的成长轨迹及德意志民族值得深思的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