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O
海廷克指挥伦敦交响乐团:贝多芬第七交响曲;三重协奏曲 豆瓣
海丁克 Bernard Haitink / 伦敦交响乐团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6年4月4日 出版发行: Lso Live
Beethoven was rarely explicit about any meaning behind his works. However it is impossible to listen to his Seventh Symphony without being captivated by a sense of euphoria, tainted only by what is possibly the most profound slow movement he was to write. Where the symphony is bold in its exuberance, the Triple Concerto is playful, providing its soloists with a glorious opportunity to flaunt their skills.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合唱 / 海庭克现场指挥 豆瓣
Twyla Robinson / Karen Cargill
发布日期 2006年9月4日 出版发行: Lso Live
Beethoven's Ninth Symphony is a landmark in the history of music, changing the concept of what a symphony could be. The use of solo singers and a chorus in the final movement was revolutionary, and the emotional journey to a glorious vision of a world of love and tolerance paved the way for idealistic symphonies to come.
海廷克指挥伦敦交响乐团:贝多芬第六交响曲 田园 第二交响曲 豆瓣
Bernard Haitink
发布日期 2006年6月5日 出版发行: Lso Live
The 'Pastoral' symphony is one of Beethoven's most consistently popular works, evoking feelings of the natural world's beauty. The symphony embodies the spirit of the dawning Romantic era in its depiction of the countryside, and allowed Beethoven to express his love of nature and the outdoors. At the time of its completion, the Second Symphony was probably the longest yet composed. Written while he was 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onset of deafness, it is surprisingly light hearted and cheerful.
海汀克 之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豆瓣
Haitink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发布日期 2006年8月8日 出版发行: LSO Live
荷兰指挥大师海汀克是当今最受尊敬、最多产、最全能的指挥家之一。他的交响曲录音包括2套勃拉姆斯、2套马勒、1套布鲁克纳、1套肖斯塔科维奇、1套沃恩·威廉姆斯,其中不少都堪称"标准"版本。然而,作为衡量一个指挥家成就最高标准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海汀克的这一套却姗姗来迟。
不过对于贝交而言,实在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没有多少空间可以发挥。于是,海汀克走了"新潮"的复古路线:乐队和诺灵顿、加德纳、哈农库特的贝交一样,采用了较小编制(但并非古乐器,此外1、2小提琴分在两侧);总谱则采用Jonathan Del Mar校订的版本(同阿巴多2001年贝交),速度偏快,整体上给人清新明快的感觉。
这套唱片是是伦敦交响乐团的自有品牌LSO Live发行的,分别有SACD和CD版本。
【白兰弟:原资料为其中第三张专辑,因为豆瓣尚未添加其他5张资料,故将本页面修改为Haitink&LSO - Beethoven Symphonies系列全集的介绍。资料来源及下载地址:
贾尼斯、多拉蒂: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三号钢琴协奏曲 豆瓣
9.0 (12 个评分) Byron Janis / Antal Dorati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1年11月8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贾尼斯的琴艺师承自本世纪浪漫大师霍洛维兹,因而乐斯特别细腻。由他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三号钢琴协奏曲,为最受欢迎的铨释版本之一。深情愉悦的演绎,让听者立刻深受感动。此外,杜拉第所领导伦敦交响乐团和明尼亚波利交响乐团,也相得益彰的搭奏出管弦乐的唯美音色。

《企鹅唱片指南》把这张唱片评为三星带花的最高荣誉,评语如下:贾尼斯对这个作品有充分的理解,他的有条理的抒情表达和对旋律起伏的自然反应给人以持久的愉悦。终乐章要求演奏家有高超的技艺,而这个伟大的抒情旋律被表现的诗意盎然。虽然1960年的录音气氛热烈,但明尼阿波利斯的小提琴却缺乏1961年在沃特福德录音的圆润,《第3协奏曲》简单的起始得益于特别热烈的气氛。贾尼斯从容自若地将主旋律展开,在终乐章发展到终结高潮时他将乐曲所表现的激情不慌不忙地推至顶点。
PROKOFIEV:SCYTHIAN SUITE suite from "THE LOVE FOR THREE ORANGES", SYMPHONY NO.5 豆瓣
伦敦交响乐团 / 明尼阿波利斯交响乐团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1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Mercury
谢尔盖·谢尔盖维奇·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世界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
据他写的《自传》,他是在1895年出生的。其诞生地松卓夫卡村在乌克兰的顿巴斯地区,离开现在的领涅茨克大约四十公里,是位于两条河流汇合处的一个大村庄。父亲是一位农艺师,受大学时代同学迪米特利·松卓夫的聘请,来此经营这块土地。母亲玛丽亚·格里戈利耶夫娜到了松卓夫卡村后,办了一个学校,免费教授贫苦农民的孩子。这是一个偏僻的地方。离开小火车站二十五公里,离医院二十三公里,到邮局八公里,一个星期部差只来两趟。普罗科菲耶夫一家住在一幢白壁绿顶的双层楼房里,庭院有一棵高大的七叶树和几棵洋槐树。炎热的夏天,少年时代的普罗科菲耶夫就在七叶树下“避暑”。这里每年都能看到一片金黄色的麦浪,乌克兰农民的歌声终日传向四方。乌克兰民歌对青少年时代的普罗科菲耶夫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这偏僻的地方,音乐成为玛丽亚最大的快乐。她会弹钢琴,虽然不象钢琴演奏家那样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普罗科菲耶夫曾说:“我母亲避免在人面前弹奏,她总是为自己而演奏。但是,母亲有三大优点,即坚持不懈的精神、对音乐的激情、准确的鉴别能力。母亲只爱‘严肃音乐’。这也从小成为我自己的爱好。由于母亲的影响,我爱上了贝多芬和舒曼。十二岁时,对轻音乐我不屑一顾。听说,我在娘肚子的期间,母亲每天不到六点钟是不离开钢琴的。生下之前,我就这样地按照要成为音乐家的目标被培育起来”。从四岁起,普罗科菲耶夫已表现出对音乐的极大兴趣。母亲一弹琴,他就爬到琴椅的右边,敲打最高音区的琴键,夜晚不肯入睡,在床上听妈妈演赛贝多芬的奏鸣曲,肖邦和李斯特的乐曲,安东·鲁宾斯坦的乐曲。有一天,他拿着一本簿子到母亲身旁说:“妈妈,我写了象李斯特狂想曲那样的曲子!”要母亲一看,既没有小节线也没有五线谱,而是描上了许多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二分音符,还有就是画上九根横线的“九线谱”。不过,这件事倒成了开始教普罗科菲耶夫音阶和记谱法的契机。不到六岁,普罗科菲耶夫已经能够正确记谱。九岁,他已会演奏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一些比较简单的钢琴奏鸣曲了。
普罗科菲耶夫最早的作品,是五岁时即兴弹出来的曲 子,是母亲替他记下来的。原先并没有标题,是一首不用降 B音的F大调的小曲。关于此曲为什么不用降B音(即缺少a大调的fa音),作曲家后来在青《自传》中说:“倒也不是 表示我偏爱里第亚调式。”而是表示我不喜欢跟钢琴上的黑键 打交道”。此曲记谱后就马上给加上了一个标题《印度风格 的加洛普》。这是由于当时报纸上刊登了印度发生大饥荒的 消息,于是就编个与印度有关的曲名罢了。
在父母细心的培育下,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才能得到了 发展。1900年1月他跟双亲第一次来到莫斯科,观看了古谱 的歌剧《浮士德》、鲍罗廷的歌剧《伊戈尔王子》、柴科夫 斯基的舞剧《睡美人》而大开眼界。第二年再到莫斯科时, 普罗科菲耶夫在著名俄国作曲家塔涅耶夫(1856-1915)面 前,信心十足地弹奏自己的作品歌剧《无人岛》的序曲。对 此塔涅耶夫颇有好感。后来经塔涅耶夫介绍,从1902年夏夫 开始,普罗科菲耶夫跟格里爱尔(1875-1956)学了两年作曲 与钢琴。那时普罗科菲耶夫才十一二岁,格里爱尔二十八.九岁。后来就任基辅音乐学院院长的格里爱尔,是普罗科菲 耶夫最好的启蒙老师。四十年后,普罗科菲耶夫曾说:“跟 格里爱尔学过的人都有着美好的回忆。他是一位连学生心灵 深处都能掌握住的出色的教育家。他并不勉强学生去学那些 枯燥无味的学科。学生对什么有兴趣他一清二楚,他循循相 诱,把学生引向正确的方向”。他们从第一次见面后就始终 保持着亲密的友谊。
普罗科菲耶夫于1904年(十三岁)去投考彼得堡音乐学院。当时他带了两箱子自己的作品,其中包括四部歌剧、两部奏鸣曲、一部交响曲以及相当数量的钢琴曲。当时的考式委员会委员长、大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1908)见到后说:这个学生我可看中了。经过长时间的考试(视唱练耳、评政作品等),普罗科菲耶夫被批准人学。从此,普罗科菲耶夫在彼得堡音乐学院呆了十年。1909年他学完了作曲系的课程,教师是里亚多夫(1855-1914)、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在校期间,他跟米亚斯科夫斯基(1881-1950)同窗,他们志同道合,成为知心朋友。博学的米亚斯科夫斯基把他看成是“具体体现了我们大家的音乐精神的人物”,而普罗科菲耶夫从比自己大十多岁的同学那儿学得了很多,并对理查·施特劳斯、德彪西、拉威尔、马克斯·雷加的音乐发生了兴趣。1914年,从尼·尼·齐尔品(1877-1945)的指挥班和叶西波娃的钢琴班毕业。在带有比赛性质的毕业演奏会上,他演奏了自己在两年前创作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和巴赫的一首赋格,获得一等奖,从而兼得赠送一架平台钢琴的鲁宾斯坦奖。当年六月,他出国到伦敦,看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鲁什卡》、《火鸟》以及拉威尔的《达菲尼与克罗埃》等舞剧。在当地,俄罗斯芭蕾舞团的主办人贾季列夫听了普罗科菲耶夫弹奏《第二钢琴协奏曲》后,对其音乐才华惊叹不已。这一年他还根据安徒生的童话写了独唱曲《丑小鸭》。翌年普罗科菲耶夫到罗马。回国后,下半年完成了贾季列夫委托他写的舞剧《丑角》,并着手写歌剧《赌徒》。
1916年1月 29日,普罗科菲耶夫亲自指挥了《斯基夫组曲》的首次演出。这部交响组曲又名《阿拉与洛利》。共四个乐章:(1)《对维列斯与阿拉的崇拜》,(2)《异教之神与恶鬼之舞》,(3)《夜》,(4)《洛利出征与太阳的行进》。采用斯基夫人古老的传说为题材的这部作品,初演时反应强烈。听众分成两派,闹得不可开交。普罗科菲耶夫敢于创新的精神,使他在以后的年代里写出了许多别开生面的名曲。
1917年初,普罗科菲耶夫差一点成为克伦斯基临时政府(1917年7月示威后成立的临时政府,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克伦斯基为政府总理.)的征兵对象。由于相识不久的高尔基的帮助才幸免。他的钢琴小品曲集《瞬间幻影》(共二十首)中的第十九首,表现了俄国二月革命时群众的激昂情绪。这一年春天,他滞留在彼得堡郊外的一个村子里,完成了一首钢琴奏鸣曲,开始写名曲《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第三钢琴奏鸣曲》的初稿。秋天,陪母亲到高加索,因为母亲要在这里进行温泉治疗。翌年春天到彼得格勒(1924年改称列宁格勒),4月21 日亲自指挥《古典交响曲》的首次演出。当时任人民教育委员的卢那察尔斯基出席听了音乐会。几天之后,高尔基把普罗科菲耶夫带到冬宫,介绍给卢那察尔斯基。见面时普罗科菲耶夫提出想到美国去的想法。卢那察尔斯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忙得不亦乐乎,所以想呼吸新鲜空气。”“那末,你不认为我们这里现在充满着新鲜空气吗。”_“不,我认为是这样。不过,我想呼吸一下大海洋外界的空气。”卢那察尔斯基考虑几分种后开朗地说道:“你是音乐方面的革命家,我们是现实生活的革命家;我们应该携手搞好工作才好。不过,假如你坚持一定要去美国,那我也不阻挠你”。后来,普罗科菲耶夫得到了护照以及写上“为了艺术方面的任务与恢复健康”的不限定滞留期间的出国通知书。显然,这是卢那察尔斯基出于对未来的信念和对普罗科菲耶夫的理解而采取的一种有远见的态度,相信他有朝一日会浪子回头,重返祖国。后来的事实证明,卢那察尔斯基是有远见的。1918年 5月普罗科菲耶夫离开彼得格勒。为了办理赴美的入境手续,在日本滞留了两个月,到达纽约已是秋天。
普罗科菲耶夫在国外的十多年,生活上创作上都并不如意,有时甚至碰上暗礁,陷入困境。8月2日傍晚,他从横滨乘上荷兰的轮船前往美国。到达旧金山,上岸就在外国人扣留所里被拘留三天,受到移民局官员严厉的审问。结果认为没有携带炸弹、禁书,给予警告后允许上岸。他身无分文,只得从船上认识的几个人那里借了三百美元。于9月19。回到达纽约。当天《纽约时报》刊登的消息说:“斯特拉文斯基以后最有前途的俄罗斯作曲家来到美国”。
但是,既没有金钱又没有背景的普罗科菲耶夫,马上就觉察到要在美国开展他的音乐活动是艰难的。当时的美国听众对新的音乐几乎全不感兴趣,对演奏的要求也比较保守,而且同行之间的竞争激烈。为了解决经济问题,他总算设法举行了一系列演奏会。但是演奏自己作品的机会却寥寥无几,只能在演奏会结束前弹几首年轻时写的小品,如《魔鬼的暗示》(OP.4)或《加伏特舞曲》(作品12之2)等。 1919年,他完成歌剧《对三个橙子的爱情》的音乐创作,写下一首六重奏曲《希伯莱主题序曲》(由弦乐四部、单簧管与钢琴演奏)。这部歌剧直到1921年12月底才得以在芝加哥首次演出。著名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也是于12月由作曲家自己演奏钢琴,斯托克指挥,在芝加开初演的。不过,这两部都是在国内就开始构思的作品。1922年3月,普罗科菲耶夫离开了使他感到失望的美国。后来他在《自传》中写道: “……在美国的季节对我来说毫无收获,结束是凄惨的。离开时,留给我的只是口袋里的一千美元和迄今仍在头脑中不断盘旋着的喧闹声响,还有就是想寻找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的迫切愿望”。虽然以后他还曾七次访美,但是不再定居下来了。
普罗科菲耶夫先是带着患心脏病和眼疾的母亲和妻子丽娜来到德国南部的农村小住。第二年的10月全家移居巴黎。过了一年后的冬天,母亲病逝。对于普罗科菲耶夫来说,这是一生中最沉重的打击。
在国外的十多年中,他创作的舞台音乐除上述两部歌剧外,还有歌剧《火焰的天使》、《赌徒》(修订版),舞剧《丑角》(修订版)、《钢之跳跃》、《浪子》、《在德涅泊河上》、《秋千》。交响音乐有交响曲三部和根据所作歌剧、舞剧的音乐编配的交响组曲多部。钢琴协奏曲三部。重奏曲和钢琴曲多首。另外还有《五首无词歌》及其改编曲—— 提琴独奏的《五支旋律》,等等。
他的有些优秀作品,在国外并没有马上被接受。例如, 到国外后完成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在纽约演出时受到冷 遇。1923年秋,《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在巴黎初演时,许多 小提琴家都拒绝担任独奏,后来由乐队首席小提琴达留担 任独奏部分,演出后遭到非议。1924年春,约瑟夫·席盖蒂 见到这首乐曲的乐谱后大为赞赏,并于同年6月1日,在布 拉格的现代音乐节表演,接着带到柏林、日内瓦、伦敦、阿 姆斯特丹、斯德哥尔摩、布达佩斯、华沙、莫斯科、列宁格 勒演奏,才使这部作品起死回生,成为现在许多小提琴名家 的保留曲目。他的不少钢琴作品,起先都只有他自己演奏。 许多钢琴家如基赛金、霍洛维茨、鲁宾斯坦等,都是在1924 年左右听了他的演奏后,才开始纳入自己的表演市目中去的。
普罗科菲耶夫作为第一流作曲家、作为世界乐坛上最突出的音乐巨匠之一的牢固地位,在二十年代中期已得到了承认,也是在这个时候,他想回国的愿望越来越强,回国的条件也逐渐成熟。1926年三月起,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成为莫斯科音乐会上的表演节目。同年2月18日,歌剧《对三个橙子的爱情》在列宁格勒国家歌剧舞剧院上演,由他的老同学多拉尼西科夫指挥。普罗科菲耶夫在3月26日给老同学、著名音乐学家阿萨菲耶夫(1884-1949)的信中写道: “我盼望自己的歌剧在玛林斯基剧院上演已有十年了。可是,当这个愿望终于实现的时候,我却在地球的相反方向”。差不多同时,卢那察尔斯基在欢迎钢琴家埃里逊举行独奏会的祝辞中说到普罗科菲耶夫是稀有的天才,为了能够顺利地充分发挥其才能,应该回到我们这个地方来。这篇讲话后来刊登在1926年第22号的《艺术生活》杂志上。不多久,普罗科菲耶夫夫妇到意大利各地演出,在苏莲托与高尔基共进午餐,并亲切交谈到夜晚。回到巴黎后,普罗科菲耶夫遇上从苏联来到巴黎的朋友、著名编导梅耶尔霍里多,他仔细询问了国内的近况。1927年1月,他们夫妇一起回国旅行。1月19 日到达莫斯科车站时,见到了特地从列宁格勒赶来的阿萨菲耶夫、米亚斯科夫斯基、萨勒吉夫、迪尔加诺夫斯基等亲朋好友。接着从亚月24日起举行了演奏管弦乐曲和协奏曲的八场音乐会,获得极大成功。引用当时《现代音乐》杂志上的话来说:“这简直不是演奏会,而是重大的事件”。在列宁格勒受到的欢迎,其热烈程度比起莫斯科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外还到基辅、哈尔科夫、敖德萨举行了钢琴演奏会各两场。3月18日黄昏,与旧友道别,起程赶到正在排练舞剧《钢之跳跃》的蒙特卡洛去了。此后,普罗科菲耶夫多次回国,也曾到伦敦、柏林、纽约、波士顿、哈瓦那、苏黎世、蒙特卡洛、米兰、罗马各地举行演奏会。在这时期美国作曲家格什温、巴西作曲家维拉·罗勃斯、西班牙作曲家法雅都到巴黎访问普罗科菲耶夫,登门求教。1931年,正在巴黎勤工俭学的我国作曲家洗星海,一边学小提琴一边眼普罗科菲耶夫专心致志地学了好几个月作曲,请他修改作品。当时他们同住在一座公寓,洗星海住七楼。1940年冼星海到苏联后,又见到了已经回国的这位老师。
1933年4月,普罗科菲耶夫第四次从国外回到莫斯科,完成《基谢中尉》。这是他回国后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的第一部电影配乐。当年秋天,他参加了由杜社那耶夫斯基(19O0-1955)指挥的这部电影配乐的录音。接着去罗马指挥自己的《第三交响曲》。然后在巴黎写戏剧《埃及之夜》的配乐。由莫斯科艺术剧院在巴黎上演的这部剧作,是由普希金的同名戏剧和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库列奥巴托勒》、肖伯纳的《凯萨与库利奥巴托勒》揉合而成的。不过,用普罗科菲耶夫的话来说,“老莎翁把肖伯纳挤出去了”。10月,普罗科菲耶夫跟莫斯科艺术剧院一起回到莫斯科。途中,他和大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结识,后来成为知心朋友。从 10月21日起他在国内各地旅行演出,同时热心地读列宁的著作《做什么》,作了读书摘记,他开始构思引用列宁的话创作一部大型作品。12月,应人民教育委员会的邀请,访问莫斯科音乐学院,举办讲座。他听了哈洽图良(1903—1978)等人的作品。看了哈恰图良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的草稿之后说:“写协奏曲非常困难,必须考虑周祥。我建议:你首先要把所有涌现出来的乐思都马上记录下来。不要等整体完成才作这项工作。不要管顺序,要先把富于个性的走句、令人感到兴趣的节奏都记录下来,然后,你就会为了构成整体而使用这些‘片断’的”。看来。这些话反映了他自己创作的经验。其后有好几年,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兼课,教授高级班的作曲。虽然他的全家回国定居莫斯科是1935年7月。此前还常常到国外履行已订合同的音乐活动,但实际上此时已回归祖国。他曾说:“我的两耳必须听到俄罗斯语言。我必须同我的血肉同胞说话,只有他们才能使我重新得到这里所得不到的东西:自己的歌,我的歌”。
回国后的二十年,普罗科菲耶夫在创作上获得了更大的丰收,写出了许多雅俗共赏、别具一格的名作。这些作品的民族色彩越加鲜明,其音乐表现也格外叩动人心。
从1934年起,他开始创作舞剧《罗米欧与朱丽叶》,1935 年完成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并在马德里首次公演。翌年为孩子们写了交响童话《彼佳与狼》。根据舞剧音乐《罗米欧与朱丽叶》编成的两部组曲分别在这一年与第二年首次演出。1937年还创作了庆祝十月革命二十周年的大会唱。1938 年为影片《亚历山大·涅夫斯基》配乐。翌年将其编成大合唱曲,并完成现代题材的歌剧《谢苗·柯德柯》。根据托尔.11,斯泰的长篇小说创作歌剧《战争与和平》成为他在卫国战争时期的一件重要工作。他的重要作品还有《第五交响曲》、《第七“青春”交响曲》、《协奏交响曲》、舞剧《灰姑娘》、《宝石花》及其交响组曲,最后几部钢琴奏鸣曲和其他奏鸣曲,声乐交响组曲《冬日的篝火》,清唱剧《保卫和平》,影片《伊凡雷帝》的配乐,歌剧《真正的人》等等。
如上所见,普罗科菲耶夫的生活经历有两个转折点。一是出国(1918年春),一是归国(1932年)。这两个转折点使他的一生分为三个时期。倘若把他在这三个时期的思想倾向、创作倾向比较一下就不难看出: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很早就表现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乐观主义的精神。他具有旺盛的精力与坚韧的意志。对于音乐的新表现方法的探索,一直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早期在这方面的成就集中地体现在《古典交响曲》、《第一钢琴协奏曲》以及一些钢琴作品上。侨居国外的十多年中,他仍创作了大量作品,但是最后几年创作热情减退。他意识到这是由于离开祖国时间太长,脱离了祖国人民的生活。归国后的二十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新的繁荣时既他成为当时苏联音乐文化的建设者.他给自己提出了既要走在时代最前面,又要面向人民群众的新课题。以交响童话《彼佳与狼》、舞剧《罗米欧与朱丽叶》、大合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七交响曲共》歌剧《战争与和平取》为标志的丰硕的成果说明,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出色地解决了这个新课题,并且得到了国内外的承认。他作为具有独特的风格与自成体系的表现手法的革新作曲家被载入世界文化史册,他那富有个性和人民性的优秀作品,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财富,对国内外的作曲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53年1月23日,普罗科菲耶夫给比利时伊利莎白皇太后国际音乐比赛总指导M·居维里写了一封信,说自己因病无法应邀出席担任作曲比赛的评审委员。这是他写的最后一封信。
1953年2月,他得了感冒。但还是开始了舞剧《宝石花》的最后一次校订工作。因为这部舞剧要在3月1日开始排练。
3月5日,普罗科菲耶夫照平时那样开始他的一天的日程。下午舞剧导演拉夫洛夫斯基和乐团首席演奏员斯朵契夫斯基到公寓来访问时,他还精神挺好。他把《宝石花》中表现卡蒂里娜和达尼拉重逢的双人舞场面的总谱交给他们之后,出去散步一会儿。下午六时,他突然脑溢血而呼吸困难。夫人立即通知医生,并把他扶到床上,问他要不要念书给他听。普罗科菲耶夫点了点头,嘀咕了一下。夫人轻轻地朗诵了阿库萨科夫的《果戈理回忆》。但死神来得太突然,医生本赶到。普罗科菲耶夫已离开了人间。下午七时左右,住在同一个公寓的卡巴列夭斯基脸色苍白地奔到作曲家协会,上气不接下气地报告了这个不幸的消息。
1953年3月7日下午举行葬礼,卡巴列夫斯基担任治丧委员会委员长。菲因贝格演奏了巴赫的乐曲、奥伊斯特拉赫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奏鸣曲》的第一、第三乐章。送葬的行列在雪花纷飞中缓缓向前。普罗科菲耶夫被葬在他的朋友阿萨菲耶夫和米亚斯科夫斯基的旁边。
著名小提琴家席盖蒂听到普罗科菲耶夫去世的消息时,正在东京旅行演出。他说:“……滞在东京的那天早晨,天空上尽是乌云。痛切地感到失去无法替代的人物这种压抑的心情使我茫然。……我感到非常奇怪的是,人们完全认识到他的音乐富有生命力,生气勃勃,怪异而谐谑。但是,几乎都不曾注意到在他所有作品中都能看到的童话般的倾向”。
共三十五卷约五十册的《普罗科菲耶夫作品全集》,记录了为人类音乐宝库增添财富的这位现代音乐家的劳动成果。其中的优秀作品迄今依然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精神食粮。
关于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特征,他自己曾在《自传》中有所论述:
……这里我想谈谈我的创作发展的几条主线。第一 条是古典的线,我很小就听妈妈弹贝多芬的奏鸣曲,这 条线是早在我童年时期就开始的。它有时以新古典主义 的形式出现(奏鸣曲、协奏曲),有时又仿效十八世纪的 古典作品(加沃特舞曲、《古典交响曲》,《小交响曲》 也受它的影响)。第二条是创新的线,它发轫于塔涅耶 夫刺痛了我的“简单和声”的那次会面。起初它只是我 寻找自己的和声语言的一些探索,后来却成了追寻表现 强烈感情的语言的探索了(《幽灵》、《绝望》、《魅 力》《讽刺》、《斯基夫人组曲》以及《浪漫曲》Op.23、 《赌徒》、《他们七个人》、五重奏、《第二交响曲》 中的点点滴滴)。虽然它主要涉及的是和声语言,但其 中也有旋律音调。乐器法和剧情发展方面的创新问题。 第三条是托卡塔的线,如果你愿意,也不妨称之为“运 动的线”,它也许源自舒曼的托卡塔,该曲一度曾给我 留下深刻的印象(练习曲NO.2、托卡塔Op.11、谐谑 曲Op.12, 第二协奏曲中的谐准曲、第五协奏曲中的托卡 塔,还有《斯基夫人组曲》和《钢之跳跃》中的一些音 型或第三协奏曲中的一些段落)。这条线也许是最不重 要的。第四条是抒情的线:起初它以抒情沉思的形式出 现,有时与旋律法关系不大,至少是与长的旋律不大相 干(《童话故事》Op.3《梦》、《秋》、《液漫曲》Op.9、 《传奇》Op.12),有时又用在较长的旋律上(为巴尔蒙 特的词谱写的合唱曲、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开端部分、 为阿赫玛托娃的词谱写的浪漫曲、《老祖母的故事》)。 这条线一直没引起人们注意,或者说,到较晚才受到人 们的注意。在很长时期内我的抒情特性没被人承认,因 为未得到鼓励,也就发展得役慢。但是后来我对它却越起 来越重视了。
我想就只谈这四条线,至于第五条“怪诞”的线, 那是别人强加给我的,我认为最好还是把它看作上述几 条线的支流。不管怎么说,我反对“怪诞”这个词,它 已被我们用滥了,叫人讨厌。法文的grotesque一词 已在很大程度上被歪曲了。如果用到我的音乐上,我宁 愿用“谐谑性”一词来代替它,要不然,就用三个俄文 词,依次为“玩笑、取笑、嘲笑”。
普罗科菲耶夫是一位抒情诗人,而且是以崭新的单纯的 音乐语言来谱写作品的大师。他那些不同凡响的大胆的写 法,是油然而生的,不是象有些现代作曲家那样精心设计出 来的。在这一点上、他和莫扎特有相通之处。他和巴赫、海 顿、莫扎特一样,是既属于自己的时代又属于后来的时代的 音乐家。
【第5交响曲】
这部作品作于卫国战争结束的时期,但它并没有具象地描绘战争和胜利,却是表达了一种坚毅的信念和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伟大和对俄罗斯大自然与民族特性美质的尽情歌颂,作者曾说:“我是把它作为壮丽的人类精神的交响曲来进行构思的”。这部作品拥有无尽丰富的旋律和鲜艳多姿的形象,各个乐章又蕴涵着鲜明独特的气质,比如,第一乐章的勇武和刚强,第二乐章的狡诘、幽默和令人眼花缭乱、略带一点怪诞的乐句跳跃,第三乐章带有抒情性,中段阴沉却又不失坚定的气概,第四乐章的阳光明媚和白热化的终曲,如此这般,各种各样的色彩通过普氏独特的音乐语言和配器如此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堪称为一部杰作,确是好听。整个作品除了第三乐章带有战争的阴霾,其余都是明朗和一往无前的乐观情绪占主导地位。
第一乐章行板奏鸣曲式,一开始乐曲以略带温吞之感开展,能感受到低音号厚重深沉的质感,代表着一种稳定续航的基础力量,进入开展部,各个乐念宛如小溪汇入大川般地营造出小小高潮,再现部在铜管在铜管的宣示下展开,一扫初听时的温吞感,以稳健精准的表现在极强奏放出持续丰满的能量。
第二乐章清晰的快板,一般俄国指挥诠释这样的俄系快板时,首重浓烈情绪、再佐以辛辣节奏,乐团往往以排山倒海之姿战无不克、攻无不胜地征服听者。
第三乐章慢板,开头弦乐群展现纠结的张力。这里听不到优美的主旋律线,就算出现也马上被冲突所化解。让弦乐群的整个音乐都保满地呈现出来,没有只偏向高音域的清瘦刺耳,也没有过多低音浑浊乐曲动线的清晰度。他让聆听者在缓慢的音乐中自寻乐趣,清楚的纹理导引、细腻的情绪处理,从木管小组的对话、弦乐一大群的抗衡、击乐小鼓的搭配,您随时都可以体验到「坏孩子」独一无二的配器。
第四乐章游戏的快板,一开始的情绪依然相当低调,透过节奏的变换才逐渐将沉重的心情解冻,将乐团气氛整个都带起来。普罗高菲夫的音乐仿佛像是宇宙的黑洞般,有着无比的吸力与庞杂的内容,自主性不够的指挥与乐团都将被音乐摧毁,仅留给听者残缺破碎的印象。
Antonin Dvorak Symphony No. 7 & 8 豆瓣
Antal Dorati
发布日期 1992年5月12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唱片公司:Mercury
唱片编号:434 312-2
演奏乐团:伦敦交响乐团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指挥家:多拉第 Antal Dorati
播放时间:71:09
类别:交响曲
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 1841一1904)
捷克作曲家安东宁•德沃夏克在1841年9月8日生于布拉格附近伏尔塔瓦河畔的尼拉霍基维斯村一个兼做屠夫的小客店老板家中。小德沃夏克自幼开始学小提琴,对捷克民歌和民间舞曲特别感兴趣,他在教堂唱诗班和客店节日的表演,常为听者所赞赏。十三岁时,因为身为长子必须继承父业,德沃夏克被送到邻近市镇当屠户学徒,这期间他同时学习音乐,才赋大有发展。1857年起进布拉格管风琴学校学习两年,毕业后先后在布拉格的一个乐队和“临时剧院”的乐队工作,一直到1871年。在乐队的工作,使德沃夏克有机会接触斯美塔那的早期歌剧,包括《勃兰登堡人在捷克》和《被出卖的新娘》等,还有幸观赏到柏辽兹、瓦格纳和李斯特等名家的演出,熟知了大量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作品,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六十年代,德沃夏克己经开始尝试作曲,写出范围广泛的各类作品,包括交响曲、弥撒乐、歌剧、声乐套曲和室内乐曲,但是由于没有上演,基本上不为人所知。
1871年,德沃夏克辞去剧院乐队的工作,婚后以教课为生,此外还兼任布拉格一所教堂的风琴师职务,但主要时间则用以创作。七十年代,他的两部作品——爱国主义颂诗大合唱《白山的子孙》和声乐套曲《摩拉维亚二重唱》,是他进入创作成熟时期和成为民族艺术家的重要标志。《白山的子孙》在1873年由著名的“布拉格赫拉霍尔”合唱团首演成功,成为德沃夏克创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或者说,一个重要的转机,自此之后,他的一些作品,如《第三交响曲》等都相继获得演出。1875年,由于申请奥地利政府发放的“清寒天才青年艺术家”国家补助金,他附送的作品为当时参加补助金评议委员会的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所赏识,就此,这两位志同道合的音乐家终生保持深厚的崇高友谊。勃拉姆斯热情地关心德沃夏克的成长,具体帮助他提高作曲技巧,推荐他的作品给出版商出版,使他得以开始名扬国外;德沃夏克后来把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改编为管弦乐曲,还把自己的《d小调弦乐四重奏》题献给他——人们认为勃拉姆斯在德沃夏克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有如舒曼在勃拉姆斯的创作生活中的地位一般。1878年,德沃夏克在布拉格举行他的作品演奏会,生平第一次担任乐队指挥,又为他的艺术活动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
德沃夏克的主要创作,除上述几部作品和七十年代末写的第一套《斯拉夫舞曲》、三首《斯拉夫狂想曲》和《圣母哀悼曲》外,大都在八十年代问世,其中包括《第六交响曲》到《第八交响曲》、《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歌剧《德米特里》和《雅各宾党人》、《胡斯序曲》和第二套《斯拉夫舞曲》等。八十年代也是德沃夏克在国内外获得巨大声誉的年代,他五次赴英演奏旅行(九十年代又去四次),所获得的辉煌成功,可以同亨德尔、海顿和门德尔松先后在英国得到的荣誉相比美。他在英国指挥自己的作品,首演神剧《圣柳德米拉》、清唱剧《鬼的新娘》和《第七交响曲》——他的《d小调第七交响曲》是专为同他关系特别密切的伦敦爱乐乐团而写的,至于他的一部首先由英国出版社出版的《G大调第八交响曲》,甚至被题名为“英吉利交响曲”。为了表达对德沃夏克的最高敬意,英国剑桥大学在1891年授予他音乐博士的荣誉学位——十九世纪末,柴科夫斯基和格里格也获得同样的礼遇。
1888年,德沃夏克同柴科夫斯基的结识,也是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由于柴科夫斯基的邀请,德沃夏克曾到莫斯科和彼得堡演奏自己的作品,同样获得很大的成功。九十年代初,德沃夏克又多次在伦敦、柏林、布达佩斯、纽约以及欧美其他城市旅行,指挥演奏自己的作品。1892年秋,德沃夏克接受美国的优惠邀请,暂时离开他从1890年开始担任的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职务,就任纽约国立音乐学院院长;侨居美国期间,他写出第九交响曲《新世界》和《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等重要作品。1894年春末,德沃夏克回到波希米亚,回到自己的家园和时刻关怀着他的捷克人民中间。他继续在布拉格音乐学院的教课工作,1901年还被任命为音乐学院院长,他培养出五十多位音乐家,其中包括著名的作曲家诺伐克(V.Novak,1870-1949)、苏克((J.Suk,1874-1935)和保加利亚的克里斯多夫(A.Xpuctob,1875-1941)等。德沃夏克回国后新写的作品有四首交响诗和三部歌剧,其中《水仙女》在I901年首演后受到的长久而广泛的欢迎,并不下于斯美塔那的《被出卖的新娘》。1901年当德沃夏克过六十岁生白时,在布拉格、伦敦和维也纳,都为他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但是,芷是在这个时期,德沃夏克的肾脏等器官却开始患了不治之症,到1904年5月1日终因脑溢血在布拉格突然辞世。
德沃夏克的创作浸染着深刻的捷克民间色彩,在主题与结构方面同捷克民向音乐的神韵和特点保有密切的映系。他的作品反映了作者的爱国热诚和为复兴祖国民族文化所做的巨大努力:他的一些大型作品以人民的斗争和对先烈的赞颂为主题,还有许多作品再现了捷克大自然和民间日常生活画面,另一些作品则采用捷克古代的历史和美丽的神话为题材。德沃夏克同斯美塔那一样,都认为用音乐来赞颂自己的祖国和巩固人民对更加美好的未来的信念,是他们自己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只是在对待民间音乐素材方面,斯美塔那所瞩目的只偏重于捷克,而德沃夏克不但注意到捷克的民间音乐,他也转向摩拉维亚和斯洛伐克。他似乎更加重视斯拉夫各民族间的相互联系。例如,在他那举世闻名的《斯拉夫舞曲》中,斯洛伐克的奥德捷梅克、波兰的玛祖卡和波罗涅兹、南斯拉夫的科罗、乌克兰的屯卡,就同波尔卡、索塞卡、斯科契那、孚利安特以及其他捷克舞曲兼收并蓄。
【第七交响曲】Symphony No. 7
虽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是他最著名的交响乐作品,但是,许多音乐家,包括德沃夏克传记的重要撰写人,捷克的奥塔卡•苏雷克在内,都认为d小调交响曲是他最伟大的交响曲。它常被看作是他的第二交响曲,这只是因为它在出版的次序上行列第二。事实上,这是他的第七部交响曲。德沃夏克总共创作了九部交响曲,《新世界》是最后一部。
在他的第七交响曲中,德沃夏克树立了雄心壮志,要写出一部超过自己以往的一切交响乐篇章的作品。有几个原因促使他这样做:一个原因是伦敦爱乐乐团在1884年6月把他吸收为名誉会员,并邀请他为乐团创作一部新交响曲。这一请求为他新获得的国际地位增添了光彩;因此,他希望用这部新作品来提高他的威望。
另一个原因是,在1883年12月首次公演的布拉姆斯的第三交响曲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点燃了他的雄心。德沃夏克坚信布拉姆斯的新作品是所有近代交响曲中最伟大的一部,于是,他满心想要创作一部水平与之相当的作品。
最后一个原因是,作为一个极为关心捷克文化的复兴以及它未来发展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希望用一部国内、国外都受欢迎的作品来丰富捷克的交响乐曲目。
在接受乐团邀请后的几个月中,他越来越对他要写的这部交响曲发生兴趣。1884年I2月下旬,他写信给他的律师朋友安东宁•卢斯说:“我现在正忙着写我的新交响曲(为伦敦而写),无论我走到哪里,我心里想着的只是我这部作品,我要它轰动全世界,但愿上帝使我如愿、”
1884年的最后一天,他给另外一位朋友爱罗伊斯•戈比尔写信说:“今天,我完成了新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我又和往常那样,对我的作品感到心满意足。但愿上帝、仁爱和祖国永远成为我的座右铭,只有这样,才能到达一个幸福的终点......”
作品初稿和配器于1885年1月13日至3月17日间在布拉格完成;于1885年4月22日在伦敦由作者指挥伦敦爱乐乐团举行第一次公演。两年后,欧洲大陆首次听到这部交响曲,由汉斯•李赫特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一直到1889年10月27日和28日,这部交响曲才真正受到听众热爱。在比洛的指挥下,在柏林的这几场演出对德沃夏克极其重要,所以他把比洛的照像贴在这部交响曲手稿的书名页上,并在其下写道,.“光荣归于你!你把这部作品给演活了!”
共4个乐章:
1、庄严的快板,D小调,奏鸣曲式。暴风雨般的第一乐章在轻声低语的低音提琴、定音鼓和圆号的低音声部中开始。在主音“D”的持续音上,这乐章的主部主题盘旋而行,这个主题的发展中出现《宗教改革者序曲》灿烂的快板主题的动机。接着是激动的音型。为了对比,一支由木管吹奏的优美而活泼的旋律出现了。这些材料经过展开而到达高潮;在其顶峰上,一些开头的主题重新返回。和开头一样,第一主题在一个冗长的持续低音D上逐渐消逝。
2、稍慢板,F大调,自由的3段体。由单簧管吹奏的一支流动得很宁静的旋律开始了这慢板乐章,但是,一阵内在的激动不安轻轻地潜入音乐之中;它发展成暴风雨般的中段,使人回忆起第一乐章的心情。在结束段落中,最早出现的一些旋律重又返回;激动的心情平静下来,各种乐器逐渐地回到静寂中去。”
3、谐谑曲,很快的快板,D小调,3段体。谐谑曲似乎也受到了第一乐章的紧张度的影响。对比性的中间段落,即所谓的三声中部或中段(trio),在情绪上或织体上却更显得轻快而清新。
4、快板,D小调,奏鸣曲式。和开头的乐章一样,末乐章是用传统的奏鸣曲快板曲式写成的一首暴风雨般的乐曲。所不同的是:第一乐章中的紧张度逐渐减弱到默不作声,而末乐章中的矛盾则在胜利声中结束。
具有思慕情绪的主部主题是由热情而富于浪漫色彩音响的大提琴、圆号和单簧管奏出的。喜气洋洋的对比旋律顶示着交响性的冲突可能得到圆满结局。德沃夏克乐观主义的结尾更多地是从贝多芬为胜利而欢呼的结束语中获得启示,而不是受到布拉姆斯的第三交响曲中的柔和结束的影响。德沃夏克的量后几小节是用在光辉的D大调上,molto maestosa,这是对他的主部主题的有力肯定。
【第八交响曲】Symphony No.8
德沃夏克所写的最美好的音乐和他本人一样,是自发的、不娇饰的。德沃夏克一生都特别喜爱朴实的人民、乡间的环境、故乡的语言、习俗和民间的传说。
德沃夏克于1889年在他心爱的波希米亚乡间的寓所中创作了G大调交响曲;那时,他的灵感来时有如潮涌,使他笔不及书。8月26日,他开始记下他的构思。十天以后,从9月6日至23日,他正式写作。11月8日,他在布拉格完成了配器,并在1890年Z月2日指挥布拉格国家剧院乐队,第一次上演了这部作品。这是德沃夏克交响曲中波西米亚色彩极浓的一首,因有即兴趣味,也被许多人称为“交响诗式的交响曲”。总谱是作为他的第四交响曲出版的,但在实际上,这是他的第八部交响曲,现在也常常这样编号。
共4个乐章:
1、灿烂的快板,G大调,奏鸣曲式。以大提琴、单簧管、圆号演奏优美、恬静的G小调悲歌旋律开头,看似序奏,实际却相当于第一主题的第一句。它在本章中的一些关键处再度出现;但在其中它是作为一个架子,而不是作为乐章本身的组成部份。第一主题的第二句明朗而欢乐,与第一句形成第一乐章的重要因素。第二主题第一句由木管以B小调呈现,此第一句与第一主题第二句相关发展,然后木管又以B大调和谐地表现第二主题第二句,与圆号相互应答。发展部速度减慢,先以各件乐器处理第一主题第二句,再处理第一句、第二主题第一句、第二句。
这一乐章的主部主题由独奏长笛吹奏的轻盈音型构成;对心有田园风光的人们来说,它暗示着鸟儿的歌唱。这一乐章还充满着令人易于记忆的旋律,其中有很多是接近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的节奏。
2、慢板,C小调,不规则的3段体。乐章用开头短小乐句的几个富于想像力的变型构成,以弦乐的柔美旋律始,充满乡村宁静祥和的气氛,其间加入长笛与双簧管类似小鸟般的啼鸣。其中最吸引人的一处是从C小调转换到更明亮的C大调,活泼的风格,这是舒柏特常用的手发。在用小提琴演奏的纤细下行音阶的背景上,这支旋律的新变型在长笛与双簧管在急促的弦乐音型上呈现,有人认为是在描写乡村祭典。气氛热烈后再转为宁静,小鸟的啼声再现,最后静静地结束。
3、优雅的稍快板,G小调,3段体。第一段略带几分忧郁,中段为G大调,圆舞曲风格。圆舞曲似的第三乐章使人忆起柴可夫斯基的一些更雅致的乐思,然而它同时却表现出农民的坚实而轻快的节奏。结尾为布拉姆斯在《第二交响曲》中使用的手法。以二倍速度将中段主题变形处理。
4、从容的快板,G大调,变奏曲式。欢庆的独奏小号呼唤声开始了末乐章,它好像是号召人们去参加某种庆祝会。随后大提琴呈现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第二句富有异国情调的轻快主题,这个主题经过层次丰富的分段变奏,大提琴清晰地呈现主题,速度加快地进入尾声高潮。末乐章的主题再一次地表明了德沃夏克舞曲旋律所具有的无限变化和美妙。
巴伯《小提琴协奏曲》 / 康戈尔德-电影配乐《诱骗》戏剧配乐《无事生非》 豆瓣
Gil Shaham / Andre Previn
发布日期 1994年8月16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巴伯协奏曲的第一个音符出来,就像磁铁一样吸住你的耳朵,沙汉姆的音色就像是午后照进屋内的阳光一般的感觉,是一种温暖的幸福感。所以我不太那这个作品当做是美国作品。
至于Korngold(我觉得翻译成“科恩戈尔德”很难听),我对于这个作曲家的了解只有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他是一个挺有名的好莱坞作曲家,这首协奏曲里面的素材也都是用他自己的电影配乐串起来的。不过这是一首迷人的作品,优美的旋律,加上海费茨的着名演奏,使它声名远播。所以,哪个小提琴家录制这首协奏曲,都不免让人拿来跟海大师比较一番,最后的结论当然都是:跟大师相比,其他人都要略逊一筹。不过,我敢说,沙汉姆的演奏,绝对不逊于任何人,包括海费茨在内。
无论你对这两首协奏曲是否了解,就算是只想听一听唯美的小提琴音色,这张唱片绝对是不二之选。我当初就是听了这张唱片之后,对沙汉姆刮目相看,后来又听了他很多录音。过两天我准备把他另一张堪称绝世演奏的唱片”魔鬼之舞“发出来,请朋友们耐心等待。
这张唱片还搭配了一首Korngold的“无事生非”组曲,指挥家普列文担任钢琴伴奏。很有特色,而且这个录音是这首作品在市场上的“孤本”,所以还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ミニマリズム 豆瓣
7.7 (6 个评分) 久石让 / Joe Hisaishi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9年8月12日 出版发行: Universal
久石譲の原点ともいえる「MKWAJU」から新作「Sinfonia」までをロンドン交響楽団の演奏で完全収録。コーラスにはロンドン・ヴォイシズも加わり、シンフォニックなミニマルミュージックの世界を存分に味わえる貴重な一枚!
Liszt & Enesco Rhapsodies No. 1 豆瓣
London Symphny Orchestra / Antal Dorati
发布日期 1991年5月10日 出版发行: Mercury
详细内容: GEORGE ENESCO(1881-1955)1.Roumanian Rhapsody No.1,Op.11 [12:02]FRANZ LISZT(1811-1886)2.Hungarian Rhapsody No.1 in F Minor [10:47]3.Hungarian Rhapsody No.2 in D Minor [9:41](arr.Matthey)4.Hungarian Rhapsody No.3 in D Major [8:25]5.Hungarian Rhapsody No.4 in D Minor [10:40]6.Hungarian Rhapsody No.5 in E Minor [10:00]("Héroide Elégiaque")7.Hungarian Rhapsody No.6 in D Major [12:12]("Carnival in Pesth")广告语: 罗马尼亚作曲家埃乃斯库《第一罗马尼亚狂想曲》,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第一至第六号匈牙利狂想曲》,多拉蒂指挥伦敦交响乐团。“企鹅”评价三星
Wieniawski: Violin Concertos Nos. 1 & 2 豆瓣
Gil Shaham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2年8月1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维尼亚夫斯基 (Henryk Wieniawski, 1835-1880),波兰小提琴家、作曲家
1835年7月10日出生於波兰,他的音乐天份在他很小的时候便被发掘,当他八岁时有位捷克小提琴家听了他演奏后,马上表示:“he Will Make His Name For Himself”。 1846年他便获得第一奖,之后他私下还与massart学习了两年。1848年他与他的弟弟(弹钢琴)一起于巴黎开了一场音乐会之后,他们更前往圣彼得堡开了五场非常成功的音乐会。
同年秋天他回到波兰,认识了一位波兰作曲家stanislaw Moniuszko(1819-1872),他开始尝试作曲,同时也感到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有些不足,隔年他又回到巴黎音乐院学和声,一年后他便毕业。
当他学生的日子一结束,他便以一位旅行演奏家的身份到处表演。光在俄国他就与他的弟弟举行了200场的音乐会。如此频繁的演出,除了为他们带来好评外,也遭致一些负面的批评,其中包括有位俄国作曲家也是乐评家的alexander Serov便警告大家不要吹捧这些天才,认为这两兄弟只能炫耀技巧而已。然而维尼亚夫斯基很快便证明他不只是位炫技者。到1853年他已创作出版了有14首作品。
1858年维尼亚夫斯基与anton Rubinstein [鲁宾斯坦(1829-1894),俄国作曲家与钢琴家] 在巴黎合作演出。后来鲁宾斯坦便竭力邀请维尼亚夫斯基与他前往俄国st. Petersburg一同推动音乐发展。从1862年到1868年维尼亚夫斯基便在st. Petersburg新成立的音乐院中任教。
四年后,也就是1872年,维尼亚夫斯基再度展开他的世界巡迴演奏工作。头两年是在北美洲表演,第一年与鲁宾斯坦共举行215场表演,结束后二人皆疲累不已,然而维尼亚夫斯基却与paulina Lucca合作继续次年的演出。如此虽然为他获得财富,却也危害到他的健康。1875年仍不断举行音乐会。1876年在德国的巡迴表演,更让人将他与sarasate(萨拉萨蒂,西班牙小提琴家与作曲家)相比较。
之后维尼亚夫斯基虽然身体状况每下愈况,甚至在演出中不支倒地,但为了经济需求,他仍不断巡迴表演,最后於1880年死在莫斯科。
在paganini之后的众多多小提琴中,维尼亚夫斯基可说是最接近顶尖的一位。他的演奏融合了法国学派的技巧以及斯拉夫民族的气质。他不仅能轻松地炫耀过人的技巧,更能另听众感动得落泪。他以强烈的抖音(vibrato)加强他优美动人且富有情感的音质。鲁宾斯坦称赞他为:当代无庸质疑最伟大的小提琴家。
维尼亚夫斯基的握弓方式与当时的习惯大不相同:他将右手肘抬得相当高,并且以食指第二指节以上部分压紧弓。后来许多小提琴家采用此种方式,尤其是俄国学派。carl Flesch [傅雷胥(1873-1944),匈牙利小提琴家,教育家] 的‘俄国式握弓’应该正是源自维尼亚夫斯基。在作曲方面,维尼亚夫斯基统合了自paganini 帕格尼尼(1782-1840),意大利小提琴家与作曲家之后的崭新技法,并融入浪漫思想及斯拉夫民族色彩。
从他的玛祖卡舞曲及波兰舞曲便可证明他深具波兰民族主义的思想。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二首小提琴协奏曲。另外则是在练习曲的创作上(l'ecole Moderne与etudes-caprices),可说是仅次与paganini的24首caprices而最富有音乐性与挑战性的小提琴练习作品。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升F小调,Op.14,作于1852年,为其17岁时的作品。
第二小提琴协奏曲,D小调,Op.22,作于1862年。维尼亚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Great Orchestral Showpieces, Vol.2 豆瓣
Various Orchestras
发布日期 1999年11月15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2012年4月21日 听过
想到纯姐在英国还能看到Colin Davis 的现场演出,真是幸福啊,老爷子已经80多了,没几年可以演了。大他几岁的马里纳大爷已经躺在家里养老了
ASMF Britten Colin DUO Davis
比才精选 豆瓣
多拉蒂 Antal Dorati / 何塞·卡雷拉斯 José Carrera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4年5月10日 出版发行: Phil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