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O
Dvořák The Late Symphonies·Legends 豆瓣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7年11月11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2012年6月2日 听过
罗维基的德七德九一般、而德八正是之前在Decca极致系列里听过的那一版。那一版第一次感受到了德八第二乐章的壮美,从此爱上德八。如今再听,让人兴奋的新鲜感依旧不减。
Dvořák LSO Leppard Philips Rowicki
Penderecki: Threnody to the Victims of Hiroshima; Canticum Canticorum Salomonis; De Natura Sonoris Nos. 1 & 2 etc. 豆瓣
Krzysztof Penderecki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4年3月15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在第二次世纪大战后的国际乐坛上,波兰人彭德雷茨基可能是最成功、最具征服性的少数几个前卫作曲家之一。用52件弦乐器演奏的《广岛受难者挽歌》(1960年),是他最初获得国际声誉的成名作,也算是20世纪的经典了。尽管大量的使用现代音乐语言,诸如自然声、密集音簇、音区两极化,以及弦乐演奏中的滑奏、近码乃至码后的奇异音响等等,彭德雷茨基的音乐却并不生硬、晦涩,因为它们充满着与人类情感息息相关的人文精神。而尤其是那丰富多彩的想象力,激活了音像世界的一派生机,令现代爱乐者心醉神迷。
这张唱片上的八首曲子,都是彭德雷茨基最著名的管弦乐代表作,并且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20世纪后半叶的前卫音乐实验的成果。八首曲子依次是:《阿纳克拉西斯》、《广岛受难者挽歌》、《音标》、《声音的性质之一》、小提琴与乐队的《随想曲》、合唱与乐队的《所罗门之歌》、《声音的性质之二》和《雅各布之梦》。
70年代中期,作曲家本人亲自指挥了上述作品的演奏。而波兰女小提琴家维尔科米尔丝卡也正是这首《随想曲》(1967年)的首演者。唱片的录音好极了,一切细微尽在眼前。总之,这张唱片价值很高。
(摘自李杭育:《唱片经典》)
2012年11月12日 听过
我是有多么想不开大晚上的来听老潘的鬼哭神嚎~~其实感觉还是广岛挽歌和雅各布比较有意思
EMI LSO NOSPR Penderecki Wilkomirska
Berlioz: Great Orchestral Works 豆瓣
Sir Colin Davis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发布日期 1994年5月10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路易·埃克多·柏辽兹(Loius-Hector Berlioz,1803 -1869)法国杰出的作曲家。生于法国南部一个小镇的医生家中,自幼酷爱音乐,但家庭却希望他能成为一名医生,最后终以与家庭脱离关系为代价选择了音乐道路,后来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
年轻时是个富于小资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作曲家,曾写过《希腊革命》大合唱。法国七月革命时,走上巴黎街头高歌《马赛曲》,后来又把该曲改编为大型管弦乐队与二重合唱的乐曲。同年,《幻想交响曲》的创作使他名声大振。还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独唱、合唱与乐队),《哈罗德在意大利》(中提琴与乐队),《罗马狂欢节》(乐队序曲)、《安魂曲》(乐队与合唱)、《贝文努托·切里尼》(歌剧) 、《浮士德的沉沦》(传奇剧)等很多作品。但他的一生在贫困饥寒中度过,老年时又不幸丧妻丧子,终于悲惨地病逝于巴黎。
柏辽兹创作时力求创新,除采用“固定乐思”的手段外,还以新颖、明澈的配器效果和戏剧化的处理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是著名的浪漫主义大师,所著《配器法》一书已成为音乐技术理论的经典文献之一。柏辽兹的名字同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相提并论,堪称法国浪漫主义三杰。
伯辽兹《伟大的管弦乐作品》:幻想交响曲,哈罗德在意大利,“罗马狂欢节”序曲/戴维斯指挥伦敦交响乐团。菲利普小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