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oque
古尔德:巴赫 哥德堡变奏曲 1955版 豆瓣
9.7 (61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2年10月27日
出版发行:
Sony
巴赫在世的最后几年,主要花费时间在删改和完成先前的作品上面,但他仍继续写出新的作品。
《键盘练习曲集》第三卷出版之后,过了3年,第四卷在1742年也问世了,其实这是一套完整的作品。内容是咏叹调的三十首变奏曲,是巴赫为学生哥德堡(Goldberg)创作的乐曲。据说,俄罗斯驻德雷思顿大使冯·凯塞林男爵(Baron von Kaiseriling)因为晚上经常失眠,就让他的管风琴师哥德堡作一首催眠曲,用来在入睡前弹奏,哥德堡就向他教师巴赫求救,巴赫信手拈来,在短时间内,创作了这部作品。不过据英国传纪作家,蒂姆·道雷的《巴赫传》所述,这首曲子其实是凯塞林男爵直接委托巴赫写的,因与巴赫有师徒缘份的哥德堡每晚必须弹奏此曲而得名。这部作品堪称是“巴赫所有键盘作品中结构最简单、最扎实的作品,它气势磅礴、雄壮精美,经由技艺超群的大师巧妙演泽,将最严密的逻辑秩序和最自由的抒情表达融而为一,使人为之惊叹”。
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很好地把握了巴赫的精髓,用现代钢琴再现了这部原为大键琴写的作品的丰富内涵。古尔德成名后,第一张录制的唱片就是这首《哥德堡变奏曲》,当时的录音公司,即sony公司的前身哥伦比亚公司的职员问他,是不是换一首常见的,要知道在古尔德之前只有著名的波兰钢琴家兰多夫斯卡录过此曲,这样会不会太冒险。但年青的古尔德很有礼貌地固执了已见。就在它的唱片发行后,全世界爱乐者的心都被征服了,原先对巴赫音乐敬而远之的人,通过古尔德的诠释,开始读懂了巴赫严谨背后的美,许多人将其视为珍品。也许世界上唯一对这张唱片不满意的就是古尔德本人。在数码技术出来后,古尔德又重新录制了此首,且是他生平唯一的一次重录。原先自己用了20多年的斯坦威钢琴也变成了雅马哈钢琴,还是别人闲置在一边的旧钢琴。
谁也不清楚古尔德为什么重录这部作品。重录,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先前的否定,不过他的确公开否定了被公认为他里程碑的1955年录制版。“我无法与录制这张唱片的这个人的精神形成认同,就像这张唱片是一个别的什么人录制的与我无关。”确实,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张唱片,似乎没有先前演释的那种猛然攫住你的力量,但它更加严肃,更加柔情,更加具有声层的感染力……咏叹调主题沉静的深思,第15变奏中触键的变幻莫测,第25变奏中史诗般的距离感,所有这一切使这个1981的数码版,染上了一层超物然外的深刻宁静的气质。演奏时间也由原来的38分27秒放慢至51分15秒,特别是最后的咏叹调,他真的是在说,永别了,有种有意拖长的,令人揪心的口吻……
早先少数几个演奏过《哥德堡变奏曲》的钢琴家基本上都遵循老的传统。现在古尔德重又回到了早先的传统。但是这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更高层次的扬弃。如作品以同一主题不断变奏的同度卡农、二度卡农、三度卡农直至九度卡农贯穿其中,互相之间安排性格不同的两个间播段进行对比,最后又回到“本体”——主题本身,这种既变化又统一,既和谐又对比,从一个本源出发,逐步发展,变形又回到本体,这一构想本身却具有更普遍、更广泛、更宏观的哲学内涵。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的,艺术在感性的面纱下揭示理念的发展,直到“看到更远的精神这一客观形式回转过来,把它扬弃,而后又返回自身”。
虽然,可以将古尔德1981年的版本,听成是他死前的永诀,如果仔细倾听,认真品味。我们发觉他的表情并没有过份的沉痛和悲哀,相反很宁静、深秋般的宁静。古尔德在巴赫的伟大音乐中,战胜了死亡,超越了自我,在生命最后时刻,似乎真正接受了上帝的福音。他知道自己已修成正果,成了名副其实的艺术圣徒。
他,从巴赫开始,以巴赫结束。
曲目介绍:
J. S.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键盘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基本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曾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作品共分32段,第一段以那首萨拉班德舞曲的主题开头,第32段是经过30段变奏后和缓地、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不同的是第一段的简单主题经过30段变奏后,已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
30段变奏分别是:
1.使用第一层键盘,二声部,前奏曲风格,拍子和调性与主题类同。
2.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上二声部暗示主题,低音不随基本旋律。
3.卡农,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
4.模仿前一变奏。
5.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表达。
6.第一层键盘的二度卡农。
7.第一、二层键盘交替表达,西西里舞曲风格。
8.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活泼的托卡它风格。
9.使用第一层键盘的三度卡农,三声部。
10.第一层键盘,四声部的小赋格。
11.使用第二层键盘的托卡它风格。
12.第一层键盘,四度卡农。
13.使用第二层键盘,抒情风格。
14.使用第二层键盘,活泼的前奏曲风格。
15.由原来一直的G大调转为G小调,第一层键盘,五度转位卡农,行板。
16.又变成G大调,前半部慢后半部快,序曲,把法国风格序曲的三段式改为两部:前半部为二声部前奏曲风格,行板;后半部为三声部小赋格,快板。
17.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的托卡它风格。
18.使用第一层键盘的六度卡农。
19.使用第一层键盘,舞曲风格,三声部。
20.使用第二层键盘,具华丽的技巧。
21.七度卡农,部分使用半音阶。
22.托卡它风格,宁静的调子。
23.使用第二层键盘,模仿对位方式。
24.八度卡农,使用第一层键盘。
25.变成G小调,使用第二层键盘,浪漫的幻想曲性质,偏重于半音阶技法。
26.恢复G大调,前奏曲风格,慢拍和快拍子之间的旋律对比。
27.使用第二层键盘,九度卡农。
28.使用一贯的震音发挥华丽效果。
29.主调音乐样式,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
30.使用第一键盘,标记是Quodlibet。Quodlibet是起源于中世纪的演唱方式,一种组合数首熟悉的民歌的乐曲。这里使用了17世纪意大利流行的民歌《被甘蓝和芜菁所追赶》和德国民歌《离开家已有许久》,使两者旋律以对位的方式互为缠绕。
《键盘练习曲集》第三卷出版之后,过了3年,第四卷在1742年也问世了,其实这是一套完整的作品。内容是咏叹调的三十首变奏曲,是巴赫为学生哥德堡(Goldberg)创作的乐曲。据说,俄罗斯驻德雷思顿大使冯·凯塞林男爵(Baron von Kaiseriling)因为晚上经常失眠,就让他的管风琴师哥德堡作一首催眠曲,用来在入睡前弹奏,哥德堡就向他教师巴赫求救,巴赫信手拈来,在短时间内,创作了这部作品。不过据英国传纪作家,蒂姆·道雷的《巴赫传》所述,这首曲子其实是凯塞林男爵直接委托巴赫写的,因与巴赫有师徒缘份的哥德堡每晚必须弹奏此曲而得名。这部作品堪称是“巴赫所有键盘作品中结构最简单、最扎实的作品,它气势磅礴、雄壮精美,经由技艺超群的大师巧妙演泽,将最严密的逻辑秩序和最自由的抒情表达融而为一,使人为之惊叹”。
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很好地把握了巴赫的精髓,用现代钢琴再现了这部原为大键琴写的作品的丰富内涵。古尔德成名后,第一张录制的唱片就是这首《哥德堡变奏曲》,当时的录音公司,即sony公司的前身哥伦比亚公司的职员问他,是不是换一首常见的,要知道在古尔德之前只有著名的波兰钢琴家兰多夫斯卡录过此曲,这样会不会太冒险。但年青的古尔德很有礼貌地固执了已见。就在它的唱片发行后,全世界爱乐者的心都被征服了,原先对巴赫音乐敬而远之的人,通过古尔德的诠释,开始读懂了巴赫严谨背后的美,许多人将其视为珍品。也许世界上唯一对这张唱片不满意的就是古尔德本人。在数码技术出来后,古尔德又重新录制了此首,且是他生平唯一的一次重录。原先自己用了20多年的斯坦威钢琴也变成了雅马哈钢琴,还是别人闲置在一边的旧钢琴。
谁也不清楚古尔德为什么重录这部作品。重录,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先前的否定,不过他的确公开否定了被公认为他里程碑的1955年录制版。“我无法与录制这张唱片的这个人的精神形成认同,就像这张唱片是一个别的什么人录制的与我无关。”确实,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张唱片,似乎没有先前演释的那种猛然攫住你的力量,但它更加严肃,更加柔情,更加具有声层的感染力……咏叹调主题沉静的深思,第15变奏中触键的变幻莫测,第25变奏中史诗般的距离感,所有这一切使这个1981的数码版,染上了一层超物然外的深刻宁静的气质。演奏时间也由原来的38分27秒放慢至51分15秒,特别是最后的咏叹调,他真的是在说,永别了,有种有意拖长的,令人揪心的口吻……
早先少数几个演奏过《哥德堡变奏曲》的钢琴家基本上都遵循老的传统。现在古尔德重又回到了早先的传统。但是这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更高层次的扬弃。如作品以同一主题不断变奏的同度卡农、二度卡农、三度卡农直至九度卡农贯穿其中,互相之间安排性格不同的两个间播段进行对比,最后又回到“本体”——主题本身,这种既变化又统一,既和谐又对比,从一个本源出发,逐步发展,变形又回到本体,这一构想本身却具有更普遍、更广泛、更宏观的哲学内涵。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的,艺术在感性的面纱下揭示理念的发展,直到“看到更远的精神这一客观形式回转过来,把它扬弃,而后又返回自身”。
虽然,可以将古尔德1981年的版本,听成是他死前的永诀,如果仔细倾听,认真品味。我们发觉他的表情并没有过份的沉痛和悲哀,相反很宁静、深秋般的宁静。古尔德在巴赫的伟大音乐中,战胜了死亡,超越了自我,在生命最后时刻,似乎真正接受了上帝的福音。他知道自己已修成正果,成了名副其实的艺术圣徒。
他,从巴赫开始,以巴赫结束。
曲目介绍:
J. S.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键盘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基本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曾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作品共分32段,第一段以那首萨拉班德舞曲的主题开头,第32段是经过30段变奏后和缓地、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不同的是第一段的简单主题经过30段变奏后,已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
30段变奏分别是:
1.使用第一层键盘,二声部,前奏曲风格,拍子和调性与主题类同。
2.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上二声部暗示主题,低音不随基本旋律。
3.卡农,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
4.模仿前一变奏。
5.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表达。
6.第一层键盘的二度卡农。
7.第一、二层键盘交替表达,西西里舞曲风格。
8.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活泼的托卡它风格。
9.使用第一层键盘的三度卡农,三声部。
10.第一层键盘,四声部的小赋格。
11.使用第二层键盘的托卡它风格。
12.第一层键盘,四度卡农。
13.使用第二层键盘,抒情风格。
14.使用第二层键盘,活泼的前奏曲风格。
15.由原来一直的G大调转为G小调,第一层键盘,五度转位卡农,行板。
16.又变成G大调,前半部慢后半部快,序曲,把法国风格序曲的三段式改为两部:前半部为二声部前奏曲风格,行板;后半部为三声部小赋格,快板。
17.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的托卡它风格。
18.使用第一层键盘的六度卡农。
19.使用第一层键盘,舞曲风格,三声部。
20.使用第二层键盘,具华丽的技巧。
21.七度卡农,部分使用半音阶。
22.托卡它风格,宁静的调子。
23.使用第二层键盘,模仿对位方式。
24.八度卡农,使用第一层键盘。
25.变成G小调,使用第二层键盘,浪漫的幻想曲性质,偏重于半音阶技法。
26.恢复G大调,前奏曲风格,慢拍和快拍子之间的旋律对比。
27.使用第二层键盘,九度卡农。
28.使用一贯的震音发挥华丽效果。
29.主调音乐样式,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
30.使用第一键盘,标记是Quodlibet。Quodlibet是起源于中世纪的演唱方式,一种组合数首熟悉的民歌的乐曲。这里使用了17世纪意大利流行的民歌《被甘蓝和芜菁所追赶》和德国民歌《离开家已有许久》,使两者旋律以对位的方式互为缠绕。
帕胡德:泰勒曼-长笛协奏曲 豆瓣
Emmanuel Pahu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3年1月7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 Warner Classics
Georg Phillipp TELEMANN (1681-1767)
Concerto for flute in G major TWV 51: G2
Concerto for two flutes, violone, strings and continuo TWV 53:a1 (from Tafelmusik)
Concerto for transverse flute, strings and continuo, TWV 51:D2
Concerto for flute, oboe d抋more, viola d抋more, strings and continuo TWV 53:E1
Concerto for flute, strings and continuo in D, TWV 51:D2
Emmanuel Pahud, flute; Rainer Kussmaul, violin and leader; Georg Faust, cello; Wolfram Christ, viola d抋more; Klaus Stoll, violone; Jacques Zoon, flute; Albrecht Mayer, oboe d抋more.
Berliner Barock Solisten, Rainer Kussmaul, conductor.
Recorded in 2002, with the cooperation of the Deutschland Radio. DDD
EMI CLASSICS 57397 [66:26]
Concerto for flute in G major TWV 51: G2
Concerto for two flutes, violone, strings and continuo TWV 53:a1 (from Tafelmusik)
Concerto for transverse flute, strings and continuo, TWV 51:D2
Concerto for flute, oboe d抋more, viola d抋more, strings and continuo TWV 53:E1
Concerto for flute, strings and continuo in D, TWV 51:D2
Emmanuel Pahud, flute; Rainer Kussmaul, violin and leader; Georg Faust, cello; Wolfram Christ, viola d抋more; Klaus Stoll, violone; Jacques Zoon, flute; Albrecht Mayer, oboe d抋more.
Berliner Barock Solisten, Rainer Kussmaul, conductor.
Recorded in 2002, with the cooperation of the Deutschland Radio. DDD
EMI CLASSICS 57397 [66:26]
加洛斯:泰勒曼12首长笛幻想曲 豆瓣
Patrick Galloi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3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
郎帕尔:长笛版维瓦尔第《四季》 豆瓣
Rampal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3年6月22日
出版发行:
Sony
Jean-Pierre Louis Rampal was a French flautist. He has been personally "credited with returning to the flute the popularity as a solo classical instrument it had not held since the 18th century."
卡萨尔斯: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 豆瓣
9.2 (12 个评分)
Pablo Casals
发布日期 1998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Disc 1
01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 1007: I. Prélude 2:38
02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 1007: II. Allemande 5:20
03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 1007: III. Courante 3:03
04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 1007: IV. Sarabande 3:28
05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 1007: V. Menuets I et II 3:39
06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 1007: VI. Gigue 1:50
07 Suite No. 4 in E-Flat Major, BWV 1010: I. Prélude 4:14
08 Suite No. 4 in E-Flat Major, BWV 1010: II. Allemande 5:06
09 Suite No. 4 in E-Flat Major, BWV 1010: III. Courante 3:44
10 Suite No. 4 in E-Flat Major, BWV 1010: IV. Sarabande 5:02
11 Suite No. 4 in E-Flat Major, BWV 1010: V. Bourrées I et II 5:49
12 Suite No. 4 in E-Flat Major, BWV 1010: VI. Gigue 2:55
13 Suite No. 6 in D Major, BWV 1012: I. Prélude 5:03
14 Suite No. 6 in D Major, BWV 1012: II. Allemande 8:09
15 Suite No. 6 in D Major, BWV 1012: III. Courante 3:52
16 Suite No. 6 in D Major, BWV 1012: IV. Sarabande 5:47
17 Suite No. 6 in D Major, BWV 1012: V. Gavottes I et II 5:17
18 Suite No. 6 in D Major, BWV 1012: VI. Gigue 4:14
Disc 2
01 Suite No. 2 in D Minor, BWV 1008: I. Prélude 4:10
02 Suite No. 2 in D Minor, BWV 1008: II. Allemande 4:10
03 Suite No. 2 in D Minor, BWV 1008: II. Courante 2:18
04 Suite No. 2 in D Minor, BWV 1008: IV. Sarabande 6:08
05 Suite No. 2 in D Minor, BWV 1008: V. Menuets I et II 3:27
06 Suite No. 2 in D Minor, BWV 1008: VI. Gigue 3:07
07 Suite No. 3 in C Major, BWV 1009: I. Prélude 4:15
08 Suite No. 3 in C Major, BWV 1009: II. Allemande 4:43
09 Suite No. 3 in C Major, BWV 1009: III. Courante 3:49
10 Suite No. 3 in C Major, BWV 1009: IV. Sarabande 5:00
11 Suite No. 3 in C Major, BWV 1009: V. Bourrées I et II 4:35
12 Suite No. 3 in C Major, BWV 1009: VI. Gigue 3:43
13 Suite No. 5 in C Minor, BWV 1011: I. Prélude 8:18
14 Suite No. 5 in C Minor, BWV 1011: II. Allemande 7:14
15 Suite No. 5 in C Minor, BWV 1011: III. Courante 2:54
16 Suite No. 5 in C Minor, BWV 1011: IV. Sarabande 3:37
17 Suite No. 5 in C Minor, BWV 1011: V. Gavottes I et II 5:33
18 Suite No. 5 in C Minor, BWV 1011: VI. Gigue 2:46
01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 1007: I. Prélude 2:38
02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 1007: II. Allemande 5:20
03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 1007: III. Courante 3:03
04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 1007: IV. Sarabande 3:28
05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 1007: V. Menuets I et II 3:39
06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 1007: VI. Gigue 1:50
07 Suite No. 4 in E-Flat Major, BWV 1010: I. Prélude 4:14
08 Suite No. 4 in E-Flat Major, BWV 1010: II. Allemande 5:06
09 Suite No. 4 in E-Flat Major, BWV 1010: III. Courante 3:44
10 Suite No. 4 in E-Flat Major, BWV 1010: IV. Sarabande 5:02
11 Suite No. 4 in E-Flat Major, BWV 1010: V. Bourrées I et II 5:49
12 Suite No. 4 in E-Flat Major, BWV 1010: VI. Gigue 2:55
13 Suite No. 6 in D Major, BWV 1012: I. Prélude 5:03
14 Suite No. 6 in D Major, BWV 1012: II. Allemande 8:09
15 Suite No. 6 in D Major, BWV 1012: III. Courante 3:52
16 Suite No. 6 in D Major, BWV 1012: IV. Sarabande 5:47
17 Suite No. 6 in D Major, BWV 1012: V. Gavottes I et II 5:17
18 Suite No. 6 in D Major, BWV 1012: VI. Gigue 4:14
Disc 2
01 Suite No. 2 in D Minor, BWV 1008: I. Prélude 4:10
02 Suite No. 2 in D Minor, BWV 1008: II. Allemande 4:10
03 Suite No. 2 in D Minor, BWV 1008: II. Courante 2:18
04 Suite No. 2 in D Minor, BWV 1008: IV. Sarabande 6:08
05 Suite No. 2 in D Minor, BWV 1008: V. Menuets I et II 3:27
06 Suite No. 2 in D Minor, BWV 1008: VI. Gigue 3:07
07 Suite No. 3 in C Major, BWV 1009: I. Prélude 4:15
08 Suite No. 3 in C Major, BWV 1009: II. Allemande 4:43
09 Suite No. 3 in C Major, BWV 1009: III. Courante 3:49
10 Suite No. 3 in C Major, BWV 1009: IV. Sarabande 5:00
11 Suite No. 3 in C Major, BWV 1009: V. Bourrées I et II 4:35
12 Suite No. 3 in C Major, BWV 1009: VI. Gigue 3:43
13 Suite No. 5 in C Minor, BWV 1011: I. Prélude 8:18
14 Suite No. 5 in C Minor, BWV 1011: II. Allemande 7:14
15 Suite No. 5 in C Minor, BWV 1011: III. Courante 2:54
16 Suite No. 5 in C Minor, BWV 1011: IV. Sarabande 3:37
17 Suite No. 5 in C Minor, BWV 1011: V. Gavottes I et II 5:33
18 Suite No. 5 in C Minor, BWV 1011: VI. Gigue 2:46
谢霖:巴赫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 帕蒂塔 / 谢霖:巴赫小无 豆瓣 Spotify
9.6 (19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
Henryk Szeryng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7年4月15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J. S. 巴赫为独奏小提琴而作的奏鸣曲与组曲一共6首,BWV1001—1006,大约作于1720年,克滕。这6首奏鸣曲与组曲,巴赫设计了小提琴表达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它们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最高峰巅。在巴赫之后,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很少有人再创作,是因为再也无法逾越这座峰巅。这6首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第一、三、五为奏鸣曲,二、四、六为组曲,据推测,乃为当时克滕宫廷乐团的小提琴演奏家约瑟夫·史比斯(Joseph Spiess)所作。
谢霖(1918—1988),墨西哥籍波兰小提琴家,是匈牙利着名小提琴大师和小提琴教育家弗莱什(1873—1944)的嫡传弟子,也是其学生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位。他出生在波兰的华沙,幼年时受到很好的音乐教育,1933年首次举行独奏音乐会,之后则开始全球性的巡回演出。1946年他第一次到墨西哥演出,迷上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于是加入墨西哥国籍,并在墨西哥从事音乐教育事业,减少了音乐会的演出,直到1954年,钢琴家鲁宾斯坦访问墨西哥,为谢霖的技艺所震惊,力劝他重上舞台,到世界各地奉献琴艺。由此,他才再次到世界各地举办大量的演奏会活动。谢霖是最出色的少数几个能真正让小提琴优雅地歌唱的演奏家之—,他的琴声紧密而有活跃,有一种天生的高贵气质,既富有诗意,有强调对作品深度的表达,艺术底蕴极其深厚,这一点从他拉的巴赫、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以及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中都能窥见。他对莫扎特作品的表达也狻为出色。谢霖对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很有研究,他的演奏呈现出纯正的巴洛克风格,优雅而又严谨,为他人所不及,被视为这方面的典范。(林逸聪)
谢霖(1918—1988),墨西哥籍波兰小提琴家,是匈牙利着名小提琴大师和小提琴教育家弗莱什(1873—1944)的嫡传弟子,也是其学生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位。他出生在波兰的华沙,幼年时受到很好的音乐教育,1933年首次举行独奏音乐会,之后则开始全球性的巡回演出。1946年他第一次到墨西哥演出,迷上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于是加入墨西哥国籍,并在墨西哥从事音乐教育事业,减少了音乐会的演出,直到1954年,钢琴家鲁宾斯坦访问墨西哥,为谢霖的技艺所震惊,力劝他重上舞台,到世界各地奉献琴艺。由此,他才再次到世界各地举办大量的演奏会活动。谢霖是最出色的少数几个能真正让小提琴优雅地歌唱的演奏家之—,他的琴声紧密而有活跃,有一种天生的高贵气质,既富有诗意,有强调对作品深度的表达,艺术底蕴极其深厚,这一点从他拉的巴赫、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以及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中都能窥见。他对莫扎特作品的表达也狻为出色。谢霖对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很有研究,他的演奏呈现出纯正的巴洛克风格,优雅而又严谨,为他人所不及,被视为这方面的典范。(林逸聪)
Respighi: Fontane di Roma; Pini di Roma; Antiche danze ed Arie - Suite III 豆瓣
8.0 (6 个评分)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7年5月13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Giacomo Facco: Festejo Harmonico - Serenata a seis vozes 豆瓣
Albalong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9年10月1日
出版发行:
Symphonia
Recorded at Duomo di Monselice (Italy) in June 1994
Baritone Vocals – Alberto Mazzocco (tracks: II)
Choir – I Febi Armonici (tracks: I,II)
Conductor – Anibal E. Cetrangolo
Ensemble – Albalonga (tracks: I,II)
Mezzo-soprano Vocals – Bianca Simone (tracks: II)
Soprano Vocals – Lia Serafini (tracks: I,II), Silvia Piccollo (tracks: I,II), Sylva Pozzer (tracks: I,II)
Tenor Vocals – Luca Dordolo (tracks: II)
Baritone Vocals – Alberto Mazzocco (tracks: II)
Choir – I Febi Armonici (tracks: I,II)
Conductor – Anibal E. Cetrangolo
Ensemble – Albalonga (tracks: I,II)
Mezzo-soprano Vocals – Bianca Simone (tracks: II)
Soprano Vocals – Lia Serafini (tracks: I,II), Silvia Piccollo (tracks: I,II), Sylva Pozzer (tracks: I,II)
Tenor Vocals – Luca Dordolo (tracks: II)
卡萨尔斯: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豆瓣
9.3 (41 个评分)
Pablo Casal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7年9月16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演奏巴赫这六首无伴奏组曲,最富于启示性的也是最早的权威的版本,当然是卡萨尔斯3O年代后期的这个录音。这些组曲曾被相当多的音乐家演绎,卡萨尔斯的浑厚有力,富尼埃的舒展如歌,罗斯特罗波维奇轻盈而显得匆忙,初听上去简直就象不同的作品。卡萨尔斯的录于30年代(36年至39年)大师刚过了60岁之后。我一向怀疑四十年代和之前的所谓历史录音,认为无论上一代大师们的演奏如何精彩,但毕竟录音技术有限,很难保留真实的演奏的音响。如果把罗斯特罗波维奇的演奏看作一幅色彩斑谰的油画。卡萨尔斯就是早先古朴的铜版画,线条坚实挺劲,具有难以想象的力度,像是凸现于整个画面之上种线条一旦在你面前显出须眉皆动而欲飞舞之状时,真是要令人心魄俱与的。巴赫的精神,在这里始终是回荡在音乐的空间之中,而不是从中沁出来。
卡萨尔斯手指的力量惊人,不知是否得益于他边拉琴边抽雪茄的缘故,大提琴像是他的一件玩具。长期来,卡萨尔斯的这套录音已被公认为为这个作品的里程碑式的权威演绎。他的这一成就来自他对这部巴赫巨着的长达几十年的精心研读和作品精髓的发掘。据他自述,从13岁时他在一家旧书店发现这套作品的乐谱开始,他在这套作品上每天研读练功12年,到25岁才鼓起勇气第一次公开演奏其中的一部全曲。又过了35年,才在录音公司的长期不断催促之下答应录制这套作品,使我们今日能得以领略一代大师对这套作品的解读。
卡萨尔斯手指的力量惊人,不知是否得益于他边拉琴边抽雪茄的缘故,大提琴像是他的一件玩具。长期来,卡萨尔斯的这套录音已被公认为为这个作品的里程碑式的权威演绎。他的这一成就来自他对这部巴赫巨着的长达几十年的精心研读和作品精髓的发掘。据他自述,从13岁时他在一家旧书店发现这套作品的乐谱开始,他在这套作品上每天研读练功12年,到25岁才鼓起勇气第一次公开演奏其中的一部全曲。又过了35年,才在录音公司的长期不断催促之下答应录制这套作品,使我们今日能得以领略一代大师对这套作品的解读。
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 豆瓣
列奥尼德·马利舍夫,Lenoid Malyshev
发布日期 2000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中新音像出版社
CD1
勃兰登堡协奏曲第1号F大调
1、I有节制的快板
2、II柔板
3、III快板
4、IV 小步舞曲
勃兰登堡协奏曲第2号F大调
5、I有节制的快板
6、II 行反
7、III 很快的快板
勃兰登堡协奏曲第3号
8、I有节制的快板——柔板
9、II 快板
CD2
勃兰登堡协奏曲子第4号G大调
1、I快板
2、II行板
3、III急板
勃兰登堡协奏曲第5号D大调
4、I 快板
5、II深情
6、III快板
勃兰登堡协奏曲第6号降B大调
7、I快板
8、II柔板、但不过分慢
9、III快板
勃兰登堡协奏曲第1号F大调
1、I有节制的快板
2、II柔板
3、III快板
4、IV 小步舞曲
勃兰登堡协奏曲第2号F大调
5、I有节制的快板
6、II 行反
7、III 很快的快板
勃兰登堡协奏曲第3号
8、I有节制的快板——柔板
9、II 快板
CD2
勃兰登堡协奏曲子第4号G大调
1、I快板
2、II行板
3、III急板
勃兰登堡协奏曲第5号D大调
4、I 快板
5、II深情
6、III快板
勃兰登堡协奏曲第6号降B大调
7、I快板
8、II柔板、但不过分慢
9、III快板
库普曼:巴赫管弦乐组曲第1~4号 豆瓣
The Amsterdam Baroque Orchestra
/
Ton Koopm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9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BMG Japan
《巴赫"管弦乐组曲"(全四曲)》在音乐之父巴赫的众多作品中,他的四首管弦乐组曲与他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并列为最顶级的音乐杰作。乐曲灵秀俊逸、美轮美奂。为此专辑演奏的是成立于1979年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弦乐团,指挥是巴赫音乐研究专家——唐·库普曼。
这张专辑录制于1988年,库普曼在整体风格上尽力追求巴洛克音乐风格的完美再现,听起来极尽精致,细琢精雕,具有中国工笔画的某些特点,各个乐章的演奏也是充满了快乐与雅致,让人们感觉仿佛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尽情地享受着巴赫音乐中的那份华丽、典雅和柔美。
本唱片可以说是巴赫《管弦乐组曲》录音中的精华版本,让人百听不厌。
●与《勃兰登堡协奏曲》并列的最顶级音乐杰作
●巴赫音乐权威指挥唐?库普曼率领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弦乐团打造精华录音
《日本唱片艺术》特选。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弦乐团/唐·库普曼 指挥。
这张专辑录制于1988年,库普曼在整体风格上尽力追求巴洛克音乐风格的完美再现,听起来极尽精致,细琢精雕,具有中国工笔画的某些特点,各个乐章的演奏也是充满了快乐与雅致,让人们感觉仿佛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尽情地享受着巴赫音乐中的那份华丽、典雅和柔美。
本唱片可以说是巴赫《管弦乐组曲》录音中的精华版本,让人百听不厌。
●与《勃兰登堡协奏曲》并列的最顶级音乐杰作
●巴赫音乐权威指挥唐?库普曼率领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弦乐团打造精华录音
《日本唱片艺术》特选。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弦乐团/唐·库普曼 指挥。
蒙特威尔第 爱之戏剧 豆瓣
Christina Pluhar
/
Philippe Jaroussky
…
发布日期 2009年1月19日
出版发行:
Virgin Classics
平诺克:帕海贝尔 卡农 和 赋格 豆瓣
9.8 (13 个评分)
The English Concert
/
Trevor Pinnock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5年10月1日
出版发行:
Universal
帕海贝尔·卡农·巴洛克
约翰·帕海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1706),德国管风琴家、作曲家。从海因里希·施韦默学习,1674年起从维也纳的克尔为师。1677年任爱森纳赫宫廷管风琴师,与巴赫之父相识。先后在埃尔富特(1678)、斯图加特(1690)、戈塔和纽伦堡(1692)的圣塞巴尔杜斯大教堂供职。在羽管键琴组曲与小赋格曲风格的管风琴众赞歌前奏曲的领域中,他是巴赫的重要先驱者。
《卡农》原意是指教规,宗教法规或者经典之意,在音乐上是指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它的特点是:各个声部有规则地互相模仿。也就是后面的声部按一定的时间距离依次模仿前一声部的旋律。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叫做“卡农曲”。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的轮唱曲就是卡农曲的一种。字面上是"轮唱"的意思。简单说,就是有好几个声部的旋律重複出现,交织着演奏,互相追随,让人有无限延伸的感觉。《卡农》虽然是一首精美的小品,却让帕海贝尔一辈子名留古今,如果他还在世的话,那可能是全世界版税收入最高的音乐家。《卡农》旋律简单朴实,可是具备精密完美的音乐结构,十足表现出对位法的严谨与平衡。值得一提的是,它的低音部只有八个音符组成同一组旋律,从头到尾重複了28次,不但是一首男女老少雅俗共赏的曲子,也是初次接触古典音乐的最佳入门曲。
除了《卡农》以外,这张唱片还共收录了亨德尔的《示巴女王莅临》以及阿尔比诺尼、维瓦尔第、普赛尔、阿维森、海顿等作曲家的巴洛克名曲作精华。大约从十六世纪末到1750年间的音乐,被人们称为巴洛克音乐。巴洛克(Baroque),原指形状不整的珍珠,最初被用来表现一种建筑艺术形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以希腊、罗马的形式美为第一性的;相对而言,巴洛克风格则是一种全新的形式,它促成了后来的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兴起。巴洛克时代的欧洲音乐以德、意、法等几个国家为代表,音乐艺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
在《卡农》众多版本中,特雷沃·平诺克指挥的这一版可能是最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
平诺克
特雷沃·平诺克(Trevor Pinnock)1946年生于英国坎特伯雷。自幼进入坎特伯雷教堂唱诗班,饱受音乐传统熏陶。1963-1967年间入皇家音乐学院深造,主修羽管键琴和管风琴,均以优异成绩获得奖学金。1966-1972年间他自组了Galliard三重奏团(包括长笛、大提琴和大键琴三件乐器),这个以17、18世纪欧洲宫廷舞蹈命名的团体的演奏也以那一时期的作品为主。此后的平诺克,迅速在大键琴领域崛起,他频频登台,或独奏或重奏或与大乐队交相辉映,还随著名的圣马丁学院管弦乐团到欧洲各地演出。其精湛的琴技远近闻名,很快便跃居英国大键琴界的第一把交椅。
七十年代初期,英国的古乐器演奏风潮正兴,平诺克看准这一契机,于1973年联合一群有志从事古乐器演奏的年轻乐手组建了英国协奏团,自任指挥兼羽管键琴手,仍然以演绎17、18世纪的巴罗克音乐和早期古典时期音乐作品为主。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得到伦敦著名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支持,得以使用这两家博物馆多年珍藏的古乐器。适逢这一年英国隆重举办巴赫音乐节,平诺克和他的乐团在音乐街上崭露头角,即使是苛刻的英国乐评界也给给予他们相当的好评,从此逐渐奠定了平诺克和英国音乐会乐团在巴罗克音乐演绎方面的权威地位。作为一名羽管键琴家,他经常通过键盘指挥他的乐队(这种方式对于早期音乐的演绎是常见的),使他能够运用精密的低音线条把乐队的演奏紧紧凝聚在一起,显示出严整的构筑力。
和当代其它的古乐器演奏团不同,平诺克手下的这支古乐团只演奏18世纪以前、特别是巴罗克时代的作品,追求的是旧瓶老旧式的原汁原味。而同样是古乐团,加迪纳的革命与浪漫管弦乐团不仅回朔前古典的拉莫、巴赫、亨德尔,还观瞻晚近的柏辽兹、马勒、德沃夏克,这旧瓶里面新旧兼收,也就多了几种不同的颜色。至于诺灵顿的伦敦古典演奏家乐团,则主要演奏贝多芬以后的作品,这又该是“旧瓶装新酒”的音乐风味。
作为英国协奏团的灵魂和指挥,平诺克坚持"原本"的真实和演奏风格的纯正。对所演奏的每部作品,从乐谱到与其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考证,以求揭开尘封,获得其音乐上的真髓。20多年来,这支古乐团从小到大、不断发展,除每年定期到欧美及亚洲等地举行的音乐会外,还经常在许多世界著名的音乐节上登台。像雪斯维格—霍斯坦音乐节、圣西西里亚音乐节、爱丁堡音乐节等。1988年,乐团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演出亨德尔的《弥赛亚》,受到好评。此后,便成为该音乐节的常客。而平诺克本人除主盟自己的古乐团之外,也涉足歌剧或客座于其它的乐团。1988年,他首次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指挥亨德乐的《弥赛亚》。近年,与英美各大交响乐团也多有合作。1991年,他又出任加拿大国家艺术中心的音乐总监和首席指挥。
1978年开始,他与德国Archiv唱片公司长期签约,至今已录制出版了近百张早期音乐作品唱片,并多次荣奖。譬如分别获1988年和1989年Gramophoneug唱片大奖的海顿《纳尔逊弥撒曲》,柯莱里的《十二首大协奏曲》,获1990年日本唱片艺术大奖的普塞尔的《颂歌》,获1990年法国唱片大奖的海顿《圣母悼歌》等等。
总而言之,平诺克的指挥和演奏既具有德国式的严谨,又具有英国式的清新和优雅。作为深受60、70年代风行欧洲的古乐运动影响的一员,平诺克在组建英国音乐会乐团之初就确立了仿古乐器在乐团中的主导地位。除了使用仿古乐器,他们还尽可能使用古代的演奏方式(例如很少使用跳弓等近代弓法),追求一种真实而质朴的演奏效果。和哈农库特一样,平诺克认为仿古不是为历史服务而是为音乐和艺术本身服务。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历史是有趣的,但在舞台上历史几乎没有它的一席之地,而对于我们音乐家而言,古乐器已经超越了历史而成为音乐表情的有机成分。当被人问及为什么他坚持使用仿古乐器时他回答:"原因是很简单的.我们需要找到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我们的任务。古乐器对巴赫来说是最合适的,对演奏巴赫音乐的我们来说当然也就是最合适的。同时我们还需要重新发掘那些失传的演奏技法,来展现古乐器特有的色彩和感情。当仿古乐器的秘密大白于世之时,我们就会对被近代乐器和演奏方法掩盖起来的古乐精髓产生新的认识。"
约翰·帕海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1706),德国管风琴家、作曲家。从海因里希·施韦默学习,1674年起从维也纳的克尔为师。1677年任爱森纳赫宫廷管风琴师,与巴赫之父相识。先后在埃尔富特(1678)、斯图加特(1690)、戈塔和纽伦堡(1692)的圣塞巴尔杜斯大教堂供职。在羽管键琴组曲与小赋格曲风格的管风琴众赞歌前奏曲的领域中,他是巴赫的重要先驱者。
《卡农》原意是指教规,宗教法规或者经典之意,在音乐上是指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它的特点是:各个声部有规则地互相模仿。也就是后面的声部按一定的时间距离依次模仿前一声部的旋律。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叫做“卡农曲”。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的轮唱曲就是卡农曲的一种。字面上是"轮唱"的意思。简单说,就是有好几个声部的旋律重複出现,交织着演奏,互相追随,让人有无限延伸的感觉。《卡农》虽然是一首精美的小品,却让帕海贝尔一辈子名留古今,如果他还在世的话,那可能是全世界版税收入最高的音乐家。《卡农》旋律简单朴实,可是具备精密完美的音乐结构,十足表现出对位法的严谨与平衡。值得一提的是,它的低音部只有八个音符组成同一组旋律,从头到尾重複了28次,不但是一首男女老少雅俗共赏的曲子,也是初次接触古典音乐的最佳入门曲。
除了《卡农》以外,这张唱片还共收录了亨德尔的《示巴女王莅临》以及阿尔比诺尼、维瓦尔第、普赛尔、阿维森、海顿等作曲家的巴洛克名曲作精华。大约从十六世纪末到1750年间的音乐,被人们称为巴洛克音乐。巴洛克(Baroque),原指形状不整的珍珠,最初被用来表现一种建筑艺术形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以希腊、罗马的形式美为第一性的;相对而言,巴洛克风格则是一种全新的形式,它促成了后来的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兴起。巴洛克时代的欧洲音乐以德、意、法等几个国家为代表,音乐艺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
在《卡农》众多版本中,特雷沃·平诺克指挥的这一版可能是最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
平诺克
特雷沃·平诺克(Trevor Pinnock)1946年生于英国坎特伯雷。自幼进入坎特伯雷教堂唱诗班,饱受音乐传统熏陶。1963-1967年间入皇家音乐学院深造,主修羽管键琴和管风琴,均以优异成绩获得奖学金。1966-1972年间他自组了Galliard三重奏团(包括长笛、大提琴和大键琴三件乐器),这个以17、18世纪欧洲宫廷舞蹈命名的团体的演奏也以那一时期的作品为主。此后的平诺克,迅速在大键琴领域崛起,他频频登台,或独奏或重奏或与大乐队交相辉映,还随著名的圣马丁学院管弦乐团到欧洲各地演出。其精湛的琴技远近闻名,很快便跃居英国大键琴界的第一把交椅。
七十年代初期,英国的古乐器演奏风潮正兴,平诺克看准这一契机,于1973年联合一群有志从事古乐器演奏的年轻乐手组建了英国协奏团,自任指挥兼羽管键琴手,仍然以演绎17、18世纪的巴罗克音乐和早期古典时期音乐作品为主。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得到伦敦著名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支持,得以使用这两家博物馆多年珍藏的古乐器。适逢这一年英国隆重举办巴赫音乐节,平诺克和他的乐团在音乐街上崭露头角,即使是苛刻的英国乐评界也给给予他们相当的好评,从此逐渐奠定了平诺克和英国音乐会乐团在巴罗克音乐演绎方面的权威地位。作为一名羽管键琴家,他经常通过键盘指挥他的乐队(这种方式对于早期音乐的演绎是常见的),使他能够运用精密的低音线条把乐队的演奏紧紧凝聚在一起,显示出严整的构筑力。
和当代其它的古乐器演奏团不同,平诺克手下的这支古乐团只演奏18世纪以前、特别是巴罗克时代的作品,追求的是旧瓶老旧式的原汁原味。而同样是古乐团,加迪纳的革命与浪漫管弦乐团不仅回朔前古典的拉莫、巴赫、亨德尔,还观瞻晚近的柏辽兹、马勒、德沃夏克,这旧瓶里面新旧兼收,也就多了几种不同的颜色。至于诺灵顿的伦敦古典演奏家乐团,则主要演奏贝多芬以后的作品,这又该是“旧瓶装新酒”的音乐风味。
作为英国协奏团的灵魂和指挥,平诺克坚持"原本"的真实和演奏风格的纯正。对所演奏的每部作品,从乐谱到与其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考证,以求揭开尘封,获得其音乐上的真髓。20多年来,这支古乐团从小到大、不断发展,除每年定期到欧美及亚洲等地举行的音乐会外,还经常在许多世界著名的音乐节上登台。像雪斯维格—霍斯坦音乐节、圣西西里亚音乐节、爱丁堡音乐节等。1988年,乐团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演出亨德尔的《弥赛亚》,受到好评。此后,便成为该音乐节的常客。而平诺克本人除主盟自己的古乐团之外,也涉足歌剧或客座于其它的乐团。1988年,他首次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指挥亨德乐的《弥赛亚》。近年,与英美各大交响乐团也多有合作。1991年,他又出任加拿大国家艺术中心的音乐总监和首席指挥。
1978年开始,他与德国Archiv唱片公司长期签约,至今已录制出版了近百张早期音乐作品唱片,并多次荣奖。譬如分别获1988年和1989年Gramophoneug唱片大奖的海顿《纳尔逊弥撒曲》,柯莱里的《十二首大协奏曲》,获1990年日本唱片艺术大奖的普塞尔的《颂歌》,获1990年法国唱片大奖的海顿《圣母悼歌》等等。
总而言之,平诺克的指挥和演奏既具有德国式的严谨,又具有英国式的清新和优雅。作为深受60、70年代风行欧洲的古乐运动影响的一员,平诺克在组建英国音乐会乐团之初就确立了仿古乐器在乐团中的主导地位。除了使用仿古乐器,他们还尽可能使用古代的演奏方式(例如很少使用跳弓等近代弓法),追求一种真实而质朴的演奏效果。和哈农库特一样,平诺克认为仿古不是为历史服务而是为音乐和艺术本身服务。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历史是有趣的,但在舞台上历史几乎没有它的一席之地,而对于我们音乐家而言,古乐器已经超越了历史而成为音乐表情的有机成分。当被人问及为什么他坚持使用仿古乐器时他回答:"原因是很简单的.我们需要找到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我们的任务。古乐器对巴赫来说是最合适的,对演奏巴赫音乐的我们来说当然也就是最合适的。同时我们还需要重新发掘那些失传的演奏技法,来展现古乐器特有的色彩和感情。当仿古乐器的秘密大白于世之时,我们就会对被近代乐器和演奏方法掩盖起来的古乐精髓产生新的认识。"
戈贝尔 / 科隆古乐团 : 巴赫作品集 协奏曲 管弦乐组曲 室内乐 豆瓣
Goebel
/
Musica Antiqua Köl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2年10月8日
出版发行:
Archiv
CD
坎泰利:科瑞里亚诺 维瓦尔第 四季 豆瓣
Guido Cantelli
/
JOHN CORIGLIANO
…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NAXOS
库贝利克指挥柏林爱乐:亨德尔 皇家焰火,水上音乐 豆瓣
ネヴィル・マリナー
/
アカデミー室内管弦楽団
…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71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RCA
オーストリア継承戦争終結を祝う祝賀行事の一つ、1749年4月に開か
れた花火大会用に作られた曲。野外での演奏を考慮して大編成の金管
楽器など管楽器が主体の華やかな曲となっている。(解説より)
こういう曲で花火大会とは、優雅です。
現代の花火大会とは全く違うんでしょうね。
5曲目メヌエットとトリオのメロディーはどこかで聴いたような気が
すると思ったら、バレエのバーレッスンのときにかかっていたことが
ありました。
れた花火大会用に作られた曲。野外での演奏を考慮して大編成の金管
楽器など管楽器が主体の華やかな曲となっている。(解説より)
こういう曲で花火大会とは、優雅です。
現代の花火大会とは全く違うんでしょうね。
5曲目メヌエットとトリオのメロディーはどこかで聴いたような気が
すると思ったら、バレエのバーレッスンのときにかかっていたことが
ありました。
穆洛娃 阿巴多:维瓦尔第 四季 豆瓣
Viktoria Mullova
/
Claudio Abbado
…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9年10月1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Bach: Violin Concertos BWV 1041, 1042, 1043 豆瓣
Trevor Pinnock
/
Simon Standage
…
发布日期 1984年5月18日
出版发行:
Archiv
CD